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SWINDOWS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及硬件发展及操作系统系统技术发展的关系

MSWINDOWS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及硬件发展及操作系统系统技术发展的关系

MSWINDOWS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及硬件发展及操作系统系统技术发展的关系
MSWINDOWS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及硬件发展及操作系统系统技术发展的关系

MS WINDOWS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与硬件发展及操作系统系统技术发展的关系

2012-06-24 21:09:44| 分类:操作系统|举报|字号订阅

关键词:Windows 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WindowsNT 浏览

器 Windows操作系统图形化操作系统微软公司 Office Interne

摘要:操作系统的演变与发展,是和计算机硬件水平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同时操作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时时刻刻对操作系统的演变起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本文以MS WINDOWS为列子,浅析在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中硬件发展与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与其的关系。

Windows 1.0

Windows 1.0,操作系统是微软第一次对个人电脑操作平台进行用户图形界面的尝试。Windows 1.0基于MS-DOS操作系统,实际上其本身并非操作系统,至多只是基于DOS的应用软件。之后的 Windows 2.x,3.x 和 95,98,Me仍是基于DOS的操作系统,所以说直至Windows NT,微软的操作系统始终是基于DOS在本质的技术上并没有较大的进步。而Windows NT则宣告了DOS操作系统的终结,并成为流行至今的主流操作系统。

Windows 2.1

2.1版本事在2.0版本上进行了大量改进,为了追赶硬件发展,很快Windows 2.0出了286和386的特别版本,分别叫做Windows/286和Windows/386,版本2.1。在1982年的80286处理器上,Intel引入了保护模式(Protected Mode),老的8086模式被称为实模式(Real Mode)。实模式下只能访问1MB的空间,进入保护模式后访问空间扩大到16MB,80286上每个段的大小被限制为64KB。Windows 2.0x版本使用的是实模式,虽然Windows/286同样基于实模式,不过它开始支持HMA(High Memory Area),从而将内存支持从普通实模式的640KB 扩展到整个1MB。80286的保护模式没有被Windows/286使用。

到了1985年的80386,Intel在段寄存器的基础上构筑新的保护模式:虚拟8086模式(Virtual 8086 Mode)并完善了80286的保护模式,后者被称为386增强模式。在虚拟8086模式下可以虚拟出多个8086处理器,从而可以真正地同时执行多个实模式程序并对其进行简单的保护。Windows/386利用了这个特性,将每一个应用程序都运行在这个模式下。同时Windows/386还引入了LIM EMS(Lotus,Intel,Microsoft Expanded Memory Specification)以利用超过1MB 的内存。早期的EMS扩展驱动集成在Windows/386内,到了次年的MS-DOS 4.01才具有独立的EMM386.SYS版本(1991年MS-DOS 5.0带的

EMM386.EXE是进一步改进的版本),EMM386通常和HIMEM.SYS一起使用。从80286到80386,看起来只是处理器位数的变化,但实质上是处理器体系结构的变化,从寻址方式上说,就是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虚拟8086模式"的变化。从80386开始之后的处理器,虽然速度和功能不断提升,然而基本上属于同一种系统结构的改进与加强,而无本质的变化,所以人们把80386以后的处理器统称为IA32。此时,硬件的告诉发展使得寻址位数和性能都大大增强,但操作系统的实质并无太大变化。

windows 3.X

虽然并无本质变化,但必须说一下3.X。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平台的Windows 3.x家族发行于1990年到1994年间。其中的3.0版是第一个在世界上获得成功的版本。使得微软的操作系统可以和苹果电脑公司的麦金塔电脑以及在图形化界面的Commodore的Amiga竞争。Windows 3.x基于MS-DOS 操作系统。3.0版发行于1990年5月22日,这个系统既包含了对用户界面的重要改善也包含了对80286和80386对内存管理技术的改进。为命令行式操作系统编写的MS-DOS下的程序可以在窗口中运行,使得程序可以在多任务基础

上可以使用使用,虽然这个版本只是为家庭用户设计的,很多游戏和娱乐程序仍然要求DOS存取。这应该算是微软操作系统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这个版本中改善的对286与386内存管理,

对当时最先进的386处理器有良好的支持。这个系统还提供了对虚拟设备驱动(VxDs)的支持,极大改善了系统的可扩展性,计算机用户再不必在购买Windows 3.x时煞费苦心地查证自己的硬件是否可以被系统支持了,因为他完全可以另外安装一个驱动程序。

Windows 95

个人认为,这是微软最有成功的一代操作系统,它的出现直接结束了操作系统行业的竞争,开启了微软对个人用户操作系统的统治地位的新时代。虽然本质依然是DOS但是在界面上却进行了非常强大的优化。同时从操作系统技术方面来看:虚拟机调度方式

Windows 95中的过程调度和虚拟机管理关系十分密切。在Windows 95中,线程是系统调度程序要处理的主要对象,线程的特征:

1)在过程里是一个可执行路径;

2)能够被任何32位的Windows程序或运作在Windows 95里的VXD创建;

3)有自己私有的堆叠存储器和执行价前后关系;

4)固定的过程分享存储器;

5)一个过程可以创建许多并发的线程。

调度程序控制

调度程序控制有两种不同的影响,一种是它本身的一套内部算法,试图为每个线程提供一种平滑的多任务环境。"平滑"的目标是给线程提供一个合理的处理器时间,既要使它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又不能太长,以免其他线程被锁住的时间太长。另一个对调度程序的影响是VXD能够直接调用的一套系统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调度程序内部采用了三种线程优先级的动态升高,定时的损耗优先级的继承。

