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策略新探

南京晓庄学院附小金立义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阐释在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为什么要立足、超越、回归文本,什么是立足、超越、回归文本,又怎样立足、超越、回归文本,以及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三者关系。

【关键词】

文本、立足、超越、回归、统一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教学上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肤浅甚至误解,导致教学操作失当,如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造成了语文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它本该有的价值……

语文课走样了,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语文的主体被淡化,甚至失落了。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老师困惑了,茫然了,发出了感叹:课改了,语文课不会上了。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改革?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

进行思考与探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思考,认为阅读教学的改革应该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和回归文本”的统一。

一、立足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

1.为什么要立足文本?

①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所需。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纽带。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教材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因为任何教材都蕴含着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而教学只有立足文本,才能把教材中的文化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品性的陶冶。

② 文本的价值决定了教学要立足文本。

就语文教学而言,文本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强调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要求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样一个蕴含着社会规范文化、凝聚了许多专家、一线教师心血、智慧的“文本”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因此阅读教学根本任务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研读文本,对文本悟义、悟道、悟情、悟法。

2.什么是立足文本?

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徜徉文本,静心阅读,吟咏品味,含咀英华,和大师对话,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3.怎样立足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师生之间展开语文活动的首要凭借,也是核心材料。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蕴藏的含义,体会文字里流淌着的情感。

① 抓住主线,整体设计。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正曾经说:“我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备课上的!”细细品味霍老的话,觉得意味深长:霍老是把主要的时间花在了备课上,而我们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改作业了,用在补差上了。教材没有研读好,就去上课,这样的课质量能高吗?质量不高,再去恶补,恶性循环,循环往复,语文的教学质量怎能高?

要想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首先要务本: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地把握住作者的价值取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材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整体设计教学思路。

所谓的整体设计就是要宏观把握教材,扣住课文的主线,抓

牵一发而带全身的问题进行教学。

【典例一】《最大的麦穗》的整体设计:(苏教版教材第11册)

抓“错失良机”一词进行教学:“良机”在课文中指什么?弟子们是怎么错失良机的?(课文3-4小节主要讲了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错失良机呢?(课文第6小节即苏格拉底的话)你从“错失良机”中明白了什么?(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典例二】《珍珠鸟》的整体设计:(苏教版教材第8册)

抓“美好的境界”一词进行教学设计:课文中“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课文4-6节讲人与鸟相处得很和谐)美好的境界又是如何创造的呢?(课文的1-4小节描写了作者是怎么善待珍珠鸟的)

【典例三】《剪枝的学问》整体设计:(苏教版教材第6册)抓“我”的心理变化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围绕这4个关键词语先提问,再研读课文。

【典例四】《石头书》整体设计:(苏教版教材第5册)

抓“刨根问底” 进行设计:川川和磊磊问了哪些问题?又刨到了哪些学问呢?

整体设计由于目标集中,环节简单,节省了大量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思考,真正地到文本里走了几个来回,学生成了阅读的主人。

② 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教学有了主线,教师还要考虑应该抓住哪些词句让学生进行感悟,把立足文本落在实处,体现语文课的味道。

立足文本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感悟。什么叫读书?触摸文本,披文入境,潜心会文,这叫读书。什么叫感悟?感受领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悟遣词造句之妙,悟布局谋篇之美,悟情感思想之真。

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精细阅读,乃古代之良好传统。品词析句就是立足文本的具体体现。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A抓关键点导悟。

关键点是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提纲挈领,全毛皆顺。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珍珠鸟》第四小节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来体会珍珠鸟的胆子是逐步变大的:只在→竟然→索性→反而;笼子四周→我的桌上→我的杯子上→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的手指,让学生在读这段话时注意这些词语,再连起来想一想,看看悟出了什么。由于教师引导巧妙到位,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出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人和鸟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B导语描述促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课堂上的导语能促进学生

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教师充满激情,绘声绘形,栩栩如生的描述,学生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在脑中很快形成表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体悟。

C想象情境促悟。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悟,想象就是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它是感悟的催化剂,能激活思维。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脑中浮现出形象来,再通过脑中的形象来品味语言,这样学生悟得深。

比如在执教《白鹭》时:“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这样的段落让学生读完后,想一想,在脑中浮现出白鹭的形象来。

D强化诵读体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凡读书,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诵读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重点小节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去读,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E自读批注感悟。

王尔德曾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可见习惯非常重要。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

习惯,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的练习,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习惯是“自动化”,学生一旦养成批注的阅读习惯,自然能读

进去,能真正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内含。

总之,文本文本,教学之本,学习之本。立足文本,解读文本,用好文本,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是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是语文教学之根。根深才能叶茂。离开了文本,其他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因而阅读教学只有立足文本,方能“壮基保底”,让语文不变味,不走样。

二、超越文本,扩大文本的价值。

学生接受文本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也就是说既“重文本”

又“超文本”。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研究文本中哪些地方该

让学生超越, 让学生在超越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1.为什么要超越文本?

