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所谓肖像作品的构图

所谓肖像作品的构图

所谓肖像作品的构图
所谓肖像作品的构图

所谓肖像作品的构图,就是如何在画面内安排拍摄对象的位置。就拍摄对象位置安排这一问题有几个构思流派,但那个流派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本章介绍两个原则,帮助你更好地确定将拍摄对象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

三分法则

很多学习摄影的人不知道该把拍摄对象放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结果,这些缺乏经验的艺术家们经常选择把拍摄对象放在画面的正中间。这正是人们所能拍出的最静态的一种肖像。

提高构图质量最简易的办法就是利用三分法则。这一规则就是把不对称强行纳入肖像图案的设计中。仔细看看下面两个示意图。矩形视图被4条线分割在9个小矩形,任何两条线的交叉点可以被看佫一个动态视觉区,这些交叉点就是你安排主要兴趣点的理想位置,但你也可以在分割线上的任何一处放置你的兴趣点。

在头肩像中,眼睛是兴趣中心。所以最好把它们放在一条分割线上,或者两条线的交叉点上。在四分之三或全身像中,面部是兴趣中心,所以应该把脸放在一个交叉点或分割线上。

在竖向图片中,头或眼睛一般放在离画面底边约2/3的地方。而在水平构图中,只要拍摄对象不取坐姿或卧姿,眼睛和脸通常是在距画框顶部以下1/3处。而在坐或卧的情况下,眼睛和面部可以放在下面的1/3分割线上。

这是一幅利用主要三角形(马匹、一对情人和车夫)的典型构图,很熟练地把重要的拍摄对象置于画面1/4区域内。这张照片选自

杰瑞.基恩尼斯的获奖作品集。

三分法则涉及9个小矩形和4条相交线―――这种格子是帮助设计构图用的。有些取景器就有这种格子,在取景器里将画面分

为相似的几个小格子。

黄金分割线与三分法则很相似,最主要的在于黄金分割律的拍摄对象离画面中心更近。两幅图均为谢尔.多米尼加.尼格罗绘制。

黄金分割律

同三分法则相似的一条构图原则是黄金分割律。这是古希腊人首先发现的一条定律。简单地说,黄金分割律就是指出了兴趣中心所处的点,也是肖像构图的一个理想类型。

黄金分割点的找法是从画框的一个角向另一个角画一条对角线,然后,再从剩下的一个或者两个角向这条对角线画垂线,与对角线相交(如上图)。这样做可以同时确定图你的水平和垂直比例。

方向

你常会发现,如果你把主要兴趣点放在一条分割线或交叉点上,拍摄对象一侧的空间就会过大,而另一侧的空间则不足。显然,你要让拍摄对象处于画面内,让他离画面中心更近些。然而,重要的是拍摄对象不能正中央,而是在中心线的一侧。

不管拍摄对象在画面中面朝哪个方向,都应该在他前面(他面对的那个方向)留有稍多的空间。譬如,你在取景器里观看场景时,看见拍摄对象在朝右看,就应该在画面里给他的右边比左边多留些空间。这就给了画面一个视觉上的方向感。

即使你在构图时想把人放在非常靠近中心的位置,也要在他转向的一侧稍微多留一点空间。当拍摄对象正面看着相机时,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构图原则。不是将他置于画面的中心,而是在他的一侧留下稍微多一些的空间,以便在肖像中产生方向感。

线条

要想有效地掌握构图的基本原则,摄影师必须能够识别画面中实在的和隐含的线条。实在的线条非常明显,如一条水平线;隐含的线条就不那么明显了,手腕的曲线和胳膊弯曲就是隐含的线条。

线条的位置实在的线条不能把画面分成两部分,这样就把构图分成了两半。把实在的线条放在画面1/3处的某个位置比较好,这样会使画面更有意思。

在画框的边缘无论是实在的线条还是隐含的线条,相交于画面的边缘都会引导视线朝画面里看,而不是向外看,并且,它们应该将视线引向拍摄对象。这方面的一个好例子是乡间的道路,在前景由最宽阔,然后逐渐变窄并会聚到正在行走的拍摄对象所在的那个点上。这些经条直接将视线引到拍摄对象身上了。

米歇尔.赛林塔诺拍摄的这张照片为了使构图更有力,使用了强有力的斜线。新娘的角度与她的鼻梁所形成的斜线在同一个角度

上,成为本图的方向所在。她肩膀的斜线和胸衣的斜线形成对比,构图了画面中的非对称平稳,紧紧抓住你的视线。

安.汉密尔顿拍摄的这张肖像虽然看不见新娘的面部,但仍然很有活力和感情。我们看见她非常注意细节和礼服式样,我们看见她轻轻撩起纱巾时支起的弯曲手指,感到了她的着急劲儿―――也许是因为相机的倾斜以及她在画面中有些前倾的摆姿,这是一个喜庆的画面。

泰晤河,大笨钟。6月末晚上11点钟时突然降临的夜色―――这些都是伦敦的标志。摄影师杰瑞.基恩尼斯利用一条全景式的

斜线。突出了伦敦建筑的悠久历史与这对情侣互相间的深情。人的情感与图中强有力的图画线条结合得条理分明。

这个构图是干扰性的还是要吸引人的注意力?我在第一次看见摄影大师蒙特.苏克的这张新作时,我都拿不准该说什么了。在传

统的摆姿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用手捂着脸,露着手指和指甲,不过,这个图像是在吸引你审视它―――看过它一目

了然的地方后,再长久地观察它,我认定它是引人注目的。既是因为它有许多不同的线条和隐含的形状,也是因为她看上去像

是透过蜘蛛网看人―――你必须仔细观察才能理解。

这座桥火红色的拱形与抢眼的斜线驱使观看者的目光去看新娘和新郎―――这是一个利用既有形状修饰和提高构图的绝好例子。拍摄:杰瑞.基恩尼斯。

方向隐含的线条,诸如拍摄对象的胳膊和腿的线条等等,都不应与构图的方向或重点相矛盾,而是起修饰作用。这些线条的方向应当变化柔和,引导目光去看主要的兴趣点―――眼睛或面部。在画面内容安排各种要素时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让目光跟着预先设计的路线行进。这是创造视觉兴趣和保持这种兴趣的关键要素。

线条与视觉运动

构图中的线条产生视觉运动,观看者的眼睛在随着曲线和角度合乎逻辑地运动时,就看到了那些形状并看完整个画面。通过摆姿识别并创造出构图线条,是创作一幅动感肖像的有力工具。

S形的构图也许是所有构图中最悦目的形状了。在使用这个形状的画面里,兴趣中心一般都落在按三分法则或黄金分割律建立起来的交叉点上或其附近。而画面的其余部分将会形成一个微微倾斜的S形,引导观看者的目光落到主要的兴趣区域。

另一个悦目的构图是L形或倒置的L形。对取坐姿或者卧姿的拍摄对象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构图。

C形和Z形也是在各种肖像作品中常见的形状,这种形状看上去也都是悦目的。

形状

形状可由实在的线条或隐含的线条构成。例如处理三人摆姿,一个经典的做法是把他们摆成三角形或金字塔形。你也许还记得在一个好的肖像构图中,人体的基本形状要像一个三角形―――比线条更重要的形状,也可以对整个构图进行类似的整合、均衡。拍摄对象通过摆姿构成的形状,可以通过前景或背景中的其他形状加以对比或点缀。

这张照片看起来非常对称,但图中有很大的动感空间和运动性。前景和背景是两个线条分明而又有趣的三角形;另外,马和骑马的人都不在画面正中央,是在中间偏左一点;而马行走的方向则是朝图的右半边。摄影:迪安娜.马尔斯。

这堆废墟中的墙壁被弱化,窗户的形状也不明显,除非你退后看,才能看见它是大大的尖顶的窗户。新娘身体呈弓形,目光向后,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她的身体被安排在三分法则中的一个交叉点处。摄影:摄影:伊丽莎白.霍曼。

因为知道了三角形是所有形状中最令人愉悦的形状,比尔.邓肯在这个图像中运用了很多三角形。用比尔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小孩在红弧峰花园(在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内)的一个池塘边钓鱼。我用了一个长镜头(500毫米)和玛米亚RB-67相机才越过了那段距离。孩子的爸爸就站在画面外左边,如果孩子失足落水,他随时准备跳进池塘。永远要有保护措施。我喜爱长镜头,以及长镜头阐释图像的方式。”

