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电网污区图

湖北电网污区图

湖北电网污区图
湖北电网污区图

《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图文集》

编委会名单

编写人员:谭章英刘海志沈小龙刘正云胡向阳李晓华代礼宏吴安均乾云梅良杰

张新民赖海熊承荣朱昌成高志勇

马建国季广虎孟祥王玮焦丰华

吴向东邢中举郭庆黄斌张勇校核:吴向东朱昌成

审核:刘兴胜金涛甘子新汪涛

批准:傅军

目录

1、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编制说明及实施细则 (1)

2、图例 (14)

3、湖北电网5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备污秽基本情况 (15)

4、湖北电网关于开展绝缘子污秽度测量及污区图绘制的方法和要求 (21)

5、武汉电网区域 (35)

6、黄石电网区域 (39)

7、黄冈电网区域 (42)

8、鄂州电网区域 (45)

9、宜昌电网区域 (48)

10、荆州电网区域 (52)

11、荆门电网区域 (56)

12、十堰电网区域 (60)

13、襄樊电网区域 (64)

14、随州电网区域 (67)

15、孝感电网区域 (70)

16、咸宁电网区域 (74)

17、恩施电网区域 (77)

18、神农架电网区域 (80)

19、湖北电网运行中硅橡胶外绝缘设备憎水性检测方法 (83)

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编制说明及实施细则

1 前言

自湖北省电力公司于2003年颁发《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和在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网页上挂网运行的《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管理信息系统》以来,它为湖北电网运行中的110~500kV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维护、改造和新建、扩建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湖北电网在防止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保障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生[2006]1203号通知的精神及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布置,由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在各地市供电公司的协作下,根据最新颁发的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和《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则》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湖北电网污源变化和输变电设备运行状况,对2003年版的《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进行修订,共同编制出《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2009年版),以达到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的要求和适应湖北电网快速发展形势下防污闪工作的需要。

2 修订原则和要求

根据国家电网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修订污区图主要是摒弃把电网安全建立在“绝缘配置加一年一清扫”的基础的观念,因为依靠人工清扫建立起来的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包括设计、建设和运行部门)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大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也难以杜绝大面积污闪事故的发生。因此,为提高我国电网外绝缘的整体水平,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绝缘到位,留有裕度”的基本原则。绝缘到位就是不把外绝缘设计建立在大规模清扫工作的基础上,输变电设备本体外绝缘水平能抵御大气环境下的污染;留有裕度则是为了预防大气污染的增长和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包括灾害天气带来的湿沉降)。其目标就是在科学实现电网污秽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使用传统绝缘子对清洁区到中等污秽地区线路和使用复合绝缘子及其它方式对重污秽和很重污秽地区线路的设计、改造,实现线路绝缘子不清扫,电网不发生大面积污闪事故。

2.1 修订原则

在国家电网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中给出了现场污秽度评估的四条方法:

(1)已有线路和变电站绝缘子的运行经验与污秽测量资料:

运行经验主要依据现已运行绝缘子的污闪跳闸率和事故记录、地理特征、大气环境和气象特点、采用的防污闪措施等情况而定。尤其是长年不清扫线路的运行情况以及实施以等值盐密指导清扫线路的运行情况。

(2)现场测量等值盐密和灰密:

在本标准中,用现场测量等值盐密和灰密来描述现场污秽度, 也称饱和污秽度。规定“等值盐密”和灰密的测量周期为3~5年,实质上就是用饱和污秽度取代GB/T 16434-96版中“年度最大等值盐密”。使用饱和污秽度划分污秽等级,实际上就是要求在选择绝缘子时不考虑清扫这一因素。

(3)按气候和环境条件模拟计算污秽水平:

参见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中中国电科院所提出了的依据工业污染源排放估算区域污秽度的计算模型。此处从略。

(4)根据典型环境的污湿特征预测现场污秽度。

参见企标Q/GDW152-2006对典型环境的描述沿袭了我国传统“污湿特征”的提法;同时从我国能源以煤为主和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实际出发,对不同污秽地区“污湿特征”的进行了更为具体细致的描述

2.2 污秽等级划分

在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中,将现场污秽度分为5个等级:

a级—很轻污秽

b级—轻污秽

c级—中等污秽

d级—重污秽

e级—很重污秽

并给出了标准盘型悬式绝缘子和双伞盘型悬式绝缘子各等级污秽度与等值盐密和灰密关系的对照图表。

3 污秽特征

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气向大气中排放,污染了空气,其中的污染物沉积在输变

电设备的外绝缘表面上,对设备形成污染,当污染严重污秽物中的导电物质在高湿度下潮解,会引起设备放电故障。近年来,湖北地区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治,但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大气环境质量未见根本性好转。

3.1 大气环境质量

3.1.1 工业废气

根据湖北省环境保护局每年所公布的环境质量报告:对湖北省工业废气排放按行业统计,主要在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制造、火力发电四大行业,近几年其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总量的70~8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主要分布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总排放量50%左右;其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具体工业废气排放情况见表1:

表1 湖北省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从表1里的统计数据看,全省所监测到的主要工业污染排放指标并没有下降,烟尘及工业粉尘虽增长不大,但2006年的工业废气年排放量及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较2002年分别增长了46%和51.7%。

3.1.2 工业废气主要排放地区

二氧化硫主要排放地区是武汉、黄石、襄樊、荆门、宜昌,合计占总量的62.36%。工业烟尘排放量主要分布于电力行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化工行业,其排放量合计占总量的60%左右;主要排放地区是武汉、荆门、宜昌、襄樊,合计占总量的50%左右;工业粉尘排放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占总量的70%;主要排放地区有黄石、十堰、孝感、荆门、鄂州,合计占总量的60%左右。具体见表2:

表2 湖北省工业废气主要排放地区

3.2 酸雨

由于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物的增加,湖北地区的酸雨频率也有所增加;酸雨的pH值也承下降;检测到的城市也有所增加,见表3。这些都证明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将进一步加重对输变电设备染污的影响。

3.2.1 降水与酸雨

在2005年里,全省对24个城市进行了降水监测,降水pH值范围在3.19(秭归)~8.56(黄石)之间,24个城市中共有18个城市监测到酸雨,平均酸雨率为25.8%。各市年均降水pH值范围在3.97(秭归)~7.14(天门)之间。其中,武汉、大冶、宜昌、秭归、宜都、枝江、襄樊、利川、黄冈、麻城、武穴、咸宁和利川等13市年均降水pH低于5.6。

与2004年相比,全省平均酸雨率下降了0.9%,出现酸雨的城市增加了麻城和随州,减少了十堰市;年均降水pH均值低于5.6的城市比2004年增加了4个城市。全省酸雨区分布与2004年基本相同。

在2006年里,全省25个城市进行了降水监测,其中有18个城市出现酸雨,全省出现酸雨城市的比例为72%,较2005年(75%)略有降低,发生较重酸雨的城市(降水pH<5.0)比例为20%,较2005年略有增加。

3.2.2 降水pH值

各市年均降水pH值范围在4.02(秭归)~7.11(天门)之间。其中,武汉、大冶、宜昌、秭归、宜都、枝江、襄樊、黄冈、武穴等9市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

