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分业_到_混业_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

从_分业_到_混业_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

从_分业_到_混业_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
从_分业_到_混业_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

法学评论(双月刊)2003年第4期(总第120期)

从“分业”到“混业”:

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

许多奇Ξ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日本从追随美国建立金融分业制度到先于美国走上混业经营的过程,深入分析了这一转变的内在原因,着力探讨了从“分业”到“混业”转变过程中法律运作的特点,并指出了这些特点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主题词:分业 混业 异业子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

二战后,日本曾作为最主要的效仿美国金融分业监管模式的发达国家而闻名,然而,上个世纪末,它却从追随美国分业经营到先于美国走向混业经营。本文旨在对日本发生这一法律转变的内在原因和正反面经验作深入探讨,并从中发掘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作为对1929-1933年严重金融危机反思的产物,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一项银行法案,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正式确立了美国银行分业经营体制的法律模式。此后,这种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的作法陆续为各国所仿效。

二战后,为了恢复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经济,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同时也由于美国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介入,日本建立起一种限制型金融体系。这一体系除利率限制和外汇管制外,在金融业务领域的限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分离。1947年3月公布的《证券交易法》第65条规定,严禁银行办理证券业务,①这样,银行与证券公司形成相互隔离的关系。二是对银行业进行“长短分离”,区分为长期融资银行与短期融资银行,以实现银行与信托的分离。1954年,大藏省将兼营信托业务的银行分为以办理信托业务为主的信托银行和办理银行业务为主的普通银行,信托银行负责专门提供长期资金,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金融债和各种信托证券等长期负债;普通银行专门从事短期资金的筹措和运用(向工商企业发放1年以下的流动资金贷款)。总之,上述银行与证券的分离,以及银行与信托的分离,可称为日本特有的两大金融“业务规则”,也是美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特色根植于日本的最明显的例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本的分业监管逐渐松绑。1981年修改银行法,允许银行经办有价证券业务,特别是银行可以经营公共债的买卖,办理有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

Ξ

①但以下义务除外:(1)经营政府债券、没有政府担保的公司债券;(2)在以投资为目的和有信托契约等情况下,银行可以接受顾客的书面要求,为其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

关新公共债的募集等业务。由此,打破了证券公司独家经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格局,这是日本金融制度进入综合化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时至1992年,日本下决心创新图存,其年6月由国会通过并于1993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金融制度改革法》允许银行、证券、信托三种不同形

态的金融机构能够以“异业子公司”方式相互渗透,实行业务交叉。②1996年10月17日,日本

经济审议行动计划委员会下设的金融工作小组,公布了以放宽和取消各种限制为中心内容,题为《搞活我国金融系统》的报告,该报告从实现广泛竞争、资产交易自由化、缓和限制、改革监督体制等方面提出了金融大改革的框架措施,从而揭开了大改革的序幕。同年11月11日,桥本首相向大藏省和法务省明确提出,为了有效利用本国1200万亿日元的个人金融资产,要在

2001年全面完成金融大改革。至此,日本版“金融大爆炸”正式启动。③大改革将金融控股公

司确立为各项金融业务相互渗透的目标,并致力于加强金融商品、业务和组织形态的自由化和多样化。其具体措施,首先是于1998年1月解除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禁令。此后,银行既可以拥有证券和信托银行子公司,也可以收买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等形成金融控股公司,但不得收购普通企业。其次是取消对各类金融子公司业务范围的限制及普通银行长短期业务领域方面

的限制。④至此,日本完成了由追随美国建立起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到先于美国实现通过金融

控股公司形式进入金融混业经营高级化阶段的转变过程。

⑤日本银行从“分业”走向“混业”的背景与原因是:

第一,原有的限制竞争型金融体制造成日本银行等金融机构怠于效率化的努力,丧失了进行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益的活力,这是日本金融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的制度性原因。

