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19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19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19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深改委的精心组织下,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始终扭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动摇,始终扭住自主创新和试点突破不动摇,始终扭住抓落实的立场和方法不动摇,顺利完成省下3大类9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市委深改委年初下达的192项具体任务。全市各类改革工作受到国省表扬激励9项、推广经验27项,获得全国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35条,为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了新的动力活力。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印发《2019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举措33项,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南充获得“2019年度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在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财政、土地、人才、科技、金融5方面10大类政策措施,设立县域经济金银铜奖励制度,1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2区、县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在区域协同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责任清单,落实片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多层次沟通机制,编制完成南充市全方位融入重庆发展规划,年内新增区域合作项目221个。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税收支持政策落实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等“1+4”政策体系,全市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40873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80亿元,居全省第2位。在推进“最多跑一次”、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9—2020年),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要求,编制完成标准化办事指南,许可事项可“最多跑一次”办理267项,占比9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缩减在120个工作日内,先后获得《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宣传推广。

二是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完善了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出台《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完成18户市属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南充水投公司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被国务院通报表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制定《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年度实施方案,组建工投并联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市工投公司占股49%,众望公司占股51%。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方面,制定《南充市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建立国资监管信息化平台,实行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逐步提高市属国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上缴比例。

三是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挺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率达95%以上,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累计发放抵押贷款268笔10.2亿元,在142个试点村探索实施“党支部+”“基地+”“入股+”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在农场改革方面,

对仅有的两个农场,全部转制为县农业农村局下属事业单位,配套实施棚户区改造、土地确权登记、职工技能培训。在农业金融创新方面,构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全市风险补偿金规模达9027万元;推进省市县三级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开展“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扶贫试点,全市新增融资担保155笔11945万元。

四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在管理机制方面。县(市、区)生态环境局调整为市生态环境局的派出机构,完成市级职能部门生态环境职责修订,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在治理机制方面。启动全市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工作,出台《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主城区全年优良天数率为90%,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1位。在补偿机制方面。出台《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在全省率先实施流域污染防治断面考核。

五是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提质增效。在优化调整人大工作机构职能方面,整合市人大内司委、财经委、教科文卫委的相关职责,组建市人大社会委,将市人大内司委更名为监察和司法委,将法制委更名为宪法和法律委,成立25名人员组成的立法专家库。在改进政协委员履职方式方面,出台《政协委员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对委员的履职方式、保障委员履职办法、加强委员管理、规范委员履职行为等进行了明确。在深化群团改革方面,深入开展群团组织“强三性、去四

化”改革,全面完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换届选举,市“友协”改革获省友协批示肯定。

六是宣传和教科文卫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在文旅融合发展改革方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推出系列政策措施。在文化领域改革方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制,成立“南充市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教育普惠改革方面,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投入近70亿元扩大教育资源,新增学位近16万个,被《日报》报道推广;有序推进普惠性教育,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50.4%,80%以上的普高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就读。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面,加快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成功组织实施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现场挑战赛。在医卫领域改革方面,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签约医生模式,启动医保drg改革试点,在全省“十年新医改媒体座谈会”上交流经验。建立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机制,扩大乡村医生数量近千人,得到《日报》肯定性报道。

七是社会体制改革特色鲜明。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方面。出台全力推进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9”大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党建引领、科学决策、群众自治治理能力。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城乡居保业务“一网通办”被《改革内参》宣传推广,“综合柜员制”社保服务模式被省人

社厅简报刊用,“事实孤儿”救助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员额法官改革,“两年基本解决执行难”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高度肯定,“智慧检务”“家门口的检察院”得到最高检认可。

八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在市县党政机构改革方面。出台《机构改革方案》,机构改革后共设置党政机构49个,其中,党委机构15个,政府工作部门34个。在乡镇行政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面,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任务,减少了182个乡镇,减幅46.3%,占全省总数的15%,相关做法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建立人才向乡村流动机制,推行岗编适度分离,全市“岗编适度分离”人员9600名。实施“优秀大学生跟踪培养计划”,获得省委组织部通报表彰。

九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在派驻机构改革方面,修订完成市纪委监委机关和派驻纪检监察组“三定方案”,完成向所有乡镇派出监察室。在建立健全工作规范方面,建立“1+6”工作机制、18个配套制度、66个文书模板、24种监督文书以及4张工作流程图。在监督联动机制方面,构建纪律监察监督与其他监督主体联动的“大监督”机制,创新的“阳光问政坝坝会”“六公开一曝光”等模式得到中央纪委领导同志肯定。

经过一年来的扎实工作,我市全面深化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下列问题和矛盾:

一是个别改革项目缺乏政策支撑,尚需上级给力。一些改革事项在国家层面已作出总体安排,但其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供给到位,导致不能按预期推进。比如,建立医养结合机构医疗设施建设投入补助制度、对接落实关于增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政策意见、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目录等,因上级政策暂未出台或明确,还没有正式启动。

二是部分领域问题多年积淀叠加,尚需持续攻坚。比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管追溯改革、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任务面宽量大等影响,还没有完全改革到位。

三是个别改革举措落实还有差距,尚需加压加力。随着国家有关改革举措次第推出,群众期盼也越来越多。但由于一些改革在推进实施中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还没有全部抵达“最后一公里”,导致群众获得感不强。比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的资源变资本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后的对比变化问题、城乡一体化改革进度不平衡等问题,还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四是少数地方部门工作摆布不高,尚需提升站位。一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亲自”要求不

够,真正亲自研究部署、调研督察、解决问题的情况很少,没有把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作用激发出来,有上热下冷现象。

五是整体联动协同配合还欠紧密,尚需协同协力。突出表现方案协同上,还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工作协同上,还存在上下左右配合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效果协同上,还存在个别改革成效显示度不高等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有的属于深层次体制机制的原因,有的是改革推进中的共性问题,有的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解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分门别类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