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空间集约开发经验借鉴

城市空间集约开发经验借鉴

城市空间集约开发经验借鉴
城市空间集约开发经验借鉴

城市空间集约开发经验借鉴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土地资源需求巨大,土地供求矛盾在人多地少的情况在深圳等一线城市显得格外尖锐。深圳是土地稀缺最为严重的一线城市。尽管深圳曾主导了我国早期的土地市场化改革,但是由于土地总量原因,住宅用地市场常年处于“零供应、零成交”的状态,城市住宅供应主要依赖于旧城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土地紧缺传递到住宅市场最终造成住宅供应紧缺,所以深圳市场短期内“供小于求”的局面尤甚于其他一线城市,这在全国市场并不多见。

如何能够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用地的必然需求,又做到少占用耕地,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函待探索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显得极为迫切。

国外很多国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紧迫性远不如中国、日本等人多地少的亚洲国家,因此在这方面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发达国家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理论以及实证研究。这些国家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探索最佳土地利用方式。西方国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措施为促进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一、美国的“精明增长”理念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许多大城市中心区人口数量

停止增长,近郊小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向郊区蔓延。城市边缘原有的开放空间、农田不断被侵占,占用土地的增量远远超出人口的增长速度。这种缺乏科学用地规划、占用大量土地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城市规模低效率平面扩张、中心城区的空心化日益严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城市增长模式和城市空间优化问题,环境学者和城市规划师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精明增长是在拓宽容纳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途径的基础上控制土地的粗放利用,改变城市浪费资源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精明增长包含十项原则:土地混合使用;创建适合步行的社区;交通方式多样;提供多种住宅选择;创造富有自身特色的、魅力型的社区;设计紧凑的建筑,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空地、农田、自然景观及生态敏感区域;加强引导现有社区的发展;使发展决策具有可预测性、公平性和成本经济性;鼓励公众参与。

这些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避免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开发,整理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尽量拉近生活和就业单元的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的建设和使用成本。

美国达拉斯城市公园项目是“精明增长”理念的典型事件,该项目获得了ULI(城市国土资源机构)2014年城市开放空间奖,以认可这个位于德克萨斯达拉斯的公园项目对于城市规划的杰出贡献。达拉斯城市公园完工于2012年年末,它是达拉斯新的城市广场。公园将达拉斯市中心文化区和北

边新建的混合居民区联系了起来,将城市重新布局,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公园面积5.25英亩,位于WoodallRogers高速公路上方,这条高速公路曾经严重阻碍了市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居民区。项目设计融合了基础设施、建筑和景观为一体,在达拉斯市中心创造了一片富有生机的开放空间。公园的建造使得住宅区、市中心和艺术区之间人行道、电车和自行车道增多,使得城市中心交通更加方便。

二、新加坡的“组屋”政策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为707.1平方公里。根据新加坡政府2008年统计数据,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达484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承载6800多人。新加坡人多地少,严重缺乏土地资源的国情决定其必须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新加坡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成为了“花园城市”国家,为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树立了现代都市发展的典范。

新加坡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做法主要有:

(l)实施强制性的土地征用政策。新加坡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将住宅、工业、商业用地全部纳入征地范围的国家。1965年后,通过立法强制性地从征用了大量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上升到80%左右。

(2)推行组屋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组合房屋,简称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组屋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组屋区,房屋非常集中,并且基本上都是高层(1999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开始将新建的组屋提高到30层),同时,这里所有的公共设施、绿地也都是开放式的,公共绿化空间显

得非常大。新加坡还增加了靠近轨道交通车站建筑的高度,以利于更多的居民步行至轨道交通车站。这种兴建更高楼层、向空中发展的做法,不仅是符合长期经济效益和需求的正确方向(高楼空气清新,噪声小,视野开阔,景观好),更是城市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

