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一、金属铸币时期的货币贬值

上出现过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币,以铜铸币为主。中国古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出现过多次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不稳定。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几次:

(一)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古算法以24铢为1;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500;;”错刀”,值5000。这种虚价大钱出现后,造成民间盗铸,在实际交易中更趋向于使用五铢钱。第二次,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28品,不仅换算困难,每一品与其它27品之间会产生756种比值,而且比价极不合理。;如小泉重1铢,每枚值1,大布重24铢,每枚值1000。此次改币仅一年就被迫废除。第三次,王莽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货泉重5铢,货布重25铢,;但一个货布却值25个货泉,结果又引起盗铸,许多人因犯法而沦为官奴婢。王莽从主观出

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毕业论文

(二)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肉好无轮廓,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注:《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董卓铸恶质钱引起物价飞涨,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至此,五铢钱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为解决其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额较大的货币。刘备入蜀时,因”军用不足”,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其重量仅8~克,却当五铢钱100,;结果”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注:《三国志》卷39《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吴国在公元236年铸”大泉五百”,重7;克,238年又铸”大泉当千”,重克,甚至还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大钱出笼后,导致物价上涨,后被迫停铸。

(四)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形式转细。官钱每出,民间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无轮廓,不磨鑢,如今之剪凿者,谓之耒子。景和元年

(465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涎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贾不行”(注:《宋书》卷75《颜竣传》。)。结果引起社会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毕业论文

(五)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为解决财政困难,517年用崔亮建议,广开铜矿铸钱以收”治利”。此后,民多私铸,钱更薄小,钱价更低。”时所用钱,人多私铸,销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值一千”(注:《魏书》卷58《杨播附侃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一斤铜可造钱二百。”既示之以深利,又随之以重刑,罹罪者虽多,奸铸者弥众。今钱徒有五铢之文,而无二铢之实,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注:《魏书》,卷77《高崇附高恭之传》。)。私铸钱轻薄如榆叶,入水不沉,其流通的后果是物价上涨,货币流通阻滞,犯罪者增多,加剧了社会矛盾。

(六)隋炀帝时期腐败,统一的五铢钱制度遭到破坏。由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大业(605~618年)以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注:《隋书》卷24《食货志》。)。私铸者除豪门大族,也有为对付日益加重负担的百姓。到最后甚至”

剪铁碟,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初李渊入长安时,民间”行线环钱,甚制轻小,凡八九万才满半斛”(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隋也走向灭亡。毕业论文

(七)唐玄宗后期,生活奢侈,军费开支浩大。他死后,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议下,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重克,一文当开元通宝钱十文。肃宗诏书说:”冀实三官(汉代主管铸钱机构)元资,用收十倍之利”。俨然说明铸钱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次年又铸”重轮乾元重宝”,重克,重量为开元钱的三倍,却当开元钱五十。;大钱发行后引起的后果不外有三:一是物价飞涨,人民遭难。”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二是盗铸严重,”长安城中,竞为盗铸”(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三是货币流通出现混乱,有实钱和虚钱双重价格。总之,如上元元年(760;年)诏书所说:”私铸颇多,吞并小钱(开元钱)……物价益起,人心不安”。不久,宣布重棱钱由当开元钱50文改为30文,即开元钱则一当十文用,乾元当十钱依前行用

不变。当时人称此虚抬作价的钱为”虚钱”,未抬价的钱为”实钱”,由此而产生两种物价。

(八)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十分紊乱,各国政权用铅、铁、泥等铸钱,以此掠夺人民,维持其财政和军费开支,并用恶钱削弱敌国。南唐后主李煜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铢钱换一铜钱,出现劣币驱逐好币。楚曾铸铅钱,又铸”乾封泉宝”大铁钱。闽铸大铁钱有”永隆通宝”、”天德通宝”等名,都当铅钱百,南汉铸有”乾亨通宝”铅钱,十个当铜钱一。盘踞幽州的刘仁恭父子用墐泥作钱,以此强迫收兑铜钱,又发行大额货币,有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的大钱。总之,当时货币混乱,给经济造成很大破坏。毕业论文

