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以天津海河李公楼桥—进步桥段滨水空间为例

摘要: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邻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壤的区域。它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力一要素的系统。天津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而它的滨水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也是天津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别从调研路段两侧交通、滨水空间整体分析、海河两边重要节点和空间尺度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滨水空间滨水建筑城市空间特色研究

引言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客观发展状况。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是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中最易感知的部分,是其外在形象的表现。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是否突出、各要素的关系是否协调、是否有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是否能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本论文就通过对李公楼桥—进步桥段滨水空间的调研,认为有必要结合

国内外成功实例和优秀文献,对该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进行空间和特色的分析,总结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有利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滨水地带是人类择居的基本场所;滨水环

境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滨水景

观是诸多类型景观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景

观。许多风景名胜也是地处大江大河与海陆

交汇之处。作为人类聚居相对的地带,城市

滨水地带保证了城市聚居的水源,带来了经

济便捷的港埠交通,促进了文化习俗的交汇

融合,聚集了人气、财气,壮大了城市的规

模,增加了城市的魁力。

而关于此次研究的城市----天津,位于华

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海河下游,东

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地跨海河两岸,是北

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

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

之称。

1.2 概念界定

1.2.1城市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

或建筑邻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壤的区域。它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力一要素的系统。它的空间范围包括一定宽度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它是重要的、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在功能上呈现出很大的混合特征。在这里水体和陆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成为特殊的城市用地。由于水陆交界的优势,而使其具有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1.2.2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滨水开放空间,特指在滨水空间内发展或创建的具有公共性的活动空间。特指滨水空间中主要以娱乐、休闲等为目的的区域,该区域强调空间位置在滨水地段内,性质以游憩休闲为主。它处于水陆交接区,具有曲折多变的地理特征和双重的环境特性,为营造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

1.2.3滨水建筑

本文将直接临水,且建筑外围护面与水域边界的水平距离较小且建筑与水域之间不存在大面积视线遮挡的建筑称为滨水建筑。

1.2.4滨水过渡性空间

本文的滨水过渡性空间是指在滨水建筑与水环境间期有机联系作用的建筑

外部空间。

1.2.5 城市滨水空间特色

所谓特色,一般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特征。从感官上来看,往往是该事物在外部形象上因其人们注意的某些感性特征,这些特征能使人们容易地识别该事物并与其它事物相区别。

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是滨水空间内各要素及其系统的分布特征与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识记、认知并有显著区分特性的实体形象表现。

第二章对海河李公楼桥—进步桥段滨水空间的分析

2.1 滨水两侧交通

2.1.1 步行道路

海河东路金汤桥至北安桥段沿路有奥匈领事

馆旧址、袁世凯旧居、冯国璋旧居、天津奥式

商务区、音乐公园等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建筑

区,因此,将该段海河东路规划为长800米的

步行街,道路红线宽18米一30米,路面结合

绿化采用方砖铺地,专供行人通行,严禁机动

车进入。海河东路的交通功能由平行距其东侧

约120米规划红线宽20米一25米的平安街承

担。海河东路步行街的设计使

人们一面游览道路东侧的风貌保护区,一面观

赏道路西侧的海河风光,从而避免了喧嚣的交

通干扰,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在安静的环境

中得到放松。

北安桥至大沽桥路段沿河岸有一重要广场节

点---海河中心广场公园。所以,将将步行街继

续延伸,专供行人通行,并通过步行街引导行人在观赏海河沿岸的景色的同时进入中心公园这个重要城市节点,观赏游玩。

解放桥至李公楼桥路段,沿河两侧分别设有步行道

路。海河北侧有世纪钟和天津站的海河广场两大重要

城市空间节点,因此该路段沿河设为步行街禁止车辆

驶入路面,但在地下设有海河东路地下隧道供车辆通

行。既保证了天津站的车流量的疏通,又维持了良好

的城市景观和总体滨水空间的设计。从人文的角度看,

该路段的设计与天津重点项目--津湾广场良好呼应,

相互衬托。海河南侧的津湾广场路段全部为地上步行

街,地下城市隧道的模式。

2.1.2 车行道路

海河南侧进步桥至解放桥路段重要保护建筑较少,多为写字楼、大酒店一类商业建筑,所以较少有提供行人观赏的步行街,只有在小部分的酒店和金融中心有配套广场。车行道路张自忠路由进步桥一直贯穿到调研地块末端的李公楼桥,但自解放道到李公楼桥路段为地下隧道。

2.1.3 停车场分布

目前市民到达滨水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交系统和自行车与步行。天津公交有多条线路分别到达近邻海河的东马路、兴安路、海河东路、古文化街、百货大楼、胜利路等地,共有线路约60多条。这些公交线路贯穿天津市各个地区,理论上可以相当便捷地将市民带到滨水地带,公共交通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但由于一些线路的客流压力较大,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市民选择自驾车或者骑车到达。

海河附近没有专门的大型停车场,根据调研,自驾车市民普遍认为海河沿岸的停车场数量少而且仅有的距离河边较远。现在海小区和交通不很繁忙的街道边停车。为解决这一问题,坐落于海河北岸的河北区博爱道与北安道交口的东北侧的海河商贸会展中心在设计中进行了停车场的考虑。会展中心于2007年底前开工建设,海河商贸会展中心地下两层,地上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建成后将主要承担意大利风情区及周边地区的大型商贸会展活动,并辅以与商贸会展活动相关的会议功能。商贸会展中心地下两层为机动车停车场,可停放机动车513部.相信建成后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来钟楼公园、音乐公园和北安桥附近游玩的市民停车问题。

2.2 滨水空间

2.2.1 滨水过渡空间

君临天下、瑞吉酒店和津塔写字楼项

目在规划设计时都设计了与海河相呼

应衔接的广场作为滨水过渡空间。体现

了该段滨水设计的整体性,每一个商务

中心亦或者商业楼在设计与建造的过

程中都充分考虑了城市滨水设计的整

体布局。

2.2.2 开敞性城市空间及城市广场

海河规划设计不是单个的景观设计,而是一个整体,包括环境、绿化、景观、交通,是各个力一而互动的关系将天津的优势连在一起才能做成功。这里强调了规划设计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某一

个局部。

海河沿岸设计了多个重要的开敞性城市空间及城市广场,其中的文化广场在解放桥附近,设计了城市主题雕塑,同时以桥为背景,更加强调了环境的整体风格。海河上的桥这时己经不是单单的一座桥,而成了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城市大环境中的一部分,使桥同时融入了城市之中。

