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砚资料

端砚资料

端砚资料
端砚资料

端砚、歙砚、澄砚、洮砚——中国四大名砚。

名列名砚前茅的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其砚石石料属泥盆系泥质硅质云母板岩。矿物成分为泥质、绢云母、石英和微粒磁铁矿,矿物粒度小于0.01毫米,成份均匀,质地细腻而易于发墨。

岩石中绢云母使砚石细密柔润,溜而不损毫。泥质与硅质并存,使砚石柔中有刚。板岩的致密性,又使砚石贮墨不涸。端砚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声誉海外。端砚砚石,尤以老坑石最为名贵,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端砚发源地:

精美的端砚价格不菲

粤西网、碧海银沙讯(图文/银月编辑/小雨)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居首。端砚的发源地,在白石村。近日,笔者走访了白石村,追寻白石人近一千四百年的制砚史,品味这条“端砚文化村”浓厚的文化氛围。

年青的师傅一脸专注地在砚石上雕刻着

白石村位于肇庆市端州区,民间制砚历史起源于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公元626年),距今已有1380多年历史。白石人世代以砚为耕,村中的民间老艺人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使端砚工艺流传至今。

把工作台摆到大门口,造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白石村村民1100人,90%从事端砚制造业,端砚厂家、作坊近300家。笔者在村中看到,很多村民的住宅也就是制造端砚的作坊、经销端砚的店铺。一些师傅直接就把工作台摆到大门口,让过往的游客近距离观看制砚的过程,为游客介绍制砚的工艺。这也成为了白石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喜欢,就不觉得枯燥了”

笔者欣喜地发现,村中很多制作端砚的师傅都是年青人。与他们交谈得知,他们大都是因为喜爱端砚艺术,在高中或中专毕业后,就跟随师傅学艺。制砚的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其中雕刻是最为关键最为烦琐的工序。笔者见到的这些年青师傅,都正一脸专注地在砚石上雕刻着。笔者问他们是否觉枯燥,一个小女孩“喜欢,就不觉得枯燥了”的回答,代表了他们的心声。由此笔者明白,正是这些年青人的加入,造就了一批批新的制砚艺术人才,使得制砚成为长盛不衰的文化产业,也使白石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砚乡”。

这就是端砚的发源地:白石村

如今,端砚产品已扬名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贵宾礼品。作为端砚发源地的白石村加强端砚文化研究和砚刻技艺创新,端砚生产空前繁荣。白石村先后被国家授予“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被广东省授予“版权兴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创意)园”、“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等称号。

端砚的品种多样,工艺各异

从村民口中得知,为弘扬端砚文化,白石村将建端砚私人展览馆、专家创作村、端砚一条街等设施。有理由相信,发源于白石村的端砚文化,将会随着白石村的发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传统和现代交融,透着浓浓文化气息的白石村

歙砚因产于安徽省歙县而得名,其现石石料属元古界震旦系上板溪群的灰黑色含石英粉砂枯板岩。矿物成份为绢云母、石英、微晶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褐铁矿和泥质等,矿物颗粒细小,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间。

石质致密而细腻,因而用之不损毫,砚石中普遍含绢云母,使发墨耐用;而石英微粒的均匀分布.使歙砚具有“细中有锋,柔中有刚”的特点。砚石中的黄铁矿、白铁矿微晶呈现点点金星和银星,称之为“金星砚”或“银星砚”。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歙砚评价很高:“砚之美,润而发墨,其它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者不退墨,二德难兼。唯歙砚不留笔,滑不振墨,二者德相兼。”在苏东坡眼里,歙砚是天下之宝,砚苑之冠。

歙砚发源地:

歙县是徽墨、歙砚的发源地和盛产地。一干多年来素有“墨都”“砚乡”之称。2004被国家定为“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和歙县工艺厂为墨、歙砚的主要传承工厂。

歙县老胡开支墨厂,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早在1915年即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0年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金奖。1994年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详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从2000年始连续荣获和保持“国之宝”证书,评为全国轻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从1990年始至今,为安徽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从1997年起企业享有自营进出门和产品免检权。