(九)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发行纸币的同时,京局开始铸造大钱,共分五等: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当十称”咸丰重宝”,其余称”咸丰元宝”。当百钱直径7厘米,重199克,为诸钱之冠。大钱一出笼,立即引起物价飞涨,同时私铸也纷纷出笼。旧钱每千重120两,熔化可铸当千大钱三十。大利所在,;使私铸数很快超过官铸。于是一年左右政府不得不停造当千、当五百的大钱,并用宝钞收回。此后又停铸并回收当百、当五十的大钱。当十大钱仍流

通,但其价从当五、当三,直跌至当二。咸丰还铸有当十铁钱和铅钱。咸丰时的钱钞制,币值级别多,币材种类多,份量变动多,钱文字种类多,其复杂繁琐超过了王莽的宝货制。

二、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一)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每界发行控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对经济起了促进作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年),因对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无钞本交子60万贯,以充军费。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8年),规定两界交子同时使用,引起贬值。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因对付西夏,增加发行额达到188万余贯,;由于两界发行,实际数加倍,于是通货膨胀加剧。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改称交子为钱引。不久,河、;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由于两界发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3/4,有些地区贬值90%,引起物价

飞涨,民怨沸腾,;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走向了灭亡。毕业论文

(二)南宋纸币有多种,主要是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开始由官府发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发行额还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并行。到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8年)韩侂胄之流靠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从此发行额扶摇直上。开禧年间发行;14000;万贯,;嘉定年间(1208~1224年)23000万贯,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22900万贯,绍定六年32000万贯,嘉熙四年(1240年)50000万贯,淳祐六年(1246;年)65000万贯。;与此同时,;会子币值也直线下降:乾道四年(1168年)一贯合铜钱770文,咸淳三、四年(1267~1268年)为75;文,已跌到不足1/10。在此情况下,”市井视之,粪土不如,;朝廷宝货,自轻太甚”(注:《可斋续稿》(后)卷三《救蜀褚密奏》。),”民愈不售,郡县科配,民皆闭门牢避,行旅持券终日有不获一钱一物者”(注:《宋史》卷145;《黄畴若传》。)。到后来,一贯会子已不值一文钱。嘉熙三年(1259年)李韶概括说:”楮券日轻,民生流离,物价踊贵,遂至事无可为。”(注:《宋史》同上,;卷423《李韶传》。)南宋政府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交钞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贯,贞祐二年(1214年)发行20贯至100贯大钞,不久又发行200贯、1000贯大钞。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民间交易多用现钱。贞祐三年,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这时军费开支庞大,钞值猛跌,政府实行限价,造成商人罢市。贞祐五年,发行”贞祐通宝”,一贯当”贞祐宝券”一千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1/1000。;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一贯折贞祐通宝400贯。翌年,改发绫印制的”元光珍货”和”元光重宝”。行之未久,银价日贵,民间多以银论价。政府规定买卖在银三两以下只许用钞,不准用银;三两以上,1/3用银,其余用纸币。此令一下,”市肆昼闭,商旅不行”(注:《金史》卷48《食货志》。)。金后期,”以万贯唯易一饼”(注:《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经济走向崩溃,;金代也就很快灭亡了。毕业论文

(四)元代货币以纸币为主,其纸币制度称为钞法。元代钞法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中统钞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以金银为本,钞本不许亏欠挪用,发行量严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即承认中统钞贬值4/5。至元十年(1350年)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宝钞二贯,二钞并行流通。至元十七年(1280年)起,佞臣阿合马当权,为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印钞,又动用钞本,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行之未久,物价腾跃,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注:《元史》,卷97《食货志》。)。元政府自坏钞法,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翌年,诏命中书省主持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2月至12月10个

月中,发行宝钞6949599锭,每锭5贯,共34747995贯,合银3000多万两,而当时政府每年收入仅几万两,发行额相当于银的收入1000倍左右。从钞钱比值看,洪武八年(1375年)钞1贯值钱1000文,以后不断贬值,到宣德七年(1432年)值钱5文;弘治元年(1488;年)值钱1文;而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仅值钱文。实际上弘治以后,人民只用银和铜钱,不再用钞票了。明政府虽然多次下令禁金银交易,但用处不大。最后,政府不得不放弃禁用铜钱和金银的法令。毕业论文

