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洗涤剂去污原理及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精编

洗涤剂去污原理及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精编

洗涤剂去污原理及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精编
洗涤剂去污原理及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精编

洗涤剂去污原理及影响

洗涤效果的因素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洗涤剂去污原理

及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

王金一、去污原理

所谓去污,其本质就是从衣物,布料等被洗涤物上,将污垢洗涤干净。在这个洗涤过程中,借助于某些化学物质(洗涤剂)一减弱污垢与被洗物表面的粘附作用并施以机械力搅拌,使污垢与被洗物分离并悬浮于介质中,最后将污垢洗净冲走。

从目的和机能来说,洗涤过程包括下列要素:

①被称为基质的洗涤对象:

②从基质上被除去的物质、污垢:

③洗涤时使用的洗涤液,即在除去污垢时使用的肥皂溶

液、合成洗涤剂溶液。

通常可将洗涤过程用下式表示:

物品·污垢+洗涤剂→物品+污垢·洗涤剂整个过程是在介质中进行的。粘着污垢的衣物和洗涤剂一起投入介质中,洗涤剂溶解在介质中洗涤液将物品润湿,进而将污垢溶解,使污垢与衣物表面的结合变为污垢

与洗涤剂的结合,从而使污垢脱离衣物衣物表面而悬浮于介质中。分散、悬浮于介质中的污垢经漂洗后,随水一起除去,得到洁净的物品,这是洗涤的主过程。洗涤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分散和悬浮于介质中的污垢也有可能从介质中重新沉积于衣物表面,使被洗物变脏,这叫作污垢再沉积作用。因此性能良好的洗涤剂最少应具备两种作用:一是降低污垢与基质表面的结合力,具有使污垢脱离物品表面的能力;二是具有抗污垢再沉积作用。

二、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中最重要的成分,洗涤剂所表现是的种种功能,如湿润、乳化、起泡、分散、洗涤,都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有关。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在低浓度下就

能显着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有机化

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分子

结构,其结构导致它们具有乳化、

润湿、起泡和洗涤等性能。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分子结构都可用图1表示。

从图1中可看出,表面活性剂含有两个基团,一个是长链非极性基团,能溶于油而不溶于水,也就是所谓的疏水基团。另一端则是水溶性基团,即亲水基。由于表面活

性剂同时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因而它们在水中或在有中都有较好的溶解性。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洗涤剂的分子一端是有机物的大分子,结构和油分子相似,一端是小分子的离子,结构和水分子相似,一端亲油可以和油融合,一端亲水,可以和水亲合,这样就把油污从衣物上分离开了。

三、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

⑴洗涤用水

在我们日常洗衣中,预洗、主洗、漂白、过水、过酸等过程都离不开水,洗涤剂也是溶于水中儿成为洗涤液,从而对织物与污垢发生湿润、膨胀、溶解、乳化、分散等作用,水洗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水,可见水对洗涤效果的重要作用。

我们日常用的水一般来自自来水厂,都含有一定量无机盐类,如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等。而水的硬度大小,是洗涤用水质量的主要问题。长期使用硬度大的水,织物在反复洗涤过程中会泛黄,变硬,甚至破损。

根据水的硬度不同,可将水划为极软水、软水、中等硬水、硬水和极硬水:

㎎CaCO?/㎏水质(㎎/LCaCO?)

<50 极软水

>70 软水

>125 中等硬水

>250 硬水

>370 极硬水

从织物洗涤的角度考虑,水的硬度越小越有利于洗涤。但对洗涤用水水质并无统一标准。根据人们洗涤衣物的经验,希望的洗涤水水质如下:

pH值~7

硬度<25㎎/L,但硬度小于100㎎/L时,不需要采取软化措施。

铁含量<㎎/L,高于L时,易引起织物泛黄

锰含量<㎎/L

洗涤水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杂质,那就是氯。大多数城市自来水都在用氯进行漂白、消毒。长期使用含有氯的自来水洗涤织物,也可导致织物发灰、发黄,并对织物

有损伤,对纤维织物,还将导致吸湿性下降,柔软性变差。

⑵机械力

机械力在洗涤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固体污垢如果无机械力,再好的洗涤剂也很难去除机械作用将新鲜的洗涤剂从洗涤浴传输到织物表面,并将污垢物质转移至洗涤液。有助于洗涤液渗透,从而减弱表面与污垢之间的结合力,使污垢易于脱离。污垢质点越大,在洗涤过程中承受水溶液的冲击越大。机械力作用越强,越可以加速对固体污垢的去除、液体污垢的卷缩和乳化。对于粘性污垢来说,施以机械力的同时采用摩擦剂,是加快去污的很好办法。因此,在织物的洗涤过程中,要使用一些机械力,如揉搓、刷洗、搅拌、拎投、甩干等。

但是,机械力作用太强,在提高了去污效果并降低李污垢聚沉的同时,却促进了污垢再沉积。另外,由于织物材料、新旧程度不同,其耐拉强度也有不同,机械能太大,也可能严重损伤织物。

⑶温度

洗涤温度是影响洗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温度提高有利于去污有效率,增加固定时间内洗涤的污垢去除量。其具体的影响如下。

①提高温度提高了洗涤剂的溶解度,使洗涤过程中洗涤剂能够完全溶解,从而获得浓度较高的洗涤液。

②洗涤温度的升高,也提高了污垢的溶解度,促进油污熔化或软化,有利于油污从织物上去除。

③洗涤温度的提高,使污垢分子和织物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削弱了污垢与织物的结合牢度,是污垢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易于从织物上洗脱,有利于提高去污和抗再沉积能力。

④促进了表面活性剂、织物与污垢的相互作用,从而加速了去污过程。

⑤在含过硼酸钠漂白剂是洗涤剂中,温度越高,漂白效果越好。

⑥一些织物如天然纤维在高温溶液中膨胀,使纤维与污垢的结合作用减弱,也有利于污垢的去除。

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随温度的提高,其乳化、去污能力增强,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温度升至浊点附近,其乳化、增溶作用也大大提高,加强了对污垢的乳化和增溶作用。

因此,温度的提高对洗涤时十分有利的。一般来说,洗涤温度越高,洗涤效果越好。但对于加酶洗衣粉,大多数酶的活性在40℃附近活性最高。如温度升高,可能杀死酶,使酶失效,从而降低去污能力。不同的织物、不同的洗涤剂及不同的污垢,应采用不同的洗涤温度。在特定的条件下,并非洗涤温度越高,洗涤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 《洗涤剂概论》徐宝财编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版

2 《洗衣厂洗涤及洗涤剂配制》张仁里廖文胜编着2003版

影响胶片冲洗效果的因素.

