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数学探究性题目七例(含答案)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数学探究性题目七例(含答案)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数学探究性题目七例(含答案)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数学探究性题目七例(含答案)

数学探究性题目七例

1.时钟上的数学

我们每个同学家里都有大大小小的钟,绝大部分钟都有时针、分针、秒针,时时刻刻都可以听到它们不停的“滴答、滴答”走动的声音,当然他们的走动有快有慢,秒针最快,时针最慢,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一些数学关系?

为了使问题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所讨论的时钟只有时针和分针。

问题:在一天之内时针和分针重合多少次?每次发生在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两针互相垂直?

什么时候两针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时针和分针交换它还能表示某一时刻的时间么?

希望大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后讨论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有趣的问题。

2.揭穿转摊的骗术

在车站,码头附近有时会看到一些碰运气、赌输赢的地摊,这些地摊大多引诱来往过路旅客,用骗术骗取他们的钱财。转摊就是其中之一。

摊主在一个固定的圆盘上划出若干扇形区域,并顺次标上号码1,2,3,4,5,6,。。。。。。。,在每一奇数扇区上放上值钱的物品,如名酒,中华香烟等,而在每一个偶数区域上放着廉价的物品,如糖块,小食品等。圆盘中心安装一根可以转动的轴,轴的顶端有一根悬臂,臂端吊一根线,线头上系一根针。你如果付给摊主一元钱,就可以随便转动一次,当悬臂停止转动时,针就停在某一区域,按照摊主制订的规则,这一格上的数是几,就从下一格

起,按顺时针方向数出几,最后数到哪一格,那一格中的物品就归你,例如:当针指向“6”时,就要从“7”数起,顺时针方向数出“6”,最后应该数到“12”这一格。

参加这种赌博的人认为,圆盘中奇数、偶数格占一半,输赢得机会各占一半,于是就去碰碰运气,然而,不管转多少次,最后总是数到偶数区域中,你只能用自己的很多钱换来几粒糖果等廉价物品。为什么大家的“运气”都这样不好,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开这个迷吗?

类似的还有

1.音乐教室里有7排座位,每排7把椅子,每把椅子上坐一名学生,教师每月都要将座位调换一次,张明同学提出建议:每次交换时,每一名同学都必须与她相邻(前、后、左、右)的某一个同学交换位置,以示公平。

教师告诉他,这样交换座位不可能做到,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机灵的小白鼠

大花猫是捕鼠能手,每天能抓到不少老鼠,但它在吃老鼠以前先要叫老鼠列队报数,第一批吃掉报单数的;剩下的重新报数,第二批大花猫仍然吃掉单数;第三批也是如此。。。。。最后剩下的一只老鼠可以被保留,与第二天抓来的老鼠一起重新排队报数。

后来,发现了一件极有趣的事情,大花猫发现,一连好几天,最后被留下的总是一只机灵的小白鼠。

大花猫问小白鼠:“你想了什么办法,能每天都留下呢?”

小白鼠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每天排队前我都先数一数你抓到了多少只老鼠,然后,我站在一个相应的位置,就可以留下来了。”

大花猫听了小白鼠的详细回答,很感慨地说:“没想到害人的老鼠里居然也有你这样聪明的小白鼠呀!”

小白鼠行了个礼,恭敬地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不瞒您说,我并不是害人的老鼠,我是从科学家的实验室了溜出来玩的,你放我回去,好吗?”

大花猫高兴的放它回去,临别的时候,大花猫还感谢小白鼠给它上了一堂生动的数学课呢!

你知道吗,小白鼠每天应站在什么位置才能不被大花猫吃掉?

3.直觉并不一定可靠

一个唱片商店里,每天准备两种唱片,其中30张老式硬唱片,一元钱可卖两张,另外30张一元可卖三张,有一天,这60张唱片全卖完了,前30张卖了15元,后30张卖了10元,总共卖了25元。

第二天,老板又拿出与昨天一样的60张唱片,售货员想:何必自找麻烦,分开来买呢?何不把这60张唱片混在一起,按两元钱五张来卖,还不是一回事。

商店关门时,60张唱片全按两元钱五张卖出去了,可是,售货员点钱时,发现只卖了24元,而不是25元,这使他很吃惊,这一元钱到哪里去了?我并没有给顾客找错钱啊?