(3)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如兴建供密集区储存饮用水的地下储水池;通过填土和兴建地下污水处理厂,提高土地使用的密集度;在地铁站和公共汽车转换站建多层楼房;轻重工业分区设置,将食品制造、电子、印刷等轻工业规划在临近生活区的位置以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将金属装配、机械等普通工业园规划在郊区,将造船、石油化工等重工业园区设置在远离生活区的外岛,以减少这些污染性工业所需的缓冲区域。

三、日本的“都市圈”

日本在战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37%,上升到1975年的76%,跨入了世界城市化先进水平行列,与此同时日本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都市圈规划始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类似。日本战后50余年实行都市圈紧凑型发展,坚持在集约利用土地上做文章,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其城市化模式既考虑三大都市圈的“集聚”效益,也考虑了由于超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密集”的弊端,提出要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由大城市向其四周扩散发展,形成一个有辐射功能的“圈层”。

1970 年代以后, 日本城市化进入缓慢增长期, 到1980 年日本城市化水平达到76.2%, 1990年为77.4%, 2000 年为

78.8%(United Nations ,2001)。自1970 年代起, 由于工业向电器机械工业、汽车制造业等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中心的结构转换, 工厂开始向太平洋带状地带以外、尤其向建有高速交通网(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区域扩散, 区域结构趋向均衡化。与此同时, 都市圈则侧重于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在分工中发挥高技术、基础技术聚集区的作用, 并呈现出向商务职能和高级服务业职能专门化的趋势。这一时期, 人口向三大都市圈聚集的势头减缓, 既有流入人口, 也有流出人口(人口向地方回流, 即所谓“地方时代风潮”), 且近距离流动和都市圈之间的相互流动更为多见。1980 年代后半期以来,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 日本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过渡, 承担生产职能的工厂进一步从都市圈扩散到地方圈, 甚至从地方圈转移到海外。而承担中枢商务职能的东京圈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人口再次向东京聚集, 同时人口郊区化和人口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城市与乡村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区别, 都市圈半径扩大, 最终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圈(巨型城市带)形成。

占日本国土面积27.66 %的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圈(一级都市圈), 包括首都圈、中部圈、近畿圈3个二级都市圈, 聚集着日本62.37 %的人口, 而其核心区域东京圈、名古屋圈、关西圈(三级都市圈), 则以10.33 %的面积聚集日本46.73 %的人口, 也就是说以1/10 的国土容纳了近一半的国民。其中, 又以首都圈的人口最为密集, 人口密度达1137 人/km2 , 分别是中部圈和近畿圈的2.75倍和1.48倍。

总之, 日本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重化工业化、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造就的临港工业地带, 人口的高速成长、人口城

市化进程的加速等, 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人口大城市化和人口都市圈化的人口城市化模式。否则,地形破碎、耕地不足、资源奇缺的小国日本, 不可能容纳12692万人口。

四、香港的“立体开放”模式

香港土地总面积为1.104平方公里,且大部分是山地、丘陵、海滩等,可用来生产、生活的土地比例很低。截至2014年底,香港人口达724.00万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2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土地稀缺,在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上有一套成功的做法。

(1)建筑布局紧凑。在香港,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都比较小,这样可以减少对交通的需求。如香港中环CBD占地152.97hm2,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小,可步行游览整个CBD。

(2)对土地的高强度利用。香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是优化利用每一块土地,即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兴建高层多用途的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香港的建成区域只占了其土地面积的20%,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郊野、山林和农地。

(3)对土地的立体化利用。就交通设施建设而言,地下铁网络覆盖全港,地面平整,规划合理,主要用于机动车辆的通行,空中的人行天桥四通八达,几乎连接所有市政设施,实现人车分流。地下、地面和地上空间都得到充分利用。

(4)建筑底层空间开放。大多数建筑底层通常采取开放式的开敞或半开敞的设计,底层空间被用作公共平台,平台上设有公园、娱乐场所、医疗机构等,连接整个社区。为使社区与城市周边交通相衔接,平台还与人行天桥、地面交通

