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石流施工组织设计

泥石流施工组织设计

泥石流施工组织设计
泥石流施工组织设计

旅游中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案例分析

旅游中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案例分析题 1、1996年2月,云南丽江发生大地震。晚7时许,突然,大地震颤,当时,一个上海旅游团正在集合,准备前去用晚餐。带团的是位有丰富经验的导游人员,发现发生地震,就镇定地高喊:“大家不要乱跑,快到街中心来,这里没有建筑物,安全。”他一面把老人、孩子往人堆中推,一面让大家保护好头部。几秒钟后,古镇到处断墙残壁,周围一片漆黑。两位导游人员密切配合,一前一后带着旅游团在初震后几分钟内冲出险区,进入安全地带。 (1)对这个案例分析正确的是(ABCD ) A、天灾无法预知,但一旦发生,都很危险,导游人员一定要处乱不惊,引领全团旅游者冷静应对。 B、地震时,让旅游者站到较宽阔的街中心,显示导游人员很有经验,若让旅游者各自乱跑逃生,危险性会增加。 C、初震后,利用短暂的空隙时间,引领旅游者迅速撤离险地,非常必要。 D、如果旅游团在人多拥挤、建筑物密集的地区遭遇地震,旅游团可能被迫解散,各自逃生,可能时导游人员一定要反复强调集合的时间和地点。 E、旅游者可在慌乱中一齐涌向出口 (2)遭灾者的自救方法是(ABCDE) A、地震时被压在废墟下、神志还清醒的幸存者,最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崩溃,而应该创造条件脱离险境或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B、如有可能应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好头部。 C、若能挣脱开手脚,应立即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避免窒息 D、设法保存体力,不要乱喊,而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 E、若能找到水和食物,要计划使用,尽可能长地维持生命。 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海啸时,这位杭州的导游小姐正带领24人的旅游团在泰国普吉岛游览。下午,旅游团刚回饭店,突然听到后面传来的巨响,她凭直觉,感到有一股不祥的气息,于是立即高喊:大家快上楼,都上到三楼以上来,可能有大海浪……顷刻,海水扑来,把岸上的所有东西撞成一团,到处一片狼藉。站在楼上的杭州姑娘,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4人,于是不顾个人安危,踩着漂浮的冰箱、桌椅,在海水冲砸过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客人。终于,全团24人,一个不少地被她“集中”在饭店楼顶上,等候救援队伍的到来。 (1)对这个案例分析正确的是(ABCD ) A、导游人员要有一种先期设想各式灾难的意识。 B、人的生命安全第一,旅游者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C、处事沉着、反应机敏、果断行事,导游人员的这些心理素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显得特别重要。不管发生什么灾难,导游人员自己不慌乱,旅游者也就可能镇定,并能保持一秩序,形成合力,形成团队智慧,就有可能将灾祸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 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防汛防泥石流演练方案

承赤高速公路十四合同项目部 防洪、防泥石流演练方案 目前,已进入汛期、降雨频繁,易导致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为提高施工人员的现场防洪意识和逃生技能,达到检验队伍的目的,使之做到—声令下迅速到位投入战斗,我们项目部定于2011年6月23日上午在桥梁预制场进行一次施工现场防洪、防泥石流模拟训练演习。 一、演习主题 根据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赤高速公路筹建处下发的关于做好汛期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文件要求,按照项目部制定的《承赤高速公路十四合同项目部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组织本次演习。 本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原则,演习的主题是设想在生产施工中出现山洪的意外情况,项目部启动紧急救援预案,以最快速度抢险;同时为了遏制险情扩大、组织施工人员安全逃生撤退、组织抢险人员进入现场实施排险作业。 本次演习定于2011年6月23日上午在桥梁预制场实施。 二、演习目标 1、让员工熟悉逃生的路线、方法,在最短时间到达指定集合地。 2、检验本项目在事件突发时反应是否快速,应急措施是否合理,安全保卫工作是否到位。