海河中心广场公园东起河北区五经路,西至河北区民族路,南临海河,北至河北区博爱道。与和和平路商业街、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天津金融城等隔河相望。是周边的意式风情街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名人故居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步行街区的节点。为前来参观和休闲的市民提供休闲和观赏的空间,和河对岸的瑞吉酒店和银行写字楼等城市重要地标建筑呼应,构成了良好的城市景观。

天津站前广场也是该滨水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海河广场为天津站面向海河的前广场,主要是用于人流集散的景观广场,占地4万多平方米。海河岸边拥有百米余长的亲水平台。海河广场与对岸为欧式风格的津湾广场遥相辉映,为市民提供了很好地休闲和娱乐的城市活动空间。海河广场靠近海河的堤岸设置自行车通道、亲水平台及游船码头。海河广场地下一层沿海河一侧设置沟通进步道、六纬路的地道和停车场。地道两侧为地下过路式公交车站。停车场拥有机动车停车位450个,非机动车位2000个。

2.3 滨水两侧重要节点

2.3.1 重要商业街区

2.3.1.1 都会消费娱乐区

都会消费娱乐区包括由原意大利租界区改造而成的休闲社区一意式风情区,

以及天津市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的和

平路商业步行街。该区域拥有的商业

容纳力和天津火车站带来的交通繁

荣,以及丰富的夜生活,使其成为整

个城市的心脏地带。该地区正好位于

海河的一个拐弯处,沿着海河河岸线

有和平广场、多媒体演示中心、近现

代历史展览馆、酒店与大型国际零售

店的开发以及天津火车站等成为城市

的视觉焦点与重要节点。和平广场将

会建一个大型的互动式喷泉,由标志性

海河步行桥来确定边界,步行桥也连接

着意式风情区与和平路滨水步道,该滨

水步道将被开发为一个餐饮与高档次

的零售区。

步行桥还将意式风情区与现有的

和平路商业步行街连接起来,通过将现

有道路往西部改建,海河的南岸地区将

会被改造成为一个占地广阔的公园。另

外,位于和平路东侧进入小公园的入

口,将会提供给人们从步行商业街向和

平广场的视觉通道,并加强这个独立的商业娱乐区的特性。天津火车站将会成为城市新的交通枢纽,提供各种类型的交通选择,并增加商业街成为海河东侧新核心。都会消费娱乐区将会成为天津市的商业活动中心,并通过轮渡、水上计程车、公交电车线路以及带状滨河公园与其他区域相连接。

2.3.1.2 中央商贸金融区

中央商贸金融区一直以来都是天津市的金融中心以及高层写字楼的密集区。对于保证城市的国际地位,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酒店开发、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中央商贸金融区都将起着关键的作用。该区域的主要元素包括一个可以开展小型活动的展览中心,一个娱乐性质的夜生活区,以及一个促进城市形象的滨水岸。其特色包括银行街、解放路、高层写字楼、位于东岸的酒店区以及连贯的河岸步行区。中央商贸金融区将会容纳城市的主要大型酒店、高档次的住宅开发区、购物商场与大型写字楼。该区域内部的空间将主要由商业街与高层写字楼之间的广场构成,这些广场将作为开放空间系统的延伸部分。

2.3.1.3 津湾广场街区

津湾广场位于海河河湾南岸,是紧邻海河、

面向天津站的欧式建筑群。东侧和北侧海河环

绕,西临解放北路,位于原天津法租界内,建

筑风格与周边原租界内的历史建筑一致。是天

津金融城的标志性区域,由5座欧式风格的

地上商业建筑及地下商业街、停车场共同构

成,并设有开放式广场及沿海河湾亲水平台。

津湾广场空间的处理充分考虑到人、建筑、广

场之间合适的比例和尺度关系,既满足游人的

活动之需,又为人们提供了观赏建筑景观的良好视线。建筑群的处理也十分出色,底层大都做成开敞式的柱廊,形成广场与建筑之间的自然衔接,手法统一,简洁有致,相互映衬,显示了高度的技巧和水平。广场的环境十分优美,前临波光闪闪的海河,北眺雄伟的天津站,古老的解放桥和现代的赤峰桥拱卫在它的两端,万千景象格外养眼,津湾广场本身也是海河旖旎风光的一部分,是该滨水空间设计的重要景观节点。

2.3.2 空间尺度

由沿河横断面可以看出,海河河道宽度近100米,西侧堤岸景观带约5米,然后紧邻18米左右宽的机动车道,东侧堤岸宽度约30米。两边的建筑多为5-6层,20米以下,节奏性出现高层建筑,所以整体的河面空间高宽比为1: 7一1:

8。根据口本高桥研究室得出的形态数据文件,海河断面D/H数值接近于8,给人的感受属于“封闭感消失”。在问卷访谈中绝大多数市民认为海河边的视野开阔,两岸建筑的尺度与绿化和堤岸相协调,站在岸边心情渝快开朗,愿意在岸边活动和休息。但是其中有的人提出,海河虽然开敞,但是两岸和水上缺少吸引人视线的焦点。比如虽然河面宽阔但是景观单一,没有船舶和码头等活跃的因素;虽然沿河岸绿化与建筑尺度很协调,但是缺乏标志性的景观,显得单调无趣。

海河沿岸的许多新建项目也在设计中尊重这种尺度比例。奥式风情区南区项

目位于海河东岸北安桥与金汤桥之间,紧邻海河堤岸,为一组群建筑,在总体设计中,该组群采取西低东高的布局,在紧邻海河的一

侧建筑高度控制在4层,其后面的一排建筑体量增高到7层,整体形象向水面由高到低,保持了海河沿线的空间比例。同时整体造型富于层次,由对岸看去丰富协调。

2.3.3 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2.4 夜景照明

海河沿岸的夜间灯光成为整个基地夜景焦点,沿岸建筑外部灯光系统完善,能够保证沿河一带夜间活力。桥梁灯光根据桥梁性格设置,大沽桥柔美华丽,解放桥大气勃然,与海河沿岸建筑朝相辉映。但街具类照明不足,依靠路灯漫射光,地面装饰灯不成规模,且后期维护不到位,照明以及装饰作用均不明显。地灯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置,建议利用绿化体块进行三角式地灯的布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能源的使用。宽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对光的明度要求不是很高的道路,路灯的布置方式可有对称式的布局改为中间式布局,可以大大节省能源。