1999年7月,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兼并歙县工艺厂(安徽歙砚厂),徽墨歙砚珠联壁合,实力雄厚,品种丰富,质量优良。

微墨产品分十四大类,一千多个品种,采用动、植物油炼烟,

拌以皮胶、天然麝香、梅片、金箔等珍贵材料制成,香味浓郁自然,书画自如,掭笔不胶,历久不退。注册商标李廷珪。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石实坚润,纹理缜密,贮水不涸,发墨如油。一九八八年获国家优秀出口产品金质奖。石品有金星、金晕、眉纹、银星、粗细罗纹、鱼子、角浪、刷丝、青绿晕石,紫云十大类数佰种。式样古朴,线条流畅,刀法刚劲,纹饰洁雅。注册商标歙州牌。

洮砚产于甘肃洮河,是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昭于征战中在洮河边发现时。砚石石料为下石炭统水云母泥质板岩,是泥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矿物成分为泥质、水云母、石英、绿泥石等,矿物粒度小于0.01毫米,质地致密,细腻温润。

贮墨其中,经夜不渗不干,发墨如油,滑不拒墨、涩不滞笔,不损毫。洮砚一经面世,文人墨客争相求购,名噪一时。黄庭坚说:“洮州绿不含风漪,能淬锋利如锥。”苏东坡咏曰,“缥缈神仙栖到仙,幻出一掬生云烟。”米蒂描述说,“绿色如朝衣,深者更可爱,”张文潜赞曰,“明窗试墨吐秀润,端州歙州无比色。”大师们从不同侧面深刻地描述洮砚的物理特性和书法功能。

洮砚发源地:

洮砚,是甘肃自我遗漏的瑰宝。

就历史而言,其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不谓是源远流长;就文化影响力而言,其无疑是著名的古砚;就地理环境而言,其处在远离中原主宰的偏地;就政治而言,其不失藏汉民族融合的见证……

洮砚不知是否可与甘肃的一些文化精品般,上演西北人文的传奇?

这段经历,事隔多年。一个飘雪的日子,与老虎、居士、恭贺、圈圈,一起来到这里。后来,小雨于郎木寺加入。那一次旅行,精彩而且会留在记忆里。其它,都有写字,唯独洮砚空白至今。而今,写出的不是全部,但却是真实的回忆……

四大名砚之一的澄砚,产于何处?苏州澄砚石料为深灰色至黑发绿色的泥质板岩及含粉砂泥质板岩,岩层形成时代为上古生代二叠纪,由泥质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

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其次为泥质,铁质及少量石英粉砂,可见结核和腕足类化石。岩石硬度中等,不易跌碎,大块板岩可达100厘米以上,砚石单层厚达几十厘米。苏州砚石以质地细腻,易于精雕细刻著称。制作出的石砚贮墨不涸,发墨而不损毫颖,受到国内外用户青睐。

澄砚发源地:

