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15讲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15讲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15讲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15讲 物质结构与性质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

A组对点强化练

1.(2017·兰州模拟)A、B、C、D、E、F、G是前四周期(除稀有气体)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七种元素,A的原子核外电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B、C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数都是2;D、E、F同周期;E核外的s、p能级的电子总数相等;F 的第一电离能比E小;G的+1价离子(G+)的各层电子全充满。回答问题:

(1)写出E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元素D的盐的焰色反应为________色,许多金属形成的盐都可以发生焰色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元素A、B、F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9∶3∶1的一种物质,分子中含三个相同的原子团,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该物质遇水爆炸,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G与氮元素形成的某种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所

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氮原子的配位

数为________。若晶体密度为a g·cm-3,则G原子

与氮原子最近的距离为________pm。(写出数学表达

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 A表示)

解析:根据提供信息,可以推出A为H,B为C(碳),C为O,D为Na,E为Mg,F为Al,G为Cu。(3)该物质为Al(CH3)3,遇水爆炸,生成的白色沉淀为Al(OH)3,无色气体为CH4,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CH3)3+3H2O===Al(OH)3↓

+3CH4↑。(5)根据题图知,一个晶胞中氮原子的个数为8×1

8=1,铜原子的个

数为12×1

4=3,故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u3N。氮原子周围有6个铜原子,故氮

原子的配位数为6。设铜原子与氮原子最近的距离为r pm,则晶胞边长为2r pm。

该晶胞的质量为64×3+14

N A g=a g·cm

-3×(2r×10-10cm)3,解得r=

3206

8aN A

×1010。

答案:(1)1s22s22p63s2(2)黄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3)Al(CH3)3

Al(CH3)3+3H2O===Al(OH)3↓+3CH4↑

(4)Cu3N63206

8aN A×10

10

2.X、Y、Z、M、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在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Y与Z相邻,Z、R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列前两位,M为短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请回答:

(1)基态Z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

(2)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Y2X2分子中σ键、π键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另一种分子Y2X4的结构式为________,其中Y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

(3)在R3Y4晶体中,键角:Y—R—Y________(填“>”“<”或“=”)R—Y—R,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钨(W)元素可以和Z、M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一

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图:

已知:相邻Z原子的核间距为a pm,钨原子位于Z

原子形成的正八面体的体心,M离子位于钨原子形

成的立方体的体心。

①与M离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Z原子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③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g·cm-3。(列出表达式)

解析:由题给条件可推出X、Y、Z、M、R分别是H、N、O、Na、Si。(2)Y2X2为N2H2,其结构式为H—N===N—H,分子中含有3个σ键,1个π键。Y2X4

为N2H4,其结构式为N原子核外有一对孤对电子,为sp3杂化。

(4)①由题图可知,与Na离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O原子的数目为12。②以立方体为一个晶胞单元,Na离子位于体心,该晶胞中含有1个钠离子,W原子位于

顶点,该晶胞中含有8×1

8=1个W原子,O原子位于棱上,该晶胞中含有12×

1

4

=3个O原子,故该晶体的化学式为NaWO3。③该晶胞的质量为255

N A g,相邻O

原子的核间距为a pm,W原子位于正八面体的体心,则相邻W原子的核间距为

2a pm,故该晶胞的体积为(2a×10-10)3 cm3,晶体的密度为

255

N A(2a×10-10)3

g·cm-3。

答案:(1) (2)3∶1sp3杂化(3)>Si3N4晶体中Si和N原子均为sp3杂化,但N原子含有1对孤对电子,孤电子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更大,使得Si—N—Si键角小于N—Si—N(4)①12

②NaWO3③

255

N A(2a×10-10)3

3.(2017·成都二模)前四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质子数等于周期数,B与C的p轨道均有三个成单电子。D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4,E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内层轨道处于全充满状态。试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C和D的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DO2-3中D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A、D和氧元素组成的液态化合物A2DO4中存在的作用力有________。

(3)结构式为A—B===B—A的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数目比为________;B2分子和NO+互为等电子体,则NO+的电子式为________。

(4)向EDO4溶液中加入过量稀氨水,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产物中阳离子的配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

