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昆曲_牡丹亭_游园_的古风古韵_以选段_皂罗袍_为例_袁硕

论昆曲_牡丹亭_游园_的古风古韵_以选段_皂罗袍_为例_袁硕

论昆曲_牡丹亭_游园_的古风古韵_以选段_皂罗袍_为例_袁硕

?37?

戏剧研讨《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所作,该剧文采出众、细腻婉约,可谓是昆曲当中的经典之作。在当时,流传着“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说法。《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的经典唱段,构想了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在汤显祖生动细腻的描摹下,《牡丹亭》隽永如斯、流传至今。

一、不同版本的配器方式与演唱特色

[皂罗袍]是昆曲《牡丹亭?游园》中的选段,也是

我能够流畅地唱出的一个选段。路老师的《戏曲音乐》让我受益匪浅,激发了我对昆曲作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酷我音乐的《牡丹亭?游园》是我所演唱的版本,从曲式特征上来看,这首曲子为五声D 羽调式。其古风古韵通过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表现得淋漓尽致:竹笛、笙、梆子、木鱼、小锣、大阮等。除打击乐以外,其他乐器基本都在演奏旋律,华丽绵长,大阮走低音副旋律,伴奏织体。不过,从演唱的腔调和风格上分析,此版本装饰音过于繁多。昆曲的腔调和演唱都特别讲究要准确体现字音,太花哨了就显得过于外露和谄媚。

随后,路老师将张继青先生演唱的[皂罗袍]选段发给我,此版本的配器更加讲究和独特。低音声部的大提琴演奏明显突出,技法大部分用的是拨奏,可能是为了模仿大阮。民族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其他声部虽然还是大齐奏,但是在乐器音色上有了更多的对比,比如笛子和笙的合成音色用以演奏旋律,与二胡的演奏交替进行,并以琵琶和古筝作一些点缀(琶音类)。同时,大提琴拨奏还有代替打击乐的功能。大齐奏是戏剧的特点,声部如果多了,作品会立马变味。而这个版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配器恰到好处、新颖独特,在不改变作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加强了低音声部,让作品的动态更宽。

张继青演唱的[皂罗袍]选段体现了昆曲在演唱和腔调上的醇正表达,质朴而不失细腻,清俊温润,咬字坚定;主旋律清晰,温婉绵延,含蓄多情。闺阁女子的“情”与“愁”贯穿始终,令人感叹怜惜。

二、《牡丹亭?游园》的古风古韵与思想情感

“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便是对昆曲《牡丹亭》的高度评价。此作所表达的文学意蕴与古风古韵也一点不亚于古典诗词歌赋。

“情”与“愁”是古代深闺女子永恒的心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带着满心惆怅在春意盎然的园子里游转:原来园子里这般热闹,花儿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意正浓,然而我的青春,就恰如这春日灿烂的光景,也注定会走向凋谢和萎靡。

杜丽娘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也许“女子无才便是德”,知晓得越多,怕是烦忧也比寻常女子多。即便是在闺阁中养尊处优,但她却不能自由行动,精神的折磨便是令她最哀愁与痛苦的。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没有哪一个女子不向往爱情,尤其像杜丽娘这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艺多情女子更是如此,寻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男儿,吟诗作画、畅聊古今,仅一双温暖的手便能牵着自己去探寻“云霞”、“翠轩”、“烟波”、“游船”。时间如此珍贵,她岂能辜负了这韶华岁月!

难道只能跟你在梦中相遇?为何醒后却依要被囚禁在这层层枷锁中!正所谓:“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细腻柔情的表达,将古风吹到了我们面前,把古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恰如一块瑰丽的宝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旧光鲜;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被打磨,并被赋予新的意味与新的时代意义。不同版本的演绎从不同角度不断丰富着作品的文学内涵,传承了古典戏曲文化。

三、结语

反对封建制度,不畏强权,呼吁人性解放与爱情自由,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以文辞典丽著称,大气细腻、婉约清丽、隽永如斯,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它是一部经典的昆曲,更是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一篇辞藻华美、清俊温润、多情惆怅、耐人寻味的古词,一个深闺女子勇于冲破封建枷锁、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个性解放故事。

论昆曲《牡丹亭?游园》的古风古韵

——以选段[皂罗袍]为例

袁 硕

【摘 要】在汤显祖生动细腻的描摹下,昆曲《牡丹亭》隽永如斯、流传至今。而《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中的经典唱段,构想了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本文以《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选段为例,对《牡丹亭》的古风古韵进行赏析。

【关键词】配器方式;演唱特色;古风古蕴;思想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37-01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学部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袁硕:论昆曲《牡丹亭?游园》的古风古韵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

