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传真歌诀

经方传真歌诀

经方传真歌诀
经方传真歌诀

第一部分太阳病(表阳证)篇一·一桂枝解外类方

1·桂枝汤

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2·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3·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又加葛根汤,表虚更显项背强,葛根解肌有特能,加强解热略清凉。4·瓜蒌桂枝汤

瓜蒌桂枝治拘急,是因津虚不养肌,桂枝汤本调营卫,花粉强壮补津虚。5·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汗出恶风表虚甚,益气固表加黄芪。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芪芍桂酒治黄汗,身肿痹痛亦可见,黄芪补虚在实表,米醋救液功在敛。7·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去草增生姜,散寒固表调营卫,麻木不仁可调畅。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中加厚杏,外寒内饮表虚证,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胜。9·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简,二味量大而力专,汗出过多心下悸,温阳降逆证能痊。10·桂枝救逆汤

桂枝救逆治惊狂,痰饮阻滞津血伤,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来敛阳。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牡汤,证治相似救逆汤,躁烦惊悸痰饮轻,因此不用漆枣姜。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龙骨牡蛎敛,惊悸梦遗不得眠,皆因汗出伤津液,调营和卫使其安。13·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腹中虚,外有表证并未止,去芍因无腹满痛,重在辛温把邪驱。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桂枝去芍加皂荚,咳吐涎沫用温法,辛温解表兼排痰,治疗肺痿肺冷家。15·小建中汤

小建中本桂枝汤,芍药增倍加饴糖,甘温补中兼解外,胃腹满痛力能攘。

16·当归建中汤

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17·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善补虚,小建中汤加黄芪,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强,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祛邪效能彰。19·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方并,桂枝甘草合理中,太阳未解并太阴,补中解外是其宗。20·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病太阳,桂枝汤中无生姜,当归细辛和通草,调和营卫血脉畅。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头痛者。

22·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痰饮主,桂枝甘草加苓术,气冲胸满头眩晕,解外化饮同时除。23·苓桂枣甘汤

苓桂枣甘治上冲,桂枝甘草加枣苓,增桂加重治冲气,欲作奔豚本方中。24·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为变方,扔出桂枝甘草汤,苓姜治呕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长。25·茯苓泽泻汤

茯苓泽泻汤方好,茯苓甘草汤为煲,加入泽朮增茯苓,呕渴逐水是其要。26·苓桂五味甘草汤

苓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味苓镶,咳逆上气痰饮重,解表化饮是良方。27·五苓散

五苓散即猪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行,外寒内饮成水逆,解外利水表里宁。28·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用黄芪,桂枝甘草治表虚,此治皮水是正法,固表利水肿自去。29·蜘蛛散

蜘蛛十四桂枝三,小儿寒疝腹痛连。

30·桂枝生姜枳实汤

枳实十五桂姜九。

31·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用多,丹皮桃仁芍药和,冲悸身疼有定处,治在降逆祛瘀血。

32·半夏散及汤

半夏散及汤方并,桂草半夏等分用,桂枝甘草治咽痛,当知不是少阴病。33·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胶桂人,枣姜生地麦麻仁,津血虚极脉结代,煎药用酒功可垂。一·二麻黄解表类方

1·麻黄汤

麻黄汤桂草杏仁,太阳表实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发汗解表要温饮。2·葛根汤

葛根汤本桂枝汤,加入葛根增麻黄,太阳项背强几几,无汗而喘用之良。3·甘草麻黄汤

甘草麻黄二味行,表实无汗此为营,增量麻黄为驱水,不似越婢治身疼。4·《千金》麻黄醇酒汤

麻黄一味,解表祛黄。

5·半夏麻黄丸

治水气,表实见心下悸者。

6·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汤证有下利或无下利而呕者。

7·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治湿家,发表利水同时下,汗出变少而尿多,身体痛烦效果佳。8·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枣生姜,五苑冬夏细辛镶,小青龙汤主同近,外寒内饮痰鸣强。9·牡蛎汤