(5)D(黑球)和E(白球)形成某种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已知该

晶体的晶胞边长为516 pm,则黑球和白球之间最近距离为

________pm(精确到0.1,已知3=1.732);若ED中D2-被

O2-代替,形成的晶体只能采取NaCl型堆积,试从晶体结构

分析其不同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出A为H,B为N,C为P,D为S,E为Cu。

(1)P由于3p轨道半充满,为稳定结构,故其第一电离能大于S的第一电离能。

(2)SO2-3中S有一对孤对电子,其杂化轨道数为4,杂化类型为sp3。H2SO4的结

构简式为为分子晶体,分子之间存在氢键、范德华力,分子内

存在共价键。(5)根据晶胞结构,黑球和白球之间的最近距离为晶胞体对角线的14,

即14×3×516 pm =223.4 pm 。CuS 晶体中Cu 2+、S 2-的配位数均为4,而CuO 晶体中Cu 2+、O 2-的配位数均为6;由于r (O 2-)<r (S 2-),S 2-被O 2-替代后,晶体中正负离子的半径比增大,晶体中离子的配位数由4增至6,从而导致晶体堆积方式不同。

答案:(1)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1或[Ar]3d 104s 1

P (2)sp 3 氢键、范德华力、共价键 (3)3∶1 [ N ??O ]+ (4)CuSO 4+4NH 3·H 2O===[Cu(NH 3)4]SO 4+4H 2O NH 3 (5)223.4 两种晶体中离子的配位数不同;由于r (O 2-)<r (S 2-),S 2-被O 2-替代后,晶体中正负离子的半径比增大,晶体中离子的配位数由4增至6,从而导致晶体堆积方式不同

4.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应用广泛。

(1)聚合硫酸铁的化学式为[Fe 2(OH)n (SO 4)3-n 2]m ,是常用的水处理剂。基态铁原

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聚合硫酸铁中铁元素阳离子共有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2)Fe 3+、Co 3+与N -3、CN -等可形成络合离子。

①K 3[Fe(CN)6]可用于检验Fe 2+,配体CN -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1 mol [Fe(CN)6]3-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________。

②[Co(N 3)(NH 3)5]SO 4中Co 的配位数为________,C 、N 、O 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为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FeF 3的熔点高于1 000 ℃,而Fe(CO)5的熔点却低于0 ℃,FeF 3的熔点远高于Fe(CO)5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4)氟化亚铁晶胞属于四方晶系,其长方体结构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所示数据计算该晶体密度ρ=________g·cm -3。

(列出计算式即可)

解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Fe 元素的化合价为+3,

Fe3+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5,未成对电子数为5。(2)①1个[Fe(CN)6]3-中Fe3+与配体CN-形成6个配位键,CN-中C、N之间为三键,1个CN-中含有1个σ键,故1 mol [Fe(CN)6]3-中含有的σ键的数目为12 N A。(4)由题图知,该晶胞中黑球

个数为8×1

8+1=2,白球个数为4×

1

2+2=4,则黑球代表Fe原子,白球代表F

原子,故该晶体的密度ρ=2×56+4×19

N A g÷(a×10

-10 cm×b×10-10 cm×c×10-

10 cm)=2×56+4×19

6.02×1023×abc×10-30

g·cm-3。

答案:(1)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5(2)①sp12N A②6N氮原子2p轨道上的电子为半充满状态,相对稳定,更不易失去电子(3)FeF3是离子晶体,Fe(CO)5是分子晶体,离子键的作用力远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4)

2×56+4×19

6.02×1023×abc×10-30

B组满分限时练(建议用时25分钟)

1.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化学物质的认识和发现的历程,其中铁、二氧化碳、青霉素、硝酸钾、乙醇、氨等“分子”改变过人类的世界。

(1)铁原子在基态时,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2)CO2的电子式为________,1 mol CO2分子中含有σ键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3)6-氨基青霉烷酸的结构如图所示:

①其中C、N、O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电负性的

大小关系为________。

②其中采用sp3杂化的原子有C、________。

(4)硝酸钾中NO-3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写出与NO-3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由前两周期元素原子构成的非极性分子的化学式________。

(5)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氯乙烷小,但其沸点比氯乙烷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6)铁和氨气在640 ℃可发生置换反应,产物之一的晶胞结构

如图所示,若两个最近的Fe原子间的距离为a cm,则该晶体

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 g·cm-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解析:(4)NO-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与其互为等电子体的由前两周期元素

原子构成的非极性分子为BF 3。(5)乙醇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氯乙烷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所以乙醇的沸点比氯乙烷高。(6)由题图知,该晶胞中含有的Fe 原子的

个数为8×18+6×12=4,含有的N 原子的个数为1,该晶胞的质量为56×4+14N A

g =238N A

g ,两个最近的Fe 原子间的距离为a cm ,则晶胞边长为2a cm ,故该晶体的密度为238N A (2a )

