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案

《三大改造》

教材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艰难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本课与《土地改革》、《工业化的起步》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为下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但是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新课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的改造——合作社

(1)农业改造的原因

土地改革给国人带来了巨大欢喜,但是,请同学们不要忽视了我们的国情。建国之初,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今天让我们跟随王老汉一起去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

图片一:

王国范,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雇农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翻身解放,笑逐颜开。

图片二: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出台更是令他喜出望外:终于能够得到梦寐以求的属于自己的土地了!

全村的父老乡亲都动员起来,丈量田地,分牲畜、分农具,欣喜若狂地在田间地头竖起属于自己的地界碑——做了无数年的土地梦终于实现了!!!

图片三:

有了自己的土地,王国范生产时的干劲分外足,动员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播种、耕种到灌溉,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上天不负有心人,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一家人都乐开了怀: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

图片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滴水未降。眼看着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国范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围十几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设计意图】通过老王的故事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你能不能帮他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就是力量,国家为此进行了三大改造。

◆教师提问:三大改造的含义是什么?“三”和“改造”各指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学生回答:三大改造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改造”指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总结农业改造的原因:

①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农业改造的方式

图片五: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和23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明确,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什么?这种改造方式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①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补充: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主要是:土地入股、牲畜农具折价入社、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图片六:

为了抗旱救灾,县政府决定在本县修筑一座水库,涝时蓄水,旱时灌溉。团结的力量在此刻尽显无余,全县各乡、各村的农民们热火朝天地大修水利。王国范和他的社员们也来到了建设一线,为了保住自己的庄稼,他们不辞劳苦地奋斗着。

图片七:

不仅如此,在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变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财产,原本人为分割开的土地又都连成了一片。

这非常有利于大型耕作工具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所以王国范的合作社也用上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庄稼的收成提高了好几倍呢!

图片八:

由于生产成绩突出,他们还被选为模范生产小组!

◆请学生结合老王的故事和课本,归纳相关信息:

①改造时间:1953-1956年

②改造阶段: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③农业改造的成效: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教师小结:由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被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

2.手工业的改造——合作社

◆教师提问: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什么方式?分哪几步进行的?请同学们参照农业改造的方式阅读课本进行学习。

◆学生思考后回答: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的。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社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出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图片。

◆教师提问: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设计意图】手工业的改造和农业的改造类似,这种类比学习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过渡:在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了改造。

(二)公私合营

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阅读“公私合营”一目的内容,对国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情况进行了解。

◆教师提问:“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私”指什么?在怎样的背景下改造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1)“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背景:新中国初期,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2)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改造高潮?

(4)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发言:

(1)改造时间:1954-1956年。

(2)改造方式:公私合营。公司双方共同经营,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3)出现高潮:1956年初,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伟大创举:赎买政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师讲解:为什么说这种针对资本家的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呢?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因此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出示《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泽东送喜报》等图片。

◆教师讲解:截止1956年1月底,全国所有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使他们不再是占有和经营原来企业的老板,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参加国家建设,这一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与缺点?

◆学生思考、谈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足:在改造的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总结

中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鲜血铸就新中国,用智慧建设新中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的赞歌。从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搞生产;身单力薄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他们不只是在刺绣,更是在描绘新中国的美好未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各界代表,农民的喜悦、手工业者的幸福、工商业者的心悦诚服无不证明改造的正确。中国的老字号得以保存,王致和腐乳、全聚德烤鸭、同仁堂的灵丹妙药,享誉世界。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我们要坚定信念,“华山再高,顶有路过。解决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设计意图】以温家宝总理“华山再高,顶有路过。解决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这句话作为总结,教育学生即使困难再大,也会有迎刃而解的办法。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老王的故事串联起重点与难点知识,以图片加解说的形式将本课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多幅典型图片的穿插展示,较好地把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衔接起来,将年代久远的历史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效果显著。

本课有很多历史性专业名词,比较抽象,不好理解。例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赎买政策等,学生既难理解,又觉得枯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尽量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 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 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过程方法阅读资料 联系理解 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 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 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 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前奏板-----温故而知新: 1、第一个五年计划(年~ 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 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的初步基础;相应地 发展;相应地培养。 2、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钢铁公司 ②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公路建成。 3、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年9月第一届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宪法规定我国坚持,坚持道路,一切权力属于。这是我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利益的宪法。 二、启动版—创境激趣: 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三、核心板—自主探究 1、时间——1956年底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对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5课 三大改造 优秀课获奖教案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 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教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的么? 学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 ||,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第5课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顺势而行的抉择——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代表人物王国范生活和心情的变化||。 展示: 教师:王国范: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雇农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翻身解放||,笑逐颜