三、演练要求: 1、加强领导,确保演练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在总指挥的统一部署下,全标段员工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积极参加,确保演练效果。 2、各施工队调整好工作,确保负责人、安全员参加。 3、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责任制的落实。演练结束后,要对这次演练活动进行认真的总结,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划分: (一)组织领导 顾问:围场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指挥长:王军 副指挥长:建业、宋文广、闫广聚 成员:各施工队负责人、安全员和防洪抢险小组成员 (二)、职责划分: (1)指挥长:负责事故的决策和全面指挥,调动各工区的救援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审核人员和设备撤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是否合理。 (2)副指挥长:协助指挥长工作,负责事故现场的具体指挥,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救援工作。 (3)应急行动组: 负责人:建业联系: 成员:宋文广闫广聚林雄顺 职责:接到现场报警通知后,第一时间向指挥长汇报事故概况,

滑坡的危害与预防

滑坡的危害与预防 1. 山体滑坡定义 山体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2. 山体滑坡的组成 滑坡壁。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 滑坡周界。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毛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3.滑坡治理措施的发展历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治理滑坡灾害常采用地表和地下排水、抗滑挡墙、清方减载、填土反压等措施。地表和地下排水工程,如地面截排水沟,地下截水盲沟、盲洞,支撑渗沟等;支挡工程则主要应用各种形式的挡土墙。但实践经验证明,仅采用地表排水、清方减载、填土反压等措施往往致使滑坡体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许多滑坡又重新复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成功地应用支撑盲沟加小抗滑挡土墙取得疏水和支挡滑坡的双重效果。但深盲沟施工开挖相当困难,因为在地下水发育的情况下,施工开挖极易坍塌。为了克服抗滑挡土墙开挖基础的困难,曾在滑坡治理中设计采用沉井式抗滑挡土墙,但施工也不容易。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一、事件概述 2008年6月14日,日本宫城、岩手地区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地震类型与同年5月12日发生于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相同,均为为“逆断层型”,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距离仙台市北部85公里,东京市东北部385公里,震源深约8公里。此次地震主震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8点43分在岩手县南部爆发,日本气象厅评定地震强度为里氏7.2级,美国地震勘测局测定其摇晃强度为6.9级。此次地震所引发的余震规模也同样不可小觑,根据日本气象厅统计数据显示,6·14宫城岩手地震余震在主震爆发的头24小时中,共计200余次,头7天内共计400余次,余震强度最大达到5级甚至更强。尽管此次地震的摇晃强度堪比1995年阪神大地震,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低于彼时。据东京技术研究所环境建设部所发布的《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地震报告》中统计的损毁情况来看,此次地震中共有11人死亡,12人失踪,450人受伤,2000多座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虽然在如此强烈的地震中,宫城、岩手两县均为震中重灾地区,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严重影响,位于山区的居民遭遇与世隔绝的困境,但震灾由始至终都并未出现

如阪神或汶川地震般巨大的人员伤亡,这一方面缘于地震震中位于人口及建筑物相对稀少的山区;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日本先进的临灾预警机制和高效的灾害管理体系。 二、处置经过 日本地震灾害频繁,而宫城岩手地区则一直处于地震活跃期,据统计,该地区平均每隔37.1年就会爆发一次大地震。1978年宫城大地震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创之后,日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灾害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因此,对于6·14宫城岩手大地震的防治,日本政府及相关机构可谓做好了充分准备。 地震发生前,震源地区的地震监测系统探测到P波后,迅速启动临灾预警机制,日本气象厅通过NHK发布地震临灾预警警报(主要通过电视、电台和手机短信紧急发布预警信息),震源区域的警报是提前2秒发布的,一部分地区则是与地震发生同时发布。而离震源100公里的仙台市,则做到了在地震发生14秒之前,电视台就播出了“可能有强烈地震,请立即避难”的紧急预报。 地震发生48秒之后,日本各大电视台开始全面播发地震消息,并明确播出了震源地区、各地的震级、有无发生海啸的危险等消息。 地震发生1分钟后,警察厅成立了灾害警备本部;两分钟后,东北、关东和中部地方警察本部接到指示,广域紧急援助队做好准备。