3 g·cm -3=11922N A ·a 3 g·cm -3。

答案:(1)3d 64s 2 (2) 2 mol (3)①C >N >O C <N <O

②S 、N 、O (4)平面三角形 BF 3 (5)乙醇分子间存在氢键 (6)11922N A ·a 3或1192N A ·a 3

2.铁氧体是一种磁性材料,具有广泛的作用。

(1)基态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________。

(2)工业制备铁氧体常使用水解法,制备时常加入尿素[CO(NH 2)2]、醋酸钠等碱性物质。尿素分子中四种不同元素的电负性由大至小的顺序是________;醋酸钠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____。

(3)工业制备铁氧体也可使用沉淀法,制备时常加入氨(NH 3)、联氨(N 2H 4)等弱碱。比较下表中氨(NH 3)、联氨(N 2H 4)的熔沸点,解释其高低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

(4)如图是从铁氧体离子晶体Fe 3O 4中取出的能体现其晶体结构的一个立方体,则晶体中的氧离子是否构成了面心立方最密堆积?________(填“是”或“否”);该立方体是不是Fe 3O 4的晶胞?________(填“是”或“否”);立方体中铁离子处于氧离子围成的________(填空间结构)空隙。

解析:(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的变化规律知,电负性:O >N >C >H 。CH 3COONa 中甲基碳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 3杂化,—COO —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为sp2杂化。(4)由题图知,氧离子构成了面心立方最密堆积。该立方体不是最小的能够重复的结构单元,故不是Fe3O4的晶胞。根据该立方体的结构,立方体中铁离子处于氧离子围成的正八面体的空隙。

答案:(1)3d64s2(2)O>N>C>H sp3杂化、sp2杂化

(3)联氨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目多于氨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目(4)是否正八面体

3.五种短周期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是非金属元素,X、Y、Q元素的原子最高能级上电子数相等;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两倍;W元素原子核外有三种不同的能级且原子中p亚层与s亚层电子总数相等;Q元素的电离能分别是I1=496 kJ·mol-1,I2=4 562 kJ·mol-1,I3=6 912 kJ·mol-1。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Q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Q、W形成的化合物Q2W2中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

(3)Y能与氟元素形成YF3,该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该分子属于_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Y与X可形成具有立体结构的化合物Y2X6,该结构中Y采用________杂化。

(4)Y(OH)3是一元弱酸,其中Y原子因缺电子而易形成配位键,写出Y(OH)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Z的一种单质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该单质的晶体类型为______。

②1 mol Z原子的该晶体中共有________ mol化学键。

解析: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推出X为H,Y为B,Z为C,

W为O,Q为Na。(4)B(OH)3与水电离出的OH-形成配位

键,从而使溶液显酸性,电离方程式为B(OH)3+H2O [B(OH)4]-+H+。(5)①该单质为空间网状结构,属于原子晶体。②该晶体中1个C原子形成4个碳碳单键,每个碳碳单键被2个C原子共用,则每个C原子对应2个碳碳单键,故1 mol C原子的该晶体中共有2 mol化学键。

答案:(1)[Ne]3s1(或1s22s22p63s1)(2)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3)平面三角形非极性sp3

(4)B(OH)3+H2O [B(OH)4]-+H+

(5)①原子晶体②2

4.太阳能电池板材料除单晶硅外,还有铜、铟、镓、硒、硅

等化学物质。

(1)硒、硅与氢元素形成的组成最简单的氢化物中,若

“Si—H”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氢元素,氢气与硒反应时单质硒

是氧化剂,则硒与硅的电负性相对大小为Se________(填“>”“<”)Si。人们把硅与氢元素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叫硅烷(Si n H2n+2)。硅烷的沸点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呈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已知高温下CuO―→Cu2O+O2,从铜原子价层电子结构(3d和4s轨道上应填充的电子数)变化角度来看,能生成Cu2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金属Cu单独与氨水或单独与过氧化氢都不能反应,但可与氨水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铜晶体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铜的原子半径为127.8 pm,计算晶体铜的密度________g·cm-3。

(3)镓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铟、镓元素处于同一主族的硼元素具有缺电子性(价电子数少于价层轨道数),其化合物可与具有孤对电子的分子或离子生成配合物,如BF3能与NH3反应生成BF3·NH3。BF3·NH3中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B与N之间形成________键;硼酸(H3BO3)在水溶液中能与水反应生成[B(OH)4]-而体现一元弱酸的性质,其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

解析:(1)根据“Si—H”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氢元素,可知电负性:H>Si;根据氢气与硒反应时单质硒是氧化剂,可知Se得电子能力强于H,则电负性:Se>H。综上所述,电负性:Se>Si。(2)③设铜原子半径为r cm,晶胞边长为a cm,则4r=2a,解得a=22r。由均摊法可知每个晶胞中含有4个铜原子,则每个晶