①文本的容量有限。

“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

材提供的文本容量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②语文学习的规律决定的。

语文的学习是积沙成塔,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据有关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课本的4.5倍的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规律,超越文本。

2.什么是超越文本?

超越文本有两层含义:

一是让阅读教学“回归生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

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语文之树生命常青的命根,更是阅读教学的命根。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面对“枯枝朽木”而陷入死水一潭之中。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必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一是打破“课堂空间”的束缚,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二是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背景和对生活的理解,个性化、生活化地“解读”文本,即创造性阅读。

二是让学生与书结伴,与书同行,博览群书,书香飘溢童年。3.怎样超越文本?

①在阅读的想象中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课文常常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词句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

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动员学生想象30年后,当我真的与老人相遇时,我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的特点。

②在阅读的范围上超文本。

阅读教学确立“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正是追求阅读范围上的这种沟通。在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300篇左右,只有三四十万字,这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应当是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教师要把课外阅读变成常规化、常态化,让课外阅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要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读美文,读时文,读经典名著,读热销儿童小说。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作品“马小跳系列”等。教师要在班级营造读书的氛围,要引导鼓励,甚至和学生一道读,还要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排行榜、小书虫评比活动,开出必读书目并建立题库进行跟踪评价。

③在体验性阅读中超越文本。

现代阅读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注重情感体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文章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产生强烈感情,获得独特的体验,超越文本所赋予的意蕴。

比如《剪枝的学问》教学,学生明白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例来谈感受。如有的学生就说:“平时作业错了,我有时不能及时订正,现在我知道了及时订正,是为了减少错误,提高成绩。”

④同异结合法超越文本。

阅读教学中,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如阅读《三袋麦子》一文后,让学生思考:你最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它聪明能干。先作求同思维,肯定学生的分析。再作求异

思维,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假如给你一袋麦子,你准备怎么做呢?让学生假设自己,提出自己的办法。有的学生就提出来:吃一半,留一半,这样做最保险。

总之超越文本,大大地拓展了阅读教学的空间,学生把课文越读越长,课本越读越厚,学生的视眼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耳朵灵敏了,智慧变多了。文本的价值也在超越中得以扩大。

三、回归文本,提升文本的价值。

1.为什么要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无度,很容易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局面。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适度超越,更要注意适时回归。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只有回归文本的超越才会让文本催生出真实而丰盈的教育意义。及时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获得积累,确保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什么是回归文本?

回归文本,就是对文本价值的再提炼,再认识,再领悟,再尊重。与立足文本比较,应该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是学生认识的飞跃,发展的体现。

3.怎样回归文本?

回归文本的形式很多,方法灵活,现列举几例:

①用成语歌或名句回归。

在学生学完课文或某一部分后,出示一组与课文相关的成语歌或名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认识。如学习完《九色鹿》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一组成语歌:

如《九色鹿》执教结束时可以出示一组成语歌:

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反复无常

背信弃义

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恩重如山

感激涕零

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②诵读法回归。

一些感情丰富的课文,在学习完后无需再说什么了,把课文拿起来读一读,用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唤醒、来触动、来引爆学生的情思,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立足文本智慧拓展

立足文本智慧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归根结底,就是要其成为儿童自己的一方土壤,一方让他们放飞想象翅膀,敞开倾诉胸膛,种植美好梦想的田地。要种好这块地就要通过一堂课,一篇课文,一次活动来丰盈学生的语文生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手中的“教材”是我们老师最直接的“劳动工具”,所以我们要最大效度上地使用它们,走好平时课堂的延伸之路,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有人说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为师者就必须用好。而语文课外延伸就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课文中重点的段落内容和课文中心的体现,学生能从中直接通过观察理解课文中心的素材。所以抓住教材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利用课外阅读所积累的知识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的方法之一。如:《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而蝈蝈却因为懒惰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本文篇幅较短,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教育意义——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为文本增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活用巧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他们的口语说话能力,感悟课文内容。 教材中课后编者设计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访问或亲自动手翻阅资料才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做课前的知识准备工作,然后到课堂中来进行知识汇报。这些知识大都是对课文中心的进一步提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的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设有详加描述,空白的存在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时趁热打铁,出示书后第五题:以“想象人类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练习“说一说,写一写”,提醒学生可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来描述,这也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在小组交流碰撞中,学生奋笔疾书。“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小心翼翼地带到了人间,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小孩们从山间的羊肠小道上跑下来,手里捧着色彩斑斓、芳香四溢的鲜花。普罗米

回归中缺失值处理方法

在《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对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处理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法,可以供我们设计的时候参考: 新生成一个由用户命名的序列,选择处理缺失值的替代方法,单击Change按钮。替代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Series mean:表示用整个序列的均值作为替代值。 ②Mean of nearby points:表示利用邻近点的均值作为替代值。对此用Span of nearby points框指定数据段。在Number后输入数值k,以表示缺失值为中心,前后分别选取k个数据点。这样填补的值就是由这2k个数的平均数。也可以选择All,作用同Series mean选项。 “附(邻)近点的跨度”:系统默认的是2,即缺失值上下两个观察值作为范围。