看来把两种唱片放在一起,按五张两元的卖法,和分开来一种卖两张一元,另一种三张一元,两种卖法并不相同。

由于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小,以至于很难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

现在让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在桌子上放着同样大小的两只玻璃杯,一杯装着红果汁,一杯装着桔子汁,两个杯子里的液体一样多。小华问小红:“如果我用小勺从第一个杯子

中舀出一勺红果汁,倒入第二个杯子中,搅匀后,再从第二个杯子中舀一勺混合液,倒回第一个杯子中,那么这时是红果汁中的桔子汁多呢?还是桔子汁中的红果汁多呢?”

“当然是红果汁中的桔子汁多了!”小红很有理由地说:“因为你倒入桔子汁中的是一勺纯红果汁,而倒回去的是一勺两者都有的混合液。”

你认为小红的回答正确吗?

4. 设计方案(字母表示数的功劳)

某公司计划砌一个如图(1)喷水池,后来有人建议改为如图(2)的形状且外圆直径不变,只是担心原来备好的材料不够,如果把这个问题向你提出,你将如何回答呢?

或许你会大驾亲临现场,量一量直径,在算一算周长,最后做出结论。

思考1:如果把三个小圆改为几个小圆,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思考2:如果把图1中的两个圆池改成一个大圆池,如图3,用料相同,大圆池的直径与两个小圆池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思考3:如果在图3这个大圆池外面一米远处建一个不锈钢防护栏(图4)这个防护栏的周长比大圆池的周长长多少米?

思考4:如果把地球的赤道看成一个圆,假设在地球赤道上有一个铁箍,现在要把铁箍向外扩张一米,需增加多长的铁丝?

5.“鬼迷路”现象

三个旅行家在一个雪夜里为了抄近路放弃了大路,从宽4千米的山谷中穿过,他们走了很久,按时间计算应该到达目的地了,但每次总是莫名奇妙的回到出发点附近,最后不得不在山谷中坐等天明,这就是迷信中所说的“鬼迷路”。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开这个迷吗?

6.燃气站的最佳位置

在公路沿线的同一侧有100户居民,根据居民的要求要设置一个燃气供应站,要使100户居民到供应站的距离之和最小。请你用数学知识设计这个供应站的位置。

7.校运会的名次

在某学校举行的一次运动会上,初中各班的成绩如下:

(1)尽可能多的设计各种班级总分的记分原则,确定各班的总分名次。(2)试比较你设计的各种记分原则的优劣。

数学探究形题目的答案

1.时钟上的数学

答案:这类问题实际上是分针追时针的追击问题,它的公式是:

t= ,S=60(格),分针速度:V1=1格/分,时针速度:V2= 格/分,

所以,计算得到t=65 分,

根据以上计算,每隔65 分时针和分针重合一次。

即,从12点开始,每经过65 分,时针与分针重合一次,

全天共重合。

问题2:时针和分针垂直

方法一样:S=30格(这时两针垂直),分针速度:V1=1格/分,时针速度:V2= 格/分,

t= = 分

所以:,所以一天中共发生垂直44次。

问题3:如果时针与分针调换后,能否正确表示时间?

答案是否定的,除了两针重合时能正确表示时间外,表针在其它位置均无法表示时间。

2. 揭穿转摊的骗术

如果转到奇数格,那么下一个格就为偶数,从偶数格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数奇数个;

·偶数+奇数-1=奇数-1=偶数;

·如果转到偶数格,那么下一个格就为奇数,从奇数格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数偶数个;

·奇数+偶数-1=奇数-1=偶数;

提出问题:如果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此结论是否成立?

