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题型:填空、名词、简答、论述

第四章社会认知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是探讨个体如何获得、加工、组织和利用信息来形成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印象,来解释社会行为与事件的一个领域。

二、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对人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

理活动;

2、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4、因果关系知觉:是指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

中对其因果关系的知觉。

三、自我知觉与自我概念

1、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他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2、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他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他反应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3、自我概念是自尊的基础,即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对自己不同的评价;同时,对自己的正负性评价也会影响甚至是歪曲对自己认识与看法。两者的区别在于自我概念关注的是对自己的认识、看法。自尊关注的是对自己品质、性格、能力等的评价,正负性更明显主观性更强。

四、了解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P91

五、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人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刻板印象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是大多数的刻板印象的准确与否无法测量验证,因为没有合适

的校标。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六、使用刻板印象的优缺点

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的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是刻板印象的使用也存在弊端:一是他夸大了群体内成员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他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七、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要对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

2、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

3、要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根本与前提:有意识的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的矫正自己的判断。

八、归因的概念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人们通常会对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件发生时、负性的事件、对个体很重要,但是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件。寻找原因加以解释。

第五章社会动机

一、本能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麦独孤和佛洛伊德,他们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来探寻人的行为方式及其根本原因。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罗斯的《社会心理学》一起被当做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佛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人的两种本能,一是性本能,二是自我保存功能。

二、需要理论

在倡导需要理论的学者看来,动机是有需要引起的,需要的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主要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由生理决定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的安全和生理上的安全,心理安全需要的程度与人

的个性有关。

(3)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与其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关系的需要。(4)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尊二是得到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表现为人总是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

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在不断的追求之中。

三、中国人的成就动机

根据中华文化的特点可以将成就动机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前者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后者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

四、中国人的亲和动机

中国人的关系取向表明: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具有更强的亲和动机。其积极作用在于: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民的普遍思维原则。但是,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否认冲突、排斥竞争、压抑个性造成个人创造性的萎缩,使人们回避冲突竞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六章社会感情(老师说这部分要好好思考一下)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社会感情是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由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构成,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感情与感情相比,具有群体性、共同性、社会影响力等特征。

二、中国人的羞愧感、幸福感

由于中国社会文化和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人在羞愧感和幸福感等情感上有突出的特征。幸福心理由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构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体验。幸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

第七章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

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二、平衡理论

1、海德于1944年提出

2、特点:是在解释态度改变规律时,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的相互影响。

三、和谐理论

1、由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在1955年创立

2、总原则: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

3、在一个基本态度改变的情景中有三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与评价有关:(1)其他人;

(2)这个人所表示的态度;

(3)他对自己所表示的意见的感情。

和谐理论是在改变态度的工作运用较多的一种理论,特别是在预测信息交流者对于改变态度的效力中。

四、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1、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

2、任何时间只要个人发现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到心理冲突,引冲突而引起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恢复协和一致的心态。

五、信息理论

1、霍夫兰1953年《信息传递与说服》

2、他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发信者提供信息的信度、信息传递的内容结构和收信者的特点、收信者参与传递活动等。

第八章群体心理

一、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是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群体凝聚力即指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程度,有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

二、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是群体影响效果实验中是最早发现的群体心理现象。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常常合称为“他人在场”。扎荣克研究发现,有他人在场是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他由学习理论中的动机原则想到,一个人在动机很强烈的时候,他的优势反应能够很轻易的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

三、社会闲赋

也成为社会闲赋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出现社会闲赋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是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下降。

四、从众

从众是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另搞一套。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

五、破窗效应

1、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的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2、启示:任何严重的事情,都是从最初的不经心而慢慢铸成的。任何失范行为都是在一定的附加条件铺垫下形成的。

六、服从

在他人要求你做某事时,即使你不太愿意,但是终究还是做了,这就叫做服从。

七、去个性化

它表示个人在群体中会不顾及自己的行为,而与群体活动表现一致。去个性化的程度在各个群体中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组成群体的成员越多,去个性化程度就越高。而群体的去个性化程度高,其成员的行为就越自由,也就越不受约束,所造成的破坏性就会越强。