及地下铁相连。

(5)社区综合开发。社区集居住、商业、娱乐、公共设施于一体,空间得到立体利用,地面以上为私人空间,包括住宅,商业等,地面及地下基本属于公共空间。综合开发模式既满足住宅对配套设施的要求,又实现了消费者和商业机构的对接,也提高了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的使用率。该模式实现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改善了居住和办公环境,提升了土地的经济价值,提高了土地的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探索》,李洪波

《人口都市圈化:日本的经验和中国的前景》,唐晓平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前景】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收入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前景】城市地下空间 工程收入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前景】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收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班级 学生 完成学号:姓名:时间:专业导论作业073411112 *** xx年12月25日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发展前景 在选专业之前我就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专业介绍,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要求,主干课程等做了深刻的学习,认识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前景非常广阔。 1、我国地下空间工程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愈来愈拥挤,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亦越发严重……有限的土地资源已难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和建设、开发活动,于是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成为当前和今后众多城市发

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防工程建设。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地下空间利用已涉及: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停车场站、地下水库、仓库、地铁、地下街、地下通道、共同沟,等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已开始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被视作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城市的相关规划、建设活动必须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及其各种功能的整合,地下空间的建设每平方米都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开发地下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在我国利用地下空间较为典型的是地铁、隧道、地下商业街等地下建筑。我国的第一条地铁始建于1965年。目前,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武汉、长春、沈阳、大连、青岛、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都在积极建设地铁。北京地铁已经开通了1号线、2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13号线、八通线、奥运支线和机场专线,运营线路总里程200 km,共有123座运营车站。广州地铁已建成开通四条线路,总里程116 km,运营日均客运量超100万人次。在建线路包括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二/八号线延长线、三号线北延段,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佛线等。到xx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400 km,客流占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40%左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常是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道为起点,进入20世纪后,一些大城市普遍陆续修建了地下铁道,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始为改善城市交通服务,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进入一个高潮,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很快。日本东京、大阪的地下商业街,美国曼哈顿的高密度空间的出现,都是在这一时期,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转折点。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发展势头渐趋平缓。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⑴经济方面:高密度市中心区地价的高涨使地下空间开发有利可图(投资上的赢利性);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使地下空间的建设成为可行(投资上的可行性)。 ⑵地理因素:北欧、北美气候寒冷,广泛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成一个四季温暖的地下世界,人口的无限制增长需要不断地拓展新的生活空间,同时在质量上寻求高密度环境下的秩序性和高效率的交通联系。 ⑶社会和城市方面:节能抗灾的考虑;保护历史性风貌和复苏城市中心活力之间折衷的产物;城市中心凝聚性和吸引力客观上产生建筑和人口的高密度和立体化交通的需要;同时,进入信息化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需要更多功能化和集约高效的综合空间。此外,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对有效地使用土地,节省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城市经营管理费,保护和改善城市景观都具有综合效益。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就较高的是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1.1.1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精编版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试卷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空间权法制上,以判例形式确立了空间权制度,确立空间可被单独租赁、让与的国家是()。 A .美国 B.德国C.日本 D.中国 用户答案: [A] 得分: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 得分: 3.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 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 A .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A] 得分: 5.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B.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C.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D.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E.深层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用户答案:[ABC] 得分: 2.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B.