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评昆曲《牡丹亭》

至情至深——昆曲《牡丹亭》 “在千层万层的莲叶之间,当你一回眸,很多事情就从此决定了。在那样一个,充满了,花香的,午后......”正如这首《缘起》,席慕容的诗作,诸如《尘缘》《前缘》《际遇》等,似乎“缘”之一字已深深嵌入了她的灵魂。然而“偶然”这个词有些时候显得太过随性,简简单单描摹着生命中的种种际遇,而“缘”却能在心灵与灵魂的深处闪现着生命间的某种意韵悠长的联系,强烈地但又悄无声息地传送着爱的充满灵动的音符。若果缘分真是前世的注定,那么,六百多年前昆曲与《牡丹亭》的缠绵悱恻,便定是那“红尘最深处的重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是《牡丹亭》中清远道人的题词。或许,正如汤显祖所说,当已情深似海时,再回首竟不知早已是身百年,再寻不见初相见时的容貌。因为一切就好像是在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的,以至昆曲在如此自然的结合中,生生不息。 这是一段生命的邀约!六个世纪以后,同样是优雅婉转的昆曲,同样有耐人寻味的情缘际遇,面对的却已然是一个讯息高速发达、时空局限完全被打破、审美日趋复杂的视像时代。这样的时代呼唤着昆曲用崭新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风姿。 在荧幕呈现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出色的艺术形式,也需要出色的导演、演员和舞美设计。而这些重要的因素都被囊括进了青春版《牡丹亭》中,白先勇通过这部《牡丹亭》诠释着他对昆曲的理解与热爱。青春版《牡丹亭》里的场景布置与演员表演,让观众看到了舞台上风韵犹存的昆曲艺术,进一步了解并理解了《牡丹亭》的深蕴。戏曲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戏曲演员的唱腔可以大致听出人物的个性。比如在昆曲中,杜丽娘的唱腔听起来总是显得婉转、软细、清灵,这样的唱腔特点正是纯美高贵、性格柔美的杜丽娘的反映。再如,春香的唱腔给人一种灵动、调皮的感觉,便可想象到春香淘气、活泼的形象。如此等等。 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说:“昆曲(有)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学格局和美学风范”,“昆曲艺术不仅文词是充分诗化的,而且音乐唱腔和舞蹈动作也都获得了诗情画意的陶冶,成为一种优美的有机组合。”拿《牡丹亭》来说,剧中的所有台词都是汤显祖精心构思、推敲而成。如在第二幕“闺塾”中,杜丽娘在“责打”春香时唱到“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看上去像是杜丽娘在警告春香“遵守规矩”,实则这却是杜丽娘对自己呆板、拘束、充满教条的生活环境、活动状态的无奈与潜藏的抱怨、抵触、反抗之情的反映。【皂罗袍】应该来说是全剧反映杜丽娘心境的重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许”这句唱词的最后,“许”之一字的悠长的尾音充满了悲凄与无奈,刻画出了杜丽娘尖锐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受封建礼制的束缚,16年的岁月不曾踏出闺阁一步,面对初次见到的春色盎然的后花园,心中自然惊喜万分;但这种欣喜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转念一想到自己仍旧得回到牢房似的毫无生机的闺房,但自己却半分解脱的办法也没有,只能默默地在心底怅惋哀愁。大好河山尽在眼前,自己却只能与之失之交臂,内

牡丹亭·游园惊梦

牡丹亭·游园惊梦.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 游园 游 园 [杜丽娘上。 杜丽娘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春香上。 春 香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小姐。 杜丽娘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春 香小姐,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杜丽娘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春 香小姐,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杜丽娘 春香,可曾吩咐花郎,扫除花径么? 春 香已吩咐过了。 杜丽娘 取镜台衣服过来。 春 香晓得。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小姐,镜台衣服在此。 杜丽娘 放下。 春 香是。 杜丽娘 好天气也!【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春 香小姐。【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杜丽娘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二人同唱)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春 香来此已是花园门首,请小姐进去。

杜丽娘 进得园来,看画廊金粉半零星。 春 香这是金鱼池。 杜丽娘 池馆苍苔一片青。 春 香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杜丽娘 春香。 春 香小姐。 杜丽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春 香便是。 杜丽娘、春 香【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春 香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 杜丽娘 提他怎么? 春 香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吧。 杜丽娘 有理。【尾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春 香小姐,你身子乏了,歇息片时。我去看看老夫人再来。 杜丽娘 去去就来。 春 香晓得。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杜丽娘、春香下。 惊梦 [杜丽娘上。 杜丽娘 蓦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闺塾>>赏析 汤显祖 1.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 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 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

