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免费版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免费版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免费版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免费版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11、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是差别感受性。

12、适应是较普遍的感觉现象。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开始时也是耀眼发眩,一片明亮,但过一会儿就能看清周围的物体,这是明适应。

13、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无论是形状、大小、颜色还是亮度),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14、运动记忆是指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运动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又叫动作记忆。

15、感觉记忆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它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16、短时记忆是指信息的保留时间一般在1分钟左右的记忆。特点:(1)信息的容量有限,比瞬时记忆容量小,大约是7+2或7-2个记忆组块。(2)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容易受干扰,不易恢复。(3)记忆内容保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分钟左右,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17、根据识记有无预定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8、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19、发散思维又称分散思维,是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或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个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20、创造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21、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2、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究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

23、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问题。动机最佳水平因问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问题中,解决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问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到趋势。称这种现象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动机水平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25、阿特金森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倾向: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力求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

26、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归结为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在、稳定、可控。

27、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双驱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28、主要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29、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0、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31、个体能力表现出的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

3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33、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34、学习迁移时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三:简答题:

1.长时记忆是什么?它的特点都有哪些?

答: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长时记忆有以下特点:(1)保持时间长,从一分钟到几年甚至终生。(2)容量极大,以意义编码为主,以组块状态储存信息。(3)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是几分钟以前的事物,也可以是很久以前的事物,但如果不去有意回忆就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4)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对短时储存系统内容的复述和再编码。(5)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的提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取线索的完整清晰程度和路径的正确程度。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它们包括:(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发生问题所处的客观情境。(2)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又叫心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行成的心里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3)功能固定。功能固定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只能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他的其他方面的功能。(4)情绪与动机状态。情绪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影响,动机对问题的解决也有明显的作用。(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6)个性特征。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对问题解决有着直接的影响。

3.培养意志品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几个方面?

答:(1)加强目的的性教育。(2)设置困难情境以使学生获得意志行动的成功经验。(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4)加强意志的自我教育。(5)根据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4.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方法?

答:(1)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2)明确学习目标。(3)从学业成败的经历中学会合理归因。(4)利用教师正确的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动机。(5)适当地展开竞赛。(6)提供成功机会。

5.性格是什么?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性格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答: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里特征。从这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性格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一种倾向。(2)性格是组成个性的核心部分。(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4)性格是比较稳定但又可变的倾向。

6.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1)能力与知识、技能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完成活动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可能性;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2)能力的发展与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同步。

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一个必要前提。(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获得基恩能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5)学习的心向和定式。(6)学习的指导。

8.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答:包括:(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四:案例分析:

1.狼孩卡马拉说明了什么?

答:这个材料中说明了: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包括:(1)客观现实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并不意味着人脑本身能单独产生心理。人脑只是反映外界物质的器官,只是人的心里产生的物质前提,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2)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活动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社会性活动,劳动使猿变成了人。总之,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加以检验。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说明了什么?

答:遗忘虽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但其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

(2)怎样进行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防止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多样化的复习。

3.请分析一下四人的气质类型:(P181)?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取怎样的教育方

式和方法?

答:(1)胆汁质(2)多血质(3)黏液质(4)抑郁质

A.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锻炼他们的自制力,严格要求他们遵守记律,但不要轻易的去激怒

他们

B.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应该给与更多的活动机会和任务,防止其产生潦草、轻浮和见异思

迁的弱点

C.当黏液质的学生出现了缺点,应当冷静、耐心的指出其问题,并给予其考虑问题和准备

行为的足够时间。

D.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要更多地关心体贴他们,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们,要鼓励他们积

极参加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论述题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答: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也称为精神或心理生活。他把精神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理论,被称为“地形观”;而把心理生活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被称为结构观。

1.意识与潜意识和前意识

a.意识是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

b.前意识是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

里内容,其工作是除去不合适的潜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回到潜意识中去。C.潜意识意识是精神分析论的一个主要概念,是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2.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1923年弗洛伊德建立了精神分析论中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

a.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b.自我是由本我分化出来的,他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位于潜

意识之中。C.超我是社会教化的结果。

自我是本我超我现实世界三者的“仆人”,经常的处在三者的包围中,极力的协调三者的关系。当三者相互矛盾时,就会产生焦虑。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作用,保持个体人格平衡和谐的状态。