影响胶片冲洗效果的因素 除正确曝光外,胶卷冲洗是决定照片质量的另一重要环节。冲洗时,显影配方、冲洗时间、药液温度和显影过程中的搅动都会影响到负片的密度、反差、影调和层次的表现。因此,“定时、定温、定搅动”成为胶片冲洗的基本要求。 1.显影配方对冲洗效果的影响 不同的显影液配方,显影剂含量不同,其pH值不相同,显影效果也就不同。显影剂含量多,其显影能力强,对胶片还原作用就强;显影液中对苯二酚含量多,反差就大;显影液的碱性强,其显影能力会增强,影像颗粒也会变粗,灰雾度会加大。 2.药液温度对冲洗效果的影响 感光片的冲洗温度一般都标定在18℃-20℃,此时,能得到正常的反差、密度和影调。如果药液温度偏低,显影剂还原能力降低,胶片的密度、反差无法得到正常的表现;如果药温偏高,显影剂还原能力提高,会导致胶片密度增大,反差提高,甚至灰雾度加大。 3.显影时间对冲洗效果的影响 在正常的显影温度下,适当延长或缩短显影时间,可以调控影像的密度和反差。显影时间延长会使感光片的密度增加,如果延长的时间超过一定的临界点,会导致未感光的卤化银还原而产生灰雾,从而降低反差,并影响层次的表现和画面清晰度的表现;相反,缩短显影时间会使感光片的密度减小,反差降低。 显影时间应从胶卷浸入显影液时开始计算,至胶卷完全浸入停显液或定影液中才算结束。不用停显液时,应把第二次水洗30秒的时间计算在内,因为水洗时乳剂中的显影剂依然在起作用。 4.搅动对冲洗效果的影响 冲洗胶卷时的适度搅动,一是防止显影进入胶卷后产生气泡而造成显影不均匀;二是在显影时,从乳剂中溶解下来的溴化物堆积在胶片表面,影响显影剂发生作用,搅动可以驱散这些溴离子,使胶片得以正常显影。搅动次数少,影调柔和、反差偏小;搅动次数多,反差大,则影调较硬。

各种消毒剂优点和缺点

精心整理一、含氯消毒剂 凡是能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统称含氯消毒剂。它是一种古老的消毒剂,但至今仍然是一种优良的消毒剂。通常所说的含氯消毒剂中的有效氯,并非指氯的含量,而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该消毒剂分为以氯胺类为主的有机氯和以次氯酸为主的无机氯。前者杀菌作用慢,但性能稳定,后者杀菌作用快速,但性能不稳定。 常见消毒剂型: ①液氯,含氯量大于99.5%(V/V);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① ② ③ 优点: ①杀菌谱广、作用迅速、杀菌效果可靠; ②毒性低; ③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①不稳定,有效氯易丧失;

②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③有腐蚀性; ④易受机物,pH等的影响。 杀菌作用通常能杀灭细菌繁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 使用方法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方法。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或灭菌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分钟以上;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 ② ③ 面: ④ ⑤ A B C温度温度增高可加强杀菌作用。但不能对次氯酸钠溶液加热,否则会导致其分解,使杀菌效果降低; D有机物有机物的存在可损耗有效氯,影响其杀菌作用。对低浓度消毒液的影响比较明显。淀粉、脂肪、醇类的影响较小(甲醇对次氯酸钠反而有增效作用),但有机物对二氯异氰尿酸钠影响较小; E还原性物质硫代硫酸盐、亚铁盐、硫化物、含氨基化合物等还原性物质,亦可降低其杀菌作用。在消毒污水时应予以注意;

6使用注意事项 ①应置有盖容器中保存,并及时更换; ②勿用于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 ③浸泡消毒时,物品勿带过多水分; ④勿用于被血、脓、粪便等有机物污染表面的消毒。物品消毒前,应将表面粘附的有机物清除; ⑤勿用于手术缝合线的灭菌; ⑥ 1 2 3 ① ② ③作饮水消毒时不仅可杀死水中微生物,而且能杀灭原虫和藻类,具有提高水质和除臭作用。消毒后不产生有害物质,国外称它为理想的化学消毒剂。 缺点: ①有机物对该消毒剂有一定的影响; ②对碳钢、铝、不锈钢等手术器械有一定的腐蚀性;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参照模板)