苏州

肇庆端砚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肇庆端砚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摘要]:肇庆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历代文人骚客都喜爱并收藏。端砚和肇庆文化紧紧相连,肇庆有“中国砚都”之称。肇庆人深深知道中国砚都沉甸甸的份量。中国砚都的称号固然使人感到欣喜和荣耀,更使肇庆人感到继承、保护、发展端砚事业的任重道远。 [关键词]:肇庆端砚中国砚都发展人才未来 虽然我们这一代已经是不需要再用到端砚的一代了,但是身在浸染端砚文化的肇庆,对于她的过去还是从老一辈口中听得耳熟能详的。 砚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不称砚而称为“磨器”,后来将“磨器”改称为砚。砚的品种很多,有石砚、砖砚、陶砚、玉砚、漆砚、金属砚等。在种类繁多的砚中,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为我国的四大名砚。 端砚在四大名砚中最为称道,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延至今天。而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俗语云:“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在端砚历史上,共有六十多位皇帝与端砚结缘,文人雅士更是数不胜数,历代文人墨客大都爱砚,爱收藏砚,常与砚相随相伴,因而有文人就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李贺、刘禹锡、苏轼等历史上的文人对此都曾挥毫留诗赞叹。李贺诗中有名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文人不仅爱砚、藏砚,大都喜欢把座右铭刻在砚上,亦称砚铭。纪晓岚被贬新疆时,多次上呈请求随身携带与他相伴多年的一方砚,行前在砚首自题砚铭:“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身陷逆境中的文人,远离家乡,亲朋旧友随之离去,只有怀揣的砚台相随相伴成为苦闷中的“朋友”。 民族英雄岳飞也喜欢在砚上留砚铭,他在一方用了多年的砚台上自刻着“坚持、守白、不磷、不淄”几个字,充分显示出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一次为宋徽宗写御屏,书毕颇得徽宗好评。米芾趁机捧着案上的端砚,跪在皇帝面前请求说:“这方砚台已经被我沾染,不能再送回皇上的书房了。”徽宗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当场把这方砚赐给了他。米芾高兴得手舞足蹈,千恩万谢地退出去,徽宗又笑着说:“米芾的‘癫’果真名不虚传啊”! 而端砚和肇庆文化紧紧相连,当然也有不少典故,如宋代名臣包拯在肇庆端州任知郡事三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减少贡砚,为端州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包拯离任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经查问得知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的敬仰,特意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名贵老坑端砚。包公便将这方端砚抛进西江。刹时,江上风平浪静。后来,那方砚化成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人称"黄布沙"。后来人们在砚洲岛上建起了包公祠,至今香火不断。即便是走在今日的砚洲岛上,随着导游的脚步,他还会亲切地把这一切为你娓娓道来。 翻开端砚的近代发展史,她的路也曾荆棘满途,民国时期的战乱,使端砚发展基本停顿,只有个别作坊以雕刻端砚勉强维生,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岩与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开采。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1、端砚的鉴别 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

[VIP专享]端砚知识100问答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 1问: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为什么说砚是“四宝之首”? 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 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四宝之首”。 2问:端砚起源于何时? 关于端砚的源起和传说,专家考证认为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3问:端砚在一开始时是什么样子的,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 自唐朝初年就开始了端砚的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 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始于唐代 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https://www.doczj.com/doc/994042206.html,/viewNews.asp?flowNo=629 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

18种砚石鉴别图文详解

砚石鉴别 1. 端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粒径:0.01-0.04mm。鉴别特征:泥质矽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壹口气即可研墨。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2.洮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产自甘肃卓尼。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粒径:0.01-0.02mm。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壹个月不干,不腐臭。 3.田横砚

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4.思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产于贵州岑巩。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粒径在0.005-0.025mm。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5.苴却砚 矿物组成:泥岩。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6.红丝砚

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产自山东青州。粒径:0.01-0.08mm。鉴定特征:红色致密块具丝状弯曲文理的薄层微晶灰岩,特点是石质润美,坚而不顽,色花不艳,手拭如膏,发墨如油,与墨相亲,墨色如漆,纹彩多姿。 7.燕子砚 含三叶虫化石微晶灰岩,产于山东泰安、莱芜、沂源等地。鉴别特点:砚石颜色多为深绿色,石质细嫩,但硬度较低发墨较慢,砚石的化石部分微黄,突出石面,似飞动的燕子和蝙蝠。 8.淄砚 黑色含粉砂泥灰岩,所含矿物成分为显微晶质状方解石,褐灰色半透明状泥质物,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的粉沙级矿物。偶含黄铁矿物质,有金星闪烁映日有辉。产于山东淄洲,砚材细致,极发墨。 9.金星石砚