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牵头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控制作用 C.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D.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并兼顾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 E.目前表现出来的弊端较少 用户答案:[BD] 得分: 3.综合案例分析,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注重于()。 A.政策驱动力和商业理念 B.统一规划 C.合理开发 D.综合管理 E.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一体化 用户答案:[BCDE] 得分: 4.国内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应用在()。 A.地下研究,试验 B.轨道交通 C.地下街、地下商场 D.应急给水池,贮水池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防备空袭而建造的人民防空工程。从1950年开始,我国人防工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8年,第三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提出了“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1986年国家人防委、建设部在厦门联合召开了“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平战结合的主要方向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实行平战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使人防工程除战略效益外,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成为今天以解决城市交通阻塞和缓解城市服务设施紧缺为动因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据2005年统计,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达数千万平方米,年产值和营业总额近千亿元。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防空需要而修建的人防工程。目前,除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建设了地下交通和少量共同沟之外,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地下项目主体依然是人防工程。许多城市建设的地下商城和地下商业街,也大都是平战结合人防工程项目。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建设也实现了一个跨越跃式发展。 一是结合城市广场公园建设修建公用人防工程。 目前,北京比较流行的方式是结合绿地公园修建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契合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主题。河南省信阳、驻马店、漯河等中小城市引资建设的平战结合人防项目,都是位于城市广场地下。 二是结合城区道路改扩建修建公用人防工程。 著名的长沙市黄兴北路地下商业街,就是抓住了黄兴北路打通的机会而修建的。 三是结合大型场馆建设修建公用人防工程。 青岛市“五四广场”人防工程就是结合奥运场馆建设而修建的。济南市经十一路地下商业街项目,也是结合省体育中心及周边设施改造而同步建设的。四是结合地铁建设修建公用人防工程。 广州市黄沙区地铁站地下综合体,就与地面广场、汽车站、过街地道等实现了有机组合,将商业、娱乐、人员转乘、掩蔽等多种功能集为一体。 在城市交通的改善方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地铁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南京,地铁总运营长度近500余公里,目前,国家还批准了青岛、杭州、武汉、重庆、成都、哈尔滨、苏州、无锡等城市兴建地铁。同时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长春、鞍山、佛山、乌鲁木齐等城市也正着手筹建地铁的工作。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是未来杭州的中心,是以行政办公、商务贸易、金融会展、文化娱乐、商业功能为主,居住和旅游服务为辅的行政商务中心(CBD)。核心区用地4.02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用地159公顷,地面总建筑面积达65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3440户,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约150万至200万平方米。其重点区域集中位于富春江路与新安江路和奉化路交叉口处的地下轨道交通站之间形成的南北轴;市民中心东部市民公园、杭州大剧院、商务科技馆、高架城市阳台和市民中心西部中央公园、会展中心之间形成的东西轴之间。 新城地下空间功能主要包括地下交通、商业、文化、休闲、停车、防灾等,届时,两条地铁线、两个地铁站将把地下城和其他城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84分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84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3.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A.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4.提升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主要途径不包括()。 A.控制污染物的发生 B.合理设计地下空间气流组织方式 C.稀释通风和置换通风 D.种植绿色植物,减少垃圾排放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说法错误的是()。 A.大部分早期所建人防工程的特点是,质量差,渗漏水严重,内部三防设施不完善。B.1978年10月,国家人防办和建设部在“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了人防工程建设的主要方向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C.1997年12月,建设部颁布了国家层面的法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该法规明确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近20年以来,上海地下空间建设的特点不包括()。 A.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平面布局 B.分层利用的竖向布局 C.人性化的构建形式 D.相互衔接的功能体系 用户答案:[C]得分:6.00 2.标志着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在()建成并通车的。 A.巴黎 B.伦敦 C.东京 D.莫斯科 用户答案:[B]得分:6.00 3.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得分:6.00

4.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得分:6.00 5.下面关于地下空间火灾防救的描述错误的是()。 A.防火分区设计面积必须超过500平方米 B.建立监测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 C.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至少要两个 D.提高自救能力 用户答案:[A]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B.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牵头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控制作用 C.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D.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并兼顾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 E.目前表现出来的弊端较少 用户答案:[BCD]得分:0.00 2.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的是()。