消毒(灭菌)时,除了应注意消毒方法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外,还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外界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不论使用哪种毒方法,其消毒效果都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掌握和加以利用,能提高其消毒效果,反之则会影响消毒效果或导致消毒的失败。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毒的剂量 消毒剂量是杀灭微生物的基本条件,它包括消毒强度和时间两方面。消毒强度在热力消毒时是指温度高低;在化学消毒时是指物浓度;在紫外线消毒时是指紫外线照射强度。一般来说,增加消毒处理强度能相应提高消毒(杀菌)的速度;而减少消毒作用时间也会使消毒效果降低。当然,如果消毒强度降低至一定程度,即使再延长时间也达不到消毒目的。 二、微生物污染的种类和数量 生物的种类不同,对其消毒的效果自然不同。另外微生物的数量的多少也会影响消毒效果,所以在消毒前要考虑到微生物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来说,微生物的抵抗力越强、污染越严重、消毒就越困难。 三、温度的影响 除热力消毒完全依靠温度作用来杀灭微生物外,其他各种消毒方法亦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无论在物理消毒还是化消毒剂中,温度越高效果越好。关于温度变化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的程度,往往随消毒方法、药物及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可温度系数来表示。 四、相对温度 消毒环境相对湿度对气体消毒和熏蒸消毒的影响的影响十分明显,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甚至导致消毒失败。室内空气甲醛熏蒸消毒的相对湿度应为80--90%,小型环氧乙烷消毒处理的相对湿度以40--60% 为宜,大型消毒(>0.15立方米)为50%--80%。另外紫外线在相对湿度为60% 以下杀菌力较强,在80%--90% 时杀菌力下降30%-40%,因为相对湿度增高回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力。 五、酸碱度(PH值) 酸碱度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某些消毒方法的效果。一方面是PH值对消毒剂本身的影响会降低或提高消毒剂的活性;另一方面是PH 值对微生物的影响。如戊二醛在PH值由3 升至8 时,杀菌作用逐步增强;而次氯酸盐溶液,PH值由 3 升至8 时,杀菌作用却逐渐下降;洗必泰、季铵盐类化合物在碱性环境中杀菌作用较大。 六、有机物质 消毒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往往能抑制或减弱消毒因子的杀菌能力,特别是化学消毒剂的杀菌能力。这是因为一方面有机物包围在微生物周围,对微生物起到保护作用,阻碍消毒因子的穿透;另一方面在化学消毒剂中,有机物本身也能通过化学反应消耗一部分化学消毒剂。各种消毒剂受有机物的影响不尽相同,如在有机物存在时,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显著下降;季铵盐类、双胍类和过氧化合物类的消毒作用受有机物的影响也很明显;但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消毒剂受有机物的影响比较小。如果有机物存在,消毒剂量则应加大。 七、拮抗物质 对于化学消毒方法,要注意拮抗物质的中和与干扰。如:季铵盐类消毒剂的作用会被肥皂或阴离子的洗涤剂所中和;酸性或碱性的消毒剂会被碱性或酸性的物质所中和,减弱其消毒作用。 八、穿透作用 物品被消毒时,杀菌因子必须直接作用到微生物本身才能起杀菌作用。不同消毒因子穿透力不同。例如,干热消毒比湿热穿透力差;甲醛蒸汽消毒比环氧乙烷穿透力差;紫外线消毒只能作用于物体表面和浅层液体中的微生物,一张纸即可使其杀菌力降低95% 以上。

洗涤原理及配方

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要在厨房和卫生间里接触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要用香皂和牙膏;午饭过后收拾餐具要用洗涤剂;晚上冲凉洗衣服要用肥皂和洗衣粉等。那这和化学有什么联系?这其中的联系大着呢。只要生活中留心,就会发现日用品中有好多化学知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洗涤原理 洗涤机制包括润湿作用和洗涤过程。 1.润湿作用 如果没有润湿作用,想把物体洗净是不可能的。润湿作用涉及有关表面的性质。 通常吸附在衣物和皮肤上的污物如尘埃、煤烟、油渍、汗分泌物等,大都是疏水物质。丝、毛、棉、麻等动植物及人造纤维,虽然有的本身亲水(含多个羟基),但大都有一层油膜,故表面也多是疏水的。若要使被吸附的污垢与衣物表面分离,就要求洗涤剂分子一方面能“挤入”织物和污垢之间,在其界面形成一亲水的吸附层,使界面张力降低,因而削弱其粘附力。另一方面,洗涤剂分子又会渗进原来粘在一起的污垢的间隙和裂缝中把他们分散成更小的颗粒。这一作用就是润湿。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能力可用接触角θ来表示。所谓接触角就是指液滴在固体表面形成的角度。当θ=0o时为完全润湿,θ=90o为润湿,90~180o 不润湿,180o完全不润湿。如水对几种面的接触角分别为:石蜡108o,羊毛哗叽141o,雨衣156±9o。可见水对这些物质都不

润湿。 2.洗涤过程 (介质) 洗涤的基本过程为:被洗物一污垢+洗涤剂======被洗物+洗涤剂-污垢 此处的介质决定于是水洗还是干洗,水洗介质为水,干洗介质为有机溶剂。当然,关键是洗涤剂。除上述润湿作用外,还有: ①机械作用。通常与起泡沫有关,借助揉搓及泡沫的活动,使污垢从纤维上脱落; ②乳化作用。使污垢分散,不再回附于纤维; ③增溶作用。污垢可能进入洗涤分子的胶束,最终脱离被洗物。 洗涤剂的去污作用就是上述由降低界面张力而产生的润湿、渗透、起泡、乳化、增溶等多种作用的综合结果。 也可以制备标准人工污布,测定其反光率,作为洗涤剂或一定洗涤过程去污能力的标度。 二、洗涤剂的化学结构 1.洗涤剂的一般组成 洗涤剂是按专门配方配制的具有去污性能的产品。洗涤剂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其主要成分不外乎由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助剂两部分构成。表面活性剂是一种用量尽管很少但对体系的表面行为有显著效应的物质。它们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起到润湿、增

影响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几种因素

影响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几种因素 发表时间:2012-03-14T14:02:56.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6期供稿作者:程义莲 [导读] 医院内的空气消毒对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紫外线作为空气消毒对微生物细胞有明显的致死作用。 程义莲(湖北省仙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仙桃4330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403-02 医院内的空气消毒对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紫外线作为空气消毒对微生物细胞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它的杀菌原理是通过光化合作用于微生物DNA,使其失去转化能力而灭活。但紫外线的杀菌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紫外线灯管的类型质量 它一般是石英玻璃紫外线灯。波长大约为254nm。紫外线管理的使用寿命为1000小时,但一般达到500小时以上,在灭菌消毒时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以保证消毒质量。紫外线灯管的优劣不能根据是否是新的、是否产生蓝色光、是否形成臭氧作判断。其强度必须检测,应1-2月检测一次形成常规。 二、消毒前,消毒时外界环境对其效果的影响 消毒前应注意的问题:①开窗通风空气流通,据实验报告表明,室内外空气细菌数差异大,且菌种不同,消毒前开窗通风,可以减少室内细菌数;②消毒前室内应进行湿式擦拭,这是因为灰尘微粒可以吸收一部分紫外线;③灯管的清洁无尘,据资料表明:如每支灯管均有尘埃覆盖,由于紫外线有穿透力极弱的特点,尘埃可使其强度降低,经用无水酒精擦拭后平均可提高输出强度。 消毒时室内相对静止状态或正常活动状态对其杀菌效果也有明显的影响,据实验报告:室内相对静止时消毒40分钟,空气中细菌数平均可降低61%,但当室内一切活动照常进行同样消毒40分钟时,空气中细菌数只减少29%。 三、消毒的距离持续的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理论认为:紫外线消毒的有效距离在2米之内,灯亮5-7分钟以后照射30-60分钟发现照射距离愈近,杀菌效果愈好,用已知金葡球作试验,在距离紫外线1米处照射30分钟,存活细菌数是7个,在2米处存活细菌数是30个,但经一定时间后,空气中微生物的产生和消毒即会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即紫外线消毒60分钟与消毒100分钟空气中的细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四、不同生物时间对其消毒效果的影响 微生物的不同生物时间对其杀菌效果的影响,有资料认为,夜间紫外线空气消毒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不同的生物时间细菌体内的“光复活酶”有不同的生物效应。在白天细菌体内的“光复活酶”获得能量,使损伤的DNA修复,形成单体细菌重新恢复生物状态。而在夜间则不能发生此生物效应。夜间人员流动相对白天少,空气中尘埃数也较白天少,所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应选择最佳生物时间。 紫外线空气消毒在各级医院普遍使用,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更应重视和排出不利因素,确保和提高紫外线的消毒效果,以达到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