若选择“全部”,即将所有的观察值作为临近点。 ③Median of nearby points:表示利用邻近点的中位数作为替代值。数据指定方法同上。 ④Linear interpolation:为线性插值法,表示利用缺失值前后两时点数据的某种线性组合进行填补,是一种加权平均。 线性插值法应用线性插值法填补缺失值。用该列数据缺失值前一个数据和后一个数据建立插值直线,然后用缺失点在线性插值函数的函数值填充该缺失值。如果前后值有一个缺失,则得不到缺失值的替换值。 ⑤Linear trend at point:为线性趋势值法,表示利用回归拟合线的拟合值作为替代值。 缺失点处的线性趋势法应用缺失值所在的整个序列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然后用该回归方程在缺失点的预测值填充缺失值。 *注意:如果序列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据为缺失值,只能利用序列均值和线性趋势值法处理,其他方法不适用。

小学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方法-精品文档

小学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方法 纵观当下的课堂,课内拓展阅读被“泛化、异化”的现象并不鲜见。课内拓展阅读不能够与教学目标挂钩,于是,“查阅资料”成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规定动作”。课内拓展阅读与文本间只是生硬的 “ 1+1”,目标被丢弃,学生的思维只是形式上的“迁移”。课内拓展阅读成了文本之外的“陌生人”,它不能与文本的主旨呼吸与共,不能成为学生文本学习的促进资源。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知识的场所,是充满变化的情景化场所。[1] 拓展文本的出发点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迁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动态地把握教学流程,对拓展内容进行灵活的安排、取舍,从而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 一、以“题目”拓文 有的课题本身就含有丰富的阅读元素,可以由题目引入进行拓展。如教学《雾凇》一课时,在揭示课题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了解雾凇吗?学生交流后,老师相机出示散文――《雾凇,是故乡冬季里最美的花朵》:仿佛一个美丽奇幻的梦,当橘黄色的阳光在清晨时分冉冉地爬上窗台,一树树美轮美奂的雾凇,变魔术般在清冷的空气中盎然怒放了?? 围绕课题拓展的这段资料,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见闻,也为接下来学习课文时感受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奇特壮美,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以“作者”拓文 学习《去年的树》时教师向学生推荐日本昭和时期著名的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然后阅读他的《小狐狸买手套》《蜗牛的悲哀》《白蝴蝶》等,这样就慢慢地形成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主题拓展阅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南吉童话作品中的“物哀”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在课前、课尾或课中,适时地把作家请出场,推荐给学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对作家的初步认识。 三、以“人物”拓文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如果仅仅通过文本的学习,同学们心目中的刘备只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人。其实,刘备的性格也有他的多面性。为了让学生对刘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习课文后,相机出示阅读材料:当他听到关羽的死讯传来,便大叫一声,昏绝于地??这段拓展阅读表现的是刘备的重情贵义。又如小说第三十四回中写刘备乘着酒兴对刘表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段拓展材料的呈现虽然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远大志向,但刘备说得不是地方,不是时候,显得有些高傲,又从反面展现了他的郁郁不得志。 学生阅读了这两则资料以后,对刘备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学生一定会对原著倍感兴趣,读书良好愿望的激发可谓一气呵成。 四、以“内容”拓文 1.课前拓展阅读为了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和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拓展阅读。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有关宋庆龄的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有必要“回归文本”。 一、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是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台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泰戈尔《金色花》的教案。设计者在情境导入后直接进入品读过程: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小组长陈述推荐理由)。

3.品读。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二、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深刻理解文本 如果课堂中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是有可能提出问题思考的。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并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本。 今天,美学与读者中心论被渐渐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在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和改革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文本解读逐步走向了“思而不学”的极端。这种理念下的语文课,老师片面地认为文本是引子,是催化剂,以至于本末倒置,游离文本而言其他,形成“扯皮语文”。如某一个老师教学《竹影》,课堂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而且文本主题被误读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回归中缺失值处理方法

回归中缺失值处理方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在《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对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处理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法,可以供我们设计的时候参考: 新生成一个由用户命名的序列,选择处理缺失值的替代方法,单击Change按钮。替代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Series mean:表示用整个序列的均值作为替代值。 ②Mean of nearby points:表示利用邻近点的均值作为替代值。对此用Span of nearby points框指定数据段。在Number后输入数值k,以表示缺失值为中心,前后分别选取k个数据点。这样填补的值就是由这2k 个数的平均数。也可以选择All,作用同Series mean选项。 “附(邻)近点的跨度”:系统默认的是2,即缺失值上下两个观察值作为范围。若选择“全部”,即将所有的观察值作为临近点。 ③Median of nearby points:表示利用邻近点的中位数作为替代值。数据指定方法同上。 ④Linear interpolation:为线性插值法,表示利用缺失值前后两时点数据的某种线性组合进行填补,是一种加权平均。 线性插值法应用线性插值法填补缺失值。用该列数据缺失值前一个数据和后一个数据建立插值直线,然后用缺失点在线性插值函数的函数值填充该缺失值。如果前后值有一个缺失,则得不到缺失值的替换值。 ⑤Linear trend at point:为线性趋势值法,表示利用回归拟合线的拟合值作为替代值。 缺失点处的线性趋势法应用缺失值所在的整个序列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然后用该回归方程在缺失点的预测值填充缺失值。

