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外国城建史》整理

考研-《外国城建史》整理

考研-《外国城建史》整理
考研-《外国城建史》整理

外国城建史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 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

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 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 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 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 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 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 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 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 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

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 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 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 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 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 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 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 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 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 平面正方形

2) 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 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 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 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 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 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 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 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主要内容

1)城市选址。高爽地段,有利避风、浓雾、酷热,接近水源,交通便利

2)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性质,同城市关系,地段四周现状、道路等。

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4)理想城市方案。平面八角形,便于防守,放射性路网,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1.中世纪西欧城市规划建设的的主要特征(2001年考题)

中世纪的城市多是自发形成的,主要从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主要特征:

1)城市选址与发展:粮食水源丰富,易守难攻

2)道路以环状和放射为主

3)城市中心是教堂广场

4)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5)注重城市环境景观

2.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2004考题)

1)中世纪意大利许多城市是西罗马帝国的防卫性据点转变成手工业和商人的居住地。

2)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

3)许多城市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城市,是最早战胜封建主而建立的城市共和国。

4)教堂高塔是城市独立的纪念碑

5)典型代表是: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佛罗伦萨:西格诺利亚广场是象征城市共和国独立而带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广场上有市政厅,塔楼是城市的标志,市政厅前有大卫雕像。广场空间渗透到周围建筑实体中,进入广场的道路各有对景。

威尼斯:意大利中世纪最美丽的水上城市。圣马可广场经数百年经营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

山城锡耶纳市中心的坎波广场是几个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

(2007年考题简述欧洲中世纪“如画城镇”(picturesque town)的具体表现。可结合实例分析。)

3.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

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4. 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

拜占廷文化的影响

5. 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

平城京

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

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

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

日本城市均无城墙

6.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

a.阿尔伯蒂《论建筑》

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1) 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 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 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b.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图)

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是斯卡莫齐

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c.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图)

1) 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市场

2) 东西两侧为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通过

3) 城市中心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4) 由于星形城市放射性锐角很难设计房屋,后来出现了有格栅型接道的矩形理想城市

d.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对整个欧洲的城市规划思潮都有影响

7.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a.城市特点

1) 突破了宗教束缚,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

2) 地理学、数学等知识有力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

3) 许多城市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而进行改建,但布局上没有大的突破

4) 设计思路由细节扩大到环境

5) 巴洛克时期的浮华雕饰及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

6) 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构成整体环境

b.典型城市

佛罗伦萨(早期)

1) 建筑主要活动是城市公共建筑和教堂

2) 修建了联通市中心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设骑楼的连排式多层房屋

3) 重视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

4) 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成为城市标志

威尼斯(晚期)

1) 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府邸

2) 建造商业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等

3) 豪绅富商的大府邸多数在大运河两侧,形成屏风式立面

4) 修建码头和石拱桥

5) 完善圣马可广场的建设

罗马(巴洛克)

1) 开辟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城门,三条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

2) 3条道路交叉点安置方尖碑,作为对景

3) 轴线构图的广泛运用

4) 强调建筑体积

5) 多数教堂采用集中式构图,具有纪念碑性质

8.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及典型格局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

1) 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

2) 盛期和晚期: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间

代表:圣马可广场

1) 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拐尺形广场,透视效果好

2) 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

3) 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

4) 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9.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a.巴黎改建

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

1) 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

2) 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

3) 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4) 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

5) 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

b.凡尔赛的建设

1) 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

2) 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

3) 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

4) 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

c.广场建设

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

典型代表: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

2)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3)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

4)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

线。

5)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

上的重要枢纽。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1.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矛盾

1) 人口迅速增长,居住环境恶化

2) 城市结构巨变,造成混乱

3) 刺激商贸,空前繁荣

4)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5) 交通恶化

6) 环境污染

7) 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艺术品质低下

2.1666年克里斯托弗·仑的伦敦改建要点和成果

a.改建:

1)沿袭古典主义手法,将法国园林手法运用到城市。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道路

2)强调经济职能,弱化宗教职能

3)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4)没有很好的结合现状和地形,强烈要求改变私人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得到官方的采纳。

b.成果:

1) 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制定建筑技术规定

2) 建造了拥有方形广场的居住建筑群

3) 在公园建设方面,将封建主占有的大型花园经过改造向公众开放

4) 里琴大街出色的整体面貌和景观环境

3.不同时期巴黎改建的特点

a.雅各宾时期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

1) 为减轻市中心交通,增辟几条干道

2) 封闭市内一些墓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3) 建筑形体追求简单,反映“一切建筑都像公民道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b.拿破仑时期

1) 城市风貌—灰色屋顶的多层建筑

2) 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大街

3) 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

4) 修建明星广场和凯旋门

5) 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巴黎中心

c.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改建(1999年考题)

背景: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

目的:功能需要+装点帝都+军事防御

措施:

1) 完成巴黎大十字和两条环路的建设

2) 连续17年的道路建设(市中心和市区外围)