消毒隔离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消毒隔离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 1、消毒: 2、灭菌: 3、标准预防: 二、填空题 1、能够作为灭菌剂的化合物主要有、和等。 2、消毒剂分级标准分为、和。 3、消毒的方法:、、、喷洒、喷雾和熏蒸等。 4、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和等。 5、产 NDM-1 基因的细菌主要有、和等。 6、感染性病人的病房每日一次用消毒剂消毒地面;用mg/L 含氯消毒剂 三、选择题 1、对芽孢无效的消毒剂是:() A70%酒精B 2%碘酊C碘伏D 0.5%过氧乙酸E环氧乙烷 2、临床最常用、消毒效果最可靠的灭菌方法是:() A日光暴晒法B焚烧法C煮沸消毒灭菌法D压力蒸汽灭菌法E辐射消毒灭菌法 3、使用紫外线消毒的机理是:() A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B 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C 破坏结构,使其失去转化能力 D 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其丧失氧化能力 E 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臭氧 4、下列属于高效消毒剂的有:() A 75%酒精 B 0.2%过氧乙酸 C 0.2%新洁尔灭 D 环氧乙烷 E 2%戊二醛 5、中等水平消毒剂有:() A 75%酒精 B 2%碘酊 C 40%甲醛 D 漂白粉 E 0.2%新洁尔灭 6、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 A 了解消毒机的性能 B 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 C 了解消毒的性能影响灭 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 D 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 E 并规定定期监测 7、用碘伏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之消毒之浓度和时间分别是()

A.250mg/L , 20min B. 50mg/L, 40min C. 500mg/L, 30min D. 200mg/L ,15min E100mg/L,15min 8、2%戊二醛对医疗器械浸泡消毒和灭菌之时间分别是() A.20分钟达消毒要求,10 小时达灭菌要求 B. 15 分钟达消毒要求, 4 小时达灭菌要求 C.45 分钟达消毒要求,9 小时达灭菌要求 D. 15 分钟达消毒要求,8 小时达灭菌要求 四、简述题 1、简述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答: 3.简述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 答: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消毒: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消除传 播作用的处理。 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使之达到无菌水平。 3、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目标: 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破损皮肤和黏膜可能含有感染因子,所采取的预防。 二、填空题 1、戊二醛、环氧乙酸和环氧乙烷 2、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 3、浸泡、擦拭、刷洗或冲洗、喷洒、喷雾和熏蒸

清洗处理方法及清洗剂

物理清洗与化学清洗的范围 通常把利用机械或水力的作用清除物体表面污垢的方法叫物理清洗,实际上目前物理清洗还包括利用热能的作用,电流的作用,超声波以及紫外线的作用进行去污的方法,因此凡是利用热学、力学、声学、光学、电学的原理去除表面污垢的方法都应归为物理清洗范围。 把利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水溶液清洗物体表面污垢的方法叫做化学清洗。去污依靠的是化学反应的作用。常见的化学清洗如用各种无机或有机酸去除金属表面的污垢、水垢,用漂白氧化剂去除物体表面的色斑,用杀菌剂、消毒剂杀灭微生物并去除物体表面附着的泥垢或霉斑等。 清洗处理方法及清洗剂 清洗处理方法及清洗剂 用一种清洗方法很少能从金属表面清除掉所有污染物。经常要联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物化法来清洗。除了纯机械清洗外(打磨、研磨),经常也用由化学溶剂配制成的清洗剂,其物理或化学的效果可以用物理过程的方法加以强化,例如超声波。 中世纪人们已知道水有清洗功能,水的液体形式使它可以达到表面的任何部位。时至今日,最常用的清洁方法还是用水溶液,其中又以碱溶液清洗最常用。在这方面,皂化通常不重要。但物理和胶体化学作用是很重要的,例如吸附、脱附,粒子吸引和排斥,乳液形成和破碎。其中表面活性剂起了控制作用。 这些物质中主要是能形成离子的化合物(酸、碱、盐、皂),它们在水溶液中有活性。在这些溶液中,负离子颗粒聚集在受污染的表面区域上使脏的灰尘颗粒带负电荷。由于金属表面也带负电荷,它们就相互排斥。 阴离子对污染物的亲和性不是惟一的活性因素。硅酸盐和磷酸盐能形成相对大的聚合离子(在水溶液中)。它们与销的离子相比,可以将分散的以及水不溶性的脏颗粒漂浮在清洁液中,而且是以胶体形式漂浮,使分散很细的脏东西不会聚结。 除了无机物质外,现代的工业清洗剂有些为有机化合物。其中有些使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有类似肥皂的功能却不会在硬水中沉淀。在所有的工业清洗剂和洗涤剂中都能找到它们。 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不同物质组成,遵循“相似相溶”原理。系数物质仅溶于水或油。表面活性剂由一个亲水基和一个疏水基组成,因此,既溶于水,又溶于油。溶于水溶液时,即使是极少量的表面活性剂也会降低表面张力,它们会集中在界面处形成很高的局部浓度。因此,清洗剂溶液会浸湿,包围并渗透到污染物中,可以改进清洗效果,更方便地清除脏东西。局部浓度会较高。在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表面活性剂会形成分子基团(称为“胶束”),可分散或乳化(分散、使其溶解)水不溶性物质,如油和润滑脂。 在现代工业用清洗剂中,经常联合试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化学物质。清洗剂地作用就是靠各种相互协调地物理和化学作用来实现的。