立足文本

立足文本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 立足文本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 张林静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教学价值,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语言点,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生字词语,标点符号,空白点,矛盾冲突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教学价值,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以下是笔者在挖掘语言点上的一些思考: 一、根据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挖掘语言点。 《课程标准》中按不同的学段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的基本依据。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篇课文的训练重点。 教学二年级课文《酸的和甜的》,我们首先考虑,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而低年级的小朋友有时因不理解词意,说起话来还是有困难的,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特点,我们把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定为:理解感悟“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小猴子的出现与小松鼠和小兔子不同,他不受旁人的影响,先“望”再“爬”然后“摘”。为什么小猴子能有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动作,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课文的重点。成熟的葡萄的颜色、样子孩子们生活中已经有过感受,只要再给予图片的直观感受,葡萄的甜

立足课堂,立足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立足课堂,立足文本—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凤岗中心小学赖秀英 一、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 (一)、强化朗读,点燃激情 “文章情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朗读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在朗读中走进作者,把握文章的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品味课文所揭示的人之美、物之美以及语言美,把对美的体验内化为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韵味无穷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 这种方法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彰显了审美情趣,语文课堂也具有了“文学味”。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听课外故事录音。动画片那生动的画面,教师那娓娓动听的话语,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 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三)、利用教材,发掘趣味并积极评价。 让学生坚持阅读。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 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开展“古诗朗诵会”、“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

简单回归分析计算例

【例9-3】-【例9-8】 简单回归分析计算举例 利用例9-1的表9-1中已给出我国历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 (1)估计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基础消费水平。 (2)计算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总体方差S2和回归估计标准差S。 (3)对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 (4)计算样本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 (5)以5%的显著水平检验可支配收入是否对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对Ho :β2=0.7,H1:β2<0.7进行检验。 (6)假定已知某居民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千元,要求利用例9-3中拟合的样本回归方程与有关数据,计算该居民家庭置信度为95%的年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区间。 解: (1)教材中的【例9-3】 Yt =β1+β2Xt +u t 将表9-1中合计栏的有关数据代入(9.19)和(9.20)式,可得: 2?β =2129.0091402.57614 97.228129.009 1039.68314) -(-???=0.6724 1 ?β=97.228÷14-0.6724×129.009÷14=0. 7489 样本回归方程为: t Y ?=0.7489+0.6724Xt 上式中:0.6724是边际消费倾向,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千元,人均消费支出会增加0.6724千元;0.7489是基本消费水平,即与收入无关最基本的人均消费为0.7489千元。 (2)教材中的【例9-4】 将例9-1中给出的有关数据和以上得到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代入(9.23)式,得: ∑2 t e =771.9598-0.7489×97.228-0. 6724×1039.683=0.0808 将以上结果代入(9.21)式,可得: S2=0.0808/(14-2)=0.006732 进而有: S=0.006732=0.082047 (3)教材中的【例9-5】 将前面已求得的有关数据代入(9.34)式,可得: 2 ?βS =0.082047÷14/129.0091402.5762)(-=0.0056 查t分布表可知:显著水平为5%,自由度为12的t分布双侧临界值是2.1788,前 面已求得0.6724?2 =β,将其代入(9.32)式,可得: 0560.01788.20.67240560.01788.26724.02?+≤≤?-β 即:0.68460.66022≤≤β (4)教材中的【例9-6】 r2=1 - SST SSE = 1- 96.7252 0.0808 = 0.9992 上式中的SST是利用表9-1中给出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的: SST=∑2t Y -(∑Yt )2/n =771.9598-(97.228)2÷14=96.7252

立足文本 有效阅读

京津冀三地 教师论坛征文 立足文本有效阅读 如何开展基于课文本位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 肖艳梅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 2016.9

立足文本有效阅读 如何开展基于课文本位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 【摘要】阅读理解教学要紧紧抓住文本内容,立足文本,进行有效阅读。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教学中怎样抓住文本进行有效阅读:通过预习,达成识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通过课堂教学,达成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求得用法的目的;通过课后拓展达成用语言的目的。总而言之: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抓手,只有立足文本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立足文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运用有效阅读 阅读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做到理解是不够的。阅读理解的基础是阅读,目的是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能够学会生字新词,能够熟练阅读文本,能够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够积累语言,并运用到的自己的写作中。习得语言然后运用,是阅读教学的程序,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立足文本,只有立足文本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只有有效的阅读,才能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读书,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有效阅读的前奏 常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低年级的孩子也可以形成不俗的理解能力,当然这得靠长期的训练,系统的训练。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我就开始带着孩子们学习怎样预习一篇课文。预习方法如下: 第一步是读课文。要能够读通读顺课文,标出自然段。具体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在此基础上还要读流利,不能磕磕绊绊。 在预习中开始要求孩子最少要读五遍。慢慢地,根据学生识字量大小、阅读能力的强弱,变成弹性要求,只要读顺畅,几遍都可以,这样孩子们都努力去读。读得越多,识字量越大;识字量越大,阅读中的字词障碍越少。久而久之形成了良性循环,读书的速度就快了。 第二步是识字。要能够借助音节正确认读生字和认读字,并能够在课文中画出带有这两类字的词语,并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这样也便于家长辅导。会认之后识记字形,用加减换等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并且挑两三个自己认为可以写漂亮的字写在书上。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识字能力,为中高年级自学生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简单回归分析计算例