浅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17969651.html, 浅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杜凤艳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 摘要:现阶段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 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利用 县城是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着县域内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土地在县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实践表明,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一、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县城是链接城乡社会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县城都经历了一个十分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县城的发展往往是在一种“有规划、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县城建设的示范带动和土地储备制度的确立,县城建设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旧城改造,土地储备制度得到发展;二是以大量圈占土地为代价的外延扩张,各类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如雨后春笋。一方面一部分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被浪费、闲置。当前,县城土地低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表现之一:旧城区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下。表现之二: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表现之三: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严重。 二、造成县城低效用地的原因 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土地国情的现状必须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1.主观方面原因: (1)政府畸形发展观。一些县(市)政府领导往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他们往往考虑的是在任期内的政绩和短期利益,一届又一届的政府往往重复着“前人建设后人还债”的怪圈,都热衷于搞大开发、大建设。(2)政府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长期以来,我们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有能形成有效的监管,虽然法律法规对土地闲置规定了处置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利益的保护,政府职能部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没有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土地批后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虽然在供地环节对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简介与就业前景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简介与就业前景分析 江学良 地下工程教研室 一、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主要理由 1、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建筑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阻塞,基础设施落后、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经验充分证明了这点,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也于1981年5月正式把地下空间确定为重要的自然资源。 2.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体系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在大土木工程专业中可设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但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既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又是多个学科的结合点,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的特征。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注重地面建筑、桥梁、交通、岩土等工程,没有真正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为主轴的系统的专业建制。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涉及到城市规划、地下建筑学、地下结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下水力学、岩土力学、环境科学、地下通风以及其它相关的市政工程如城市交通等多领域、多学科。因此,在高等学校设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型人材,是适应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对人才要求,尽快提升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水平,使我国城市发展走上健康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3.我院已积累了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和城市规划等专业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开设了有关力学、土力学以及地下工程的专业课程组,并且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了有关地下工程规划方面的课程等,积累了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和城市规划等专业丰富的教学经验。我院从2010年开始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至今年6月份已有两届毕业生,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现有的城市规划、土木工程以及工程设计和管理人员没有受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全面和系统的教育,缺乏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认识和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系统知识,因此,在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和管理上,不能很好体现地下空间利用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来建设现代化城市。因此,城市现代化建设急需大量受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知识系统教育的人材。随着我国第三波地铁建设高潮的到来,首先拉动的就是地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

地下空间开发

地下空间开发专题 随着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城市可利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开发地下空间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可利用的地下空间约3873.60亿立方,对于构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意义重大。一:地下空间功能划分 地下空间开发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八个领域 1、交通设施:城市地下通道、城市地铁、隧道等。 2、商业设施:地下商城、地下娱乐场所,废弃矿井商业开发等。 3、地下车库:解决城市中心区的公共停车和居住区的个人停车等。 4、市政管廊设施:城市给排水管道,通讯,电缆,供热,供气管道,为以后添加设施提供预留空间。 5、城市灾害防治系统建设:人民防空、抵御自然灾害。 6、军事工程:地下军事指挥中心、重要军事设施(军事光缆、通道、物资储备等)。 7、工业设施:地下核电站,地下电厂,地下车间,厂房,仓库等。 8、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抗灾防震。 二:国外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1、日本地下空间开发注重分层开发,商业街置于浅层,深层地下空间定义为公共用途,预留设置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和共同沟;注重地铁车站与地下商业街,公共中心,停车场综合开发,容积率达到10以上;注重都市圈周围地下排水系统建设。 2、美国注重地铁建设,地下通道建设较多,将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通过地下通道连接起来。 3、瑞典大型的地下排水系统在世界上是领先地位,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都在地下。 4、俄罗斯将地铁系统与共同沟系统结合起来,进行分层开发。 5、法国将废弃矿井进行改造,开发为城市下水道,共同沟系统,大力建设地下车库。 三、国内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1、北京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3、深圳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4、雄安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5、山东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5.1济南地下空间规划 《济南市中心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5.2青岛地下空间规划 《青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2014-2030年)》青岛人防办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空间权法制上,以判例形式确立了空间权制度,确立空间可被单独租赁、让与的国家就是(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就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与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就是( )。 A.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A.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5、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就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描述正确的就是()。 A.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B.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C.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D.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E.深层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2、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就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 研究 时间:2005-1-28 13:51:13 阅读:318次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陈莹,刘康,郑伟元,邓红蒂,唐程杰 摘要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之一是集约利用管理。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该充分立足于城市土地管理的需要,努力为各级政府的城市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文从科学性、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根据城市试点经验,总结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目标,同时详尽阐述了评价成果预期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领域或意义,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业务创新设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标内容及其应用前景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寻找、确定其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积极推广评价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应用 集约利用管理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研究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制订相关的评判准则,评价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找出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寻求城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制定集约利用政策,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与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技术支持。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通过设计一整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不同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全国所有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评价是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评价,中观层次是对城市内部区域的评价,微观层次则是对具体地块的评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城市中一个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二是找出城市中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块现实的土地利用潜力;三是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审核的标准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但又不能互为替代,各自都有特定的内容与应用形式。 1.1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 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主要在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是对一定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与反映。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描述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指标集。通过指标集的实际值与合理值的比较,反映城市当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以及不集约利用发生的原因。这一评价结果要求具备城市间和城市内部区域间的可比性,可以反映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 1.2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 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中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上,是指考虑了技术经济合理性的现实利用潜力。它不仅要说明潜力的大小、类型,还要指出其具体的范围及空间分布。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概念发展前景

