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介绍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介绍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介绍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介绍

更多资料请访问.(.....)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2)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工程造价专业主要面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造价中介机构、工程造价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土建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和工程造价核算与咨询、工程招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的编制等建筑工程的岗位群工作,具备建筑行业诚实信用的职业素养,工程造价领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

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2)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工程造价能力的培养中起到基础作用。只有掌握了对图纸的识读能力才可能在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进行具体的工程量的计算。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1)、《房屋建筑基础》。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

二、课程目标

(一) 能力目标

1.能读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纸,对工程各构件进行分解、计算;

2.能够掌握各个图集上对各个构件在不同情况下的构造要求;

3.能计算构件中的每根钢筋。

(二)知识目标

掌握03G101-1、04G101-4、06G101-6等图集中柱、梁、剪力墙、现浇板、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桩基承台、楼梯等结构构件的钢筋识读知识。

(三) 态度目标

1.应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思维;

2.具备自省和总结能力,能够举一反三;

3.有对未来要用到的多达100多种建筑图集进行自学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

(一)设计思想

1.设计说明

本课程设计基于工程造价工程流程的基础知识而设计,只有掌握识读基本图纸这个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达到后面的计算能力。课程以工程实体自下而上进行分解剖析其中的钢筋内容,先基础后柱、梁、墙、板、楼梯等直到将整个结构的钢筋形成骨架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以几大结构施工图集为教学内容,逐一铺展开来。柱、梁、墙、板、楼梯、基础等各设计成一个学习单元进行教学。

3. 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讲授与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

(1)讲授与讨论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入讲授各个图集,并注意板书与互动,通过讲授、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案例教学法

以一套结构图纸为案例,通过深入的讲解剖析其各个构件的钢筋布置及计算方法,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3)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中,老师会以一套结构图纸为分析内容,要求学生针对图纸进行钢筋的计算,最后汇总钢筋。该方法穿插进行在每次教学的课后作业和课前回顾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计算能力。

(二)课时分配(课时不对)

(三)课程单元描述

课程单元1

四、课程考核

1.课程成绩形成(比例分配)

课程总分100分,项目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理论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

表一考核标准

2. 项目考核说明

项目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把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考核更能体现学生真实的能力和水平。

表二项目考核标准

3. 理论考核及方式说明

期末理论考核主要以卷面理论考试为主,客观和主观题比例按客观型试题、单一知识点试题控制在60%以下,主观型试题、综合运用型试题不少于40%,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掌握程度,具体考核标准和知识点如下表:

表四理论考核标准

五、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

使用教材:《03G101-1柱、墙、梁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编著者:陈青来,出版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版别(2003年2月)

《04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编著者:陈青来,出版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版别(2004年12月)

《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平面整体法施工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编著者:陈青来,出版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版别(2006年9月)

参考书:

1.建筑工程施工手册(第4版),何铭新主编,金盾出版社,2000.6

六、编制说明

编制人:程林

编制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编制日期:2010年5月

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审批:

教学单位负责人:

焊接实训课程标准

焊接实训课程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焊接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焊接实训》 2.课程类别 专业课 3.学时学分 64学时,4学分 4.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焊接专业 二、课程定位 焊接技术是一门应用较广实用性较强的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航海、航天等工业领域,它易于使用,适用范围广,操作者能快速的掌握操作步骤,早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加工业必有的工种之一。掌握应用焊接操作对于高职高专机械、机电、数控等相关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了解焊接操作及设备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做到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学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焊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目标

《焊接实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操作技术。教学组织以培养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为主,努力实现培养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总体目标 焊接是高等职业学院机电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教学内容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方式构建,教学时数为16周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讲解约为30学时。学习完本课程后,要求学生能以高职教学的特点,突出了实践技能的教学实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够掌握焊接过程中的各类操作要求,熟练焊接方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需求。 同时在素质培养方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与焊接课程标准