开||。 展示: 教师:这张图片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运动? 学生:土地改革运动 教师:对||,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让王国范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做了无数年的土地梦终于实现了!!! 展示: 教师:有了自己的土地||,王国范生产时的干劲分外足||,动员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播种、耕种到灌溉||,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上天 不负有心人||,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一家人都乐开了怀: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 展示:

教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滴水未降||。眼看着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国范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 围十几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 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教师:1953年||,中共中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就是把分散的个 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 裕的道路||。展示: 教师: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和23 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 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教师:为了抗旱救灾||,县政府决定在本县修筑一座水库||,涝时蓄水||,旱时灌溉||。团结的力量在此刻尽显无余||,全县各乡、各村的农民们 热火朝天地大修水利||。王国范和他的社员们也来到了建设一线||,

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案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 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是我们对民族资

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 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说已经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啊?(问)(老师归纳)虽然这些资本家对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但已经不能自由买卖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营照字面理解应该是什么啊?就是国家与私人,这里也就是指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国家来说,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公私合营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是有好处的。那对资本家有没有好处呢?他们是不是被强迫答应公私合营的呢?现在我们看课题下面框里的文字。请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吧。好,读地很 流畅啊!大家看,原本是亏损的厂,设备陈旧,工人没有积极性,但国家投入资本以后,进行改革,效益就好转了。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优秀教案

《三大改造》 教学模式介绍: 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结合数学计算题目的形式,推出前期土地改革中农民土地私有制,结合法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限定,引出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三大改造意义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

法。 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三大改造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中国是一个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 学生回答:社会主义国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熟记《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师指出:吸食鸦片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危害家庭、社会。鸦片的毒性很大,吸上了就不容易戒除,长期吸食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对社会而言,很多吸毒者走上了偷抢等犯罪道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 对国家而言,严重危害清朝统治: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更加腐败;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使人民负担加重。而人民负担加重,又使阶级矛盾尖锐,所以人民强烈要求禁烟。 (2)针对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措施: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如果没有鸦片问题,鸦片战争也会发生,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中国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其发动战争的借口。 (2)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附件有哪些内容? 时间:1842年8月;特点: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虎门条约》: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第5课三大改造 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课前预习题: 1、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对此进行改造?什么时候改造进入高潮? 3、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完成了什么巨大的历史转变? 4、三大改造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等 教法学法:按照“三部六法”的教学模式,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历史。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 (一)农业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在1949年10月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A.通过《共同纲领》 B.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D.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 B.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c.切断台湾海峡的南北交通 D.策动台湾独立,制造两个中国 3.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在政策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A.限制和打击富家 B.限制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 c.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D.保存富农经济,团结富农 4.1950—1953年的土地改革是为了 A.彻底摧毁土地私有制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5.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6.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D.互相组→初级社→高级社 7.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①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②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 ③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④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 B.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9.“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是 A.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的斗争 B.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斗争 c.打击投机商人,稳定物价的斗争 D.人民内部斗争 0.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的有 ①国民政府财产 ②官僚资本 ③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学科网] 1.城市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202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 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 -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 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 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 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 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第5课,三大改造(转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转教案) 篇一: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1 新人教版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二、课程标准: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四、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4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意义。从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同时,共和国的另外一项重大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大改造”。(意图:温故知新;学生在知识回顾中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进入本课的学习。)(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预习得知)。教师:我们党为什么要对这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下面我们以农业为例分析为什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展示: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 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上地总面积的0.22%。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一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 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第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教师总结: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反映了鸦片输入中国后,造成民众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后果,进一步说明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又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清朝统治者态度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材料和图片展示: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大生产的基本实现为完成标志。

资料图:1851年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 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图片试着比较这一时期的中外形势并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5.材料引入: 材料一:(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材料二: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 6.教师归纳:鸦片危害——大量白银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二)林则徐禁烟 1.材料展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虎门销烟 虎门广场烟枪雕塑 3.教师小结: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问题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鸦片战争 2.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1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 (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 、第24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 、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 、根据25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课堂总结 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才真正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然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却在探索中曲折中缓慢地前进。 信息反馈 1、完成课本25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板书设计 一、农业与手工业合作化 二、公私合营的具体情况 三、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第5课_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情景故事:李老汉的困惑 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老汉的生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困惑一:李老汉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但是他很快发现靠自己单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有耕牛,更没有钱买种子。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的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李老汉为了活命,只得将土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种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思考: 1.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 2.怎么解决李老汉的困难? (一)农业改造的原因 1.史料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农村调查发现,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抗美援朝》教学设计

第2课《抗美援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战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师让学生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 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终于在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2.史料解读: 材料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