地下工程导论报告 姓名:马敏超学号:***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而21世纪应该是地下洞室开发利用的世纪。 在当今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存的时代,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二十一世纪是地下空间的发展世纪,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资源的过渡开发,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交通拥挤和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因此人们不得不向地下要生存空间,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而带来的压力。 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挑战,这决非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它如晨钟暮鼓,告诫人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研究对策 “可持续发展”被作为国策提出来了,摆在每个学科、每个产业的面前,土木工程界也应顺潮流而检讨自己。大量的土建工程拔地而起,每天都看到大片良田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并且无法再生,居住、交通、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把地面活土多留点给农业和环境,使地下空间成为人类在地球上安全舒适的第二个空间,是土木建筑工作者的紧迫课题。国际上已提出把“廿一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年代”,日本提出要利用地下空间,把国土扩大数倍。中国也开始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的立法工作,各地区已开始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但由于技术立法不够,在这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花费了许多不该花的工程费。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致命的瓶颈,人们在拥堵中等待、愤怒、绝望,也开始因为渴望速度而寻找方向。当一个名字叫地铁的尤物可以让交通烦恼消却、速度诱惑满足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爱上了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之旅。地铁的另类空间激发着人们的国际化大都会想象力和商业想象力,地铁天文数字般的投资令城市人痛并快乐着,地铁承载着所有都市人内心的柔软和抒情,令那些对城市失望的人可能重新爱上城市。 1、概述 城市地下工程师从事研究和建造城市各种地下工程规划、勘察、施工和维护的一门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是土木工程的分支。 城市地下工程包括交通运输方面的地下铁道、公路隧道、地下停车场及各种穿越障碍的地下通道;工业与民用方面的各种地下制作车间、电站、各种车房及商店;人防市政地下工程,以及文化、体育、娱乐、与生活等方面的联合体育建筑等。 城市地下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应反映出各个不同年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与水平。