支持多消息队列

Windows 95支持多消息队列,这种设计的改进来自Windows NT。因为有效的消息流对好的响应时间和平滑多任务是极其重要的,而这种支持多消息队列的设计技术是关键。它能够保证系统在一个应用程序失败时不至于死锁。这种多消息队列技术称做"异步输入"(Input Desynchronization)。在Windows 95下,经原始输入队列添加消息十分简单。系统中还有一个运作的线程,它有规律地把这消息移出队列转到各个私有应用消息队列。这种队列有两种:所有16位应用程序的单一队列和所有32位应用程序中的线程的私有队列。

Windows 98

虽然Windows 98并没有很多创新,但它却又是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统。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Windows 98将不在MS-DOS操作系统上运行。Windows 98是一紧密集成的操作系统,它直接进入图形用户界面而不再是命令行提示方式。但是Windows 98仍然提供了对MS-DOS的兼容性。

对新一代硬件的支持

Support for New Generation of Hardware 描述:Windows 98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用户可以使用一批最近几年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创新提供完全的支持。一些由Windows 98支持的主要硬件标准包括:Universal Serial BUS(USB)(通用串行总线),IEEE 1394,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图形加速端口)(AGP),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 (ACPI)(先进配置电源接口),和DVD。

Windows xp

这个版本的系统可以说是微软历史上最成功的操作系统,在位长达十年时间。同时它也是微软最受欢迎和好评度最高的系统。是备受广大用户亲睐的操作系统。它发行与2001年10月25日,原来名称是whistler。与2011年7月初微软表示将在2014年春季彻底取消对win xp的技术支持。

Win xp对硬件的需求:

Cpu 时钟频率为300MHz或更高的处理器至少需要230MHz的处理器

内存:128或更高最少支持64M内存但会影响部分功能

硬盘:至少1.5G可用硬盘空间

显示卡和适配器:640X480或分辨率更高的视频适配器和监视器

从以上数据来看,硬件的高速发展使得操作系统对硬件的要求逐渐增加,相比于老式的操作系统,win xp有了本质性的飞跃。

Windows是微机操作系统新潮流的一个重要例子(其他例子有Linux和MacOS)。Windows的动因是开发当今的32位和64位微处理器处理能力的需求,在速度、硬件完善度和存储能力几个方面与大型机和小型机进行竞争。

这些新操作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尽管他们仍然希望支持一个单独的交互用户,但它们的确是多任务操作系统。两个最主要的反战因素引发了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和服务器中的多任务需求。首先,随着微处理器的速度和储存能力的不断增长以及虚拟存储器的支持,应用程序变得更加复杂且相关性更强。因为,单任务环境变得更加笨拙、对用户不够友好。

多任务的第二个冬季是可获/服务器计算的发展。在客户/服务器计算中,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和主机系统联合使用,以实现特定的应用。他们两个被连接在一起,每一个都被分配给一部分与其能力相适应的作业。客户/服务器可以在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局域网中实现,或者可以通过用户系统和一台大主机见的连接实现。一个应用程序额可能涉及一台或多台个人计算机以及一个或多个服务器设备。为停工所需的响应性,操作系统需要支持复杂的实时通信硬件和相关的通信协议以及数据传送结构,同时还应支持在进行的用户进行交互。

Windows对象

Windows大量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面向对象简化了进程间资源和数据的共享,便于保护资源免受未经许可的访问,windows使用的面向对象的重要概念如下:

封装:一个对象由一个或多个称作属性的数据项组成,在这些数据上可执行一个或多个称作服务的过程。访问对象中数据的唯一方法是引用对象的一个服务,因此,对象中的数据可以很容易地保护起来,避免未经授权的使用和不正确的使用。

对象类:一个对象类是一个模板,它列出来对象的属性和服务,并定义了对象的某些特征。操作系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创建对象类的特定实例。

继承:尽管需要靠手工编码实现,但执行体使用继承通过添加新的特征来扩展对象类。每个执行体类都基于一个基类,这个基类定义虚方法,以便支持创建、命名、安全保护和删除对象。调度程序对象是继承事件对象属性的执行体对象,因此,他们能使用常规的同步方法。其他特定的对象类型,允许这些面向对象特定设备的类从基类中继承,增加额外的数据的方法。

多态性:Windows内部使用通用的API函数集操作任何类型的对象,但是,由于许多API是特定的对象类型所特有的,因此Windows并不是完全多态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硬件的发展和程序设计方法及操作系统技术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史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史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数据库技术最初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今天近几十年的历史,其发展速度之快,使用X围之广是其它技术所远不及的。 先介绍一下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数据模型的发展经历了格式化数据模型(包括层状数据模型和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两个阶段,正在走向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等非传统数据模型的阶段。 层状数据模型每个节点间是一对多的父子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个父亲三个儿子;中心下的几个部门,部门里的人。网状数据模型中允许任意两个节点间有多种联系,层次模型实际上是网状模型的一个特例;如同学生选课,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某一课程也可被多名学生选修。关系数据模型,职工,比如我(编号,XX,性别,所属部门,籍贯),我和马薇,X晖,陈曙光等就组成了一X关系模型的数据表。 根据数据模型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三代的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

第一代数据库的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IMS和70年代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商CODASYL下属数据库任务组DBTG提议的网状模型。层次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有根的定向有序树,网状模型对应的是有向图。这两种数据库奠定了现代数据库发展的基础。这两种数据库具有如下共同点: 1.支持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模式之间具有转换(或成为映射)功能,保证了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 2.用存取路径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3.有独立的数据定义语言; 4.导航式的数据操纵语言。 网状数据库 最早出现的是网状DBMS。网状模型中以记录为数据的存储单位。记录包含若干数据项。网状数据库的数据项可以是多值的和复合的数据。每个记录有一个惟一地标识它的内部标识符,称为码(DatabaseKey,DBK),它在一个记录存入数据库时由DBMS自动赋予。DBK可以看作记录的逻辑地址,可作记录的替身,或用于寻找记录。网状数据库是导航式(Navigation)数据库,用户在操作数据库时不但说明要做什么,还要说明怎么做。例如在查找语句中不但要说明查找的对象,而且要规定存取路径。