牡蛎汤内四味药,甘草麻黄蜀漆到,胸腹悸动痰饮作,解表逐饮治牝疟。10·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邪在表而身发痒,发热不得小汗出,热多寒少如疟状。11·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表证在而非少阳,形似疟一日再发,小汗出调营胃畅。12·小青龙汤

小青龙本桂枝汤,去生姜枣加干姜,麻黄无味半细辛,外邪内饮治之良。13·《千金》三黄汤

千金三黄麻芪芩,再加独活与细辛,无汗恶寒关节痛,中风历节烦热寻。一·三其他解表类方

1·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表虚,白术甘草姜枣宜,身重汗出恶风重,解表重在补中气。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苓朮,津虚解表生姜主,外邪不解里停饮,解表利水要同伍。3·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阳明合病方,甘草和之缓急迫,解表止利两解良。4·升麻鳖甲汤

升麻鳖甲治疫毒,蜀椒甘草雄黄涂,阳毒面赤斑如锦,咽后脓肿望可除。5·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

治咽喉肿痛、身痛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

第二部分阳明病(里阳证)篇二·一表里双解类方

1·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白虎汤,论中原本治温疟,表里痛热皆能章。2·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满疼,表里并病属阳证,芍药加倍为缓急,若加温热可建中。3·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里实明显加大黄。4·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桂草风,虚热里重而表轻。

5·竹皮大丸

竹皮大丸生竹茹,桂草石膏白薇足,妇人乳中虚烦乱,安中益气呕逆除。6·土瓜根散

土瓜根桂芍蟅虫,腹痛有热酒服轻。

7·木防己汤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治喘满心下痞坚烦渴。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汤桂枝参,重加石膏逐水饮,加入苓硝去石膏,复发不愈此法寻。9·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亦合方,二阳合病用之良,桂枝去芍合三物,去满去热好商量。

10·越婢汤

越婢似麻杏甘石,加入姜枣去杏子,皆治外邪内热证,健胃逐水是目的。11·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12·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加半夏汤方,治咳逆上气肺胀,热雍饮逆外邪郁,解表逐饮力能昌。13·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是合方,越婢汤合麻黄汤,发热烦躁身疼痛,水气郁表里热尝。14·文蛤汤

文蛤汤证亦合方,麻杏石甘越婢汤,渴不欲饮烦热重,文蛤酸敛理应当。15·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外邪内饮烦热尝。

16·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小青龙,去桂芍加麦杏供,重于养正轻利水,主治喘满显其功。17·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表里热,汗出而喘证奇特,无论误下或误汗,阳明里实热未结。18·桂枝二越婢一汤

治太阳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19·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杏苡甘四味药,麻黄加术有同效,薏苡性寒治湿热,不用桂朮温药疗。20·风引汤

风引汤内有六石,桂草龙牡黄姜施,惊痫瘈疭治脚气,寒热错杂并相宜。2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姜枣草杏白皮凑,表实湿热身发黄,发汗祛湿表里瘳。22·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麦冬,夏草粳米人参从,热病后期热尚炽,气阴两伤此方中。二·二和解清里类方

1·柴胡加芒消汤

治少阳阳明并病,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干结者。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除草桂苓铅黄立,小柴胡汤心冲悸,烦惊不安便不利。3·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夏芩枳芍枣生姜,病传少阳兼阳明,胸胁满痛不用慌。

二·三清里实热类方

1·瓜蒂散

治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

2·一物瓜蒂汤

夏秋季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

3·白虎堂

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熬,汗出身热又烦躁,清阳明热功劳高。4·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方,热盛汗出津液伤,石膏重清里外热,口渴才用参补偿。5·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6·小承气汤

