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学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无答案)

必修二学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无答案)

必修二学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无答案)
必修二学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无答案)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6-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包括:

(1)共同由来学说,揭示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的形成和的原因。

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 化石是指通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等。

P101 图6-2 地层中有大量化石的示意图

思考.讨论:化石证据对共同由来学说的支持

2.大量化石证据,不仅证实了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经历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而且还揭示出了生物由、、的进化顺序。

二、当今生物体上的进化的印记——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p102 图6-3 三种脊椎动物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比较的示意图

思考.讨论:

2.胚胎学证据p103 图6-4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思考.讨论:p103 并回答相关问题

6-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生物体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适应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生物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

及其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

思考讨论:分析适应的相对性p106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进化论的提出者,对适应的解释是和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p107图6-6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思考.讨论:p108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

3.达尔文对适应的形成解释是,可遗传的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的结果。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足之处

(1)对遗传变异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

(2)研究对象是个体的性状

4.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水平深入到了水平;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以为单位,发展到以为基本单位。

6-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种群的概念:。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的概念:。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的比率,叫做。(3)思考.讨论: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p111

基因频率=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基因突变产生新的,这就可以使种群的。

(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和。其中,和统称为突变。

(3)基因突变产生的,通过中的基因重组,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多种多样的可遗传的。

但是,突变和重组的特点是:。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探究.实践p112-113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的频率会;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

(2)常见的隔离类型有和。

生殖隔离的概念:之间一般是不能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的现象。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成了不同的。

地理隔离:生物由于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发生的现象。

(3)思考.讨论:p117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由此可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练一练

1、对种群的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的个体的总和

B.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C.一片水田中的所有鱼的总和

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互相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

2、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22、54和24个。基因

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22%;78% B.76%;24%C.49%;5l% D.46%;54%

3、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是()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什么决定的()

A.突变

B.可遗传的变异

C.自然选择

D.迁入和迁出

5、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 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 600人,褐眼的有

264 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 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4%和36%

B.36%和64%

C.50%和50%

D.82%和18%

6、下列对生物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自发突变率低,且大多对生物有害,所以不可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生物变异的方向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7、下列各组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A.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

B.黑种人和白种人

C.马和驴

D.开红花的月季和开黄花的月季

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协同进化

P119图6-12“猎豹追捕羚羊”如何理解协同进化

1.协同进化:

2.结果: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的,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P120图6-13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1)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提供进化的原材料;(4)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形成新的物种

(5)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的结果。

练一练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先登陆的生物是:()

A.植物B.原生生物C.脊椎动物D.无脊椎动物

2.下列选项中,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A.把生物进行分类B.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C.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D.用进废退

3.通过化石的研究证明,恐龙等生物曾在地球上生存过较长一段时期,但后来灭绝了。能够解释这些物种短暂生存的最充足的理由是:()

A.这些物种不会发生变异

B.恐龙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发生了变化

C.这些物种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变异

D.环境变化导致这些物种灭绝

4.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后来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成A和B两个种群。

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的地区没有变化,则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

A.比B慢

B.比B快

C.与B相同

D.开始比B慢,后来比B快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学生版.附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研读】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神农”的传说 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在中国古代中的地位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耕格局 ⑴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⑵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⑴耕作方法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_______ ---- 重大突破 唐代:_______ ---- 再度演进 ⑵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器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3、汉代:井渠、王景治黄河 4、隋唐五代:北方已经使用_________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 ___________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5、明清:风力水车 四、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 1、赋税: ⑴种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______以及各种______和临时性的______。 ⑵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2、沉重的力役(徭役) 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影响: 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___________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3、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 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⑵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_________________。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的历程