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

一、传播

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特点如下:

1、传播是在两种状态下进行的,一是在人类的社会互动中进行,没有人类的社

会互动,也就没有传播行为。

2、传播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是建立在双向互动,以及对

于信息符号的共同理解基础之上的。

3、传播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中建立的。

二、舆论

1、含义:舆论是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映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

2、特点:

(1)舆论如果是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意见,则具有社会力量,可制约个人行为;(2)舆论既然是共同的意见,则必有一致的看法,这种一致的看法是有不同意见最后演变而来的,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

(3)舆论有时是一种合理的判断,有时则纯粹是感情所谓。

(4)舆论属于全体的意见、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人的意见,主要根据意见本身的力量。

三、谣言

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他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的过程。其产生原因在于社会发生变故、社会面临危机、社会内部结构紊乱。

四、民谣

民谣也是舆论的一种,是社会大众以丰富通俗的语言、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抒发对社会事情、问题等社会现象的意见、观点和态度。

五、沉默的螺旋

1、德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于1974年提出

2、三个假设:

(1)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人对自己环境进行观察之后所做出的判断,这个过程是人的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媒在舆论的传递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六、时尚的心理机制

时尚的心理机制主要有:

1、人类本能的具有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以及对陈旧事物的厌弃的基本的心理倾

向。

2、人类的“伸张自我”“表现地位和个性”的冲动、“希望自由和进步”的冲动

诗人热衷于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

3、大众的模仿心理与趋同心理也是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

综上,时尚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人类借助时尚行为来获得社会的认同,表现自己,满足人类的“虚荣心”,以及寻求并享受“刺激”的心理愿望。

注:1、前面由龚晓洁老师授课部分的课件已发至群共享(但是老师没有给任何范围)2、上述内容只是个人根据老师划的大体范围整理的,大家参考使用哈,祝期末取得好成绩

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

1.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与群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其他还有:社会生物学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社会心理学理论,决策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巴普洛夫的联结,斯金纳的强化,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核心思想:一个人当前的行为是由其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其已有的经验,训练,强化对行为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社会认知理论:(布鲁纳提出,受科勒和勒温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从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强调一个人的行为依赖于其知觉社会情境的方式。一个热点:格林沃尔德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 5.精神分析理论: 个体社会化(人怎么成为社会人)和群体心理(原始道德与宗教)是两大方面。强调文化,社会条件,人际关系,家庭环境,早期经验对人格和社会心理,行为的影响。 几个重要的概念:认同(自居),本能,本我,自我,超我 --认同:由于某一动机而选择地模仿别人的某些行为,从而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 6.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米德) 认为人的行为有社会因素决定,个体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理论性原则。 理论性原则中包括: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避免伤害与最小危险的原则,保护个人隐私原则,事后解释原则。 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包括: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实验性欺骗3,角色扮演技术 8.定性研究的设计:(定义,过程,特点) 定义: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自己对被试对象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假设和理论。 过程: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场所的选择,资料的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成果表达,研究结果的评估。 特点:(1)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2)重视把事件置于其发生的情境下,全面的了解。 (3)认为社会是动态的,互相关联的。 (4)重视第一手资料,是探索性,发现式的。 (5)研究方法采用开放式的策略,方法,过程,结果常常一同呈现。 9.定量研究的设计:定义 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与分析,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以检验研究者有关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10.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1)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四个水平:个体水平的研究,个体与他人水平的研究,群体水平的研究,公众水平的研究。 (2)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3)研究的难以控制性 1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选研究主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设,选择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报告结果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