3.2.3 酸雨频率

2006年全省酸雨频率为27%,与2005年相比,全省平均酸雨率略有上升(+

1.2%),出现酸雨的城市数量增加了1个。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城市比2005年减少了4个。全省酸雨区分布与2005年基本相同。

表3 2005~2006年湖北省检出酸雨城市污染情况表

4 气候特征

湖北省是个雨水的地区。全省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且各地在春夏季常有中雨、大雨的天气,这对运行中的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表面上附着的污层有着冲洗作用,有利于输变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但湖北地区在冬春又是一个多雾、毛毛雨天气的地区,通常这类天气使绝缘子表面污层湿润,又有可能造成绝缘子污闪。

从湖北省中雾和浓雾的空间分布形式上来看,鄂西南是雾的高发地区,其次是鄂西北以及钟祥、宜城、枣阳地区,另外鄂东南的崇阳地区也是雾的高发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水汽条件都比较充沛,且大气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对于雾的形成起到有利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在湖北电网因大雾发生的污闪故障就达70余次,这些

故障的发生大多是在长时间未降水,突降大雾,且往往是持续多日大雾的情况下发生。湖北地区大雾及长时间未降水持续日数统计情况见表4、表5。

表4 湖北地区1971-2000年雾持续最长日数

表5 1971-2000年9-12月份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5 饱和污秽度的测量与计算

为在湖北电网开展好饱和污秽度的测量工作,并做到规范化,使得绘制的污区分布图符合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的要求,结合湖北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线路绝缘子饱和污秽度的测量和计算等方法。

具体详见《湖北电网关于开展绝缘子污秽度测量及污区图绘制的方法和要求》。

5.1 试品要求

绝缘子以双伞形绝缘子(XW-4.5、 XWP2-70、 XWP2-160)为主要试品。

5.2 污秽度监测点设置

布点选择:按现划分污秽等级分别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线路的杆塔上设点(也可在原盐密监测点改造设置),同时兼顾考虑不同污染源(水泥、煤炭、化工、冶炼、燃煤电厂、公铁路、城镇效应等)、自然地理环境(湖泊、农田、山地等)设置。微地形、微气象区、重污秽区应独立设点。

绝缘子片数:每串挂8片不带电(悬垂挂在铁塔横担上,高度等同于运行绝缘子串,保持作业时安全距离)及同杆带电绝缘子串。逐步将原盐密监测点不带电试品(3~5片)改换为饱和污秽度监测点。

5.3 测量周期和时间

a)8片不带电串—绝缘子编号顺序为从上至下1~8片。第2、3片测量周期为3年;第4、5片测量周期为2年;第6、7片测量周期为1年。第1、8片不测。

b)同杆带电绝缘子串。第2、3片测量周期为3年;第7、8片测量周期为2年;第11、12(串长14片的为12、13片)片测量周期为1年。其它不测。

c) 测量时间为每年的2月~3月。

5.4 取样要求

5.5 饱和污秽度的测量和计算

在企业标准Q/GDW152-2006中规定饱和污秽度(等值盐密、灰密)的测量周期为3~5年,由于多年来我们没有在全网范围内开展饱和污秽度的测量工作,仅有个别线路少量的饱和盐密测量数据和大量的积污1~2年的测量数据。因此在划分各地区污秽等级时,主要是采用企标Q/GDW152-2006所推荐的计算方法,结合湖北电网的实际和综合考虑进行,相关参数的选取具体要求:

Δ同一测点、同一积污周期所测得的等值盐密数值取最大值。

Δ饱和等值盐密暂定为3年连续积污所测得等值盐密值。

Δ 1年积污所测得等值盐密折算到3年的饱和等值盐密的比值取1.65。

Δ 2年连续积污所测得等值盐密折算到3年的饱和等值盐密的比值取1.28。

Δ不带电串的积污数据与带电串的比值取1.2。

Δ灰密与盐密的比值取5。

6 污区图的绘制

6.1 基础图

各供电公司统一采用湖北省地理信息系统(CAD格式电子地图)。

省公司的污区图是在1:100000数字地图的底图上编绘(CAD格式),54座标系。

6.2 基本图

现场污秽度(污秽等级)分布图、污源分布图、区域电网地理接线图及污秽度(盐密)监测点分布图。

6.3 图例参见《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管理系统》

6.4 污秽等级包络线的确定

根据污秽监测点所测(或折算)污秽度数值,污湿特征及设备运行经验先划分出该点的污秽等级,然后由点到面。

a) 一般地区污秽监测点的污级包络线向线路走向两端延伸10~15km;并向该线段两边延展5~10km。

b) 对一定规模及以上的冶炼、化工、煤炭、水泥建材等严重污染源附近污秽监测点的污级包络线:

平原地区污秽监测点为中心向周边自然延展5~10km。

山区地区污秽监测点为中心向周边自然延展2~5km。

c) 对于C~E级污秽区域包络线以外的区域,在无严重污染源影响的情况下向下一个污秽等级自然延展1~10 km。

6.5 其它

a) 原则上全省区域不划分A级污秽区。

b) 所有划分的污秽区域不得出现等级跳跃及尖角现象。

c) 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应符合国家电网生(2006)1226文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则》的通知要求。

7 设备运行基本概况

湖北电网至今尚未发生大面积污闪停电事故。线路污闪跳闸率低于控制的指标(线路污闪跳闸率:500kV线路为0.05次/百公里2年;110~220 kV线路为0.1次/百公里2年)。

7.1 变电设备

自2004年以来,变电站站用设备在坚持“逢停必扫”的方针和改造设备外绝缘按污级要求选用,新站站用设备外绝缘设计满足所处污区污级要求的原则下运行基本正常。只有枝江、姚家冲站的个别设备因爬电比距不满足要求发生过污闪故障。另有7个220kV站的部分设备在大雾天气有放电现象。

7.2 输电线路

自2004年以来,输电线路由于根据污秽等级对外绝缘的选用上,部分选用了复合和防尘型绝缘子、在对绝缘子清扫工作中保证了清扫质量,使得设备外绝缘耐污闪水平保持较好,线路设备运行正常。500kV输电线路中主要是葛南、龙政等直流线路多次发生过污闪故障;500kV交流输电线路部分设备在大雾天气有放电现象。而220kV输电线路只是每年有1~3次污闪(不含鸟粪闪络和冰闪)故障,8次220kV 污闪故障中发生了一次掉串故障。多年来,耐张串未发生过污闪故障。

8 实施细则

8.1 变电设备

新设备外绝缘的设计及配置应按编制的《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08年版)所划分区域的污秽等级要求进行。

变电站饱和污秽等级的确定以变电站电压等级最高、最近的线路监测点所测数值来确定。

湖北电网目前变电站用外绝缘污闪故障少,目前采取的防污闪措施较为适宜,设备外绝缘基本适应当前大气环境,宜可根据发生污闪故障站或设备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对现在运行的统一爬电比距不满足污秽等级要求的设备需继续采取措施,以保证设备的耐污闪水平。措施如下:

8.1.1 对变电设备站用设备发生污闪故障或潮湿天气放电严重的应根据污秽等级对统一爬电比距的要求进行改造或更换,对一时难以改造或更换的应安排采取加装增爬裙或涂刷RTV涂料等项措施。

8.1.2 变电设备应坚持“逢停必扫”;