(六)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军费激增,国库枯竭,为”济国用之不足”,决定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两种纸币:一是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称银票,以银两为单位;二为大清宝钞,又叫钱票、钱钞,以制钱为单位。清政府本意是纸币”与银钱并重”,并规定出纳皆以五成搭用,但实际上政府自坏成法,收款时少收或拒收钞票,支付时多付钞票,造成钞价大跌。百姓持钞购物,商店不是涨价,就是匿货不卖。外国人则趁机以低价收购钞票,按五成去交关税。咸丰五年(1855年)官票一两,宝钞一千文都只能换京钱四、五百文,合制钱二、三百文。此后官票继续贬值,福建强制推行票钞,激起民变。至此,清政府下令课

税停止收钞,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不久,随着咸丰帝去世,官票官钞也”寿终正寝”了。

中国古代发行纸币时,有些统治者也懂得发行纸币要有准备金,即”钞本”,并认识到钞本的重要性。但到后来,由于军费、奢糜等造成的财政困难,统治者最终还是乞怜于发行纸币,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三、近纸币的通货膨胀

比起古代来,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更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一)”京钞风潮”。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后,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当时北洋军阀筹款主要由中国银行、;银行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1915年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又加云南起义后军费大增,就强迫动用这两行的现银准备,遂使国库空虚,引起商民争兑。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钞票停止兑现,出现市面骚动,物价上涨,现银绝迹。一般商界怕承担损失,纷纷拒收京钞,而银行对北洋政府的垫款却日渐增多。5月份停兑时,京钞流通及存款数合计2600万元,10月达4600万元,;第二年12;月增到9700

万元。于是京钞币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间。但这次通货膨膨胀风潮只限于京、津地区。后来中、交二行通过供款和发行公债,用了六、七年时间陆续收回京钞,才稳定住币值。

(二)法币。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毕业论文

1942年7月,法币的发行集中到中央银行。;由于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事业,其发行法币又没有限制,这就为法币不断出现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亿元。到1936年1月,即法币改革后2个月,已增至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年6;月为1;,;

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包火柴。

(三)金圆券。在法币已走到了绝境时,国民党政府为了作垂死挣扎,于1948年8月20;日发行了金圆券。;此券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币按300元合金圆券1元收兑。及个人持有的金银外币限期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金、银、外汇。

金圆券表现上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相反,国民党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据统计,从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中央银行收兑的金银外汇约合2亿美元。毕业论文

金圆券原定限额发行,但不到3个月,即1948;年11;月底已发行亿。于是宣布取消限额,此后发行额直线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达亿。与此同时,金圆券面额从一元一直发到五十万、一百万。物价也一日数涨。上海当时一商店曾一日改换商品标价达16次之多。各地发生抢购风潮,暗地则以银元交易。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金圆券的发行增长了307124.3;倍,同期上海物价上涨了

倍。金圆券仅发行9个月,就变成了废纸,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罕见的。国民党政府12年中发行法币和金圆券,从全国人民手中掠夺去了150亿银元。随着金圆券的垮台,;国民党也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赶出了大陆。

[精选]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有答案)

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 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 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 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 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30.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 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 岑大利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的第二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前面我们讲了第一种类型。 二、修正型改革 下面我们讲第二种类型是修正型的改革。所谓修正型的改革,它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它只不过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些修补、完善。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发生在每一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 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次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比如秦始皇的改革,西汉高祖、文帝、景帝的改革,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三国曹操、诸葛亮的改革,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李世民的改革,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宋太祖赵匡胤的改革,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清初顺治、康熙、雍正的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发生在每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大多数它是在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开国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他迫于农民造反的压力,为了避免像前朝一样覆亡的命运,所以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也就是从不断改革旧的前一个王朝它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入手,改变它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内容,把它改为就是能够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些新的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克服危机。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盛世,有名的盛世,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这些盛世的出现,它都和统治阶级的改革是分不开的。今年我们主要讲两次改革。一次是西汉初年的高祖刘邦君臣的改革;一次是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次改革,就是西汉初年刘邦君臣的改革。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他所面临的形势是这样的。就是在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连年的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在这以后刚刚建立起来的汉朝政权,它所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也就是