浅论边坡稳定性和常用的处理方法

坡工程结课论文—— 浅谈边坡稳定性及常用的处理方法 摘要:目前,边坡失稳的防治仍然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从岩土体变形破坏的机理出发准确分析边坡破坏类型,再者简要分析了影响边坡失稳的因素,并介绍了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的一些常用方法。 关键词:边坡岩土体变形机理稳定性分析边坡处理措施 前言:我国是一个多地质灾害的国家,在众多的地质灾害中,边坡失稳灾害以其分布广危害大,而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边坡变形破坏的过程,分析其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正确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采取相应有效的边坡加固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岩土体变形破坏机理 深入理解破坏机理才能准确有效的理解工程中常用的边坡处理方法。岩土体变形破坏机理可分为岩质边坡和土质斜坡。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可分为: 1.1滑移—压致拉裂,即在平缓层体坡中河谷下切或边坡开挖引起的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的蠕变滑移。 1.2滑移—拉裂,在中缓外层状坡或顺坡向结构面较发育的块状斜坡中,斜坡岩体沿下扶软弱面向坡前滑移动。 1.3滑移—弯曲,由于前缘滑移面未临空,使下滑受阻,以致坡脚附近顺层梁承受压应力,使之弯曲变形。此外还会有,弯曲-拉裂和拉裂—剪出的情况。而岩土体变形特点可以归为张裂变形、滑移变形、蠕动变形等。从岩土体最终破坏方式上讲,不外乎崩和滑。高度饱和土坡有事会出现石流破坏。 2、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边坡在形成的过程中,其内部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应力集中和应力重分布等。为适应这种应力状态的变化,边坡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变形与破坏,这是推动边坡演变的内在原因;各种自然条件和人类的工程活动等也使边坡的内部结构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这些条件是推动边坡演变的外部因素。 2.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因素主要是指边坡地段的褶皱形态、岩层产状、断

泥石流应急预案

蔡家山煤矿泥石流应急救援预案 编制: 安全矿长: 生产矿长: 矿长: 编制单位:冷水江市蔡家山煤矿 编制时间:二0一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泥石流应急救援预案 1.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混合流体。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 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2.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

3.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泥石流多发区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熟悉逃生路线。 注意政府部门的预警和泥石流的发生前兆,在灾害发生前互相通知、及时准备。 ·去山地游玩要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在暴雨之后或持续阴雨天气进入山区。 宿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在沟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2)危机救助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要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千万不要沿着沟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时抛弃重物。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泥石流的应急减灾措施

泥石流灾害发生具突发性,为减轻灾害损失,必须在泥石流发生前后,根据预测、预报、警报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急措施,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常规避灾措施 经验表明越是长时间未暴发泥石流的泥石流沟,其危险程度越高,危害越大。因此,当处于长期未暴发的泥石流沟威胁区或正在泥石流威胁区时,应高度警惕。通过泥石流预测确定为泥石流严重危害地区和村庄所处危险程度和避让对象,需要对区内人类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如不能再建建筑物等),而且应制订和执行必要的疏散计划,按轻重缓急次序将人员及有关重大设施逐步迁移到安全区内(能立即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者除外),常规避灾计划需由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制订和执行,其内容应包括: (一)被疏散地域范围; (二)疏散的时间限期; (三)疏散的行政组织; (四)疏散地点容量及疏散后人民生活、生产的安排落实。

浅谈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题目:浅析滑坡的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学号:10924408 姓名:黎省 指导教师:李华东 学习中心:南充奥鹏 西南交通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 2013年03月29日