小承气本大承气,减厚朴量芒硝去,虽属里实之下剂,大承气汤怎敢比?7·厚朴三物汤

厚朴三物小承气,里实腹痛胀满剧,增加厚朴枳实量,理气消满在通闭。8·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救急方,厚朴枳实硝大黄,阳明实热满塞闭,迅猛通利涤胃肠。9·大黄甘草汤

治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

10·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小承气,杏仁芍药和蜂蜜,安中缓下不伤正,老年虚人常便秘。11·泻心汤

泻心汤方即三黄,阳明里热常用方,芩连除烦大黄泻,心气不定易惊狂。12·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心烦、心下痞者。

13·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也三黄,减量加附不煎汤,阳明太阴成合病,解痞可要细端详。14·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善驱黄,栀子黄柏挑大梁,二便不利里有热,养明里实用本方。15·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阳黄,瘀热在里湿邪强,栀子祛黄又除烦,泻下通便靠大黄。16·栀子豉汤

治胸中窒塞而烦闷。

17·栀子甘草豉汤

治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

18·栀子甘草豉汤

治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19·枳实栀子豉汤证

治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

20栀子大黄汤

治栀子豉汤证见腹胀满、大便难者。

21·栀子厚朴汤

治心烦热和腹胀满者。

22·栀子柏皮汤

治黄疸病发热心烦者。

23·栀子干姜汤

治身热微烦而呕逆下利者。

24·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芪芍药合自良,除热止烦阴血虚,久痢失眠也能尝。25·《千金》三物黄芩汤

千金三物黄芩汤,黄芩苦参干地黄,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可煎尝。26·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仲景方,黄连黄柏秦皮将,清热解毒兼凉血,痢下赤多白少良。27·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28·《千金》苇茎汤

千金要方苇茎汤,桃苡冬瓜三仁襄,毒热蕴肺结成痈,清热排脓效力强。29·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皮肤肿痒流黄水者。

30·猪苓汤

猪苓汤中二苓全,泽泻阿胶滑石研,利水育阴兼清热,水热互结阴伤选。31·葵子茯苓散

治里虚有热,妊娠浮肿,小便不利者。

32·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泽泻藻蜀漆,瓜蒌商陆根葶苈。治浮肿、小便不利而口渴。

33·栝楼牡蛎散

治里热津伤而渴或胸腹动悸不安者。

34·百合地黄汤

治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35·百合鸡子汤

治百合病里有虚热而胃虚弱者。

36·百合知母汤

治里虚热兼心烦者。

37·百合洗方

治百合病出现轻度口渴者。

38·百合滑石散方

治百合病有明显里热者。

39·滑石代赭汤

百合滑石代赭石,治有虚热而便溏者。

40·蒲灰散

蒲灰、滑石。治小便艰涩有热或有血者。

41·滑石白鱼散

滑石、白鱼、乱发。治小便不利而尿道灼热或尿血者。

42·茯苓戎盐汤

茯苓、白术、戎盐。治小便不利、心下悸者。

43·猪膏发煎

猪膏、乱发。治黄疸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44·文蛤散

文蛤。治渴欲饮水者。

45·矾石汤

矾石。治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

46·消石矾石散

硝石、矾石等分。治黄疸色黯黑,身热明显而淤血轻者。

47·苦参汤

苦参。里热证的阴部湿疮、溃疡或阴部瘙痒者。

48·当归贝母苦参汤

当归、贝母、苦参。小便灼痛、淋沥者。

49·下淤血汤

下淤血汤为蜜丸,酒煎下血如猪肝,大黄蛰虫并桃仁,里实腹痛血瘀顽。

50·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病在少腹上犯脑,调胃承气来加味,桂枝降逆治冲好。51·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牡丹皮汤俏,讨人冬瓜加芒硝,里实淤血有痈肿,驱瘀活血肿能消。52·抵当汤