二战后日本建立起来的金融体制体现出政府这样的价值追求: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竞争,保证现存机构获得一定利益,降低银行破产的可能性,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应该说,这一体制对于日本走出战后严重的通货膨胀,恢复被战争摧毁了的国民经济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从本质上看,限制竞争型的金融体制是缺乏活力的低效率的体制。比如,为保证金融秩序稳定,使银行与证券业务分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分离会造成资金分配上的损失。因为银行通过融资关系可以获得融资企业的大量信息,这种经营资源可以在兼营其他业务时被充分利用,形成规模经济。禁止兼营,意味着闲置经营资源,削弱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资金也达不到最优配置。这种限制竞争型的金融体制使日本银行等金融机构丧失了进行金融创新求存,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的活力,增加了倒闭的危险。1995年初,东京协和、安全两家信用社遭挤兑濒于破产;9月,第二地方银行之一的兵库银行创下了战后第一家银行倒闭案。日本在战后一贯鼓吹的“银行不倒”的神话已经破灭。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旧有的金融体制,激发银行业的竞争活力,以效益求生存,求发展,便成为日本政府决策的必然选择。

第二,日本大企业融资“脱媒”,银行利润下降,风险增大,是日本银行从分业转向混业的重要原因。

战后一个较长时期,日本企业融资的一大特征便是对银行借入款的高依赖性。其原因是明治维新以后通过各种手段积累的财富由于战争几乎消耗殆尽,加上战后初期的通货膨胀,造

法学评论 2003年第4期②③④⑤

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才规定,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实现混业经营。参见陶涛:《论日本的金融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参见蔡浩仪:《抉择: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督》,云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6页。

参见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许多奇:从“分业”到“混业”: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

成日本的资本市场严重萎缩,企业难以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资金。因而,不得不由间接金融机构主要承担起为产业金融服务的职能。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其一,两次石油危机将日本经济推入低谷,随着国家经济向低增长期的转移,企业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下降。其二,日本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上升,银行贷款比例下降。比如,企业从银行借入款的比例由1970年—1974年的平均83.9%减少至1980年—1984年的平均60.4%。而1980年—1984年发行公司债券的平均融资比例却从5.9%上升至13.2%;发行股票的平均融资比例从10.2%上升到26.4%。⑥其三,为了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不断将余裕资金投放市场,压缩在银行的低利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这些使得日本银行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大企业贷款这一首要业务的比例迅速下降,同时也丧失了确保贷款资金来源的巨额低成本企业存款。为了应对上述存贷等传统业务下降的情况,混业经营便成为日本银行的必然选择。

第三,全球金融业自由化、一体化浪潮的冲击,欧美银行争夺日本金融市场的巨大压力,是日本银行从分业走向混业的外部原因。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规制解除已成为世界潮流。德国银行一向除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外,尚得直接兼营证券业务。至于其他诸如保险或信托等金融相关业务,也可以转投资子公司方式经营。这一“全能银行”模式在90年代为欧盟所采纳。在美国,尽管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才最终废除分业制度,但在此之前,格拉斯—斯蒂格尔墙上的裂缝也已被越撕越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联储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第20条进行了富有弹性的文字解释,即只把银行与以证券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列为禁止建立系列关系的对象,而银行控股公司旗下的证券子公司只要可以解释为不是以“证券业务为主”,就可以拥有其合法地位。这样,通过对法律的弹性解释,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便可以通过其证券子公司从事一部分证券业务。实践表明,混业经营增强了欧美国家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多元化经营为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超市”的经营方式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这些都满足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实力雄厚的欧美银行都瞄准日本,纷纷打入日本金融市场。而囿于分业经营体制,功能单一,经营受限的日本银行难以具有抗衡的实力。因此,实现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也是日本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

二、日本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转变的法律运作特色

日本从战后引进美国金融制度,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督,到1996年以来进行金融大改革,其金融业由“分业”到“混业”的过程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其法律运作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日本金融大改革将控股公司确立为各项金融业务相互渗透的目标,而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从立法技术来看,采取了整个立法的方式,注意了相关法规的配套出台。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对一银行、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有控制性持股,并依法设立的公司。这里所谓有控制性持股,既可指特有某一银行、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25%以上的有投票权的股票,也可指能控制其董事会的选举,并对其经营管理决策有决定性影响。这表明,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而组成的母子公司控股结构的金融集团。这种组织结构无论从资本的运

⑥参见戴晓英:《日本式金融体系之特征与大企业的资本循环》,载《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2期。

