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1-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1-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1-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学分: 4 总学时: 64

理论学时:64 实践学时: 0 主撰人:主审人: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基本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且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作为城镇规划专业必修课,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镇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结构上又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要了解并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同时为学生后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三、课程单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城市的产生、城市化的含义,掌握城市与城镇的概念。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了解:城市产生的过程

理解:城镇与城市的界定、城市的定义

(2)城市的发展

了解: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历程

理解: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3)城镇化

了解:中国城镇化道路、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理解: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掌握: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水平的含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城镇的定义,城镇化的含义,城市产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城市与城镇的界定,城镇化的表现特征,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东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及经典规划案例之后,理解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熟悉现代城市规划工作所面对的城市发展趋势与挑战。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了解: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及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简史

理解: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简史

理解: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章》,卫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等

(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了解:现今城市规划面临的几大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4)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理解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教学难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史。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

1.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体制,熟悉城市规划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制度,掌握开发控

制的程序与方法。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

了解并熟悉《城乡规划法》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

(3)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

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你部门的设置及其职权

(4)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

熟悉我国各级规划的规划依据

(5)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

了解并掌握我国城市规划运作的开发控制制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乡规划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城乡规划体制的整体掌握。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1.教学目的

树立学生的“和谐城市”的城市规划价值观。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规划的任务

了解并理解城市规划的任务

(2)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

理解城市规划目标的确立与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了解永续发展的含义,并把之当成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

(4)“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树立“和谐城市”的观念,理解“和谐城市”的柱锥模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永续发展的城市建造。

教学难点:和谐城市的建造。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1.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城市环境的特征、效应、容量与质量,掌握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素。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人与环境

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理解:城市化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2)城市生态系统

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含义

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运行

(3)城市环境

了解: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理解:城市环境的特征与效应,容量与质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环境的特征。

教学难点:城市环境的效应与容量分析。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1.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城市及其区域的经济与产业发展动态,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作出判断,进而制定适合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战略。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了解: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理解:城市规划机制的本质原因

(2)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了解城市产业的分类,分析主导产业的选择

(3)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的联系

(4)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发展

掌握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产业的发展趋势

(5)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

了解分析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教学难点: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城市规划中如何考虑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理解城市人口的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密切联系,掌握城市人口结构分析、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了解:城市人口的含义

理解:城市人口统计的范围

(2)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规律

了解: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3)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理解:人口要素与社会要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4)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理解:城市人口的分析方法

掌握:城市人口结构分析与城市人口预测的几个主要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人口预测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人口与社会要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第八章历史与文化

1.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熟悉城市历史的研究方法,能够分析城市文化结构,掌握城市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历史

了解:城市历史的含义,东西方城市历史的差异

理解:城市历史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掌握: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设计方法

(2)城市文化

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类型与作用

理解: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掌握: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基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城市文化的内涵。

第九章技术与信息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城市规划中常用的技术方法,着重理解针对城市规划的评价与决策所相关的技术方法。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人类技术的进步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了解:人类技术的进步

理解:技术的进步对城市的影响

(2)城市规划自身技术的发展

了解:城市规划的技术

理解:城市规划中三类模型,GIS与城乡发展监测

(3)城市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

了解:城市规划编制所包含的技术,城市规划收集资料的方法

理解:数据描述分析、说明性分析,城市规划的评价与决策方法

掌握:城市规划预测方法

(4)城市规划模型

了解:城市规划模型的定义

理解:城市规划模型示例

掌握:土地使用模型

(5)城市规划信息技术

了解并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信息技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信息技术。

教学难点:城市规划模型。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城市规划各层面的主要内容、强制性要求和审批程序,掌握设计城市规划的程序。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掌握: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2)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了解: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

理解并掌握:城市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

(3)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城乡规划的调整与修改、审批的程序

理解: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

掌握:各层面规划的主要内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各层面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掌握。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在树立“永续发展”,绿色与低碳,关注城市与环境的关系,保护自然生态观念的基础上,对城市用地进行有效整理、综合评价与选择。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用地概述

了解:城市用地的含义

理解:城市用地的属性,城市用地的价值,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掌握:城市用地的区划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了解: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理解:自然环境分析

掌握: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城市用地的选择

(3)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了解:城市用地的构成

理解并掌握:城市用地的分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城市用地的分类。

教学难点:城市用地的选择。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区域的定义和分类,重点理解掌握国土规划、都市区规划和城市群规划三种类型区域规划各自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区域

了解:区域的定义

(2)区域规划的发展

了解: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3)区域规划的内容

掌握:国土规划、都市区规划和城市群规划三种类型区域规划各自的主要内容

(4)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掌握: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区域规划的内容。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的发展、新类型。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总体规划的作用,熟悉不同条件基础下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布局,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总体规划的作用与特点

了解:总体规划的作用

掌握:总体规划的特点

(2)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

了解: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3)城市总体布局

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与方法

(4)总体规划的编制

了解并掌握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总体规划的编制。

教学难点: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城市总体布局。

第十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熟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与方法,掌握规定性控制要素和引导性控制要素的内容,理解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控制与市政设施的配套控制。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