抵当汤丸用大黄,水蛭虻虫桃仁帮,驱瘀活血皆峻猛,顽固瘀血能除光。53·抵当丸

治抵当汤证较轻者。

54·大黄蛰虫丸

大黄蜇虫有抵当,芩芍草地杏蛴藏,干漆四虫皆祛瘀,肝血虚劳蜜丸良。55·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证真凶,水热结上腹胸痛,甘遂温服得快利,硝黄辅佐始成功。56·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本于汤,再加葶苈杏仁帮,驱水逐饮力更大,和蜜煎服攻不狂。57·十枣汤

十枣汤方实用末,芫花甘遂大戟剉,重用大枣制其猛,胁下悬饮攻勿过。58·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逐水气,芍药甘草来缓急,蜜煎解毒并安中,心腹满痛皆可治。59·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阿胶。治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

60·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治腹满、肠鸣、便干者。

61·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用黄连,解除心热又除烦,瓜蒌半夏降痰气,除却胸痹心下满。62·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咳喘、吐黄脓痰偏实热证者。

63·枳实芍药散

枳实芍药各等份。治腹满挛痛或心烦不安者。

64·排脓散

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治枳实芍药散有痈脓者。

65雄黄熏方

治肛门溃烂、湿疹。

66大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用于大便不通而不宜攻下者。

第三部分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篇

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治少阳,芩夏参草枣生姜,补中滋液抗外邪,和解清热邪无藏。

2·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治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

3·柴胡桂枝汤

治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

4·四逆散

治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

5·泽漆汤

泽漆白前夏紫参,参草生姜桂黄芩,逐饮清热治咳逆,解除顽痰和宿饮。

6·黄芩汤

黄芩汤方用大枣,挛急腹痛须芍草,太阳少阳并下利,湿热肠澼都逃跑。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治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

8·当归散

当归、芍药、川芎、黄芩、白术。治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9·猪肤汤

猪肤。治咽痛、胸满、心烦者。

10·奔豚汤

奔豚汤中归芎芍,夏芩葛李生姜草,血虚水盛气上冲,往来寒热亦可保。

11·甘草汤

甘草。治咽喉痛之轻证者。

12·桔梗汤

桔梗、甘草。治咽痛、咳吐脓痰或胸痛者。

第四部分太阴病(里阴证)篇

四·一温中祛饮类方

1·干姜附子汤

治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2·理中汤或丸

理中汤方用人参,甘草干姜白术追,太阴里证心下痞,小便不利治认真。

3·四逆汤

治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4·通脉四逆汤

四逆汤证虚寒更甚者。

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治他们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6·四逆加人参汤

治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7·茯苓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者。

8·附子汤

附子汤方苓朮附,腹痛痹疼芍药主,人参补胃扶正气,风湿痹痛常可服。

9·附子粳米汤

附子半夏粳草枣;治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

10·大乌头煎

乌头大者5枚,蜜煎。治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

11·乌头赤石脂丸

椒姜附乌头赤石脂。心口痛甚且虚寒甚者。

12·赤丸

半夏茯苓乌头细辛。治寒性腹痛痰饮明显者。

13·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附子。治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

14·栝楼瞿麦丸

瓜蒌根、瞿麦、茯苓、薯蓣、附子。治体虚寒见小便不利、腹水或下肢肿者。

15·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心。治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

16·八味丸

八味丸桂萸生地,苓泽山药丹附子,瘀血水毒阴虚证,益精壮血可去痹。

17·小半夏汤

半夏生姜。治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18·生姜半夏汤

半夏生姜汁。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19·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茯苓。治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

20·大半夏汤

半夏人参白蜜。治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

21·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茯苓苏,生姜化痰七气舒,原本善治梅核气,温化止咳效更殊。

2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治中气虚之腹胀满者。

23·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用干姜,人参蜀椒加饴糖,里虚寒重腹痛甚,更使蛔虫无处藏。

24·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治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

25·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人参半夏,生姜汁糊丸。治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26·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治太阴,生姜大枣更人参,胸闷烦躁甚欲死,头痛吐涎皆寒饮。