《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与焊接实训》 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与焊接实训》是培养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核心课程,是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必修课。特别适于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做培训教材,也可在实用电子专业中作为技能培训的教材。 二、教材性质 是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是属于基础技能课。 三:培养的目标 是培训初、中级电子元件检测员或电子元器件生产与销售员的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电子产品中的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特点以及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功能。 2.能够对电子产品中常用电子元器件进行检测。 3.了解各种元器件的焊装方法和工艺要求。 4.了解各种微型贴片元件的焊装方法及专用设备。 5.掌握各种元器件的焊接要求。 6.掌握常用元器件的焊接技能。 五.本课程安排的条件及课时 本课程理论性不强,但技能实训要求比较高,重点在于练。要能识别元器件、检测元器件、焊装元件。因而必须有充分的实训的条件和实训的项目。总课时约为120课时。 六.教学内容及重点 1.教学内容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问世,新型电子产品得到了迅速的普及。特别是家电、计算机和外围设备、数码产品、手机及通信设备等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品的制造基地,从基本电子器件、整机直到整个系统的设计生产,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遍布全世界,中国的制造水平已向国际标准靠拢。 因而,在电子产品的制造行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特别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技术人员。因为他们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加工制造技术人员的素质。不断更新实用型技能培训教材,是培训技能人才的技术保障。 本书采用“项目教学”的编写方式,先介绍普通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器件、电动机等方面的基本实用知识,然后介绍不同类型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和焊接实练,通过实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是生产、装配、调试、检验和维修电子产品的基础。随着电子新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种类不断地更新换代,电路结构和工艺也越来越复杂,这大大增加了产品生产与维修的难度。迅速普及生产工艺和检修知识成为初学者的首要问题。 如何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特点和使用特性,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检测、代换和焊接方法,成为电子产品生产和维修的前提条件。 本书作为电子产品生产、维修的入门级教材,主要针对初级用户。从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特点、功能入手,通过对电子产品中各种元器件的分析,并结合实际电路的特点,以实际图例与结构解剖图相结合的演示方式,使学习者对各种元器件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进而学会电子元器件的检修和焊装技能。 2.教学内容及重点 本教材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即电子元器件的功能、特点和检测方法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是实训实练,这两部分都很重要。各章节的重要程度以★号数表示。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焊接技术课程标准

《焊接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一门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授课单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 学分:2 学时:36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主要是讲述常用的各种焊接方法的过程本质、焊接工艺、焊接方法、质量控制,使学生了解各种焊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从而进一步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及焊接工艺,掌握焊条电弧焊等常用焊接方法与焊接工艺。 本课程是以《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电工电子》等为专业前导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这几门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衔接,注意融会贯通。 1.2课程设计思路 1.这门课内容上有难度,经反复讨论研究,觉得在“够用、实用”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注意讲清楚概念,要避免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叙述和复杂的公式推导,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PPT、录像等手段,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必要时可在现场教学,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焊接的冶金基础、焊接的方法、焊接的材料、焊接的工艺是本课程的基础,要重点讲解,对焊接应力与变形、焊接的缺陷防止、典型焊接钢结构等作必要的介绍。 3.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内容,除课堂教学外,应重视实验,实验课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4.本课程的课外作业,应明确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为主,不应过偏、过难;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选择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习题,供学生分析探讨。 2.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①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常见的焊接原理、冶金基础、焊接工艺,具备对焊接图纸一定识读能力; ②培养能正确的选择焊接方法、选择焊接材料、确定焊接工艺,能分析常见焊接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③培养具有电弧焊接、气体保护焊等焊接的一定操作能力; ④能正确查阅相关资料、手册选择用焊接结构、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工艺等能力。 (2)方法能力 ①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②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具备查阅相关资料、手册选用焊接结构、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工艺等能力。 (3)社会能力 ①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②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③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焊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焊工工艺学》 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建设负责人:______曹珂鹏_______ 系(教研室)负责人:_____徐明______ 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 2016年8月23日 《焊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焊工工艺学 学制:三年焊工工艺学课程标准执笔人:曹珂鹏 适用专业:使用于初中毕业三年制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化工机械维修方向)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焊工工艺学》是培养学生的焊接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掌握焊工中级要求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使用、调整和维护本工种的主要设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习惯;以增强对其实际工作的适应性。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各种焊接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焊接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能力培养目标 掌握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等离子切割等焊接方法的操作技能,具有焊工中级水平的能力。