辨别端砚有妙招

标题:辨别端砚有妙招:一辨色二品纹三听声 (注:本篇用瑞哲轩ID发布) 正文: 现在端砚收藏越来越火了,我们瑞哲轩的小小展馆里经常迎来四方嘉宾,高手有之,菜鸟也不少,尤其是新入行的同志,对如何辨别端砚的优劣更是问题多多。在下知道坛子里高手云集,也并不敢卖弄,无非是做点小收集,抛砖引玉,希望有高人也出来指点一二! 辨别端砚,和鉴赏别的艺术品一样,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辨色,各个品种颜色自有特色! 1.老坑:老坑颜色是灰紫色,有时候带点蓝色; 2.坑仔:紫红色(坑仔是三大名坑中颜色稍微偏深红一点的) 3.麻坑:青红相间; 4.宋坑:深紫色偏红; 5.梅花坑:苍灰色带军绿; 6.绿端:绿色为主,也有黄色和红色 7.白端:白色; 8.冚箩蕉:颜色各异,近似三大名坑; 9.朝天岩:灰褐色; 10.白线岩:又称有冻岩,颜色近似三大名坑,但稍微偏黄; 11.宣德岩: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12.沙浦石: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仅从颜色上可以轻松而准确判断的坑别是:宋坑(深紫红色,该颜色是宋坑独有的)、白端、绿端。 再者,就可以细品石品纹理了。 1.老坑:冰纹、冰纹冻、鱼脑冻、金银线、天青、青花、火捺、五彩丁等; 具有冰纹和冰纹冻石品的端砚几乎可以有八成的把握判断为老坑,当然其他坑口偶尔也具有该种特征。但五彩丁作为石品中的瑕疵,是和老坑相随相伴的。 2.坑仔: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 3.麻坑:翡翠纹、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石疵虫蛀等 麻坑在石品上除了少见冰纹以外,其他的石品特征和老坑和坑仔相近,有虫蛀石疵是麻坑相对而言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4.梅花坑:多眼且大,而且石眼的颜色偏黄。这一特征几乎是梅花坑所特有的。 5.冚箩蕉:编制状的平行纹理是冚箩蕉独有的,而且冚箩蕉没有石眼。 6.朝天岩:青苔斑又称霉苔斑或者玳瑁斑,是朝天岩独有的,就像生长在石头上 的发霉斑点。 7.白线岩:火捺、青花、鱼脑冻和眼; 8.宣德岩: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9.沙浦石: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通过石品纹理的辨别,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梅花坑、冚箩蕉和朝天岩了,剩下的就是白线岩、宣德岩和沙浦石了,因为这三种坑口的石头无论是从颜色还是石品纹理上面,都具有三大名坑的特征,这也是端砚判断的重点,也是人们经常容易犯错的误区,当然也就是不良商家通常以次充好的重灾区了。

美术鉴赏常识知识点汇总NO.10

美术专业理论知识 (1)透视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这里所说的透视指的是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而中国绘画则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中国画的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特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焦点透视大体上又可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以一个六面体的位置为参照,如果画面中立方体有一个面与纸面平行,这种透视方式就叫做平行透视,由于透视法遵循近大远小的原则,延长平行透视画面中立方体倾斜的线条后,会有一个消失点(灭点),因此,平行透视又叫做一点透视;如果画面中的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每个面都是与纸面成夹角的,这种透视方式叫做成角透视,延长成角透视画面中立方体倾斜的线条后,会有两个消失点(灭点),因此,成角透视又叫做两点透视。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代表画者眼睛所在的高度。在透视图中,通过消失点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即为该作品的视平线。 (2)色彩 色相:色彩所呈现的质的面貌,是色彩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明度: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 纯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也称饱和度。 (3)构图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根据视点的高低不同,可分为:仰视构图、平视构图、俯视构图。 构图根据画面的总体构架可分为:三角形(金字塔形)构图、S形构图、倒三角形(V

端砚介绍

赛福端砚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端砚中又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为三大名坑,而坑仔岩旧料仅次于老坑的高档砚材。据资料记载,坑仔岩自宋代开坑采石后,坑仔岩旧料石质就以娇嫩、滋润,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均匀,呈虾肉色而备受文人墨客亲睐,为历代端砚收藏者垂涎。 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赛福端砚是多年积累收藏品,端砚精品, https://www.doczj.com/doc/994042206.html,/v?word=%B6%CB%D1%E2&ct=301989888&rn=20&pn=0&db=0&s=0& fbl=800 https://www.doczj.com/doc/994042206.html,/his/200912/18665f89-f051-4e9b-a5c8-32dd7d6a5540.shtml