【例9-3】-【例9-8】简单回归分析计算举例 利用例9-1的表9-1中已给出我国历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1)估计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基础消费水平。 (2)计算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总体方差S2和回归估计标准差S。 (3)对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4)计算样本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 (5)以5%的显著水平检验可支配收入是否对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对Ho:β2=0.7,H1:β2<0.7进行检验。 (6)假定已知某居民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千元,要求利用例9-3中拟合的样本回归方程与有关数据,计算该居民家庭置信度为95%的年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区间。 解:  (1)教材中的【例9-3】 Yt=β1+β2Xt+u t  将表9-1中合计栏的有关数据代入(9.19)和(9.20)式,可 得: ==0.6724 =97.228÷14-0.6724×129.009÷14=0. 7489 样本回归方程为: =0.7489+0.6724Xt 上式中:0.6724是边际消费倾向,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千元,人均消费支出会增加0.6724千元;0.7489是基本消费水平,即与收入无关最基本的人均消费为0.7489千元。 (2)教材中的【例9-4】 将例9-1中给出的有关数据和以上得到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代入 (9.23)式,得: =771.9598-0.7489×97.228-0. 6724×1039.683=0.0808  将以上结果代入(9.21)式,可得:  S2=0.0808/(14-2)=0.006732 进而有:S==0.082047 (3)教材中的【例9-5】 将前面已求得的有关数据代入(9.34)式,可得: =0.082047÷=0.0056 查t分布表可知:显著水平为5%,自由度为12的t分布双侧临

Eviews处理多元回归分析操作步骤

Eviews处理多元回归分析操作步骤操作步骤 1. 建立工作文件 (1) 建立数据的exel电子表格 (2)将电子表格数据导入eviews File-open-foreign data as workfile,得到数据的Eviews工作文件和数据序列表。

2. 计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在窗口中输入命令:cor coilfuture dow shindex nagas opec ueurope urmb,点击回车键,得到各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Coilfuture数列与其他数列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3.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1)观察coilfuture序列趋势图 在eviews中得到时间序列趋势图,在quick菜单中单击graph,在series list对话框中输入序列名称coilfuture,其他选择默认操作。图形表明序列随时间变化存在上升趋势。 (2)对原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 quick-series statistics-unit root test,在弹出的series name对话框中输入需要检验的序列的名称,在test for unit root in 选择框中选择level,得到原数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其他保持默认设置。

得到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检测值0.97大于所有临界值,则表明序列不平稳。以此方法,对各时间序列依次进行ADF检验,将检验值与临界值比较,发现所有序列的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表明各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3)时间序列数据的一阶差分的ADF检验

quick-series statistics-unit root test,在series name对话框中输入需要检验的序列的名称,在test for unit root in 选择框中选择1nd difference,对其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其他保持默认设置。 得到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检测值-7.8远小于所有临界值,则表明序列一阶差分平稳。以此方法,对各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依次进行ADF检验,将检验值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c11809086.html,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 作者:吴永军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01期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这些在改革之初无疑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由于对新理念的误解,或教学中操作失当,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造成了语文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它本该有的价值的局面。笔者认为,就新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既要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硬缠、机械训练的做法,又要给“文本”合理定位,其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 一、立足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基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读是语文学习之重中之重,而立足文本的读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众所周知,就我国现状来讲,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教材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有两种取向,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前者表现在任何教材(特别是人文倾向很重的语文)都蕴含着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后者表现在教材中的文化要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要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品性的陶冶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定向整理功能,即所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社会规范的、稳定的文化,镌刻着人类的智慧;而且选择的过程也是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如教材的编写,都经过了教育者的精心加工、组织,其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就语文来讲,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调要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要求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这样一个蕴含着社会规范文化、凝聚了许多专家、一线教师心血、智慧的“文本”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回归算法