胞的质量为4×64

N A g,故晶体密度为

4×64

N A×a3

g·cm-3=

4×64

N A×(22×127.8×10-10)3

g·cm-3=9.0 g·cm-3。(3)BF3·NH3中B原子形成4个单键,为sp3杂化。B与N 之间以配位键结合,其共用电子对由N原子提供。结合题目信息,根据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写出H3BO3的电离方程式:H3BO3+H2O [B(OH)4]-+H+。

答案:(1)>硅烷为分子晶体,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强,沸点

升高(2)①CuO中铜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9,Cu2O中铜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10,后者处于稳定的全充满状态而前者不是②Cu+H2O2+4NH3·H2O===Cu(NH3)2+4+2OH-+4H2O③9.0(3)1s22s22p63s23p63d104s24p1(或[Ar]3d104s24p1)sp3配位H3BO3+H2O [B(OH)4]-+H+

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1、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有关乙炔(H-C=C-H)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 B.两个碳原子采用sp2杂化方式 C.每个碳原子都有两个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D.两个碳原子形成两个π键 2.下列物质中,难溶于CCl4的是 A.碘单质 B.水C.苯酚 D.己烷 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H2O B.CH4 C.SiH4 D.NH4+ 4.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A .氨气分子是极性分子而甲烷是非极性分子。 B.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C.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三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 D.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 5.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 要原因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C.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D.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6.若某原子在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原子中共有3个未成对电子B.该元素原子核外共有6个电子层 C.该元素原子的M能层共有8

个电子 D.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2个电子 7.σ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 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则下列分子中的σ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 A.H2 B.HF C.Cl2 D.F2 8. 下列原子或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属于基态排布的是 A. S2-: 1s22s22p63s23p6 B. N: 1s22s22p3 C. Si: 1s22s22p63s23p2 D. Na: 1s22s22p53s2 9.元素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强的是 A.C,Si,Ge B.N, P, As C.Si, P, Cl D. F, S, Cl 10.某元素质量数51,中子数28,其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为 A.3 B.1 C. 2 D.0 11,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的晶体是 ( )。 A.金属晶体 B.分子晶体 C.离子晶体 D.原子晶体 12,下列关于物质熔点的排列顺序,不正确的 是 ( )。 A.HI>HBr>HCl>HF B.CI4>CBr4>CCl4>CF4 C.KCl>KBr>KI D.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13、下列数据是对应物质的熔点,有关的判断错误的是() Na2O Na AlF3AlCl3Al2O3BCl3CO2SiO2 920℃97.8℃1291℃190℃2073℃-107℃-57℃1723℃ A.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就一定是离子晶体 B.在上述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都形成8电子结构 C.同族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 D.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离子晶体的高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历年高考题汇总

物质结构与性质(2014年-2019年全国卷) 1.[2019年全国卷Ⅰ] 在普通铝中加入少量Cu和Mg后,形成一种称为拉维斯相的MgCu2微小晶粒,其分散在Al中可使得 铝材的硬度增加、延展性减小,形成所谓“坚铝”,是制造飞机的主要村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状态的镁中,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 (填标号)。 A. B. C. D. (2)乙二胺(H2NCH2CH2NH2)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氮、碳的杂化类型分别是、。乙二 胺能与Mg2+、Cu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其原因是,其中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 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 (填“Mg2+”或“Cu2+”)。 (3)一些氧化物的熔点如下表所示: 解释表中氧化物之间熔点差异的原因。 (4)图(a)是MgCu2的拉维斯结构,Mg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八面体空隙和半数的四面体空隙中,填入以四 面体方式排列的Cu。图(b)是沿立方格子对角面取得的截图。可见,Cu原子之间最短距离x= pm,Mg原子之间最短距离y= pm。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MgCu2的密度是 g·cm?3(列出计算表达式)。 2.[2019年全国卷Ⅱ]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铁系超导材料,其中一类为Fe—Sm—As—F—O组成的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AsH3的沸点比NH3的________(填“高”或“低”),其判断理由是______。 (2)Sm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4f66s2,Sm3+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3)比较离子半径F- O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一种四方结构的超导化合物的晶胞如图1所示。晶胞中Sm和As原子的投影位置如图2所示。 图中F-和O2-共同占据晶胞的上下底面位置,若两者的比例依次用x和1-x代表,则该化合物的化 学式表示为____________;通过测定密度ρ和晶胞参数,可以计算该物质的x值,完成它们关系表达式:ρ=_________g·cm-3。 以晶胞参数为单位长度建立的坐标系可以表示晶胞中各原子的位置,称作原子分数坐标,例如图1中原子1的坐标为(,,),则位于底面中心的原子2和原子3的坐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全国卷Ⅲ] 磷酸亚铁锂(LiFePO4)可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循环性能优良、安全性高等 特点,文献报道可采用FeCl3、NH4H2PO4、LiCl和苯胺等作为原料制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周期表中,与Li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邻族元素是,该元素基态原子核外M层电子的自旋状态(填“相同”或“相反”)。 (2) FeCl3中的化学键具有明显的共价性,蒸汽状态下以双聚分子存在的FeCl3的结构式为,其中Fe的配位数为。