27·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人参枣。治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

28·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热伤气,草人半夏麦枣米,健胃生津化痰饮,咳逆上气咽喉利。

29·甘草干姜汤

治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30·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治腰冷沉重、小便自利者。

31·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病属太阴里寒方,冲气不显熊满甚,温中逐饮祛寒凉。

32·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咳满暂止充气发,痰饮在里无表证,治疗支饮效可夸。

3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四肢浮肿者。

34·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35·茯苓杏仁甘草汤

治短气胸闷、小便不利者。

36·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枣生姜,半夏人参甘草藏,安中降逆除噫气,呕哕噎隔用无妨。

37·橘皮汤

橘皮、生姜。治干呕纳差者。

38·橘皮枳实生姜汤

橘皮、枳实、生姜。治胸痹、短气、堵闷者。

39·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大枣,人参生姜和甘草,重用橘皮治哕逆,健胃降气咳逆好。

40·《外台》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白术,橘枳姜加人参服,中寒停饮心下痞,嗳气纳差咳逆除。

41·甘草小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治无故哭笑、呵欠难以自制者。

42·苦酒汤

半夏、鸡子、苦酒。治咽干痛,声嘶哑表证不明显者。

43·甘草粉蜜汤

甘草、粉、蜜。治胃脘疼痛、急迫而胀满不甚者。

44·排脓汤

甘草、桔梗、生姜、大枣。治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45·枳术汤

枳实、白术。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

46·瓜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着。

47·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白酒、半夏。治胸闷心痛咳逆短气甚者。

48·瓜蒌薤白桂枝汤

瓜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治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明显者。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治呕渴而小便不利者。

50·泽泻汤

泽泻、白术。治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51·皂荚丸

皂荚蜜丸,枣糕和汤服。治里寒咳逆上气吐痰者。

52·蜀漆散

蜀漆、云母、龙骨各等份。治疟寒多热少者。

53·柏叶汤

柏叶、干姜、艾叶、马通汁。治吐衄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

54·蛇床子散

蛇床子仁、铅粉。治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

55·肘后獭肝散

獭肝。治虚劳证属虚寒者。

56·诃黎勒散

诃黎勒。虚寒性咽痛腹泻。

57·鸡屎白散

鸡屎白。治虚寒转筋腹痛。

58·蜜煎导方

蜜。治热不明显的便秘。

59·烧裈散

妇人中裈,近隐处,烧取作灰。治房劳后见头重、头晕、少腹拘急者。

60·头风摩散方

附子、盐。治偏头疼恶寒者。

61·《外台》走马汤

杏仁、巴豆。治胃腹剧烈疼痛、大便不通呈里寒实者。

62·三物备急丸

大黄、干姜、巴豆。治心腹诸暴百病、心腹胀满卒痛、里寒实者。

63·桔梗白散

桔梗、贝母、巴豆。治胸满、胸痛、咽痛咳唾脓浊而属寒实证者。

64·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治急慢性腹泻属虚寒者。

赤石脂、干姜、粳米。治虚寒久痢,或见脓血者。

四·一养血利水类方

1·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茯苓,白术泽泻和川芎,血虚水盛腹中痛,养血利水此为宗。

2·温经汤

温经吴萸芍归芎,参丹夏胶姜麦冬,桂枝甘草驱胃寒,养血祛瘀为调经。

3·薯蓣丸

薯蓣八珍柴桔防,麦杏胶豆桂干姜,枣膏再加白蔹曲,慢性气血俱虚方。

4·胶艾汤

胶艾汤本四物汤,甘草加入治血忙,腹痛脱血心中烦,补血祛瘀体可康。

5·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治里虚寒、血虚、腹痛、里急者。

6·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当归。治诸疮有痈脓恶血者。

7·芍药甘草汤

治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

8·芍药甘草附子汤

治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里急虚寒证者。

9·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杨雪触犯情绪热,安然入睡梦香甜。

10·红蓝花酒

红蓝花。治腹痛、身疼属刺痛,疼有定处者。

11·旋复花汤

旋复花、葱、新绛。治胸闷、胸痛而无热象者。

第五部分少阴病(表阴证)篇

1·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治少阴表证方,麻黄量小附子温,微汗解表神能强。

2·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同前方,只是增加麻黄量,发散水气有侧重,制因证异细端详。