WINDOWS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WINDOWS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2009-05-21 18:16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Microsoft开发的Windows是目前世界上用户最多、并且兼容性最强的操作系统。最早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1985年就推出了。改进了微软以往的命令、代码系统Microsoft Dos。Microsoft Windows是彩色界面的操作系统。支持键鼠功能。默认的平台是由任务栏和桌面图标组成的。任务栏是显示正在运行的程序、“开始”菜单、时间、快速启动栏、输入法以及右下角的托盘图标组成。而桌面图标是进入程序的途径。默认的系统图标有“我的电脑”、“我的文档”、“回收站”,另外,还会显示出系统的自带的“IE浏览器”图标。运行Windows的程序主要操作都是由鼠标和键盘控制的。鼠标的左键单击默认是是选定命令,鼠标左键双击是运行命令。鼠标右键单击是弹出菜单。WIndows系统是“有声有色”的操作系统。《连线》杂志日前发表分析文章称,在过去的23年中,Windows操作系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总体趋势是功能越来越强大了,用户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了,但其发展进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曾多次出现曲折。应用最广泛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其发展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Windows的成功与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内存容量的增加可谓“休戚与共”。微软依靠大量第三方软件让用户喜欢上了Windows。 1、Windows 1.0 Windows 1.0 微软第一款图形用户界面Windows 1.0的发布时间是1985年11月,比苹果Mac晚了近两年。由于微软与苹果间存在一些法律纠纷,Windows 1.0缺乏一些关键功能,例如重叠式窗口和回收站。用现在的眼光看,它的失败并不令人感到意外。Windows 1.0只是对MS-DOS的一个扩展,它本身并不是一款操作系统,但确实提供了有限的多任务能力,并支持鼠标。Microsoft Windows 1.0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操作系统有:1.DOS操作系统;2.Mac OS操作系统;3.Windows 系统;4.Unix系统;5.Linux系统;6.OS/2系统; 一、 DOS操作系统 DOS是Diskette Operating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磁盘操作系统。DOS是1981~1995年的个人电脑上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操作系统。由于早期的DOS系统是由微软公司为IBM的个人(PC)电脑开发的,故而即称之为PC-DOS,又以其公司命名为MS-DOS,因此后来其他公司开发的与MS-DOS兼容的操作系统,也延用了这种称呼方式,如:DR-DOS、Novell-DOS ....,以及国人开发的汉字DOS(CC-DOS)等等。 MS-DOS发展,从早期1981年不支持硬盘分层目录的DOS1.0,到当时广泛流行的DOS3.3,再到非常成熟支持CD-ROM的DOS6.22,以及后来隐藏到Windows9X下的DOS7.X,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20年,至今仍然活跃在PC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OS是在直接内存下运行,程序设计员只能在1MB以下的存储器上操作。DOS容许使用的内存空间只有640KB(其他的348KB为ROM BIOS和其他卡所保留),在DOS下无法运行超过640KB的大程序。 DOS系统是字符式的操作系统,所有操作都通过键盘输入“命令行”来执行。微软公司推出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以后,由于

