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_李艳玮

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_李艳玮

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_李艳玮
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_李艳玮

摘要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以来, 研究者就开始借助MRI 等脑成像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和功能特点等之间的关系, 这为揭示行为发展与生理成熟之间的关系、儿童认知发展的神经活动规律、正常和障碍群体的独特大脑神经结构及活动特点等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对有关儿童青少年智力、工作记忆、反应抑制等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大脑功能发育之间关系, 以及认知能力训练与大脑可塑性等研究的介绍, 指出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应重视采用纵向设计, 关注自然成熟和经验对正常或障碍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脑发育关系的交互影响, 同时从练习和训练的角度对大脑可塑性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 认知发展; 脑结构; 脑功能; 大脑可塑性

分类号B844

随着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 研究者已开始借助先进的脑成像技术从新的角度探讨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发展变化的神经机制、发展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以及脑发育与认知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Johnson, 2005; 王益文, 林崇德, 陆祖宏, 2006; 刘俊升, 桑标, 2007)。自Casey 等(1995)首次采用f MRI 技术研究儿童与成人工作记忆对应大脑活动模式的差异以来, 国外就兴起了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的研究热潮, 比如,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自2001 年就开始在全美选取数百名6~18 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追踪研究, 每两年测查一次被试的智力、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基本认知能力, 并进行大脑磁共振扫描, 以探讨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Waber, 2007), 此外,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成像研究中心(Imaging Research Center)、康奈尔大学萨克勒发展心理生理学研究所(Sackler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等研究机构也已开始探求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揭示儿童青少年感觉信息加工、语言文字理解、执行功能控制、学习、记忆、推理和决策等认知能力的大脑神经发展机制, 以及脑发育与认知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正常儿童青少年智力、记忆、反应抑制等能力与脑结构发育、功能特点的关系和年龄、认知水平对这种关系的调节作用, 以及大脑可塑性等的研究进行回顾和介绍。

1 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的关系

在儿童青少年阶段, 个体心理特征发生着显著变化, 大脑神经元也在不断进行突触修剪和髓鞘化(Casey, Giedd, & Thomas, 2000)。比如, 出生两年后, 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脑的重量也已达到成人脑重量的80% (Kretschmann, Kammradt, Krauthausen, Sauer, & Wingert, 1986)。综合国内外有关大脑结构发育的研究结果发现,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大脑发育呈现以下趋势:总脑体积随年龄增长基本没有显著变化; 皮层灰质体积随年龄增长呈倒“U”趋势, 具体表现为在青春期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青春期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而全部白质体积随年龄增长线性增加, 灰质/白质绝对体积的比率随年龄增长线性下降(Giedd et al., 1999)。那么, 在儿童青少年大脑结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其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发育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且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1.1 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皮层发育成熟顺序的先后一致性

已有研究表明, 婴儿在1 岁以前就已经具备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并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而一些高级认知能力, 比如问题解决能力, 却要到 5 岁左右才开始获得(陈英和, 2002)。那么, 与这些不同认知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相对应, 大脑结构发育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呢?研究发现, 不同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与其对应的大脑皮层发育成熟的顺序具有一致性。比如, Sowell 等(2003)绘制了176 名健康被试各脑区皮层灰质密度随年龄的变化图, 结果发现, 从7 岁到60 岁的个体脑区灰质密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尤其是外侧和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背侧额叶和顶叶皮层联合区, 其中视觉、听觉和边缘皮层等与个体基本感知觉

功能对应的大脑皮层在个体早期就开始出现髓鞘化, 而与语言能力对应的颞叶皮层后部开始髓鞘化的时间则相对较晚。Gogtay 等(2004)也对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皮层发育成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他们采用结构磁共振扫描技术对13 名年龄在4~21 岁个体的皮层发育进行了长达8~10 年的追踪研究, 并且每两年对被试扫描一次, 结果发现, 主要的感觉皮层先成熟, 然后才是顶叶外侧及其他区域, 也即与基本功能(比如感觉、运动)相关的脑区(感觉和运动皮层成熟)最早成熟, 然后是与空间导向、语言发展和注意相关的颞顶叶联合皮层, 最后才是与执行功能、注意以及协调动作相关的前额叶和外侧颞叶皮层; 同时, 并不是单一脑区完全成熟后其他脑区才开始发育, 研究表明前额叶中与味觉和嗅觉加工相关的脑区以及枕叶中与主要视觉功能相关的脑区也很早成熟。这些研究表明, 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其对应大脑结构的发育成熟确实存在先后顺序的一致性, 与感觉、知觉等基本生活技能相关的脑区发育成熟较早, 而与决策、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相关的脑区发育成熟较晚。