第三章空间尺度分析

3.1 沿河建筑与沿岸尺度关系

由沿河横断面可以看出,海河河道宽度近100米,西侧堤岸景观带约5米,然后紧邻18米左右宽的机动车道,东侧堤岸宽度约30米。两边的建筑多为5-6层,20米以下,节奏性出现高层建筑,所以整体的河面空间高宽比为1: 7一1:

8。根据口本高桥研究室得出的形态数据文件,海河断面D/H数值接近于8,给人的感受属于“封闭感消失”。在问卷访谈中绝大多数市民认为海河边的视野开阔,两岸建筑的尺度与绿化和堤岸相协调,站在岸边心情渝快开朗,愿意在岸边活动和休息。但是其中有的人提出,海河虽然开敞,但是两岸和水上缺少吸引人视线的焦点。比如虽然河面宽阔但是景

观单一,没有船舶和码头等活跃的因素;

虽然沿河岸绿化与建筑尺度很协调,但

是缺乏标志性的景观,显得单调无趣。

海河沿岸的许多新建项目也在设计

中尊重这种尺度比例。奥式风情区南区

项目位于海河东岸北安桥与金汤桥之

间,紧邻海河堤岸,为一组群建筑,在

总体设计中,该组群采取西低东高的布

局,在紧邻海河的一侧建筑高度控制在

4层,其后面的一排建筑体量增高到7层,整体形象向水面由高到低,保持了海河沿线的空间比例。同时整体造型富于层次,由对岸看去丰富协调。

3.2 建筑高度分析

滨水空间为斜线控制的滨水建筑高度。

火车站:天津火车站海河段两侧建筑红线后退距离与建筑高度比均大于1:1,因而保证了海河两岸的开敞空间,加强了视觉联系。

津门津塔地区:津门高度与海河沿岸垂直方向距离大致能够满足1:1,但开敞空间预留仍稍显局促;另外,两侧建筑离海河边界过近,过度空间仅剩道路,滨水空间未掌控好。

第四章存在问题

4.1 公园使用效率

海河二期工程中的绿化工程重点完成了四座河畔公园的建设,它们分别是坐落在奥式风貌区北安桥头附近的音乐公园、坐落在金钢桥与狮子林桥之间的解放公园、坐落在金汤桥头两边的会师公园、坐落在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的古文化街公园。这些公园位于桥口位置,在景观上与桥梁

相映成辉,取得非常好的景观

效果,提升了地段的城市形象。但是根据建成一段时间的实际使用过后调查,这些公园的实际使用人群远远少于预期的效果。

首先,这些所谓的“绿化工程”和“公园”皆以硬地广场为主,配合草地和低矮灌木,虽然在城市景观上取得了较好的开敞效果,但普遍存在缺乏高大乔木的问题,导致广场过于暴露,人们不易停留。

4.2绿化景观效果

海河沿岸的使用者对海河的景观效果

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但绝大多数市民认

为树木的缺失必然会影响空气的净化和

滨水区域的环境舒适度。上述情况主要

是因为滨水堤岸改造出于防洪的需要多

采用硬质铺地结合水泥护岸,而草坪主

要集中在沿岸的公园和景观节点内,除

了一些保留的老树树形比较茂盛外新种

植的梧桐树和柳树还尚未成型,但要形

成海河两岸绿树成荫最少还要5-7年。

尤其是海河西侧堤岸,要想形成设计中的万柳成堤则要等更长的时间。

海河河水水质差、水面脏也是另一个问题。目前虽然己经投入了一定力量进行水质改善,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沿岸经常可以看到政府定期向海河内放养的鱼、龟等适应不了水质,陈尸岸边。因此减少城市污水排放、贯彻节水精神、保持水体卫生仍是漫长的道路。

4.3 道路噪音

在调研中发现调研地点的不同,噪声干扰的差别也很大。除了金汤桥至北安桥一段的东侧堤岸直接紧邻奥式风情区,其间没有道路通过之外,其他地段都与城市道路相邻。在奥式风情区沿岸的调研结果是绝大多数的使用者认为根本没有噪声干扰,环境质量非常满意。但是在北安桥至金汤桥西岸一侧调研中所有人都认为噪声干扰严重。因为张自忠路由此经过,双向两车道,道路西侧是二级防洪堤,东侧与宾水步行道之间只有铸铁栏杆分隔,很小一段种有榆树等乔木,但是

于噪声屏蔽根本没有作用。张子忠路此区段为邻水段,1.5公里内没有交通灯和其他路口,所以车辆速度大都在60公里/小时以上,道路噪声很大。而且行人走在水边会看到汽车在很近的范围内高速通过,噪声使心情烦躁,不愿停留体息或驻足欣赏景色,使岸边的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4.4 未能人文结合

坐落于海河两岸的租界公园共有5座,维多利亚花园、意大利花园、德国公园等。临河而建的古建筑群有奥匈领事馆旧址、袁世凯旧居、冯国璋旧居、天津奥式商务区、音乐公园等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建筑区等,均分布在海河沿岸500 m 范围内。另外在海河两岸的名人故居及私家花园有几十处之多。

在名胜古迹周围没有能够融入有效的绿化带,只是配合种植块状或带状草坪加以点缀,周围种植一些树木、草坪作为铺垫,这样没能够有效的“生物一非生物”的绿化模式。在古建筑周围多种植园林绿化带,能够有效地吸引更多的人群,自然地形成一个活动娱乐平台,将人文气息融入到环境中去,对于旅游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案例分析

5.1 威尔明顿滨水公园

5.1.1项目概况和背景

洛衫矶港口棕地的改造为邻近社区增添了9个街区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而积约为12万平方米的现代公共空间—威尔明顿滨水公园,公园不仅将威尔明LL更的所有滨水区连接了起来,而且使附近居民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作为密集。作为公共空的延伸,该项目俨然成为了复兴当地经济、促进生态和社会多样性

的催化剂。

该项目的第一个阶段—咸尔明顿滨水公园总占地而积约为12万平方米。横向跨度约为1062米,公园覆盖九个街区,从菲格罗亚大街一直延伸到泻湖大道沿途经过居民区、炼油厂、轻工业区、海港高速公路以及蓬勃发展的洛杉矶港。为平衡落后的公用设施发展与贸易的快速扩张,港口启动了威尔明顿滨水区发展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威尔明中顿滨水公园的任务是将工业棕地改成公众娱乐休闲空间,从而消除了有害的环境废物、空气污和噪声污染以及来自周边街区工业交通的威胁。