院系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年级201009 学号10924408 姓名黎省 学习中心南充奥鹏指导教师李华东 题目浅析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指导教师 评语 是否同意答辩过程分(满分20) 指导教师(签章) 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签章) 成绩 答辩组组长(签章) 年月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 班级201009 学生姓名黎省学号10924408 开题日期:2013年03 月20 日完成日期:2013年03月29 日 题目浅析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1、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第一步:在全面掌握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积极着手收集资料,拟定该论文大纲; 第二步:依据指导老师修改后的论文提纲撰写论文; 第三步: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初稿; 第四步:依据老师的指导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 第五步:论文定稿并对论文进行装订; 第六步:对论文答辩进行准备。 2、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共10 周) 第一部分完成开题( 1 周) 周) 3 周) 第四部分滑坡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2 周) 第五部分结束语( 1周) 评阅或答辩( 1 周) 3、参考文献 [1] 张浩、李东哲,1987,滑坡与泥石流,地质出版社。 [2] 张永年,1990,环境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中国滑坡分布,成都地图出 版社。 [4] 地质矿产部等,1991,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出版社。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浅谈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避免滑坡的发生或者是减少滑坡发生后的损失。下面从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几个方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

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2.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我国铁道部门则按滑坡体的岩性、滑面与岩土体层面的关系、滑体厚度等进行了分类,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史出发,则可以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代活滑坡等类型;日本渡正亮则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将滑坡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动力学特征,则可分为推动式、平移式和

泥石流应急预案

泥石流应急预案 1.总则 1.1为及时、有效而迅速地处理暴雨导致的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事故,避免或减轻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对人身、生活、生产和电厂安全构成的危害,根据《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危急事件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制定《×××发电厂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应急预案》。 1.2本预案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保人身、保厂房、保大坝,”为原则,进行制定。 1.3山体滑坡及泥石流是一种土、石、水相混合的流动体,该流动体挟有的土石固体碎屑物含量在15%~80%,他不同于一般的山洪,冲刷撞击能力都远大于山洪,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及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本事故的应急处理,根据事件的严重性,组织部分或动员全厂的力量。厂长是本厂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危机事件管理工作。各部门一把手是本部门危机事件的第一责任人。二级部门和个人都有参与危机事件处理的责任和义务。 2.概况 2.1×××厂山体滑坡及泥石流易发部位有:青崖岭滑坡体,厂房后危岩,进厂及上坝公路靠山坡,住宅楼后山坡等。……… 2.2青崖岭滑坡体在大坝上游××公里处,他的稳定与否直接应影响水库防汛及大坝安全。厂房后危岩和进厂及上坝公路影响安

全生产和防汛抢险。特别是职工住宅楼后山坡影响全厂职工家属的人身安全。做好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的预防和应急抢险,制定好应急预案, 对本厂和下游群众、单位的生活、生产正常运作及防汛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应急预案内容 3.1应急机构组成及其职责: 3.1.1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 : 组长:厂长 副组长:党委书记、生产副厂长 成员:厂级领导、副总工程师、厂属二级单位的第一负责人3.1.2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 1)在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报告立即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下令启动应急预案。 2)负责向中国大唐发电集团公司报告本厂的事故情况和事故处理进展情况。 3)各应急小组在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按职责分工,赶赴现场组织抢险,并严密监视事故的发展,确保抢险人员人身安全。 4)事故处理期间,要求各岗位尽职尽责,联络渠道要明确畅通;联络用语规范,认真做好有关情况的记录工作。 5)全厂所有单位,对事故发生的部位、危害程度、人员伤亡、设施、设备损坏情况和事故处理经过一定要记录清楚,等待备查。

