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中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9 赤壁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五十七

2019-2020年高中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9 赤壁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五十七

2019-2020年高中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9 赤壁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五十七
2019-2020年高中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9 赤壁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五十七

2019-2020年高中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9 赤壁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

析]五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的古诗文名句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西厢记》)

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

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划线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答案】:

第6题【单选题】

选出都属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的一组( )

①《六国论》?②《师说》③《伶官传序》④《卖油翁》? ⑤《前赤壁赋》⑥《阿房宫赋》? ⑦《过秦论》⑧《念奴娇·赤壁怀古》? ⑨《惠崇》⑩《黔之驴》

⑾《答司马谏议书》⑿《岳阳楼记》

A、①③④⑥⑨⑿

B、②④⑥⑧⑩⑿

C、①③⑤⑦⑨⑾

D、①②③⑧⑨⑩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人称荀卿,主张“人性本

恶”今存《荀子》是有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B、《师说》韩愈字退之,人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文,后人又称

韩吏部、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文起八代之衰”,有《昌黎先生集》

C、《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原名郁文,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

D、《赤壁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南宋,在谪居黄州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后

赤壁赋》

【答案】:

第8题【单选题】

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答案】:

【解析】:

第12题【语言表达】

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术成果。

那些不朽的书籍

【答案】:

【解析】:

第13题【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①______ ,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在所不计。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然而,②______ ,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或者③______ ,再好的说理也对他无法产生实际影响。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

【答案】:

【解析】:

第14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日:“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日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

B、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

C、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担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

D、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

②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

【答案】:【解析】: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赤壁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o tiāo)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解析】肴核:菜肴和果品。【答案】 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击空明兮溯流光③倚歌而和之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靠着④细丝 B.①越过②顺水而下③靠着④一条

C.①越过②逆流而上③循④细丝 D.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循④一条 【解析】“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答案】 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答案】 D 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

对赤壁赋的赏析

《前赤壁赋》——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其实苏轼的创作不只是诗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样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封建时代的监察机关)。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o赤壁怀古》。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全文共分为五段。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旧历十六日)",地点:"游于赤壁之下"。然后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简淡清疏,写出一种静谧舒畅的艺术意境。下面写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传达出缓缓升起的月亮的动的形态。写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又是八个字,不见着力,就轻

9.《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9.《赤壁赋》 1.《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乘着风飞行,漂浮在天空中,飘飘欲仙,脱离了现实,不问前方,不知止地的一句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3.《赤壁赋》一文,苏轼用“,”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4.《赤壁赋》中,苏轼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5.《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 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回答客人,提出了对宇宙与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 7.《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8.《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 ,”消极至极。 9.《赤壁赋》中“,,,”,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 10.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 ”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9.《赤壁赋》答案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0.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窈窕(yǎo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 B.嫠(lí)妇愀(qiū)然酾(shī)酒 C.横槊(shu?) 江渚(zhǔ)蜉蝣(fúy?u) D.无尽藏(zàng)枕藉(jia)壬(r?n)戌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属zhǔ酾shī枕藉jiè)) A.壬戌(xū)属(shǔ)客冯(píng)虚御风 B.泝(sù)流水嫠(lì)妇相缪(liáo) C.酾(lì)酒横槊(shu?)扁(piān)舟 D.狼籍(jí)枕藉(jí)无尽藏(zàng)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a,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倚:循、依。) A.举酒属客属:寄,劝 B.冯虚御风冯:乘御:驾 C.倚歌而和之倚:靠,依 D.盈虚青如彼盈:满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①和②均为名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少焉。B.所如。C. 知不可乎骤得)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横(弥漫,充溢)纵(任)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危(端正)固(本来) 须臾(片刻)骤得(多得) 曾(竟)一瞬(一眨眼)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缪(通“缭”,缭绕,盘绕)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 ..乎如冯虚 ..御风渺渺 ..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 ..乎舟中山川相缪. 8.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⑴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9.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 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 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 ⑷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意动用法 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⑵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⑶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第 1 页共3 页

9《赤壁赋》(2)

导学案《赤壁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第二、三段,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自主学习】 熟读翻译第二三节,完成: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乐甚:扣舷: (2)空明:流光: (3)溯:渺渺: (4)美人:倚歌: (5)和:袅袅: (6)缕:幽壑: (7)嫠妇: (8)愀然正: (9)危坐:繆 (10)方:下: (11)舳舻:酾酒: (12)槊:渔櫵: (13)渚:匏: (14)侣:友: (15)骤得:遗响: 2.知识归类: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探究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课后作业】 1.一词多义积累 望: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之: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2.背诵默写第二三节

导学案《赤壁赋》第三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号:03 使用时间: 2013 编写人:盛日山审核人:刘雪芬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第四五段,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自主学习】 翻译第四、五节,完成: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消长:盖: (2)肴核:狼籍: (3)相与枕藉:既白: 2.知识归类: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9)赤壁赋

