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得很熟,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果;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略写齐。)

三、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形成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曹刿活动曹刿性格

开头……乃入见发生请求入见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发展论何以战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高潮从战指挥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结局论何以胜谋略过人(有学问)

三、请同学们仿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故事内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HZ(〗实事求是答问虚心听取意见〖HZ)〗

庄公作战用刿〖HZ(〗公与之乘战于长勺〖HZ)〗〖HZ(〗大胆任用人才自己亲自参战〖HZ)〗

庄公战后问刿一问一答〖HZ(〗不因胜而自喜为真知而求教〖HZ)〗

[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

从文言文的教学来看,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相当细腻,教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二百二十来字而轻率处理——认真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帮助。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很多的课堂教学只注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层次。如教《狼》,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橘的深情,不理睬“我”的“四看”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曹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辩证的理解。

这个教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板书设计精致。两则板书的归纳提炼相当精炼准确,其中第一则板书关于故事情节的划分显示出教师独到的见解,颇有新意。第二则板书则因为以鲁庄公为对象,在《曹刿论战》众多的板书中独树一帜。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李新超编辑整理) 一.【文学常识】:1. 作者:左丘明。2. 选自:《左传》,本文记述的(战役名)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原叫《左氏春秋》,后为《春秋左氏传》。二.注意下列的【字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1)【重点词语解释】:(参考课下注释) (2)【文言现象】知识点归类梳理: (一)【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进攻)今义:砍伐(如:伐竹取道,下见小谭)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报【既加冠:戴。加冠:古代男子年二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年】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实情【小信未孚:信用】今义:书信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形作动)今义:忠诚 11、衣食所安安:古义:有“养”的意思【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今义:安稳 12、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能,行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四)【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③亲密无间()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焉:①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②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5、故:①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 6、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8、以:①何以战(凭,靠,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温故知新() 9、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③公与之乘(代词,他) 4、公将鼓之(助词,无实意) 5、故克之(代词,指齐军)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省略句:(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4、省略句: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5、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 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6.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7.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 10.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1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3.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1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6.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7.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 么启发? 18.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9.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0. 就文章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 21.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22. 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2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24.“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25. 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26.文中的“将鼓”、“将驰”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作结局说明了什么? 27. 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28.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29.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0.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31.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曹刿论战 课文翻译

《曹刿论战》课文理解翻译 1.文常:《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 写的(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2.本文体裁是(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 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3.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 请问──参战──释战)。 4.人物形象: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 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译文】 第一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战:迎战。公:鲁庄公。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在这里面。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拜见。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何:什么。以:凭,靠。战:作战。 **(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宫去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他分给别人。以:把。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从:听从,服从。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信:小信用。孚,为人所信服。孚,受到……信任。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刿论战》知识梳理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 ....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谋划。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 ..: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的事。类。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肉食者:谋:之:间:焉: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乃: 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 (4)问:“何以战?” 以: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5)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专:以: 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从: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加: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8)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孚:福: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9)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虽: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忠:属:可以: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之:于: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鼓:之: 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 (13)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三鼓: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14)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败绩:驰:之: 其:而:之:遂:逐: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16)既克,公问其故。 既:克: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7)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1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作:再:而: 竭:盈:故:克: 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靡:故: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人教版《曹刿论战》原文及课下注释

曹刿论战1 十年2春,齐师伐我3。公4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8?”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10。”对11曰:“小惠未徧12,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弗敢加14也,必以信15。”对曰:“小信未孚16,神弗福17也。”公曰:“小大之狱18,虽19不能察20,必以情21。”对曰:“忠之属也22。可以一战23。战则请从24。” 公与之乘25,战于长勺。公将鼓26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7。公将驰28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9,登轼30而望之,曰:“可矣。”遂逐31齐师。 既克32,公问其故33。对曰:“夫战,勇气也34。一鼓作气35,再36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7,故克之。夫大国,难测38也,惧有伏39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0,故逐之。”

《曹刿论战》课下注释: 1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4公:指鲁庄公。 5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与。 7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1对:回答。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4加:虚报。 15信:实情。 16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7福:赐福,保佑。 18狱:案件。 19虽:即使。 20察:明察。 21情:(以)实情判断。 22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3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5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6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7败绩:大败。 28驰:驱车(追赶)。 29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30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31逐:追赶、追击。 32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3故:原因,缘故。 34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5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6再:第二次。 37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8测:推测,估计。 39伏:埋伏。 40靡:倒下。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字音】 曹刿(guì) 间(jiàn) 玉帛(bó) 未孚(fú) 辙(zhé) 靡(mǐ)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7)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后人根据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2)专:独享,个人专有。 (13)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_(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曹刿论战测试卷

《曹刿论战》测试卷 (完成时间:45分钟)编号:15-171122 班级:座号:姓名:评价: 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时期所作。是一部 和。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曹刿论战原文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下面为大家准备了曹刿论战原文对照翻译,欢迎阅读。 曹刿论战全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全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

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对照翻译: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年人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课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课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 ──《左传》 课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那些位高禄厚的大官们会谋划(如何迎战)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那些位高禄厚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等,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课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翻译: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还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现在)还不可以。”他下车仔细察看了齐军战车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课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已经战胜了齐军(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指挥的原因。鲁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到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已经消耗尽了。敌军的士气已经消耗尽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军。(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推测(他们的军事行动),我恐怕他们在那里设有埋伏。我看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