3) 为美化城市面貌,对于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物顶坡度都有所规定

4) 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

5) 重视城市绿化,修建大面积的公园

6) 将巴黎市中心分散到几个区中心,适应了当时由于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7) 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缺点:

1) 没有解决贫民窟问题

2) 没有解决因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

4.华盛顿规划(朗方规划---华盛顿2000年规划)

a.朗方规划

1) 借鉴欧洲八个城市,选择两条河的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用水方便处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2) 设计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国会位于最高处,作为全城核心和焦点

3) 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托马克河的轴线,并连结白宫和法院,形成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结

构中心

4) 方格型路网和放射路网结合,形成美丽的街道景观

5) 大胆的人口预测

b.华盛顿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图)

1) 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建6条放射交通线,即长廊形地带。沿长廊建居住区或卫星镇,长廊之间楔形绿地

或农田

2) 鼓励公共交通

3) 限制建设高速公路

4) 改造大部分地区

5) 限制市区人口增长

6) 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

5.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原理三21):

1)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

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

2) 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安德累雅“基督教之城”

3) 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欧文:

“新协和村”

4) 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立叶的“法郎吉”,生产于消

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位置。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理论渊源)

6.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

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

a.社会背景:

1) 政府获得政治资本

2) 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

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他们要打

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

1) 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

2) 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

3) 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

4) 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

5) 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6) 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

d.社会目标:

1) 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

2) 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 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

4) 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

5) 创造各种就业岗位

e.意义:

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7.工业城市理论(戛涅)

a.原因:19世纪,产业革命破坏了原有的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

b.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1) 人口32000人

2) 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央为城市中心,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各分区之间用绿带隔离

3) 有先进的城市交通

4) 重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为各功能区发展留有余地

5) 建筑采用先进的材料钢筋混凝土

8.带形城市理论(索里亚·伊·马塔)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ORIA提出带型城市设想。他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主要内容:

1) 城市依靠一条交通轴呈带形发展,宽度有限,理想情况下为500米,长度无限

2) 沿交通脊布置一条或几条电气铁路和市政管线

3) 将城乡结合

4) 从一个或若干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

但从后来华盛顿与巴黎改建都证明,在面临私有经济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

第四篇现代的城市

1. 盖迪斯

Patrick Geddes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1915)

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是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精致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分析了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

2. 有机疏散——E.Saarinen沙里宁(大赫尔辛基规划)

E.Saarinen于1918年在编制大赫尔辛基规划时提出的。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改建的目标: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3. 明日的城市——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技术改善中心商业区

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

合理分布城市各区的密度

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4. 光明城市Le Corbusier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改造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

由拥挤导致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

保证阳光、空间和绿地。

交通问题的重要性。

垂直的花园城市。

5. 广亩城市——赖特Wright

F.L.Wright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他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

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广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

在广亩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Wright认为广亩城市是一种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他写道:“美国不需要有人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

6. 邻里单位——佩里/ 雷德伯恩Radburn体系

C.A. Perry 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Perry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而且要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美国新泽西州新城Radburn,Clarence Stein(1928)设计

“大街坊”(superblock)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望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并通过人行地道跨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的大街坊相互联系。

尽端式的汽车路。

7. 雅典宪章

1933年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功能城市”。

(1)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

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2)功能分区

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每一主要功能都有其独立性,都被视为可以分配土地和建造的整体,并且所有现代技术的巨大资源都被用于安排和配备它们”。

(3)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虽然已经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

?“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

?“建立居住、工作、游憩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这些地区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

?“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4)理性的思想

尽管认识到城市规划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但仍然强调:

?“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

?“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憩地方应该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到整个城市里”。

?“每一个城市规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根据”。

主要内容:

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便的邻里单位

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

反对伟大的排场

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

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意义:

适应城市新变化

挑战陈旧观念

强大的生命力

8. 30年代的莫斯科规划

保存历史城市的基本格局,整顿街道和广场系统,改造莫斯科

禁止新建工业企业

扩大城市规模到500平方公里

外围森林绿带和楔形绿地

先进的交通体系

开辟水源,建设港口城市

注重城市艺术性,结合古典艺术和新建筑

9. 大伦敦规划——Patrick Abercrombie艾勃克隆比(2005年考题)

背景:伦敦人口不断集聚,需要疏解伦敦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规划要点:规划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在交通组织上采取放射路和同心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增加绿化,区外绿地楔状插入市内,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在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而外划分为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

内圈:改造和恢复功能,降低密度

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

绿带圈:宽约8公里,制止城市向外蔓延

外圈:疏解伦敦过剩人口。

借鉴:大伦敦规划的绿圈,严格限制建设,在限制城市任意蔓延的同时,保证了伦敦整体的绿化环境。我国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于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绿化的控制,规划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的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大伦敦的绿圈规划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大伦敦在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新城并没起到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城市周围交通负荷,对于我国新城规划来说,更应该重视对于新城的发展和经营,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心城市形成互补,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同时重视联系中心城市的交通规划。

10. 英国三代新城(2008年考题国外新城建设的得失?)