·如果转到了奇数格,那么下一个格就为偶数,从偶数格开始按逆时针数奇数个;

·偶数-奇数+1=奇数+1=偶数;

·如果转到了偶数格,那么下一个格就为奇数,从奇数格开始按逆时针数偶数个;

·奇数-偶数+1=奇数+1=偶数;

·可见,无论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最后的结果一定都为偶数。

类似问题答案举例:

1. 音乐教室里有7排椅子,每排7把,每把椅子上坐着一个学生,老师每月都要将座位调换一次。张明同学向老师提建议,每次交换时,每个同学都必须与他相邻(前、后、左、右)的某一个学生交换座位,以示公平。老师告诉他,这样交换座位不可能做到。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可借助于下图,且用黑白染色帮助分析。

我们把每一个黑、白格看作是一个座位。从图中可知,已在黑格“座位”上的同学要换到白格上;已在白格“座位”上的同学要换到黑格上。因此,要使每人换为邻座位,必须黑、白格数相等。从上图可知:黑格有25个,白格有24个,25≠24,因此,不可能使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课程(完美版)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1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知识点: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教学重难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 2 、|a|、 a (a ≥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回顾 1、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 实数a(a ≠0)的倒数是a 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有青少年宫、学校、商场、医院四家公共场所.已知青少年宫在学校东300m 处,商场在学校西200m 处,医院在学校东500m 处.若将马路近似地看作一条直线,以学校为原点,向东方向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00m .(1)在数轴上表示出四家公共场所的位置;(2)列式计算青少年宫与商场之间的距离.: 解:(1)如图所示: (2)300-(-200)=500(m );或|-200-300 |=500(m ); 或 300+|200|=500(m ). 答:青少宫与商场之间的距离是 500m 。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练习题 1、(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 在 ABC △的边AB 上沿AB 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 与点A 重合,点N 到达点B 时运动终止),过点M N 、分别作AB 边的垂线,与ABC △的其它边交于P Q 、两点,线段MN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 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 的面积为S ,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 MNQP 的面积S 随运动时间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2、如图,在梯形ABCD 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 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 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 (2)当MN AB ∥时,求t 的值. (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梯形,OA ∥BC ,点A 的坐标为(6,0),点B 的坐标为(4,3),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 在OA 上运动,从O 点出发到A 点;动点N 在AB 上运动,从A 点出发到B 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 (秒). (1)求线段AB 的长;当t 为何值时,MN ∥OC ? (2)设△CMN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S 是否有最小值? C P Q B A M N C B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圆的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圆的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直角”在几何学中无处不在,下列作图作出的AOB ∠不一定... 是直角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作图痕迹,分别探究各选项所做的几何图形问题可解. 【详解】 解:选项A 中,做出了点A 关于直线BC 的对称点,则AOB ∠是直角. 选项B 中,AO 为BC 边上的高,则AOB ∠是直角. 选项D 中,AOB ∠是直径AB 作对的圆周角,故AOB ∠是直角. 故应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的相关知识,根据基本作图得到的结论,应用于几何证明是解题关键. 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BD ⊥AD ,以BD 为直径作圆,交于AB 于E ,交CD 于F ,若BD=12,AD :AB=1: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3 B .36ππ C .312π D .48336π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易得AD 长,利用相应的三角函数可求得∠ABD 的度数,进而求得∠EOD 的度数,那么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S △ABD -S 扇形DOE -S △BOE ,算出后乘2即可.