生物进化的历程 八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目标: 知识目标: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石及化石挂图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的事例及其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重点: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教学难点:化石所证明的四个结论。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由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课本53页资料分析1。 学生讨论分析: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生物化石能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师归纳总结:说明生物是在不断地进化的,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3.案例分析2学生观察分析始祖鸟的一些形态特点。 学生讨论得出:始祖鸟具羽毛、有翅、有牙齿、翅尖有趾爪、具有脊椎骨的长尾这些特点。讨论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鸟的特点?哪些不是?是哪一类生物的特点?象分析马的变化一样来分析归纳出始祖鸟是处在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过度类型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祖先。说明现代生物间有亲缘关系。 4.案例分析3出示若干恐龙化石挂图。 (1) 介绍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和恐龙蛋的化石。指出恐龙属于古代的爬行动物,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研究得出恐龙生活在大约1亿至2亿年前,遍布海、陆、空,陆地上有的恐龙体形巨大。 (2) 教师放事先录好的恐龙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自我介绍磁带。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解析几何 2.1.1 直线的斜率 ? 2.11,,172 - 3. 4.3,3 5.180α?- 6.1 7.(1)m>1或m<-5; (2)m=-5; (3)-5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精练新版北师大版含答案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一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1.化石 (1)概念: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遗体 、 遗物 和 遗迹 。 (2)意义:最有说服力的 生物进化 证据。 2.化石在地层中的规律 (1)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 种类少 ,结构 简单 而 低等 。 (2)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 种类多 ,结构 复杂 而 高等 。 3.化石与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例如,德国发现的 始祖鸟 和我国发现的 中华龙鸟 、 孔子鸟 等古鸟化石,证实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爬行类 动物。 4.生物总进化趋势:从简单到 复杂 、从低等到 高等 、从水生到 陆生 。 知识点二 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5.前寒武纪时期 依次出现了原核生物、 单细胞真核生物 、 多细胞生物 、原生动物。 6.古生代(约始于5.4亿年前) (1)植物依次出现了裸蕨类、石松类、 蕨类 ; (2)动物依次出现了 鱼类 、 两栖类 、 有翅 的昆虫。 7.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 (1)陆地上主要的植物是 裸子植物 ; (2)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主要是 爬行动物 ,开始出现 哺乳类 和鸟类。 8.新生代(始于6 500万年前):陆地上占优势的脊椎动物是 哺乳动物 和 鸟类 ,占优势的植物是 被子植物 ;600万年~400万年前, 灵长类 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知识点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9.达尔文的环球考察 考察发现: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因为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 环境 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 大自然 的选择。 10.人工选择的启示 (1)实例: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 野生原种 经过代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 (2)启示:自然界中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 自然选择 。 11.自然选择 (1)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 《物种起源》 ,提出了以 自然选择 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2)内容 ①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 超过 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②生存竞争:后代数量过多,无法获得足够的 食物 、水和 栖息条件 等,从而竞争 生存空间 或有限的 自然资源 。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济南版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3节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破除对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知道了不同生物的结构、功能、生理特点以及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其次才是进化的主要历程。目的是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1.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提高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的进化树卡片、化石标本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过程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定律一、遗传杂交实验中的基本概念

1.杂交技术: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 A×aa)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aa×aa、A a×A a) 测交: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代基因型及其比例。(A a×aa) 正交:♀高茎A A×♂矮茎aa(显性为母本、隐性为父本) 反交:♀矮茎aa×♂高茎A A(隐性为母本、显性为父本) 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I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⑶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⑷个体: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纯合子:由含相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6. 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⑴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 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⑵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基因型表现是有一定影响的: ?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正常,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表现正常 ?藏报春:AA25℃条件下开红花,30℃条件下开白花 ?曼陀罗:夏季高温时F1的茎为紫色(紫色对绿色为完全显性), 温度较低、光线较弱时,F1茎为浅紫色(紫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 ⑶显性现象在生物界是广泛存在的,但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 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命科学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首要介绍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来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进而说明达尔文进化论形成过程——“贝格尔号”舰的环球航行,以及代表著作《物种起源》。然后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以及自然选择作用例子的介绍,向学生展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学习本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生物进化发展的知识,更能使学生接受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生物进化的内容,对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有所了解,但是仍停留在表面,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以及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清楚,并且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 (2)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观点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学会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性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理论分别进行讲解,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四个主要论点的探讨,学会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学习,感悟生命延续的规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强化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基本论点 2. 教学难点: (1)生物的适应性 (2)自然选择的作用 五、教学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景导入 由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物种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多样的物种的由来,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介绍拉马克的观点,让学生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之一。屏幕展示