Windows操作系统的几乎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来完成,不必再去记忆繁杂的命令,也省去了键盘输入“命令行”的操作。这种对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使得Windows操作系统很快的就占据了PC 舞台上主角位置,而把DOS推倒了舞台的边缘。但是,为了一些特定的需要,Windows操作系统里保留了DOS命令形式,在需要时在系统的内存中拿出640K的内存,开辟出虚拟一个DOS运行的环境(“虚拟机”)来执行DOS命令。这种Windows操作系统里开辟的DOS运行环境,只不过是Windows操作系统里面的许多窗口中的一个窗口而已,它与Windows操作系统出现之前dos独占系统的全部资源的情况已大不相同。 “纯DOS”就是相对于这种情况而言的:不打开windows系统,只用软盘或其他媒体(如光盘、U盘等)启动机器,进入DOS系统,这时的DOS独享系统的全部资源,这时的环境状态就叫“纯DOS”状态。由于没有打开windows系统,所以与windows有关的一切软件、病毒、木马......,都不能起作用,不能控制你的任何资源,从而你可以在这种环境里,把那些你不想要的东东清理干净! 1981年,MS-DOS 1.0发行,作为IBM PC的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发售,支持16k内存及160k的5寸软盘。在硬件昂贵,操作系统基本属于送硬件奉送的年代,谁也没能想到,微软公司竟会从这个不起眼的出处开始发迹。 1982年,支持双面磁盘。 1983年MS-DOS 2.0随IBM XT发布,扩展了命令,并开始支持5M硬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及特点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及特点 1.CP/M系统 计算机语言百花争妍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本身正向微型化方向发展。1971年,Intel 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四位Intel 4004芯片,1973年,又研制成功八位Intel 8086芯片。微型机的诞生,已经指日可待。 七十年代中期,台式微机,工作站,超级微机,膝上机相继面世,“谁来指挥他们”,人们千呼万唤。 事实上,早在1972年,AMAA(美国微型机协会)就悄悄地为一个“指挥系统”作临产前的准备了,他们用PL/M程序设计语言为Intel 8086编写了纸带编辑程序ED。1973年,PL/M 的创始人Gary Kildall博士决定“挂帅亲征”,很快在DEC公司的主机TOPS-10上,培植成功一个管理程序和数据的“胚胎”。博士旗开得胜,感觉当然是“味道好极了!”,但Intel 公司及其它著名电脑公司却对此充耳不闻,这使“元帅”和“士兵”们很是光火,1974年,“胚胎”得以向全世界公布:版本号V1.3;大名:CP/M;全称:Control Program/Monitor (控制程序或监控程序)。 虽然CP/M V1.3 是为肩任“控制程序和数据”的“上帝”而来的,但“上帝一世”却颇受冷落,电脑业者依旧冷眼旁观。1975年,CP/M V1.4 继承“王位”,开始大造舆论,加之Kildall 博士创建了Digital Research(数字研究公司),为CP/M呐喊欢呼,CP/M陆续被各国微机厂商采用,围绕他的软件也爆炸般地得到了开发。CP/M变红发紫,神话般普及,被推崇为“标准八位机软件总线”,Kildall 博士更是声名远播。 CP/M其实就是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享有指挥主机、内存、磁鼓、磁带、磁盘、打印机等硬设备的特权。通过控制总线上的程序和数据,操作系统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人们的指令,如同指挥一台晚会或乐队,高效率地合奏美妙的乐章。 繁荣的CP/M家族不断添丁。运行在Intel 8080芯片上的CP/M—80;运行在8088、8086芯片上的叫CP/M—86;而在Motorola(摩托罗拉)68000 上运行的CP/M叫做CP/M-68K。CP/M—80、CP/M—86、CP/M-68K等组成了庞大的CP/M家族。 单用户的CP/M—80操作系统,后来发展成多用户的MP/M—80,单用户的CP/M—86又发展成并发的CP/M—86和多用户MP/M— 86,它们成为家族的新生力量。 CP/M开创了软件的新纪元,称得上是计算机改朝换代的里程碑。 2.DOS系统 七十年代末期,CP/M后院起火,其微机操作系统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1979年,IBM公司为开发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86,请微软公司(Microsoft)为IBM PC 设计一个磁盘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慷慨承诺,但当时手头仅有XENIX操作系统,XENIX操作系统要求处理器支持存贮管理和保护设备的功能,可PC机的CPU 8086/8088 均不具备此功能。微软公司急于满足PC机的要求,购买了由西雅图公司工程师Tim Paterson研制的、可在8088上运行的CP/M—86“无性系”——SCP—DOS操作系统的销售权,将SCP—DOS改称MS—DOS V1.0发表。为避“偷梁换柱”的嫌疑,微软公司又于1981年8月推出了支持内存为320KB 的MS-DOS 1.1版。由于蓝色巨人的推波助澜,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几乎一夜之间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CP/M地位岌岌乎可危。 随后,IBM 公司向微软公司购得MS-DOS使用权,将其更名为PC-DOS 1.0。MS-DOS又称PC-DOS,就是这个原因。 MS-DOS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的最初设计思想及其追求目标的正确和恰当,那就是为用户上机操作和应用软件开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使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几十个DOS命令,或以命令行方式直接键入或在DOS4.0以上版本下以DOS Shell菜单驱动,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一)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一) (总分:1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5.00) 1.采用扩展关系数据模型的方法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做 ______。 (分数:1.00) A.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 B.扩展关系数据库系统 C.拓展关系数据库系统 D.以上都不正确 解析: 2.下列哪一种结构是支持并行数据库系统最好的结构? ______。 (分数:1.00) A.共享内存 B.共享磁盘 C.无共享√ D.层次模式 解析: 3.下面属于并行数据库系统目标的是 ______。Ⅰ.高性能Ⅱ.高可用性Ⅲ.高扩充性 (分数:1.00)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Ⅰ和Ⅲ D.Ⅰ、Ⅱ和Ⅲ√ 解析: 4.下列属于粗粒度并行机特点的是 ______。 (分数:1.00) A.拥有大量的处理器 B.共享一个主存√ C.单个事务运行得更快 D.数据库一般将一个查询分配到多个处理器上 解析: 5.操作型数据和分析型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下列哪一个是操作型数据的特征? ______。 (分数:1.00) A.可更新的√ B.历史的(包括过去数据) C.支持管理决策的 D.面向主题的 解析: 二、{{B}}填空题{{/B}}(总题数:5,分数:10.00) 6.在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中,客户机可以使用{{U}} 【1】 {{/U}}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查询命令。(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解析: 7.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与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U}} 【2】 {{/U}} 存储在多个场地。 (分数:2.00)