法学评论 2003年第4期

营、资产的管理、金融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在财务和税务管理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是金融混业经营的比较高级的形式。

应该看到,日本采用金融控股公司形式来实现金融混业经营存在着立法上的一定困难。其一,二战后日本颁行的《禁止垄断法》明令“禁止设立控股公司”。该法第10条、11条和第13条还分别从业务范围、资本金、持股比例以及人事管理诸方面对形成控股公司(包括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限制。其二,在日本,金融控股公司不但作为一般控股公司受到《禁止垄断法》和《商法》的限制,还受到金融相关法律的限制,相关法律涉及到银行法、保险业法和证券交易法等。日本克服上述立法困难的具体作法是:首先,1997年12月,日本国会修改《禁止垄断法》,对控股公司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规定,使金融控股公司得以解禁。其次,为了适应这一解禁,日本大藏省制定了《由控股公司解禁所产生的有关金融诸法整备之法律》(简称《整备法》),并于1997年12月由国会通过,1998年3月11日开始施行。这一整备法并不是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重新立法,而是在既存的银行法、保险业法、证券交易法的基础上统一修正和追加随着金融控股公司创设所必要的法律条文,这样形成《金融控股公司法》既节约了立法成本,又收到了相关法规配套统一的效果。

第二,通过立法允许金融控股公司采用不同于一般公司的设立方式,以减少其设立在市场准入、税制及手续上的不便,并降低设立成本。

1997年11月,日本特别通过了《为设立银行控股公司有关银行合并手续特例之法律》(简称《特例法》),允许银行通过“三角合并”方式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三角合并”是一种非课税的企业组织变更方式,其关键是允许以股票作为“实物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三角合并设立”在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中的意义在于:既存的金融机构虽然最终在法律意义上消亡了,但是其资产(包括营业权)及负债等被续存的金融机构续承,而消亡的金融机构的股东则继续拥有续存金融机构的股票,仍然是自己原来资产和负债的主人。这样就在股东和营业没有实质性变化和损失的情况下完成了金融机构的合并和业务整合。⑦“三角设立”尽管是一种简便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方式,但它毕竟存在现有金融机构取消的问题。在日本,凡是金融机构取消和分立都必须涉及到一系列法律、财务和税务上的处理,因此实际运用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方便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日本于1999年1月1日和2000年3月1日两次修改有价证券上市规则及上市审查基准,允许实质上还不具备公司实体资格的准备上市公司,只要不与公益及上市审查基准相抵触,就可以简易基准上市,这样,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尚不存在的母公司也可以经股权转移方式,达到当天成立,当天上市的目标。在日本,比较著名的案例便是瑞穗金融集团的组建与股票上市目标的同时实现。

第三,改组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为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供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在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进程中,金融控股公司是有代表性的金融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产物。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固然在于它资金雄厚和经营范围广泛,但这也是其风险增大的原因。在日本,现有的15家主要大都市银行中已有11家大银行属于5家金融控股公司所有。5家金融控股公司的资产总额占了日本银行资产总额的一半以上;同时其银行不良债权

⑦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许多奇:从“分业”到“混业”: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

也占了全部银行不良债权的将近一半。⑧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金融控股公司是一艘满载着财富和风险的货船,如果没有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有效监控,这艘满载着金融财富的巨舰也会随时倾覆,并由此引起社会的剧烈震荡。因此,伴随着金融业由“分业”到“混业”的转变,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也必然提上议事日程。

战后50年来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行政指导型管制。具体表现在:其一,金融业的主管机关是大藏省(财政部)。大藏省统辖财政权和金融权。在金融领域,它把持对包括日本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督权,证券业也在其监督、管辖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央银行的日本银行缺乏独立性,不能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而是从属于大藏省。此外,对保险、证券部门的监管则由大藏省下设机构银行局和检查部来执行,检查部级别低,又不独立,所以监管职能很难发挥。其二,在监管手段上,大藏省的行政指导成为重要的依据准绳。根据法律,大藏省可以发布银行局通令(或证券局通令、国际金融局通令),对金融业进行指导和协调。这使得众多的管制事项不是通过法律,而是通过大藏省的行政手段实施。由于大藏省拥有相机行事之权,所以金融监管缺乏统一的规范,存在不透明性及无规则性等弊端。