高中政治必修二1.3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学案及答案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三框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学习目标 1、识记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明确公民对待政治生活的正确态度。 3、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基础知识梳理 一、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呢? 1.行使 ,履行。作为公民,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民主形式和渠道实现。依法行使,依法履行,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内容。 2.参与社会活动。我国的政府,,受人民监督。政府工作的改进和决策的完善,都有赖于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 3.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和的有机统一。 4.关注我国在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当关心祖国的和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和 ,自觉维护我国的。 二、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我们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呢?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的关系。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和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关心和的观念,自觉的投身于之中。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我们掌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我们放眼世界风云,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的眼界,有助于我们树立“”的国家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地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我们增强,树立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念;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提高参与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参加政治实践,可以激发我们的热情,提高的素养;可以培养我们的行为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可以提高我们辨别的能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 )。 A.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B.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C.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 D.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 ) A.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 B. 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放在首位 C. 把坚持依法治国放在首位 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在今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拓宽了渠道,“网络监督”也成为日渐风行的监督方式。公民利用互联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是有较高政治素养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有( ) ①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③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参与政治生活就应该( )。 ①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②学习政治知识③通过多种方式,贵在实践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南京市政府每月举办一期“市民论坛”,群众与市领导面对面平等交流,南京市电视台将每期的“市民论坛”进行录播。电视台做过统计,“市民论坛”的收视率有时不亚于热门电视连续剧。让群众与领导通过“市民论坛”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有利于( )。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

