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设有效情境开启乐学大

创设有效情境开启乐学大

创设有效情境开启乐学大
创设有效情境开启乐学大

创设有效情境开启乐学大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课讲得好,而且还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并适时地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趣味的游戏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便于自学的科学。”可见,兴趣对于学好一门功课,掌握科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游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我在教学《什么是面积》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后,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先让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记住它的面积(有几个小方格)。接着,让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把刚才那个长方形反过来,用较大的方格来画),记住它的面积有几个方格。然后,男女同学各自汇报观察的结果,得出女同学看到的18个方格的长方形比男同学看到的6个方格的长方形大。这时候,我故作神秘的问:“女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真的比男同学看到的大吗?”再出示真相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原来是一样大的,也由此深刻体会到必须用统一的单位来计算图形的面积。而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点燃了,那种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迫切需要去探究新的知识。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二、创设探索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

在,并激发其挑战的欲望,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去学习、去思考,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小小图书馆》中,我将教材中枯燥的图书馆藏书的册数统计表改变成动态的活动情境: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学生拍皮球比赛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意识的选了几位学生汇报了拍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由此,让学生根据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在这个活动情境中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在解决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又创设了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情境,通过让学生摆学具、拨计数器、动手计算等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在动手中思维,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探索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课始在电脑屏幕上演示有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这几种车在路上行驶的情境,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勾起学生的想象和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因势利导:看了这几种车的表演,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的话匣子马上被打开,问题一个接一个抢着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圆有什么特征?”“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画圆?”等等。这样学生凭借这个情境,大胆提出问题,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带着疑问自己去学习,去探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使知识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步呈现,让学生的需求在活动中产生,在探究中得到满足。

四、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根据概括,生

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原型。启发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不仅还数学本来面目,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可能性》的随堂练习中,我借助一些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同时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中,培养学生动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有魅力的数学,从而愉快成长,健康发展。

五、创设积极的评价情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方向标。我们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真诚的评价,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你说得真流利,你分析太精妙了,你真让人佩服,‘幸运星’愿意和你做朋友,见解非常独特,很有价值……”,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愉悦。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一定会变得喜学、乐学,数学也会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最终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