大藏省过大的权力造成行动僵化、迟缓,缺乏内在的变革机制,所以在改革金融制度的同时,改革大藏省也势在必行。改革大藏省主要包括提高日本银行的独立性和设立金融监督厅两大内容。一方面,1997年最终出台的日本银行法修订法取消了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中的大藏省代表,取消了大藏省对日本银行的业务命令权和人事罢免权,从而从法律上削弱了大藏省对日本银行的影响力,增强了日本银行金融决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1998年以后,日本具有了摆脱大藏省行政干预和影响,真正独立行使金融监管权力的监管机构———金融监督厅。1997年6月《金融监督厅设置法案》在众、参两院通过,1998年6月,金融监督厅开始在总理府直接管辖下运作;证券委也从大藏省划归金融监督厅管辖。1998年12月15日,旨在整顿金融秩序,重组金融组织,再造金融体系的金融再生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由国务大臣任委员长,是与大藏省平级的行政机构。金融再生委员会成立后,大藏省所保有的权力只有制订财政预算和管理的职能,即成为金融财政管理当局。所以至2001年1月,日本行政机构改革正式开始,大藏省改名为“财务省”,财务省与由金融监督厅更名的金融厅真正成为两权分立的分别执掌金融行政和金融监管的政府机构。

通过上述金融监管体制的改组和演变,日本金融监管有了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证。这是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大成果。西方经济学家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金融监管机构的健全与否,在于是否形成了代理人制度,即金融监管机构能否作为国民的委托代理人来监视金融机构。日本金融厅的成立意味着日本国民第一次有了自己可以委托的监管代理人。但从这一点来说,日本金融监管已经站在了一个与金融全面混业相适应的新的起点。

三、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WT 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各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性要求。作为WT O的成员,我国将履行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的承诺,将本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在经过短短5年的保护期后(到2005年1月5日),外资金融机构将在中国境内与中国金融业全面较量。面对已经实行了混业经营、服务品种齐全、资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我们实现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是增强我

⑧同注⑦引书,第177页。

法学评论 2003年第4期

国金融机构的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民族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作法为我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第一,从银行混业经营的实现方式来看,日本的两种方式都为我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式。如前所述,日本于1992年6月由国会通过并于1993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金融制度改革法》,允许银行、证券、信托三种不同形态的金融机构能够以“异业子公司”方式相互渗透,实行业务交叉,也就是说,“异业子公司”方式是日本金融混业的模式之一。该模式由于母公司能够一定程度地分散或控制其投资风险(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责任风险,依照公司法上的有限责任原则,仅及于转投资的股权部分),因此比较适用于我国。

1997年,日本修改《禁止垄断法》并对控股公司实行解禁后诞生出金融控股公司这种实现金融全面混业的新模式。该模式对我国也具有适用性:首先,由于金融控股公司下属子公司相互间并非母子关系,而仅是兄弟关系,因而较之转投资异业子公司形态,更具有阻隔经营风险的功能。其次,由于我国的银行业发展历史长,历史遗留问题多,如许多银行的坏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产物,效益相对较好,不良资产相对较少。如果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重组金融业,会使银行的不良债权比较容易消化。另外,银行间的合并也可以用银行的规模经济效益冲抵不良债权。日本就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再造银行业,12家大都市银行经过重组,最后只剩下5家大金融控股公司和几家小都市银行。现在日本金融危机经过近几年的银行业重组,不断消除银行不良债权,已经基本度过了危机阶段。日本的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在从“分业”到“混业”的法律转变中,从立法技术来看,日本整体立法、配套立法的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在我国,以法律形式确立分业经营制度,是从1995年7月1日《商业银行法》的实施而开始的。该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由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以后《证券法》和《保险法》中也有类似的关于分业经营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从“分业”到“混业”的法律变革,并非我国金融法个别条款的变更,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整个金融法制的整合与重构。笔者认为,立法应分“整合”和“重构”两步来走。第一步,借鉴日本经