赤壁赋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缪:盘绕 B .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C .知不可乎骤. 得 骤:快速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解析:选C C 项||,“骤”||,屡次||。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 悲风 D.??? 固一世之.雄也夫人之. 相与,俯仰一世 解析:选C C 项||,都是介词||,在||。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 项||,形容词词尾/语气词||,表示疑问||。D 项||,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的协查请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不免感慨系之:“他们没义务反馈||,我们没权利去过问||。有些情况就不了了之||,有些线索就浪费了||。”

B.党员要做到勤俭节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一是要把好思想关||,谨防自腐蜕变;二是要把好情感关||,谨防情随事迁;三是要把好小节关||,谨防穴蚁毁堤||。 C.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尴尬:用来看病||,涉嫌违规;用来买房||,沧海一粟||。 D.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让这些声音时常响起||,不绝如缕||。 【答案】C 【解析】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不合语境||,此处应为“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A项||,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B项||,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D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选D A项||,“西”“东”||,名词作状语;B项||,“东”||,名词用作动词;C项||,“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藏”||,宝藏||,没有活用||。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被新党污蔑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到御史弹劾、论罪||, 被捕入狱||。之后||,他再次被贬||。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A.②④⑤①③B.⑤②④①③C.⑤①③②④D.②④①③⑤【答案】C 【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⑤句是总句||,应为首句||。①③两句都是对总句的解说||,根据③句中的“又”可知||,①句在③句前||。④句中的“这首词”指的是②句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此②句在④句前||。故正确选项为C||。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摘要]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先后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与朋友在游黄州赤壁时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成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主要从情境创设方面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苏轼《赤壁赋》情景 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而后者人物描写几乎没有,相反环境描写则有动有静。从“江流”到“断岸”,从“山高”到“月小”以及从“草木”到“孤鹤”都给人一种十分跳跃的自然情景。所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仍对现代写作有深远的影响。前赋的情景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心态,之后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以对话掀起了整个故事的高潮并使作者的情感随之达到顶峰。后赋则主要写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端拉动着清节的转变。前后《赤壁赋》的着眼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就写作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前赋注重对话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而后赋则更多的写作用在了写景方面。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复杂的心情。另外在对于主旨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赋利用对话直接写情而后赋则借景抒情。作者采取了“全知全能”视角将情景完整的一一展现出来使我们感觉对故事的嫩荣了然于心。总而言之,苏轼所“赋”之赤壁从异景、异情、异样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呈现出这两篇赋给人的美妙之感。

赤壁赋练习题及 答案

《赤壁赋》练习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4=2) 苏轼与苏洵、苏澈合成“三苏”,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二·字音(×27=) 1.壬.戌 2.举酒属.客 3.窈窕 .. 4.斗.牛之间 5.冯.虚御风 6.扣舷. 7.余音袅袅. 8.倚.歌 9.幽壑. 10.嫠.妇 11.愀.然 12.相缪. 13.舳舻 .. 14.旌.旗 15.酾.酒 16.横槊. 17.渔樵. 18.江渚. 19.麋.鹿 20.匏.樽 21.蜉.蝣 22.一粟. 23.须臾. 24.肴.核 25.枕藉. 三·通假字(1×3=3)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 四·虚词(1×19=19)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转折(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转折(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修饰(4)侣鱼虾而友麋鹿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修饰 之 (1)纵一苇之所如到(2)凌万顷之茫然的 (3)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4)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 (5)苟非吾之所有的(6)耳得之而为声的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8)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标志“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标志“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标志 (4)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标志“在”

五·古今异义(1×4=4)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星宿名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思慕的人君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六·词类活用(×9=)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3.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5.扣舷而歌.之唱歌 6.顺流而东.也东进 七·重点实词(1×23=23) 1.七月既望过了 2.纵一苇之所如任;小船 3.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4.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空明;逆流而上;江面浮动的月光 5.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6.余音袅袅声音婉转悠长 7.舞幽壑之潜蛟深谷 8.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9.正襟危坐端坐 10.方其破荆州当 11.下江陵攻占 12舳舻千里首尾相连的船只 13.寄蜉蝣于天地人生短促14.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 15.托遗响于悲风余音 16.卒莫消长到底;消减和增长17.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18.杯盘狼藉凌乱 19.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八·特殊句式(1×9=9)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5.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6.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7.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 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九·翻译(13)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谷粒。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 要是从他们变得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发生变化。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 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4) 多么辽阔像是乘风飞去,不知道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好像变成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界。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公开课)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 一、检测复习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赤壁赋》,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下! 2、导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后赤壁赋》翻译 1、揣测作者感情,自由诵读课文 2、学生范读三节 3、学生指正、学生齐读 4、分小组讨论、翻译各段句子 第一段 1、主动翻译,教师指导 壬戌年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了一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 2、教师分析: 1、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 ——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有人同意吗? 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 起雅兴而游乐 后赤壁赋历幽景而恐悲 逢孤鹤而梦悟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word导学案教师版