浅谈工程滑坡治理

浅谈工程滑坡治理 摘要:通过对滑坡治理工程的监理,浅谈滑坡治理原则,初步探讨了滑坡治理施工过程中需重点控制的施工工序、施工环节。 1、引言 所谓滑坡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自重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带,发生以水平位移为主的变形现象。作者在某高速公路施工监理时,地质原因、修路切坡及降雨产生大量滑坡。在处理滑坡时,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滑坡产生的原因,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排水、清方减载、锚杆、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抗滑挡墙等防治措施,以求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讲求实效,确保路基安全。 2、滑坡治理原则 滑坡治理工程要树立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治理滑坡要树立治早、治本的指导思想。 2.1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滑坡的预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避开滑坡;二是采取预防措施。 避开滑坡主要是指工程设计阶段,不论遇到古滑坡还是新滑坡,都要及时做好、做齐、做细地质勘探资料,使资料具有指导性、预见性,分析工程建设将对滑坡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为使工程建设不破坏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尽量避开滑坡,以免滑坡对在建的工程设施造成危害。 工程建设避不开的滑坡,应提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适当增加排水工程,

有利于排出地表水及地下水;适当增加支挡工程,比如路堑开挖中,先在坡脚施设抗滑桩或挡土墙等预加固工程,再开挖土体,均可有效防止工程滑坡的发生。 另外,在治理滑坡的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正确适当的施工顺序,如清方减载要由上而下,开挖基坑要跳槽施工,开挖一段支挡一段,以避免对抗滑力的削弱,致使滑坡扩大和恶化。 2.2滑坡治理宜治早、治本 工程滑坡按变形过程可分为:蠕动挤压阶段—山体或边坡出现裂缝,但未有明显错台;滑动阶段及剧滑阶段—裂缝开张,出现错台,若再遇有地下水或降水的影响,将会使滑坡体的位移更加加剧明显;压密固结阶段—滑坡体的消亡期,此阶段滑坡体滑动后,滑体处于新的相对稳定状态。治理滑坡最好将滑坡阻止在蠕动挤压阶段,此时治理滑坡,或于滑坡后缘适当清方减载,或于滑坡前缘加载反压或支挡,以迅速调整滑坡体的应力分布,改善其稳定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减少危害和节省投资。若错过此治理时机,滑坡范围一旦扩大,不仅可能破坏已有工程设施,也将加大工程投资及施工难度。 治理滑坡要本着“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指导思想,仔细分析滑坡产生的根本原因、发展过程、预测发展趋势,以防止滑坡进一步发展或以最不利情况为整治对象,采取相应的具体治理措施,既保证施工安全又保证永久安全。 3、治理滑坡的工程措施 治理滑坡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清方减载、反压、支挡工程(包括抗滑挡墙、抗滑桩、锚索、锚杆、抗滑键、抗滑明洞、微型桩等)、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 2005年5月9日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黄土崩塌灾害2005年5月9日23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此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崩塌体长约220m,宽约15-30m,顶部标高943m左右,底部标高863m,崩塌体高度约80m,体积约60万m3。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于5月10日先后到达现场。经实地初步调查和听取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对本次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和抢险工作形成了初步建议。 1、崩塌原因初步分析 据现场调查,崩塌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3)黄土状粉土,厚度35m左右,结构松散,遇水具湿陷性;中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厚度45m左右。 黄土体柱状节理发育,易于降水渗流冲蚀,长期的溶蚀作用发育多处落水洞,直径达数米,破坏了黄土山体的整体稳定性。 这类土体一旦受到扰动或产生塌落,其崩积物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在受到开挖扰动时临空面极易发生塌落破坏,孕育新的灾害。 2、抢险工作重点 应急抢险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找到被掩埋人员,确保抢险工作人员安全,尽快恢复209国道的通车。 3、抢险施工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在崩积物下部清除土体,极易发生进一步塌落,威胁