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 1.有关乙炔(H-C=C-H)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 B.两个碳原子采用sp2杂化方式C.每个碳原子都有两个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D.两个碳原子形成两个π键 2.下列物质中,难溶于CCl4的是 A.碘单质 B.水C.苯酚 D.己烷 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H2O B.CH4 C.SiH4 D.NH4+ 4.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A .氨气分子是极性分子而甲烷是非极性分子。 B.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C.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三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 D.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 5.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C.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D.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6.若某原子在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原子中共有3个未成对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外共有6个电子层 C.该元素原子的M能层共有8个电子 D.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2个电子 7.σ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则下列分子中的σ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 A.H2 B.HF C.Cl2 D.F2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作者:蔡文联文章来源::《化学教学》2007年01期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08-3-24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 蔡文联饶志明余靖知 摘要:根据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定的高中化学教材已通过审定的有三种版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高中化学课程8个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模块。本文将对新版三种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设计思路、体系结构、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有助于教师理解新课标、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 为了适应我国21世纪初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修改,于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他们将高中化学课程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8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6个。新课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目前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编写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共有3种,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在6个选修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融合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是值得广大化学教师研究、推敲的。因此,针对上述三种版本的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评价, 对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的简介

物质结构与性质期末试卷

物质结构与性质期末试卷 1.核磁共振(NMR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有NMR 现象。试判断下列哪种原子不能.. 产生NMR 现象 A .13 6C B .147N C .168O D .31 15P 2.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Cl - 的电子排布式:1s 22s 2 62 6 B.乙醇的结构简式:C 2H 6O C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3. 膦(PH 3的分子构型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PH 3的叙述正确的是 A.PH 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B .PH 3是非极性分子 C .PH 3是一种强氧化剂 D .PH 3分子的P -H 键是非极性键 4.下列关于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钾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故钾的活泼性强于钠 B .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故第一电离能必定依次增大 C .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 s 2n p 6(若只有K 层时为1s 2)的原子,第一电离能较大 D .对于同一元素而言,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5.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A .ls 22s 22p 63s 23p 3 B .1s 22s 22p 3 C .1s 22s 22p 4 D .1s 22s 22p 63s 23p 4 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的是 A .六氟化硫 B .光气(COCl 2) C .氯化氢 D .三氟化硼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B .3p 2表示3p 能级有两个轨道 C .同一原子中,1s 、2s 、3s 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D .同一原子中,2p 、3p 、4p 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8.下列关于丙烯(CH 3—CH =CH 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丙烯分子有8个δ键,1 个π键 B .丙烯分子中3个碳原子都是sp 3杂化 C .丙烯分子不存在非极性键 D .丙烯分子中3个碳原子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9. 最近,中国科大的科学家们将C 60分子组装在一单层分子膜表面,在—268℃时冻结分子的热振荡,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首次“拍摄”到能清楚分辨碳原子间单、双键的分子图像。下列化合物分子中一定既含σ键又含π键的是 A .N 2 B .CO 2 C .C 2H 4O D .H 2O 2 10.1919年,Langmuir 提出等电子体的概念:原子总数相同、电子总数或价电子总数相同的互为等电子体, 等电子体具有结构相似的特征。下列各对粒子中,空间结构相似的是 A.CS 2与NO 2 B.CO 2与N 2O C.SO 2与SO 3 D.PCl 3与BF 3 11.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HCl 、HBr 、HI 的熔、沸点依次升高与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有关 B. H 2O 的熔、沸点高于H 2S 是由于H 2O 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测试5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测试(5)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分值: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内有电子学说的是()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生 D.波尔 2.一个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1的元素最可能的价态是( ) A +1 B +2 C +3 D -1 3. 以下能级符号不正确 ...的是() A.3s B.3p C .3d D.3f 4. 下列能跟氢原子形成最强极性键的原子是() A.F B.Cl C.Br D.I 5. 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任何晶体中,若含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B. 原子晶体中只含有共价键。 C. 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离子晶体中只含有离子键,不含有共价键。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 ...ⅦA族元素性质特征的是() A.易形成-1价离子 B.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从上到下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D.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7. 下列晶体熔化时不需破坏化学键的是() A. 晶体硅 B .食盐 C .干冰 D .金属钾 8. 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B. 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 2+。 C. 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没有发生变化。 D. 在[Cu(NH3)4] 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9. 关于CO2说法正确的是() A. 碳原子采取sp杂化。 B. CO2是正四面体型结构。