(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答:马斯洛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1.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的、不分主次的研究人类的

需要。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认知需要。

f.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2.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的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染病学 期末考试试题复习资料

艾滋病 一、单项选择题 B 1、艾滋病的全称是:(? ) A、免疫缺陷综合征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C 3、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和破坏哪种细胞:(?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T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D 4、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无偿献血人员 B 5、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临床症状分期错误的提法是:(? ) A、急性感染期 B、病毒携带期 C、无症状感染期 D、艾滋病期 D 6、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A、性传播 B、母婴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虫媒传播 B 7、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 A、血常规 B、HIV抗体确诊试验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尿常规 C 8、HI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 A、370℃,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焚烧 C、室温条件下,放置3天 D、56℃,30分钟 D 9、艾滋病常见合并症一般不包括:(? ) A、复发性单纯疤疹 B、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 C、皮肤瘙痒 D、急性肾炎 B 10、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 )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病人 D、艾滋病期病人 A 11、艾滋病人体体液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是:(? ) A、血液 B、尿液 C、泪液 D、汗液 A 12、人群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正确的描述是:(? ) A、人群对HIV普遍易感 B、种族、性别与易感性有关 C、只有高危人群易感 D、只有性传播疾病患者易感 D 1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艾滋病的主要症状是:(? ) A、体重减轻10%以上 B、发热1个月以上 C、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D、体重减轻10%以上,发热1个月以上和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A 14、艾滋病的特异性治疗是:(? ) A、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B、抗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 C、蛋白酶抑制剂治疗 D、融合抑制剂治疗 A 15、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的病毒。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骨酪系统 D、肌肉系统 D 16、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 ) %。 A、40 B、60 C、80 D、100 D 17、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A、静脉吸毒者 B、性乱者 C、同性恋者 D、每个人 B 18、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是根据 A、临床表现 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 C、具有高危行为 C 19、下列哪个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接触 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C、蚊虫叮咬 D、母婴垂直传播 D 20、艾滋病常见合并症有: A、PCPP B、隐球菌脑膜炎 C、弓形体感染 D、以上都是 A 21、HIV感染的确证实验是: A、免疫印迹法查HIV抗体 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 C、PDR法检测HIV RNA 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 B 22、PCP首选治疗是: A、氟康唑 B、复方新诺明 C、戊烷脒 D、乙胺嘧啶 B 23、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胳系统 C 24、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D 25、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A、血常规 B、尿常规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HIV抗体确诊试验 C 26、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 A、霍奇金病 B、淋巴肉瘤 C、卡波济肉瘤 D、非霍奇金淋巴瘤 D 27、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医护人员 二、是非题 √1、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艾滋病的唯一传染源。() √2、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急救医学基础》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 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 (二)技能教学目标 1.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 (三)素质教学目标

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3.熟悉急诊与急救医学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急救医疗体系 1.熟悉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2.了解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 (三)院前急救 1. 概述 (1)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2)熟悉院前急救的任务和特点。 (3)熟悉院前急救伤员的分类。 (4)掌握院前急救的原则。 (5)熟悉院前急救的组织与实施。 2.院前急救管理 (1)了解如何建立急救网络。 (2)熟悉急救管理制度。 (3)了解急救设备的管理方法。 (四)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1.熟悉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方法。 2.掌握急救处理的原则。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 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 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 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1. 关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正确的是 A. 感染性疾病不是传染性疾病 ( 正确答案 ) B. 感染性疾病就是传染性疾病 C.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D. 感染性疾病既不是传染病又不是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E. 感染性疾病是指传染病以外的感染性疾病 2. 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 隐性感染者 ( 正确答案 ) B. 潜伏期携带者 C. 急、慢性携带者 D. 潜伏性感染者 E. 显性感染者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感染形式称为 A. 隐性感染 ( 正确答案 ) B. 病原携带状态 C. 显性感染 D. 潜伏性感染 E. 轻型感染