1.2 回归算法实例 1.2.1 算法说明 线性回归是利用称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函数对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建模的一种回归分析方法,只有一个自变量的情况称为简单回归,大于一个自变量情况的叫做多元回归,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都是多元回归。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问题属于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范畴,又称分类(Classification)或归纳学习(Inductive Learning)。这类分析中训练数据集中给出的数据类型是确定的。机器学习的目标是,对于给定的一个训练数据集,通过不断的分析和学习产生一个联系属性集合和类标集合的分类函数(Classification Function)或预测函数)Prediction Function),这个函数称为分类模型(Classification Model——或预测模型(Prediction Model)。通过学习得到的模型可以是一个决策树、规格集、贝叶斯模型或一个超平面。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对输入对象的特征向量预测或对对象的类标进行分类。 回归问题中通常使用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法来迭代最优的特征中每个属性的比重,通过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或错误函数(Error Function)定义来设置收敛状态,即作为梯度下降算法的逼近参数因子。 1.2.2 实例介绍 该例子给出了如何导入训练集数据,将其解析为带标签点的RDD,然后使用了LinearRegressionWithSGD 算法来建立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型来预测标签的值,最后计算了均方差来评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吻合度。 线性回归分析的整个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如下三个步骤: (1)寻找合适的预测函数,即上文中的h(x) ,用来预测输入数据的判断结果。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或分析,知道或者猜测预测函数的“大概”形式,比如是线性函数还是非线性函数,若是非线性的则无法用线性回归来得出高质量的结果。 (2)构造一个Loss函数(损失函数),该函数表示预测的输出(h)与训练数据标签之间的偏差,可以是二者之间的差(h-y)或者是其他的形式(如平方差开方)。综合考虑所有训练数据的“损失”,将Loss求和或者求平均,记为J(θ) 函数,表示所有训练数据预测值与实际类别的偏差。 (3)显然,J(θ) 函数的值越小表示预测函数越准确(即h函数越准确),所以这一步需要做的是找到J(θ) 函数的最小值。找函数的最小值有不同的方法,Spark中采用的是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 1.2.3程序代码 import org.apache.log4j.{Level, Logger}

多元线性回归的计算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的计算方法 摘要 在实际经济问题中,一个变量往往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例如,家庭 消费支出,除了受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外,还受诸如家庭所有的财富、物价水平、金融机构存款利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在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有多个。这样的模型被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过程与一元线性回归相同,但由 于自变量个数多,计算相当麻烦,一般在实际中应用时都要借助统计软件。这里只介绍多元线性回归的一些基本问题。 但由于各个自变量的单位可能不一样,比如说一个消费水平的关系式中,工资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地区、家庭负担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水平,而这些影响因素(自变量)的单位显然是不同的,因此自变量前系数的大小并不能说明该因素的重要程度,更简单地来说,同样工资收入,如果用元为单位就比用百元为单位所得的回归系数要小,但是工资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变,所以得想办法将各个自变量化到统一的单位上来。前面学到的标准分就有这个功能,具体到这里来说,就是将所有变量包括因变量都先转化为标准分,再进行线性回归,此时得到的回归系数就能反映对应自变量的重要程度。这时的回归方程称为标准回归方程,回归系数称为标准回归系数,表示如下: Zy=β1Zx1+β2Zx2+…+βkZxk 注意,由于都化成了标准分,所以就不再有常数项a 了,因为各自变量都取平均水平时,因变量也应该取平均水平,而平均水平正好对应标准分0,当等式两端的变量都取0时,常数项也就为0了。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β0+β1X1i+β2X2i+…+i i i i h x υβ+ =1,2,…,n 其中 k 为解释变量的数目,j β=(j=1,2,…,k)称为回归系数 (regression coefficient)。上式也被称为总体回归函数的随机表达式。它的非随机表达式为 E(Y∣X1i,X2i,…Xki,)=β0+β1X1i+β2X2i+…+βkXki βj 也被称为偏回归系数(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多元线性回归的计算模型

处理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共线性的几种方法

文章编号:1002-1566(2000)05—0049—07 处理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共线性的几种方法——SA S STA T软件(6.12)中R EG等过程增强功能的使用 高惠璇 (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北京海淀区 100871) 摘 要:本文通过例子介绍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共线性的诊断以及使用SA S SA TA(6.12)软件中的R EG等过程的增强功能处理回归变量共线性的一些方法。包括筛选变量法,岭回归分析法, 主成分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关键词:回归、SA S STA T、共线性、筛选变量、岭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 中图分类号:0212;C8文献标识码:A 回归分析方法是处理多变量间相依关系的统计方法。它是数理统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大量的实际应用中人们也发现:建立回归方程后,因为自变量存在相关性,将会增加参数估计的方差,使得回归方程变得不稳定;有些自变量对因变量(指标)影响的显著性被隐蔽起来;某些回归系数的符号与实际意义不符合等等不正常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就在于自变量的共线性。本文通过例子来介绍自变量共线性的诊断方法以及使用SA S STA T 软件6.12版本中R EG等过程的增强功能处理回归变量共线性的一些方法。 一、共线性诊断 共线性问题是指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时,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或近似线性关系。 共线性诊断的方法是基于对自变量的观测数据构成的矩阵X′X进行分析,使用各种反映自变量间相关性的指标。共线性诊断常用统计量有方差膨胀因子V IF(或容限TOL)、条件指数和方差比例等。 方差膨胀因子V IF是指回归系数的估计量由于自变量共线性使得其方差增加的一个相对度量。对第i个回归系数,它的方差膨胀因子定义为 V I F i= 第i个回归系数的方差 自变量不相关时第i个回归系数的方差= 1 1-R2i = 1 TOL i 其中R2i是自变量x i对模型中其余自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R平方。V IF i的倒数TOL i也称为容限(To lerance)。 一般建议,若V IF>10,表明模型中有很强的共线性问题。 若矩阵X′X的特征值为d21≥d22≥…≥d2k,则X的条件数d1 d k 就是刻划它的奇性的一个指 标。故称d1 d j (j=1,…,k)为条件指数。 一般认为,若条件指数值在10与30间为弱相关;在30与100间为中等相关;大于100表明有强相关。 对于大的条件指数,还需要找出哪些变量间存在强的线性关系。因为每个条件指数对应一