CIP清洗及影响CIP清洗的因素

CIP清洗及影响CIP清洗的因素 发布时间:2015-01-28 【摘要】啤酒的无菌酿造首先应保证啤酒生产设备的清洁卫生,因此,及时有效地清洗啤酒生产设备,同时进行消毒和杀菌,是啤酒无菌酿造的保障。CIP清洗系统保证啤酒生产设备清洗效果,提高啤酒的安全性。只有了解CIP清洗的影响因素,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清洗工艺,以达到最佳清洗效果。 【关键词】CIP清洗意义影响因素 无菌酿造技术是现代啤酒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保证成品啤酒的生物稳定性,应尽量避免和减少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实现啤酒的无菌化酿造,首先应保证啤酒生产设备的清洁卫生,因此,及时有效地清洗啤酒生产设备,同时进行消毒和杀菌,是啤酒无菌酿造的保障,是保证啤酒风味稳定及啤酒质量的保障。 CIP清洗既Cleaning In Place 简称CIP,是采用一系列清洗剂和消毒剂对食品工业的生产设备、装置和管道的清洗,在无须进行拆卸和安装下就能进行周期清洗和消毒的系统。使用CIP清洗系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清洗设备,去除污物;二是去除和杀死污染的微生物,减少杂菌污染概率。 CIP清洗对啤酒酿造的卫生管理的意义在于:CIP清洗系统保证一定的清洗效果,提高啤酒的安全性;节约操作时间,提高清洗效率;节约劳动力,保障劳动安全;节约水、电、蒸汽等能源;生产设备可实现大型化,自动化水平高;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 1. 随着啤酒酿造工艺的发展,现代啤酒酿造流程比较复杂,管路和设备众多,设备卫生管理任务重、难度大,CIP系统是实现设备清洗无菌的唯一有效途径。 2.在啤酒生产过程中,糖化醪液、麦汁、发酵液和清酒等物料营养成分比较全面,容易成为污染微生物的营养源,而且这些物料有一定的黏度,容易黏附在设备表面,CIP清洗能有效去除表面污物。 3.流体与设备表面接触后,由于表面吸附、温度及化学作用的影响,将在设备表面结垢,成为污染菌生长繁殖的温床,是CIP 清洗的重点。生产过程中,麦汁和啤酒中的蛋白质、脂肪颗粒、酵母细胞、酒花树

影响超声波清洗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超声波清洗效果的主要因素 超声波清洗的主要机理是超声波空化作用,超声波空化的强弱与声学参数、清洗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环境条件有关,要获得良好的清洗效果必须选择适当的声学参数和清洗液。 1. 超声波声强或声压的选择 在清洗液中只有交变声压幅值超过液体的静压力时才会出现负压,在超声清洗槽中的声强要高于空化阈值才能产生超声空化。对于一般液体,空化阈值约为每平方厘米1/3瓦(声压的千方正比于声强).声强增加时,空化泡的最大半径与起始半径的比值增大,空化强度增大,即声强愈高,空化愈强烈,有利于清洗作用。但不是声功率越大越好,声强过高.会产生大量无用的气泡,增加散射衰减,形成声屏障,同时声强增大也会增加非线性衰减,这样都会削弱远离声源地方的清洗效果。对于一些难清洗干净的污物,例如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化纤喷丝板孔中污物的清洗,则需要采用较高的声强.此时被清洗面应贴近声源,这时大多不采用槽式清洗器.而用棒状聚焦式换能器直接插入清洗液靠近清洗件的表面进行清洗。 2. 频率的选择 超声空化阈值和超声波的频率有密切关系。频率越高,空化阈越高,换句话说,频率越高,在液体中要产生空化所需要的声强或声功率也越大;频率低,空化容易产生,同时在低频情况下,液体受到的压缩和稀疏作用有更长的时间间隔.使气泡在崩溃前能生长到较大的尺寸,增高空化强度,有利于清洗作用。目前超声波清洗机的工作频率根据清洗对象,大致分为三个频段;低频超声清洗(20一50KHz),高频超声清洗(50—200KHz)和兆赫超声清洗(700KHz一1MHz以上)。低频超声清洗适用于大部件表面或者污物和清洗件表面结合强度高的场合。频率的低端,空化强度高,易腐蚀清洗件表面,不适宜清洗表面光洁度高的部件,而且空化噪声大。40KHz左右的频率,在相同声强下,产生的空化泡数量比频率为20KHz时多,穿透力较强,宜清洗表面形状复杂或有盲孔的工件,空化噪声较小。但空化强度较低,适合清洗污物与被清洗件表面结合力较弱的场合,高频超声清洗适用于计算机、微电子元件的精细清洗,如磁盘、驱动器,读写头,液晶玻璃及平面显示器,微组件和抛光金属件等的清洗。这些清洗对象要求在清洗过程中不能受到空化腐蚀.要能洗掉微米级的污物。兆赫超声清洗适用于集成电路芯片、硅片及簿膜等的清洗。能去除微米、亚微米级的污物而对清洗件没有任何损伤,因为此时不产生空化作用,其清洗机理主要是声压梯度、粒子速度和声流的作用,特点是清洗方向性强,被清洗件一般置于与声束平行的方向。 3. 清洗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清洗剂的选择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要从污物的性质来选择化学作用效果好的清洗剂;另一方面要选择表面张力、蒸气压及粘度合适的清洗剂,因为这些特性与超声空化强弱有关。液体的表面张力大则不容易产生空化,但是当声强超