1.2 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的关系受到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调节

儿童青少年时期, 个体经历着生理上的成熟发展, 同时, 随着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儿童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也不断出现高低分化。因此, 研究这一时期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其对应大脑结构发育的关系就必须重视分析年龄和认知水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首先, 研究者认为个体生理成熟与大脑发育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了解年龄在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智力作为各种认知能力的基础, 其对应脑区结构的异常很可能会导致各种认知活动的异常, 所以, 研究者对儿童青少年尤其是正常儿童青少年智力和脑结构的关系随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大量研究, 分别探讨了不同年龄组被试智力与其总脑体积和皮层厚度等的相关(Wilke, Sohn, Byars, & Holland, 2003; Shaw et al., 2006; Karama et al., 2009)。比如, Wilke 等(2003)基于146 名正常儿童青少年的智力与全脑灰质体积的分析结果发现, 智力与全脑灰质体积的相关为0.28, 但是该相关在13.6~17.3 岁被试中最显著, 而在10.1~11.9 岁和6.4~8.8 岁组被试中并不明显, 这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智力与全脑体积的相关会增强。另外, 在大脑其他结构指标上, 研究者也发现不同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的关系不同, 例如, Shaw 等(2006)对307名儿童青少年智力与皮层厚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在儿童早期(3.8~8.4 岁), IQ 与皮层厚度呈负相关, 而到了儿童晚期(8.6~11.7 岁), IQ 与皮层厚度则呈现正相关, 并且两个年龄段IQ 和皮层厚度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 特别是与额叶、左侧颞上和颞中回皮层厚度的相关。Karama等(2009)也对儿童青少年一般智力g 因素与皮层厚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虽然他们发现皮层厚度与一般智力g 因素的相关系数在儿童组和青少年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6~11.9 岁儿童组被试

g 因素与皮层厚度的相关为0.2~0.33, 而12~18.3 岁青春期组被试两者之间的相关为

0.25~0.44, 这同样也证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 智力与皮层厚度的相关略有增强。

其次, 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的关系还受到个体认知水平的调节。已有研究表明个体认知水平与其大脑结构形态也存在相关, 比如个体智力水平越高, 其总脑体积越大, 总脑灰质体积越多(Mc Daniel, 2005; Frangou, Chitins, Chitins, & Williams, 2004)。事实上, 年龄和认知水平在认知能力和大脑结构发育的关系中存在交互作用, 比如, Shaw 等(2006)基于NIH 脑发育项目数据的分析表明, 个体年龄和智力水平共同影响智力与大脑皮层厚度的关系, 他们利用聚类分析法将307 名儿童和青少年分为一般(IQ=83~108)、高(IQ=109~120) 和超高(IQ=121~149)智力三组, 结果发现, 三组被试的皮层厚度随年龄增长都有显著下降, 但是下降的时间点和速度不同:首先, 一般智力组儿童在 5.6 岁左右皮层厚度就一直下降, 高智力水平组被试在儿童后期约8.5 岁时皮层厚度显著下降, 而超高智力水平组被试在青少年早期约11.2 岁时皮层厚度才显著下降; 另外, 超高智力组皮层厚度下降的速度最快, 高智力和一般智力组皮层厚度下降速度相对较慢, 三种智力水

平儿童在13 岁左右时皮层厚度下降速率相等, 之后高智力水平组皮层厚度下降又快于其他两组。也就是说, 超高智力水平组既表现出了皮层厚度的快速增加, 也伴随着皮层厚度的迅速降低; 而一般智力和高智力组被试在整个儿童青少年时期皮层厚度并未出现显著的增加, 同时下降速度较之超高智力水平组被试要慢。

综合以上研究, 可以发现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的关系受到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交互影响。所以, 在研究认知发展与脑发育关系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分析自然成熟和学习经验对大脑结构发育的交互作用, 辨别个体认知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相关。这对于揭示个体自然成熟、学习经验对大脑结构发育的重要作用, 以及通过创设丰富环境来促进大脑结构发育等具有重要启示。

2 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功能特点的关系

已有关于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的研究以探讨认知能力与大脑体积、皮层厚度等脑结构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主。而实际上, 大脑结构与其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功能是结构的体现。近年来, 研究者采用f MRI 技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在各种认知活动(如工作记忆、反应抑制等)中的脑区激活模式进行了大量对比研究, 并发现不同认知能力对应脑区活动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规律, 即认知能力发展和其对应脑区的活动与年龄和认知水平存在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 认知能力对应的关键脑区逐渐专门化, 与其发展密切相关的脑区激活增强, 而与其发展无关的脑区激活减弱。