这个基于一个三角形构图的照片是比尔.邓肯的作品。新娘其实坐在比尔从旧货店买来的一个小板凳上,新娘的膝盖下垂,所以它们没有支起衣裙。这种摆姿技巧可以让新娘在坐下时使礼服呈现出清晰的线条。

广角镜头使拍摄对象产生一种亲密的状态,同时创造了一种全景式的背景,产生出不可言喻的视觉兴趣,叶尔凡特.扎纳扎尼安拍摄了一张摆姿精美的肖像,新娘的形象是可爱的金字塔形,背景是游艇、工业之光以及神秘的美。新娘摆姿是20世纪40年代的风格―――优雅浪漫。拍摄地点是个码头,远处的背景是墨尔本市,背景的稍近处是阿尔托纳炼油厂的烟囱。从炼油厂烟囱上方落日的余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秋季的日落时分。

为什么新娘和新郎偏离构图中心那么远?杰瑞.基恩尼斯决定,让新娘与背景之间形成平等的视觉非对称平衡,背景由于色彩的

原因视觉效果很强。如果你用眼睛扫过画面,它们会从新娘的面部跳到殷红色的背景上去,然后再转身闪烁的灯光,最后又回

到新娘这里。

经典的金字塔是所有艺术中最基本的形状,由于斜线与一条有力的水平基配合使用,充满了动感。平直的大路最后会合于远处一点,是现成的金字塔形状的例子。

形状、相关联的形状甚至隐含的形状无穷无尽,但是此处讨论的问题是,要认识到线条和形状在好的构图中普通存在,它们是创造视觉兴趣和使肖像内在统一的有力工具。

非对称平衡与对称平衡

正如实在的与隐含的线条和形状是有效设计图像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样,而控制着它们的“规则”―――对称平衡与非对称平衡也同样重要。

当两个物体形状上可能不相似,但在视觉上具有相同的力度时,在画面内可以形成一种和谐,就是对称平衡。

另一方面,非对称平衡是在画面中的一种不均衡状态。它可以被称为视觉对比。例如,画面的一侧是4个小孩,另一侧是1匹小马驹,这就是非对称平衡。他们形成对比是因为它们在形体上差异太大,而且形状上毫无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两组拍摄对象之间的某种东西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照片仍然可以形成完美的视觉均衡状态。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小孩组穿亮色的衣服,而小马驹呈暗色,就可以从视觉上解决它们不一样大的问题了。眼睛这时看见的两组拍摄对象就会是一样的了―――其中一组是靠大的形状令人瞩目;另一组则以醒目的色彩吸引观看者的注意。

虽然不必非要削除画面里的非对称平衡,但非对称平衡是和对称平衡概念共同发生作用的,所以,在任何一幅图像里,都既有非对称平衡的元素,又有对称平衡的元素。这是一种关键的艺术元素组合,因为它能起到提高视觉兴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非对称平衡和对称平衡才是优秀肖像作品中的积极因素。

视觉重点

在评估画面里的非对称平衡和对称平衡时,一定要记住构图中关键元素的视觉权重,以及其他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元素的权重。

拍摄对象的色调总的来说,眼睛总是被吸引到画面中最明亮的部分。经验说明,亮色调在视觉上优先,而暗色调后退,这是自然现象。所以,画面中色调比拍摄对象还亮的元素将成为干扰元素。画面中的光亮区域,特别是位于画面边缘的光亮区,必须在洗印时,或利用计算机,或者在拍摄时(通过柔光镜)将其颜色加深。这样观赏者的目光就不会被吸引到拍摄对象以外的地方了。

当然,在有些肖像里,拍摄对象却是画面中最暗的部分,例如以全白色背景的高调肖像。这时起作用的原理跟前面所述实际是一样的,因为在一片白色或者以淡色做背景的图片里,目光会移向对比度大的区域。不管拍摄对象是明亮还是黑暗,它都应当是画面中的支配元素,或者和亮度,或者使用对比度。

关于色调的视觉重点的知识,及拍摄对象拍照时应当穿什么衣服也需要讨论一下。例如,深色衣服有助于使人体与背景浑然一体,这样面部就成为画面中最显眼的部分。深色显得苗条,浅色增分量。一般来说,衣服的颜色应该淡化,因为鲜艳的色彩会影响对面部的注意。印花和图案―――无论多小―――也会因其对比度变成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东西。

詹尼弗.乔治.沃尔克的这张照片的题目叫“财产”。青年男子的色调、位置及清晰度使其成为画面的主角。女孩不清晰、色调较

暗,带有一种神秘感。支配性总是量摄影师在肖像中反复提出的主题。

当摄影对象被安排在横跨构图中心线的位置时,他或她就不是在“做一个不均衡”的动作,而是已经不均衡了―――至少眼睛看到的情况是这样。当摄影师有意地让拍摄对象越过中心点时,就获得了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在叶尔凡特.扎纳扎尼安拍的这个画面中,失去均衡似乎意味着旅程已经结束,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说:“我已经到了!”叶尔凡特助手手持的一盏视频灯使这个画面的照明异乎寻常的美。

所谓肖像作品的构图,就是如何在画面内安排拍摄对象的位置。就拍摄对象位置安排这一问题有几个构思流派,但那个流派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本章介绍两个原则,帮助你更好地确定将拍摄对象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

三分法则

很多学习摄影的人不知道该把拍摄对象放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结果,这些缺乏经验的艺术家们经常选择把拍摄对象放在画面的正中间。这正是人们所能拍出的最静态的一种肖像。

提高构图质量最简易的办法就是利用三分法则。这一规则就是把不对称强行纳入肖像图案的设计中。仔细看看下面两个示意图。矩形视图被4条线分割在9个小矩形,任何两条线的交叉点可以被看佫一个动态视觉区,这些交叉点就是你安排主要兴趣点的理想位置,但你也可以在分割线上的任何一处放置你的兴趣点。

在头肩像中,眼睛是兴趣中心。所以最好把它们放在一条分割线上,或者两条线的交叉点上。在四分之三或全身像中,面部是兴趣中心,所以应该把脸放在一个交叉点或分割线上。

在竖向图片中,头或眼睛一般放在离画面底边约2/3的地方。而在水平构图中,只要拍摄对象不取坐姿或卧姿,眼睛和脸通常是在距画框顶部以下1/3处。而在坐或卧的情况下,眼睛和面部可以放在下面的1/3分割线上。

这是一幅利用主要三角形(马匹、一对情人和车夫)的典型构图,很熟练地把重要的拍摄对象置于画面1/4区域内。这张照片选自

杰瑞.基恩尼斯的获奖作品集。

三分法则涉及9个小矩形和4条相交线―――这种格子是帮助设计构图用的。有些取景器就有这种格子,在取景器里将画面分

为相似的几个小格子。

黄金分割线与三分法则很相似,最主要的在于黄金分割律的拍摄对象离画面中心更近。两幅图均为谢尔.多米尼加.尼格罗绘制。

黄金分割律

同三分法则相似的一条构图原则是黄金分割律。这是古希腊人首先发现的一条定律。简单地说,黄金分割律就是指出了兴趣中心所处的点,也是肖像构图的一个理想类型。

黄金分割点的找法是从画框的一个角向另一个角画一条对角线,然后,再从剩下的一个或者两个角向这条对角线画垂线,与对角线相交(如上图)。这样做可以同时确定图你的水平和垂直比例。

方向

你常会发现,如果你把主要兴趣点放在一条分割线或交叉点上,拍摄对象一侧的空间就会过大,而另一侧的空间则不足。显然,你要让拍摄对象处于画面内,让他离画面中心更近些。然而,重要的是拍摄对象不能正中央,而是在中心线的一侧。

不管拍摄对象在画面中面朝哪个方向,都应该在他前面(他面对的那个方向)留有稍多的空间。譬如,你在取景器里观看场景时,看见拍摄对象在朝右看,就应该在画面里给他的右边比左边多留些空间。这就给了画面一个视觉上的方向感。

即使你在构图时想把人放在非常靠近中心的位置,也要在他转向的一侧稍微多留一点空间。当拍摄对象正面看着相机时,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构图原则。不是将他置于画面的中心,而是在他的一侧留下稍微多一些的空间,以便在肖像中产生方向感。