各种消毒剂优点和缺点

精心整理 一、含氯消毒剂 凡是能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统称含氯消毒剂。它是一种古老的消毒剂,但至今仍然是一种优良的消毒剂。通常所说的含氯消毒剂中的有效氯,并非指氯的含量,而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该消毒剂分为以氯胺类为主的有机氯和以次氯酸为主的无机氯。前者杀菌作用慢,但性能稳定,后者杀菌作用快速,但性能不稳定。 常见消毒剂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① ②③优点: ① 杀菌谱广、作用迅速、杀菌效果可靠; ② 毒性低; ③ 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精心整理 ①不稳定,有效氯易丧失; ②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③有腐蚀性; ④易受机物,pH等的影响。 杀菌作用通常能杀灭细菌繁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 使用方法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方法。 ① ② ③ 面: ④ ⑤ A B 氢与次氯酸根离子,而失去杀菌作用; C温度温度增高可加强杀菌作用。但不能对次氯酸钠溶液加热,否则会导致其分解,使杀菌效果降低; D有机物有机物的存在可损耗有效氯,影响其杀菌作用。对低浓度消毒液的影响比较明显。淀粉、脂肪、醇类的影响较小(甲醇对次氯酸钠反而有增效作用),但有机物对二氯异氰尿酸钠影响较小; E还原性物质硫代硫酸盐、亚铁盐、硫化物、含氨基化合物等还原性物质,亦可降低其杀菌作用。在消毒污水时应予以注意;

. . F水质的硬度硬度小于400mg/L,对其杀菌作用影响不大。 6使用注意事项 ①应置有盖容器中保存,并及时更换; ②勿用于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 ③浸泡消毒时,物品勿带过多水分; ④勿用于被血、脓、粪便等有机物污染表面的消毒。物品消毒前,应将表面粘附的有机物 清除; ⑤勿用于手术缝合线的灭菌; ⑥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纺织品时,消毒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二、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是一种新型高效消毒剂,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菌作用。它不属于含氯消毒剂,实际上为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在生产稳定性二氧化氯及二元包装的二氧化氯。 1杀菌原理 二氧化氯的杀菌原理:二氧化氯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能使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氧化分解,导致氨基酸链断裂,蛋白质失去功能,使微生物死亡,它的作用即不是蛋白质变性,也不是氯化作用,而是强大的氧化作用,这种作用比氯化作用至少强2.5倍。 2杀菌作用 二氧化氯杀菌谱广,包括几乎所有的常见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繁殖体、细菌芽胞、真菌病毒以及抵抗力强的肝炎病毒等。 3主要优缺点: 优点: ①广谱、高效,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快速无毒使用安全; ②使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作灭菌剂,也可作为消毒、防腐剂和保鲜剂; ③作饮水消毒时不仅可杀死水中微生物,而且能杀灭原虫和藻类,具有提高水质和除臭作用。消毒后不产生有害物质,国外称它为理想的化学消毒剂。 缺点: ①有机物对该消毒剂有一定的影响;

消毒的重要性

规模养殖应强化消毒工作 南川区畜牧兽医局何守平当今养殖经营的最大困扰首推传染性疾病不断发生。而在畜禽传染病防制上的习惯做法是,首先制定良好的免疫计划,使用疫苗;其次采用抗生素及各种化学治疗药物均有效果。但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在养殖场内四处蔓延传播仍时有发生。虽然近年来由于疫苗的开发,使急性传染病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但新的传染病不断侵入,复合型的传染病有逐渐增加的倾向。这显示出改善饲养环境,并把消毒当作控制疾病的根本工作对畜禽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控制疫病应树立正确的消毒观念 (一)为什么要消毒? 1. 集约化饲养增加疾病的感染机会,而且多数是混合感染。 2. 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必须要时间,未产生抗体保护前之危险期。 3. 体外环境病原不断污染,病原浓度不断提高,病原随时乘机感染。 4. 接种疫苗体内产生的是有限的抗体效价、体外环境的病原是无限污染。 5. 接种疫苗产生的有限抗体,是无法抵挡环境无限污染。 6. 必须时时降低环境病原浓度,才能确保畜禽体内疫苗抗体的保护效

果。 7. 使用药物仅对某些细菌有效,对病毒是无效的,而且容易产生抗耐药性。更何况抗病毒药物已经在畜禽临床上禁用。 8. 疫苗抗体与使用药物仅对体内有效,体外病原无效。 9. 许多疫病尚无良好的药物及疫苗可使用。 10. 消毒剂对各种病毒、细菌、霉菌等病原有杀灭效果。 11. 消毒可减少疫病发生、减少投药、降低生产成本。 (二)消毒应选择优秀消毒剂 认清公认有效优良的品牌,质量效果才有保障。标明与公认优良品牌同样成分的产品不一定能到达同样质量及效果,能被公认优良有效品牌的产品,其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佐剂、生产的设备工艺一定有其特殊性。相同成分,不一定达到相同的消毒效果,公认优良品牌产品价格可能较高,但是质量效果有保障,使用后相对成本低。 (三)如何选择优秀有效消毒剂 选择优秀有效消毒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广效:能有效杀灭各种病毒、细菌、霉菌、芽胞、原虫等病原体。 2. 不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受气候、温度、酸碱度(PH值)、硬水、有机物(粪尿、血、油脂)等影响。 3. 无刺激腐蚀性:不会产生刺激味道,无腐蚀性不会腐蚀金属器械,无臭味等。