2.1 认知能力发展对应大脑活动模式受到年龄、认知水平的调节

研究者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 认知能力发展对应的关键脑区不断发生变化, 这与个体认知水平和大脑加工效率的提高有关, 比如, 与记忆信息编码、贮存和提取相关的海马和齿状回的髓鞘化与成熟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Pennington, Snyder, & Roberts, 2007), 并且儿童青少年在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时对应额叶和顶叶皮层的激活程度和神经效能会随其年龄的增长而提高(Dowker, 2006)。Ciesielski 等(2006)对27 名年龄在6~10 岁的儿童与20~28 岁的成人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 在复杂客体工作记忆成绩上, 6 岁儿童相对成人较差; 进一步分析 f MRI 结果发现, 在该任务中, 儿童组被试与成人组被试的激活脑区也存在差异, 成人组被试的腹内侧前额叶、两侧梭状回、带状后回和楔前叶存在激活, 而儿童组被试的激活脑区却是运动前区、顶叶、前脑岛、尾状核和小脑。这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体认知水平提高的同时, 该认知能力对应的脑区激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Klingberg, Forssberg 和Wessterberg (2002) 对9~18 岁儿童青少年在工作记忆任务中对应脑区激活特点的研究也表明额上回和顶叶皮层的激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同时这些脑区的激活与个体在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成绩显著相关。但是Ciesielski 等(2006)、Klingberg 等(2002)的研究并未成功剥离个体年龄和认知水平对其大脑活动模式的独立预测作用, 因而无法解释造成儿童和成人被试在工作记忆任务中大脑活动差异的根本原因。

Casey 等一直倡导在研究个体认知发展与脑发育关系时, 要区分年龄和认知水平对其调节作用, 他们在2005 年就提出分析认知能力对应大脑活动模式时应该分别控制年龄和认知能力水平, 准确辨别个体脑区激活是由自然成熟导致还是与个体学习经验的积累相关(Casey, Tottenham, Liston, & Durston, 2005)。那么, 如何来区分大脑活动是与年龄相关还是与认知水平相关呢?Schlaggar 等早在2002 年就通过分别控制年龄和行为成绩的方法对7~10 岁儿童和成人组被试在词汇加工任务中的脑区激活特点进行对比, 来探讨与任务对应的脑区激活到底是与年龄相关还是与认知水平相关, 他们分别获取词汇加工成绩相等与不等的儿童组和成人组被试, 选择侧前额叶、纹状区等6 个脑区作为感兴趣脑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s), 分别对完成词汇加工任务时这些脑区的活动特点及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所关注的 6 个脑区中, 既有与年龄相

关的脑区(BA 44/6 区), 也有仅受到认知水平调节的脑区(BA 45/47 区), 从而成功剥离出了年龄、认知水平各自的相关脑区。此外, 他们还发现了与年龄和认知水平都相关的脑区(BA 18区), 以及与年龄和认知水平都不相关的脑区(BA 9、BA 44 区) (Schlaggar et al., 2002), 这种弥漫性的、与年龄、认知水平都不相关脑区的激活在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验证, 比如, Thomas 等(1999)发现, 即使儿童在脑发育并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 也会出现类似成人的脑区激活模式, 他们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 6 名8~10 岁的儿童和6名19~26 岁的成人完成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时的大脑功能特点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虽然在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 儿童行为表现成绩显著低于成人, 但是两组被试在左侧前额叶、中央后回、右小脑、右侧中央上回、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上皮层、两侧顶下皮层中都有激活, 也即在年龄和行为表现成绩都不相同的情况下, 被试脑区激活仍然相同, 即出现了与年龄和认知水平都无关的脑区。

