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最新)

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最新)

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最新)

自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国党政机关人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宗旨,身体力行的,全方面的、有重点的保护生态环境。历史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因此,检察机关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检察机关提起生态坏境公益诉讼是积极、有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相关文件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之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

自被法律赋予公益诉讼这ー新增职能以来,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国土资源等领域都办理了具有典型性、参考性的经典案例,如永州蓝山县诉蓝山县环保局不依法履行职责案。为响应中央“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号召,生态环境类型案件的案件线索、立案数量、诉前检察建议数量等与其他类型案件相比都名列前茅。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牲畜养殖户未获得排污许可证随意排放污染物、部分企业利用江(河)天然涵洞暗地排污、部分企业向天空排放废弃物等等。这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公益诉讼制度现如今仍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需求,检察机关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还任重道远。

二、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的挑战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效,惠及民生,但欣喜之余,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仍面临着许多挑战,缩小了该项制度发挥效能的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受案范围定位不清

从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两高《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可得出,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为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但未对该受案范围的内涵予以细化。这给检察机关设立了第一道槛,办案人员普遍感到,不能准确的把握该受案范围,如如何认定哪种行为侵害了生态环境、损害后果要达到何种程度、造成多大损失才算破坏了生态环境等等。理论界对环境公共利益也没有达成共识,未对公共利益进行统一的规范性描述这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对案件线索的收集与判断,影响办案效率,并且,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很有可能因为受案范围不明确,而不受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使得该制度的社会、法律等效果大打折扣。

(二)调查取证难,办案积极性不高

虽然形式多样的污染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都普通存在,但具体到个中,对其进行调查取证却十分困难。

1、公诉业务作为检察机关的传统、主要业务,而公益诉讼作为检察机关的新职能,且对办案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极高,而办案人员恰恰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这决定了办案人员的调查取证能力不强,必须依靠“外力”,因此,检察机关在调査取证方面并没有专业优势、技术优势、经验优势。

2、因法律或相关司法解释在调查取证方面,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强制措施,且调查取证也缺乏统一的工作程序,故检察机关在对部分企业进行调查取证时,常常会遇到被企业保安挡在门外、企业负责人不配合等尴尬情形。当检察机关向行政机关调查取证,收集相关资料时,各部门相互推诿,导致关键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影响案件结果。

3、污染行为具有隐蔽性,不能轻易被人察觉,检察机关往往是事后,才得知案件线素。因检察机关获得案件线索的滞后性,等着手查办案件时,可能加害行为已终止,责任主体已逃之夭夭,证据难以保全,贻误了调查取证的最佳时机。且相关法律规定,生态环境破坏须达到一定的程度,不利用科学技术难以认定。

4、司法鉴定无疑是公益诉讼中的“老大难”。在公益诉诉讼中,环境污染程度、经济损失以及修复可能性等专业问题都依赖于专业机构做司法鉴定,并且,鉴定意见关乎诉讼的成败。从司法实践来看,鉴定费用十几万、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检察机关属于财政拨款性质的国家机关,无额外经费来支付鉴定费,而且一旦败诉,很可能由检察机关承担鉴定费。因此,不少办案人员苦于办案费用之高而办案积极性不高。

(三)诉前检察建议刚性不强

公益诉讼中的诉前检察建议,目的是通过检察机关的督促,促进相关部门及时纠正、解决问题,提高检察机关的办案效率和质量。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