8.1.3 对c级、d级和e级污区的变电站站用设备外绝缘统一爬电比距不满足污秽等级要求和的难以停电的母线支柱、隔离开关及刀闸支柱等设备,应按轻重缓急逐步安排采取加装增爬裙或涂刷RTV涂料;

8.2 线路设备

现在运行的统一爬电比距不满足污秽等级要求的线路设备需采取措施,以保证耐污闪水平。但基于线路未发生大面积污闪停电事故,且近年来已将线路的计划停电检修(80%以上为清扫)周期由过去的一年延至2年(2005年执行),现在又延至3年(2007年执行),线路设备情况总体运行良好,基本适应当前大气环境。宜根据设备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按轻重缓急,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8.2.1 对架空线路绝缘子串发生污闪故障或潮湿天气放电严重的应根据污秽等级对统一爬电比距的要求及时的进行改造或更换。

8.2.2 对220kV及以上的线路不再采用普通悬式绝缘子;

新的线路设备外绝缘的设计及配置应按典型杆塔设计要求进行,使其满足所处区域的污秽等级要求。

8.2.3 对孤立的水泥污染源附近线路的1~4基线路直路绝缘子串每3年更换一次;

8.2.4 对b~c级污秽区全部采用全防污盘式绝缘子或复合绝缘子。d~e级级污秽区应采用复合绝缘子(双回线路至少一回),不得采用钟罩型的绝缘子。

8.2.5 在2~3年内,对每基杆塔对地距离、风偏角进行校核、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对运行中的直路绝缘子串增加1~2片绝缘子。

附:参阅资料: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摘选

附表1 额定电压110~750kV线路绝缘子串所需片数(供参考)

注①具有同长度的普通绝缘子(结构高度146~155mm)串的片数确定的串长;

注②标准绝缘子(70~160kN: 146~155mm,255mm,295~300mm);

注③双伞型绝缘子(160kN: 155mm,300mm,450mm);

注④复合绝缘子(4450 mm,180mm,13750mm);

注⑤ 750kV绝缘子数据还需积累运行经验;

注⑥当e级区等值盐密显著大于0.25mg/cm2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污秽条件重新计算绝缘子串片数。

IEC 815标准原版本中使用的爬电比距为绝缘子爬电距离与交流系统最高线电压之比;GB/T 16434 -1996国标中同时采用了IEC 815标准原版本的定义和我们惯用的是绝缘子爬电距离与交流系统额定线电压之比;而本标准参照新版IEC60815CD文件中提出的统一爬电比距为绝缘子爬电距离与绝缘子两端最高运行电压之比,即与交流系统最高相电压之比。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表

附表2 爬电比距与统一爬电比距的对应关系

定线电压之比是不同的:110kV为1.2,220kV为1.15,330kV及以上为1.1。

注:附表2中1为1996年开始执行的标准相关对应参数。表中2为1983年开始执行的标准相关对应参数。表中3为2006年开始执行的标准相关对应参数。

湖北电网500kV架空输电线路

设备污秽基本情况

由湖北省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和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所维护的500kV架空输电线路,近几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受大气环境影响正在不断恶化,造成线路沿线的污秽等级相比以前也有较大变化。

由于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沿线所途径区域等较多,从多年的绝缘子盐密值测量结果来分析,主要是受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所致,具体情况如下:(1)受沿线石膏矿、高速公路的影响:荆门斗笠变附近石膏矿较多,造成附近出线绝缘子污秽相当严重,如斗江一、二回、斗双线、龙斗一、二、三回等,且斗江一、二回6#—18#线路走向同高速公路平行也造成了绝缘子污秽较严重。(注斗江一回为防污瓷质绝缘子,斗江二回为南京玻璃绝缘子,在测量盐密值中普遍发现斗江二回的测量值大于斗江一回的测量值)。

(2)受沿线水泥厂、碎石厂、砖厂等的影响:龙斗一、二、三回在15#—45#段及大号侧等地段受当阳市干溪镇范围内的有多家水泥厂的影响,此段绝缘子内、外表面已积垢相当严重。葛岗线107#段(砖厂)、148#—152#(砖厂、石灰厂)、201#—238#段(水泥厂、砖厂、碎石厂),其中龙斗一回151#、171#等地段达到了d级污秽区的上限、葛岗线201#—238#地段中210#在2005年4月份绝缘子盐密值达到了e 级污秽。

(3)受当地环境的影响:江城线、江复一回、龙政线等部分地段环境灰尘较大,造成线路部分地段污秽也较严重,目前已对江城线、龙政线挂网绝缘子全部喷涂了PRTV防污闪涂料。

(4)受直流线路积污影响:由于葛南线、龙政线、江城线等直流线路绝缘子吸污能力强,造成直流线路普遍比交流线路污区严重。

(5)宜昌输电公司所管辖的线路三龙二回100-104号,三龙三回94-105号,位于夷陵区黄花段,这一区段的主要污染源来自黄花水泥厂,由于该水泥厂位置处于风口区,因此我们的三龙三回离水泥厂最近,受污染的情况也最严重,根据我们

测量的结果,三龙三回黄花段94-105号线路污秽已达到e级,其他的线路也已经受到影响,近的线路达到了C级污秽,远点的接近C级污秽,根据我们的记录,污染情况逐年上升。这是由于投运初期,由于我们清扫的比较及时,当时污秽情况比较轻,随着线路运行时间不断增加,线路长期处于大负荷运行状况下,线路积污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该段杆塔绝缘子串爬距进行了核算,发现以目前的爬距,三龙三回黄花段97-105号杆塔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污秽等级要求,其他几条线路勉强能满足要求。按照污秽变化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今后的运行时间里,其他几条线路也难满足要求。

(6)万龙一回518-540号,万龙二回528-551号。位于秭归郭家坝段,这一区段的主要污染源来自水泥厂,再加上杆塔处于主干道旁边,还是一个风口位置。根据近3年来的测量记录,这一段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已达到e级污秽标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对该段杆塔绝缘子爬距进行了验算,发现目前的绝缘配置已经不能满足3级污秽的要求,因此我们决定对这一段杆塔进行污区绝缘子涂PRTV涂料,以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7)万龙一回498-502号,万龙二回510-515号位于秭归沙镇溪段,这一段的主要污染源来自秭归三金硅厂。距离万龙二回511号杆塔仅17M的位置,通过近3年来的测量,这一区段杆塔积污已经达到d级。

(8)我公司龙政线#359位于京山县雁门口镇界子山村,线路左侧约200米处有一水泥厂(图一),该水泥厂长年排放大量废气、灰尘,给附近线路杆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龙政线#359为耐张塔,该杆塔耐张横串绝缘子配置为每相四联42片XZP1-210型绝缘子,该绝缘子于2005年涂刷硅谷PRTV涂料。跳线串为合成绝缘子绝缘配置为FXBZ-21036290+5。目前该杆塔污染严重,杆塔及绝缘子上存在大量灰尘。

(9)大冶区域所管辖的三条500kV架空输电线路所经过的地区主要为平原,部分区段处于山区。处于平原区段的沿线周边公路和厂房较多,水泥厂、砖瓦厂和铜厂都属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工厂,对线路影响比较严重,定期需进行绝缘子清扫等防污工作。部分处于山区的线路区段,周边采石场较多,也属于较严重的污染源,粉尘等污染物对线路的影响较大。