2.2 认知功能发展对应脑区随年龄增长逐渐专门化

大脑神经解剖的研究结果表明左侧大脑, 尤其是左侧颞叶脑区与个体言语能力密切相关, 而右侧大脑多与空间知觉和音乐等认知能力相关, 即存在认知能力发展对应脑区专门化的现象。随着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的出现与完善, 研究者借助f MRI 等技术为认知能力发展对应脑区逐渐专门化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证据, 他们发现, 在个体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发展对应关键脑区不断变化的同时, 与某一认知活动密切相关的脑区激活逐渐增强, 或者与其不甚密切的脑区激活逐渐减弱, 也即高级认知活动对应脑区激活逐渐集中, 出现专门化的现象。比如, Tamm, Menon 和Reiss (2002)采用反应抑制任务的经典范式(Go/No-go Task)对19 名年龄在8~20 岁的儿童和成人进行测查, 观察他们在完成任务时对应脑区的激活差异, 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被试的反应速度显著提高, 并且所有被试在与反应抑制相关的脑区, 如左侧额下回、脑岛和眶额皮层的激活随年龄增强, 而左侧额中/上回激活随年龄减弱, 也即出现反应抑制对应脑区活动专门化的现象。庞高峰等(2009)有关正常儿童与成人在反应抑制的持续性作业任务(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 CPT)对应脑区激活的对比研究中也发现了认知能力对应脑区专门化的现象, 他们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央前额叶和扣带回激活的强度和区域明显提高, 而小脑、右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左侧岛叶激活明显减弱。工作记忆对应脑区激活随年龄的变化模式也为认知能力对应脑区专门化现象提供了支持, 例如, Know, Reiss 和Menon (2002) 采用2-back 任务对34 名年龄在7~22 岁的健康成人和儿童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中脑区激活模式的个体差异进行了分析, 发现左右背外侧前额叶、左侧外侧前额叶、左侧前运动区和两侧顶后叶皮层等与工作记忆能力相关的脑区的激活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另外, 也有研究证明与认知能力发展不甚密切的脑区激活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例如, Casey 等(1997)对反应抑制任务下儿童和成人被试的脑区激活对比分析发现, 7~12 岁儿童和21~24 岁成人被试在反应抑制任务中从背外侧前额叶到眶额皮层都有激活,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背外侧前额叶脑区的激活减弱。可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 认知活动对某些脑区的依赖性增强, 激活增强, 而相对对于其他脑区的依赖性降低, 激活减弱, 即出现认知能力对应大脑区域专门化的现象(Park et al., 2003)。

3 认知能力训练与大脑结构、功能可塑性

受学习、训练以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大脑皮层会出现结构的变化以及功能的重组, 即出现所谓的可塑性,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 个体认知能力迅速提高, 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最强。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使大脑可塑性研究由微观的突触可塑性层面转向宏观的皮层等大脑结构可塑性层面, 并且借助脑功能成像中BOLD 信号的变化, 很好地探索了学习前后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趋势。研究者已通过各种途径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认知能力训练, 以此来探讨认知能力集中训练带来的经验积累对大脑结构、功能可塑性的影响作用。

练习和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皮层厚度等结构形态, 也即出现大脑结构上的可塑性。Haier, Karama, Leyba和Jung (2009) 对处在青春期的女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视觉空间问题解决的计算机任务训练, 并分别在练习前后对被试进行MRI扫描, 结果发现, 这些被试在BA6和BA22/38 区皮层厚度显著增加。音乐训练的实验研究也为大脑结构可塑性变化提供了证据, Schlaug, Norton, Overy和Winner (2005)对5~7 岁儿童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追踪研究, 发现接受音乐训练的儿童大脑感觉运动皮层和两侧枕叶皮层部分脑区的灰质体积显著大于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的控制组儿童。

同样, 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也表明练习和训练可以促使大脑活动模式发生变化, 也即出现大脑功能的可塑性。比如, Koelsch, Fritz, Schulze, Alsop和Schlaug (2005) 对10名接受不同强度音乐训练的儿童在不规则弦音刺激下的大脑活动模式进行研究, 他们将儿童分为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组、接受中等强度音乐训练的儿童组和接受过度音乐训练的儿童组, 结果发现, 音乐训练与额叶岛盖和颞上回前部的脑区激活增强相关, 也即接受音乐训练的时间越长, 对应额叶岛盖和颞上回前部的脑区激活越强。另外, Koelsch等(2005)还选取10 名成人音乐家与10名成人非音乐家被试, 分析他们在不规则弦音刺激下大脑活动模式的差异, 发现音乐家在外侧额叶下部和右侧颞上回前部激活较之非音乐家要强, 并且在儿童组被试也发现类似的结果, 表明音乐训练确实造成了大脑活动模式的可塑性。但是, 学习和训练并不一定总是带来脑区激活的增强,比如, Schmithorst和Holland (2004) 对两组音乐背景不同的健康成人被试在行为任务中的脑区激活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幼时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的被试在数学任务中对应左侧梭状回和前额叶皮层的激活增强, 视觉联合皮层和顶下小叶激活减弱。由此可见, 接受学习和训练后, 认知能力对应脑区激活不是呈现简单的增强模式, 也有可能出现激活强度减弱的现象, 但是该激活改变究竟呈现一种怎样的模式(增强或是减弱), 甚至是否与大脑结构的改变相关至今还未有很好的说明。

4 小结与展望

从以上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发育的研究中可看出, 尽管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出现时间较短, 但研究者已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了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发育的相关, 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对于丰富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发现, 了解个体认知发展的大脑神经机制, 为教育教学、临床研究提供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前人研究, 我们发现已有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