Chapter 1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DBAAB 第6题相关研究设计有什么优点?如何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推导因果关系 优点:(与实验研究方法相较而言) 第一,它使研究者在不可能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研究问题。例如,心理学家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去体验爱情、地震或癌症,我们也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住在大城市或在小家庭中长大。很显然,即使最有才能、最后献身精神的研究者也不能控制这些因素。伦理和实际都限制了研究者研究者干预他人生活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研究提供了最可行的方法去了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相关研究的第二个优点是效率。与大多数实验相比,相关研究使研究者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检验更多的关联。当使用相关方法研究一些儿童为什么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的时候,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很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看电视的时间、家族史、智商、人格、与其他儿童的关系等。研究者还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测量攻击行为:教师的印象、研究者自己对学校儿童的观察、一个儿童在其他儿童中的名声、父母的报告等等。随后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的联系。实验方法在收集如此多的变量、如此庞杂的数据方面是相当不足的。 如何推导:尽管相关研究对于描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很有帮助,但他无法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的证据。在相关研究中,有两条途径使因果关系无法明确。 1、因果颠倒问题。不管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怎样,都会发生因果颠倒问题,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是另一个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变量A和变量B存在关联,但我们不能说A是B的原因,或B是A的原因。心理学家可以用排除法来排除因果颠倒问题。例如,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和攻击行为有关,这些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攻击行为不会使儿童性别的原因。这样因果关系的方向就明确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影响了儿童的攻击性。 2、中介变量问题。有可能变量A和变量B都不能直接影响另外一个,而是其他潜在因素影响了它们。研究者可以用检验法来检验那些似乎是最合理的中介变量是否真的导致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相关。当然,这样的方法不能完全排除中介变量问题,一些研究者未测量的中介变量也可能存在,于是就需要不断测量新的中介变量,直到研究者再也想不出更多的合理的中介变量而中止于某一个地方。 第7题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各有什么优缺点? 实验室研究 优点:1.实验者能控制实验变量,达到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目的; 2.实验者可以随机安排被试,使他们的特点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相等,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缺点:1.外在效度较低,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缺乏概括力。 2.实验室条件与现实生活条件相差很大; 3.在实验室环境中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 现场研究 优点:1.由于被试者不知道自己是被研究对象,不会产生反应偏向; 2.外部效度较好。由于控制了自变量,所以可以看出需研究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对自变量控制程度较低,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2.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社会化:社会化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发展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反映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社会动机: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种内部刺激。 相符行为:指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相一致,或群体中一部分的行为与另一部分人的行为一致的现象,它主要包括从众,众从和顺从。 人际交往: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利他行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交互作用,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连锁反应,其表现形式有流行、暗示、舆论、流言等。

社会心理学的伦理学原则 1.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 2.研究结果中涉及研究者个人的材料必须保密 3.谨慎选择研究策略 撰写研究报告 1.题目。体现研究报告的主题,一般在题目中点明题意 2.研究的目的、意义。要讲清楚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揭示出研究该课 题的背景,即介绍过去有关类似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或意见分歧等。 3.研究方法。要把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研究时间、条件控制等问题讲清楚。 4.研究结果与分析。报告以图表形式把数据展示出来后,要结合典型事例做些 简要分析和说明,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并使二者融为一体。 5.结论建议。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应简要的总结研究课题的意义、研究 方法及其结果,从研究结果中表明研究者的观点 6.参考文献。研究报告最后,研究者应介绍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曾阅读过的参考 文献。 撰写要点 1.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2.应着重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3.讨论与分析客观实在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1.1859年德国的M·拉扎鲁斯和H·施坦塔尔两人合作创办的《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为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前奏。 2.1857年,德国学者A·舍夫勒在其著作《社会躯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以社会心理、社会形态与社会生理的排列来解释社会的性质,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里学一词 3.1908年,罗斯侧重于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的《心理学导论》这两本教科书的出版,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了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早期孕育。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思辨 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卢梭,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本性,然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2.初创阶段。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该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也被称为“社会经验论阶段”。 代表人物:(三大直接理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作者:————————————————————————————————日期: ?