影响内镜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因素

影响内镜器械清洗效果的因素分析 贺吉群 摘要:目的探索影响内镜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影响内镜器械清洗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内镜器械的清洗应严格按规范程序执行,并注重清洗效果的确认。结论内镜管理人员和清洗执行人员对内镜清洗有足够的认识,对其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按要求对每一道清洗程序认真地落实好,内镜的清洗质量就能得以保证,内镜所致的交叉感染就能有效地控制。 关键词:内镜器械;清洗效果;影响因素 Key words Endoscopic instruments; Cleaning effect; Influencing Factors 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1](以下简称《规范》)明确规定:用于手术的内镜器械及附件都必须灭菌,灭菌之前均须彻底清洗。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更重视灭菌而轻视清洗,殊不知内镜的清洗效果对灭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大量的研究资料[2-5]显示:物理和化学的灭菌方式均不能去除致热源、血迹和微粒等,且任何残留的有机物都能防碍灭菌介质的穿透并使细菌形成保护膜而影响其灭菌效果,从而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严格规范的清洗是内镜手术器械灭菌的先决条件。如何有效地清洗内镜器械,清洗质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已经引起有关院感专家和医院管理专家的高度重视。 1 内镜器械清洗的重要性 1.1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 内镜材质特殊,精密度高,结构复杂,清洗难度较大。用后其管腔、齿槽、关节部位若不彻底清洗将残留大量的致病微生物而形成生物保护膜,妨碍灭菌介质的穿透而导致灭菌过程失败,造成医院交叉感染,威胁患者的健康或生命。有研究[6]显示:通过手工清洗,内镜上附着的污染微生物可以平均降低4个对数级,几乎可以将患者来源的致病微生物全部去除。使用多酶清洗研究发现自然除菌率达98.1%。对AIDS患者使用过的内镜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手工精细地清洗之后HIV检测全部为阴性,这足以说明清洗的重要性。 1.2确保灭菌质量 彻底清洗能去除可见污物,降低内镜器械上的生物负荷,清除细菌内毒素,提高灭菌成功率,确保灭菌时达到无菌保障水平(SAL)10-6。灭菌要达到(SAL)10-6将依赖于设备上污染的微生物数量和类型、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数量以及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对灭菌过程的影响[6]。等离子体灭菌法是目前适合于内镜灭菌的最新的物理灭菌方法之一,Aifa等[5]研究发现10%的血清和0.65%的盐均会使等离子体灭菌器的效果减弱。从而影响灭菌质量。

清洗剂的原理分析(优.选)

3.1项目研究内容的原理简述; 3.1.1带电清洗养护技术 带电清洗养护技术是指对运行中的电子、电器、电力设备在不停电、不停止运行的前提下,利用高绝缘、不燃烧、易挥发、环保型等特性的清洗剂,由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专业仪器、工具遵循专业操作规程作业,迅速彻底清除电路表面及深层的各种静电、灰尘、油污、潮气、盐份、炭渍、酸碱气体等污垢的清洗维护的技术。 带电清洗养护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行业、综合性很强的边缘领域,涉及材料学、电子学、电力学、化学、物理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是包含材料、结构、性能、质量保障、施工技术与组织、经济与成本、使用与维护等诸多子系统的复杂系统。 带电清洗养护技术研究必须研究清洗对象污染物的破坏原理、带电清洗养护剂的研究原理、带电清洗养护过程的工艺原理。 3.1.2污染物的破坏原理 对精密电路而言,由于污秽中盐份、酸碱及其气体和潮气或水份结合便形成电解质溶液,加之炭渍或不活泼金属的存在充当原电池反应的阴极和阳极,使电路表面发生原电池反应,造成电化学腐蚀、漏电、短路、电迁移、信号混乱等;而干燥的灰尘也使触点接触不良而放电,以及造成散热不良和引发火灾事故;酸碱及其气体也直接通过氧化还原腐蚀电路;静电不同程度累积造成元件的软击穿和硬击穿。 3.1.3带电清洗养护剂原理 带电清洁剂的原理是根据设备的污染物质的性质来确定的,由于污染物质分为:极性水溶性残留物、非极性水溶性残留物、非极性非水溶性残留物。带电清洗养护剂是具有稳定的分子电结构的一种复杂的高分子络合结构,并添加有对特定污染物针对性的纳米材料后形成的复合络合结构材料。能够分解和包裹污染物,并迅速挥发或冲走,从而使设备达到清洁效果,并且在设备表面形成无电极的保护膜,使设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无污染的良好工作状态。 3.1.4清洗工艺原理 带电清洗养护技术基本工艺是:通过喷射、渗透、蒸汽风等方法使清洗液分子到达污染物位置,包围、吸附灰尘、油污等污垢分子,挥发或冲洗带走污垢。

二氧化氯消毒剂杀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刘秀岩陈西平丁培孙宗科【关键词】二氧化氯【摘要】目的为了解pH值、有机物对二氧化氯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影响,对其进行了实验室杀菌效果及稳定性等实验观察。方法二氧化氯消毒剂经54℃温箱存放14d,采用丙二酸-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含量与存放前比较。通过调节二氧化氯消毒剂溶液的pH和在菌悬液中加入小牛血清,进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经54℃温箱存放14d,pH值11.02~1.40,二氧化氯含量下降率为4.20%~23.63%不等。25mg/L二氧化氯,作用5min,pH值为11.0~2.0时,对大肠杆菌杀灭率为65.78%~100.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74.85%~100.00%。1000mg/L二氧化氯,作用10min,pH值为11.0~2.0,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率为36.85%~100.00%。芽孢悬液中含25%和50%小牛血清,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效果有影响。结论二氧化氯消毒剂pH值低于5.0时,稳定性较差。杀菌能力随溶液pH值升高和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关键词二氧化氯消毒剂杀菌效果影响因素稳定性 pH 有机物【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know the germicidal efficacy of chlorine dioxide disinfectant under the inˉfluence of pH and organic substance,their germicidal efficacy and stability were observed in laboratory.Methods The stability of chlorine dioxide disinfectant was observed after storing at54℃for14days.Germicidal test was made by adjusting pH.Results The descending rate of chlorine dioxide content ranged from4.20%to23.63%,and pH ranged from11.02to1.40after storing at54℃for14days.From pH11.0to2.0,the killing rate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exposed to the solution containing chlorine dioxide25mg/L for5min were65.78%to100.00%,and74.85%to100.00%.The killing rate of Spores of B.subtilis var.niger exposed to the solution contenting chlorine dioxide1000mg/L for10min was from36.85%to100.00%.Presence contenting25%and50%calf serum in the spore suspension had influence on its germicidal efficacy.Conclusion The stability of chloˉrine dioxide disinfectant decreases with decreasing of pH.However,its germicidal efficac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of pH and organic substance. Key words chlorine dioxide disinfectant germicidal efficacy influenceable factor stability pH organic substance 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国内对二氧化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二氧化氯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为进一步了解二氧化氯消毒剂的性能,通过调节二氧化氯消毒剂溶液pH值,观察了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效果及对金属腐蚀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empirenews.page--]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验所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其主要成分是由亚氯酸钠、碳酸氢钠组成,使用前加柠檬酸活化,二氧化氯含量为15490mg/L,pH11.02。 1.2 稳定性试验二氧化氯含量测定:取包装完整样品经(54±1)℃温箱存放14d。将活化剂加入二氧化氯消毒剂中,30min后测定二氧化氯含量(采用丙二酸-碘量法),与样品存放前比较,计算下降率。 1.3 菌悬液的制备(1)将大肠杆菌809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18~24h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用含10g/L蛋白胨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洗下菌苔,稀释成试验所需菌悬液备用。(2)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第4代罗氏瓶培养物,镜检,当芽孢形成率达95%以上时,用无菌蒸馏水洗下菌苔,经离心、过滤、断链等收集芽孢液备用。试验时,芽孢悬液用含10g/L蛋白胨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成试验所需浓度。 1.4 中和剂选择试验试验菌为大肠杆菌8099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芽孢,按《消毒技术规范》悬液定量法进行试验,试验设8组。试验结果,第6、7、8组不长菌,第3、4、5组菌数在5×10 5 ~5×10 6 cfu/ml且组间菌数相差不超过10%,第1组不长菌或很少,第2组长菌量超过50cfu/ml,试验重复3次结果一致,为所选中和剂适宜。 1.5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用稀盐酸将消毒剂调节试验所需pH,用灭菌蒸馏水将消毒剂稀释到试验浓度,取消毒剂5.0ml