《保险法》、

《公司法》等多部法律综合起来

《证券法》、

《商业银行法》、

验,将《中国人民银行法》、

考虑,废除其中有关分业经营的规定,增加有关混业经营的条款,整合出一部“金融混业经营法”。这样做,既降低了立法成本,缩短了立法时间,又保证了相关法律的统一、一致、配套和协调。第二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上述诸法加以认真地修改与完善,重构适应混业经营的我国金融法制体系。

第三,日本改组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专门的、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金融监管作用的发挥,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定主体包括三个部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新成立的银监会将接管原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这无疑既有利于对银行的集中监管,又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但银监会的成立并不能完全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因此笔者建议建立国务院直属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以协调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主体的关系。由此形成更高级的协同监管机制,以实现金融监管一体化、系统化、有效化的目标,为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提供监管制度上的保障。(责任编辑:冯 果)

人工智能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人工智能对于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社会生产力新跃升,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智能金融加快推进金融业智能化升级;通过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人工智能将对我国金融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下载论文网 人工智能概述 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科学。作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使计算机能够胜任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主要技术及应用 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主要包括算法和利用算法开发的

相关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隐马尔柯夫链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算法,建立在上述算法之上的人工智能核心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其中,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领域,旨在建立可以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自然语言处理是指让计算机能够听懂、理解人类的语言,主要包括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语音识别是让机器能够“听懂、会说”人类的语言,语义识别是让机器能够理解文字后面的真实内涵。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主要有生物特征识别、物体与场景识别。生物特征识别主要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安防等领域;物体与场景识别是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加工复杂的真实环境信息,主要应用于军事上的武器投射、医疗上的影像扫描辅助诊断及工业上的无人驾驶等领域。 发展历程 按照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算智能。机器具备像人类一样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能够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帮助人类完成大量的存储和复杂的计算,这一步是感知和认知的基础。 第二阶段:感知智能。机器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感知能力,帮助人类完成“看”和“听”的简单工作。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正处在感知智能阶段,语音识别、理解和图像识别正在快速发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和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1042222.html,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和发展前景 作者:李泽昊杜光辉 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09期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经常会与金融领域进行的融合,故发展出智能金融,在“十三五”的规划纲要草案中,我国首次提到人工智能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人工智能作为先进科技的最新产物,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人工智能早已经在金融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概述 随着大数据信息新时代的迅猛发展,新兴的人工智能在新时代发生了不可想象的成功。谁都没想到人工智能如今已经成为研究金融行业应用系统的高端产业。 人工智能本来并不属于金融领域,在最初的阶段,只是作为一种高端的独立学科存在,只受到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关注。之后,随着信息时代的洪流,人工智能逐渐进入的金融领域,并开始崭露头角,其快捷、高效、便利等优势向传统的金融行业发起了冲击。 人工智能技术基于高端的深度学习算法,从而推动计算机领域的视觉、语音、通话识别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引领了金融领域的快节奏,高效率,高收益的新时代。不能否认的说,在当今的社会,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已经惠及千家万户,深入到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一)移动手机的智能支付 智能手机在近十几年间的发展有目共睹,从开始的接打电话,发短信,拍照等基础功能到如今QQ、微信、网购、手机充值等功能,移动支付作为人工智能的必要一步,也在步步发展。到如今,通过移动支付的手段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现金交易,市面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少,人们开始逐渐接受了移动支付的手段,体会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之处。 当然,移动支付,就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实践的巨大成功的案例。移动手机若想实现智能支付,必须需要的两大技术是生物识别的支付技术以及必要的大数据区块链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手机移动的智能支付迈入了新阶段,支付流程得到简化便利,移动快捷支付的效率不经意间就得到了提升。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也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所有金融交易及资金融通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产品买卖交易的场所。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指后者,本文从狭义金融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

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一)