第2节生物的进化 【学习重难点】 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通过比较不同地层、不同年代的化石,就可以知道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越,结构越;而在形成晚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越,结构越。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从__________. 2.在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类群和类群,其中___________无脊椎动物化石成为相应地层的标志性化石,因此,寒武纪也称为“”时代。在古生代的中期,首次出现裸蕨类植物。古生代后期出现由和等构成的沼泽森林,这些森林在地质运动中被埋在了地下,成为现在的之一。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能够登陆生活的和。 3.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提出了以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4.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②生存竞争:后代数量过多,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和等,从而竞争或有限的。 ③遗传和变异:具有某些适应环境变化的微小的生物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了这种有利性状。 ④适者生存:微小的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形成一个更加适应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 5.自然选择是通过实现的,生物的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能力提升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 A.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 B.现存的各种生物 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 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 2.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化石分布情况的叙述,以下不正确的是() A.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简单低等 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高等生物化石 C.新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高等 D.新近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3.马的进化过程说明生物进化是漫长的,其进化的结果主要是使生物( ) A.运动能力增强 B.取食与避敌能力增强 C.种族延续能力增强 D.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增强 4.“始祖鸟”化石是下列哪项的典型的证据?( ) A.是两栖动物进化为鸟类的典型证据 B.是鸟类进化为哺乳类的典型证据 C.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的证据 D.是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的证据 5.在古生代早期,成为相应地层的标志性化石的是( ) A.寒武纪海洋动物化石 B.三叶虫类无脊椎动物化石 C.始祖鸟化石 D.中华龙鸟化石 6.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蕨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7.如果恐龙与始祖鸟的化石在同一岩层中被发现,可推测两者() A血缘关系很近 B生存的年代很近 C生活习惯很相近 D个体的结构很相近 8.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要晚得多,由此可知 (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9.以下说法不能正确描述生物进化的趋势()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地下到地面10.有“三叶虫时代”之称的时期是()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学案:Unit 2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含答案)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Ⅰ.重点单词 1.charge v t.& v i.收费;控诉;n.费用;主管 2.physical adj.物理的;身体的 physics n.物理;物理学 3.fine v t.罚款 4.poster n.海报;招贴 5.advertise v t.& v i.做广告;登广告 Ⅱ.核心短语 1.in charge 主管;看管 2.take part in 参加 3.in trouble 处于麻烦中 4.fall down 跌倒 5.lose a chance 失去机会 Ⅲ.经典句式 1.She rose to her feet in one swift movement. 她迅速地站了起来。 2.So she practised hard every day in order to be admitted as a competitor.于是,为了被接受成为参赛选手,她每天都刻苦训练。 1.duty to be in charge and get in trouble if things go wrong(教材P12) 如果事情出现问题,有负责和介入麻烦的责任 charge vt.&vi.收费;控诉n.费用;主管 归纳拓展 (1)charge...for...索价,要价 charge sb with (doing) sth指控某人(做)某事 (2)in charge (of)负责,主管(表主动) in the charge of sb由某人负责(表被动) take charge of负责,主管 free of charge免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教师:对。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教学反思 在教学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对教材讲述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有的则很陌生,有的则完全不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况下,对知识比较渊博的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发言可以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关注。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很多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虽然知道,但讲不明白甚至有错误,反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于是我尽量把同样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如本节课讲“化石年代顺序”时用的标图比赛的方式。通过同学的动手活动,使已经具有这部分知识的同学积极参加竞赛,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通过观摩来学习知识。我也经常会精心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本节课的“同源器官比较”、艾滋病教学中的“不回的艾滋病的人”等内容),既保持了新鲜感,又达到了同样的教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果。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教案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参赛教案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教材首先在初中生物课的基础上,以“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为主线介绍自然选择。 接着进一步阐述这个学说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并且指出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教材着重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宏观与微观,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关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教材着重讲述了突变在种群中出现的数量,以及突变对生物体生存的影响等。 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教材举例介绍了生物如何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关于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教材主要讲述了物种的概念、隔离和物种的形成这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物种的概念,然后讲述隔离的概念和类型,再后举例讲述了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的物种形成方式。 教材在最后进行了内容的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四个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了解。 本节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为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有关种群的内容打下基础;有关进化的原材料、物种的形成等知识需要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等内容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难点及分析 1、重点和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制:审定: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习题【2】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 B、其他生物的影响 C、气温的变化 D、人工选择的结果 2、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 B、生殖 C、生长和发育 D、环境的变化 3、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A、8亿年 B、12亿年 C、10亿年 D、46亿年 4、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 )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5、动物界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 A、鸭嘴兽 B、金丝猴 C、猕猴 D、黑猩猩 6、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哪项是最简单、最低等的() A、藻类 B、苔藓 C、蕨类 D、地衣 7、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进化系统树)来看,地球上现存的动、植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 A、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B、鸟类和被子植物 C、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8、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种动物按进化顺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 B、始祖鸟 C、辽西鸟 D、孔子鸟 二、分析题 1、关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是现在科学家一般认为,生命的起源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下面是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但有人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外星球上来的,因为从陨石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如果真是这样,你能用类似"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地球生命的起源过程吗?

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的教案.

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的教案 2019-11-18 知识目标 1.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意义。 2.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及过程。 3.说出达尔文进化学说和其他生物进化学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知道达尔文论的实质。 2.能够较准确判断加拉帕戈斯雀的进化顺序。 3.能运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桦尺蛾的变化。 情感目标 1.学习达尔文细心观察和实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认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世界观。 课前准备 1.加拉帕戈斯雀喙进化的图片。 2.要求学生通过资料、网络等查询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生物是进化发展的,进化发展的证据有哪些呢? 2.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不是漫长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研究一下生物进化的学说

二、新授 生物进化的学说(板书) (一)达尔文的进化论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师: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达尔文,哪位同学能再介绍一下达尔文。 学生:(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了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生物进化学说。)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达尔文为了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建立做了哪些工作?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学生1:达尔文在考察中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地质和生物,深入比较了化石动物和现存动物的相互关系等,在吸收前人进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学生2:地球上的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要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学生3:达尔文进化论的实质就是竞争,谁能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谁就能够生存下来。 学生4:这样生存下来的都是在生存环境中获胜的,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生存能力较强的。 学生5:老鼠的生殖能力很强,如果没有生存环境的限制,那么地球早就是一个都是老鼠的世界了。 师总结: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也就是自然选择,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原因之一是自然选择。下面我们以加拉帕戈斯雀的进化过程为例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加拉帕戈斯雀的进化图片并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进化主要原因为什么?设想一下如果加拉帕戈斯雀不改变取食的食物种类,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1:加拉帕戈斯雀的喙发生了变化,有的粗而尖,有的尖而长,有的变得粗壮。 学生2:我们发现角质喙的变化都和它们要食用的食物有关,都是为了有利于取食。 学生3:可能是拉帕戈斯雀太多了,昆虫不够了,一部分拉帕戈斯雀不得不改变所食的食物种类。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可能加拉帕戈斯雀的喙就不会发生改变。