白通汤里姜附葱,辛温发汗称白通,发汗解表治下利,太少合病有奇功。

4·白通加猪胆汁汤

治少阴病表证明显又见下利而呕烦者。

5·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祛饮好商量,少阴表证反发热,外寒内饮两解良。

6·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7·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枣增桂姜,加入麻防为解表,朮附逐痹知母尫。

8·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中加附子,加重温阳祛寒力,太阳已转少阴病,强壮解表是玄机。

9·乌头汤

乌头汤自乌头煎,麻黄黄芪芍药甘,脚气历节关节肿,发汗解表重祛寒。

10·乌头桂枝汤

治大乌头煎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子,只因表寒邪未去,病从太阳转少阴,加强温散解表力。

12·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即前方,增加桂枝附子量,药味虽同量不同,祛湿除痹是特长。

1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白术汤方,桂枝附子去桂汤,只因津伤大便硬,加朮逐湿二便畅。

14·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方温,朮附同用最要紧,温中利湿兼解表,善治寒湿痹痛甚。

15·天雄散

天雄、白术、桂枝、龙骨。治虚劳寒湿痹痛、汗出怔悸等。

16·真武汤

治心悸头晕、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第六部分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篇1·乌梅丸

乌梅丸有姜附辛,蜀椒桂枝加人参,黄连黄柏除上热,本寒标热病厥阴。

2·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牡蛎芩草唱,寒多热少厥阴病,半表半里须强壮。

3·黄连汤

黄连汤方桂干姜,半夏人参大枣藏,腹痛烦悸因水气,上热下寒此方良。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治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5·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枣人参,干姜甘草黄连芩,呕而肠鸣心下痞,上有虚热下有水。

6·甘草泻心汤

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

7·生姜泻心汤

治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8·六物黄芩汤

六物黄芩用人参,半夏干姜大枣桂,干呕下利心下痞,上热下寒病厥阴。

9·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治伤寒表不解,陷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泻者。

10·鳖甲煎丸

鳖甲、乌扇、黄芩、柴胡、人参、半夏、干姜、桂枝、芍药、牡丹、桃仁、赤硝、大黄、厚朴、瞿麦、石韦、葶苈、紫葳、阿胶、蜂巢、蟅虫、蜣螂、鼠妇

治慢性肝炎、疟疾等见面颊有瘀斑、肝脾肿大者。

11·侯氏黑散

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川芎、桂枝治血虚水盛、四肢沉重、上热下寒者。

12·黄土汤

黄土汤把远血医,草地朮胶芩附子,寒热交错失血证,温敛凉补和解宜。

13·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白皮、甘草、川椒、黄芩、干姜、芍药、厚朴

治金疮痈肿见寒热错杂者。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

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我们俩是同学,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凡此用它就可以。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说,“你口渴 吗”“渴。”“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22

中醫十大類方(黃煌) 22 五、黃耆類方 □黃耆證1. 自汗,盜汗,惡風,身體重,肢體麻木不仁。 2. 浮腫,小便不利。 3. 潰瘍久不收斂,膿水清稀。 1. 自汗、盜汗而浮腫是黃耆證的特徵。 2. 大部分患者伴見四肢發冷、畏風、易感冒、下肢浮腫、小便少,自覺身體沈重,動作不靈活。 3. 有時並不表現為明顯的自汗,但通過問診,可以瞭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較多,稍加勞動,即易出汗,或曾有自汗、盜汗史。 4. 比較:桂枝證自汗的同時,常伴有發熱或身熱感、失眠、頭痛、動悸等。桂枝體質多體瘦而肌肉堅緊,而黃耆體質多肌肉鬆軟而浮腫。 □黃耆體質外觀特徵: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缺乏光澤。肌肉鬆軟,浮腫貌,目少精彩,面色無華。腹壁軟弱無力。舌質淡胖,苔潤。 好發症狀:平素易出汗,畏風,遇風冷易過敏,或咳嗽氣喘,或鼻塞,易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乾後溏。食慾不振,易腹脹滿。易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