【详解】 连接OE ,OF . ∵BD=12,AD :AB=1:2, ∴AD=43 ,AB=83,∠ABD=30°, ∴S △ABD =×43×12=243,S 扇形= 603616,633933602OEB S ππ?==??=V ∵两个阴影的面积相等, ∴阴影面积=() 224369330312ππ?--=- .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是理解阴影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减扇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是以C (﹣2,7)为圆心,1为半径的⊙C 上的一个动点,已知A (﹣1,0),B (1,0),连接PA ,PB ,则PA 2+PB 2的最小值是( ) A .6 B .8 C .10 D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点P (x ,y ),表示出PA 2+PB 2的值,从而转化为求OP 的最值,画出图形后可直观得出OP 的最值,代入求解即可. 【详解】 设P (x ,y ), ∵PA 2=(x +1)2+y 2,PB 2=(x ﹣1)2+y 2, ∴PA 2+PB 2=2x 2+2y 2+2=2(x 2+y 2)+2, ∵OP 2=x 2+y 2, ∴PA 2+PB 2=2OP 2+2, 当点P 处于OC 与圆的交点上时,OP 取得最值,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1)230mx m x m --+-=. ⑴求证: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 ⑵若二次函数213(1)21=--+-y mx m x m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①求二次函数1y 的解析式; ②已知一次函数222=-y x ,证明: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两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2y y ≥均成立; ⑶在⑵条件下,若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图象经过点(50)-,,且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三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32y y y ≥≥,均成立,求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从方程转函数的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考查方式。由于并未说明该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需要讨论M=0和M ≠0两种情况,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去判断。第二问的第一小问考关于Y 轴对称的二次函数的性质,即一次项系数为0,然后求得解析式。第二问加入了一个一次函数,证明因变量的大小关系,直接相减即可。事实上这个一次函数2y 恰好是抛物线1y 的一条切线,只有一个公共点(1,0)。根据这个信息,第三问的函数如果要取不等式等号,也必须过该点。于是通过代点,将3y 用只含a 的表达式表示出来,再利用132y y y ≥≥,构建两个不等式,最终分析出a 为何值时不等式取等号,于是可以得出结果. 【解析】 解:(1)分两种情况: 当0m =时,原方程化为033=-x ,解得1x =, (不要遗漏) ∴当0m =,原方程有实数根. 当0≠m 时,原方程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22[31]4236930m m m m m m =----=-+=-△≥.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如果上面的方程不是完全平方式该怎样办?再来一次根的判定,让判别式小于0就可以了,不过中考如果不是压轴题基本判别式 都会是完全平方式,大家注意就是了) 综上所述,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 (2)①∵关于x 的二次函数32)1(32 1-+--=m x m mx y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0)1(3=-m .(关于Y 轴对称的二次函数一次项系数一定为0) ∴1=m .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简洁版

A B C D E O l A ′ 中考动点专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例1(2005年·)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 (1)求证: △ADE ∽△AEP. (2)设OA=x ,AP=y ,求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 (二)线动问题 在矩形A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C 上,直线l 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 于点E. (1)若直线l 过点B ,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 ,且AO = 4 1 AC ,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围; 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 3 长为半径的圆与直 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①92+=x AC ,9412+=x AO ,)9(121 2+=x AF ,x x AE 49 2+= ∴AF 2 1 ?=?AE S AEF x x 96)9(22+= ,x x x S 96)9(322+-= A 3(2) O 3(1)

初中数学函数三大专题复习

初中数学函数三大专题复习 目录 专题一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 一、一次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1) 1、正比例函数 (1) 2、一次函数 (1) 3、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的解析式 (2) 4、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结合 (3) 5、一次函数的基本应用问题 (4) 二、反比例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7) 1、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形式 (7) 2、反比例函数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8) 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问题 (9) 4、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应用 (11) 专题二二次函数 (13) 一、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以及二次函数中三大参数的作用 (13)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其求解 (13) 2、二次函数的基本图像 (14) 3、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及其最值 (16) 4、二次函数中三大参数的和函数图像的关系 (16) 5、二次函数和不等式、方程的结合 (18)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应用 (19) 1、二次函数求解最值问题 (19) 2、二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21) 3、涵洞桥梁隧道问题 (24) 4、二次函数和圆相结合 (26) 三、二次函数中的运动性问题 (27) 1、动点问题 (27) 2、折叠、旋转、平移问题 (33) 专题三锐角三角函数以及解直角三角形 (36) 1、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及其计算 (36) 2、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应用 (37)