第一, 在研究对象上, 研究者从最初关注正常儿童青少年个体到近年来开始探讨障碍群体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比如, Spencer等(2006)对年龄在13~22 岁携带自闭症性征的智力发育迟滞个体大脑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发现智力发育迟滞组被试的大脑结构形态特征较之正常人存在异常, 并且携带自闭症性征的智力发育迟滞患者的左侧颞上回白质密度要高于无自闭症性征的智力发育迟滞患者。有关障碍患者的认知发展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研究, 有利于了解特殊人群认知与脑发育规律, 进而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异常的诊断、分类、干预、治疗和预防等提供科学依据, 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丰富和支持了有关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脑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和发现。

第二, 在研究设计上, 研究者最初只是通过设置不同的年龄阶段, 也即运用横向研究范式来对比分析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这为揭示个体发展过程中行为活动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一定启示, 但是无法从生态学角度真实再现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关系的动态变化及规律。目前, 也有研究机构, 比如,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通过采用较大样本、纵向设计的方法来追踪分析和描绘个体发展与脑发育的动态关系, 这种设计为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真实再现个体认知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及变化曲线提供了更直接、更科学的依据。

第三, 在研究角度上, 研究者最初关注大脑结构本身随年龄增长的变化, 或者从静

态角度分析认知能力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相关, 尽管这为分别了解大脑本身的发育规律, 以及认知能力与大脑结构特点的关系提供了普遍认识, 但不利于从个体自然成熟、经验积累、脑结构变化角度综合揭示认知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因此, 自Casey等(2005)提出大脑活动模式受到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调节以来, 研究者逐渐开始探讨年龄和认知水平对认知发展和脑发育关系的交互影响, 这对于确定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鉴别随生理成熟或经验积累而不断发展成熟的脑区及其活动模式, 丰富有关自然成熟和经验对脑发育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四, 在研究范式上, 学习和训练已经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通过设计自然或人为的学习训练范式来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水平, 进而探讨集中训练与经验迅速增加带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活动模式的变化。这对于揭示大脑可塑性的规律, 更有针对性地分析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发育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也将为教育政策制定、适宜环境塑造和科学使用脑的过程等提供实证依据。

在我国, “脑与认知科学”已被列为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脑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2008), 有关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的相关研究也将成为未来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进入21 世纪后, 我国也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研究认知能力与大脑的相关, 在语言、视觉、决策、情绪、音乐、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开展了一定研究, 比如, 对儿童青少年大脑结构差异的研究表明, 男女生大脑结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男孩左侧顶上回、两侧顶下回、左侧楔前叶和两侧缘上回的灰质减少大于女孩, 女孩两侧颞上回、两侧额下和额中回灰质体积大于男孩, 这可能与男孩空间加工能力强而女孩言语加工能力强有关(Guo, Jin, Chen, Peng, & Yao, 2008)。但是, 由于实验成本太高, 而且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多以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存在被试协调困难和组织代价大等特点, 我国对于认知发展与脑发育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关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中自然成熟与后天教养之间的关系也尚不清晰(Munakata, Casey, & Diamond, 2004; 徐芬, 董奇, 2007)。因此, 迫切需要加强开展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大脑神经发展机制相结合的研究, 并充分结合儿童青少年时期大脑具有较强可塑性的特点, 注重进行脑发育基础研究与基于脑的科学教育的整合, 为通过创设适于儿童青少年大脑活动特点的社会、教育环境, 进而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提供依据。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 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 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 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 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自我认知能力测试

自我认知能力测试 测试说明:本次测试包括15道选择题,每题有A、B、C三个备选项目。在理解题意后,选择最符合或最接近实际情况的那一项目。选项也没有好坏之分,不要猜测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或者哪个答案是“错误”的,以免测验结果不准。 从第1题到第15题,ABC对应的分数分别是:123 1.你烦躁不安时,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引起的吗? A.很少知道 B.基本知道 C.有时知道 2.当有人突然出现在你的身后时,你的反应是? A.感受到强烈的惊吓 B.很少感受到惊吓 C.有时感受到惊吓 3.当你完成一项工作或学习任务时,你感觉到轻松吗? A.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B.经常有这种体验 C.有时有这种体验 4.当你与他人发生口角或关系紧张时,你是否体验到自己的不快呢? A.能够 B.不能够 C.说不清楚 5.当你专心致志地从事某项活动时,你知道这是你的兴趣所致吗? A.知道 B.不知道 C.很少知道 6.在你的生活中,你遇到过令你非常讨厌的人吗? A.遇到过 B.没遇到过 C.说不清楚 7.当你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感到幸福和快乐吗? A.感觉不到 B.说不清楚 C.是的 8.如果别人有意为难你,你感觉如何? A.没有什么感觉 B.觉得不舒服 C.感到气愤