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试题汇编最全

1、[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构成了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Si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电子数为。 (2)硅主要以硅酸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3)单质硅存在与金刚石结构类似的晶体,其中原子与原子之间以相结合,其晶胞中共有8个原子,其中在面心位置贡献个原子。 (4)单质硅可通过甲硅烷(SiH4)分解反应来制备。工业上采用Mg2Si和NH4CI在液氨介质中反应制得Si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化学键C─C C─H C─O Si─Si Si─H Si─O 键能/(kJ/mol-1) 356 413 336 226 318 452 ①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 是。 ②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6)在硅酸盐中,四面体(如下图(a))通过共用顶角氧离子可形成岛状、链状、层状、骨架网状四大类结构型式。图(b)为一种无限长单链结构的多硅酸根;其中Si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i与O的原子数之比为化学式为。 2、[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中, A和B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均只有1个,平且A-和B+ 的电子相差为8;与B位于同一周期的C和D,它们价 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4和2,且原子序数 相差为2。 回答下列问题: (1)D2+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 (2)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最小的是________, 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试卷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试卷 命卷教师:庄阳彬审卷教师:陈立明 试卷总分:100+5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I-127 K-39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电子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云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轨迹 B.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的空间出现的机会多少 C.电子云界面图中的小黑点密表示该核外空间的电子多 D.电子云可表示电子在核外运动的方向 2.以下符号正确的是() A.2d1 B.3f7 C.6s3 D.7p2 3.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1s、2p、3d、4s B.1s、2s、3s、2p C.2s、2p、3s、3p D.4p、3d、4s、3p 4.下列基态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 A.K 1s22s22p63s23p64s1B.Mg2+1s22s22p6 C.F- 1s22s22p5D.Br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5.某元素原子3d轨道上有5个电子,则该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可能是()A.4s1B.4s24p1C.4s24p3D.3s23p63d5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三周期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B.铝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C.在所有的元素中,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D.在所有的元素中,氟的电负性最大 7.下列按电负性减小顺序排列的是( ) A . K、Na、Li B.As、P、N C.N、O、F D.O、S、Se 8.金属键的强弱与金属价电子数的多少有关,价电子数越多金属键越强,与金属阳离子的半径大小也有关,金属阳离子的半径越大,金属键越弱。据此判断下列金属熔点逐渐升高的( ) A.Li Na K B.Na Mg Al C.Li Be Mg D.Li Na Mg 9.某原子核外共有6个电子,分布在K与L电子层上,在下列L层分布中正确的是A. B. C. D. 10.下列分子含有的电子数目与HF相同,且只有两个极性共价键的是 A.CO2B.N2O C.H2O D.CH4 11.既有离子键又有配位键的化合物是()

高考化学练习题物质结构与性质-word

高考化学练习题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结构与性质 考点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高频考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样题1】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有一个空轨道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空轨道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解题指导】A中1s2结构的He,1s22s2结构为Be,两者性质不相似。B项X原子为Mg,Y原子N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一

定相似。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可能是第ⅠA族元素,过渡元素中也有很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一定相似。 【答案】 C 【命题解读】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中学化学原子结构的重点内容,也是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原子轨能级是决定核外电子排布和构型的重要因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是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而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的周期性变化又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称元素周期律,反映元素周期律的元素排布称元素周期表。 考点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键和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6.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3知识点

第一单元 金属键 金属晶体 金 属 键 与 金 属 特 性 [基础·初探] 1.金属键 (1)概念: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金属键。 (2)特征:无饱和性也无方向性。 (3)金属键的强弱 ①主要影响因素: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的数目等。 ②与金属键强弱有关的性质:金属的硬度、熔点、沸点等(至少列举三种物理性质)。 2.金属特性 特性 解释 导电性 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电子在金属内部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导热性 通过自由电子的运动把能量从温度高的区域传 到温度低的区域,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同样的 温度 延展性 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原 子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各层金属原子之间仍 保持金属键的作用 [核心·突破] 1.金属键????? 成键粒子: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成键本质: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间 的静电作用 成键特征: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存在于:金属和合金中