最新近代因果报应实录3篇

据大陆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况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这比较好理解,很可能跟犯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有关系。 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 科学家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的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就强健;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即负向被激发启动,而正向被抑制住,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长寿。 同时,美国有份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坏心情产生毒素》的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在心理实验室中的试验显示,我们人类的恶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学物质变化,在血液中产生一种毒素。当人在正常心态下向一个冰杯内吐气时,凝附着的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而当人处在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的心情下,凝聚起的物体便分别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化学分析得知,人的负面思想会使人的体液内产生毒素。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课题,工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在不同种族、阶层、健身习惯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于是科学家公布了研究成果,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无神论者往往都会说,这只是心理意识的暗示作用,道德都是人自己制订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善恶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好人坏都是人自己定义的。如果一个人不在这种人为的道德薰陶下长大,就不会产生这种影响人体健康的负罪感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善恶有着不同的能量频率,有着不同的物质特性;刚刚出生不久、没有经过观念教化的婴儿都有着善良的本性;当人要说谎、欺骗时,无论情绪如何稳定,但生理状态都会出现不由自主的变化,且都能被精密的测谎仪监测到,人的机体似乎遵循着某种客观特性在运转,不以人的思想状态为改变。 21世纪之初轰动全世界的水结晶形态研究显示,万物有灵,天地有特性存在,善恶在自然中似乎有着客观的标准,不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虚幻概念。当水接触到慈悲、博爱、幸福、鼓励这些良性资讯,或者是在美妙的音乐场中时,水结晶会呈现出绚丽、美妙而牢固的形态构造;而如果当水接触到负面的资讯时,水结晶的构造会变异、扭曲,甚至根本涣散无法成形。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内70%以上的物质都是水,当人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其身体机能也都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我們中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這5000年的歷史當中多個王朝演繹著王朝更迭史。而在這其中有著以下王朝存在著: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大一統的王朝有著:秦、漢、隋、唐、元、明、清。但其中統一中國當今版圖的國家也只有元、清(在中國歷史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之內的是元朝,其次是明朝和清朝;明朝雖然初期擁有新疆東部和西藏,但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北元,為此明朝修建了近200年的長城,因此明朝沒有統一今天中國的所有版圖)。我這裏排除唐朝:因為終唐朝一代都沒有將西藏、雲南統一到中國的版圖之內。版圖最大的排名前三應該是清、元、明。在中國歷史以上的朝代當中其中有三個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朝代:秦、漢、清。在這裏排名的標準是:一、軍力的強大;二、經濟的繁榮、三、版圖的遼闊;四、制度與文化方面;五、給後世留下的基業。 首先講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6年)。 第一、在軍力方面:秦朝一統天下六國、北驅匈奴、南收南越;秦朝的軍力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期間疆界大幅擴展。除佔有原東方六國的疆域,更征服南越及閩越地區。在北方佔領了河南地,將匈奴勢力一度驅逐到陰山以北。 第二、經濟方面,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 第三、版圖方面: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亡,所以沒能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第四、制度與文化方面:創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設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第五、給後世的留下的基業:秦所立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制的楷模,而其統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更是方便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與生活交流,特別是秦朝開創的天下大一統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並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 其次講漢朝,其中漢朝分為西漢與東漢。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與“東漢”(西元25年—西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兩漢存在的時間約為422年,這段時間國家一統,民族融合以及到漢民族的初步形成。其中西漢時期被稱為中國歷史的第一黃金時期。 第一、在軍力方面,完成國家統一;對外方面漢朝徹底將匈奴趕到了歐洲,其中漢將軍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山更成為千古佳話。 第二、在經濟方面有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也是在西漢時期產生的。