9.假如你排队买东西等了很长时间,有人插队到你面前,你感觉如何? A.没有什么感觉 B.觉得不舒服 C.感到气愤 10.假如有人用刀子威胁你把所有的钱都交出来,你会感到害怕吗? A.不害怕 B.害怕 C.也许害怕 11.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你会感到愉快吗? A.说不清楚 B.愉快 C.不愉快 12.你遇到特别令你佩服和尊敬的人了吗? A.遇到过 B.说不清楚 C.没有遇到过 13.假如你错怪了他人,事后你感到内疚吗? A.不知道 B.内疚 C.不内疚 14.假如你认识的一个人低级庸俗,但却好为人师,你是否会瞧不起他? A.不知道 B.是的 C.不会 15.假如你不得不与你深爱的朋友分手时,你会感到痛苦吗? A.说不清楚 B.肯定会 C.不会 〔评分标准〕 请你根据自己的选择,计算出自己的得分: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高低,查看自己属于那种类型: 敏感型(36~45分):这一水平的特征是能够准确、细致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能够认识到情绪发生的原因。但有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悲观绝望型:虽然能清晰地识别到自我情绪状态,但却采取“不抵抗主义”,被动地接受各种消极情绪,典型的将发展为抑郁症;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水多。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态的转化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Word 文档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 (1). 红 (2).绿 (3).蓝 (4).黄 (5).黑 (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 (1).人 (2).衣服 (3). 动物 (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 (1).旁边 (2).前面 (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7 念数1--20 8 说出简单图形的名称 9 认出自己的名字 10 看数字卡读1--20 11 说出及写出1--10的数字 12 凭物品的一种特征分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陕西师范大学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 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假想观众 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 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2)理智情感(3)审美情感(4)生活情感(5)人际情感。 6.自律道德 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儿童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

第四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认知能力的个别差异

认知的个别差异 研究认知能力的个别差异有益于解释人们在不同认知任务中表现不同的原因,也利于把人们按其所长分配到相应的任务和工作中。文章对前人研究中认知能力发展个体间在年龄、智力、学习风格、性别等四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总结,并对认知能力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认知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五方面。个体差异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等交互作用,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彼此不同的现象。认知能力差异是指学生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研究者们之所以对个体差异问题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总能比别人出色地完成且更能胜任某些特定的认知任务。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年龄、智力、学习风格和性别四方面探讨认知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年龄与认知 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存在很大差异。大龄儿童反应时比小龄的快,高能力水平的儿童(及成人)在获得、储存和操作基本信息方面比其同龄的一般能力水平的人更快、更有效。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还存在着加工速度和效率上的差异。认知能力发展在16-19 岁达到高峰,20 岁后随增龄逐渐下降,60 岁后不同认知能力发展的分离性有增大趋势;成年之前认知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随增龄减小,成年之后认知能力减退的个体变异性随增龄增大。 2智力及个别差异 能力高低差异具体表现在智力的量差异上,表现为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智力在质差异上的主要体现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是一量度其解题能力的指标。每个人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力、逻辑- 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智力、自然智力和存在智力。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个体智能各具特点。 3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因情境、学校、年级和科目的不同而产生差别。 3.1 知觉偏好差异 知觉偏好差异指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和动觉刺激的偏好程度。学习者在感觉通道偏好上存在三种典型类型:(1)视觉学习者对视觉刺激较敏感,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如景色、相貌、图片等;(2)听觉学习者偏重听觉刺激,对语言、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3)动觉学习者喜欢操作物体,对于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更感兴趣。 3.2 认知风格差异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它影响个体处理认知任务方式的个性和动机等因素 4性别差异 4.1言语能力 Maccoby 等(1974) 的研究表明,11 岁以后的男生和女生在言语能力方面基本相同,但是女性在一系列言语任务中超过男性,包括语言理解和产生、创造性写作、言语类比和言语流畅性。Hyde 等(1988) 用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涉及词汇、类比、阅读理解、口语交流、写作等,发现其中四分之一男性强,四分之三女性强,但只有7%(男强于女)和27%有显著意义。Alfredo 等(2011)的研究表明,言语方面的性别差异只表现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