4. 以下情况不作为传染源的是 A. 隐性感染者 ( 正确答案 ) B. 显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 潜伏性感染者 E. 受感染动物 5. 确定传染病隔离期限的主要依据是 A. 传染期 ( 正确答案 )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潜伏期 E. 接触期 6. 确诊传染病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为 A. 血常规 ( 正确答案 ) B. 血液生化检查 C. 病原体检查 D. 尿常规检查 E. 内镜检查 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 A.2 小时和 6 小时 ( 正确答案 ) B.6 小时和 12 小时

C.12 小时和 24 小时 D.24 小时和 48 小时 E.48 小时和 72 小时 8. 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包括 A. 鼠疫、霍乱 ( 正确答案 ) B. 鼠疫、霍乱、天花 C. 鼠疫、霍乱、爱滋病 D. 天花、霍乱 E. 鼠疫、霍乱、天花、爱滋病 9. 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A. 是否有病原体 ( 正确答案 ) B. 是否有传染性 C. 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 是否有发热 E. 否有毒血症症状 10. 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内容 A. 年龄、性别 ( 正确答案 ) B. 卫生习惯 C. 预防接种史 D. 发病季节 E. 热型 11. 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分为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专业班级《流行病学》试题A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2.队列研究是属于()的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3.流行病学研究范围为() A、传染病 B、非传染病 C、健康问题 D、一切疾病和健康 4.疾病分布是指 () A、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 B、季节、地区和年龄分布 C、性别、人群和地区分布 D、人群、时间和地区分布 5.当一种疗法可以延长病人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则人群中 () A、该病的发病率会升高 B、该病的患病率会升高 C、该病的患病率会降低 D、该病的发病率会降低 6.食物中毒爆发调查时,应选用的指标是 () A、患病率 B、罹患率 C、感染率 D、续发率 7.某市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其流行强度为()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8.现况调查的结果常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9.拟调查某地人群高血压的现患率,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实验研究 D、现况研究 10.在抽样调查中,下列哪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最小()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11.某乡5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1户开始后,即每隔5户抽取1户, 抽到的户,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多级抽样 12.下列哪一种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不会出现()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回忆偏倚 D、失访偏倚 13.欲进行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的是 () A、支气管炎病人 B、胃病病人 C、意外损伤病人 D、肠道传染病人 14.队列研究的对象是 () A、未患某病的人群 B、患某病具有暴露因素的人群 C、患某病的人群 D、未患某病而有暴露因素的人群 15.队列研究中,如果随访时间较长,观察人数变动较大时,多采用下列哪种指标表示发病水平 () A、年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累积发病率 D、罹患率 16.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盲法是为了控制()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回忆偏倚 17.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是 ()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样本含量存在差别 D、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 (18~20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 人数为50人。 A、 0.56‰ B、 1.66‰ C、 0.33‰ D、 1.11‰ E、33.33% 18.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9.该社区60岁以上人口死亡率为() 20.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流行病学的特征有 ( ) A、个体特征 B、预防为主的特征 C、对比的特征

新编心理学_重点笔记

新编心理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 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至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反射分作: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眨眼、膝跳、呕吐等)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操作性条件反射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精选)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 急救医学是专门研究急危重症突发或慢性病急性发作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变化规律及使用必要手段、仪器设备实施紧急综合救治与预防病情进展,对生命给予有效延续支持,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能的一门新兴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ICU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组建起来的一种急救医学模式,三者分工明确、关系密切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为急危重症患者铺高了一条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含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心脏骤停: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即刻中断,进而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濒临死亡的状态。 心脏骤停的诱因: 原发于心脏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冠状动脉疾病,约占75-80%的由此所致;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心室肥厚;电生理异常;手术或诊疗操作意外;其他如各种先心病等因素。 继发于心脏外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严重的呼吸功能受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大失血和严重休克;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麻醉和手术意外;其他如胆绞痛等因素。 心脏骤停诊断: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抽搐;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

—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心脏骤停的“三联征”包括:( A、 B 、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2、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条件:( A、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3、心肺复苏(CPR)有效的指征包括:( A、B 、C 、D ) A、颈动脉可触到搏动 B、面色由紫绀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 D、瞳孔由大变小 E、可测到血压 4、关于电除颤,正确的描述有:( A、 B 、 D ) A、电除颤是救治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B、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存活率下降7%~10% C、室颤/无脉性室速时,推荐电击3次后再进行CPR D、目前推荐双相波低能量(150~200J)除颤 E、如只有单相波除颤仪,能量选择推荐递增式(200J-300J-360J) 5、心肺复苏的常用药物包括:( A、C 、D ) A、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阿托品 D、胺碘酮 E、氯化钙 问答题: 1、简述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临床征象和心电图表现)。 答: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为:①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②