3.思想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养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道德意识。 (二)教学要求 1.能安全、正确使用常用手工电弧焊设备、工具。 2.能根据焊条性质选择电源类型,并能根据试件厚度选择焊条直径、焊接电流等工艺参数。 3.掌握焊条电弧焊引弧、薄板焊接、平敷焊、平对接焊等基本操作方法。 4.常用焊条、焊丝、钨极的种类、牌号、规格、适用范围、使用和保管方法。 5.常用焊接保护气体(氩气、二氧化碳等)的性质和纯度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6.机械识图的基本知识和焊缝符号与坡口形式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7.常用焊接方法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操作方法。 8.常用碳钢、低合金钢一般位置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参数选择的知识。 9.常用焊接接头形式、坡口形式和坡口角度、根部间隙、钝边等的大小及其对焊接变形和焊接质量的影响。 10.常见焊接、缺陷的种类、产生原因、危害和防止方法。 11.气焊、气割的基本操作技能。 12.管子水平转动、水平固定、垂直固定焊的技能。 13.不同厚度钢板平角、立角焊。 14.埋弧自动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的基本操作方法。 15.熟练掌握V型坡口平、立对接单面焊双面成形。 16.常用焊接设备、等离子弧切割设备的检查、调整及故障处理。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一艺术部谌寒 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部制订出新时期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等等。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解决国内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

《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标准

《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电子技能与实训 二、对象: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课时:102 学分:6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电子线路知识的能力和从事电子产品生产与开发的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 能阅读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 会借助手册查阅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的有关数据。 会正确识别使用电子元器件和材料。 能熟练地装接电子电路并使用电子仪器进行调试。 能解决电子电路制作及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 会对所制作电路的指标和性能进行测试并能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即以“实训项目”为核心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先做,在真实的情景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来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项目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加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有效整合。学生可达到维修电工中级技能对电子技术操作的要求。 七、内容要求 (一) 电子元器件与材料 1. 熟悉常见电子元器件的型号、文字符号、外型、特点及使用方法。 2. 掌握常用元器件性能好坏的判别方法和引脚认定方法。 3. 能根据电路要求正确选用元器件。 4. 了解常用电子材料的类型、特点并能正确使用。 5. 能借助手册或工具书查阅电子元器件与材料的有关数据。 (二) 常用工具与仪器仪表 1. 熟练掌握常用电装工具的使用方法。 2. 熟练掌握万用表、低频信号发生器、毫伏表、稳压电源、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3. 会用电子仪器仪表对电子电路进行调试。 4. 会用电子仪器仪表对电路的指标和性能进行测试。 (三) 电子产品的设计 1. 能叙述电子产品的一般设计过程,了解电子电路的设计过程。 2. 会查阅各种相关手册。 3. 了解简单单元电路的设计与计算方法。 4. 能对电路的性能和指标进行改进。 (四) 电子电路的装接 1. 了解电子电路在装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能根据装接工艺要求熟练装接电子电路。 (五) 电子电路的调试与制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c5954264.html,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作者:徐蓝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 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養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二、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评—考”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 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 四、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五、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实训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先修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程: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实训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性质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在相关专业学习课程学完后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机器人技术是一门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种学科的内容。本课程的先导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经过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机械部件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机电设备电器控制、电子产品焊装调试、软件编程和机械图和电器原理图的识读能力。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的知识、技能基础。《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后续课程为《自动化工业生产的安装与调试实训》,进一步学习生产自动化的能力与技能。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与实践工作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的环节。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为宗旨,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课程在设计教学思路和理念时,采用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群对学生岗位能力提