员工认知能力测验

员工认知能力测验 1.数字关系:3,5,7,( ) A.7 B.8 C.9 D.不确定 2.E-MAIL 邮件本质上是:() A.一个文件 B.一份传真 C.一个电话 D.一个电报 3.请看下列句子:“笛子与扬琴音调一致。扬琴与二胡音调一致。笛子与二胡音调致。”如果前两 句陈述属实,那么第三句陈述则:() A. 属实 B. 不属实 C. 不能肯定 4.以下字中,哪个字的笔划最多?() A. 我 B. 瓀 C.城 D.需 5.英译汉: A. Good night( ) B. telephone ( ) 6.“荒诞”与“荒芜”两个词的意义:() A. 相似 B. 相反 C. 既不相似也不相反 7.“颂扬”的反义词是:( ) A. 诋毁 B. 美化 C. 评论 D.粉饰 E.歌颂 8.以下成语中哪两句意思相似?() A. 勿以善小而不为 B. 有志者事竟成 C.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知易行难 9.三只猫三分钟内可以捉三只老鼠,一百只猫多长时间才能捉一百只老鼠?( ) A.1分钟B.3分钟C.6分钟D.100分钟 10.事件推理: (1)再接再励(2)成绩突出 (3)工作努力(4)领导赏识 (5)给予晋升的机会 A.1-5-3-4-2 B.2-4-5-3-1 C.3-2-4-5-1 D.2-1-5-3-4 ( ) 11. 以下词中,哪个词与其它词不同类?() A.香 B.辣 C.雾 D.臭 E.酸 12.教师的职业无比_____,人们尊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A.崇高 B.伟大 C.辛苦 D.高尚 13.下列数字中哪个最小:0.79,0.999,0.9,1,2,0.88。 ( ) 14.一件衬衣原价16.4元。商人以20.5元卖出。卖出价比原价高了百分之几?() 15.以下成语中哪两句意思相似?() A. 失败乃成功之母 B.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C. 小心无大错 D.众人拾柴火焰高 E.水滴石穿 16.用下列词组成一个成语。并将该成语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作为答案。 “攻玉”“之石”“他山”“可以”( ) 17.一只表在星期一中午12点时准确无误。到星期二晚上8点,它慢了64秒。照这个速度计算,这 只表平均每半小时慢多少秒? ( ) 18.“高兴”的反义词是:() A. 冷静 B. 兴奋 C. 生气 D.沉着 E.快乐 19.如果3.5袋种子值35元,4.5袋种子值多少钱?() 20.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A.相似 B.相反 C.既不相似也不相反 “斯文不能当饭吃。”“有钱能使鬼推磨。”() 21.下列物质不能水解的是:() A.氨基酸 B.蛋白脂 C.油 B.蔗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断朝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容易按部就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启示。 皮亚杰是享誉盛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1921年,博士毕业的皮亚杰到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用如下图表示:

从上表很容易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0~2岁的孩子需要通过直觉和运动来获得经验。2~7岁的儿童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也是不可逆的。7~11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但是运算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从11、12岁开始,他们的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对我国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1、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阶段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对所有的儿童都一样。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年龄段一般是7~12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他们很多还带有在幼儿园生活时的习惯,好动,不能稳稳当当的坐着上完一节课。尤其是还可能带有前运算阶段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而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作为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后,就不必给他们带上“自我”、“自私”的帽子,而是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慢慢的不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支持,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抽