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历程来看

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历程来看,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00年以前,银行网上服务单一,仅通过开通银行网站,提供账户查询等简单信息类服务,而且主要操作集中在单一账户上。网银更多地被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这是网银发展的第一阶段,被称之为‘银行网站’阶段。” 第二阶段是“银行上网”阶段,银行致力于将传统的柜面业务迁移到网上银行,增加了转账支付、缴费、网上支付、金融产品购买等交易类功能,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多账户的关联操作。 网银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后,银行的最大转变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因需而变。这一特征在华夏银行新推出的网银产品中得到体现。如“集付快线”可以让用户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像群发短信一样,同时完成向多个收款人支付款项的结算业务,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而为满足集团客户资金集中管理需要而推出的“集算快线”,则以产品组合搭配快、现金动态掌握快、资金调配速度快、预算管理实现快的特点,提高了集团用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以及使用效率。 第四代网上银行是未来的发展阶段。届时,网上银行将成为银行的主渠道,传统银行将全面融入网上银行,甚至不再单独区分网上银行。我国目前还未出现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网络开展业务的纯虚拟银行。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网上银行的发展,但网上银行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安全问题,而且网上银行对安全性的要求比网络机机构更高。网上银行既面临着黑客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考验和挑战,同时还面对着银行内部操作人员的操作性风险等多种风险。本人认为,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人-机关系问题,所有的各种安全保密功能都是由人设计和实现的、而破坏、干扰各种安全和保密功能的也是人。只有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三方面入手并协调好技术、管理和法律三方面的关系,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网上银行的安全性

中国历史年表记忆口诀,最好用的历史朝代顺序表和年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用口诀法记忆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子墨子,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公元763年被唐军打败,历时8年。叛 乱的起止年,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城(763)。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地球的形状口诀 赤道鼓,两极扁; 北极长,南极短。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记)口诀 辽吉黑,云贵川, 陕西青藏(陕西、广西、青海、西藏)浙福甘, 二江二湖二河山, 安宁古广(安徽、宁夏、内蒙古、广东)新海湾。 与中国接壤的15个国家名称口诀 月娥姑娘(越南、俄罗斯)很腼腆(缅甸) 蒙着布单披仨毯(蒙古、不丹、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 度过稀泥(印度、老挝、锡金、尼泊尔)去朝鲜 吧叽吧叽一身汗(巴基斯坦、阿富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改革,古人称之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或者叫作“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求“不变”。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只有找到三者之间关系的结合点,稳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改革是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春秋时代,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增加,建立在“千耦其耘”的集体劳动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公田不治”(《国语·晋语》)的现象。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田里不鬻”(《左传》襄公四年)的格局被打破。上自天子,下至大夫,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层出不穷。与此相适应,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转化成封建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转化成个体农民。封建依附关系与租佃关系由此产生并发展起来。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则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针对腐朽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奴隶起义与平民暴动此起彼伏,工匠斗争和国人暴动不断高涨,“私家”(大夫)对“公室”(诸侯国君)的斗争愈演愈烈。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相继出现。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搏斗中遭到宗族残灭、社稷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公连仲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前后八九十年间,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并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变法运动,是旧的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摧枯拉朽的封建化运动。各国变法的结果,使奴隶主贵族普遍遭到沉重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化解,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迈入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确立,是广泛的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那么,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文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历代王朝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文化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分不开的。封建生产方式是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统一体,生产力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仍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由此派生出来的农民阶级与地方阶级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每当这些矛盾集结、社会危机到来之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君、有识之士,迫于农民造反的压力,为避免统治的覆亡,往往会推行一些针对时弊的改革,从不断完善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入手,企图缓和矛盾,克服危机。从秦始皇、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改革到杨炎、张居正、雍正皇帝所推行的赋税体制改革;从魏孝文帝的全面社会改革到金世宗、元世祖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无一不是为了化解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克服社会危机所作出的努力。而改革的结果,都在不同程度上松动了封建生产关系中落后部分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调整了封建剥削中的分配与再分配关系,减轻了人民的某些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直接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封建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换言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都是由于社会矛盾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一、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大势及其特点 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一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二是从魏晋南北朝走向隋唐大统一;三是从五代十国走向元、明、清(前期)持续三代的大统一。这种历史的发展进程除表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割据、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如秦、西汉、新、东汉四代共441年,其中统一年代为273年,隋、唐两代共327年,统一年代为215年,元、明和清前期三代共570年,而统一达465年,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与此相应,大分裂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则越来越短,如春秋战国历经549年(前770~前221),汉末魏晋南北朝经历了405年(184~589),唐末五代十国仅经历了86年(874~960)。 (二)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从夏、商时的集中在中原地区到西周时扩展至长江以南。而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汉通西域。唐朝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到明、清其疆域东极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三)统一的程度越来越坚实 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非王朝的直接统治上。如实行分封制。秦统一后,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又修驰道、凿灵渠、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通过各方面的制度把全国各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后,历代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多有发展和创造,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王国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隋唐开凿运河;元代创立行省制度等。同时,为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的巩固统一,逐渐形成了健全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二、分裂的代价与统一的意义 (一)分裂的代价 其一,分裂就意味着天下大乱、兵连祸接、百姓涂炭,都往往会造成百姓的流离失所,甚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其二,分裂割据也往往会对思想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摧残,如隋代牛弘就曾把秦、新莽末、东汉末、晋末和南朝梁陈图书典籍所遭受的五次毁灭性破坏称为书之五厄。 (二)统一的意义 统一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 其一,统一局面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重要保障。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均出现在统一时期。 其二,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三,统一时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边疆开发活动。比如万里长城的修筑、大运河的开凿以及秦朝时江南、岭南的开发和元明清三代西南、西北、东南诸地的开发,这都是统一的好处。 其四,统一国家利于文化建设的繁荣。如大型图书的编纂,唐修八史,宋有四大类书,明有大全系列、《永乐大典》,清有《四库全书》,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文化建设和繁荣局面多集中在统一王朝。 总之,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颇大,正如前辈史家白寿彝所言: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这是极为难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末只有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富,形成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 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 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 院议员通常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 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最全最详细的中国历史朝代