了解:编制的程序

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的确定方法

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深度与成果要求

(2)规定性控制要素

了解:各控制要素的作用

掌握:土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行为活动控制的内容

(3)引导性控制要素

理解: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的、其他引导性控制要素的内容

掌握:建筑高度、体量、形式与色彩控制

(4)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控制

理解: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掌握: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指标

(5)市政设施配套控制

了解:市政设施配套控制的工作流程

理解: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6)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制化

理解:建设项目审批管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规定性控制要素。

教学难点:市政设施配套控制。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熟悉停车场布置,了解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

了解: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含义,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了解: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理解:城市交通构成与基本特征,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了解: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特征

掌握: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和横断面的确定

(4)停车场布置

掌握:停车场规模,停车场的分布与位置选择

(5)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理解:铁路、港口、公路、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

(6)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了解: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与结构

理解: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

掌握:城市客货运交通综合组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教学难点: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第十六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1.教学目的

了解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了解城市环境规划的概念、内涵、目标、原则和相关指标体系,了解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意义,掌握生态规划的原则、步骤,掌握城市环境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的程序。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生态规划

了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城市生态分析方法

理解: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

掌握:城市生态规划的步骤

(2)城市环境规划

了解:城市环境规划的概念

理解: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指标体系,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

掌握:城市水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城市大气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噪声污染综

合防治规划,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内容及相关技术方法

(3)城市绿地规划

了解:城市绿地的功能,城市绿地的类型和建设标准

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环境规划,城市绿地规划

教学难点:城市生态规划

第十七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城市给排水、能源、通信、环卫、防灾等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规划

了解: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理解: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掌握:城市给水、排水设施规划布局要点

(2)城市能源工程系统规划

了解:城市供电、燃气、(集中)供热工程系统规划的构成与功能

理解:城市供电、燃气、(集中)供热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掌握:城市能源设施规划布局要点

(3)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

了解: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理解: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掌握:城市主要通信设施规划布局要点,城市通信网规划要点

(4)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

了解: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理解: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的选择

掌握:城市主要环卫设施规划布局要点

(5)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了解:城市防灾工程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理解: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掌握:城市防灾设施规划布局要点

(6)城市管线综合规划

了解:城市管线的种类

理解: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掌握: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原则与规定

(7)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了解: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目的和工作内容

理解: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城市能源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教学难点: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第十八章城乡住区规划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住区规划领域的历史演进脉络,理解住区规划的组成方式、功能、结构,掌握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些基本手法,掌握住区规划的关键性经济技术指标,理解城市旧住区的更新规划。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了解:住区规划的概念

理解:住区规划的任务

掌握:住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了解:住区的规划结构

理解:住区的功能

掌握:住区的组成

(3)住区的规划设计

掌握:住区的规划设计

(4)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

理解: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

(5)城市旧住区的更新规划

了解:城市旧住区的现状

理解:城市旧住区的再开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住区的规划设计

教学难点: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城市旧住区的更新规划。

第十九章城市设计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城市设计的含义、内容,理解并掌握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中心、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城市滨水区五个部分的城市设计思想,了解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内涵。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设计的含义与作用

了解:城市设计的含义

理解:城市设计的作用、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城市设计的内容及类型

理解:城市设计的类型、城市设计的层次性

掌握:城市设计的内容

(3)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掌握:城市设计的方法

(4)城市公共空间

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理解:城市中心、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

(5)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

了解: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的内涵

理解:城市设计的管理控制、我国主要规划法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设计的内容及类型

教学难点: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第二十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保护历程,理解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熟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实践,掌握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意义

了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意义

(2)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及国际宪章

了解: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

理解:国际宪章

(3)中国的历史保护制度与法规建设

理解:中国的历史保护制度与法规建设

(4)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掌握: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及国际宪章

第二十一章城市开发规划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的关系,掌握城市开发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开发概况

了解:城市开发的概念

理解:城市开发的类型、主导力量

掌握:城市开发的目标和任务

(2)城市土地开发

了解:城市土地开发的类型、特点、目标、原则,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城市土地开发效益及评价

理解: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3)城市再开发

了解:城市再开发的概念

理解:城市中心区再开发、城市工业区再开发

(4)城市空间开发时序

了解:时序规划

理解:土地开发的时序规划、城市开发资金的时序规划

(5)城市开发策划

了解:城市开发策划的原则和目标

掌握:城市开发策划的内容、步骤及方法

(6)城市开发的组织与管理

了解:我国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

掌握:城市开发的调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开发策划

教学难点:城市开发的调控

第二十二章城市规划管理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规划管理涉及的相关工作、工作程序和相关原则,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

2.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了解: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2)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行为

了解:城市规划管理应遵循的行政法制原则

理解: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分类、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特征、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内容、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效力

(3)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了解: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手段和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教学难点: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行为