(10)在孝感所经过区域的污染源大致分为四种:砖瓦厂、采石厂、矿厂、垃圾处理厂。其中砖瓦厂(5处)、垃圾处理厂(1处)集中分布在500kV玉孝I、II回线#115-#130附近;砖瓦厂(1处)、采石厂(1处)、矿厂(2处)集中分布在500kV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实施细则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 实施细则 1 总则 1.1适用范围 1.1.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及相应的编制说明、实施细则是山西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及电网防污闪工作的基础,是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依据及电网运行设备的外绝缘改造依据。 1.1.2农电、上网发电厂及用户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配置和防污闪措施可参照执行。 1.2 污秽等级划分依据 1.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2006)划分污秽等级,并应用了部级科研项目《大气环境对输变电设备抗污闪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吸取了近年来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的经验教训。 1.2.2《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是结合环境污湿特征,现场污秽度及运行经验三方面因素修订的。应用过程中,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实际运行经验为准。 2污区分布图的维护要求 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修订周期为1年,局部区域污级的变化应以经审查批准的各市(地)最新的污区图为准。

2.2各运行维护单位应注意搜集相关资料与数据,包括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运行经验(包括污闪故障、典型易积污区域)、气象参数及环境监测数据等,为下一次修订污区图奠定基础。 2.3现场污秽度的测量(包括饱和盐密、灰密)周期为一年一次,测量时间原则上应在每年第一场降雨之前,并于每年4月30日前通过网络上报测量结果。 2.4应根据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及时、合理调整污秽度监测点。污秽度监测点要求如下: 2.4.1污秽度监测点全部设置于架空输电线路;以变电站进出线第一基塔上的污秽度监测点作为变电站监测点,由线路运行维护单位负责维护。 2.4.2监测点性质:污秽度监测点均为模拟监测点,统一使用非带电绝缘子。 2.4.3监测点数量:污秽度监测点应覆盖110~500kV各电压等级架空输电线路。原则上要求沿线路方向每10km设立一个监测点,但下述情况可以进行调整:a)线路经过的局部污源点﹑微地形区﹑微气象区应设立监测点;d﹑e级重污区应适当增加监测点。b)同杆并架或位于同一线路走廊的同电压等级线路的监测点可以适当合并。2.4.4绝缘子型号:污秽度监测点统一使用XP型或XWP型绝缘子;其它型号绝缘子(如:玻璃绝缘子)作为测量绝缘子时,应获得该类型绝缘子的绝缘积污换算。

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2017版)执行规定

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2017版)执行规定 一、污秽等级的划分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第一部分交流系统》(Q/GDW 1152.1-2014),污秽等级划分为a、b、c、d、e 五级,根据江苏电网实际情况,2017版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不设a、b级。 二、污区等级与爬电比距对应关系 2017版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按统一爬电比距表示,污区等级与统一爬电比距(设备爬电距离/最高相电压)和额定爬电比距(设备爬电距离/额定线电压)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污区等级与爬电比距、额定爬电比距对应关系

污区等级统一爬电比距 (mm/kV) 额定爬电比距 (cm/kV)(以500kV为例) c 35 2.2 d 44 2.8 e 55 3.5 三、新建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原则 1. 新、改扩建输变电设备外绝缘应坚持“配置到位,留有裕度”的原则,外绝缘爬电比距配置应不低于相应污区等级对应的爬电比距要求。 2. 新、改建输电线路爬电比距推荐取值见表2。 表2新、改建输电线路爬电比距配置原则(不低于) 污区等级等值盐密(mg/cm2)统一爬电比距(mm/kV)普通型双伞型 盘形瓷、 玻璃绝缘子 复合绝缘子 c 0.05-0.1 0.04-0.08 39.4 39 d 0.1-0.25 0.08-0.20 47.2 ≥44

e >0.25 >0.20 55.1 3. 输电线路外绝缘配置应按绝缘子有效爬距配置,绝缘子有效爬距等于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利用系数的乘积值。对于各类绝缘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爬距有效利用系数,即K值。当参照绝缘子为双伞型瓷绝缘子时,各种典型的绝缘子的K值如下: 普通型、双伞型、三伞型绝缘子:K取1.0。 钟罩型、深棱型绝缘子: c级及以下污区, K取0.9;d级及以上污区,K取0.8。 长棒形瓷绝缘子: 600mm≤常年降水量<1000mm 地区,K取0.9;常年降水量≥1000mm地区,K取1.0。 4.新、改建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的单串片数一般应不少于同型号悬垂单I串的片数,并根据带电作业需要适当留有裕度。

福建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修订说明介绍

附件1: 福建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修订说明 (二○○七版)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4-

二OO七年十月 -5-

一、污区图修订的必要性 二○○七年初,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和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简称新企标),并要求各省网公司年内完成按新版污区图的修订和绘制工作。 新企标与二○○五版划分污区等级的依据《国标(GB/T16434)》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按新企标所制定出的污区图和绝缘配置可满足设备外绝缘长期不清扫运行,而GB/T16434的则以一年一清扫为基础;二是新企标的分级标准参数污秽度测试数据为连续积污三及以上年的等值盐密和灰密,而GB/T16434中测试数据为年度等值盐密。因此,新企标对对污级划分有全面的提高,对应的绝缘配置也有更高的标准。 二、污区图绘制依据 -5-

1.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 2.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实施意见; 3.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定》; 4.华东电网〔2007〕430号文件《华东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2007版)绘制细则》。 三、污秽等级划分和污区图绘制原则 在原《福建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05版)》的基础上,根据污湿特征、运行经验和外绝缘表面污秽度三个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划分本地区污秽等级并绘制污区图,当三者不一致时,以运行经验为决定因素。 四、福建省地理环境及电网概况 -6-

1.自然地理位置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 (北纬23 ° 30′~28°22′,东经115° 50′~120° 40′), 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略似一个长方形体斜置在中国东海之滨,毗邻浙江、江西、广东、与台湾隔海相望。 2.地形地貌主要特点 福建省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山地、丘陵分布广泛,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占全省面积75%,50~500米的丘陵占全省面积15%,其余10%为低于海拔50米的平原,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降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福建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主体地形的骨架。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 -7-

安徽电网污区分布图(2011版)执行规定

安徽电网污区分布图(2011版)执行规定 1 总则 1.1 为了正确执行和使用安徽电网污区分布图(2011版)(以下简称污区分布图),结合安徽电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执行规定。 1.2 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和执行规定是安徽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设计、选型及电网生产、运行维护的重要依据,2011版污区分布图于下发之日起开始正式执行。 1.3 各生产、设计和基建单位/部门应遵照执行本规定。 1.4 污区分布图和执行规定适用于安徽电网35kV及以上交流输变电设备。发电厂等其他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可参照执行。 2 外绝缘配置原则 2.1 污区分布图中所划定的污秽等级以统一爬电比距表示,统一爬电比距是指绝缘子表面爬电距离与绝缘子两端最高运行电压(对于交流 系统,为最高相电压,1.1*额定线电压)之比,单位为mm/kV,对于10kV、35kV、110kV、220kV、500kV系统,其最高相电压分别为6.9kV、23.4kV、72.7kV、145.5kV、317.6kV。爬电比距是绝缘子表面爬电距离与设备标称电压(交流系统额定线电压)之比。根据国网标准(Q/GDW 152-2006),结合安徽电网的实际情况,安徽地区不设置A、B级,并将C、D、E级细化为C1、C2、D1、D2、E1和E2级,对应的爬电比距及统一爬电比距见下表。 表1 爬电比距与统一爬电比距的对应表