线条

要想有效地掌握构图的基本原则,摄影师必须能够识别画面中实在的和隐含的线条。实在的线条非常明显,如一条水平线;隐含的线条就不那么明显了,手腕的曲线和胳膊弯曲就是隐含的线条。

线条的位置实在的线条不能把画面分成两部分,这样就把构图分成了两半。把实在的线条放在画面1/3处的某个位置比较好,这样会使画面更有意思。

在画框的边缘无论是实在的线条还是隐含的线条,相交于画面的边缘都会引导视线朝画面里看,而不是向外看,并且,它们应该将视线引向拍摄对象。这方面的一个好例子是乡间的道路,在前景由最宽阔,然后逐渐变窄并会聚到正在行走的拍摄对象所在的那个点上。这些经条直接将视线引到拍摄对象身上了。

米歇尔.赛林塔诺拍摄的这张照片为了使构图更有力,使用了强有力的斜线。新娘的角度与她的鼻梁所形成的斜线在同一个角度

上,成为本图的方向所在。她肩膀的斜线和胸衣的斜线形成对比,构图了画面中的非对称平稳,紧紧抓住你的视线。

安.汉密尔顿拍摄的这张肖像虽然看不见新娘的面部,但仍然很有活力和感情。我们看见她非常注意细节和礼服式样,我们看见她轻轻撩起纱巾时支起的弯曲手指,感到了她的着急劲儿―――也许是因为相机的倾斜以及她在画面中有些前倾的摆姿,这是一个喜庆的画面。

泰晤河,大笨钟。6月末晚上11点钟时突然降临的夜色―――这些都是伦敦的标志。摄影师杰瑞.基恩尼斯利用一条全景式的

斜线。突出了伦敦建筑的悠久历史与这对情侣互相间的深情。人的情感与图中强有力的图画线条结合得条理分明。

这个构图是干扰性的还是要吸引人的注意力?我在第一次看见摄影大师蒙特.苏克的这张新作时,我都拿不准该说什么了。在传

统的摆姿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用手捂着脸,露着手指和指甲,不过,这个图像是在吸引你审视它―――看过它一目

了然的地方后,再长久地观察它,我认定它是引人注目的。既是因为它有许多不同的线条和隐含的形状,也是因为她看上去像

是透过蜘蛛网看人―――你必须仔细观察才能理解。

这座桥火红色的拱形与抢眼的斜线驱使观看者的目光去看新娘和新郎―――这是一个利用既有形状修饰和提高构图的绝好例子。拍摄:杰瑞.基恩尼斯。

方向隐含的线条,诸如拍摄对象的胳膊和腿的线条等等,都不应与构图的方向或重点相矛盾,而是起修饰作用。这些线条的方向应当变化柔和,引导目光去看主要的兴趣点―――眼睛或面部。在画面内容安排各种要素时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让目光跟着预先设计的路线行进。这是创造视觉兴趣和保持这种兴趣的关键要素。

线条与视觉运动

构图中的线条产生视觉运动,观看者的眼睛在随着曲线和角度合乎逻辑地运动时,就看到了那些形状并看完整个画面。通过摆姿识别并创造出构图线条,是创作一幅动感肖像的有力工具。

S形的构图也许是所有构图中最悦目的形状了。在使用这个形状的画面里,兴趣中心一般都落在按三分法则或黄金分割律建立起来的交叉点上或其附近。而画面的其余部分将会形成一个微微倾斜的S形,引导观看者的目光落到主要的兴趣区域。

另一个悦目的构图是L形或倒置的L形。对取坐姿或者卧姿的拍摄对象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构图。

C形和Z形也是在各种肖像作品中常见的形状,这种形状看上去也都是悦目的。

形状

形状可由实在的线条或隐含的线条构成。例如处理三人摆姿,一个经典的做法是把他们摆成三角形或金字塔形。你也许还记得在一个好的肖像构图中,人体的基本形状要像一个三角形―――比线条更重要的形状,也可以对整个构图进行类似的整合、均衡。拍摄对象通过摆姿构成的形状,可以通过前景或背景中的其他形状加以对比或点缀。

这张照片看起来非常对称,但图中有很大的动感空间和运动性。前景和背景是两个线条分明而又有趣的三角形;另外,马和骑马的人都不在画面正中央,是在中间偏左一点;而马行走的方向则是朝图的右半边。摄影:迪安娜.马尔斯。

这堆废墟中的墙壁被弱化,窗户的形状也不明显,除非你退后看,才能看见它是大大的尖顶的窗户。新娘身体呈弓形,目光向后,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她的身体被安排在三分法则中的一个交叉点处。摄影:摄影:伊丽莎白.霍曼。

因为知道了三角形是所有形状中最令人愉悦的形状,比尔.邓肯在这个图像中运用了很多三角形。用比尔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小孩在红弧峰花园(在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内)的一个池塘边钓鱼。我用了一个长镜头(500毫米)和玛米亚RB-67相机才越过了那段距离。孩子的爸爸就站在画面外左边,如果孩子失足落水,他随时准备跳进池塘。永远要有保护措施。我喜爱长镜头,以及长镜头阐释图像的方式。”

这个基于一个三角形构图的照片是比尔.邓肯的作品。新娘其实坐在比尔从旧货店买来的一个小板凳上,新娘的膝盖下垂,所以它们没有支起衣裙。这种摆姿技巧可以让新娘在坐下时使礼服呈现出清晰的线条。

广角镜头使拍摄对象产生一种亲密的状态,同时创造了一种全景式的背景,产生出不可言喻的视觉兴趣,叶尔凡特.扎纳扎尼安拍摄了一张摆姿精美的肖像,新娘的形象是可爱的金字塔形,背景是游艇、工业之光以及神秘的美。新娘摆姿是20世纪40年代的风格―――优雅浪漫。拍摄地点是个码头,远处的背景是墨尔本市,背景的稍近处是阿尔托纳炼油厂的烟囱。从炼油厂烟囱上方落日的余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秋季的日落时分。

为什么新娘和新郎偏离构图中心那么远?杰瑞.基恩尼斯决定,让新娘与背景之间形成平等的视觉非对称平衡,背景由于色彩的

原因视觉效果很强。如果你用眼睛扫过画面,它们会从新娘的面部跳到殷红色的背景上去,然后再转身闪烁的灯光,最后又回

到新娘这里。

经典的金字塔是所有艺术中最基本的形状,由于斜线与一条有力的水平基配合使用,充满了动感。平直的大路最后会合于远处一点,是现成的金字塔形状的例子。

形状、相关联的形状甚至隐含的形状无穷无尽,但是此处讨论的问题是,要认识到线条和形状在好的构图中普通存在,它们是创造视觉兴趣和使肖像内在统一的有力工具。

非对称平衡与对称平衡

正如实在的与隐含的线条和形状是有效设计图像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样,而控制着它们的“规则”―――对称平衡与非对称平衡也同样重要。

当两个物体形状上可能不相似,但在视觉上具有相同的力度时,在画面内可以形成一种和谐,就是对称平衡。

另一方面,非对称平衡是在画面中的一种不均衡状态。它可以被称为视觉对比。例如,画面的一侧是4个小孩,另一侧是1匹小马驹,这就是非对称平衡。他们形成对比是因为它们在形体上差异太大,而且形状上毫无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两组拍摄对象之间的某种东西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照片仍然可以形成完美的视觉均衡状态。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小孩组穿亮色的衣服,而小马驹呈暗色,就可以从视觉上解决它们不一样大的问题了。眼睛这时看见的两组拍摄对象就会是一样的了―――其中一组是靠大的形状令人瞩目;另一组则以醒目的色彩吸引观看者的注意。

虽然不必非要削除画面里的非对称平衡,但非对称平衡是和对称平衡概念共同发生作用的,所以,在任何一幅图像里,都既有非对称平衡的元素,又有对称平衡的元素。这是一种关键的艺术元素组合,因为它能起到提高视觉兴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非对称平衡和对称平衡才是优秀肖像作品中的积极因素。

视觉重点

在评估画面里的非对称平衡和对称平衡时,一定要记住构图中关键元素的视觉权重,以及其他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元素的权重。