端砚鉴定新法

凡是古玩,历来皆有作伪,端砚亦不例外:以次充好、以无名充有名、假刻砚面、以新充旧、制作假石眼、按著录上名砚式样制作、刻上名人之伪铭文、落名人之伪款等等,借以提高“身价”牟取暴利,这是作伪的通常手法。因端溪石砚,石料颇为名贵,市面上常见的伪造端砚,石料大多是选自别处颜色相近、有美丽之纹理或有石眼的,但它石质瘦硬干燥,没有端石之优越性能,虽然精雕细刻,但是石质却不入档;以前端砚中有石眼的尤为罕见,而现在卖端砚的商店之中,大多数都是有石眼的“端砚”。 端溪砚石历代开采很多,坑洞、石品名称繁多:坑又分为水坑、山坑;宋坑、明坑、清坑、麻子坑、吴兰修坑、张之洞坑……坑又多分为各种的坑、洞;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搽、天青、冰纹、金星点、石眼等等;端石以色调而名的有:紫端、白端、青(黑)端、绿端等;紫端居多性能较优越,白端、青端、绿端等较为稀少;呈灰苍、黄赤色的端石为下等品。《端溪砚谱》记载:“石性贵细润,石色贵青紫。”故人们对紫端砚有“紫云一握胜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 因端溪砚石开采历时长久,坑洞、石品颇复杂、又有不少的鱼目混珠。那么如何鉴定端砚真、伪、优、劣?汉藏文化专家根据祖传的鉴别方法,经历50多年的实践体会,鉴定端砚有六诀:一、为看端砚的颜色(紫、白,青、绿等)来认定;二、为观石质是否细润、坚实;三、为上手时感觉: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大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 四、为听声: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五、为用指按:只要按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六、为呵气:朝近端砚呵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若符合上述六点的端石砚的色、质、性,那就是真品;反之为劣、伪品。若上述五、六两点性能越强,那端砚就越优越,水坑洞的佳品呵气可研墨!

100个必备文学常识

1、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古代四大类书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 5、八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6、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7、五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8、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9、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0、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1、书法四体 正、草、隶、篆 12、文房四宝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14、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5、三书 《魏书》《蜀书》《吴书》 16、乐府双璧 《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17、史学双璧 《史记》《资治通鉴》 18、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魏晋南北朝) 《史记》《汉书》《后汉书》(唐开元之后) 19、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0、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1、左思《三都赋》 《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

22、南朝三谢 谢灵运、谢安、谢眺 2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4、李清照三名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25、北宋文坛四大家 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26、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2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28、清代词家三绝 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嵩 29、扬州八怪 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李方膺30、北宋四大书法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31、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页 32、南宋诗坛四大家 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详解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 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既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 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高要郡置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改称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元为路治,明、清为府治。肇庆历为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南越时,赵佗在封溪(封开)一带建苍梧国,统岭南。南朝时高要设广州都督府,辖岭南13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为两广总督府驻地。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称永历帝。清时肇庆亦多为道府所在地。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肇庆的古文化璀璨夺目。汉代《左传》研究专家陈钦、陈元,中国最早的佛教学者牟融,三国东吴交趾太守、著名政治家土燮,以及唐大中五年(851)成为岭南第一状元的17岁少年莫宣卿,均为今封开人,他们对肇庆古文化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宋时,西江各县办官学,建学宫。名臣包拯执政端州3年间创办的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明万历年间创办的端溪书院,至清初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学派鼻祖全祖望等10多名全国名流曾在该书院掌教。清代,肇庆城内书院达20多间。 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雅士文人驻足咏叹。仅唐代就有15位宰相到过肇庆。唐宋以来,李邕、李绅、杨衡、宋之问、包拯、郭祥正、俞大猷、陈献章、汤显祖、

论文-端砚文化走进课堂

目录 第1章课题研究价值 (2) 1.1课题背景及意义 (2) 1.2端砚文化的历史传承 (3) 第2章端砚文化如何走进课堂 (4) 2.1多角度将端砚文化渗入课堂 (4) 2.1.1端砚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 2.1.2引导学生探究端砚制作的工艺 (5) 2.1.3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感情 (6) 2.2开发以端砚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6) 2.2.1将端砚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 (6) 2.2.2丰富教学内容 (7) 第3章端砚文化走进课堂的意义 (8) 3.1重新认识端砚文化的必要性 (8) 3.2继承、发扬端砚文化的重要性 (9)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咸宁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端砚文化走进课堂 端砚文化走进课堂 摘要 文化本身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简单的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累。文化是全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额。其中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特性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非语言不分的语言和文字。具体的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世界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基于儒教,道教,佛教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名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包括:古代诗文、诗、词、曲、赋、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端砚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以及山西晋城澄泥砚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端砚位居第一位。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端砚 The Duan inkstone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 Abstract Culture itself is a relatively vague concept.Generally speaking,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is a 1