【关键字】高中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一洗万古”二《赤壁》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两文的一些特点作比较分析: 一、两文的相似点 1、文章体制上相同: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到宋代赋已趋于散文化。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语句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在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不仅如此,苏轼用散文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他那汪洋恣肆、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丰富的想象之下更显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蕴含的情感一致: 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虽然不能排除作者的这种超脱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后和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这样看来,林语堂的话就值得人细细思考玩味:“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

人教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赤壁赋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扣舷.(xuán)舳.舻(zhú)举酒属.客(zhǔ) B.渔樵.(jiāo) 潜蛟.(jiāo) 卒莫消长.(zhǎnɡ) C.匏.樽(páo) 遗.世(yí) 山川相缪.(liáo) D.肴.核(yáo) 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hé) 【答案】C(A.舷:xián;B.樵:qiáo;D.和:h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这) 清风徐.来(慢慢地) 水波不兴.(起) B.一瞬.(一眨眼工夫) 冯虚御.风(驾) 溯.流光(逆流而上) C.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何为其然.(这样) D.卒.莫消长(到底) 洗盏更.酌(更换) 东方之既.白(既然) 【答案】D(更:重新;既:已经。) 3.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舞幽壑 ..之潜蛟(深谷) B.渺渺 ..兮予怀(茫然的样子) C.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答案】B(悠远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D(A.属:①劝人饮酒,②同“嘱”嘱托;B.东: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C.困:①被围困,②贫困;D.唱歌。) 5.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B.望美人 ..兮天一方 C.凌万顷之茫然 ..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答案】D(A.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B.古:所思慕的人,今:美女;C.古:旷远的样子,今:①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②形容因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D.古今都指凌乱。) 6.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固一世之雄也 【答案】AB(AB是倒装句,C.被动句,D.判断句。) 7.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突出了景色的爽朗、澄净和优美。 B.“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柔美的月光对人的依恋和脉脉含情。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表现了作者极度欢乐的心情。 D.“客有吹洞箫者……嫠妇。”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了箫声的凄切、婉转,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幽怨之情。 【答案】C(歌词中虽有欢乐,但也流露出作者内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种失意和感伤情绪。) 8.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变的道理。 【答案】A 二、语段精读 精段阅读,回答9~12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第9课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9课赤壁赋》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说.客(shuō) 博闻强识.(zhì) 扣舷.而歌(xuán) B.猗.郁(yī) 拨弄.(lòng) 不可估量.(liáng) 一鳞半爪.(zhǎo) C.低徊.(huí) 挣.脱(zhēng) 载.歌载舞(zài) 叨.陪鲤对(dāo) D.专横.(hèng) 挑剔.(ti) 叱咤.风云(zhà) 啜.菽饮水(chuò) 答案 D 解析A项,扣舷.而歌(xián);B项,拨弄.(nòng);C项,挣.脱(zhèng)叨.陪鲤对(tāo)。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移暴动,姗姗可爱B.酾酒临江 C.寄蜉蝣于天地D.冯虚御风 答案 D 解析D项,冯(凭)。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①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②徘徊于斗牛 ..之间(斗宿星和牛宿星) B.①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 ②余音袅袅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C.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往下游走) ②击空明 ..兮溯流光(澄明的水波) D.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缭,盘绕) ②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斟酒)

答案 C 解析 下:攻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 .渺沧海.. 之一粟 C .白露.. 横江 D .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 B 解析 A 项,所以:古义,以此用来;今义,因果关系连词。C 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D 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顺流而.东也②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 B.???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耳得之.而为声 C.???①挟飞仙以.遨游②引以. 为流觞曲水 D.???①寄蜉蝣于.天地②会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 D 解析 D 项,“于”同为介词“在”。A 项,表修饰/表转折;B 项,助词,的/代词;C 项,表修饰/把……作为。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 A .侣. 鱼虾而友麋鹿 B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 .舞. 幽壑之潜蛟 D .扣舷而歌.之 答案 D 解析 例句中的“东”为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A 项,意动用法;B 项,名词作状语;C 项,使动用法;D 项,名词用作动词。 7.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前赤壁赋语段练习答案word版本

前赤壁赋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9题。(21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2分)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D、哀吾生之须臾 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2分)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伏笔,形成了反差。

高中语文 9赤壁赋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9赤壁赋 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林语堂:《苏轼传·东坡居士》●苏东坡诗词选读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咏之编辑2016-3-23《前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