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认识论主观题答案

2013认识论主观题答案

2013认识论主观题答案
2013认识论主观题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①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4分)②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8分)

答: (1)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2)①应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需要而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实验获得正确结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集中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经科学实验证明,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的知识与技术手段”,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转变的认识论道理。(9分)

答:①说明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3分);②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3分);

③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错误的发展观带来严重问题。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3分)。

3.试分析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12分)

答:①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政府在密集出招,多措并举反腐。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基于我国反腐败形势政府密集反腐出招。世界的反腐实践证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③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创新反腐机制。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反腐败要树立新理念,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每点3分,第④点和第⑤点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4.请你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怎样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戏小品的创作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小戏小品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实践活动,要推动小戏小品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支持、发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小戏小品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小戏小品能不能得到发展,需要在群众实践中不断检验,看小戏小品能不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小戏小品。(4)实践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小戏小品从群众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群众实践中去。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戏小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5、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9分)

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子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了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2分)④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2分)

6、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答案: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7、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5分)

答案: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5分)

8、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6分)

答案:①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②随着人们对气候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各国已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③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实践、认识、现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分)

9、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说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9分)

答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深入发展。(3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3分)

10、⑴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4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分)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3分)

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2)青年学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当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分)

11. 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8分)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形成的决策和理论,始终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2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站在新的起点上,将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继续闯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3分)

12.辨题:真理永远掌握在专家.权威手中.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分) (2)由于人们的立场等的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个真理.(2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专家.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专家.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2分)真理最终掌握在谁手里,不是以身份和地位为标准的,关键要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2分)

3)我们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 (4)所以,题中观点是片面的.(1分)

13.(1)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9分)

①针对我们面临的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要求,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以及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推进体制创新等,说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开展资源节约、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结合材料,从经济角度谈谈应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6分)

①转换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②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克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现象,减少资产闲置,避免资源浪费。③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应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政治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主观题答题模板作者:王树鑫 1.在《经济生活》非选择题题中,凡是涉及到解决就业措施时,要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个角度进行回答。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1)从国家角度讲(党和政府) ①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⑤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从企业角度讲 ①要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就业人员,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从劳动者角度讲 ①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要积极参加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③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 2.在《经济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涉及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时? (1)坚持科学发展观。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具体内容看材料而进行选择)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看材料而定) (5)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看材料而定) (7)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战略。(看材料而定) (8)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看材料而定) 3.在《经济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涉及到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时,其答题模板是:(1)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4)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5)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4.在《经济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涉及到公司经营成功的原因或措施时?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高二政治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 (1)

高二政治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认识论,第6课) 例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 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答: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分)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分) 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3分) 1、(2012北京卷)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 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12分) 例题: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总的来说,与许多省份相比,浙江的行政干预不仅较为克制,而且更有选择性,注重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凡是民间力量能做的事,政府放手和发动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解决的事,政府尽可能做到不越俎代庖。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暂时看不准或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看准了的,则积极加以总结肯定,予以大胆推广。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式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式 中国古代好事的原因、背景、条件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统一强盛,社会稳定。 经济:小农经济繁荣,工商业不断发展。 思想: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的传统道德。 对外:对外交往频繁,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科技:四大发明领先于世界。 古代不好的事的原因 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腐化。 ②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思想文化上:科学技术出现停滞趋势;传统思想禁锢人的思想。政府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禁锢人的思想。 ④对外关系: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近代好事的原因 政治:民族危机严重,内忧外患,中国人逐渐觉醒。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政治的发展。 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 近代坏事的原因 政治:民族危机严重、政府腐败。

经济: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 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思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50-70年代新中国有利建设的因素 内部: 政治: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经济: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1960年八字方针对经济进行调整。文革时期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调整。 思想:双百方针的提出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对外:50年代一边倒有利于巩固政权,利用苏联援助。60年代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迎来第二次建交高潮。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缓和,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外部: 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 60年代第三世界对中国的支持。 70年代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减轻了对中国的敌视。多极化趋势影响。 50-70年代新中国不利建设的因素 内部:

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典型例题集锦【本人亲自整理】

哲学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典型例题集锦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 课文目录大小标题重点归纳及要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人的目的、意志等)②客观唯心(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一句话连成)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铺开)、自觉选择性。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范围见上目录),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铺开)、自觉选择性。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从“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尊重规律 ②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考政治答题模板》(必修1—4) 《经济生活答题模板》 第一部分:主观题:——关于物价(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 (2)供求影响价格 (3)货币(量、值)影响价格 (4)市场(哄抬物价)影响价格 (5)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影响价格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与生活水平成反向变化 B、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变动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变动影响较大 C、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变动的影响:本商品价格变动与互补品的需求变动成反向变化;本商品价格变动与替代品的需求变动成同向变化。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生产规模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价格(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会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利于社会稳定。 (2)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4)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 (1)政府: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C、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D、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E、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2)企业 A、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B、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C、遵守市场规则,不能哄抬物价。 (3)消费者 A、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B、与违规涨价的行为作斗争。