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

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建筑拔地而起,大厦密集,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但是于此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生态失衡、环境恶化,, 这给人们居住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转向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到底有多少呢?一般说来,地下空间的资源就是城市总面积乘上开发的深度,再乘上4 0%的可开发系数,就是可开发的地下空间的资源。这个量是很大的,一般要达到一个城市的已有空间容量的数倍。有人提出来,地下空间开发造价很高。地下建设的造价确实比地面造价要高,一般高三到四倍,最少也在两倍以上。比如东京地下商业街的造价,每平方米平均是2 5?9 0万日元,是地面同类型建筑的三到四倍。但是地面建设要加上土地的价值--每平方米300万日元的土地费,这样地下建筑的造价反而比地面建筑要低,仅为后者的1/4到1/12。因为地面拥挤,地面土地的价格就猛涨,这个时候来开发地下空间的话,反而便宜。 虽然地下空间的可利用资源很多,但是仍有很多人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产生质疑,下面我将从3 方面论述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 一、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利处看其必要性。 大力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对于解决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是对于缓解土地紧张方面:在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渐趋枯竭,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城市发展上则表现为人们对城市容量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所谓的生存空间危机。 地上空间和土地的面积成正比关系。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上空间往往被垒加起来使用,如多层立交桥。很多城市设施的建设都在争地。越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这种矛盾越显突出,地价也越来越贵,尤其是在旧城区,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是“发展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使城市的部分功能由地上转入地下,实现由“二维”向“三维”转变,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 其次是对于缓解城市交通矛盾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机动车辆的大量增加和车均道路面积的减少,在城市中产生了交通拥挤、行车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 刘逸凡 (交通工程1402班)20141101021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功能的单体公共建筑已不能完全适应日益丰富和变化的城市生活,城市建筑正逐渐向多功能和综合化发展。例如在同一栋高层建筑中,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和地下室中分别布置商业、文娱、办公、居住以及停车等功能区,这些建筑将城市的一部分交通功能和市政公用设施与商业等建筑功能综合在一起,往往随着城市的立体化再开发而伴生于城市地下空间中,故可以称为地下城市综合体。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下工程地下隧