这个由洛杉矶开辟的公共开放空间超出了所有人的期望,甚至连社区最为坚定的反对者都对其赞不绝口。公园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更加公平的环境面积分配---该社区的城市公园面积增加了150%,社区环境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经济发展得到推动,而威尔明顿清澈的水流也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5.1.2 设计理念及分析

该项巨的设计初衷是创建一个安全灵活的社区娱乐休闲区域,设计不仅要满足民众的愿望,还要充分考虑区位的冬独特工业背景 ,在有限的预算中尽可能利用可持续性能最佳的设施,并为缺少公共休闲区域的威尔明顿社区提供一个公共景

观。为了保护社区公已不受港口舌动的

影响,设计师们设计了一个具有强烈艺

术感的雕塑地形,将现存的平坦的多功

能运动场改造成了一个由约5米高的草

坪芯盖的缓坡。景观的雕塑特征模仿了

海岸阶地,使地形各异的地势依次呈现

不同的形貌.不仅为公园提供了一个景

色优美的背景,还连接了5个休闲运动

场,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民空间以

及被称为“大草坪”的欢乐场。

在场地的顶端,建有El Peseo散步长廊,这条非机动车道一直延伸至加利福尼亚海滨大道,是行人漫步坏道中的一个亮点,顺其而行随处可见座椅、展览花困扣观测望远镜。彼漆成红色的一座斜拉桥和三座人行天桥散步在公园中.不仅成为了威尔明顿的独特地标,还在El Peseo散步长廊与低处的人行道间形成自然过渡,避免了突兀感。公园的行漫步环道两侧绿树林立.其间坐位随处可见,为人们休憩、思索提俱了一方静谧的空间.还有供人们驻足观赏的水景、孩子们可以既尽情释放童真的游乐场、人群集会和表演的广场以及供人们野餐的幽静树林。其中Datum人行道贯穿公园的中轴,连接了公园的两个重要出入口。这两个重要的出入口边都设有公园凉亭,俯瞰着这个坐位遍布、荫蔽连天、幽道交织、公用卫生间和正规表演场地数量繁多的户外广场。

第六章总结

海河改造从城市发展角度而言,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增长,改善了城市形象,营销城市的效果立竿见影,表明海河改造在策略上是成功的;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改造后的海河堤岸让人们实实在在的感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工程中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与保护、对桥梁的复原与新建其规模和力度更是在我国滨水城市范围内尚属罕见。这些成果都己经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肯定。改造工程对海河堤岸的改造还在进行,但是我们都己经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改造后的便利与环境优美,这些都是对使用者切身利益考虑的成果,是成功的开始。

同时海河改造地域和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旧有建筑再利用等各个方面,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海河改造今天还在继续进行着,其环境建设仍未达到成熟,通过当前使用者对滨水设施的意见收集和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的分析,期待能对海河今后的改造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水资源更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创造一个个生态的、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滨水景观带是现代景观设计师长期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规划[Z].

[2]王庆生.从巴黎塞纳河景观带开发看天津海河旅游形象定位[J].城市经济,2012(4).

[3]刘莹.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4 : 26-31.

[4]景观设计杂志--公共滨水空间,2012.9.20 NO.5,CN21-1507/TU

城市滨水区规划实践思考

城市滨水区规划实践思考 [摘要]文章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特点出发,分析目前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特点及建设实施后 取得的效果,结合百色市“三江两岸”规划的具体实践,对如何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区进行探讨。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三江两岸 [作者简介]梁卫东,百色市综合规划设计院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9-0070-0003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过程中,人类从临水聚居开始,在对水区的认识和利用过程中,创造了优美的滨水景观。城市滨水区与城市生活最为密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这是与自然原始形态的滨水区最大的不同。城市滨水区有着水陆两大自然生态系统,并且这两大生态系统又互相交叉影响,复合成一个水陆交汇的生态系统。城市河道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如何从滨水生态环境建设入手,提高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质量,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国外滨水区规划建设 (一)巴黎 巴黎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围绕着河流发展的城市,塞那河穿城而过,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如卢浮宫到拉德方斯德主要轴线、埃菲尔铁塔轴线、雪铁龙公园轴线、巴黎左岸工程轴线都是沿河流而展开,或平行、或垂直,如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国家图书馆等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都布置在河流两岸,形成标志性的城市景观,沿岸更引入了“巴黎沙滩”等形式多样的滨水活动,形成有魅力的城市滨水景观。 (二)查理斯顿滨水公园 查尔斯顿是一个规模适宜并保存着大量传统建筑的城市,是南卡罗来纳州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随着旅游者、中小公司、旅馆、饭店和商店的增多,改造废弃的城市滨水地区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滨水地区重建的意图是通过更新和引进一系列项目为该地区带来活力,成为城市中有吸引力的一个滨水环境,从而吸引居民、旅游者、购物者和商人来到查尔斯顿。 (三)毕尔巴鄂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

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应用与实践,就内容而言,在设计层面上,比较重视对城市滨水区整体形象和环境设计的研一究,比较注重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探讨;在应用层面上,却较少涉及对城市滨水区设计实施策略和开发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作品仅停留在空间塑造的“一维”视点,缺少从城市经济、城市开发、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行为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学科、多维视角”地进行综合研究。本专辑所收录之案例正是面对当前滨水区开发所做的思考,试图探寻当前适合地方特色的滨水地区开发之路。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修建性详细规划 主要负责人:卢济威 主要设计人员:王一、宋云峰、周虹、马荣军、王萌、柏春、王敏洁、王藤、李正、 袁铭、陈康诠、成栋、于弈 规划用地面积:205.5公顷 项目地点:浙江丽水 项目完成时间:2003年8月 项目获奖情况:2005年度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4年度同济规划院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规划设计简介:本规划根据丽水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在研究城市环境资源 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具体目 标与构思。 (1)建立以大溪为中心的山水生态城市核心 整合城市、建筑、景观等要素,形成南山、北城总体格局的环大溪景 观体系。在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强调与自然 山水资源的结合。不但做到城中有山、城中有水,更力求体现出山上 有宇,水中有屋的山水城市特征。 (2)建设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 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江的环境资源优势,把市民活动同滨江环境结合起 来,通过大量的休闲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景观设计,吸引大市民日常活 动,使之成为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为滨江发展注入活力。 (3)促进丽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城市设计,提供满足各种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住宿、休闲、娱乐 活动设施,吸引游客停留,使滨水区成为丽水市域范围内旅游活动的 中心区域。 长期以来,城市滨水区都被简单地作为休闲绿化带进行营造,本城市设计进一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公共活动,振兴经济和发展旅游产业。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两个地级生态示范区之一,总体规划定垃为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早在隋开皇九年,这里就设处州治,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金温铁路从丽水通过,金丽温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建成。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蒸蒸日上。丽水市区四面环山,万象山位于中部,颐江上游的大溪从城南流过。计划2e05年在江的东侧下游建成开潭水坝,大溪水位标高将上升到47.5m,平静而清澈的湖面是丽水市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2003年大溪北岸由水利部门建成防洪堤,设近水平台和坝顶平台两个层次,近水平台