2019年流行病学考试题(附答案)

2019年流行病学考试题(附答案)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A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方法学研究 E.以上都不是 2.流行病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的是C A.实验室方法 B.临床诊治方法 C.现场调查与现场实验观察研究方法 D.临床诊治与统计学方法 E.统计学方法 3.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A.每10万人的粗死亡率 B.该病的死亡专率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D.该病死亡在各种死亡中的比例 E.该病患者的死亡百分比 4.死亡率是指A A.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B.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C.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患病人口数之比D.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发病人口数之比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期末人口数之比5.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B.罹患率

C.发病率 D.病死率 E.家庭续发率 6.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B.任何疾病的发病构成 C.某种原因导致某病的发病率 D.某种感染引起的病例数 E.每10万人口中所有疾病的发生率 7.罹患率是指 D A.一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B.观察期间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C.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8.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 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结核病的病死率为 C A.6% B.2% C.20% D.17% 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 9.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变化形式 A A.流行 B.爆发(短期波动) C.周期性 D.季节性 E.长期变异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流行病学笔记 ——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内容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状态 研究任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流行病学学科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研究方法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法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原理、疾病发病过程、人与环境关系、病因论、 病因推断原则、疾病防治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流行病学实际应用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 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1、率和比 率rate ——在某一确定人群中某事件发生的频率 K =100%,1000%…..比ratio ——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 比例proportion ——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单位相 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人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率=%)(或乙指标 甲指标比=100?

同,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 2、发病指标——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 发病率 局限范围、短时间(日、周、旬、月)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爆发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影响患病率升高、降低的因素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关系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通常以年表 示?新发/初次诊断?一人多次发病 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该时期内平均人口 不可能发病?相当于一个时间断 面,一般不超过1个月 =开始时点上的患病率+该期间内发病率 患病率升高 ?新病例增加?未治愈者寿命延长?病程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患病率降低?新病例减少?病死率增高?病程缩短?病例迁出?健康者迁入?治愈率提高

急诊医学复习资料总结重点笔记

急诊医学总结 Chapter1 绪论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认为患病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2.急救:表示抢救生命,改善病况和预防并发病时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 急诊:是紧急地或急速地为急性病人或伤病员诊查、察看和诊断他的病与伤及应急的处理。 3.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和各监护或强化医疗病室 (1)院前抢救 (2)医院急诊 ?生命垂危患者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心肺复苏 ?有致命危险危重者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30分钟内急诊检查及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30分钟至1小时予急诊处理 ?非急诊患者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3)危重病监护 Chapter2 心肺脑复苏 1.基本概念 (1)心跳骤停/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即为心跳骤停,其中心脏自身病变以冠心病最为多见。 (2)猝死(Sudden death):指平时看来健康者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不包括各种人为因素如创伤、自杀、他杀、手术及麻醉等意外所致。心脏性猝死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 (3)临床死亡: 自主呼吸和循环停止,大脑活动暂时停止,处于死亡的早期,但尚未到不可逆的阶段(一般情况心跳停止4~6分钟内),及时正确地进行CPR,脑及其它脏器功能可望恢复到心跳呼吸停止前的水平 (4)生物学死亡: 临床死亡期未行CPR或CPR失败,机体所有组织相继死亡,并发生组织自溶 (5)脑死亡:为全脑功能的不可逆停止和神经坏死。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无任何意识及反射活动,全身肌肉无张力,仅靠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无任何脑电活动。 (6)社会死亡:指CPR成功而脑复苏不完全,处于昏迷状态,脑的某些低级功能和反射活动存在,成为植物人 (7)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CPR / CPCR):CPR是指对心脏骤停/猝死的急救过程,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 VT,及药物治疗等。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 (8)心脏骤停的时间:发生心脏骤停的即刻至抢救开始之前的时间为心脏骤停的时间。 (9)心肺脑复苏的安全时限:系指大脑皮层耐受完全性缺血缺氧的最长时间,而并非心脏能否复跳的时限。一般认为,安全时限为4~6分钟,在此时限内抢救成功,则大部分可无任何后遗症 2.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①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抽搐);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③呼吸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 ④瞳孔散大; ⑤苍白或紫绀明显,二便失禁。 ⑥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电活动、心电静止 3.现代心肺复苏术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BLS: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早期电除颤等基本抢救技术和方法,其归纳为初级A、B、C、D。BLS包含生存链(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中的前三个环节 1)判断反应:判断患者意识通过动作或声音刺激,如拍患者肩部或呼叫,观察患者有无语音或动作反应 2)启动EMSS 3)开放气道及检查呼吸 呼吸的观察:眼看患者胸部有无上下活动;用手掌放在病人鼻孔前面感受气息或听病人呼吸的气流声;(要求在10秒钟之内完成) 4)人工呼吸 ?推荐人工呼吸的方式:口对口呼吸,球囊-面罩通气和通过已建立的人工气道通气。 ?每次人工吹气的时间应超过1秒 ?潮气量要足以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人工呼吸时不可太快或太过用力。 ?如果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有二人进行CPR,则每分钟通气8至10次,不必考虑通气与胸外按压的同步。实施通气时不应停止胸外按压 5)检查脉搏 成人应触诊颈动脉,示指、中指指腹触及喉结,然后向外侧轻轻滑动 2-3厘米 6)胸外按压 按压的幅度为大约4~5厘米。每次压下后应使胸廓完全弹回,以利于血流返回心脏 推荐的按压频率(速度)为100次/分钟 按压/放松时间:50%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