专题一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一、一次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1、正比例函数 形如()0≠=k kx y 的函数称为正比例函数,其中k 称为函数的比例系数。 (1)当k>0时,直线y=kx 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 的增大y 也增大; (2)当k<0时,直线y=kx 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 的增大y 反而减小。 2、一次函数 形如b kx y +=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其中k 称为函数的比例系数,b 称为函数的常数项。 (1)当k>0,b>0,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b<0,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3)当k<0,b>0,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4)当k<0,b<0,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例题1:在一次函数y =(m -3)x m -1+x +3中,符合x ≠0,则m 的值为 。 随堂练习:已知自变量为x 的函数y=mx +2-m 是正比例函数,则m =________,该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 例题2: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则b 的值可以是( ) A 、﹣2 B 、﹣1 C 、0 D 、2 随堂练习: 1、直线y =x -1的图像经过象限是( ) A 、第一、二、三象限 B 、第一、二、四象限 C 、第二、三、四象限 D 、第一、三、四象限 2、一次函数y =6x +1的图象不经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例题3:已知一次函数2-+=n mx y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m 、n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0,n <2 B 、m >0,n >2 C 、m <0,n <2 D 、m <0,n >2 随堂练习:已知关于x 的一次函数n mx y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2||m m n --可化简为 。 例题4: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经过二四象限,如果函数上有点()()1122,,,x y x y ,如果满足12y y >,那么1x 2x 。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专题分类归纳汇总训练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专题分类归纳汇总 近几年有关“线段最值”的中考试题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往往综合了几何变换、函数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尽管形式多样、背景复杂、变化不断,但都可以通过几何变换转化为常见的基本问题. 最值题目类型多:作图、计算;有求差最大,求和最小;求周长最小、求时间最短;求最值、已知最值求待定系数等;对称载体多:几乎涉及到初中全部的轴对称图形(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正方形、抛物线、圆、坐标轴). 我们知道“对称、平移、旋转” 是三种保形变换。通过这三种几何变换可以实现图形在保持形状、大小不变的前提下而使其位置发生变化,具有更紧凑的位置关系或组合成新的有利论证的基本图形.通过几何变换移动线段的位置是解决最值问题的有效手段,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运用几何变换把最值问题转化为基本问题却是不变的。 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几何变换的应用也不是单一的,有些问题需要多种变换的组合才能解决,看看以下策略对解决问题能否奏效。 (1)去伪存真。刨去不变的线段,看清楚究竟是几段和的最小值问题,必须仔细研究题目的背景,搞清楚哪些是动点、哪些是定点、哪些是定长。 (2)科学选择。捕捉题目的信号,探索变换的基础,选择变换的手段.平移把不“连”的线段“接”起来,旋转把“碰头”的线段“展”开来重“接”,对称把在同侧的线段翻折过去重组,因此“不连——平移、碰头——旋转、同侧——对称”是一般的思路;对称变换的基础是轴对称图形,平移变换的基础是平行线,旋转变换的基础是等线段,所以选择哪种几何变换还要看题目中具备何种变换的基础信息。 (3)怎么变换?对称变换一般以动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构建定点(直线)的对称点(直线),如有多个动点就必须作多次变换;平移一般是移动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线段中的某一条,与另一条对“接”;旋转变换一般以定点为旋转中心旋转60°或90°。 (4)怎么求值?几何变换成了“两折线”或“三折线”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

初三数学圆知识点复习专题经典

《圆》 一、圆的概念 概念:1、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补充)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d r ?点A在圆外;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d r +; 外切(图2)?有一个交点?d R r =+; 相交(图3)?有两个交点?R r d R r -<<+; 内切(图4)?有一个交点?d R r =-; 内含(图5)?无交点?d R r <-; A

r R d 图3 r R d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 ①AB 是直径 ②AB CD ⊥ ③CE DE = ④ 弧BC =弧BD ⑤ 弧AC =弧AD 中任意2个条件推出其他3个结论。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即:在⊙O 中,∵AB ∥CD ∴弧AC =弧BD 例题1、 基本概念 1.下面四个命题中正确的一个是( ) A .平分一条直径的弦必垂直于这条直径 B .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垂直于这条弧所对的弦 C .弦的垂线必过这条弦所在圆的圆心 D .在一个圆内平分一条弧和它所对弦的直线必过这个圆的圆心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平分弦所对的弧 B .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必过圆心 C .弦所对的两条弧的中点连线垂直平分弦,且过圆心 D .弦的垂线平分弦所对的弧 例题2、垂径定理 1、 在直径为52cm 的圆柱形油槽内装入一些油后,截面如图所示,如果油的最大 深度为16cm ,那么油面宽度AB 是________cm. r R d 图4 r R d 图5 r R d O E D C A O C D A B

初三数学重点难点总复习专题圆生

初三数学重点难点总复 习专题圆生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2018年九年级数学总复习— 圆专题复习 一、圆的概念 集合形式的概念: 1、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d r ?点A在圆外;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d r +; 外切(图2)?有一个交点?d R r =+; 相交(图3)?有两个交点?R r d R r -<<+; A