中国历史朝代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 夏朝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 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汤 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王莽 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 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304-439 南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907-960 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6 临安浙江临安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元昊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注: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国;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国号“元”;1279年统一中国) 元朝1206-1368 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2(衡水高考实用总结)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③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国家统一控制。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新:王莽改制 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内容: 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后周:世宗改革 内容:①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亡农民; ②严厉惩治贪官污吏; ③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 作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北宋:庆历新政 背景: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4分)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 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5.(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6.(4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7.(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一、起步阶段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 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除了官立银行之外,众多私营银行也百花齐放,并在1920-1930年代进入快速成长期,成就了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1927年之前,盐业银行实力最强,存款额曾一度位居全国私营银行之首。1930年代之后金城银行实力飙升,成为北四行的支柱,其存款额也一度跃居全国首位。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民国后三家银行均以上海为业务经营重心与发展基地,并多方面开展合作。1927年之前,浙江兴业银行与盐业银行并驾齐驱分列南北银行之首。1930年之后,则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金城银行后来居上,成为南北银行的老大。浙江实业银行则专注于外汇业务。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19年成立的中国实业银行和1929年成立的中国国货银行,前三家原来均为民族资本经营,后被国民党政府改组和控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则为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组建的官商合办银行。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 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C.申央集权不断加强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3.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1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4.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1882—1907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5.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职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6.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D.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7.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B.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真正的汉家风骨,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

真正的汉家风骨,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 本文导读: 明朝的皇帝,不管是英勇神武的还是荒唐无道的,却没有哪一个是贪生怕死的。这里我们可以拿强汉、盛唐来进行对比。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时,是靠送礼获救,而明英宗被俘,明朝政府直接拒绝蒙古的要求,以财物换取明英宗性命,而明英宗本人也宁死不屈。 我们所熟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讲述的就是汉代君王派昭君去和亲。唐代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实际上也是和亲。而纵观明朝的整个历史,从来没有过要靠把宗室女子和亲换取和平的做法。 无论是遇到多大的压力,即使内忧外患,明朝也从不屈膝,更不会割地赔款。明末时期,形势紧张,明朝依然顽强抵抗、寸土必争。从明英宗到崇祯皇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明朝的坚毅。 唐玄宗久负盛名,安史之乱时,也是弃都难逃。而明朝皇帝没有一个抛下自己的国门,敌人入侵,他们会在第一线守住国门。崇祯皇帝的下属不是没有人劝他离开,是崇祯皇帝坚定不移,不能丢弃大明的血性。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崇祯帝自杀殉国之前留给李自成的绝命诗,希望他不要