操作系统发展史

CP/M系统 计算机语言百花争妍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本身正向微型化方向发展。1971年,Intel 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四位Intel 4004芯片,1973年,又研制成功八位Intel 8086芯片。微型机的诞生,已经指日可待。 七十年代中期,台式微机,工作站,超级微机,膝上机相继面世,“谁来指挥他们”,人们千呼万唤。 事实上,早在1972年,AMAA(美国微型机协会)就悄悄地为一个“指挥系统”作临产前的准备了,他们用PL/M程序设计语言为Intel 8086编写了纸带编辑程序ED。1973年,PL/M的创始人Gary Kildall博士决定“挂帅亲征”,很快在DEC公司的主机TOPS-10上,培植成功一个管理程序和数据的“胚胎”。博士旗开得胜,感觉当然是“味道好极了!”,但Intel 公司及其它著名电脑公司却对此充耳不闻,这使“元帅”和“士兵”们很是光火,1974年,“胚胎”得以向全世界公布:版本号V1.3;大名:CP/M;全称:Control Program/Monitor (控制程序或监控程序)。 虽然CP/M V1.3 是为肩任“控制程序和数据”的“上帝”而来的,但“上帝一世”却颇受冷落,电脑业者依旧冷眼旁观。1975年,CP/M V1.4 继承“王位”,开始大造舆论,加之Kildall 博士创建了Digital Research(数字研究公司),为CP/M呐喊欢呼,CP/M陆续被各国微机厂商采用,围绕他的软件也爆炸般地得到了开发。CP/M变红发紫,神话般普及,被推崇为“标准八位机软件总线”,Kildall 博士更是声名远播。 CP/M其实就是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享有指挥主机、内存、磁鼓、磁带、磁盘、打印机等硬设备的特权。通过控制总线上的程序和数据,操作系统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人们的指令,如同指挥一台晚会或乐队,高效率地合奏美妙的乐章。 繁荣的CP/M家族不断添丁。运行在Intel 8080芯片上的CP/M—80;运行在8088、8086芯片上的叫CP/M—86;而在Motorola(摩托罗拉)68000 上运行的CP/M 叫做CP/M-68K。CP/M—80、CP/M—86、CP/M-68K等组成了庞大的CP/M家族。 单用户的CP/M—80操作系统,后来发展成多用户的MP/M—80,单用户的CP/M—86又发展成并发的CP/M—86和多用户MP/M— 86,它们成为家族的新生力量。 CP/M开创了软件的新纪元,称得上是计算机改朝换代的里程碑。 DOS系统 七十年代末期,CP/M后院起火,其微机操作系统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1979年,IBM公司为开发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86,请微软公司(Microsoft)为IBM PC设计一个磁盘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慷慨承诺,但当时手头仅有XENIX 操作系统,XENIX操作系统要求处理器支持存贮管理和保护设备的功能,可PC

数据库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数据库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数据库技术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 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是数据,所以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并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 一、数据库发展历史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层次和网状数据库系统。层次数据库系统的典型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出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IMS。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会CODASYL(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下属的数据库任务组DBTG(Data Base Task Group)提出了若干报告,被称为DBTG报告。DBTG报告确定并建立了网状数据库系统的许多概念、方法和技术,是网状数据库的典型代表。在DBTG思想和方法的指引下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技术不断成熟,开发了许多商品化的数据库系统,它们都是基于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 可以说,层次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先驱,而网状数据库则是数据库概念、方法、技术的奠基者。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是关系数据库系统。20世纪70年代是关系数据库理论研究和原型开发的时代,其中以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试验室开发的System R 和Berkeley大学研制的Ingres为典型代表。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终于使关系数据库从实验室走向了社会,因此,人们把20世纪70年代称为数据库时代。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新开发的系统均是关系型的,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性能优良的商品化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如DB2、Ingres、Oracle、Informix、Sybase 等。这些商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使数据库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情报检索、辅助决策等方面,成为实现和优化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 第三代数据库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据库技术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其他领域对数据库技术需求的迅速增长。这些新的领域为数据库应用开辟了新的天地,并在应用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数据管理的需求,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990年高级DBMS功能委员会发表了《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宣言》,提出了第三代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应支持数据管理、对象管理和知识管理。必须保持或继承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的技术。必须对其他系统开放 二、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针对关系数据库技术现有的局限性,理论界如今主要有三种观点 :

浅谈计算机操作系统现状与发展

浅谈计算机操作系统现状与发展 摘要: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软件,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软件资源和整个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协调系统部件之间,系统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随着操作系统的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功能不断增加。操作系统作为一个标准的套装软件必须满足尽可能多用户的需要,于是系统不断膨胀,功能不断增加,并逐渐形成从开发工具到系统工具再到应用软件的一个平台环境。更能满足用户需求。本文主要针对操作系统在计算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技术变革作出了分析,同时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发展和分类做了简单的分析和阐述,以及对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一个预测。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历程,新技术,发展趋势 Talking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Abstract: Operating system (O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uter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ystem software,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computer system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sources and the entire computer workflow, coordination between system components, systems and users Between the user and the u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the new technology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the function is increasing. The operating system as a standard suite of software must meet the needs of as many users as possible, so the system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the function is increasing, and gradually formed from the development tools to the system tools to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to a platform environment. More able to meet user need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ore pos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f the compu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system, and makes a simple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 of the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and makes a predi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mputer.