2.金属晶体的性质 3.金属键的强弱对金属物理性质的影响 (1)金属键的强弱比较:金属键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外围电子数,原子半径越大,外围电子数越少,金属键越弱。 (2)金属键对金属性质的影响 ①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越高。 ②金属键越强,金属硬度越大。 ③金属键越强,金属越难失电子。如Na的金属键强于K,则Na比K难失电子,金属性Na比K弱。 【温馨提醒】 1.并非所有金属的熔点都较高,如汞在常温下为液体,熔点很低,为-38.9 ℃;碱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较低,K-Na合金在常温下为液态。 2.合金的熔点低于其成分金属。 3.金属晶体中有阳离子,无阴离子。 4.主族金属元素原子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多少,可通过价电子数的多少进行比较。

2019-2020人教版高中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质第三章《晶体结构和性质》测试卷

第二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已知食盐的密度为ρ g·cm-3,其摩尔质量为M g·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则在食盐晶体里Na+和Cl-的间距大约是() A. B. C. D. 2.物质结构理论推出: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叫金属键.金属键越强,其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且据研究表明,一般说来金属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数越多,则金属键越强.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的硬度大于铝 B.镁的熔沸点低于钙 C.镁的硬度小于钾 D.钙的熔沸点高于钾 3.在a mol石墨中含C—C键数为() A. 4a×6.02×1023 B.a×6.02×1023 C.a×3/2×6.02×1023 D. 8a×6.02×1023 4.下列化学式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A. NaOH

B. SiO2 C. Fe D. C3H8 5.某固体仅由一种元素组成,其密度为5.0 g·cm-3,用X-射线研究该固体的结构时得知:在边长1×10-7cm的正方体中含有20个原子,则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接近下列数据中的() A. 32 B. 120 C. 150 D. 180 6.根据下表给出物质的熔点数据(AlCl3沸点为160 ℃),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MgO中的离子键比NaCl中的离子键强 B. SiCl4晶体是分子晶体 C. AlCl3晶体是离子晶体 D.晶体硼是原子晶体 7.硼镁化合物刷新了金属化合物超导温度的最高记录.该化合物晶体结构中的重复结构单元如图所示,12个镁原子间形成正六棱柱,两个镁原子分别在棱柱的上底和下底的中心.六个硼原子位于棱柱内,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 Mg14B6 B. MgB2 C. Mg9B12 D. Mg3B2 8.碳化硅的一种晶体(SiC)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其中碳原子和硅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下列三种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 碳化硅中,它们的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 ℃ ℃ ℃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 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020-2021学年度高中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试卷(物质结构与性质)

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中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试卷 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温馨提示:相对原子质量:Mg-24 Cu-64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CH4)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可燃冰中不存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为 A.极性共价键B.非极性共价键C.氢键D.分子间作用力 2.原子轨道s、p、d、f上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 A.1、3、5、7 B.2、6、10、14 C.1、2、3、4 D.2、4、6、8 3.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以下元素属于p区的是A.Fe B.Mg C.Br D.Cu 4.某主族元素的原子,M层上有一个半充满的能级,这种原子的质子数 A. 只能是7 B. 只能是15 C. 是11或15 D. 是11或13 5.某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4s2,其应在元素周期表中 A.第四周期ⅡA族B.第四周期ⅦB族 C.第四周期ⅦA族D.第四周期ⅡB族 6. 下列晶体中,属于金属晶体的是 A.MnO2B.Zn C.SiO2D.C60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处于能量最低状态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B.3s2表示3s能级有两个轨道 C.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D.同一原子中,3d、4d、5d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8.下列极性共价键中,极性最强的是 A.H—F B.H—O C.H—N D.H—C 9.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PCl3B.BF3C.XeF4D.HCl 10.对Na、M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NaOH< Mg(OH)2< Al(OH)3 B.第一电离能:Na< Mg Mg >Al D.还原性:Na> Mg >Al 11.下列轨道表示式能表示氮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 A.B. C.D. 12.下列说法与配合物的形成无关的是 A. 除去铁粉中的SiO2可用强碱溶液 B. 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O2强 C. 向Fe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D. 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加入氨水至沉淀消失 13.元素周期表中,第一至六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数为 A.2、8、18、32、72、98 B.2、8、8、18、18、32 C.2、8、8、18、32、32 D.2、8、18、32、32、72 14.下列分子中键角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测试题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核磁共振(NMR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有NMR 现象。试判断下列哪种原子不能..产生NMR 现象 A .13 6C B .147N C .168O D .31 15P 2.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Cl - 的电子排布式:1s 22s 22p 63s 23p 6 B.乙醇的结构简式:C 2H 6O C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3. 膦(PH 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有磷化氢。它的分子构型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PH 3的叙述正确的是 A.PH 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B .PH 3是非极性分子 C .PH 3是一种强氧化剂 D .PH 3分子的P -H 键是非极性键 4.下列关于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钾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故钾的活泼性强于钠 B .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故第一电离能必定依次增大 C .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 s 2n p 6(若只有K 层时为1s 2)的原子,第一电离能较大 D .对于同一元素而言,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5.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A .ls 22s 22p 63s 23p 3 B .1s 22s 22p 3 C .1s 22s 22p 4 D .1s 22s 22p 63s 23p 4 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的是 A .六氟化硫 B .光气(COCl 2) C .二氟化氙 D .三氟化硼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B .3p 2表示3p 能级有两个轨道 C .同一原子中,1s 、2s 、3s 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D .同一原子中,2p 、3p 、4p 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8.下列关于丙烯(CH 3—CH =CH 2)的说法正确的是 2 8 6 +16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习题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第1章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电子层中,原子轨道数目为4的是() A.K层B.L层C.M层D.N层2.p轨道电子云形状正确的是() A.球形对称B.对顶对称 C.极大值在x、y、z轴上的纺锤形D.互相垂直的花瓣形3.表示一个原子在第三电子层上有10个电子可以写成()A.310B.3d10C.3s23p63d2D.3s23p64s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B.3p2表示3p能级有两个轨道 C.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D.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5.下列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中,对应于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A.3s23p1 B.3s23p2C.3s23p3D.3s23p4 6.下列各组元素中,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的是() A.H、Li、Na、K B.Na、Mg、Al、Si C.I、Br、Cl、F D.F、O、N、C 7.下列电子排布中,原子处于激发状态的是() A.1s22s22p5B.1s22s22p5 C.1s22s22p63s23p63d44s2D.1s22s22p63s23p63d34s2 8.若将15P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写成1s22s22p63s23p x23p y1,它违背了()A.能量守恒原理B.泡利不相容原理 C.能量最低原理D.洪特规则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3周期所含元素中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B.铝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C.在所有的元素中,F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D.钾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10.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1。根据下表所列数 B.元素Y是ⅢA族的元素 C.元素X与氯形成化合物时,化学式可能是XCl