消化内镜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消化内镜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为防止经内镜传播疾病,我们对消化内镜从清洗消毒到诊疗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清洗消毒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消毒液浓度不足、消毒过程中一些细节未注意、内镜保存不当、病人未分诊等是影响消化内镜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了有效对策,如:加强内镜的消毒管理,杜绝操作不规范的一切因素,加强消毒液的监测,注意酶洗液的应用,注意消毒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及消毒后内镜的保存,加强诊疗病人的分诊。【关键词】消化内镜;消毒效果;质量;院内感染[Abstract] To prevent endoscopic transmitted diseases,the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to the entire process was analyzed and we found that the process of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operation was not standardized,disinfectant concentration was inadequate,in disinfection process we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some details,endoscopic preservation was improper,triage was not at the patient affecting digestive endoscope disinfection efficacy were the main factors.For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we had taken 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strengthening the disinfection of endoscopic management and eliminating all non-standard operations,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 of disinfection,paying an attention to application of lot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coss of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of the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after the preser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tients,triage,we conducted on a regular basis endoscopic biological monitoring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endoscopic disinfection to prevent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gastroendoscope;disinfection;quality;nosocomial infections 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消化内镜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得到了较广的应用,但通过内镜传播疾病亦时有发生,感染率在不断增加,成为导致医院感染的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内镜的清洗消毒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和患者关注[1]。而影响内镜消毒效果的因素很多,有些是工作中易勿视的、有些是人为的因素,要清楚地了解,才能防患于未然,我们通过对消化内镜从清洗消毒到诊疗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其影响因素及对策,现介绍如下。 1 消化内镜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 1.1 操作不规范,未达到彻底清洗消毒的目的(1)内镜室护士未经专业培训,致操作不规范、清洗不彻底,残留有机物[2]而影响消毒效果;(2)护士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医德修养,不按操作规范执行清洗消毒。(3)存在供需矛盾:需要做胃镜检查的病人多,而镜子少,造成清洗不彻底、消毒时间不 足。 1.2 消毒液浓度不够,致消毒效果受影响(1)多数医院使用的2%碱性戊二醛,可因保存不当、有效期已过、反复浸泡消毒次数过多等而影响消毒效果。(2)近年逐渐被许多医院采用的一种绿色环保型消毒剂酸性氧化电位水(EOW),起杀菌作用的是ORP值、pH值、有效氯含量,而其影响因 素是食盐浓度、电解时间及储存条件,而储存时的温度、时间、密闭情况、振荡等都可影响消毒液的杀菌效果[3]。 1.3 多酶液浓度不够或未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消毒的原理 消毒是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其目的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大型养殖集团因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室,完善的管理措施和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科学的选择消毒剂,检验消毒剂的质量和在现场使用后的实际消毒效果,使消毒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广大的养殖场(户)面对销售商上百种消毒剂的名称,品牌无法正确选择消毒剂,更无法检验消毒剂的内在质量和实际使用效果,本文按将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就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消毒剂。 一、通过分子碰撞原理,即通过消毒剂分子碰到病原微生物杀灭病原微生物:这类消毒剂的配比浓度越高,消毒剂分子就越多;温度越高,消毒剂分子运动越快;环境中有机物越少;消毒剂分子碰到病原微生物机会就越多,消毒效果越好。具体使用时,须注意配比浓度(酒精则以75%最好)、环境温度和环境中有机物浓度。 (一)通过分子碰撞原理,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沉淀的消毒剂: 这类消毒剂的作用特点是杀菌、杀病毒无选择性,可损害一切生命物质,属于原浆毒,消毒过程中可破坏宿主组织,即对猪、鸡有毒性,会引起畜禽应激,会污染环境,破坏设备。此类消毒剂仅可用于空室、环境消毒,绝不能带鸡带猪消毒。如酚类、醛类、强酸强碱类等。 1.酚类消毒剂: 石炭酸、来苏儿、煤酚、苯酚、复合酚等具有臭药水味的一类消毒剂:这类消毒剂商品名最多,其中苯酚对芽胞、病毒无效,复合酚含41%~49%的酚和22%~26%的醋酸,是其中消毒效果最好的,此类消毒剂因其具有特别的药臭味,又具原浆毒,吸入皮肤有至癌性,常用于消毒池和排泄物的消毒,很少用于空室消毒,更不能带鸡带猪消毒。具体消毒时须先把环境冲洗的干干净净,浓度要达到0.5%~1%以上,温度不能低于8℃,消毒效果才好。禁止在碱性环境或同碱性溶液及其它消毒液混合使用。 2.碱类消毒剂: 烧碱、生石灰等,常用2%~3%烧碱加10%~20%石灰乳消毒及刷白畜禽场墙壁、屋顶、地面等,假如配制烧碱溶液时提高温度、加入食盐消毒效果更佳。用烧碱液消毒时应注意防护,消毒畜禽舍地面后6小时~12小时,应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免引起畜禽肢蹄、趾足和皮肤损害。生石灰是价廉易得的消毒药,许多养殖场喜用干石灰粉进行消毒,这是错误的。石灰必须在有水份的情况下才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