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史

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史 1、windows1.0诞生背景 微软公司刚开始开发的时候,这个软件还不叫Windows,而是叫做:“Interface Manager(界面管理员)”;是时为1981年的9月。当时微软公司正在与IBM公司合作开发OS/2,大家认为这个才是MS-DOS的正统继任者。不过比尔盖茨不这么想,从一开始他就留了一手,因此自己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一直就是比尔盖茨的秘密武器。 当然,Windows 1.0的能力还很弱的,例如在层叠窗体的时候,太多了就比较困难了,另外也没有改变层叠的可选项。微软公司公开宣布Windows开发计划的消息是在1983年,可是直至1985年九月才正式发布了第一版的Windows 1.0,这个版本的Windows基于MS-DOS 2.0的,由于当时的硬件限制,与MS-DOS 2.0功能限制,Windows 1.0不应该拿来与之后的Windows 3.1来比较;不管怎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目标用户是IBM兼容机的高端 2、windows95诞生背景 Windows 95是一个混合的16位/32位Windows系统,其版本号为4.0,开发代号为Chicago。1995年8月24日发行。Windows 95是微软之前独立的操作系统MS-DOS和Microsoft Windows的直接后续版本。第一次抛弃了对前一代16位x86的支持,因此它要求英特尔的80386处理器或者在保护模式下运行于一个兼容的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它以对图形用户界面的重要的改进和底层工作(underlying workings)为特征。同时也是第一个特别捆绑了一个版本的DOS的视窗版本(MS-DOS 7.0)。这样,微软就可以保持由Windows 3.x创建起来的GUI市场的统治地位,同时使得没有非微软的产品可以提供对系统的底层操作服务。也就是说,Windows 95具有双重的角色。它带来了更强大的、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同时也结束了桌面操作系统间的竞争。在市场上,Windows 95绝对是成功的:在它发行的一两年内,它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操作系统。 3、windows98介绍,有哪些重要版本 Windows 98全面集成了Internet标准,以Internet技术统一并简化桌面,使用户能够更快捷简易地查找及浏览存储在个人电脑及网上的信息;其次,速度更快,稳定性更佳。通过提供全新自我维护和更新功能,Windows98可以免去用户的许多系统管理工作,使用户专注于工作或游戏。 Windows 98相对于Windows 95有较大的改进。 1.安装简便:安装Windows 98时,系统会自动引导你完成安装过程,自动检测所有常用硬件,如调制解调器、CD-ROM驱动器、声卡和打印机等。 2.与现有软硬件配合得更协调:Windows 98为1900多种现有硬件设备提供内部支持,并通过了与3500多种当前流行软件兼容性的测试。内部支持包括为当前提供32位的设备驱动程序,这意味着被支持的硬件在Windows 98环境下将运行得更快,效率更高。 3.具有“即插即用”功能:当你在计算机上使用“即插即用”设备时,Windows 98会自动对它进行设置并启用该设备。 4.改进了用户界面:Windows 98中的桌面,可以帮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它只将少数几个图形对象放在桌面上,显示得比以前更简洁。“开始”按钮引导你开始在计算机上做大多数日常工作。如果你希望能快速启用一个常用的程序或文档,只须将其拖到“开始”按钮上即可。它将与其它功能(如启动程序、打开文档、获取帮助、更改系统设置、查找文件等)一起位于“开始”菜单中。“我的电脑”使得浏览计算机上的内容(各种文件、文件夹以及程序)更方便。“网上邻居”使得查看和使用网络更简单。“回收站”为你提供放

数据库技术发展简史

数据库技术发展简史 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商业产品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数据库的诞生和发展给计算机信息管理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已经开发建设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库,它已成为企业、部门乃至个人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同时,随着应用的扩展与深入,数据库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数据库的研究领域也已经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 30年间数据库领域获得了三次计算机图灵奖(C.W. Bachman,E.F.Codd, J.Gray),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数据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领域。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溯一下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数据库发展简史 1. 数据管理的诞生 数据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时的数据管理非常简单。通过大量的分类、比较和表格绘制的机器运行数百万穿孔卡片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其运行结果在纸上打印出来或者制成新的穿孔卡片。而数据管理就是对所有这些穿孔卡片进行物理的储存和处理。然而,1 9 5 1 年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种叫做Univac I 的计算机推出了一种一秒钟可以输入数百条记录的磁带驱动器,从而引发了数据管理的革命。1956 年IBM生产出第一个磁盘驱动器——the Model305 RAMAC。此驱动器有50 个盘片,每个盘片直径是2 英尺,可以储存5MB的数据。使用磁盘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机地存取数据,而穿孔卡片和磁带只能顺序存取数据。数据库系统的萌芽出现于60 年代。当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管理,对数据的共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文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够统一管理和共享数据的数据库管理

操作系统发展简史

操作系统发展简史 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一个平台,没有它,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正常运行。在个人电脑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操作系统,目前多数人知晓的主要有四种:DOS、Windows、Linux、Unix,当然,还有各类用于小型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游戏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功能特点。 一、DOS操作系统 这种操作系统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它就是我们以前用的那种看起来黑底白字的字符界面,现在已经被Windows操作系统所取代,同时,它也成为了Windows系统的一部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命令提示符或DOS窗口)。如今DOS操作系统只在某些特殊场合才有用到,如故障维修。 从1981年问世至今,DOS经历了7次大的版本升级,从1.0版到现在的7.0版,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是,DOS系统的单用户(注:只能由一个用户登陆使用)、单任务(注:只能同时运行一个程序)、字符界面(注:即黑底白字的屏幕显示,而非我们常见的图形化界面)、和16位的大格局没有变化,因此它对于内存的管理也局限在640KB的范围内。 DOS最初是为IBM-PC开发的操作系统,因此它对硬件平台的要求很低,即使对于DOS6.0这样的高版本DOS,在640KB内存、40MB硬盘、80286处理器(注:即我们所说的286电脑)的环境下也可正常运行,因此DOS系统既适合于高档微机使用,又适合于低档微机使用。 常用的DOS有三种不同的品牌,它们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MS-DOS、IBM公司的PC-DOS以及Novell公司的DR DOS,这三种DOS都是兼容的,但仍有一些区别,三种DOS中使用最多的是MS-DOS。 DOS系统一个最大的优势是它支持众多的通用软件,如各种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而且围绕DOS开发了很多应用软件系统,如财务、人事、统计、交通、医院等各种管理系统。鉴于这个原因,尽管DOS已经不能适应32位机的硬件系统,但是仍在某些领域有其用武之地。