拍摄对象的色调总的来说,眼睛总是被吸引到画面中最明亮的部分。经验说明,亮色调在视觉上优先,而暗色调后退,这是自然现象。所以,画面中色调比拍摄对象还亮的元素将成为干扰元素。画面中的光亮区域,特别是位于画面边缘的光亮区,必须在洗印时,或利用计算机,或者在拍摄时(通过柔光镜)将其颜色加深。这样观赏者的目光就不会被吸引到拍摄对象以外的地方了。

当然,在有些肖像里,拍摄对象却是画面中最暗的部分,例如以全白色背景的高调肖像。这时起作用的原理跟前面所述实际是一样的,因为在一片白色或者以淡色做背景的图片里,目光会移向对比度大的区域。不管拍摄对象是明亮还是黑暗,它都应当是画面中的支配元素,或者和亮度,或者使用对比度。

关于色调的视觉重点的知识,及拍摄对象拍照时应当穿什么衣服也需要讨论一下。例如,深色衣服有助于使人体与背景浑然一体,这样面部就成为画面中最显眼的部分。深色显得苗条,浅色增分量。一般来说,衣服的颜色应该淡化,因为鲜艳的色彩会影响对面部的注意。印花和图案―――无论多小―――也会因其对比度变成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东西。

詹尼弗.乔治.沃尔克的这张照片的题目叫“财产”。青年男子的色调、位置及清晰度使其成为画面的主角。女孩不清晰、色调较

暗,带有一种神秘感。支配性总是量摄影师在肖像中反复提出的主题。

当摄影对象被安排在横跨构图中心线的位置时,他或她就不是在“做一个不均衡”的动作,而是已经不均衡了―――至少眼睛看到的情况是这样。当摄影师有意地让拍摄对象越过中心点时,就获得了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在叶尔凡特.扎纳扎尼安拍的这个画面中,失去均衡似乎意味着旅程已经结束,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说:“我已经到了!”叶尔凡特助手手持的一盏视频灯使这个画面的照明异乎寻常的美。

焦点图像上的任何一个区域,无论是清晰还是模糊,都会吸引观看者的视觉。例如,设想拍摄对象在绿阴中,透过绿阴可以看见一部分天空。一般来说,目光会首先去看那片天空,但是如果天空柔和和模糊,目光就会反过来去看对比度最大的那块区域。最有希望的是人脸,前景区也是如此。尽管把前景背景拍得比拍摄是更暗是不错的想法,但有时候却做不到。不过如果前景模糊,它会较少地分散对清晰主体的注意力。

构图设计的观念

上述观念并不是摄影师所独有的,在各种视觉表现艺术中都能够发现,甚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摄影师都意识到了这些观念,但是他们常常出自本能地在应用这些观念,因为他们有生来就有的构图设计的感觉。对于我们这些不是生来就有设计感觉的摄影师来说,可以通过各种视觉艺术观察和学习这些规则。你越是熟悉那些制约人们观察图像的视觉节奏,就越能够在实践中把这些要素结合进你拍摄的照片里。

也许你会问:这些和摆姿艺术有什么关系呢?有效的视觉交流形式在可以觉察到的与不易观察到的两个层布都起作用,影响欣赏肖像的人。我们可以数出一张照片在技术上的方方面面,却不一定能说出它在视觉方面吸引人的理由。这正是要素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在设计和构图原则之内,人们会发现使一张肖像成为一张具有表达情意和吸引力的照片的手段。观看者在看过其表面凝结的信息后,会长久地注视这张照片。

梅库里.梅格劳迪斯的这张照片无论构图还量设计都无可挑剔。处于黄金分割位置上的新娘和新郎既具有动感,又鲜明突出,画

面每个边缘的色调都是暗色,将目光向内引向那对新人。注意,新娘及其婚纱呈现出一个完美的S形―――所有艺术形式和摄

影中最令人愉悦的一个形状。

(完整版)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

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
篇一:十种摄影构图方法详解 十种摄影构图方法详解 摄影的基本要素有很多,包括曝光、用光、 构图等等,当一个新手拿到自己的第一台单反,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学习的时候,从构图入 手是个不错的方法。 构图是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但在摄影的过程 当中,人的思想始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无论曝光、用光、构图或是其他什么拍摄方式,无非 是以照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拍摄前构造画面就显得很重要了。当然很多风景照拍摄时 人为不可控,需要更多的是实地发挥。 相对于曝光、用光等更复杂的摄影技巧,构图显然是最基础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方面是 由于构图不需要依托什么特殊的设备,相机、手机甚至是手指搭框都可以构图,平时练习构图 也很方便,甚至不需要什么器材都可以学习。另一方面,摄影构图的严谨性却是很难掌握的。 数码化后的相机让人们在拍摄前缺乏思考,构图也变得随意起来。所以想要拍出有点水平的照 片,构图技巧还是要学会的,下面我们介绍 12 中创意摄影构图,看一遍只需 5 分钟,把它记 住灵活运用则是一辈子的本领,是摆脱新手的最佳训练要素。 1、三分法构图 将画面分割为三等份,在拍摄风景的时候选择 1/3 放置天空或者 1/3 放置地面都是风景摄 影师常用的构图方法。1:2 的画面比例可以有重点地突出需要强化的部分。天空比较漂亮的 话可以保留大部分的天空元素。整体画面也显得更为融洽。 2、井字构图 在学习拍照的时候,很多人会告诉你用井字构图法,把主体安置在三等分线的交叉点上。 这种构图方式可以说是最保险的一种,井字构图法的四个交叉点可以看作是画面的黄金分割点, 如此构图可以保证拍摄画面整体的和谐性。一直以来被广泛使用,但因为其泛用性,这种构图 很难有令人惊叹的照片出现。 3、对角线构图 2 对角线构图可以获得有趣的风景画面,以往水平线为主的风景照,在对角线构图下显得更 为生动活泼,画面被对角线构图切割后呈现两部分的照片内容。而对角线拍摄人像也是常用的 手段,让死板的人像照片更具有想象空间,画面也更活泼一些。 4、两分法构图 两分法构图就是将画面分为等份的两部分,这在风景照的拍摄中经常使用。将画面分成相 等的两部分,容易营造出宽广的气势。风景照中,一半天空一半地面,两部分的内容显得沉稳 和谐。这样的照片四平八稳,容易出好片,但画面冲击力方面略欠。
1/6

人像摄影构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日本AV姐姐教你摄影构图 谈到照片的构图,各位同学会想到什么呢?摄影专业知识?后期专业处理技能?事实上,构图并不是一个十分专业的知识,甚至说和一个人的“第N感”有很深的联系,这就是比较多有天赋的人在很少学习的情况下也能拍出十分好的照片出来的原因,他有感觉!不过,没有天赋(像avoyoo这样的笨人)也不可怕,前人对于人的眼睛喜好的研究还是可以直接借鉴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邻国日本的特产电影——AV。 AV无论内容好坏,其封面都一定是让人眼前一亮、腿间一胀的。其极具封面党特性的拍摄手法,几乎就是摄影构图的一本教科书,非常值得新手学习借鉴。那么,我们就来从这些诱人的封面图中,学习一些基本的摄影构图技巧吧! 在摄影中,最常用的构图法则就是“三分法”(又名“黄金分割法”或“九宫格法”)。用横竖各两条三等分线把画面等分成9个区域,这四条线就叫黄金分割线,四条线的四个交点就叫黄金分割点。在拍摄时,把画面的主体放在黄金分割点或是黄金分割线上,这样更符合人的审美习惯,以达到突出主体并让画面更协调的目的。 在AV封面中,三分法也用得尤其多。例如题图,主体人物在右侧三分线上,而胸部和膝盖都大致在三分点上。这样就能表现女优良好的身体比例,并凸显其“重要部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除了三分法,对角线法也是非常常用且好用的构图法。把主体摆放在画面的对角线上,这样的构图能让画面更加生动,避免“四平八稳”的呆板视角。同时还能加强画面的透视效果,尤其能凸显女优的美腿。

曲线构图也十分的常见,这很好理解,曲线构图可以很好的表现主体的优美线条,这可以用来表现女优的身材(尤其是S级女优更是多用这种构图手法)。 中心对称构图也时常见到,虽然在人像摄影中中心对称是一个小小的避讳,但是,只要加上恰当的姿势和动作进行扰乱和平衡也是可取的,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对称构图时最最基础的构图方式,只要将对称构图融会贯通其他的构图方法甚至是特殊的构图方法都很好掌握。 下图也是如此,它打破平衡的方法是背景,没错,就是后面的那个长桌,按照透视原理而拍成斜着的长桌的上斜线条打破了平衡,同时背景黑暗色调的凌乱也破坏了原本的呆板(呵呵,并不是说凌乱就好!!看你怎么用)。