四、教学建议

1.对于城市规划原理的重点内容,老师应该讲授得更加详实,同时提醒同学在教材中标注出来,以便日后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是重要典型的案例,应该进行仔细分析。难点问题往往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应深入浅出,尽量能化繁为简,多举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积极性,结合理论进行讲解

2.课堂讲授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减少课程理论化太强带来的缺点。能开拓学生眼界,配合主教材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图形多部分的内容。

3.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结合实践生活,多采用案例进行例证;教学中多让学生展开讨论,对国家、地区或学生生活周边的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的剖析,如城市各类用地规模是否合理,城市环境保护有没有规划好,城市交通存在哪些弊端如何改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作业数量最好一章一练,作业或课外思考题型应充分考虑题型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还应考虑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作业更重视理论的掌握,应以课本习题为主,思考与讨论题应更侧重能力提高,以案例分析和现实问题为主。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60%。

六、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主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 泛城市化:在郊区化、逆城市化的同时,非城市地区的就业情况、生活环境与质量甚至生活方式都与城市没有本质差别,城乡之间的界线变得不再清晰。这种现象称为“泛城市化”。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是…人口集中,以从事…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中心,是其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热岛效应: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根据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行性的进行的评估。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既是指已经建设使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用地评定是以用地为基础,综合与之相关的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来鉴别各种用地是否符合规划与建设的需要 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 管线综合:搜集城市规划地区各单项工程项目的现状资料、规划设计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他们之间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生命线系统:在灾害发生时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的工程项目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1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2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道路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也改变了城市内部结构布局;3城市用地类型增加;4城市的类型增多;5引发环境问题,产生现代城市问题; 6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 城市规划纲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之前,可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有: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2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4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具体内容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分为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照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这一城市的统一结构..指出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填空 1.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 2.不论卧城还是半独立的卫星城镇 3.第三代的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4.法国人勒.柯布西埃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将工业化思想大胆的带入城市规划. 5.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为《雅典宪章》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戏.交通四大方面. 6.20世纪50年代.人居生态环境. 7.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长远发展的有限资源支撑问题. 8.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9.1976年人居大会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 10.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简答 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型的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所谓的单向型的封闭思维方法包含了两层含义:①思维的单向性.这与现代的思想方法的双向联系和多环联系的思想方法相违.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方法.否定了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成果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②封闭型.就是指思想过程中单系统的思维方式.它否定了该系统外的环境系统对系统的作用.通俗的说.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 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 2.由最终的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所谓的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就是指否定动态发展的思想方法.追求最终的理想状态.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概念.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思想方法 所谓的刚性规划思想方法特征即缺乏多种选择性. 城市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构成的多样性.发展时间上的摆动决定了其服务的城市规划必须是提供多种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即弹性的规划思想方法.弹性规划思想方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等.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指导性的思想方法 指令性的思想方法首先假设了城市诸系统的发展是由某一个中心的枢纽控制的.而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就是这个伟大的枢纽.他控制了整个城市中的任何系统的发展. 二.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最新整理篇--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真题(1)

1997 城市规划原理(30+10+5+55=100) 一、名词解释(5×6=30) 城市规划纲要 净空限制区 Suburbanization (城市发展的)economic base theory Build-up area f) Accessibility 二、用图示表示以下规划内容(2×5=10) 公路及站场在大城市中的布置方案 一个理想的沿江城市的组团式结构 三、 从下游到上游写出10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5) 四、问答题 论述城市规划的防震措施。(10) 论述造成我国城镇工业布局极其分散的原因和弊端。(15)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20) 城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0) 1998 一、名词解释(4×5=20) 卧城 分区规划 城市用地选择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劳动构成 二、作图题(10×2=20) 用图表示我国九十年代一个典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 一个典型矿业城市的布局结构。 三、问答题(20×2=40) 举例说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何要确定城市规模?当前推断城市人口规模的最常用的有哪些办法?它与传统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产业和例健康发展有何作用? 四、读图分析题用文字简要描述下图某城市的布局特征;假定该是进一步扩大规模,请你在原图的基础上为其补充新的部分。 1999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 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必答题(每题15 分): 1.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 题中任选2 题,每题15 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 (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 (2)以静风为主; (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4.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 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 2000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一、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问答题(每题20 分,任选3 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 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口预测问题?(10 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 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开发有何看法?(10 分)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北京大学2001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 铁路编组站 三块板的道路断面(用图表示) 布置工业区与居住区的最小风频原则(用图表示)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二、选择正确答案 关于城市郊区化,下面的几种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b) 城市郊区 l) 交通运输业化就是郊区城市化。 c) 城市郊区化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阶段。 d) 我国正处在集中型的城市化阶段,与离心性的郊区化相矛盾。 e) 我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在郊区建设卫星城,所以郊区化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了。 f) 和西方自发的郊区化不一样,我国的郊区化基本上是被动的。 g) 伴随着城市郊区化的离心发展,城市化水平要下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