《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期末复习指导 2012.12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试题类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8题,每题1分,共8分)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3.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 4.简答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 5.应用分析题(2题,每题10分,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答题注意事项 各位同学:以下给出的部分复习题的答案请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争取理解。 大家要注意: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与( )。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另一种是()。 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P9-10 第二章社会化 填空题: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化和()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 )角色和() 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单选题: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C.外交官 D.妻子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 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 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 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 --- 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 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 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

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 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 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 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 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 体。 简答论述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 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区别见表: 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 3.收集研究数据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 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人种质:是指研究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观察来理解一个团体或一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米德为代表的社会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P3 P8 二、单项选择 1.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方面提出较早的是吴江霖教授。P5 2.沙莲香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们在身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主体反应”。P5 3.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独立学科。 4. 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三、多项选择 1. 劳斯所谓的“心理面”,是指哪些静态现象:P2 (1)语言(2)信仰(3)文化 2. 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个体对各种社会刺激所作出的内隐与外显的 反应。简而言之,它研究:P7 (1)人的社会行为(2)个性心理发生 (3)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3. 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如下:P9 (1)主动性和受动性(2)内隐性和外显性 (3)个体性和群体性 4.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P10 (1)社会因素(2)文化因素(3)人格因素 四、题型未明 1. 早期社会学者黎朋、冯特、麦独孤、劳斯等人基本上把个体之外的群体心理作为研究对象。P2 2.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68年指出,社会心理学是:P3 力图理解和说明个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实际上或想象中存在的他者和在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集团中占有一定地位、扮演一定角色的他者之影响这样一门学问。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P39 2.P47 二、多项选择 1.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由哪两个主要的成分组成:P17 (1)归纳法(2)演绎法 2. 建立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三大步骤运用的主要是归纳法。P17 3. 科学研究的目的。P17 (1)接受(2)预测(3)控制 4. 一般方法论体系主要有:P18 (1)实证主义方法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5. 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P19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研究法(4)跨文化研究法 6. 专业研究的常用术语。P20 (1)概念(2)命题(3)变量(4)假设(5)理论 7. 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 P22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社会化:社会化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发展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反映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社会动机: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种内部刺激。 相符行为:指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相一致,或群体中一部分的行为与另一部分人的行为一致的现象,它主要包括从众,众从和顺从。 人际交往: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利他行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交互作用,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连锁反应,其表现形式有流行、暗示、舆论、流言等。

社会心理学的伦理学原则 .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 .研究结果中涉及研究者个人的材料必须保密 .谨慎选择研究策略 撰写研究报告 .题目。体现研究报告的主题,一般在题目中点明题意 .研究的目的、意义。要讲清楚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揭示出研究该课题的背景,即介绍过去有关类似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或意见分歧等。 .研究方法。要把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时间、条件控制等问题讲清楚。 .研究结果与分析。报告以图表形式把数据展示出来后,要结合典型事例做些简要分析和说明,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并使二者融为一体。 .结论建议。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应简要的总结研究课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其结果,从研究结果中表明研究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研究报告最后,研究者应介绍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曾阅读过的参考文献。 撰写要点 .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应着重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讨论与分析客观实在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年德国的·拉扎鲁斯和·施坦塔尔两人合作创办的《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为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前奏。 年,德国学者·舍夫勒在其著作《社会躯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以社会心理、社会形态与社会生理的排列来解释社会的性质,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里学一词 年,罗斯侧重于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的《心理学导论》这两本教科书的出版,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了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早期孕育。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卢梭,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本性,然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初创阶段。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在世纪下半叶和世纪初。 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该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也被称为“社会经验论阶段”。 代表人物:(三大直接理论) (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和·施坦塔尔。他们注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企图通过研究民族精神所产生的语言、风俗、宗教、神话、艺术、法律等社会现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内隐过程+外显过程 研究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文化、互动、人格 社会行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社会刺激:一类为社会情境,与某个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一类为社会文化环境 反应:指广义的社会行为,是一个连续统,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他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吴江霖)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独立的边缘学科 边缘性: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相互渗透的结果 独立性:独特的分析视角 独立边缘学科 (1)社会学(见“林”)