污秽等级名称爬电比距(cm/kV)统一爬电比距(mm/kV) A 1.7 27 B 2.0 32 C1 2.3 36 C2 2.5 40 D1 2.8 44 D2 3.0 47 E1 3.2 50 E2 3.5 55 2.2 外绝缘配置应按绝缘子有效爬距配置,绝缘子有效爬距等于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利用系数的乘积值。对于各类瓷和玻璃悬式绝缘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爬距有效利用系数,即K值。各种典型的绝缘子的K值暂按《华东电网500kV线路绝缘子选型导则》选取。 普通、双伞和三伞型绝缘子:K取 1.0; 钟罩型、深棱型绝缘子: 在40mm/kV(2.5cm/kV)及以下污区,K取0.90; 在40mm/kV(2.5cm/kV)以上污区,K取0.80~0.85。 3 新建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原则 3.1 新建线路、新建变电站选址以及输变电设备选型配置应严格执行污区分布图。在外绝缘水平配置执行过程中应进行调研,优先选用有成功运行经验且经过国家级、部级鉴定的绝缘子(技术鉴定和产品鉴定),进行外绝缘水平合理配置。 3.2 新建输电线路(变电站母线)悬垂串应符合污区分布图绝缘配置

湖南电力系统电子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

附件2: 湖南省电力系统电子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 一、污区图绘制依据和原则 1.《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站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GB/T16434-1996) 2.关于修订《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通知(国电安运[1998]223) 附件1:污区分布图修订原则 附件2:部级科研成果《大气环境对输变电设备抗污区能力影响》的应用 附件3:各网、省公司报国家电力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及资料的要求 附件4: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定 二、电网概况 截止至2005年底,全省(不含小水电)装机容量1496.4万千瓦,其中火电723.05万千瓦,水电容量773.35万千瓦。湖南电网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78座(含黄秧坪开关站);在运的500千伏线路13条,计1270公里;220千伏线路196条,计8630公里。 三、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1.地理位置。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之间,东西直线距离最宽667公里,南

北直线距离最长774公里,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紧邻沿海地区的内陆省份。 2.地形地貌。 湖南三面环山,东有幕阜山、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西有武陵山、雪峰山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湘北为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湘中则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全省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 境内水系比较完整,湘北有洞庭湖,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省内主要河流有湘江、资水、沅江和澧水,分别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经城陵矶注入长江。 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 湖南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等赞誉。 3.气候特征。 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与本省居亚欧大陆东南部,面向太平洋,省境东南亚边境距海400公里,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密切相关。 湖南气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全省4-10月,总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0-76%,降水量则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68-84%。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

浙江省电网污区分布图执行规定

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 (2007版) 执行规定 1总则 1.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生输配【2007】91号文《国家电网公司2007版电子污区分布图评审会议纪要》的通知,和华东电网生【2008】12号文下发《华东电网污区分布图(2007版)》的通知精神,为了正确执行和使用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2007版),结合浙江电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执行规定。 1.2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和执行规定是浙江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设计、选型及电网生产、运行维护的重要依据。 1.3各生产、设计和基建单位/部门应遵照执行本规定。 1.4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和执行规定适用于浙江电网35kV及以上交流输变电设备。发电厂、地方电力公司等其他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可参照执行。 2外绝缘配置原则 2.1污区分布图中所划定的污秽等级仍以爬电比距表示,爬电比距是绝缘子表面爬电距离与设备标称电压之比。根据国网标准(Q/GDW 152-2006),结合浙江电网的实际情况,不设置a、b级,并将c、d、e级细化为c1、c2、d1、d2、e1和e2级,对应的爬电比距及统一爬电比距见下表。

2.2外绝缘配置应按绝缘子有效爬距配置,绝缘子有效爬距等于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利用系数的乘积值。对于各类瓷和玻璃悬式绝缘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爬距有效利用系数,即K值。各种典型的绝缘子的K值如下:普通型、双伞型、三伞型绝缘子和瓷长棒绝缘子:K取1.0; 钟罩型、深棱型绝缘子:c级及以下污区(≤25m m/kV),K取0.9; d级及以上污区(>25mm/kV),K取0.8; 3运行输变电设备外绝缘执行原则 3.1运行中的输变电设备,首先对照线路和设备台帐,根据污区分布图(2007版)规定的污秽等级进行详细校核,对尚未达到污秽等级相应外绝缘水平的设备应登记清册,根据轻重缓急制定计划分期进行改造,不留死角,如线路耐张杆的跳串绝缘子、变电站的设备套管等,未完成改造前应明确具体的补充措施。 3.2运行中的输变电设备进行外绝缘水平调整时,输电线路应优先安排主干线,联络线,其中应特别优先安排双悬垂串的调爬;变电设备应优先安排电厂升压站、枢纽变电站,其中应特别优先安排支柱绝缘子的调爬。 3.3对于外绝缘配置达到(2007版)污区图和本规定要求的输变电设备,清扫周期可延长到5年。 3.4对于外绝缘配置未达到(2007版)污区图和本规定要求的输变电设备,若调爬后可达到要求,则必须列入改造计划,逐步改造。 3.5对于外绝缘配置未达到(2007版)污区图和本规定要求的输变电设备,若调爬后仍不能达到要求,则必须按照(2005版)污区分布图执行规定执行。

湖北电网污区图

《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图文集》 编委会名单 编写人员:谭章英刘海志沈小龙刘正云胡向阳李晓华代礼宏吴安均乾云梅良杰 张新民赖海熊承荣朱昌成高志勇 马建国季广虎孟祥王玮焦丰华 吴向东邢中举郭庆黄斌张勇校核:吴向东朱昌成 审核:刘兴胜金涛甘子新汪涛 批准:傅军

目录 1、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编制说明及实施细则 (1) 2、图例 (14) 3、湖北电网5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备污秽基本情况 (15) 4、湖北电网关于开展绝缘子污秽度测量及污区图绘制的方法和要求 (21) 5、武汉电网区域 (35) 6、黄石电网区域 (39) 7、黄冈电网区域 (42) 8、鄂州电网区域 (45) 9、宜昌电网区域 (48) 10、荆州电网区域 (52) 11、荆门电网区域 (56) 12、十堰电网区域 (60) 13、襄樊电网区域 (64) 14、随州电网区域 (67) 15、孝感电网区域 (70) 16、咸宁电网区域 (74) 17、恩施电网区域 (77) 18、神农架电网区域 (80) 19、湖北电网运行中硅橡胶外绝缘设备憎水性检测方法 (83)