城市滨水湖垸地区空间景观思考

城市滨水湖垸地区空间景观思考 发表时间:2019-08-27T15:43:07.9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作者:黄慧敏 [导读] 在目前的城市设计工作中,“千城一面”成为各设计单位逐渐需要避免的一个趋同点。 长沙吉佳城市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以丘陵地形为主的湖南长沙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的滨水湖垸区域属于少数。如何充分考虑这类地形中山、水的因素,从而进行合理设计,以促成城市的景观系统的构建,形成以滨水湖垸为核心的景观瞭望系统,是滨水新城—冯家洲,香炉洲—麻潭山景观单元设计的核心考量。 关键词:空间景观;滨水湖垸;城市规划 1引言 在目前的城市设计工作中,“千城一面”成为各设计单位逐渐需要避免的一个趋同点。长沙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提出“百面长沙”的管控指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每个景观单元提出详细的指引,为城市建设与自然人文的和谐共生提供总纲性的管控技术指引,也是长沙作为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一个探索。长沙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多以丘陵地形为主,在以往的设计工作中也多以此为侧重点进行统筹,而在长沙北部存在一类地势较为平坦的滨水湖垸区域,这种地形在长沙范围内属于少数,同时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均衡,长沙北部区域相较其他片区开发稍为滞后,因此,以这类地形为出发点的设计工作所做的考量较少。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的是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滨水新城—冯家洲、香炉洲—麻潭山景观单元,占地面积89.72k㎡,具体管控范围为东至雷锋大道、金星大道,南至香炉洲路,西至铜官电厂专线,北至沩水河北侧X069、铜官窑遗址保护建设控制地带线和长沙都市区范围线。 景观单元内山体、水体、洲岛、人文资源等要素共同构成“翠韵丛生,水脉相连”的特征。两大山体(书堂山,麻潭山)作为观景对象的同时也可作为重要的景观点,该片区内河系、湖面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为片区提供丰富的景观资源,水体周边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既是重要的景观点,也是景观节点。区域内的三大洲岛在湘江之上,其中蔡家洲为航电枢纽工程所在地,冯家洲、香炉洲均处于尚未开发状态,其公共可达性现状较差。 3设计目标 与长沙市内其他区域有着明显区别的是,该景观单元范围内多数为平坦的湖垸地形,而长沙市内多为有着明显起伏的丘陵地区。因此在对湖垸地形的考量时,设计工作过程中设定了“城市魅力源于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从水是城市之脉、山是城市之骨、文是城市之魂三个角度深度挖掘。通过将山水作为城市的依托,使城市更为生态化;着重于打造符合长沙自身调性的人文环境,使城市拥有更为和谐和以人为本的市民文化,最终实现让自然与文化成为主旋律,延续山水州城景观格局的愿景。 4总体设计 在对目标片区进行前期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将法定规划成果作为研究依据,严格引用了了大量现有的规划文件,如《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长沙市总体规划大纲(2017-2015年)》等文件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则参考了一定量的非法定规划成果,《百面长沙汇编》、《湘江西岸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文件作为针对该项目的设计参考。而在进行具体设计工作时主要采取“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原则,以及平面和二维的多方位研究原则,从多个层面深入挖掘滨水湖垸地区的景观特性。其中“点”作为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风景点、制高点等,构成城市空间景观的标志和亮点。“线”则代表着景观视线,包括重要滨水路、交通干道、连续城市界面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将孤立的“点”连接成线,形成城市的运动景观。“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成熟片区与未来热点片区,主要体现城市景观主题放大和强化特色景观风貌建设,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特征,是“点”的“线” 的强化。而在平面和二维的多方位研究原则中,通过以主要结合控规及控规层面城市设计的平面方式来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包括轴线、主从、对景等空间组合关系。“三维”是辅助城市未来发展区域城市景观的模拟研究。本次景观单元管控指引研究地位介于总体城市设计与控规层面城市设计之间,引导城市空间形态。 5设计策略 5.1视点生成 以“翠韵丛生、水脉相连”为线索,在对片区的山、水、洲和人文资源的评估过程中,结合现场踏勘,形成了23处观景视点,主要可分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规划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规划 2007-12-03 18:20:02 一、问题的提出 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城市兴起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滨水空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山水生态城市概念被提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和讨论。水体作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流动因素,人们对其在城市生态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而滨水空间则成为人们为实现城市和自然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城市规划工作者正试图将这一部分城市空间规划成既能符合自然生态功能又能促使现代城市发展的协调区。笔者通过参与编制温州市汇昌河水上公园规划,进而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改造规划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总结。 二、温州城市滨水空间的演变过程 温州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山水古城,建成选址时倚江、负山、通水的依据和东庙、南市、西居、北埠的布局风格,充分说明温州水乡城市布局特点。从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和民国二十六年城厢街巷图也能体会到温州古城水乡风貌的特色。城市滨水空间不外乎两种类型,其一是公共的(开敞的)空间,其二是封闭的空间,温州城市的滨水空间类型以前者为主。从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以前),这一阶段城市滨水空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空间。城市周边地区山水自然衔接,山与水交融,形成山水城市的大格局,如松台山与九山河,海坛、华盖、积谷山与东环城河;2、经济空间。古城的南市和北埠均是以江河航运功能为依托,形成城市滨水商贸、运输繁华的经济活动空间;3、生活空间。城内街巷并水而置,形成路水互借的空间格局,由此而成八字桥、信河街等城市滨水生活空间。第二阶段(解放初——“文革”后期)由于现代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温州经济由过去的手工作坊,商贸经营为主逐渐向机器工业时代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小巷、小河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老城内的小河被逐渐填埋,取而代之的是马路、建筑,这一时期城内的滨水生活空间基本消失殆尽。由于温州经济仍然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南市、北埠的滨水经济空间自然得以保存,而滨水生活空间有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挤占的现象,如当时的望江路即是城市的北埠,又是市民休闲交往的滨水空间。第三阶段(改革开发以后),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经济和