得最终判断。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7.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得特征,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得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得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就是考虑个人得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得问题。 ②对比得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得思想,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 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得强度或死亡得危险度。 ④社会心理得特征,疾病得发生不仅仅同人体得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影响与制约。在研究疾病病因与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 ⑤预防为主得特征,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得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得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得研究内容之一。 ⑥发展得特征,针对不同时期得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得定义、任务就是不断发展得。 9、疾病分布:就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与死亡得群体现象。 10、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新编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认识过程是意志、情感过程的基础。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③(调控)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体现着一个人 的成熟度,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的任务: 1.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 2.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揭示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4.研究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5.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6.探讨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4.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哲学心理思想的创始人 德国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 1878培因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思辨心理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清代王清任1830《医林改错》脑髓说 心理学的分支:

口腔科学期末复习重点(人卫7)

2、牙周炎晚期常表现为: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3、保持口腔卫生的主要措施有:漱口、刷牙、洁牙间隙、牙龈按摩、龈上洁治术 4、急性牙髓炎疼痛四大特点:自发性阵发性、夜间痛、温度刺激诱发或加重疼痛、无定位性 5、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包括:疱疹性口炎、牙龈坏死、念珠菌病、毛状白斑、卡波希肉瘤 6、正常龈沟的深度不超过:2mm 8、哪一解剖结构将腮腺分为深叶和浅叶:面神经 9、在拔除上颌后牙断根时,应注意勿将断根推入上颌窦内。 10、血压高于180/100mmhg,应列为拔牙禁忌症。 11、颌面部外伤引发窒息可分为阻塞性窒息和吸入性窒息两类 12、颌骨骨折常见类型有:闭合型,开放型,混合型等。主要临床表现是咬合紊乱,张口受限和血肿等,骨折片移位可有神经麻木以及全身可有相应症状。 13、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在:颏部,下颌角,髁状突,正中联合 14、对舌缘长期不愈的溃疡,需作(活检)明确诊断,以排除癌肿。 15、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①下颌骨的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等为下颌骨的骨质解剖簿弱部位:当遭遇外力时,这些部位常发生骨折。②血供较差且骨皮质致密,骨髓炎较上颌骨为多。③下颌骨骨折后愈合较上颌骨慢。 16、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口内注射方法:①体位②进针点③进针角度和深度。 17、拔牙后出血的处理:①原因②防治③处理:局部止血药,压迫止血→牙槽窝搔刮,填塞,缝合④全身对症处理。 18、牙齿缺失后的不良影响:①咀嚼功能减退②发音功能减退③美观④咬合紊乱等 19.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组成。牙的组织结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周组织结构:牙槽骨、牙周膜、牙龈。两副天然牙:乳牙和恒牙 20.乳中切牙(6~8)乳侧切牙(8~10)第一乳磨牙(12~16)乳尖牙(16~20)第二乳磨牙(24~30) 21.颌面部淋巴组织:1腮腺淋巴结2下颌上淋巴结3下颌下淋巴结4颏下淋巴结5颈淋巴结 25.颌面缺损的影响:①咀嚼功能;②语言功能;③吞咽功能;④面部容貌;⑤心理精神 26.局部麻醉:常用方法: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并发症:全身:晕厥,过敏反应,中毒;局部:注射区疼痛和水肿,血肿,感染,注射针折断,暂时性面瘫。 27.拔牙的适应症,禁忌症,基本步骤,并发症 (1)适应症:龋齿;牙周病;牙髓坏死;额外牙,错位牙,埋伏牙等导致临近软组织创伤;阻生牙;牙外伤;乳牙;治疗需要的牙,病灶牙。 (2)禁忌症: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月经及妊娠期,急性炎症期,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试题3