摄影构图技巧好好学一下不会错的

摄影构图技巧 提到摄影,可能大多数朋友都会认为:就是选一处景色美的地方,人往镜头前一站,按下快门不就OK了吗!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完这篇日志,很有可能会颠覆你的这一观点。 前言: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师”随处可见,我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吧。内行戏称我们这些业余“摄影师”是:一个傻瓜(一点摄影知识都不懂),拿着傻瓜相机(全自动相机),照镜头前面的傻瓜(傻傻地站在镜头前面)。 我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准备当摄影师,我和我的相机也拍不出什么“艺术”来,只是不想让人笑话我是“老外”。我写这个系列的日志更不是想当什么“老师”,这对我没吸引力,就当成我的学习笔记,把学习所得与朋友们分享、交流吧。如果你是“高人”,期待您的指点!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菜鸟的最爱:拍摄的主体(人物)站在画面正中,景物不知放到哪儿好,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结果是,过于中心的构图,只会让画面变得缺乏层次感和变化,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得到的是构图呆板、毫无生气和美感。 “黄金分割”与“三分法则” “黄金分割”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将摄影主体放在位于画面大约三分之一处,让人觉得画面和谐充满美感。“黄金分割法”又称“三分法则”,“三分法则”就是将整个画面在横、竖方向各用两条直线分割成等份的三部分,我们将拍摄的主体放置在任意一条直线或直线的交点上这样比较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拍摄时可直接调出相机的“井”字辅助线,将拍摄主体放在4个交叉点上,这样画面立刻就活了起来。

游船在画面中心画面整体显得十分呆板游船放到画面偏左1/3的位置后效果变协调了 对于对焦点位于中心的相机,可以先对准拍摄主体半按快门对焦,然后重新构图,过程要注意不要松开,要保持半按快门状态,并且不能前后移动相机和变焦。

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1、画幅的形式 构图的三要素包括:画幅的形式、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和画面中的空白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准确把握和安排构图的三要素, 是快速入门人像摄影构图的最简单的方法。 画幅的形式是指照片是采用横幅面、竖幅面,或者是其他形式来进行构图的。在进行人像构图时,摄影者首先需要考虑,采用何种 画幅形式来框取被摄体。如果仅仅考虑使画面适合被摄体的需要, 则可以按被摄体的具体形态来确定画幅形式。比如,采用横画幅拍 摄躺着、坐着的人物;采用竖画幅拍摄站立着的人物等。如果要使画 面更有创意,则可根据表现意图的需要,使用其他形式的画幅。总之,确定画幅同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构图的首要步骤。 2、画面中的主体 人像摄影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即摄影者想要表现的人物主体。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人像构图公式法,即采用特写公式构图、半身公式构图、七分身公式构图和全身公式构图;二是带景艺术 构图法,即通过人物和景物的完美搭配来进一步美化和表现主体。 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在构图中确定主体实像的兴趣中心。 画面主体的兴趣中心,是指画面主体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它不一定占据很大的面积。比如,在人像特写画面中,眼睛往往就是兴趣 中心;在半身人像照片中,脸部就成了兴趣中心。一幅画面一般只有 一个兴趣中心,或者只能有一个主要的兴趣中心。否则,就有可能 破坏画面的完整性,造成构图上的无序和混乱。

3、画面中的空白部分 在摄影构图中,画面的空白部分并不都是指照片中白色的,没有任何形象的部分,而是指除了主体实像以外的部分。因此,构图上 的空白并不一定是白色的。在一个摄影画面中,主体实像与空白部 分是互为依存的。空白部分既可以衬托、说明主体,同时还可以对 主体形象进行补充、强化。 4、用简洁的背景突出主体 对于人像摄影来说,人物是人像照片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画面内容的中心,而且是画面结构的 中心,其他景物都要围绕它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说,在画面中摄影 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突出人物。 对于初学者,突出人物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寻找一个比较简单干净的背景。比如一面白墙、一片绿草地等诸如此类既干净又不复杂的 背景,这样摄影者只需把精力放在人物身上,不用担心因处理不好 人物和背景的关系而导致照片失败的问题。 另外,摄影者要注意,眼神对于人像摄影尤其是半身人像特写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尝试着把人物眼睛部分放在画面显著的横 向1/3线位置,这样不仅可以突出画面主体,而且构图也比较得当、和谐。 5、用虚化的背景突出主体 如果想进一步突出人物主体,初学者还可以考虑利用虚化背景的方法来突出人物。这种虚化背景的方法,同样可以排除杂乱的背景 对人物主体的干扰。利用中长焦镜头不仅能够更真实地表现人物, 还可以实现完美的虚化效果。但是,摄影者在使用长焦镜头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创作目的。如果环境对于人物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可以对其进行较深度的虚化;如果需要交代一定的环境因素,但 同时又不希望其影响到人物主体,那么可以进行适度的虚化,达到 两者的统一即可。 6、仰拍

人像摄影实拍技巧——人像摄影的拍摄角度

人像摄影实拍技巧——人像摄影的拍摄角度 一、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

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 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光圈F5曝光时间1/250s 焦距85mm感光度100 利用85mm定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照片 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光圈F2.5曝光时间1/200s 焦距135mm感光度100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 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人像摄影技巧之人像摄影拍摄角度

人像摄影技巧之人像摄影拍摄角度 一、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

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 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光圈F5曝光时间1/250s 焦距85mm感光度100 利用85mm定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照片 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光圈F2.5曝光时间1/200s 焦距135mm感光度100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 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人像摄影构图

人像摄影构图 要学好人像摄影,初学者完全可以从构图方面来快速入门,构图相对于其他摄影技法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人像构图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被摄主体自身的表现力;二是需要摄影者有一定的创意和想法,并能够通过手中的相机,把被摄主体完美地表现出来。 1.画幅的形式 构图的三要素包括:画幅的形式、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和画面中的空白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准确把握和安排构图的三要素,是快速入门人像摄影构图的最简单的方法。 画幅的形式是指照片是采用横幅面、竖幅面,或者是其他形式来进行构图的。在进行人像构图时,摄影者首先需要考虑,采用何种画幅形式来框取被摄体。如果仅仅考虑使画面适合被摄体的需要,则可以按被摄体的具体形态来确定画幅形式。比如,采用横画幅拍摄躺着、坐着的人物;采用竖画幅拍摄站立着的人物等。如果要使画面更有创意,则可根据表现意图的需要,使用其他形式的画幅。总之,确定画幅同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构图的首要步骤。 光圈F8 曝光时间1/160s 焦距 55mm

采用横幅形式构图,画面容纳了更多的视觉元素 2.画面中的主体 人像摄影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即摄影者想要表现的人物主体。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人像构图公式法,即采用特写公式构图、半身公式构图、七分身公式构图和全身公式构图;二是带景艺术构图法,即通过人物和景物的完美搭配来进一步美化和表现主体。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在构图中确定主体实像的兴趣中心。 画面主体的兴趣中心,是指画面主体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它不一定占据很大的面积。比如,在人像特写画面中,眼睛往往就是兴趣中心;在半身人像照片中,脸部就成了兴趣中心。一幅画面一般只有一个兴趣中心,或者只能有一个主要的兴趣中心。否则,就有可能破坏画面的完整性,造成构图上的无序和混乱。