话说端砚(四) —— 其它诸坑

话说端砚(四)——其它诸坑 端砚坑口众多,历史悠久。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斧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主要有五个产区:一、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一带,主要是老坑、坑仔、麻子坑,还有冚罗蕉、朝天岩等目前鲜见的坑口。二、羚羊峡北岸,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等。三、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此外,北岭南部的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端,也是研磨朱砂的良材。四、小湘峡一带,产绿端。五、斧柯山东麓,沙埔镇一带,沙埔诸坑(又称“斧柯东”)。 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这个区域很奇特,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著名的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上三坑的坑仔岩、麻子坑,此外还有鲜见或已枯竭的其它坑口,如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其中,宣德岩曾经也是出过不少良砚的坑口,冚罗蕉、朝天岩也偶有佳石出现。 端溪宣德岩冚罗蕉 羚羊峡北岸:这里有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虽然不少白线岩与江对岸的上三坑石品相似,但此石缺乏锋芒,研墨下发俱慢,中看不中用。但在收藏上三坑的同时,却不

得不重视它,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可能将它误当成上三坑收入怀中。北岭: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南部七 星岩的白端,还有已经枯竭消失的陈坑。 此区域砚石多粗,研墨貌似下墨快,但墨很粗,基 本上只有宋坑尚能实用。历史上宋坑中有出偏红的紫红宋坑,称“一片红”,发墨算佳。此石今已不多见,市面上往往拿稍 纯净点的宋坑冒充。 此外,作为端砚中排名第五的梅花坑,虽然研墨不佳,但因石眼多,也成为商家的一个卖点,适合做摆件。 七星岩的白端,色纯白,滑如玉,适合研磨朱砂。目前因七星岩已被作为风景保护区,已不能再采石。现市面所谓白端,多是附近及广西一种白石,花纹与杂质较多,远不及白端纯净。 小湘峡:此处产地主要是产绿端。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朝天岩附近的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据称朝天岩上层绿端尚可研墨,后也枯竭。 朝天岩上层绿端再之后则只有小湘峡的小湘绿端为绿 端之最。实际在沙浦镇及附近区域也有产绿端,但石质粗,多做茶盘摆件等器物,销量上大于其它坑口砚的销量。 左为沙埔绿端右为小湘绿端

砚台知识之页

砚台知识之页 一、砚台简史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照此说法,砚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实际上来说,它却居领衔地位,因此才有了“文房四宝砚为首”的说法。 砚之所以在实际上成了文房四宝之首,主要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古代并没有特制的砚,凡是可以研墨的东西,如石块、蚌壳、瓦片、砖头之类都可以作砚使用。后来有了石制的砚,所以砚字从“石”旁。又因砚是从“研”的意义生出来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见”作音符。汉刘熙《释名》解释“砚”字,说:“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许慎《说文》说:“砚,石滑也。”“滑”字训作“利”字意,亦与研、磨同义。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地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磨者曰:砚。”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 砚又叫砚瓦,现在北方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为有的是陶制得名。北京人叫砚台,是因为形状像台。现在“砚台”已成了砚在全国的通称。 砚究竟起于何时,仍无无明确的结论。“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又有人根据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砚,说是孔子用过的,甚至说孔子是砚的创始人。 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黑红两色或其它色彩,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颜料颜色已经极为细腻。以理推之,说明那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 西安半坡出土的“彩绘研磨器”,多数学者认为是砚的起始,至今当有六千年历史了。不过,这种“砚”只不过是砚的雏形罢了。