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及其软件简介 “临床记忆量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5年成果推广培训信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国家级科研机构,承担着国家级和教委及各部委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是硕士、博士培养点,有博士后流动站,专家云集。是劳动部定点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及各种短期心理学培训机构。国际合作广泛。办学二十几年,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各种资料、教材种类齐全。我们把2005年的计划发给您,欢迎各界人士参加并代为宣传张贴。 ?美国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量表第二版(MMPI-2) ?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TONI-2)--本世纪修订的最新、最附和儿童、少年智力现状的量表 ?LCVIT职业兴趣测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测量系统16PF 、SCL-90、艾森克人格、焦虑量表、抑郁量表 ?临床记忆量表(秋季班不讲) ?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验(MHT)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 ?瑞文智力(联合型)量表 ?全国首届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治疗研讨班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高级研讨进修班 ?临床神经心理康复高级研讨班 ?精神分析疗法连续培训第一届招生简章 ?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研讨班 ?报名办法(以上各班共用) 心理测验使用资格证书培训班 我所准备2005年春季在北京和秋季在海口举办两次为期7天的心理测验培训班。主要推广以下量表,培训结束,经专家考核合格,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颁发心理测验使用资格证书。 第一、美国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量表第二版(MMPI-2) 1、MMPI量表是美国1942年制定,我所于七十年代修订的。美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进行了修订,简记为MMPI-2。我所张建新、宋维真等教授于九十年代对MMPI-2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中国常模,2003年完成手册编制及计算机化操作。它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心理特征。目前美国已停止使用MMPI。 2、中文版MMPI-2修改和新增加的题目占总题量的三分之一,题目总数达567道。效度量表增加到7个,内容量表增加到15个、开发了全部附加量表和临床量表的亚量表等重要指标。它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31-36个月教程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 31-36个月儿童认知发展特征 进入31-36个月后,儿童对认知各方面能力支配性有所提高,持久性和复杂性有所増加。 1.注意发展特征 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该时期的儿童会有目的地、自主地保持注意力一段时间。比如,成人要求儿童看电视里的少儿节目,他们能集中注意看一小会儿,但如果不感兴趣,很快就把注意转移了。 注意时间可以延长至20-30分钟。 注意的事物增多,范围也开始变广。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注意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周围人们的活动。 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提高。在这一月龄段,因为有意注意能力的发展,涉及儿童自主意识的相关能力也同时提升。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每一次注意转移的时候,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经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中心以外,而另外的新对象进人注意中心。注意的转移与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 2.记忆发展特征 3岁时,儿童就已经能再认几十天或几个月前注意过的事物了。 3岁时,记忆不仅仅可以保持到几周以后,还能重现。正是由于从3岁开始,重现的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3岁以后的事情才开始以深浅程度不同的印象被保存下来。 记忆仍然表现出易忘的特征,需要后期的强化。 3岁儿童开始尝试使用各种记忆策略,比如,当别人要求他们记住藏有小狗玩具的杯子时,他们会高兴地注视着藏小狗的地方,一边看着那个盖着小狗的杯子,一边对着它点头,或者说一些能表明藏在这里的话语,甚至把它移到突出的位置。 3.思维发展特征 由于生活范国扩大、行动能力增加,该月龄段的儿童对周围活动的兴趣不断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c.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d.婴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皮亚杰一般是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 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时期、习惯时期和智慧活动萌芽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只是遗传性反射格式,通过第二分阶段的习惯形成,使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加以整合、联结,如寻找声源,用眼随着运动的物体等,大约在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感知运动智慧。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例如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出自身的左右,但对对方的左右常常弄错,受自旁左右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 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

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 阶段一: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 一、促进各种感觉的发育和不同感觉的统合 ·眼睛追随物体 ·寻找声源 ·习惯皮肤刺激 ·吹物体 ·手的操作--手指的分化--工具的操作 ·手眼协调--手眼的垮调--描画(绘画)的基础--制作(手工)的基础 ·组合--有实物见到的组合--有选择的脸、身体的组合 ·身体的调节--摇动身体高兴--姿势的变换--工具配合身体的调节 (能够) ·动作模仿--合上手,并上脚--看不见部位的模仿--手臂、手、 手指的模仿(左右相同左不对称)--手的游戏、体操、游戏 ·运动(配合运动玩具的活动) 二、培养感觉运动的智能·寻找藏起来的东西 ·手段和目的的分化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二编、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模块一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认知的概念、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及其思维的发展。【讲授内容】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 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 教学难点:早期认知基础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 【教学时数】4学时 【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儿童”,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儿童,反映着人生的美丽,激励着生活的信念;复制着人类的希望,传承者人类的文明……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认知即是头脑中产生认识的内部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我的认知) ?认知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而且包括意识、智力、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当前最富包容性和启发性的认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包括对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的认识。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传统的评估常常导致我们低估儿童的能力,尤其是婴儿期和学前期的能力

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般认为,新生儿和婴儿是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个体,他们的感觉器官极不完善,然而后来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说法,发现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非凡的能力。 一、视觉 视觉是婴儿所以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对新生儿来说,除了睡眠时间,他们都在积极的运用研究查看环境,收集信息。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视觉发展非常之快,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 (一)视觉集中 从婴儿双眼结构来看,婴儿的视网膜、杆体细胞和椎体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发展的很好,不存在明显盲区。 新生儿最初2~3周内眼肌协调能力差,双眼协调比较困难,难以形成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时间集中在物体上 在婴儿2岁时,视觉集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可以追随缓慢物体的水平运动 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逐渐延长,3~5周的婴儿能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钟,3个月的婴儿能对4~7米处的物体注视7~10分钟。5~6个月的婴儿能注视较远处的运动物体,如天上的飞机。 新生儿视野比成人狭窄。0~5岁的婴儿,其视野在中心线左右250~300内,视线上下为10度。焦距为17厘米 (二)视敏度 新生儿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觉对象进行有效聚焦,其视敏度比成人差,一般只有成人的1/10,2岁儿童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三)颜色视觉 婴儿自四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波长较长的暖色比波长较短的冷色更容易引起婴儿的喜爱。 四岁起能将基本颜色与其名称相联系 五岁是儿童颜色视觉和再认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二、听觉 在妊娠20周的胎儿以及具备听觉能力,25周的胎儿可对声音刺激作出身体运动的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