内切(图4)? 有一个交点 ? d R r =-; 内含(图5)? 无交点 ? d R r <-;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 ①AB 是直径 ②AB CD ⊥ ③CE DE = ④ 弧BC =弧BD ⑤ 弧AC =弧AD 中任意2个条件推出其他3个结论。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即:在⊙O 中,∵AB ∥CD ∴弧AC =弧BD 例题1、 基本概念 1.下面四个命题中正确的一个是( ) A .平分一条直径的弦必垂直于这条直径 B .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垂直于这条弧所对的弦 C .弦的垂线必过这条弦所在圆的圆心 D .在一个圆内平分一条弧和它所对弦的直线必过这个圆的圆心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平分弦所对的弧 B .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必过圆心 C .弦所对的两条弧的中点连线垂直平分弦,且过圆心 D .弦的垂线平分弦所对的弧 图4 图5 B D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整理.doc

中考动点专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 2 NH=21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 2362 1 21x OH MH -== . 在Rt △MPH 中, . 222223362 1 419x x x MH PH MP +=-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初中数学圆专题训练

初中数学圆专题训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初中数学圆专题训练(一) (一)选择题 1.有下列四个命题:①直径是弦;②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③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都相等;④半径相等的两个半圆是等弧.其中正确的有()(A)4个(B)3个(C)2个 (D)1个 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平分弦的直线垂直于弦(B)平分弦的直线也必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C)弦的垂直平分线必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D)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必平分这条弧所对的弦 3.如图,在两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中,∠AOB=∠A′OB′=60°,则()(A)=(B)> (C)的度数=的度数 (D)的长度=的长度 4.如图,已知⊙O的弦AB、CD相交于点E,的度数为60°,的度数为100°,则∠AEC等于()

(A )60° (B )100° (C )80° (D )130° 5.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A 、∠B 、∠C 的度数比是2︰3︰6,则∠D 的度数是 ( ) (A )67.5° (B )135° (C )112.5° (D )110° 6.OA 平分∠BOC ,P 是OA 上任一点,C 不与点O 重合,且以P 为圆心的圆与OC 相离,那 么圆P 与OB 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 (D )不确定 7.△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它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 ,则△ABC 的面积为( ) (A )21(a +b +c )r (B )2(a +b +c ) (C )3 1(a +b +c )r (D )(a +b +c )r 8.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为圆内接四边形,AD 为圆的直径,直线MN 切圆于点B ,DC 的延长线交MN 于G ,且cos ∠ABM =2 3,则tan ∠BCG 的值为……( ) (A )33 (B )2 3 (C )1 (D )3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复习专题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复习 韦达定理:如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为12,x x ,则 12b x x a +=-,12c x x a ?= 适用题型:(1)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未知系数; (2)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 (3)已知两根求作方程; (4)已知两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 (5)确定根的符号:(12,x x 是方程两根); (6)题目给出两根之间的关系,如两根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两根 的平方和或平方差是多少、两根是Rt ?的两直角边求斜边等情况. 注意:(1)222 121212()2x x x x x x +=+-? (2)22121212()()4x x x x x x -=+-?; 12x x -= (3)①方程有两正根,则1212 00x x x x ?≥?? +>???>?; ②方程有两负根,则1212 000x x x x ?≥?? +? ; ③方程有一正一负两根,则12 0x x ?>?? ??? --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 B C △中,10A B A C ==厘米,8B C =厘米,点D 为A 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 P D △与 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 P 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 B 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 B 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直线3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 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 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 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 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2017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圆(最新整理)