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一) 提要:金融国际化、金融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是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伴随着这些客观结果连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金融混业经营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趋势。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模式,本文从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出发,结合我国金融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了对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内涵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混业经营制度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而分业经营是一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 目前,混应经营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综合银行制,可设置内部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如德国、瑞士、荷兰等国的商业银行。另一种为全能银行制,通过在外部设立公司或控股公司的形式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等,如英国、日本、美国的商业银行。在目前的国内文献中,有部分人将混业经营等同于全能银行。我认为有必要区分以下两个概念:全能银行主要是从银行为其客户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讲的,对应传统银行服务;而混业经营则是从银行运作的角度讲的,对应分业经营。 根据默顿与博迪提出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跨时空配置经济资源。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于金融机构更具稳定性,金融体系的功能及竞争性组合方式决定了金融产品及金融机构的外在形式。因此,金融机构的形式和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类都是可变的。它们都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功能的外在表象。金融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实际上是金融分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知识金融结构变化的外在表象,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利益诱导下的金融功能配置格局的重构。 二、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了分—混—分—混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混业经营。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随后,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原来的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机制阻碍了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纷纷进行了已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跨行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加快了国际银行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以此为标志,现代国际金融业务走上了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三、银行业混业经营的优势与风险混业经营制度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另外,其本身也具有一些分业经营模式所缺乏的优点:

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

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 提要:金融国际化、金融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是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伴随着这些客观结果连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金融混业经营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趋势。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模式,本文从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出发,结合我国金融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了对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内涵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混业经营制度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而分业经营是一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 目前,混应经营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综合银行制,可设置内部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如德国、瑞士、荷兰等国的商业银行。另一种为全能银行制,通过在外部设立公司或控股公司的形式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等,如英国、日本、美国的商业银行。在目前的国内文献中,有部分人将混业经营等同于全能银行。我认为有必要区分以下两个概念:全能银行主要是从银行为其客户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讲的,对应传统银行服务;而混业经营则是从银行运作的角度讲的,对应分业经营。 根据默顿与博迪提出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跨时空配置经济资源。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于金融机构更具稳定性,金融体系的功能及竞争性组合方式决定了金融产品及金融机构的外在形式。因此,金融机构的形式和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类都是可变的。它们都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功能的外在表象。金融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实际上是金融分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知识金融结构变化的外在表象,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利益诱导下的金融功能配置格局的重构。 二、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了分—混—分—混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混业经营。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随后,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原来的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机制阻碍了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纷纷进行了已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跨行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加快了国际银行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以此为标志,现代国际金融业务走上了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三、银行业混业经营的优势与风险混业经营制度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及风险分析

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及风险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如指纹识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逐渐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捷度,同时也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行业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技术已经开始被应用在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理财等领域。 2017年5月,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在三番棋中不敌谷歌的AlphaGo,再一次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人工智能这一技术上。本文将介绍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及其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这一概念最早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提出,并在随后几十年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 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效的老式人工智能、联结主义、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多个领域。当下最热门的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简单来说,机器学习

利用算法分析数据、学习数据,通过基于大量数据的“自我训练”,实现对真实世界情况进行判断和预测的能力。因此,程序实际上是在用大量数据和算法进行“自我训练”,从而学会如何完成一项任务,这与预先编写好、只能按照人类指定的逻辑去执行指令的程序不同。实际上,任何通过数据训练的学习算法都属于机器学习,这其中包括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技术,比如线性回归、K均值、决策树、主成分分析法、支持向量机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等。 AlphaGo的核心算法是深度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出现得非常早,但受技术限制一直进展缓慢,直到云计算的出现和后来GPU开始大规模部署之后,这种技术才得以快速发展应用。运算能力的发展使神经网络计算变得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性能更强大,而存储设备的容量增加,读取速度加快,进一步降低了运用该技术的门槛。 二、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一)智能客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语音识别技术逐渐成熟,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尝试使用该技术来优化现有的远程客户服务、业务咨询和业务办理等,这使得用户能够更加及时地得到满意的答复,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同时还可以减轻人工服务的压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交通银行在2015年推出了智能机器人大堂经理――“娇