基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_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概要

表1 古黄河楚地文风景区存在的问题 张鑫磊张彧王云翔曹隽 基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景区景观设计 【摘要】在对宿迁地区历史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古黄河历史文化特色进行了论述,探讨历史文化与滨水空间的关系,及如何在滨水景观中传承历史文化。现以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景区景观规划为例,对该地的资源现状作了调查,剖析今后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对历史文脉进行归整、再现,最后讨论滨水景观设计对历史古迹及文化再现的重要性和宿迁滨水城市发展的特色之处,以期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发扬和构建地域文化特色。 【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文化;规划设计城市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充分认识城市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城市、把握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对整个城市文化特色的展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今每个城市都非常关注城市特色的展示,人们自然对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体现也愈来愈关注,特别对城市河流、水道的文化特色期待也就愈来愈多。因此,城市特色、历史文化与滨水空间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塑造,再度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 1规划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1.1背景分析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国内外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城市都有着水的文化积淀。宿迁城市水网密集,滨水区建设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黄河 公园、运河公园、湖滨新城等。这些都是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构成城市整体架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城市滨水空间在城市的产生、选址、发展和繁荣的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文化特色就是指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其地域文化与其景观空间的完美结合,是人们认知一个城市并对这个城市所体验的形象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概括。 宿迁素有“西楚霸王”故里、 “杨树之 乡”的生态城市,历史悠久,运河文化、西楚文化积淀深厚。现今宿迁古黄河结束以往通航、行洪的历史使命,将担任体现宿迁滨水城市特色的新使命。近几年宿迁市政府首先从古黄河清污和驳岸整治开始,经过精心规划和多年的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1.2现状分析 楚地文风景区位于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内,紧邻宿迁学院,周边有项王路、黄河南路、厦门路、富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相连,面积121.3公顷。 目前古黄河成为宿迁城市的一条景观河道。经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古黄河两岸在社会经济、用地布局、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沿河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表1。 但是宿迁古黄河也有很多潜在的优势条件。它不仅是宿迁城市的主要水脉,还是西楚文化的源泉,是宿迁先民的摇篮。

现代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思考

现代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思考 ――以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 昆玉河是贯穿北京西部城区的重要水系,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其周边商业、文化、居住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何使昆玉河紧密地连接起周边众多资源,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创造更人性化的公共场所并建立现代休闲滨水开放空间模式,是此次项目研究和设计的核心。 关键字:风景园林;昆玉河;规划设计;联系;可达性 2005年5月,“北京市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和清华西门至卧佛寺路两侧绿化景观规划”国际招投标方案征集揭晓,EDSA Orient与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院的联合方案夺得本次竟赛的第一名,并成为最终实施方案。 通过对本案设计过程中引发的一些对现代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广大读者交流探讨,希望共同推动中国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1、以昆玉河为例探讨国内滨水地区存在的问题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城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积累阶段后,逐渐进入追求城市特色和品质的新阶段,城市滨水空间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大多数国内城市滨水空间长期被湮没在对规模和速度的盲目追求中,无法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昆玉河目前主要存在3大问题: 1.1 与周边城市资源缺乏联系 “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北起颐和园新建宫门路,南至八一湖桥西侧,全长约10km该走廊自北向南,将颐和园、万柳高尔夫及社区、鲁迅文化园、玲珑塔、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中央电视塔以及玉渊潭公园串联起来,囊括了众多文化、娱乐、商业和居住资源,但目前昆玉河与这些资源的联系是消极被动的,各种资源孤立地游离于昆玉河之外,不同资源之间没有互动,缺乏整合。 1.2 可达性差,没有很好地利用亲水空间 目前昆玉河滨河两岸均为城市道路。严重阻碍行人与河道之间联系,亲水空间的可达性很差。 有20多个新老楼盘分布于昆玉河两岸,居住用地在周边总用地中约占80%楼盘销售价格均得益于昆玉河,但居民未能享受到亲水环境,跨道的小便阻隔了居民的亲水愿望。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 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 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1)基本要求:

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 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 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街道断面、种植设计、街道设施,两侧建筑的用地性质上都存在着不同。 3)街道围合: 对街道空间的围合的控制主要考虑街廓(或者称为街道的轮廓,指建筑外壳对于街道空间的围合)高宽比的影响,其中“一次街廓”指以道路侧石线为起点和按特定的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二次街廓”指以道路中心线为起点和按特点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4)建筑立面: 建筑物立面主要由建筑顶部、建筑中部和建筑基座三部分组成,对建筑界面的规划设计应通过对这三部分的控制来实现。 5)街道设施: 街道设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功能性设施包括电话亭、候车廊、垃圾箱、邮筒、路灯等,一般应等距布置,以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信息性设施包括街区图和指示牌等,应设置在街道交叉口等人流集散点附近;休憩性设施包括座椅和凉亭等,应布置在人流较为集中的部位;观赏性设施包括花坛、喷泉、水池、雕塑和钟塔等,设置在空间节点处。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 .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 .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 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 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

滨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美国AOA案例研究)

间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间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 AOA DESIGN GROUP INC.

案例一:温哥华城南南部滨水区空间设计

温哥华南 z 指标 Fast Facts z Yaletown面积: 50公顷 z False Creek北部面积: 80 公顷 :130 z总面积: 130公顷 z绿地面积: 20公顷 z海岸线长度: 3公里 z平均容积率: >3.0 :90m x z平均地块规模: 90m x 180m (16,000m2 approx) z平均住宅地块规模: 280m2- 3,250m2 z地区人口规模: 23,000 approx z近期住宅销售价格: 93m2 (1,000ft2) = USD394,000 (i.e. USD4,240 per m2) 南部滨水区现状

历史背景History 本区域历 原来是木材加工地区,然后服装仓储区,接着成为地铁总站,再成为86届世界博览会会址。 在世界博览会之后此区域成 为一个亮点,80年代后期 开始了区域改造,许多传统的建筑物被保留或重新利用 历史背景