抢险人员安全,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抢险。 总体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剥离崩塌土体,逐步接近压埋人员地点。 排土方式可采用三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具体是利用209国道分别向两侧排土,同时向崩塌体对面崖壁下排土。倾倒土体的地点要根据具体地形灵活布置,同时对土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新的隐患。 考虑到后山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新崩土体的特征,尤其是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图1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 图2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前缘压埋窑洞和平房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措施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 术等 1、设置截水、排水沟、盲沟,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入 坍、滑体。 (1)在坍、滑体上方,按其汇水面积及降雨情况,结合地形设置一道或几道截水沟,使地表水全部汇入截水沟,引至路基边沟或涵洞排出。截水沟断面一般可取深0.4~ 0.6米,沟底宽0.5 米左右,边坡1:1~1:1.5。 在坍、滑体范围内,根据水量大小开挖树枝状排水沟。其主沟与滑动方向一致,以免滑坡体滑动时水沟破裂水量集中下渗。水沟跨过裂缝,可用搭叠形渡槽引过。排水沟尺寸可略小于截水沟

学校预防泥石流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优选)

学校预防泥石流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山体滑坡、泥石流是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我镇各校具体实际,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特制定本预案。 1、组织机构 组长:张海周 副组长:程铁牛付怀力 陈朝晖张秀英 成员:朱进曹艺黄英方祥春胡健易美珍张文艺谢银英江平王晓荣吴欢庆黄虹易春桃朱文雅唐继绵唐再平 2、研究解决遭受山体滑坡、泥石流、河磅坍塌等自然灾害学校处理中的问题,确保事故处理工作迅速有效开展,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事故扩大,力争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3、检查督促存在隐患各校作好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的扩大蔓延,检查事故发生学校的整改情况。 3、调查学生上学、放学必经的路线和学校周边的山体情况,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时,必须以生命第一,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向安全地点疏散,事后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5、逢大雨天坚持24小时值班,当发生险情时,协调组织好抢险工作。

(一)当学校或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时,要及时向教育局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具体程序如下:班主任、教师(或接到学生报告的教职工)→校长→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县教育局。 (二)学校突发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简要经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和报告时间等。 (一)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时对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立即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二)对符合本预案适用范围规定情况之一的,由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本应急预案处理工作程序,根据事故性质、危害范围等,立即安排人员救援、抢险、事故调查,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必要时报经当地政府同意,请有关部门参加。 在发现险情时应坚持先救人,后抢物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特别是学生)的安全转移工作,要按照计划做到有秩序、有组织地转移到牢固的楼房或附近居民家中,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 学校物资要根据可能出现的灾情,制订应急措施,按照转移、垫高或转放楼上等方法制定预案,其中易爆、易燃、危险化学品等要按数登记造册,严格管理,贵重物品转移楼上明确专人负责。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健全日常的学校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确保信息24小时畅通。

泥石流灾害应急预案

泥石流灾害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目的 为及时、有效而迅速地处理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事故,避免或减轻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对生活、生产造成的危害,保证电站的正常进行。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及集团公司关于《青海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关于召开“青海省区域水电站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研讨会的通知》的要求,制定了我公司泥石流灾害综合应急预案。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我公司所属电站。 第二章应急措施 一、组织机构设置 (一)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 指挥长:张兵 副指挥长:金长军、权晓民、孙绍武、寇永智 成员:王国志、李青海、李桂芹、常奎、胡海涛 职责:负责应急预案的启动、解除工作,制定预险的方案,指挥各小组按预案有序实施抢险及人员的疏散,对出现