(1)第一代新城——哈罗

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注重城市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问题:规模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

(2)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

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中和灵活,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丰富的山地景观和住宅

郎科恩

加大规模,简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公共交通

(3)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规模更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与规划

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

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

景观设计

11. 昌迪加尔——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思

整体而精美的设计——道路、建筑

功能分区明确——雅典宪章的反映和弊端

有序和机械、丧失人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

12. 巴西利亚——L.Costa科斯塔(2006年考题图示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特点?)

强烈的象征意义

结构清晰、分区明确

杰出的城市中心设计---简洁而表意

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城市设计简单化

13. 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目标: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

带动后进地区协调/统一发展

大城市及周边的重新开发

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中心地学说与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域化规划思路

城市集聚区

荷兰的城镇环群、绿心大都市、大都市的功能分散化、多中心城市理念国土整治规划—日本、法国、德国、苏联等

14. TEAM 10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十小组(Team 10)批评了CIAM的旧思想旧观点,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hu man association)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15. J Jacobs城市活力论

她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查,对当代城市空间的分析提出了许多见解,整体性地摧毁了以Le Corbusier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城市空间分析观点。

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

(1)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2)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

(3)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1)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种基本的功能,且越多越好;

(2)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3)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4)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16. 马丘比丘宪章

把城市扩大到区域去认识研究,要保护人类有限的资源,合理的开发

城市不能强调严格的分区,而要努力消除污染和干扰

特别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

要重视历史文化和特色地区

《马丘比丘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以及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就需要进行修正。

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得逞时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马丘比丘宪章》同时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的”,规划师并非是能预知未来一切的万能之神,而是要通过对未来发展可能性不断搜索来实现比过去略好的城市状况,甚至可以认为,“一位不信奉教条的科学家比那些过时的‘万能之神’更受人尊敬”。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在讨论建筑设计时更为具体地指出:“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门”,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人民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充分强调了公众对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17. 后现代思想

一、后现代思想的核心:

“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任何一种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在于‘消解所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典的合法性’”,“后现代个体小心翼翼地提防着思想的一般性准则、综合性规范和指导性体系”。

二、后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表现

城市规划多元论思想始自于建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又得到社会思潮的强化,同时,也是适应城市发展的必然后果。可以说,建筑学领域的“后现代”理论和设计为城市规划技术手段的改造提供了依据,社会思潮的多元论则全面革新了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思想,而这些思想和方法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全面展现的舞台。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三个方面,即:作为风格,方法和变革的时代。

1、对城市土地使用的处置

功能分区和土地使用的均质性,割裂了城市生活的连续性,歪曲了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

2、城市设计是实践多元论思想的先锋和中坚力量

城市设计更多地关注城市空间的形式、建筑环境和视觉质量,因此受建筑学的影响更为明显,

多元思想是后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城市设计接受了多元的思想,结合旧城改造(redevelopment)、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以及社会对内城绅士化(gentrification)的要求,追求城市空间的雅致(quaintification)和环境连续的文脉(context),讲究不同风格和历史文化的协调,注重为步行者设计,营造具有生气和有趣味的环境质量。

3、城市规划机制的多元化

三、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批判

四、多元文化与城市规划

(1)城市和区域规划关涉到更理性地作出公共/政治决策。

(2)规划越综合就越有效。

(3)规划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尽管都基于经验,但更强调科学。

(4)作为现代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5)规划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而运作,

Sandercock的后现代多元主义规划的核心内容:

1、目标—手段理性仍然是有用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建设桥梁和大坝这样的工程——但我们还需要有更广泛的实践智慧,并更明确地依赖于这种实践的智慧。

2、规划并不排除综合的、完整的和协调的行为(多部门和多功能规划),但更重要的是有关于协商的、政治的和针对问题的规划。这就要求转变为较少地以文本为导向而更多地以人为中心。

3、在规划中有不同种类的适宜知识。

“艺术或科学”是描述这个问题错误方式。哪一种知识、在什么样的状态中被使用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地方社区有经验的、根深蒂固的、文脉的和直觉的知识,它们通过言谈、歌曲、故事和各种视觉的方式(从卡通到乱涂乱写,从树皮画到录象),而不是通过种类更一致的规划资源(如人口普查、模拟、模型等)而得到表现。规划师必须学会这样一些其他的认知方式。

4、现代规划依赖于国家导向的未来和自上而下的过程,现在则必须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规划,从基层往上,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合社区授权。

5、我们必须解构“公众利益”和“社区”,应当看到它们内部具有更多的异质性,如果仅仅从总体的角度去认识就会排除其中差异。我们必须认识到有多种公众,在这种新的多元文化时代,规划要求一种新型的多元文化的基本能力。

18.新城市主义(2005年考题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