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金融混业经营概念

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金融混业经营概念 1 狭义的概念 . 它主要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 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 2 、广义的概念. 它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经营关系, 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 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分业经营则是指金融机构仅从事一项义务 风险管理的问题。在一个风险管理好的地区和国家,混业经营更能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相反,在一个风险治理还不算完善的地区和国家,分业经营显然更安全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是新世纪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开放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但是,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由于现实存在的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住房领域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所暴露的恰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深层矛盾,它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之间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没有金融监管制约的金融创新势必会带来灾难和不幸。金融创新须臾也离不开金融监管,否则金融创新就会导致金融风险。这从理论和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作出分析。 第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的,是一个统一体,是在国内宏观经济、财政与金融这样一个整体状况下进行的,因此不可以作绝对化的理解 第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必须保持协调 总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仍需要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所认识和挖掘,我们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协调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监管体制是什么? 中国为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中国银行业由中央银行负责监管(银监会);证券业由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证监会);保险业由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保监会),各监管机构既分工负责,又协调配合,共同组成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体制。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容: 1、资本充足性监管。2、对存款人保护的监管。3、流动性监管。4、贷款风险的控制。5、准备金管理。6、对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监管。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因素哪个效用最大 问题补充:因素有:政策时滞、预期因素、其他(客观经济条件变化和政治等因素)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辨证地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影响因素肯定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种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利率也市场化了,可能预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像日本,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其货币政策效果不会好 中国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央行的作用会比较明显,但也不能忽视商业银行自身行为对政策效力的影响,比如现在惜贷就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 试简单论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机理,以及由此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目录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二、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 ..............................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 (三)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 ............. (五)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三、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经验与其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摘要:“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发展、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政策;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开设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 (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设立;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

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优缺点的简单概述

分业经营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一般证券业务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而商业银行业务则更注重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分业经营为两种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环境,避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合性银行集团内的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3、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 4、分业经营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分业经营的不足之处 1、以法律形式所构造的两种业务相分离的运行系统,使得两类业务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2、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缺乏优势互补,证券业难以利用、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商业银行也不能借助证券公司的业务来推动其本源业务的发展。 3、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混业经营的优势 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 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混业经营的缺点 1、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 2、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我国分业经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应该说,分业经营是对我国经济、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没有一种模式是绝对优越的。各国应立足本国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国情、适合金融业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尽管国际潮流是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的,但当时的情况决定我国更适合采取分业经营模式。这是因为: 第一、金融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证券市场一开始就是在银行界大力扶持、参与组织、经营下发育、发展起来的。但银行过度参与股票业务,会导致短期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造成支付能力不足,甚至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此外,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瓜分证券、保险等市场,形成垄断,既可能使刚刚兴起的证券业被扼杀在摇篮中,也可能操纵股市,加剧股市的风险和投机,危及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 第二、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领域的许多重要法律,如信托法、期货交易法等尚未出台,无法适应金融业务拓展的需要。在没有健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盲目实施金融业务的融合化经营,将导致金融领域的混乱,危及金融安全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中央银行的监控能力较弱。中国人民银行1993年才开始行使央行职能,各项职能尚在逐步完善之中。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监管的经验不足,监管手段和内容都不够完善,难以胜任对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的监管。

中国金融的发展历史

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货币。 2.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 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3.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4.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5.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铸币在形制和币制 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 立法。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 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8.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信用主体);不 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9.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是中国 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10.质人是举债时在市场上设有依质挤书契之行监督。 11.秦始皇统一币制:内容:以金布为主要货币(上币),以半两为下币,金钱双本位制,确定了中国 古代铸币外圆内方的钱币基本形式,在形制上第一次得到统一;意义:不仅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秦半两钱—李渊五铢钱为量名钱,李渊到宣统为年号钱)。 12.汉武帝币制改革:内容: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统一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全国统一使 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废秦半两)意义:西汉进入了货币流通的稳定时期,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了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13.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政府振贷(在于救急,不在盈利),私人信用 (高利贷占有重要的比重,资本称为“子钱”,高利贷者称为“子钱家”)。 1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货币流通: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主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金属铸币流通范围缩 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分离,币值波动剧烈;实物货币盛行,成为货币体系中的高位货币,与铸币共同构成钱帛兼行的货币体系。货币供需特点是在长期的通货紧缩中伴随着短暂且剧烈的通货膨胀。南朝:四库,北朝:高利贷,质押出现。 15.南北朝出现了待行存放放款业务的机构:寺院质库,出现了财产担保放款,是放款形式的一大创 新和进步。信用形式:北朝:僧氏粟,南朝:寺库。质钱:抵押贷放,凭借抵押物品向他人借钱的信用形式。 16.隋唐五代时期,布帛谷粟等实物货币式微没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铜钱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 要;纸币白银等新型的货币形态开始萌芽孕育,并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史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本文主要是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金融事业变化非常大,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组织体系。过去很长时期内,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承担中央银行任务又具体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新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可以说,世界上先进国家拥有的金融机构,我们大部分都建立了。金融机构不仅种类非常齐全,而且数量十分庞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重要的是,除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基本都实行股份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严密管理,机构运作效率明显改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977年-1981年,国家开始加强整顿银行机构,充实领导力量整顿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复了银行秩序,保证提高了银行的工作质量,为保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