伤害无辜的百姓。这就是君王死社稷最好的体现。 参考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所说的话“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甘心。”也就是这样就注定了溥仪愿意沦为日本人的傀儡。而明朝的血性不允许他们的帝王这样做,死也要死得坦然。 帝王的血性缔造了人臣的血性,在明朝自缢殉国的义士空前的多。当崇祯皇帝哀叹百官不来上朝时,他一定不知道,他的忠臣们已经在一天前以身殉国宁死不屈。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傲骨铮铮。 可惜成王败寇,明朝在清史的恶意抹黑之下,仿佛成为了最不中用的王朝。当我们仔细回味那段历史时,我想你也会被明朝的骨气感染的热血沸腾。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趋向于统一,而且统一一次,壮大一次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壮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很多次分裂和战乱,但是,分裂和战乱之后,最终却是会实现统一的。不但会实现统一,而且会实现壮大。 (蚩尤之乱) 最早是炎帝、黄帝。黄帝和炎帝发生战乱,实现了统一和壮大。接着和蚩尤发生战乱,又实现了统一壮大。往后走,夏朝和周边发生战乱接着又统一。商朝和夏朝发生战乱,再统一,同时壮大。然后周朝联合周边各部落和商朝发生战乱,又统一壮大。春秋战国战乱多年,最后秦汉统一,而且又获得了南方百越,北方匈奴,河西走廊,地盘越来越大。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但是隋唐又实现了统一,还扩大到越南。五代之后,两宋小统一,但元朝的时候,不但实现了南北大统一,而且又统一了吐蕃,面积变得非常大。明朝南北再次分裂,但是清朝又实现了南北大统一。经过民国的分裂,到我们现在的大统一国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统一壮大的规律中呢?

(赵光义剧照) 第一,中原国家对周边的打击与怀柔。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一,主要是中原国家对周边民族的统一。虽然元朝和清朝,看起来像是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统一。但实际上,当元朝和清朝统一的时候,他们已经是中原国家了。元朝统一的时候,占据中原的国家其实是金国。当蒙古统一金国,迁都大都,建立元朝后,元朝也就成了中原国家。元朝对南宋的统一,也算是中原国家对中国的统一。清朝情况差不多,也是满清迁都到北京,才最终有了统一的基础。若是满清还一直定都在关外,不算中原国家,也是很难统一的。中原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军事上对周边国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比如秦汉对匈奴,隋唐对突厥等。不过,中原国家虽然在军事上占优势,但并不是一味地打击。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不打,而是采用怀柔的方式。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 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 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

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在文学批评方面,如果离开佛教理论,则中国文人发明?ldquo;妙悟”说?ldquo;境界”说?ldquo;禅机”说,都不能得到深入的阐发?/font> 在艺术领域,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据历史记载,佛教绘画、塑像、建筑是和佛教经典一并传入中国的。汉明帝时,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标志着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此后经数代传衍流变,至盛唐时,终使三大艺术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程度,至今仍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二)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

最全的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表

最全的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表中国历史朝代 一、上古【三皇五帝】,存在争议。 三皇五帝年表 燧人氏约公元前10000年前在位110年 华胥氏 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前在位118年 女希氏约公元前7000年前在位130年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浑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迁巢湖)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 无怀氏

…… …… …… 少典 炎帝神农氏前3216年~前3077年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子)前3076年~前2997年在位80年 帝承前2996年~前2937年在位60年 帝明前2936年~前2888年在位49年 帝直前2887年~前2843年在位45年 帝来(厘) 前2842年~前2795年在位48年 帝裹(哀) 前2794年~前2753年在位42年 榆罔炎帝前2752年~前2698年在位55年 黄帝少典子前2697年~前2597年在位101年 少昊黄帝长子前2598年~前2525年在位74年 颛顼昌意子前2514年~前2437年在位78年 帝喾蟜极子前2436年~前2367年在位70年 帝挚帝喾长子前2366年~前2358年在位9 年 唐尧帝喾次子前2357年~前2286年在位72年 虞舜瞽叟长子前2285年~前2225年在位61年 二、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列表: 夏朝约前2070-1600年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夏禹夏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到殷)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后迁朝歌河南淇县商汤商纣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周幽王 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三世嬴子婴 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孺子婴刘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