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并嘱咐家人,她死后,一定要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丽娘死后,家人悲痛之余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并为她修建了一个梅花庵。 再说,广州地方果然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他也曾梦见在一个花园的梅花树下,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对他脉脉含情。从此,他也经常忆起梦中情境。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借宿梅花观,游园之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了丽娘画像。柳梦梅非常吃惊,画中人正是他三年前的梦中人,于是留连于后花园中。当晚,丽娘魂魄与他幽会,并诉说自己因情而死的悲伤,叮嘱柳梦梅如何如何挖坟开棺使她还魂,梦梅一一照办,丽娘终于起死回生,于是陪梦梅去了京诚,后来梦梅高中状元。并在回乡探亲的路上遇到了因家中变故已经逃难在外的丽娘的母亲与春香,最后大团圆。 析:“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主要写私塾先生陈最良秉承杜宝旨意,以诗《诗经》训导丽娘美德,因为此时丽娘《四书》之类早已成诵,杜宝认为《诗经》开卷便是后妃之德,且四个字儿顺口,最为合适。可在解读《关雎》时,尽管千百年来不少人强调这篇诗是

苏教版选修《牡丹亭·游园》word教案

《牡丹亭·游园》教案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六支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为此,本节课要求学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预习课文,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和《牡丹亭》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相互质疑解决字音词义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2.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并

进行方法的指导: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此外,教师对预习的内容可作一些提示:如戏剧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作者情况,创作情况,作者对剧本的看法,别人写的剧评等等。 二、导入。 1、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感受,谈到学生的读后感受。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幻灯展示123] 2.由《牡丹亭》的流传及影响谈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从“不觉点头自叹”, 到“心动神摇”,再到“越发如醉如痴”, 受到强烈感染。)这段曲文,抒发的正是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3.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4.从乡土教育引入,介绍南戏--明清传奇的演变。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 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

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运用上,是非常有特点的。大花神曾经在《惊梦》《离魂》《回生》三个厂景中出现过。在这3出戏中,大花神都是执幡出场,这里运用柳枝的绿色象征着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在《离魂》一出中,用大红色表现杜丽娘重生后的喜悦。青春版《牡丹亭》巧妙的运用色彩变化来表现剧情和气愤的变换。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

牡丹亭游园(鉴赏参考)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有的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的,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就属这种情况。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

大学毕业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专业名称:音乐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姓名:刘萍 学号:20080007054 答辩日期:2011年6月 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_心得体会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 小的时候,最烦京剧一类的戏剧。戏剧咿呀缓慢的唱腔,听到便觉腻烦。直到如今才明白,戏剧原是属于年长者的音乐。那拖声长调里,婉转着无尽的世事沧桑。不知何时起,昆曲依依呀呀的阔韵长调开始像舞台背景的音乐般时隐时现的进入我的脑海。不期然的,无思考的,偶一合眼,便来到耳后脑旁。而今幸运地观看了昆曲《牡丹亭》,终于感觉到东方戏剧的美,昆曲果然是唱进灵魂的艺术。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将昆曲的旖旎悠扬和牡丹亭的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确有其他剧不可比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以前也听讲过汤显祖《牡丹亭》的故事大概知道,但那时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过觉得是一出戏,而且是极为荒诞的戏,一个女子为了一个梦便陨了性命,后来梦中人来到墓前,又让她起死回生。直到听了汤显祖的一段话,方才明白这荒诞的剧情表达是对情的理解。汤显祖说: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而深。能让人死而生,生而死。非若此,都非至情。原来戏剧中荒诞的起死回生,是作者对现实强烈的借喻象征!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人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再者戏剧反映生活,这不免让人觉得古人比今人情深。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古人拘于礼教,不可妄动情。因不可妄动,越发珍贵,所以越发至深至坚。因而,这种至情,是为古代闺阁女子为最。牡丹亭死去了杜丽娘,而非柳梦梅。钗头凤里殁去了唐婉,亦非陆游。泛泛此等,譬如苏轼之朝云,王献之之桃叶。怎么这至情的人都为女子!于是,敏感多情的汤显祖与曹雪芹一样为这些至情的女子作了传。想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曹翁之红楼也许也受牡丹亭的影响。《红楼梦》中大段的牡丹亭唱词的引用,可见曹雪芹一定读过牡丹亭,而且很喜爱。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

赏析《牡丹亭》 摘要: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者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与《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并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关键字: 爱情浪漫主义杰作反封建杜丽娘文词典丽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或称“玉茗堂四梦”)及《紫箫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传统戏剧(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