and the basement. These buildings will be urban part of traffic function and municipal public facilities and commercial building function together, often with three-dimensional urban redevelopment and companion was born i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o it can be called the underground urban complex. Key word: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unnel 地下公共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并随着时间的发展,类型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一定规模,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城市功能和城市环境改善角度来考虑的地下公共建筑日渐受到重视。地下公共建筑在功能、空间以及设备等方面与地面上的同类型建筑并无原则上的区别,但从节约城市用地、保留开敞空间、改善城市景观等方面来看,地下公共建筑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成为其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1995年,我国城市数量已超过660座,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77%,2000年,全国城市数超过800座,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左右。短时间内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的急剧增大,势必使与不协调的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城市综合症”也越来越严重:城市人口超饱和,交通拥挤、堵塞,建筑空间拥挤,绿化面积减小,城市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抗灾自救能力降低等等。城市化的高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DOC)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陈孝琼15120992隧道1507班 摘要 地下空间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对它进行有序、合理、经济、高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其广泛应用于交通仓储、防空、环保、能源、居住、商业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发展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此时地下空间资源应运而生,成为解决现代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地区为地铁线路及车站、城市主干道及交叉点、中心广场(绿地)、商业中心、大型居住区及大型公共设施等。城市以地铁线路为坐标轴线来开发地下空间,能够带动地铁周边地区的发展,通过地铁集聚的巨大人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建设,有利于调整城市的整体结构。 本文将在杭州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既有基础上,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其他其案例,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特点 Abstract Underground space as a kind of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man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it in the orderly, rational, economic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t will be widely applied in traffic storage, air defen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residential,commercial, etc.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ascension of cities and the demand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space has become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The key development areas for metro lines and stations, urban main road and the junction, central plaza (green), business center, large residential area and large public facilities. The subway line a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x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rea function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based on Hangzhou city.Meanwhile,I will give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examples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Urban underground space,Features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教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空间权法制上,以判例形式确立了空间权制度,确立空间可被单独租赁、让与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A.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5.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B.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C.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D.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E.深层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2.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展望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7-11-06T09:10:02.6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孙倩1 刘健健2 [导读] 摘要: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推动经济进步的主流趋势是土地集约利用。 1蒙阴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 2山东国建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推动经济进步的主流趋势是土地集约利用。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稳步发展的时期,可是在这几年大量减少的耕地面积,为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农用地严重,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运用情况,因此为保护土地资源,充分运用土地资源,实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其潜力评价的研究是目前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利用 引言 现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变成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现在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和方法还没有发展成熟,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梳理才可以在中国的土地问题上发挥作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能够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土地运用效率,使资源环境约束带给城市发展的压力得到缓解,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1.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把人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 1.2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与相对高强度开发运用相联系的 要在城市土地布局合理与用地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增强土地投入,使土地的精深运用提升,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让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好。城市土地跟农村土地不一样,它作为载体能够用于居住、制造、商业、办公等几种用途,并且在空间上很多用途能够交叉重叠。不管是更多的居住人口还是投入有更高的产出,都需要在经济、技术、自然与社会条件准许的状况下,使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提高。 1.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不同城市具备不一样的经济、技术、自然、社会条件,所以不一样城市土地集约情况就会不一样,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先进技术和喜欢聚居、节约崇尚的社会习俗都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同城市的不一样时期这些条件也会出现改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会随之持续改变,所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阶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人口密集程度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不断锐减,导致土地资源供应持续紧张,人口密集范围减少人均土地,对于城市建设土地集约运用的客观要求度也就愈高。因为城市具备人口聚集效应,人口的聚集造成增大城市人口密度,随之聚集各类要素,与此同时会随之形成不一样程度的土地集约度。 2.2城市土地价格的波动。影响城市内部土地集约程度最直接的原因是土地价格,城市的聚集效应导致增加土地资源的需求度,在竞争的调节机制下,随之上涨的土地价格,也随之增加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2.3城市规划形式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关键根据的城市规划,也是保证城市土地资源获得科学运用的重要原因。城市建设的性质规模、整体用地构造、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筑距离和人均用地指标等城市规划内容,都会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导致直接的影响,也是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分析研究的基础。 2.4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实施正常的生产和保持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对于自然条件、现状环境等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城市发展的时候持续的消耗资源环境,城市用地的持续增加一定要思考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城市土地集约要达到最高程度,所以生态环境也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影响原因。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随着城市化加快的步伐,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加土地的需求量,对特别稀缺的城市土地的要求也是这样,两者间也更加突出矛盾。所以,一定要主动讨论在城市化过程中怎样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的方法,以处理既要确保发展用地,更要把耕地保护好,尤其是保护好基本农田这一尖锐矛盾,最后真正展现土地的资源配置型作用与资产性价值。国内学者做了几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增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用地构造合理,布局紧凑;提升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形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用经济、法制方法调控、限制城市土地利用。做好城市规划,优化土地运用构造与空间布局;促进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以让低效运用减少;整合工业园区,使集聚效应得到发挥以提升用地效率;加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以推动集约用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首先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城乡统一规划监督管理就要增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建设工程用地控制制度,优化土地应用构造;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一定要深化土地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加强以用途管制为重点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树立合理的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还一定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与制约用地要求。提出依据城市发展的不一样阶段,科学拟定城市发展长远规划;使集约利用程度提高,主动展开城市存量土地挖潜;增强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科学配置土地资源。 4、土地集约利用的展望 4.1 在研究视角上 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区土地利用构造的祸合关系有待于深入探索,产业发展跟土地资源的支撑分不开,产业的空间构造就是土地利用的种类结构。反过来而言,土地的利用状态实际上是各类要素集聚和配置的空间农现,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构造、集聚特点与内在机理鉴于上地集约利用关键是从投入产出的方面考虑,主要挖掘上地的生产潜力,提升上地的运用强度,较多地牵涉了经济范围。 4.2 在研究内容上 中国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还不是太完整,研究的深度还不足以应对社会的需要。从调查结果中能知道,中国研究土地集约的运用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