本地区现阶 z 流行的现代都市滨水社 z商业区混合了高中低档 以及五星级酒店 z独特但功能混合的建筑 活类型选择 拥有完善的步行慢跑 z拥有完善的步行、慢跑 z具有特色的景观、照明 z大量的码头停泊设施以 z附近社区和历史地铁展 z为步行者提供的交通、 z公园贯穿整个城市,通 活动场所 z以运动为主题的公园, 很少的建筑;提供了都 z公园提供了非常舒适的 z住宅区和公园中布置了 z公园面向户外景观,提 105 z10.5米宽的断断续续的 阶段发展状况 社区包含了居住区、商务区、餐饮、零售精品店、艺术长廊 档饭店、高科技公司、家具店、艺术长廊、汽车公司展示区 筑,提供从艺术型阁楼到现代滨水公寓的多种混合的居住生 跑单车和宠物散步设施的户外生活方式 跑、单车和宠物散步设施的户外生活方式。 明、艺术装饰品和连续的绿地空间。 以及称为“Aqua Bus”的为游览者服务的轮渡 展览中心用于支持当地的艺术文化和休闲活动 展览中心用于支持当地的艺术、文化和休闲活动。 户外座椅和其他活动设施随处可见。 通过滨水的步行道连接,后者是步行、慢跑和自行车的主要 用于团队活动和孩子玩耍;用于休闲活动的公园其中布置 都市生活方式的绿洲 的环境和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一些独特的景观视点 了商业区,其中有超市、饭馆、银行、诊所、健身房、 提供一览无余的水景视野 的滨水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向市区延伸

城市滨水公园空间设计要点

城市滨水公园空间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滨水公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对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城市滨水公园的特点为出发点,从亲水性设计?生态美学?场所精神三个方面对城市滨水公园的空间设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滨水公园;亲水性;生态;场所精神 Study on Landscape Space Design of Waterfront City Park Abstract: The waterfront city park, it ha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for the city image shaping because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front city park, the landscape space design wa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near water design,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the genius loci. Key words: waterfront city park; near water; ecology; genius loci 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使城市滨水景区的开发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热点?城市滨水公园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特别是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个性?展现经济实力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 城市滨水公园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因其在城市中具有开阔的水面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地域?滨水公园具有滨水和公园的内涵,因而它具有亲水性?生态性和需求多样性的特点? 1亲水性设计 城市滨水公园的滨水环境决定了它具有与其他地形环境不同的多种特点?由于人类天生都有亲水情结,而城市滨水公园能为人们提供这样一个亲水的开放空间,让人们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亲水活动中,去感受生命的活力和参与的乐趣?因此建立亲密和谐的人水关系是滨水景区设计的首要原则,需要贯彻到实践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人们对城市滨水公园的要求除了一般公园绿地的休闲?娱乐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亲水?近水?赏水?玩水的需求与渴望[1]?因此亲水性是城市滨水公园最重要的特点?在现有的许多城市滨水公园中,设计者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亲水性需求,对使用者的行为习惯?文化嗜好漠不关心,一些亲水设施缺乏人本主义思想,如亲水平台?亲水码头?栈桥?沙滩等建设简单,景观要素单一,缺乏良好的视觉通道及行为通道与亲水建设取得联系,导致空间视觉形体组织的硬化,脱离人性化功能?

重庆市特色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重庆市规划局 发布 2014年12月

前 言 为展现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和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特编制《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本导则依据《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以及其它相关规定与标准,在总结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与公共空间建设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从山体空间、滨水空间和街巷空间等三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范围;2、术语和定义;3、总则;4、山体空间整治;5、滨水空间整治;6、街巷空间整治;7、规划实施机制;以及附录。 本导则由重庆大学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提供给重庆大学(单位地址:沙坪坝区沙坪坝北街83号;邮编:400045),以便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目录 1范围 (3) 2术语和定义 (4) 3总则 (6) 4山体空间整治 (7) 4.1山体空间的分类 (7) 4.2背景山体空间 (7) 4.3城区山体空间 (9) 4.4地形起伏山地建设空间 (10) 4.5“四山”地区空间 (13) 5滨水空间整治 (14) 5.1滨水空间的分类 (14) 5.2水体空间 (14) 5.3消落带 (15) 5.4岸线 (16) 5.5滨水建构筑物 (17) 6街巷空间整治 (20) 6.1街巷空间的分类 (20) 6.2车行道路空间 (20) 6.3步行巷(梯)道空间 (23) 6.4街头开放空间 (26) 7规划实施机制 (32) 附录A 条文说明 (33) 附录B 相关参考 (34)

关于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的思考

关于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的思考 摘要:水是一切生命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生命从孕育开始终其一生都 与水密不可分。城市中的滨水区对于人类同样有着内在的、持久的吸引力,因此,也就成为最具灵性与吸引力的空间之一。滨水区的共享性设计不但是一种较前卫 的设计理念,还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强大的生命力更在社会意识中得到广泛的体现。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新疆 伊犁地区为背景对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思考 1、前言 作为城市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水体,除了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和提供多种实用功能外,也 是极富变化的因素,使得滨水地区成为“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滨水区是城市景观空间的灵魂所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极强的共享性特点。随着城市滨水景观功能的变迁和现代人群社会心理的转变,为 共享性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 2、滨水区的环境特征 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和人工子系统的交错带,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 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敏感度。水中的生物和水边的绿色 植物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调节城市 环境的物理特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作用。水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 能体现在诸多方面: 人工子系统中主要在使用功能(饮用、运输)、生产功能(灌溉、工业生产、 渔业生产)和休闲功能(观赏、戏水、游泳、垂钓、赛艇等); 城市自然子系统中主要表现在构成 群落生境、区域水循环和微气候调节(温度、湿度、微风)等环境功能。 3、滨水区景观共享性设计 对于城市滨水区这样的特殊空间来说,共享性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还是一个较完 整的理论系统。 3.1空间共享———交通的可达性 滨水地区往往是城市交通最为集中、水路与其他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地区,特别是随着 现代滨水景观开放性功能的升级,该区域往往成为城市人流聚集的重心,因此,组织好流畅 的交通系统是共享性设计实现的前提。交通可达性是滨水区与城市其他区域进行空间衔接的 保障。 在交通系统的组织上,通常采取将过境交通与滨水地区的内部交通分开布置的方法。一 方面,整合滨水区境外道路,增加滨水区的可达性,消除影响滨水区联系的障碍;另一方面, 在滨水空间建立滨水林荫道、散步道、广场和各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 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间的干扰,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此外,滨 水区作为吸引大量人流的地带,对于停车场位置和规模的设置也是交通组织不可忽视的方面。 3.2资源共享———景观的亲水性 人与生俱来便具有亲水的特性,对水具有强烈的依恋之情,滨水区水域的开放性特征, 恰好给人们提供了最佳的情感寄托空间。以水为主题的亲水性设计不仅是景观细节的表达, 更是共享性设计的生动体现,通过人与水的亲密接触,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共享,融情于水, 情景交融。亲水设计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滨水区蓝带、绿带、灰带三大景观设计 要素上均得到了体现。 3.2.1蓝带 滨水区的蓝带主要指水域和水际线这一范畴。亲水设计在蓝带规划和水面节点上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 1)护岸处理:生态驳岸的应用实现了生态化功能,减弱了水与岸的边界性,不仅体现了自 然美,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功能。如英国湖区国家公园(Thelakedistrictnationalpark)的生态驳 岸设计,体现了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的巧妙结合。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以天津海河李公楼桥—进步桥段滨水空间为例 摘要: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邻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壤的区域。它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力一要素的系统。天津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而它的滨水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也是天津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别从调研路段两侧交通、滨水空间整体分析、海河两边重要节点和空间尺度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滨水空间滨水建筑城市空间特色研究 引言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客观发展状况。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是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中最易感知的部分,是其外在形象的表现。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是否突出、各要素的关系是否协调、是否有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是否能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本论文就通过对李公楼桥—进步桥段滨水空间的调研,认为有必要结合 国内外成功实例和优秀文献,对该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进行空间和特色的分析,总结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有利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滨水地带是人类择居的基本场所;滨水环 境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滨水景 观是诸多类型景观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景 观。许多风景名胜也是地处大江大河与海陆 交汇之处。作为人类聚居相对的地带,城市 滨水地带保证了城市聚居的水源,带来了经 济便捷的港埠交通,促进了文化习俗的交汇 融合,聚集了人气、财气,壮大了城市的规 模,增加了城市的魁力。 而关于此次研究的城市----天津,位于华 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海河下游,东 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地跨海河两岸,是北 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 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 之称。 1.2 概念界定 1.2.1城市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