从立足文本到走出文本

从立足文本到走出文本 语文教学只要不满足于文本,只要肯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只要肯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学生就会摆脱心灵的束缚,从而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并因此收获许多感悟,让课堂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标签:文本学生感悟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解决文本知识。但这篇课文只教会学生积累重点是虚词,简略讲讲文本翻译,理清课文层次结构,未免太可惜了。因为本篇所叙述的内容会给人很多启示,如若能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不但对自己的写作(文章结构、材料取舍)很有帮助,而且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可以找到一些学习的方法和与人处事的技巧。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首段,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其技术高超;第二部分是二三自然段,写庖丁熟练解牛的原因,层次清楚;第三部分是第四自然段,寫文惠君由解牛之道悟到养生之道。先写技艺高超,其次追寻其技艺高超的原因,最后由原因悟出道理,此结构明了,思路清晰,学生作文时完全可以借鉴。同时段首摹声绘形来写庖丁解牛,却不言牛挣扎之惨状,可提醒学生在写作时,要选取与自己写作目的有关的内容侧面着笔。 庖丁初解牛时“目皆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方今之时(十九年后)“官止神行”,是自己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没有人天生就会某种技艺或本领,只有刻苦多练习,才能掌握知识与本领,甚至达到某种炉火纯青的地步。初中时学习的《卖油翁》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故而应借此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坚持,多吃苦,多积累。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仍“若新发于硎”,究其原因,因为他深谙牛脉络和筋骨结合的地方,运刀解牛时巧妙地避开了那些会让刀变钝的“技经肯綮”,只在这些地方下刀。即使后来他的技术纯熟了,每次解牛到筋骨结合的地方,仍然会“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这种严谨的态度提醒我们,凡事到了关键处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学习也好,做其他事也罢,小心谨慎,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 再看庖丁漂漂亮亮解完一头牛后的表现,不是迅速缓解自己的疲劳,没有抱怨解牛的劳心伤神,而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满满的都是自豪感和成就感啊。庖丁这种表现告诉我们: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寻找这一行的快乐;干一行,就要千方百计把这一行干得漂亮,干得得心应手,要让这一行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 因为这一课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课堂上引导同学们思考之后,我让学生动笔写写自己学习完本课的收获。当我看到同学们的作业时,我庆幸自己做了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

回归文本,阅读教学的归真之路-2019年精选文档

回归文本,阅读教学的归真之路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误解,致使教学中出现很多失真的乱象。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一些老师或过分对教材进行解构、重组,或寄情声、光、电、影,致使教学常常跳脱课文,游离于“文本”之外,这种片面追求喧哗、虚浮的表象,严重偏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无疑这种大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体验 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放任思想的泛滥,我们要尊重文本, 但不能随意地抛弃文本。 1 阅读教学乱象纷呈只因游离文本 1.1 离弃文本,代之以现代媒体。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是教学的补充和辅助,它的地位不能超越文本。我们可以利用它 引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资源,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能让它成为教学的重心和唯一手段。让学生远离文本,沉浸在声、光、电、影之中,去接受“第二创作”,只能是一种浅阅读、泛阅读,

无法让学生触碰作者的心灵。 1.2引申文本,过度拓展。文本学生还未读懂,就被无限制 地引申、拓展,导致“文本缺席”。这种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 所欲地“自由理解”,绝不是“创造性阅读”。我们要“尊重学 生的个性”,我们“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提倡学生知识生成”,但一味地迁就、放任,就会使教学误入歧途。 1.3解读文本,断章取义。解读文本,只为“学生”、“老师”和“文本”三者的对话,这种没有作者出场的解读,容易因断章取义而误读误解。过分地强调“个性理解”常常会戕害文本的原意,歪曲作者创作的意图,也不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们不能不顾文章的整体内容,断章取义,肆意发挥。 2 回归文本,阅读教学的归真之路 阅读教学,我们一定要尊重文本,敬畏文本,重视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渗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和作者思想感情,要让阅读教学回归文本,返璞归真。 2.1 回归文本,就是要让阅读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探究微旨要义。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课文作为阅读的文本,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凭借和依托。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去挖掘文本知识,传承思想文化,获得情感体验,切不能热衷于声、光、电、影等现代媒体,把阅读教学引向浮浅。教学中