【基础知识回顾】 第六章圆 第二十三讲圆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一、圆的定义及性质: 1、圆的定义: ⑴形成性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 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 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 随之旋转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叫线段OA 叫做 ⑵描述性定义: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的点的集合 2、弦与弧: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叫做弦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叫做弧,弧可分为、、三类 3、圆的对称性: ⑴轴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条对称轴,的直线都是它的 对称轴 ⑵中心对称性: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 【名师提醒:1、在一个圆中,圆心决定圆的半径决定圆的 2、直径是圆中的弦,弦不一定是直径; 3、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具有旋 转性,即绕圆心旋转任意角度都被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二、垂径定理及推论: 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并且平分弦所对的。 2、推论:平分弦()的直径,并且平分弦所对的。 【名师提醒:1、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实质是指一条直线满足:⑴过圆心⑵垂直于弦⑶平分 弦⑷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⑸平分弦所对的劣弧五个条件中的两个,那么可推出其余三个,注 意解题过程中的灵活运用2、圆中常作的辅助线是过圆心作弦的线(即弦心距)。3、垂径定理常用作计算,在半径r、弦a、弦心d 和弓高h 中已知其中两个量可求另外两个量。】 三、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1、圆心角定义:顶点在的角叫做圆心角 2、定理:在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它们所对 应的其余各组量也分别 【名师提醒:注意:该定理的前提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 四、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定义:顶点在并且两边都和圆的角叫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 圆心角的 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那么它们所对的弧 推论2、半圆(或直弦)所对的圆周角是,900 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 【名师提醒:1、在圆中,一条弦所对的圆心角只有一个,而它所对的圆周角 有个,是类,它们的关系是,2、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圆中常作的 辅助线】 五、圆内接四边形: 定义: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这个圆叫做。

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计划

初三数学中考总复习计划 覃秋平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本届毕业班的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复习(3月~~4月)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配套练习以《来宾市中考先锋练习册》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20分)的7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4)注意气候。第一轮复习是春季,大家都知道,春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五月份之后,天气酷热,会一定程度影响学习。 (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7)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8)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轮复习(5月份)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数学压轴题---几何动点问题专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初中数学压轴题---几何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 又∵厘米, ∴835PC =-=厘米8PC BC BP BC =-=,,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 33 BP t ==秒, ∴515 443 Q CQ v t = ==厘米/秒. · ································································· (7分)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 15 32104 x x =+?,

初中数学圆专题训练一)

初中数学圆专题训练(一) (一)选择题 1.有下列四个命题:①直径是弦;②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③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都相等;④半径相等的两个半圆是等弧.其中正确的有 (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平分弦的直线垂直于弦 (B )平分弦的直线也必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C )弦的垂直平分线必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D )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必平分这条弧所对的弦 3.如图,在两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中,∠AOB =∠A ′OB ′=60°,则 ( ) (A )= (B ) > (C )的度数=的度数 (D ) 的长度= 的长度 4.如图,已知⊙O 的弦AB 、CD 相交于点E ,的度数为60°, 的度数为100°,则∠AEC 等于 ( ) (A )60° (B )100° (C )80° (D )130° 5.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A 、∠B 、∠C 的度数比是2︰3︰6,则∠D 的度数是( ) (A )67.5° (B )135° (C )112.5° (D )110° 6.OA 平分∠BOC ,P 是OA 上任一点,C 不与点O 重合,且以P 为圆心的圆与OC 相离,那么圆P 与OB 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 (D )不确定 7.△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它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 ,则△ABC 的面积为( ) (A ) 21(a +b +c )r (B )2(a +b +c ) (C )3 1 (a +b +c )r (D )(a +b +c )r 8.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为圆内接四边形,AD 为圆的直径,直线MN 切圆于点B ,DC 的延长线交MN 于G ,且cos ∠ABM = 2 3 ,则tan ∠BCG 的值为……( ) (A ) 33 (B )2 3 (C )1 (D ) 3 9.在⊙O 中,弦AB 和CD 相交于点P ,若PA =3,PB =4,CD =9,则以PC 、PD 的长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 ) (A )x 2 +9 x +12=0 (B )x 2 -9 x +12=0 (C )x 2 +7 x +9=0 (D )x 2 -7 x +9=0 10.已知半径分别为r 和2 r 的两圆相交,则这两圆的圆心距d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d <3 r (B )r <d <3 r (C )r ≤d <3 r (D )r ≤d ≤3 r 11.两圆半径分别为2和3,两圆相切则圆心距一定为 ( ) (A )1cm (B )5cm (C )1cm 或6cm (D )1cm 或5cm 12.弦切角的度数是30°,则所夹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 ) (A )30° (B )15° (C )60° (D )45° 13.在两圆中,分别各有一弦,若它们的弦心距相等,则这两弦 ( ) (A )相等 (B )不相等 (C )大小不能确定 (D )由圆的大小确定 14. ∠PAD= ( ) A.10° B.15° C.30° D.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