體質傾向:多風,多濕。 □玉屏風散1. 易於感冒,畏風,自汗,打噴嚏,身痛或頭痛。 2. 浮腫或易於浮腫,小便少,大便溏薄。 1. 本方是治黃耆體質的多汗、易感冒方劑。 2. 黃耆主浮腫而自汗,白朮主浮腫而小便不利,防風主畏風而身痛、頭痛等。 3. 比較: 玉屏風散 桂枝湯 相同 自汗,惡風 相異 1. 黃耆體質

2. 有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水氣內蘊證。 1. 桂枝體質 2. 以腹痛、關節痛為特徵。 □防己黃耆湯1. 浮腫,以下肢為甚,惡風多汗,尿量減少。 2. 關節痛、特別是膝關節腫痛,肌肉痛。比較: 防己黃耆湯 越婢加朮湯 相同 浮腫,關節痛,多汗,尿量減少 相異 1. 黃耆體質的體力比較低下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1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关于经方的加减,在伤寒医家中,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运用经方不加减,能熟练的运用经方,保持经方的纯洁度; 二是运用经方适当加减; 三是研究伤寒的理论,却用五脏辨证的方法处方。通过我们前面对胡希恕经方纯真度的分析,可以知道胡希恕运用经方基本是原方应用。有些医家以为经方太少,不能应付复杂的临床局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天下的疾病难以计数,仲景把他归结为“六病”,可以说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后世医家多用症状确立病名,去道远矣。这种做法一直到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并且中医学子都是用《中医内科学》来武装自己的。所以很难体会仲景的诊疗思维,要想学好经方,提高疗效,必须先放弃《中医内科学》的论述。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内科学》学得越多,接受经方就越受拘束。徐灵胎和陈修园主张烧掉仲景后的医书,最初笔者以为是言辞过激,崇古过甚。后来理解为应该把仲景的《伤寒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内科学》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补充,中医必须以《伤寒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如果用量化的话,经方当占百分之九十,《中医内科学》占百分之十。就中医

而言,学科分的越细,实际上是离中医越远。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经方数量少,又没有分型,如何能应付临床呢?所以有人提出经方贵在加减,如用小柴胡汤加丹参、鸡骨草治疗肝炎,用麻杏石甘加鱼腥草、双花治疗肺炎,其实这都是误解经方所致,用的看似经方,实际上是用后世的五脏理论运用经方的,只是把伤寒方当成了一本方剂学,看似用经方,实际非也。岳美中先生对于运用经方不可随便加减深有体会,在其文集中记叙到:“运用古代成方于临证时,如证与方合,最好不要随意加减。1941年在唐山,诊治一李姓妇女,年50余,半年来经常尿血,频而且急,尿道痛,经多方医治未效,其脉数,小腹痛拒按,此虽下焦蕴有湿热,但久尿脓血必致阴伤,处以猪苓汤: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阿胶6克,滑石9克。药尽3剂,诸症均逝,数日后又复发,但稍轻,因思其久病必虚,则于方中加山药9克,服药3剂,诸症反而加重,虑其加山药恐有失当之处,去之,复进3剂,诸症又减,只余排尿时尿道稍感疼痛,又虑及尿道久痛恐有砂石瘀滞,加入海金沙9克以导其浊,药后两剂诸症大作,鉴于2次反复失败的教训,再不敢任意加减,乃守猪苓汤原方,服10剂而获痊愈。我再指导学生临证时,常以此例相告,谓古方不可任意加减,若欲加减,宜谙习古人之加减法而消息之。”这看似个案,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运用经方要谨慎加减。当今临床上我们经常