回归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 ——语文高效阅读之一得

回归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 ——语文高效阅读之一得 发表时间:2013-04-02T09:20:57.89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伟萍 [导读]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特别是中考在即的九年级语文的教学效率,从回归文本切入,作了一番尝试。王伟萍 摘要: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特别是中考在即的九年级语文的教学效率,从回归文本切入,作了一番尝试。关键词:质疑;个性化;留白 犹记得在祖国沦亡之前,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拼尽全身的气力在黑板上写就的“法兰西万岁”,时隔经年,仍能感受到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挚爱及失去祖国语言文字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痛楚、悲怆。作为生活在和谐年代的语文教师,近来却对我们的语文教育现状产生了诸多困惑。 语文教育,母语教育也,理应受国人的重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哪一朵不是绚丽多姿、璀璨夺目。但由于网络的普及,多元文化的撞击,有人竟呼吁用鼠标代替书写,用英语代替母语,浅阅读代替经典阅读,母语学习被大大地边缘化了。与此同时,《枫桥夜泊》收入了日本的小学文学课本,在日本家喻户晓;一部《大长今》又打着几多中国文化的印痕;少数韩国学者甚至放出了汉语是他们国家首创的厥词。墙内开花墙外香,此乃困惑一也。 其二,语文教师常会碰到如下几个尴尬的问题:学生最不怕耽误的课是什么课?大部分学生回答是语文课。学生课堂的认真程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最小的学科是什么?仍然是语文。学生在课业辅导上最不需要教师的是哪个学科?当然是语文。以上种种,再加上语文知识的无序性与功效的缓慢性,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总觉得底气不足,于是乎语文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在异侠、玄幻中寻求快感。学生讲起超女、超男头头是道,说起鲁迅、莎士比亚却大皱眉头,于是乎范进出自哪部讽刺小说,有写《武林外史》的,也有写《武林外传》的,让人瞠目结舌之余又不免带来几多感慨。 细究这一切与我们整个社会大气候不无关系,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物质充裕,但同时也带有负效应。如果说当年在大学校园里手捧泰戈尔诗集是一种时尚,但在今天看来却是一种背时。精神家园的丢失是导致学生对语文轻视的根源之一,另外,虽然素质教育已喊了很多年,但台上轰轰烈烈喊素质,底下扎扎实实搞应试却也是一部分事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应试与素质的夹缝中生存,苦不堪言。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的质量,特别是中考在即的九年级语文课的质量,笔者从回归文本切入,作了一番尝试,现介绍如下。 九年级语文,特别是九年级下册语文,因为有升学的压力,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怪圈:因为中考只考课外现代文,既然不考,干脆就另起炉灶。与其花四五节课讲一篇课文,不如做几张中考语文试卷来得实惠。淡出文本或有意绕开课内文本,钻进题海。但笔者认为此举是舍本逐末。课内文本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而且呈梯度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外选的虽也有很好的,但如同山中抓来的中草药。我们既不知药性、又不懂配方,胡乱让人吃一通,吃不进就硬灌,不吃死人才怪。所以,笔者还是老老实实地选择回归文本,让语文教育真正步入扎实有序的轨道。 语文学习又贵在积淀,九年级下册编排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从文学形象的本质来看,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不难看出,文学是对人的本质的艺术揭示和形象概括。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这一切均靠文本承载。换句话说,文本总能提供比其自身更多的意蕴。 回归文本后,怎样让学生跟文本进行有意义对话呢?对话,原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也指国际上两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独白式而言的,是师生间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手段与方式。正如克林伯格所说:“在所有的教学方式中,都进行着最广泛意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课堂上的对话,是师生间借助语言进行的思维的相互转向,是对话主体心灵上的相互回应,也是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的理解和反思。 而在实现学生跟文本进行对话之前,笔者认为有两个前提: 一、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前,必然要先走进文本,进行“备课性的阅读活动”。教师作为较成熟的对话者,要预想以学生的眼界与文本对话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冲突,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和对话架起沟通的桥梁。走进文本要做到知人论世,要读出“作者意识”中透露的“社会文化”和“人类原型”。教师要在深切的体悟后对文本深度理解,才能蓄足与学生课堂对话的“底气”,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对话教学,使课堂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张驰有度、游刃有余。 二、让学生充分阅读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接触文本、诵读文本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在导入新课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但往往在学生没有读熟时,就匆忙抛出一个个问题来追问学生。殊不知,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就要学生与文本对话,这犹如雾中看花、隔靴搔痒,是不现实的。面对一个新的文本,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有滋有味地读,含英咀华,以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也只有充分阅读才能换来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那么,从哪些角度进行对话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读出疑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读出一个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杨修之死》时,笔者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就说:“曹操既已对杨修起了杀心,但为什么最后还要厚葬呢?”“杨修既然如此聪明,但为什么那时候唯独猜测不到曹操对自己的忌恨呢?”学生在质疑中与文本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对话。 2.读出共鸣 教师要引导学生跟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唤起联想,与作者产生共鸣,读活文本。赏析黄蓓佳的儿童小说《心声》时,说起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想念他乡下的爷爷,是因为他的父母常吵架,给他的心理造成了阴影。笔者发现班里的一位男生一直耷拉着头、闷闷不乐。课后笔者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也像李京京的父母,长年在上海,一回来就又吵架,我真的恨不得他们离了算了。”相同的处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震撼了该男生的心,这也算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