计算机操作系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是( C ) A、原始操作系统,管理程序,操作系统 B、原始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程序 C、管理程序,原始操作系统,操作系统 D、管理程序,操作系统,原始操作系统 2.用户程序中的输入、输出操作实际上是由( B )完成。 A、程序设计语言 B、操作系统 C、编译系统 D、标准库程序 3.进程调度的对象和任务分别是( C )。 A、作业,从就绪队列中按一定的调度策略选择一个进程占用CPU B、进程,从后备作业队列中按调度策略选择一个作业占用CPU C、进程,从就绪队列中按一定的调度策略选择一个进程占用CPU D、作业,从后备作业队列中调度策略选择一个作业占用CPU 4.支持程序浮动的地址转换机制是( A、动态重定位 ) A、动态重定位 B、段式地址转换 C、页式地址转换 D、静态重定位 5.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最优适应分配算法要求对空闲区表项按( C )进行排列。 A、地址从大到小 B、地址从小到大 C、尺寸从小到大 D、尺寸从大到小 6.设计批处理多道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 系统效率和吞吐量 )。 A、灵活性和可适应性 B、系统效率和吞吐量 C、交互性和响应时间 D、实时性和可靠性 7.当进程因时间片用完而让出处理机时,该进程应转变为( )状态。 A、等待 B、就绪 C、运行 D、完成 8.文件的是指防止文件被( )。 A、篡改 B、破坏 C、窃取 D、删除 9.若系统中有五个并发进程涉及某个相同的变量A,则变量A的相关临界区是由( )临界区构成。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按逻辑结构划分,文件主要有两类:(记录式文件)和流式文件。 A、记录式文件 B、网状文件 C、索引文件 D、流式文件 11.UNIX中的文件系统采用(、流式文件)。 A、网状文件 B、记录式文件 C、索引文件 D、流式文件 12.文件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对文件的按名存取 B、实现虚拟存贮器 C、提高外围设备的输入输出速度 D、用于存贮系统文档 13.文件系统中用()管理文件。 A、堆栈结构 B、指针 C、页表 D、目录 14.为了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具有相同的文件名,通常在文件系统中采用()。 A、重名翻译 B、多级目录 C、约定 D、文件名 15.在多进程的并发系统中,肯定不会因竞争( )而产生死锁。 A、打印机 B、磁带机 C、CPU D、磁盘 16.一种既有利于短小作业又兼顾到长作业的作业调度算法是( )。 A、先来先服务 B、轮转 C、最高响应比优先 D、均衡调度 17.两个进程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在并发执行中,一个进程要等待其合作伙伴发来消息,或者建立某个条件后再向前执行,这种制约性合作关系被称为进程的()。 A、互斥 B、同步 C、调度 D、伙伴 18.当每类资源只有一个个体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环必死锁 B、死锁必有环 C、有环不一定死锁 D、被锁者一定全在环中 19.数据文件存放在到存储介质上时,采用的逻辑组织形式是与( )有关的。 A、文件逻辑结构 B、存储介质特性 C、主存储器管理方式 D、分配外设方式 20.在单处理器的多进程系统中,进程什么时候占用处理器和能占用多长时间,取决于( )。 A、进程相应的程序段的长度 B、进程自身和进程调度策略 C、进程总共需要运行时间多少 D、进程完成什么功能

数据库技术演变

第1章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信息系统领域是一个“不成熟”的领域。“不成熟”这个词通常具有消极的含义,因而公开使用这个词不得不多加小心。但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将信息处理的历史与其他技术领域的历史进行比较的话,就没有争议了。我们知道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主要是当时的帐房先生用来表示所欠法老谷子的多少。当漫步在罗马市区,我们就置身于两千多年前土木工程师所设计的街道与建筑物之间。同样,许多其他的领域也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因为信息处理领域只是从6 0年代初期才出现的,所以,历史地来看,信息处理领域是不成熟的。 信息处理领域的年轻性表现之一就是其倾向于面面俱到。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细节都正确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坐享其成。这就好象是说,若我们知道如何铺水泥、如何钻孔、如何安装螺母与螺栓,就不必操心桥梁的外型与用途了。如此态度会驱使一个成熟的土木工程师发疯的。 数据仓库的历史是伴随某种发展过程开始的,在此发展过程中,业界中人士所考虑的是投入更大的力量。更大规模的体系结构正在被勾勒出来—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数据仓库处于中心地位。最好从一种广阔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体系结构,而不是从某种细节去认识。 1.1 演化 有趣的是,决策支持系统( D S S)处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进程的结果,而且它仍在继续演化。D S S处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发展的初期。 图1 -1表明了从2 0世纪6 0年代初期直到1 980年的D S S处理的演化进程。在6 0年代初期,创建运行于主文件上的单个应用是计算领域的主要工作。这些应用的特点表现在报表和程序,常用的是C O B O L语言。穿孔卡是当时常用的介质。主文件存放在磁带文件上。磁带适合于廉价地存放大容量数据,但缺点是需要顺序地访问。事实上,我们常说,在磁带文件的一次操作中,1 00%的记录都要被访问到,但是只有5 %或更少的记录是真正需要的。此外,访问整条磁带的文件可能要花去2 0~30分钟时间,这取决于文件上是什么数据及当前正在做什么处理。 大约在6 0年代中期,主文件和磁带的使用量迅速膨胀。很快,处处都是主文件。随着主文件数量的增长,出现大量冗余数据。主文件的迅速增长和数据的巨大冗余引出了一些严重问题: ■需要在更新数据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程序维护的复杂性。 ■开发新程序的复杂性。 ■支持所有主文件需要的硬件数量。 简言之,属于介质本身固有缺陷的主文件的问题成为发展的障碍。如果仍然只用磁带作为存储数据的唯一介质,那么难以想象现在的信息处理领域会是什么样子。