(完整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及答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测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Be9 C 12 O 16 Na 23 Mg 2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W ü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A .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 .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 .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2.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A.可溶于水B.具有较高的熔点C.水溶液能导电D.熔融状态能导电 3.某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它们的原子具有不同 ..的()A.质子数B.质量数C.原子序数D.电子数 4.下列分子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A.氨B.四氯化碳 C.氮D.二氧化碳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4和NO2都是共价化合物 B .CCl4和NH3都是以极性键结合的极性分子 C.在CaO和SiO2晶体中,都不存在单个小分子 D.甲烷的分子是对称的平面结构,所以是非极性分子 6.某主族元素的原子,M层上有一个半充满的亚层(即该亚层的每个轨道只有1个电子, 这种原子的质子数() A.只能是7 B.只能是15 C.是11或15 D.是11或13 7.某元素X最高价含氧酸的分子量为98,且X的氢化物的分子式不是H2X,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分子式可表示为H3XO4 B .X是第二周期V A族元素 C .X是第二周VIA族元素 D .X的最高化合价为+4 8.某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排布是5s25p1,该元素或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该元素单质是导体B.该元素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盐酸反应C.该元素的氧化物的水合物显碱性D.该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呈+5价 9.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冰(固态水)中,既有极性键、非极性键,又有氢键 B.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 C.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D.金属晶体的熔、沸点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

物质结构与性质 测试题

物质结构与性质测试题(一)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Be9 C 12 O 16 Na 23 Mg 2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 .H3O+ C .NaH D .H2O2 2. 据最新科技报道: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新型氢微粒,它是由3个氢原子核和两个电子构成,对这种微粒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氢的一种新的同素异形体B.是氢的一种新的同位素 C.它的组成可用H3表示D.它比普通的氢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3.C60与现代足球有很相似的结构,它与石墨互为 A.同位素B.同素异形体 C.同分异构体 D .同系物 4.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是5s1,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其单质常温下跟水反应不如钠剧烈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小 C.其碳酸盐易溶于水 D.其氢氧化物不能使氢氧化铝溶解 5.右图是氯化钠晶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与每个Na+距离最近且等距离的几个Cl-所围成的空间的构形为() A.正四面体形 B.正六面体形 C.正八面体形 D.三角锥形 6.在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B.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C.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均很高D.稀有气体的原子能形成分子晶体 7.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冰(固态水)中,既有极性键、非极性键,又有氢键 B.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 C. 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D.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 8.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量子数n决定原子轨道的能量; B. 主量子数n是决定原子轨道能量的次要因素; C. 主量子数n值愈大,轨道能量正值愈大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