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一

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一-----桂枝类方 一:桂枝类方 (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蜄掄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铴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有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铴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铴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铴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铴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有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铴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铴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有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铴方证:三五不调脉有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铴方证:朽?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兼?,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铴方证:胸背闷痛朽?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勺药知母铴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二-----麻黄类方

经方两步曲:10类方证 + 50味药证

经方两步曲:10类方证+50味药证! 一、10类方证 一:桂枝类方 (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 (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肌肉酸重身无力,不可一味认作虚,心下重压感腹胀,或有浮肿之倾向.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熟读《伤寒论》,得心应手,出入无方。他擅长用经方治大病,读他的医案,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手段与魄力,只有像胡老这样的大师才有! 1、治小儿急性胆囊炎得速效 “阑尾炎单独用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少,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多。临床上遇到呕恶、胸胁满、不吃东西,这是最普通的柴胡证,你要是合用大黄牡丹皮汤,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我治过的例子也很多很多。 大柴胡汤和大黄牡丹皮汤的合方不但治阑尾炎,也治胆囊炎、胰腺炎,我都试验过。 我方才说叫小明的那个小孩子,得的就是这个胆囊炎,他那个胆囊肿得手能摸到,挺厉害,就吃这个药好的,快得很,这个药在该病急性发作时最好使。疼得那样剧烈,尤其是胸胁这个部位胀气,显得胸胁满、胸胁痛,这都是柴胡证。” 2、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治胰腺肿物 “我有一个外甥,他的胰腺这儿长了一个东西,现在也没确定是癌变物还是其他的囊肿,据医生说是发生了癌变。 但是他患这个病已经近一年了。我就给他吃这个药,疼痛早消失了,这个肿也消了很多,从吃药后的结果看恐怕不像是癌。”

3、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4、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5、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 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 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 三类方:达原饮 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 二类方:清暑益气汤 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二类方:吴茱萸汤 三类汤:回阳救急汤 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 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 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 三类方:磁朱丸 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 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益胃汤 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三类方:定痫丸 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 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 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 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 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经方100首

1、甘草汤: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11、小建中汤: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2.自汗、盗汗。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每日三次。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g、生姜20—30g、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3次。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米醋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

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我们俩是同学,

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凡此用它就可以。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说,“你口渴吗?”“渴。”“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所以他抓住口渴,便溏。病人不是脾阳不足吗,再抓个肝胆有湿热未尽。好,柴胡桂枝干姜汤。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编辑/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包括诊脉和诊腹),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对象,并将此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

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之为证,而脉乃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

中医十大方剂

1.六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 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 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 子两味药。 知柏地黄丸-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味 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降火。 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的视 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比六味地黄丸 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 地步,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 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 第一,是有湿热的人, 第二,阳虚的人,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 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 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 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阴, 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匮肾 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

2.银翘散表热证: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薄荷 6g牛蒡子 9g 淡豆豉 6g 生甘草 6g 连翘 9g (芦)苇根 6g 苦桔梗6g 竹叶 6g 银花 9g 荆芥穗 6g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 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逍遥散 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白术、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芍药(白)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丹栀)加味逍遥散 丹枝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丹栀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牡丹皮,山栀(炒) 白术(炒),茯苓, 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 芍药 【功用】养血和营,清肝健脾。 【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

经方100首方证解答

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 、生甘草6-12g ,水煎服,分二次服用。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 、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方证:1.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 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 24g 、炙甘草6-12g ,水煎服,一次顿服。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方证:1. 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 舌红苔黄,脉滑数。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 、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 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 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方证:1. 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 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 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 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 自汗、盗汗。 3. 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