肇庆历史与文化

肇庆历史与文化 一自然地理 肇庆,古称端州,汉设县,隋置端州,宋始称肇庆。肇庆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现辖东南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北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均已经列入珠江三角洲,广佛肇同城一体化。 肇庆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408万人。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砚都”之称。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广西,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8.7℃。常年温暖,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不见严寒,夏不见酷暑,山川毓秀,物华天宝。峻岭、丘陵、平原、江河、湖泊齐备,金、玉、石、木、竹、草俱全。农副产品驰名远近,乡土美食誉满天下;民俗风情淳朴多彩,山歌曲艺传延不衰。 二人文历史 最有价值的历史人文资源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也是远古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素有“西江明珠”之称,其历史悠久,人文资源非常丰富。1994年1月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魏元忠、李邕、李绅、杨衡、宋之问、包拯、冯拯、郭祥正、俞大猷、陈献章、汤显祖、屈大均、袁枚、张之洞、黄遵宪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肇庆兴利除弊,设学堂,赋诗作文,加速了当地文化的发展;日本僧人荣睿来华留学圆寂于肇庆;六祖慧能在城区梅庵岗插梅,北宋建成的梅庵古韵犹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第一站落脚肇庆六年,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南明永历帝在肇庆登基,使肇庆一度成为明末西南抗清斗争的中心;明清两代182年两广总督曾设于肇庆。以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又以西江作为打垮两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陈炯明的主要战场。北伐名将叶挺、国家领导人朱德、叶剑英、陈毅等涌现众多的重要历史名人,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成为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许多的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称永历帝。清时肇庆亦多为道府所在地。 三独特的肇庆文化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岭南名郡”。 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2013年11月08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我有话说端砚作品《降龙》冒充老坑砚专家表示,其实肇庆发现的新砚材石质不差,只要标明是什么砚,大家也能接受,价格也不低寻宝图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悦七八年间价格涨二三十倍!这样疯狂的石头除了翡翠,还有端砚。眼看端砚变成聚宝盆,各种冒充端砚的石材都涌现了出来。在刚刚结束的一场鉴宝大会上,一位市民精心收藏的“端砚”,就被专家一眼认出其实是辽宁的桥头石。还有哪些石料可以以假乱真?新坑砚是否就一定比不上旧坑砚?11月8日-12日,第二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将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开幕,届时将有13位制砚大师的近600方端砚参展,市民可以借此对端砚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外省石假冒端石日前,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用报纸包得严严实实地拿去鉴定。但专家一看就看出,这不是端砚,而是辽宁的桥头石。据专家介绍,早在宋代全国各地就开始以紫色的石头仿端砚,目前可知全国各地可用于仿端砚的紫色石头达数十种。常用来浑水摸鱼的,除了辽宁的桥头石,还有祁阳砚石以及产自河南的一种红色石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表示:“一般认为,只有产自肇庆的石材才能称为端石。”砚台藏家张先生经

常到肇庆寻宝:“我们这些行家当然知道应该去哪里买端砚,但一些旅游点和商城,不但价格开得奇高,还出售假端砚,专骗旅游者。特别是肇庆每个景点附近,都蹲着不少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在卖端砚,对这种端砚更要非常小心。”肇庆本地沙浦石假冒老坑砚“除了外省石,还要小心一种沙浦石。”张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是近年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一带发现的新砚石,这种石头的色泽粗看有点近似老坑或麻子坑的石材,而且具有一些老坑砚石所特有的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甚至石眼等。若不细心观察对比,很难辨别真假,我就看过用沙浦石冒充老坑砚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会长张春雷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种沙浦石有人称为新坑仔,其实石品很不错,好的石材也能制出一方传世的砚台。很多制砚大师也用这种料,大大方方地标明新坑仔砚,大家也都能接受,价格也挺高。”张庆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唐朝至今,肇庆大概开采了70多个砚坑,目前仅存的砚坑大概有20多个。近年发现的一些新砚材,其实石质并不差,关键是要诚信,用什么石料就标明什么石料,不要欺骗消费者。总体上来说,端砚的市场秩序还是好的,政府和协会都在监督,个别浑水摸鱼的情况暂时还不会影响端砚的美誉。”

最全的文学常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 端砚大师钟创荣20年的端砚创作与雕刻,总结了端砚各个坑种的鉴别,大家通过图片鉴别。 老坑 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 老坑石品-----金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