社会学使用社会水平的分析,试图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模式。 (2)人格心理学(见“树”) 根据个人独特生活历史和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强调儿童期经历、能力和动机以及人格或心理调适的个人差异。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家采用“人际分析”水平进行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人当前的社会情境,包括环境中的其他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与个体的关系。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个体层面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2)研究自我意识 (3)研究社会态度(4)研究社会认知 B.人际层面:社会交往和互动 (1)人际关系(2)人际沟通 (3)社会影响(4)侵犯和利他 C.群体心理(去个性化-巴金、费孝通;国民性;民族心理等研究) D.应用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与广告效应;管理心理;宣传效应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1971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 《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将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划分为: 1) 社会哲学阶段 2) 社会经验论阶段 3) 社会分析学阶段 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S-P-K-R(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 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是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A-M-H(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尔雅)社会心理学 2018年期末考试 满分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20)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模仿有()个条件(1.0分)1.0 分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我的答案:C 2把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伦理解释当中的一个副标题的是美国人()(1.0分)1.0 分 A、 莫尔 B、 舍弗勒 C、 鲍德温 D、 文森特 我的答案:C 3R.Weiss在()提出人际关系能给个体六种报酬(1.0分)1.0 分 A、 1978.0 B、 1974.0 C、 1825.0 D、 1991.0 我的答案:B 4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1.0分)1.0 分 A、 爱 B、 喜欢 C、 崇拜 D、 仰慕

我的答案:A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1.0分)1.0 分 A、 态度的构成成分 B、 心理状态 C、 态度改变的过程 D、 怎么样让人去改变态度 我的答案:B 6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1.0分)1.0 分A、 社会阻碍 B、 社会平衡 C、 社会交互 D、 去个性化 我的答案:D 7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效应(1.0分)1.0 分 A、 弱势强化 B、 首因 C、 记忆加强 D、 近因 我的答案:B 8《论表演哲学》是谁的作品(1.0分)1.0 分 A、 莎士比亚 B、 齐美尔 C、 米德 D、 卢梭 我的答案:B 9根据关系所包含的需求性质不同人际关系可分为()情感性关系(1.0分)1.0 分A、 感恩性

促进性 C、 工具性 D、 希望性 我的答案:C 10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1.0分)1.0 分 A、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 群体的社会化 C、 个体的成长 D、 个体的社会化 我的答案:D 11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1.0分)1.0 分 A、 价值观念 B、 行为方式 C、 个性特点 D、 反应倾向 我的答案:D 12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一本具有标志性著作的书是()(1.0分)1.0 分 A、 社会学 B、 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心理物理学 我的答案:C 13社会自我分为()个层次(1.0分)1.0 分 A、 三 B、 两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4X 3 = 12 二.简答题5X 6 = 30 .实例分析题1X15 = 15 四.判断题14X 1 =14 五.单项选择题7X 2 = 14 六.应用分析题1 X 20 = 20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21 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个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社会行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P23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P27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 简述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观点。P30 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5. 简述自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P32 ①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 ②从个人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大规模群体事件 中,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小群体中发生,甚至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③当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6. 简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P35 每个个体都会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的儿童 例:青春期 /产生 冲突

尔雅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南开大学 2015年秋

尔雅《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南开大学2015年秋 一、单选题 1 人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 ?A、 心理属性 ? ?B、 生物属性 ? ?C、 物理属性 ? ?D、 阶级属性 ? 我的答案:A 2 凯利的归因理论叫做() ?A、

对应推论说 ? ?B、 朴素的心理学归因 ? ?D、 三度理论 ? 我的答案:D 3 人际关系的情感性包括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 ?A、 相互疏离 ? ?B、 相互对立 ? ?C、 相互帮助 ? ?D、 相互安慰 ?

我的答案:A 4 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说明她()了噪音 ?A、 习惯 ? ?B、 听力不好 ? ?C、 屏蔽 ? ?D、 适应 ? 我的答案:D 5 弗拉认为我们通过人际关系可以获得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这六种回报 ?A、 情感

? ?B、 期待 ? ?C、 信息 ? ?D、 利益 ? 我的答案:C 6 艾里克逊认为心理发展一共有多少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A、 六个 ? ?B、 七个 ? ?C、 八个 ? ?D、

? 我的答案:C 7 角色借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查尔斯·库利 ? ?B、 弗洛伊德 ? ?C、 乔治米德 ? ?D、 赫胥黎 ? 我的答案:C 8 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

? ?B、 四 ? ?C、 五 ? ?D、 六 ? 我的答案:C 9 社会心理学研究分为()研究和应用有两种 ?A、 社会 ? ?B、 心理 ? ?C、 基础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