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编制说明及实施细则 1 前言 自湖北省电力公司于2003年颁发《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和在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网页上挂网运行的《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管理信息系统》以来,它为湖北电网运行中的110~500kV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维护、改造和新建、扩建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湖北电网在防止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保障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生[2006]1203号通知的精神及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布置,由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在各地市供电公司的协作下,根据最新颁发的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和《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则》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湖北电网污源变化和输变电设备运行状况,对2003年版的《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进行修订,共同编制出《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2009年版),以达到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的要求和适应湖北电网快速发展形势下防污闪工作的需要。 2 修订原则和要求 根据国家电网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修订污区图主要是摒弃把电网安全建立在“绝缘配置加一年一清扫”的基础的观念,因为依靠人工清扫建立起来的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包括设计、建设和运行部门)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大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也难以杜绝大面积污闪事故的发生。因此,为提高我国电网外绝缘的整体水平,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绝缘到位,留有裕度”的基本原则。绝缘到位就是不把外绝缘设计建立在大规模清扫工作的基础上,输变电设备本体外绝缘水平能抵御大气环境下的污染;留有裕度则是为了预防大气污染的增长和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包括灾害天气带来的湿沉降)。其目标就是在科学实现电网污秽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使用传统绝缘子对清洁区到中等污秽地区线路和使用复合绝缘子及其它方式对重污秽和很重污秽地区线路的设计、改造,实现线路绝缘子不清扫,电网不发生大面积污闪事故。 2.1 修订原则

2014版污区分布图实施细则及要求

7 2014版污区分布图实施细则及要求 7.1 总则 7.1.1 为了正确执行和使用安徽电网污区分布图(2014版)(以下简称污区分布图),结合安徽电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执行规定。 7.1.2 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和执行规定是安徽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设计、选型及电网生产、运行维护的重要依据,2014版污区分布图于发布之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7.1.3 各生产、设计和基建单位/部门应遵照执行本规定。 7.1.4 污区分布图和执行规定适用于安徽电网35kV及以上交流输变电设备。发电厂等其他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可参照执行。 7.2 外绝缘配置原则 7.2.1 污区分布图中所划定的污秽等级以统一爬电比距表示,统一爬电比距是指绝缘子表面爬电距离与绝缘子两端最高运行电压(对于交流系统,为最高相电压)之比,单位为mm/kV。爬电比距是绝缘子表面爬电距离与设备标称电压之比。根据国网标准(Q/GDW 152-2006),结合安徽电网的实际情况,安徽地区不设置A、B级,并将C、D、E级细化为C1、C2、D1、D2、E1和E2级,对应的爬电比距及统一爬电比距见下表。 表16 爬电比距与统一爬电比距的对应表 污秽等级名称爬电比距(cm/kV)统一爬电比距(mm/kV) A 1.727 B 2.032 C1 2.336 C2 2.540 D1 2.844 D2 3.047

E1 3.250 E2 3.555 7.2.2 外绝缘配置应按绝缘子有效爬距配置,绝缘子有效爬距等于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利用系数的乘积值。对于各类瓷和玻璃悬式绝缘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爬距有效利用系数,即K值。各种典型的绝缘子的K值暂按《华东电网500kV线路绝缘子选型导则》选取。 普通、双伞和三伞型绝缘子:K取1.0; 钟罩型、深棱型绝缘子: 在40mm/kV(2.5cm/kV)及以下污区,K取0.90; 在40mm/kV(2.5cm/kV)以上污区,K取0.80~0.85。 7.3 新建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原则 7.3.1 新建线路、新建变电站选址以及输变电设备选型配置应严格执行污区分布图。在外绝缘水平配置执行过程中应进行调研,优先选用有成功运行经验且经过国家级、部级鉴定的绝缘子(技术鉴定和产品鉴定),进行外绝缘水平合理配置。 7.3.2 新建输电线路(变电站母线)悬垂串应符合污区分布图绝缘配置要求。7.3.3 钟罩型绝缘子不应在粉尘污染严重地区使用,在重污区也不宜使用。 7.3.4 采石、采矿和射击场区域严禁使用瓷长棒绝缘子。 7.3.5 合成绝缘子在多雷地区使用时,应适当增加(5~10%)绝缘子长度。 7.3.6 新建输电线路(变电站母线)耐张串污秽等级在40mm/kV(对应的爬电比距2.5cm/kV)及以下的按40mm/kV(2.5cm/kV)配置,40mm/kV(2.5cm/kV)以上的按不低于44mm/kV(2.8cm/kV)配置。耐张多串并联时片数应较单串时增加6-8%。 7.3.7 新建输电线路双悬垂串盘形绝缘子(中心间距小于60cm)的外绝缘配置应比相应污区分布图统一爬电比距要求提高10%(不包括V型布置及倒V型布置的绝缘子串)。 7.3.8 新建输电线路(变电站母线)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按如下原则配置:对40mm/kV(2.5cm/kV)及以下污区使用的复合绝缘子,其统一爬电比距选用40mm/kV(2.5cm/kV);对40mm/kV(2.5cm/kV)以上的污区,按不低于44mm/kV(2.8cm/kV) 选用。

关于印发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的通知

内电生[2011]129号 关于印发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 分布图(2011版)的通知 所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内蒙古电网输变电设备防污闪工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 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则》(国家电网生[2006]1226号)要求,公司生产技术部组织对2007版污区分布图进行修订,并会同基建部、安全监察部、电力设计院、电科院和部分供电单位共同审核,形成《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作为新(改、扩)建以及运行中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臵和防污闪工作的依据,现予正式下发,请各单位认真执行。并入内蒙古电网运行的电厂及电力用户应参照执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向公司生产技术部反馈。 1

附件: 1、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另下发) 2、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编制说明 3、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实施细则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电网污区分布图通知 公司本部:公司董事会、党委、监事会、经理层及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 2011年8月3日印发 2

附件2: 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 (2011年版)编制说明 1、前言 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是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臵及电网防污闪工作的基础,作为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依据及电网运行设备的外绝缘改造依据,污区分布图在内蒙古电网的防污闪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5月,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共经历5次绘制及修订,即:1992年首次绘制《内蒙古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1993年第一次修订《内蒙古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1994年第二次修订《内蒙古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07年第三次修订《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并实现地图电子化;2011年第四次修订《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 2、污区分布图修订依据的文件和标准 本次修订《内蒙古电网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所依据及参考的文件和标准包括: 2.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2006); 2.2关于转发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 3

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使用导则资料讲解

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 使用导则

附件2: 福建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使用导则 (二○○七版) 一、总则 1.1为了正确执行和使用省电网污区分布图,给合我省电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使用导则。 1.2本使用导则和污区图编制说明是福建省电网污区分布图的重要补充和说明。福建省电网污区图、编制说明、使用导则是我省输变电设备防污闪电瓷外绝缘设计、选型及电力生产、运行维护的依据。 1.3 各生产、设计和基建单位(部门)应遵照执行本版污区图和使用导则。 1.4 福建省电网污区图、编制说明和使用导则适用于我省电网35kV及以上输变电设备。各直属直管发供电企业、控股和代管县电力公司必须遵照执行,发电厂等其他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可参照执行。 1.5 污源是动态变化的,福建省电网污区图原则上每5年调整修订一次。 二、福建省电网污秽等级划分和污区图 2.1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级和外绝缘选择标准》 Q/GDW152(简称新企标)进行福建电网污秽等级划分、污区图绘制和确定各污级下绝缘水平配置标准。