流行病学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保健服务 B、婚前检查 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选 D、预防性卫生监督 E、经常性卫生监督 2、根据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文,判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A、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 B、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 D、民族的风俗习惯 E、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缺陷 3、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 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 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 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 4、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 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 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 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 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C、基本治疗 D、社区服务 E、发展疾病监测网络 6、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混杂因素存在一定会产生混杂偏倚 B、混杂因素主要指年龄、性别、职业这些人口学特征因素 C、混杂偏倚引起的继发关联是典型的混杂偏倚类型,而引起的间接关联则不是混杂偏倚 D、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 E、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的概念是绝对的,有些因素只能是暴露因素,而另一些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 7、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 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 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 C、抽样方式误差 D、环境因素改变 E、测量者记录误差 8、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 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 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 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 9、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 A、偶然关联 B、继发关联 C、间接因果关联 D、直接因果关联 E、统计学关联 10、某研究者对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人(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同一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女性400名进行调查。采用这种方法选择样本人群的目的及方法是 A、控制年龄和职业的混杂偏倚,限制 B、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限制 C、控制年龄和职业的混杂偏倚,匹配 D、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匹配 E、方便调查,限制纳入标准 11、未采用盲法收集资料的临床药物疗效实验研究,最容易产生的偏倚是 A、选择偏倚 B、无差异错分偏倚 C、有差异错分偏倚 D、混杂偏倚 E、以上都是 12、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传染期 B、临床症状期 C、恢复期 D、病原携带期 E、潜伏期 13、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 A、传染源 B、储存宿主 C、传播因素 D、传播机制 E、病原携带者 14、确定对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潜伏期 C、临床症状期 D、恢复期 E、病原携带期 15、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 A、伤寒、霍乱、钩虫病 B、血吸虫病、甲肝、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霍乱、出血热 D、霍乱、痢疾、斑疹伤寒 E、甲肝、戊肝、恙虫病 16、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病原携带者 B、传染病患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隐形感染者 E、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 17、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 B、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 D、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8、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潜伏期 B、潜伏期末 C、临床症状期 D、症状消失期 E、恢复期 19、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的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 A、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B、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 C、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 D、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 E、以上均不对 (20~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麻疹、水痘 B、结核、钩虫病 C、百日咳、流行性乙脑 D、伤寒、白喉 E、流感、麻疹 20、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的传染病是 21、恢复期仍能排除病原体的传染病是 22、传染期较长的疾病是 23、在潜伏期即已有较大传染性的疾病是 24、关于病因的具体所指,错误的是 A、包括宿主、环境和致病因素(动因) B、包括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 C、包括疾病的启动因素或病原体 D、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E、包括交错病因链中的直接和间接病因 25、病因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是 A、涉及的病因链较多且相互交错 B、设计的因素清晰具体且系统性强 C、没有确定必要病因的困难 D、没有确定充分病因的困难 E、涉及因素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26、静脉注射吸毒是艾滋病毒感染的 A、直接病因 B、间接病因 C、致病机的近因 D、必要病因 E、充分病因 27、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成立,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