不可不学的摄影技巧.构图

不可不学的摄影技巧.1--构图 提到摄影,可能大多数朋友都会认为:就是选一处景色美的地方,人往镜头前一站,按下快门不就OK了吗!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完我的这篇日志,很有可能会颠覆你的这一观点。 前言: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师”随处可见,我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吧。内行戏称我们这些业余“摄影师”是:一个傻瓜(一点摄影知识都不懂),拿着傻瓜相机(全自动相机),照镜头前面的傻瓜(傻傻地站在镜头前面),这也许是对我照相的真实写照吧。 应该说我还算“聪明”,相机到手没几天我就会摆弄了,看来照相还蛮容易的嘛!上次去北京,我就照了几百张,近4G的照片,在电脑上一看,满意的没多少。我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的水平来。近些日子,我在网上学习了一阵子,才知道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呢。 我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准备当摄影师,我和我的相机也拍不出什么“艺术”来,只是不想让人笑话我是“老外”。我写这个系列的日志更不是想当什么“老师”,这对我没吸引力,就当成我的学习笔记,把学习所得与朋友们分享、交流吧。如果你是“高人”,期待您的指点!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们这些菜鸟的最爱:拍摄的主体(人物)站在画面正中,景物不知放到哪儿好,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结果是,过于中心的构图,只会让画面变得缺乏层次感和变化,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得到的是构图呆板、毫无生气和美感。 “黄金分割”与“三分法则” “黄金分割”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将摄影主体放在位于画面大约三分之一处,让人觉得画面和谐充满美感。“黄金分割法”又称“三分法则”,“三分法则”就是将整个画面在横、竖方向各用两条直线分割成等份的三部分,我们将拍摄的主体放置在任意一条直线或直线的交点上这样比较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拍摄时可直接调出相机的“井”字辅助线,将拍摄主体放在4个交叉点上,这样画面立刻就活了起来。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汇总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1) 内容摘要: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怎么才能使画面生动,用什么样的构图方法来表现画面,使之成为一幅结构合理的画。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可以从中掌握构图技巧,吸取一些绘画构图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关键词:分析名作构图方法 绘画是由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运用等因素构成的,构图是这些因素中的关键。我们常用的构图方法有水平、垂直、对角线、S形、V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很少运用一种构图方式,而是常用几种方法的结合。如何运用合理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笔者认为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是从前人的身上吸取经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作品欣赏,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来改善和提高自己在绘画中的构图能力。 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分析构图方法 画家经常会创作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画家弗朗本斯科·德·戈雅的纪念画《1808年5月3日》,就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背景,把画家对战争暴行的谴责表现无遗。在画面上,一个身穿白衣的将要被处决的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个人面对着一队举着枪的士兵,面无惧色,情绪激昂,在他的身后是不断涌上来的爱国者。从画面中不难看出,作者用平行和对称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手无寸铁的爱国者和拿着枪的士兵作为人类是平等的,阶级的差异在画中荡然无存。 法国画家布歇的《博韦附近的风景》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画家展现了18世纪法国美丽的乡村风光。为了表现乡村生活的宁静,画家运用了对称的构图方法,又运用了透视的构图,通过表现远处的树林使人感受到乡间的清幽。 充分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作画意图,从中准确地分析出作品的构图形式。 二、从画家的个性品位中分析构图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品位,画家也不例外。人们可以通过穿戴和个人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来体现这种个性和品位,画家则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展现自身的个性和品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著称。他性格颇为独特,既有广博的兴趣、好奇心,又敏感、反叛、追求完美,而且有些自负。当时的肖像画流行的是正面或侧面的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反其道而行之,这正体现了他的独特的个性。达·芬奇的作品《抱貂女郎》就是用了这种3/4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画中人物的优雅,做到了形神兼备。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使他的作品得到世人的推崇。《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在画中,作者采用水平、辐射、波浪、三角形等构图方法来表现整个事件。由于达·芬奇追求完美的性格和三角形的构图形式本身的特点,使之在作品中把人物巧妙地分成了五个三角形。耶稣处于正中间,他的头和双臂是三角形,两旁的门徒也被均匀地分成了四个三角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画面看起来却又是在一条水平线上。以耶稣为中心,整

6个拍摄人像的构图技巧

6个拍摄人像的构图技巧 每一个人像摄影师都要面对被摄体细节处理的挑战,比如姿势、光线、构图等等。对业余人像摄影师来说,也许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拍摄人像时,缺乏对背景及环境的表现,而这正是最严重的错误之一。 不仔细检查画面中环境的摄影师,拍出的照片中到处都是令人分心的东西。没有会买一张树枝从脑袋中间横穿而过的照片。这些令人分心的元素弱化了对主体的突出,直接有损于照片的销售。对于人像照片来说,拥有完美的姿势和光线,却仅仅因为环境构图的失败而绝对不能使用,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剧的呢? 姿势和光线在人像摄影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环境构图拥有同样的分量,却常常被人忽略。 要拍摄构图完美的照片,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让模特充满画面 人像摄影是关于人的,所以不要害怕拉近焦距!记住,拉近焦距并不等于只拍人脸。你可以让画面“紧凑”一些,拍摄模特坐在椅子上或依靠在树上的近照。

图片来源:新摄影 2. 保持眼睛在上方三分之一处 这是人像照片最自然空间布置方式。除非你刻意营造紧张的气氛,否则尽量不要违背这一原则。还有一个例外是当模特全身都位于照片的下三分之一处时。 3. 利用构图将注意力引向模特 与其尽力消除坏境,倒不如善加利用。门前、拱门、窗户、露台都可以起到突出主体和强化视觉感受的作用。

图片来源:新摄影 4. 创造纹理 重复一次,如果你不能消除会令人分神的背景,就要对其善加利用。让被摄体离背景远一些,并使用光圈优先模式(f/4),运用浅景深远离将背景虚化,创造出艺术化的纹理。这样不需要将那些有趣的东西移除出画面,也可以将模特从背景中凸显出来。 5. 利用线条 砖墙对人像摄影来说是完美的背景。墙面的线条增加了不少趣味性,不过也会分散对主体的注意力。记住任何延伸出画面及指向被摄体的“线条”都是非常有力的。

绘画中的构图

绘画中的构图 王家堎镇中心小学杜晓文 教学目标: 情意:通过欣赏体验,感受构图的形式美,领略不同构图形式为图画带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形成初步的审美意识。 认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和体会优秀作品的构图美,初步认识及掌握多种构图的方法。 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感知构图的形式美的能力,提高创作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分析了解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的不同构图方法,掌握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构图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作品。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练习本、水彩笔。 作业要求: 跟同桌同学交流:自己想画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构图? 画一幅创作画,题材不限,选择一种构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1.直接引入正题,学生讨论,什么是构图?构图研究的是什么? 构图研究的是把你需要画的东西如何放在纸上,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讲究构图的图画,画面美观、有序,不讲究构图的图画,就会给人凌乱、歪斜的感觉。 2.欣赏教材中画,思考不同的构图方法,作品会怎样?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绘画中的构图。 二、创作与表现 1.欣赏、分析 构图有很多方法,画不同素材的图画,就要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有哪些构图方式,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它们? 下面我们一边看幻灯片,一边了解各种构图方法及其运用。 井字形构图:适合什么样的作品?给人什么感觉?(在构图中,画面主体在井字形线上,显得主体突出、画面稳当。)S形构图:适合表现动态效果和向远延伸的效果。 讨论,小结: 1).三角形构图稳定 2).井字形构图严谨 3).S形构图流动 4).斜线构图爽利 2.学生作品分析讨论 (不同的构图表现在绘画时的体现) 3. 跟同桌同学交流:自己想画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构图?

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基本方法

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基本方法 画面构成的原则和视觉基础,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掌握扎实的构图技巧。构图的技巧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合适的位置、恰当的焦距、正确的透视、适当的时间等。本章将结合画面来作具体分析。 1.选取合适的拍摄位置 拍摄好照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找到合适的拍摄位置。这点很重要,需要摄影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在瞬间观察被摄物与背景环境的特点,并及时调整拍摄位置。 图1和图2在同一场景中,采用了两种不同拍摄点的变化。画面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两幅图片相比较之下图1会显得较为简洁,人物突出。图2由于是俯拍,画面所涵盖的场景元素偏多,较为复杂。由此可见,对同一物体或同一场景变换拍摄位置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应当有专业的眼光和观察力来变换拍摄位置,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迅速找到最佳拍摄点。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训练。 图1 图2 2.选取恰当的焦距 恰当的焦距使拍摄者能够从一定位置获得想要的照片效果。选择恰当的焦距,可以帮助拍摄者跨越其同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可以使拍摄者获得想要的构图裁剪。 图3采用了约28mm焦距的镜头拍摄,平拍,突出两个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对婚纱裙摆的表现,相互衬托,构图大气完整,装饰性强。 图3