2.2福建电网污秽等级区域划分详见《福建省电网污区分布图和编制说明》。 2.2《福建省电网污区分布图》同时在全省生产管理系统地理电子地图上发布。 三、电瓷外绝缘的配置和选择 3.1配置原则:电瓷外绝缘爬距配置应符合电瓷外绝缘所处地区污秽等级的要求,并考虑大气环境污染的情况,留有裕度。重要的线路、主力电厂主要出线、电网重要联络线、枢纽变电站等绝缘配置宜高于各污级规定的起始爬电比距。 3.2电瓷外绝缘爬电比距定义:爬电比距=绝缘子爬距/额定线电压。 3.3 外绝缘配置应按绝缘子有效爬距配置,绝缘子有效爬距等于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利用系数的乘积值。对于各类瓷和玻璃悬式绝缘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爬距有效利用系数,即K值。各种典型的绝缘子的K值参见下表。

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使用导则

附件2: 福建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使用导则 (二○○七版) 一、总则 为了正确执行和使用省电网污区分布图,给合我省电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使用导则。 本使用导则和污区图编制说明是福建省电网污区分布图的重要补充和说明。福建省电网污区图、编制说明、使用导则是我省输变电设备防污闪电瓷外绝缘设计、选型及电力生产、运行维护的依据。 各生产、设计和基建单位(部门)应遵照执行本版污区图和使用导则。 福建省电网污区图、编制说明和使用导则适用于我省电网35kV及以上输变电设备。各直属直管发供电企业、控股和代管县电力公司必须遵照执行,发电厂等其他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可参照执行。 污源是动态变化的,福建省电网污区图原则上每5年调整修订一次。 二、福建省电网污秽等级划分和污区图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级和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简称新企标)进行福建电网污秽等级划分、污区图绘制和确定各污级下绝缘水平配置标准。 福建电网污秽等级区域划分详见《福建省电网污区分布图和编制说明》。 《福建省电网污区分布图》同时在全省生产管理系统地理电子地图上发布。 三、电瓷外绝缘的配置和选择 配置原则:电瓷外绝缘爬距配置应符合电瓷外绝缘所处地区污秽等级的要求,并考虑大气环境污染的情况,留有裕度。重要的线路、主力电厂

主要出线、电网重要联络线、枢纽变电站等绝缘配置宜高于各污级规定的起始爬电比距。 电瓷外绝缘爬电比距定义:爬电比距=绝缘子爬距/额定线电压。 外绝缘配置应按绝缘子有效爬距配置,绝缘子有效爬距等于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利用系数的乘积值。对于各类瓷和玻璃悬式绝缘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爬距有效利用系数,即K值。各种典型的绝缘子的K值参见下表。 线路、电站各污秽等级电瓷外绝缘爬电比距应按下表的起始值配置: 注:1.中性点不接地网络绝缘水平按高一级污秽等级选择。 2.根据华东电网的原则要求,取消a、b级污级,只分c1、c2、d1、d2、e五个污级。

湖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实施细则

湖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实施细则 一、污区分布图适用范围 湖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适用于湖南省电网35~500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作为其电气设备外绝缘配置的依据。 二、污区分布图的作用 1、污区图是省电力公司对其所辖的电力设备所在地区划分污秽等级的区域图,是省输、变电设备设计、选型及电力基建、生产过程中对电瓷外绝缘配置的重要依据。 2、污区图经省电力公司防污领导小组审查批准之日起生效。省电力公司各发、供电单位、电力设计和基建部门在基建和生产中必须遵照执行。 三、湖南电网污秽等级划分 1、湖南省电力公司主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污秽等级划分见附表1。 2、湖南省电力公司主网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污秽等级划分见附表2。 四、电瓷外绝缘配置的原则 1、配置原则:参照国标GB/T16434—1996《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电瓷外绝缘爬距应符合电瓷外绝缘所处地区污秽等级的要求。大环境污染的地区可适当留裕度。重要联络线的绝缘子和枢纽变电站设备的外绝缘应适当增加爬距。 2、污区图中划定的污秽等级应按下列标准配置电瓷外绝缘: 根据湖南省电力公司颁发的防污管理措施的要求,500kV系统在0~1级污秽地区外绝缘按2级污秽等级的下限配置,处在2级污区按2级污区爬电比距的上限配置,3~4级污秽地区按相应污秽等级外绝缘爬电比距的中、上限配置;220kV及以下系统在0~1级污秽地区外绝缘按1级污秽等级的上限配置,处在2级污区按2级污区爬电比距的中、上限配置,3~4级污秽地区按相应污秽等级外绝缘爬电比距的中、上限配置。 爬电比距是按最高工作电压有效值计算,()内数据为按额定电压计算。 3、新(扩、改)建的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设计、选择应按审定后的污区分布图进行,污区图所确定的污秽等级和表1中规定的爬电比距作为设计的基础依据。如要变更污秽等级和爬电比距,设计部门应深入现场调查,进一步了解污、湿特征、运行经验、地形地貌等,并在设计审查时提出充分的修改依据。 4、设计审查时应以污区图作为依据,核实各地段的污秽等级与所设计的电气设备电瓷外绝缘爬距配置是否相匹配,并满足表1中的要求。 5、输、变电设备的维护、清扫及涂料等防污措施不应作为绝缘设计的裕度。 6、电网未到之处污区划分是根据当地大气环境、地形地貌、工农业的发展、污源情况及周边污秽等级等综合考虑划分污级,由于缺乏运行经验,在输变电工程设计时,此仅作为参考,宜重新进行论证校核。 五、防污闪技术措施 1、调爬 运行单位全面调查运行中设备的外绝缘爬距,并按经审定的污秽等级分布图,逐步按该污秽等级下表1中规定的外绝缘爬电比距要求进行调爬,调爬有困难时,对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可更换为合成绝缘子,变电设备可采用涂刷防污涂料或安装增爬裙等措施提高绝缘子耐污性能。 调爬应分轻重缓急,对220kV及以上主干线和重要的变电站优先安排。 对已投运的输变电设备,1级污区原则上可不重新调爬加强绝缘,调爬工作主要针对2级及以上污区内的输变电设备。 2、清扫 输电线路绝缘子、变电设备的外绝缘应坚持“逢停必扫”的原则,结合停电检修、预试做好日常的清扫维护工作。 500kV设备应每年清扫一次,220kV及以下设备原则上1~2年清扫一次,重污区每年至少清扫一次;设备清扫后作好盐密监测,发现积污速度较快的应缩短清扫周期;清扫时间最好安排在每年十一月~十二月。 3、检零 加强对污秽地区瓷质绝缘子的检零工作,对低值和零值绝缘子彻底更换,并提高检零工作的准确性。 六、湖南电网3、4级污秽区 1、4级污秽区 1.1、常德岗市变及其附近区域: a)盐密值:岗市变附近实测盐密为0.292mg/cm2,达到4级污秽标准。 b)运行经验:2002年1月15日葛岗、五岗、岗云三条500kV线路在岗市变附近区域相继发生8条次污闪。 c)污源:石灰厂、砖窑 1.2、湘潭响水坝变及其附近区域: a) 盐密值:对响水坝变附近区域中的民云线225号杆进行盐密测量,实测盐密值为0.267 mg/cm2,达到4级污秽标准。 b) 运行经验:该区域中220kV泉茶线146号杆2002年1月14日雾闪。 c) 污源:附近有江麓机械厂等大型企业。