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

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 摘要: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科学计算,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来管理数据。由此,计算机技术新的研究分支——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所谓数据库就是将许多具有相关性的数据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形成的数据集合。而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为DBMs ) 是支持人们建立、使用、组织、存储、检索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包括数据库模型、数据模型、数据库与应用的接口语言等。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数据库技术已相当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关键字: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和核心 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数据库出现前,计算机用户是使用数据文件来存放数据的。常用的高级语言从早期的FORTRAN到今天的c语言,都支持使用数据文件。有一种常见的数据文件的格式是,一个文件包含若干个“记录”,一个记录又包含若干个“数据项”,用户通过对文件的访问实现对记录的存取。通常称支持这种数据管理方式的软件为“文件管理系统”。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这些数据与其他文件中数据有大量的重复,造成了资源与人力的浪费。随着计算机所处理的数据的日益增多,数据重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人们就想到将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这样就演变成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形成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的诞生以20世纪60年代IBM公司推出的数据库管理产品IMs ( Info咖ationMana髀ment System) 为标志。数据库的出现,实现了数据资源的整体和结构化管理,使数据具有了共享性和一定的独立性,并能够对冗余度进行控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推出,使得数据库概念得到了普及,也使得人们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和统一管理的必要。但是由于IMs是以层次模型来组织和管理数据的,对非层次数据使用虚拟记录,大量指针的使用降低了数据使用的效率,同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模型机及数据库语言比较低级,数据的独立性也比较差,给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会(CODASYL,即Conference On Data Svstem Language)下属的数据库任务组( DBTG,即Dat aBaseTask Group) 对数据库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着名的DBTG报告。该报告确定并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许多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报告成为网状数据模型的典型技术代表,它奠定了数据库发展的基础,并影响着以后的研究。网状模型是基于图来组织数据的,对数据的访问和操纵需要遍历数据链来完成。因这种有效的实现方式对系统使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阻碍了系统的推广应用。1970年IBM公司的E.F.codd发表了着名的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技术的论文《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并获得198 1年ACM图灵奖,标志着关系模型数据库模型的诞生。

操作系统发展史

操作系统的发展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从1946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的每一代进化都以减少成本、缩小体积、降低功耗、增大容量和提高性能为目标,随着计 算机硬件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最初的计算机并没有操作系统,人们通过各种操作按钮来控制计算机。随后为了提高效率而 出现了汇编语言,操作人员通过有孔的纸带将程序输入计算机进行编译。这些将语言内置的计算 机只能由操作人员自己编写程序来运行,不利于设备、程序的共用。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出现 了现代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界面,是各种应用程序共同的平台。有了操作 系统,一方面很好地实现了程序的共用,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管理。 随着计算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出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1976年,美国DIGITAL RESEARCH软件公司研制出8位的CP/M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允许用户通过控制台的键盘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对文件信息进行管理,以实现硬盘文件或其他设备文件的自动存取。此后出现的一些8位操作系统多采用CP/M结构。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继CP/M操作 系统之后,还出现了C-DOS、M-DOS、TRS-DOS、S-DOS和MS-DOS等磁盘操作系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MS-DOS,它是在IBM-PC及其兼容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它起源于 SCP86-DOS, 是1980年基于8086微处理器而设计的单用户操作系统。后来,微软公司获得了该操作系统的专 利权,配备在IBM-PC机上,并命名为PC-DOS。1981年,微软的MS-DOS 1.0版与IBM的PC面世,这是第一个实际应用的16位操作系统。从此,微型计算机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87年,微软发布 的MS-DOS 3.3版本是非常成熟可靠的DOS版本,微软据此取得个人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的单用户操作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各种新型的现代操作系 统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 现代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它是以多用户多道作业和分时为特征的系统。其典型代表有UNIX、Windows、Linux、OS/2等操作系统。 Unix由贝尔实验室的Ken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在1968年共同开发出来,1970年Unix 被移植到PDP-11/20上,系统由原来的同时支持2个用户提升到同时支持3个用户,可见Unix从 一开始就是多用户的操作系统。这就是第一个版本。 UNIX第二版于1972年发行,增添了管道的功能。该版本还加上了除汇编之外的编程语言支持。 1973年,Ken和Dennis成功地用C重写了UNIX核心。解释器也被重写了,这增加了系统的健壮性,也使编程和调试变得容易了很多,也为Unix的可扩展性打下了基础。 1974年,Ken和Dennis在CommunicationsoftheACM上发表了论文介绍UNIX系统。这篇文章在学 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其第5版正式以“仅用于教育目的”的方式向各大学提供。UNIX第5版 因此在许多大学广泛地用于教学。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在UNIX发展到了版本6之后,AT&T认识到了UNIX 的价值,并成立了UNIX系统实验室(UNIX System Lab,USL)来继续发展UNIX。因此AT&T一方面继续发展内部使用 的UNIX版本7,一方面由USL开发对外正式发布的UNIX版本,同时AT&T也宣布对UNIX产品拥 有所有权。几乎在同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统研究小组(CSRG)使用UNIX对操作系统进 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就反映在他们使用的UNIX中。他们对UNIX的改进相当多,增加了很多 当时非常先进的特性,包括更好的内存管理、快速且健壮的文件系统等,大部分原有的源代码都 被重新写过,以支持这些新特性。很多其他UNIX使用者,包括其他大学和商业机构,都希望能得 到CSRG改进的UNIX系统。因此CSRG中的研究人员把他们的UNIX组成一个完整的UNIX系统(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BSD)并对外发布。 BSD UNIX在UNIX的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被很多商业厂家采用,成为很多商用UNIX 的基础,而AT&T与其同时存在的UNIX版本的影响就小得多。同时很多研究项目也是以BSD UNIX 为研究系统,例如美国国防部的项目—— ARPAnet,ARPAnet今天发展成了Internet,而BSD UNI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