的泥石流事故所需的物资、设备和人员安排及时做出决定。 (二)指挥部下设各分小组 ⑴抢险小组 组长:李青海 成员:杨立伟、梅军、路琳杰、单东辉 职责:负责组织抢救受困人员、疏散物资的工作,了解事故现场需要抢救人员的数量和抢救地点危险程度并具体组织抢救。负责组织人员对应急泥石流措施进行实施。 ⑵抢救疏散小组 组长:王德 成员:时琳、王英君、张磊、解邦贵、王维新 职责:负责与现场撤离人员接应,对受伤人员进行医疗处理,并且做好受伤人员的善后事宜。提供应急所需车辆、工具及物资。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事故现场全面情况及其变化,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提供真实可靠的情况。 ⑵安全警戒小组: 组长:周卫青 成员:巴桑、黄小兵、沈雪莲、王慧琳、应萍 职责:负责现场警戒工作,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好事故现场。保证演练前、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到位,及时处置演练中的突发情况。 ⑷物资及资金保障

选修5第二章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滑坡、泥石流灾害(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1. 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A. 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 地震、泥石流、滑坡 C. 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 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2. 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滑坡 D. 泥石流 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3~5题。 3. 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中南地区 D. 华东地区 4.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有() A. 植树造林 B. 开垦梯田 C. 增加城市建设 D. 减少降水 5. 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 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 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 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6. 读“世界局部地区泥石流分布图”和“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泥石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3)非洲与亚欧两洲相比,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较小,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4)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的主要人类活动有哪些? (5)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1. B 解析: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1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流、滑坡。 2. A 解析:地震是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3. B 4. A 5.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防御措施、关联性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3题,从图中很容易看出西南地区出现灾害的次数最多。第4题,植树造林是防止山崩、滑坡、泥石流的很有效的措施。第5题,用排除法较容易得出答案。 6. (1)主要分布在山区。 (2)①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①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①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3)非洲总体降水相对而言比较少。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4)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等。 (5)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至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措施:①加强植树造林;①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①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 解析:将两幅泥石流分布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叠加起来后就会发现其分布地区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 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土质斜坡的稳定性和防治措施 下面要讨论的是目前在北美地区常用的一些提高土坡稳定性的措施。我们主要介绍一些简单实用性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应用在低风险地区,也可以应用在那些即使没有详细的土体和基岩的相关数据地区。因为其它提高稳定性的措施是非常昂贵的。下面是一些提高边坡稳定性的方法介绍,许多方法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但在实施减缓措施的前、

防泥石流应急预案演练方案(防洪水、防雷电应急演练)

防泥石流、洪水、雷电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1、演练方案:防泥石流、洪水、雷电应急预案演练 2、演练背景: 20XX年X月XX日下午09:30,XXX地天气突降大于,引发泥石流、洪水,并伴有雷电天气,工作负责人紧急让成员下机组并且尽快离开,由于雷雨天气较严重,在人员退场时,XXX组织大家进行逃生,有序进行撤离,演练中,大家进行了攀爬高地、快速避洪、躲避雷电、抱树防冲的演练,演练取得良好效果。演练后,进行演练总结及讨论。 3、演练组织: 应急小组长:XXXX 应急小组成员:XXXXX,电话:XXXXX 应急措施: 3.1相互协调、快速反应。XXXX成员应急组织应密切协作、相互配合,保证泥石流、洪水、雷电天气的信息及时报告、准确传递、快速处置,在第一时间启动本专项应急预案。 3.2检查做好泥石流、洪水、雷电天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保护好部门重要文件、电器设备、人员不受损伤。 3.3部门结合现场及办公室实际情况,依据当地气象部门的统计气象水文信息,对泥石流、洪水、雷电危险源进行详细辩识,针对识别出的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案,进行监督控制。 3.4预防措施指南 遇到山洪泥石流,应迅速做出判断: 1看:如果观察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伴有较多的柴草树木,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发生山洪泥石流。 2听:如果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声,哪怕极其微弱,也可认定山洪泥石流正在形成。另外,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声,也可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山洪泥石流。 3.4.1暴雨蓝色预警 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风电场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安全场所避雨。 3.4.2暴雨黄色预警 a.部门全体员工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b.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风电场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安全场所避雨。 c.做好准备,采取必要的部门排涝措施。 3.4.3暴雨橙色预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