输电线路污闪的成因及处理

输电线路污闪的成因及处理 发表时间:2009-12-05T16:44:51.39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1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李耀科[导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输变电设备防污闪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李耀科(广东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摘要:污闪事故不宜强送:污闪是局部电弧伸展的过程,当发展为整个绝缘子沿面闪络为弧光接地,从而使系统形成弧光接地过电压,又 会使另外污秽层重的设备发生污闪而形成两相(三相)接地短路(110kV以上系统为单相接地短路)而跳闸。一般自动重合闸的动作时间为0.5s,手动强送小于3min,因诱发污闪的条件(气温、湿度、雾、雨雪与污秽层等)未消除,介质绝缘强度尚未恢复,在重合闸合闸或强送合闸的瞬间,又出现操作过电压,此时污闪处的电弧有可能重燃,致使绝缘子炸裂,或促使别处再出现污闪。所以污闪事故中的自动重合闸装置重合(或强送)成功率极低。关键词:污闪设备输变电设备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输变电设备防污闪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各地不同程度地调整了输变电设备的爬电距离,相继绘制完成了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并得到执行,全国防污闪工作逐渐步人了规范化的轨道。正是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才使得我国在多次周期性的污闪事故中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但是,我国防污闪工作未能达到完全杜绝大面积污闪事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何在?如何才能防止和杜绝大面积污闪事故的发生?值得大家探讨。 1 污闪事故的主要特点和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都相继发生过大面积污闪事故,其主要特点和原因可归纳为部分线路绝缘配置偏低、天气恶劣、大环境污染降低了外绝缘强度、清扫质量不高。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污闪的设备也有很大差别。如1990年华北大面积污闪事故,输电线路主要发生在悬垂串上。变电设备故障多发生在母线、隔离开关、阻波器等支柱绝缘子上,或未涂RTV和未安装增爬裙或未及时进行水冲洗的设备上。2001年大面积污闪事故中辽沈地区主要集中在I-Ⅱ级污区;华北、河南主要分布在Ⅱ-Ⅲ级污区;京津唐、河北、河南和辽宁电网凡全线使用复合绝缘子的线路几乎都没有发生污闪。线路污闪与1990年华北大面积污闪比较耐张串较多。变电设备的污闪主要发生在支柱绝缘子上(占闪络总数的78.0%)特别是重污区双联支柱绝缘子。 2 污闪的主要原因 2.1 清扫的局限性随着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三峡工程、西电东送以及全国跨地域电网的建设,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对目前运行线路每年进行清扫越来越困难,对于穿越山区线路,特别是500kV线路更是如此。问题是现行标准GB/T16434-1996、JB/T5895-1991和GB5582-1993对污秽等级的划分和外绝缘选择皆是建立在清扫的基础上。虽然清扫是绝缘子串恢复绝缘强度最有效的防污闪措施,但是客观事实要求不应再将污绝缘设计建立在清扫的基础上,尤其是新建或待建的工程。 2.2 原污区分布图存在的问题现行污区分布图中划分污级的盐密是指由普通悬式绝缘子XP-70(X-4.5)及XP-160型所组成的悬垂串上的测得值。我国现运行线路已使用了玻璃绝缘子约4500万只(其中,南京国产线生产了900万片)、复合绝缘子约400万支。不同材质和型式的绝缘子自然积污特性与XP-70和XP-160不同,串型结构不同其积污特性也不同,且无系统的研究,这显然会对污级的确定产生较大偏差。另外,所测的盐密值大多是运行1年的最大盐密。以上问题可能会导致实际绝缘配置往往不到位。在今后的防污管理工作中,必须从根本上调整盐密测量和污秽等级的划分方法,重新制定污区分布图的绘制原则。 2.3 污闪的主要原因现今使用的绝缘子污耐压基础数据是从短串的污秽试验得到的,由于人工污秽电压闪络梯度与绝缘子串长呈不严格的线性关系。因此,以污耐压法进行污秽设计时,由短串结果推算至长串会带来很大偏差。长串试验结果表明,单片污耐压值低于由短串所确定值的40%。不同型式瓷、玻璃绝缘子的耐污秽特性并不随爬电距离的增加而成线性改善。对伞型不佳的绝缘子,虽爬电距离增加较大,但污耐压并未明显提高,有的反而降低。虽然爬电距离增加较大,但局部爬电距离在污秽和受潮2个条件作用下易被空气间隙放电短路,这充分说明爬电距离的有效性对污耐压的影响很大。GB/T16434——1996附录D和JB/T5895-1991第6条皆明确指出在利用爬电比距法来进行污秽绝缘设计时一定要考虑爬电距离有效系数。国内至今尚未系统研究爬电距离的有效性。以上这些原因无疑会导致污秽绝缘配置偏低或裕度偏小。 3 如何解决污闪问题的 解决污闪问题主要是重新认识污秽绝缘设计。 3.1 按爬电比距确定绝缘子串片数所存在的问题目前,各国均按污秽水平划分污级,并规定各污级对应的爬电比距,仅前苏联和我国按爬电比距的方法确定绝缘子串片数。前苏联与我国的设计又不同,不仅系统地考虑了爬电比距有效系数(一般取1.1-1.2),还规定了不同污秽等级下50%人工污秽耐受电压值,即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为对应额定电压值,330kV和500kV分别规定为315kV和410kV,仅按GB/T16434-1996来进行外绝缘设计,与前苏联相比无疑偏低。 3.2 按污耐压确定绝缘子串片数所存在的问题美国、日本和我国武汉高压研究所等主要是以污耐压进行外绝缘设计,污耐压皆以长串真型试验来确定。不同国家污秽绝缘设计原则相同,仅是设计参数取值不同。 由文献知,绝缘子串片数N为污秽设计目标电压值UΦmax与单片绝缘子最大耐受电压Umax的比值,而单片绝缘子最大耐受电压Umax 是σ、k的函数,σ、k越大,Umax越小,N越小,反之N越大。σ、k取定值后,按系统重要性考虑的修正系数k1,越大,N越大,即绝缘子串的污秽裕度越大。σ值一般由50%人工污秽耐受电压试验确定。不同国家污秽绝缘设计参数取值不同。σ值不同主要是由不同污秽试验室等价性造成,而k值主要由线路设计闪络概率户值确定。若单串闪络概率户取值偏高,无疑k偏低,Umax偏高;若k1取值偏低,则UΦmax 偏低,若p和k1值同时偏低,则N偏低。而我国p、k1取值相对前苏联、美国和日本而言皆偏低,可见N值较小,绝缘子串的绝缘配置偏低,或者说裕度偏小。随着大环境的污染,若污秽等级从I级(0.025mg/平方厘米)发展到Ⅲ级(0.1mg/平方厘米),不同型式绝缘子的Umax值下降幅度可达32.2%-44.0%。XP-160型绝缘子长串真型试验结果表明,I级(0.03mg/平方厘米)Umax值(11.81kV)相对于Ⅲ级(0.1mg/平方厘米)Umax值(8.36kV)下降幅度为29.2%,无疑绝缘子串片数相应会增加31.1%-22.7%或34.2%,受杆塔高度限制,必然无法调爬,应在设计基建时将裕度留给运行部门。 4 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