图4运用了约50mm焦距的镜头拍摄,基本上突出了人物的表情和服装的细节,缩小了画面中大面积的空间,符合人们的正常视角。 图4 图5采用了约70mm焦距的镜头拍摄,构图半身景别,突出人物的状态与情绪,合理虚化了背景,突出了人物。 图5 图6采用了约105mm焦距的镜头拍摄,画面是人物特写,大的场景没有了,突出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特征。

图6 3.选取正确的透视在实际拍摄中许多摄影师对画面的空间和立体感处理得不是很到位甚至有时会出现透视错误,但在人像摄影构图中透视对表现画面的整体布局、空间感、立体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形式是作为人像摄影师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下面我们通过图片和示例图来了解一些最常用的基本透视形式。 “透视”是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翻译过来的,简单的讲透视是指站在一定的地点、向着一定的方向,看到一定范围内的景物的图形。对人像摄影构图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可分为人物自身形体的角度、位置的变化产生的透视和场景的透视变化两方面,这里我们重点来谈下场景的透视变化。 在人像摄影的构图中,背景环境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我们就要利用场景的透视变化来完善丰富画面的构图。在场景透视上我们基本可以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①一点透视 如示意图7-1,不平行于投影平面的视线汇集的一点为灭点也叫消失点。消失点是一个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一点透视。这种方法在人像摄影构图中大量使用。图7,画面中的建筑大厅在拍摄时我们采用平机位突出空间,让空间的透视产生一点消失点的方法,使画面产生强烈的纵深感,构图平稳、大气、纵深感 强、突出主体人物。再加上人物自身的角度变化、位置的选择使画面的构图产生丰富的变化。 图7示意图7-1 ②二点透视 如示意图8-1,二点透视可以打破一点透视的平衡、整齐感,使画面产生二个消失点,立体感强,产生交错变化。图8,空间交错,突出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衬托出主体人物,使构图形式丰富,有利于画面 的表现。

人像摄影摆姿指南

人像摄影摆姿指南-构图技巧 所谓肖像作品的构图,就是如何在画面内安排拍摄对象的位置。就拍摄对象位置安排这一问题有几个构思流派,但那个流派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本章介绍两个原则,帮助你更好地确定将拍摄对象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 三分法则: 很多学习摄影的人不知道该把拍摄对象放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结果,这些缺乏经验的艺术家们经常选择把拍摄对象放在画面的正中间。这正是人们所能拍出的最静态的一种肖像。 提高构图质量最简易的办法就是利用三分法则。这一规则就是把不对称强行纳入肖像图案的设计中。仔细看看下面两个示意图。矩形视图被4条线分割在9个小矩形,任何两条线的交叉点可以被看佫一个动态视觉区,这些交叉点就是你安排主要兴趣点的理想位置,但你也可以在分割线上的任何一处放置你的兴趣点。 在头肩像中,眼睛是兴趣中心。所以最好把它们放在一条分割线上,或者两条线的交叉点上。在四分之三或全身像中,面部是兴趣中心,所以应该把脸放在一个交叉点或分割线上。 在竖向图片中,头或眼睛一般放在离画面底边约2/3的地方。而在水平构图中,只要拍摄对象不取坐姿或卧姿,眼睛和脸通常是在距画框顶部以下1/3处。而在坐或卧的情况下,眼睛和面部可以放在下面的1/3分割线上。 这是一幅利用主要三角形(马匹、一对情人和车夫)的典型构图,很熟练地把重要的拍摄对象置于画面1/4区域内。这张照片选自杰瑞.基恩尼斯的获奖作品集。 三分法则涉及9个小矩形和4条相交线―――这种格子是帮助设计构图用的。有些取景器就有这种格子,在取景器里将画面分为相似的几个小格子。

黄金分割线与三分法则很相似,最主要的在于黄金分割律的拍摄对象离画面中心更近。两幅图均为谢尔.多米尼加.尼格罗绘制。 黄金分割律: 同三分法则相似的一条构图原则是黄金分割律。这是古希腊人首先发现的一条定律。简单地说,黄金分割律就是指出了兴趣中心所处的点,也是肖像构图的一个理想类型。 黄金分割点的找法是从画框的一个角向另一个角画一条对角线,然后,再从剩下的一个

传统中国绘画构图研究(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传统中国画构图理念研究 一、传统中国画构图理念的提出 对于传统中国画创作而言,如何巧妙地布置画面中所表现的物象,就是考虑画面构图的问题。传统中国画理论中关于构图的阐述是建立在传神论基础之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东晋时期顾恺之在《论画·孙武》中提出“置陈布势”的构图原则:“孙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怜美之体,有惊据之则。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1]顾恺之的构图理论是针对人物画创作而言,将观察所得到的人物形象加以剪裁处理,使人物形象和位置的安排巧妙得当,表现出画面人物的生动情态。其中的“置陈布势”即是用来说明画家如何经营画面布局,后人也有把布势称为“取势”。顾恺之说的“势”,是指情势,特指人物画中人物和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势。“情势”是由人物的神情悟对所构成的画面态势以及气韵。最终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突出传神在中国画艺术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方面则说明了“置陈布势”是为传神服务的。顾恺之“置陈布势”的构图理论是从绘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突出以情势为主的人物位置的安排和造型的设置。他所画长卷的《列女·仁智图》,没有故事情节串联,画面各段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中国画特有的无中心构图形式,只是因为属于同一题材而被罗列在一起。画面中人物动势塑造地非常巧妙,有的转身回眸;有的侧身直立;人物的动势造型与人物的表情神态完美融合,显得生动传神,形成悟对神通的“情势”。在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理论之后,南齐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在《画品·序》提出“六法”,其中“经营位置”,[2]就是画家作画之初必须要考虑的章法构图。虽然谢赫不是最早提出中国画布局观念的人,但“经营位置”是一个从绘画理论范畴解决构图问题的概念,而且被历代画家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然而,谢赫“六法”是将“气韵生动”放在第一法的位置,而“经营位置”放在第五位,说明画面物象的布置安排一定是为画面整体气韵服务的。唐代的

摄影的角度和构图

人像摄影的角度和构图 一. 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广角镜头的使用,使人像环境元素更加丰富。 二. 人像摄影构图 要学好人像摄影,初学者完全可以从构图方面来快速入门,构图相对于其他摄影技法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人像构图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被摄主体自身的表现力;二是需要摄影者有一定的创意和想法,并能够通过手中的相机,把被摄主体完美地表现出来。 1.画幅的形式 构图的三要素包括:画幅的形式、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和画面中的空白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准确把握和安排构图的三要素,是快速入门人像摄影构图的最简单的方法。画幅的形式是指照片是采用横幅面、竖幅面,或者是其他形式来进行构图的。在进行人像构图时,摄影者首先需要考虑,采用何种画幅形式来框取被摄体。如果仅仅考虑使画面适合被摄体的需要,则可以按被摄体的具体形态来确定画幅形式。比如,采用横画幅拍摄躺着、坐着的人物;采用竖画幅拍摄站立着的人物等。如果要使画面更有创意,则可根据表现意图的需要,使用其他形式的画幅。总之,确定画幅同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构图的首要步骤。采用横幅形式构图,画面容纳了更多的视觉元素。 2.画面中的主体 人像摄影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即摄影者想要表现的人物主体。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人像构图公式法,即采用特写公式构图、半身公式构图、七分身公式构图和全身公式构图;二是带景艺术构图法,即通过人物和景物的完美搭配来进一步美化和表现主体。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在构图中确定主体实像的兴趣中心。 画面主体的兴趣中心,是指画面主体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它不一定占据很大的面积。比如,在人像特写画面中,眼睛往往就是兴趣中心;在半身人像照片中,脸部就成了兴趣中心。一

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基本方法

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基本方法 画面构成的原则与视觉基础,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掌握扎实的构图技巧。构图的技巧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合适的位置、恰当的焦距、正确的透视、适当的时间等。本章将结合画面来作具体分析。 1.选取合适的拍摄位置 拍摄好照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否找到合适的拍摄位置。这点很重要,需要摄影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在瞬间观察被摄物与背景环境的特点,并及时调整拍摄位置。 图1与图2在同一场景中,采用了两种不同拍摄点的变化。画面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两幅图片相比较之下图1会显得较为简洁,人物突出。图2由于就是俯拍,画面所涵盖的场景元素偏多,较为复杂。由此可见,对同一物体或同一场景变换拍摄位置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应当有专业的眼光与观察力来变换拍摄位置,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迅速找到最佳拍摄点。这需要长期的实践与训练。 图1 图2 2.选取恰当的焦距 恰当的焦距使拍摄者能够从一定位置获得想要的照片效果。选择恰当的焦距,可以帮助拍摄者跨越其同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可以使拍摄者获得想要的构图裁剪。 图3采用了约28mm焦距的镜头拍摄,平拍,突出两个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对婚纱裙摆的表现,相互衬托,构图大气完整,装饰性强。 图3