(人教版)物理高一必修二堂探究学案:5.1-曲线运动(有答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对曲线运动的理解 问题导引 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在空中做曲线运动,如图所示,请思考: (1)物体经过A、B、C、D时的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2)物体的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提示:(1)物体经过A、B、C、D点时的速度方向沿该点的切线方向;(2)因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故物体的运动为变速运动。 名师精讲 1.曲线运动的速度 (1)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就是质点从该时刻(或该点)脱离曲线后自由运动的方向,也就是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速度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假如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速度大小的变化,而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变,则物体只能做直线运动。因此,若物体做曲线运动,表明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2.曲线运动的性质 (1)由于做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不管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因其矢量性,物体的速度在时刻变化,即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2)曲线运动是否为匀变速运动取决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合外力为恒力,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合外力为变力,物体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警示(1)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2)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恒力(不为零),它一定做匀变速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3.合外力的方向一定指向轨迹的凹侧。在处理曲线运动的轨迹问题时,注意轨迹向合力的方向弯曲,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侧。 特别提醒判断运动轨迹的曲直,只看力(或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与力的大小无关;判断是否为匀变速运动时,只看外力(加速度)是否是恒定的,特别注意其方向是否变化。 【例1】关于曲线运动的性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C.曲线运动一定是变加速运动 D.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数值、速度数值都不变的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 解析: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如匀变

《生物进化的历程》优质课教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优 质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活动教案学设计

生物进化优质课说课稿 说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2节第一学时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北师大版的书,在我县已经应用多年,该书编排比较便于学习,活动的安排及彩色插图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主要以陈述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接受,这是北师大教材的一大亮点,这也是我对北师大教材的认识。 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生物课学习,爱学习的已经有一定的生物基础,而不爱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给予教学,既要关注学困生,也要注重培养优等生,让大家能共同完成学习。 说课题: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2节生物的进化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进一步复习巩固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对地层、化石、始祖鸟的比较,认识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形成 生物圈是一个大家庭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化石资料的分析,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难点:通过完成化石资料分析,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说教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说教学资源准备: (1)生物化石课本图片和课件相结合进行教学 (2)动植物化石及始祖鸟化石课件复原模型 说课时本节教学内容安排3课时,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说教学过程设计 1.通过谈话导入课题 活动1:认真观察图片资料,分析什么是化石?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达标训练1. B 2. B 3. B 4. C 5. B 6. C 7. C 8. D 9. A 10.B 11.(1)发达发展中(2)现代型过渡型(3)大小(4) 都不好A类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资源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B类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失业人口太多等 (5)适当鼓励人口增长,适当移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提升:1.B2.A3.C4.B5. B 6.A 7. B 8.变慢,90亿9。弱, 15亿, 零10。图丁,老龄化 11.非非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过度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2.欧欧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等 13.非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 14.欧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五、达标训练 1.D 2。 D 3。。 B 4,A 5。 C 6。 C 7。 B 8。A 9。C10。D 11.(1)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2)矿产资源丰富;(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六、能力提升1.B 2。D 3。 A 4。A 5。A 6。 D 7。 B 8.(1)②③④①⑤是否跨越国界 (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追求 (3)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到东部 (4)③④ 9.(1)略(2)流动人口大量增加(3)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 (4)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根本原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五、达标训练1.AD 2.BC 3.AD 4.AD 5. C 6. D 7. D 8. C 9. C 10. A 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3)环境承载力受到压力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 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4)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六、能力提升 1、A 2、A 3、C 4、B 5、C 6、D 7.(1)C D B (2)不断提高地域(3)1998 2050(4)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要解决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担老人的赡养,加重国家,人民的社会经济负担 8.(1)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人口容量(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4)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