城市滨水地区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地区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从研究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的意义出发,通过对滨水地区商业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态两方面的分析研究,和对滨水区商业业态的策划,综合运用到滨水商业空间的开发实践中去,给一些城市的滨水区商业的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设计 Abstract: Significance of urban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on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shape and facade morphology of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Waterfront, integrated use of practice,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some of the city’s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Key words: Urban;waterfront;commercial space design 1. 研究意义 城市滨水区向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段,泛指毗邻河流、湖泊、以及海洋等地段,即在城市中的水路接壤区域,受水域界面的影响,大都呈带状分布且有一定的纵深。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生态和生活相结合的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具有自然、开放、生态、宜居、活跃、业态丰富、功能复杂、空间多样等特征。 鉴于城市滨水区的特殊性,商业空间也就应运而生。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即在城市滨水区域内建造的、旨在进行综合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空间类型。凭借滨水区优越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类空间具吸引力强,开发前景好。基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好滨水区商业空间设计的研究,利用好这些滨水空间的特征来创造生态、宜居、活力、健康的商业空间,对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进展和完善作用甚大。 2. 滨水商业区规划 2.1 滨水区商业业态策划 一般来讲,商业业态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体商业业态和混合商业业态,两者的区分主要在于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单一性和混合性。其中单体商业业态可分为零售购物、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三大类;混合商业业态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和特色商业街。 根据城市滨水空间的不同特色,总结滨水区各板块的商业业态需求类型:

多伦多中央滨水地区设计

多伦多中央滨水地区设计 滨水地区(包括滨河、滨湖、滨江及滨海)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它有助于体现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在过去的40年中,一度衰败的城市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开发活动使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现象已经在全球的城市中呈现一种加速的趋势。例如,美国有75个大城市,其中69个在滨水的地理位置上,这69个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有对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开发活动。 90年代以来,滨水地区开发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随着城市经济基础逐渐雄厚,政府有财力将滨水地区的开发改造提上日程,这不仅是由于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黄金地带,能提供土地开发和就业的新机会,而且能够提升和重塑城市形象。随着滨水地区开发改造越来越盛行,以至于有人希望能够找到快速解决的办法,即能采用一些普遍通用的规则运用于各个地方。例如,上世纪80年代流行一时的“节日广场”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城市休闲区”。世界各地滨水地区雷同化现象的出现是一种极大的悲哀,因为,滨水地区毕竟是一个区分于其他地区的重要因素。而且,成功的滨水地区开发必须依赖周密而富有特色的规划设计。因此,本文将通过2002年加拿大多伦多中央滨水地区规划设计实例的介绍,来说明如何营造个性化的滨水空间,供日益盛行的滨水地区开发活动参考。 多伦多城市滨水地区概况 多伦多座落在安大略湖(Lake Ontario)的西北面,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和金融中心。多伦多的城区分布在安大略湖的沿岸,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区范围逐步从安大略湖的西北面扩大到湖的西面。在90年代,多伦多在居住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都被列为世界十佳城市之一。 多伦多的湖滨地区由于高楼林立而成为世界上最具有都市风格的滨水地区。1972年,多伦多制订了一个滨水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包括湖滨地区开发的内容、时序和经济可行性。因此,多伦多市政府兴建了多个大型的公共建筑。以多功能开发方式来适应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从80年代中期开始,私人开发资金进入滨水地区的一系列开发项目,主要建造高层住宅和商业办公楼,并已建成住宅1200套,商业办公楼25万平方米。由于多伦多公众认为高层建筑影响滨水地区的风貌,因此整个项目于90年代终止,原计划中的高层地区仍然改为绿地。2002年,多伦多将中央滨水地区作为开发重点,由市政当局和滨水开发公司发起,邀请了6组从本国、美国及欧洲来的设计小组对中央滨水地区进行设计,以塑造该地区独特的滨水空间,从而为该地区的成功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多伦多中央滨水地区概况 中央滨水地区沿安大略湖滨有10公里长,根据规划分为6个分区:东部湖湾区(East Bayfront)、堂河口区(Mouth of the Don river)、东部港区(East Harbour)、北部船道区(North Channel)、创新区(District for Creation and Innovation)及樱桃沙滩区(Cherry Bearch)。中央滨水地区最终将提供4万个居住单元以及得到改善的公园、公共开敞空间和娱乐设施。公共部门和私人投资者将共同投资170亿美元。 中央滨水地区规划目标和原则 规划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