图4运用了约50mm焦距的镜头拍摄,基本上突出了人物的表情与服装的细节,缩小了画面中大面积的空间,符合人们的正常视角。 图4 图5采用了约70mm焦距的镜头拍摄,构图半身景别,突出人物的状态与情绪,合理虚化了背景,突出了人物。 图5 图6采用了约105mm焦距的镜头拍摄,画面就是人物特写,大的场景没有了,突出了人物的面部表情与特征。 图6

3、选取正确的透视在实际拍摄中许多摄影师对画面的空间与立体感处理得不就是很到位甚至有时会出现透视错误,但在人像摄影构图中透视对表现画面的整体布局、空间感、立体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透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形式就是作为人像摄影师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下面我们通过图片与示例图来了解一些最常用的基本透视形式。 “透视”就是从拉丁文“Perspclre”(瞧透)翻译过来的,简单的讲透视就是指站在一定的地点、向着一定的方向,瞧到一定范围内的景物的图形。对人像摄影构图产生影响的主要就是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可分为人物自身形体的角度、位置的变化产生的透视与场景的透视变化两方面,这里我们重点来谈下场景的透视变化。 在人像摄影的构图中,背景环境的选择也就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我们就要利用场景的透视变化来完善丰富画面的构图。在场景透视上我们基本可以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与三点透视。 ①一点透视 如示意图7-1,不平行于投影平面的视线汇集的一点为灭点也叫消失点。消失点就是一个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一点透视。这种方法在人像摄影构图中大量使用。图7,画面中的建筑大厅在拍摄时我们采用平机位突出空间,让空间的透视产生一点消失点的方法,使画面产生强烈的纵深感,构图平稳、大气、纵深感强、突出主体人物。再加上人物自身的角度变化、位置的选择使画面的构图产生丰富的变化。 图7示意图7-1 ②二点透视 如示意图8-1,二点透视可以打破一点透视的平衡、整齐感,使画面产生二个消失点,立体感强,产生交错变化。图8,空间交错,突出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衬托出主体人物,使构图形式丰富,有利于画面的表现。 图8 示意图8-1 ③三点透视 如示意图9-1,这就是与人们眼睛正常视角不同的一种透视角度,三点透视的特点就是空间变形夸张、

绘画作品中的构图艺术教案

绘画作品中的构图艺术(2)教案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邹朝阳 课题: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美术》六年级第二学期《构图欣赏》单元 执教: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邹朝阳 教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欣赏古今中外的名画过程中,初步了解绘画中构图的一些基本常识及其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逐步运用所学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练习的方法,逐步让学生学会构图欣赏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很重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不同画家不同的构图形式以及审美心理反应,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构图作品作适当的探索,以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构图对绘画的重要作用,欣赏优秀作品中的不同构图艺术。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构图游戏并进行相互评议。 教学难点: 1.如何较正确地理解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形式。 2.对于一些构图较为复杂的画面,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及相应教学常规用品。 学生准备:记号笔、彩色卡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欣赏了构图的几种形式,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2-4,来回顾一下几种典型的构图形式。 作品1《日出印象》生:水平线投影 作品2《休息的舞女》生:对角线或课件

作品3、4、5…… 生:S 型、O 形、△型…… 2.师:很好,今天我们将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再来进一步探讨构图与绘画的关系。 展示课题:《绘画作品中的构图艺术欣赏(2)》 ○1师:再次回到教材P2莫奈的《日出印象》,请学生在书本上水平线构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是否可以更加完善书本上的分析,并用单线来表示。 生:分析、讨论,在纸上画,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构画。 师:随后在学生的图示上补充完善。 抓住主体、大的构成分析画中的构图,使得分析更加完善 ○ 2师:再请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分析教材 P3上《休息的舞女》 书本上→单线 学生画·分析 师最后归纳出 ·修改…… (1)协调、平衡——板书 (2)视觉上的平衡——板书 (3)画面的平衡——板书 师:我们可以想象在画家最后完成整个画面之时,画面的最后协调是画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上面的一条斜线为画面的最终平衡起到了作用。 小结:取得画面的平衡是构图最重要的目的和结果。而我们在分析画面的构图时一定要抓住画面的主体。 二、深入分析 师:那么构图对作品的作用、构图对画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抽象画(学生多数知道) 我们就来分析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蒙德里安的作品,他的

人像构图

最常用的构图模式---人像公式化构图法 人像公式构图法又可分为特写、半身、七分身和全身四种公式构图类型。 1、特写。在拍照构图时,以人像为重点。通常在构图时以构图框的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以人像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的下边,则与人像胸部(胸口)位置上下约lOcm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为漂亮而通俗的人像特写照片,是市面上常见、也颇受一般人喜爱的照片类型。一般明星照甚为多见。 2、半身。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的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以人像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的下边,则与人像腰部(可以肚脐眼为中心)位置上下约lOcm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所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公式化的人像半身照片,也是市面上很常见很受大家喜爱的照片类型。 3、七分身。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以人像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下边,则与人像膝盖部位上下约lOcm 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公式化的人像七分身照片,这是市面上最常见而且最受欢迎的照片类型。人像摄影的顾客,九成都喜爱这一

构图。 4、全身。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而在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构图框下边,则是在人像的脚部以下约20cm左右切齐(以人像实际高度计算)。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略带一点背景的人像全身照,是市面上颇常见的婚纱摄影的全身构图,尤其受顾客喜爱。现在流行的人像摄影技巧,在构图取景表现主题上通常利用以下方法,写出来大家给以参考指正。 (1)利用前后景深的差异,突出主题人物。 (2)用大小对照的方法,使主体大一些而陪衬物小一些。 (3)利用色彩对比的手法强调主体。 (4)利用主体静止陪体运动的方式,主构图的稳定性就相对强。 注意:拍摄半身像时候,相机的高度约与被摄者鼻子的高度相等;拍七分身照片时,相机机位约在被摄者的胸部高度;拍摄全身照时,相机的高度应该在被摄者的腰部。

浅谈绘画中的构图形式

摘要:简要论述中西方构图思想和审美的差异,以及绘画中构图的形式和原则。 关键词:构图形式 绘画中的造型专业术语“构图”一词简洁的意思指的便是画面的组织关系也就是画面的布局。创作一幅作品从构思到收集材料再到最后的画面,起笔的第一步面临的便是构图的考究。所以我们必须在深入理解构图的含义和审美的基础上才能够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一幅成功的作品在构图上处理的是否得当,决定了这幅作品能否突出主题,分清主次,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一、中西方构图的文化差异 (一)、西方构图的文化 西方绘画构图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焦点透视”比较合服人的视觉真实性,讲究理性和科学。它将美学的艺术性和理性的科学性加以结合,运用人的肉眼所观察到的视觉消失点为依据,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运用焦点透视的绘画注重在于平面上营造出立体三维的视觉效果,以求达到与肉眼所观察到的几近逼真的效果。 运用线性透视学来辅助绘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画面中所有消失的线性方向全部汇集于视线的消失点,视线的消失点就是焦点。 西方绘画同样讲究三角构图的方法,三角形构图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 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 (二)、中国构图的文化 中国画的构图在清朝前期最显著的构图原理是运用“散点透视“的画法。清朝尤其在乾隆年间,宫廷画受西方画师郎世宁的影响,逐渐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运用到中国画。散点透视法的创作方法即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 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画仍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 二、构图形式和原则 (一)、水平构图 水平构图主要是由横向的水平线构成的基本画面格式。例如浩瀚的大海、辽阔的草原。水平构图往往能够给人安静、平稳、舒畅的视觉感受。水平构图适用于表现广阔无垠、平坦开阔的视觉景物。它将画面水平分为几部分,西方常采用的水平分割方法叫做“黄金分割法”。 黄金分割法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黄金比例≈1.618:1其性质是与它的倒数比值正好相差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