金融业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

保密级别:内部 学位级别:金融学 论文提交日期:2002年4月 论文答辩日期:2002年5月 论文中文题名论文英文题名:西方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战略思考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Western Financial Comprehensive-run System and the Strategic Reflection of the Composite 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 作者及所在单位:臧慧萍经管学院 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李晓经管学院 分类标识:F832.2 中、英文主题标识(及关键词):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历史演进Comprehensive-run System Historical Evolvement 中文文摘:中文摘要 金融业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是相对而言的。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都限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领域内经营,不得超越既定业务范围。其优势在于分工的专业化使行业优势能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内。其优势在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从理论上看,究竟是实行分业经营体制还是混业经营体制主要取决于特定的金融发展阶段,首先,是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对金融中介功能的现实要求;其次,是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在宏观金融运行中的相对地位及其变化趋势;第三,是证券市场的规模极其对实际经济运行的影响能力;第四,是前沿科学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和嫁接对金融制度变迁的推动。理论界对分业经营制度与混业经营制度看法的分歧,主要集中在风险、信息和效率等方面。  20世纪30年代以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金融业都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受到质疑,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此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美国国内要求改变传统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初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开创了西方金

最新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本文是一篇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介绍,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特点 1.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内中国证监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使其达到持续经营的标准;2007年至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证监会又批准成立了四家证券公司,使目前我国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数量达到108家;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公布的信息,目前通过创新类试点评审的证券公司共计29家。由此可见,金融证券公司的风险意识及竞争意识普遍提高了,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化,其竞争状态日趋激烈。 2.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原则,使得经济市场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金融证券业的部分业务也出现向大型证券公司集中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国内证券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存在较大风险的证券公司退出竞争舞台,而一批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质量优良的证券公司则得到迅速成长,在经纪、投资银行等业务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强烈,随着国际证券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国内证券公司开始直接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证券公司的正面竞争,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证券公司将面对来自境外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有更多国际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这意味着今后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冲击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中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 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 1.国内证券业发展市场波动较大,致使研究方法失效,估值体系紊乱,投资者无所适从,整个市场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中国证券投资者只有在指数和股价上涨时才能盈利,在只能做多的交易制度下,市场参与主体无法回避系统性风险,券商的业务也具有明显的牛熊周期特征,市场下跌,交易清淡,投资收入减少甚至亏损,业绩波动性较大,证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中国证券业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希冀其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实证表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前的基金行为没有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券商业务单一,收入结构失衡。 3. “有标识”性的金融证劵业的发展,也是国内证劵业未来的发展防线之一。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经营模式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竞争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证劵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渠道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三、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趋势 1.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指出:“证券公司经营各类业务的资格条件与其净资本规模挂钩,如证券公司净资本与各项风险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并要求证券公司在开展具体业务时,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类型按照不同比例计算风险准备。”金融证劵公司的发展规范化,势在必行。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加强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

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优缺点的简单概述

金融学: 1.什么是分业经营? 2.什么是混业经营?两者各有什么优缺点?分业经营模式 是否符号我国国情? 答:1.分业经营(Separate Operation)就是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 2.混业经营:所谓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混业经营有诸多公认的好处,比如:为资金更合理的使用、更快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金融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减少或避免拮抗作用;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等。只有混业经营才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 分业经营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一般证券业务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而商业银行业务则更注重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分业经营为两种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环境,避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合性银行集团内的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3、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 4、分业经营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分业经营的不足之处 1、以法律形式所构造的两种业务相分离的运行系统,使得两类业务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2、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缺乏优势互补,证券业难以利用、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商业银行也不能借助证券公司的业务来推动其本源业务的发展。 3、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混业经营的优势 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 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2] 混业经营的缺点在于 1、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 2、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