第二部分:主观题:——关于消费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当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 3、物价水平 4、消费环境 5、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6、社会保障体系体系的完善程度 1、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适当的消费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2、消费会影响经济结构的协调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四种消费观念)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消费的结构是否合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5、消费的水平和质量会影响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 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政府:(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 (3)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4)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 (6)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消费环境。 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者:要努力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部分:主观题——关于发展经济的措施: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和形象。 4、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5、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

2013认识论主观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一、知识再现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的、活动过程、结果受事物及规律制约,是客观的特点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结构和关系 实践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了唯物论,第二、三个特点是坚持了辩证法) 作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提供新的认识工具,锻炼和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主客观联系起来比较对照,用结果检验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表现P48 追求真理是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表现P49 一个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二、考点扫描 1、实践(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4、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三、练习题 1、材料: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的知识与技术手段,对SARS病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2003年5月27日武汉大学宣布: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制出抗击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多肽药物。经科学实验证明,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武汉大学在世界上率先找到抗SARS 药物,这对中国科技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1)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4分) (2)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8分) 2、材料: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以GDP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转变的认识论道理。(9分) 3.材料:反腐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反腐措施就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反腐创新的重点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树立新的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世界各国既有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在反腐道路上加以借鉴。 试分析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12分) 4.材料一小戏小品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生动鲜活,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材料二“群众的文化节日百姓的艺术盛会”。为了充分展示近年来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的丰硕成果,促进基层群众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丰富城乡基层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部、中国文联决定在北京举办“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创作演出成果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展演节目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让基层演员登上首都的大舞台,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到舞台上。节目内容之丰富、参与人数之众多都属于近年来首次。 请你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怎样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 5、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认识论高考题

认识论主观题 副标题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3)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100字左右。 【答案】(1) ①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 ②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 ③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3)(6分)评分量表

经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

经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 一、有关“价格变动与物价稳定”的命题 1.价格变化的原因 设问模式:某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下降)的原因? 答题模板:价值+供求+纸币发行量+市场的缺陷+国家经济政策 答题要素: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下降。 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2.稳定物价的措施 设问模式:谈谈政府如何稳定物价。 答题模板: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量+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答题要素: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二、有关“提高消费水平”的命题 1.影响消费的因素 设问模式: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答题模板:根本原因(生产力)+收入(当前、未来和差距)+物价+其他因素 答题要素: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未来收入预期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③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⑤广告和国家经济政策等。 2.怎样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设问模式:请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考虑,我国应怎样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答题模板:国家(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收入公平、社会保障、开发市场、市场监管)+企业+个人 答题要素: (1)国家 ①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稳定物价)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公平) 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社会保障) 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开发市场)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市场监管) 企业:诚信经营、生产适销对路、优质的商品、提供就业岗位,承担社会责任,自觉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收入 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诚实劳动,积极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 [特别提示](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拓展归纳]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制度与体制保障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预计2018年高考将以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精神等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2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3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开展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是获得对地震认识的来源。(4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将使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4分)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的实际问题。(4分) 3.(1)结合材料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2分)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8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8分) 4、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2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3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开展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是获得对地震认识的来源。(4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将使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4分)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的实际问题。(4分) 3.(1)结合材料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2分)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8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观题答题技巧之万能模板

分析、概括、对策问题答题及大作文写作的万能模板 主观题的答题并不是说想到什么就答什么,我们要捋清思路,既要概述清楚问题,又不要太繁琐,让别人看上去很清爽。我们在答这类型题目的时候不妨借鉴一下一些模板一些套路,但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这些模板套路,就我个人的考试经验而谈,我认为华图给我们提供的万能八条很有用,现就介绍一下万能八条的相关内容及一些套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能八条口诀: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一)“万能八条”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1)根据;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欠风暴”就是最好的社会例证。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 (2)具体措施举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把……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强……的意识;倡导……的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根据;俗话说,“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竿子都是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记者通常被称为“无冕之王”,正是由于媒体和舆论蕴含了无穷力量。媒体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孙志刚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就不会有我国救助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非典发生时,没有《南方周末》关于钟南山院士坦承非典真相的报道,非典造成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答案

哲学认识论专题复习训练题 重点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实践的相关知识: 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关于认识的有关知识 ①认识的含义;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 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关于真理的相关知识 ①真理的含义; 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主观题训练 1.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 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 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 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臶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 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思克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②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 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一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