出的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分析岗位工作过程,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课程设计 该该课程是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通过对课程内容高度归纳,概括了工业机器人系统构成、机器手动操作、机器人编程控制、机器人参数设定及程序管理等,容的组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本理论知识到提高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能力以及有关的创新创业技能。 五、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以面向就业岗位为导向,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能力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知识体系重构。整个学习过程突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教学知识点由工业机器人的开关机操作到认识示教器,再到手动操作方法、自动运行方法,学习内容逐渐深化。通过本门学习领域课程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基本目标,提高其实际应用技能,并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选修课程 模块1 史学入门 【内容要求】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本课程由 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 1.1 历史与历史学 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功能、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 1.2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

进行分析和解释。 1.3 史学的优秀传统 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4 读史常识举要 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认识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1.6 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到对历史的理解是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历史不同解释与评判的主要因素。 1.7 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论文习作

《电子焊接技能实训》课程标准

《电子焊接技能实训》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造成各电子企业对具有一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职教学庚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不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电子焊接技能实训》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接触电子元器件,掌握常用的仪表、工具及焊接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电路的安装、调试和检测等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该课程分为三个子领域,分别是专业基础、专业实训、岗位技能。每一个领域又分成若干个项目,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逐步融合在项目训练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对各学习情景知识的学习、讨论、动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电子基本知识和技能、电路故障分析能力、参与意识、团队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各个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因此,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包含了五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个具体的典型的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内容的学者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电子应用专业的发展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八)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板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4个)。 (二)历史课程标准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

金属熔化焊基础课程标准

金属熔化焊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金属熔化焊基础 适用专业:焊接技术 计划学时:270 学分:18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焊接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培养目标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为以后学焊工识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与焊接工艺学、焊接结构生产等课程同时开设,学生已经掌握了焊接工艺的一些基本知识,为焊接检验,焊接结构生产等后续教学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学习情境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实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三、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1.能掌握金属的力学性能 2.能掌握热处理工艺 3.能认识焊接材料 4.掌握焊接缺陷及防止 知识目标 1.具备 2. 3.具备自主学习,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素质目标 1. 2.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1 1. 了解焊接接头形

五、课程考核评价 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该学科为考试科目。平时(包括作业、课堂提问等)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六、教学实施条件 6.1.实训设备配备条件

6.2.师资配备条件 6.2.1 专任教师: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2、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6.2.2 兼职教师: 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 6.2.3 师资数量:一般专任教师师生比应是1:15,其中实习教师占30%。 6.3 教学资源条件 6.3.1.教材的组织与开发 1.教学资料选取原则 贯彻以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相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材。 2.推荐教材 《金属熔化焊基础赵枫英若采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3.参考的教学资料 课程授课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企业相关标准。 6.3.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应当具备开放性特点,适应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为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必须大力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年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稿) 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 2015年10月21日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3 (一)课程性质/3 (二)基本理念/3 二、课程目标/6 (一)总目标/6 (二)学科核心素养/6 三、课程结构/9 (一)设计依据/9 (二)结构/10 (三)学分与选课/12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12 (一)必修课程/12 (二)选修I课程/26 (三)选修II课程/45 (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58 五、实施建议/61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61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82 (三)教材编写建议/84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89 六、附录/90 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90 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97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寻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规律,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历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实施细则

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实施细则 吃透和领会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着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等重要内容,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纲领性导向。所以,必须下功夫解读历史课程标准,这是搞好历史教学工作的前提。 一.解读要求 1.用新课改理念进行解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课程标准的精髓所在。解读时要本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不是单向的。它统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谋求逻辑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注重启发引导并重视学生主体的民主参与,建构精心预设与灵活生成相统一的过程。好教师的标准不再是会教教材,而是会在课标引领下巧用教材。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尊重课标与教材,又依据所教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对教材做恰当的改造,使教与学有机统一,坚决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2.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重视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倡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明确相关的课程内容及本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上把课标要求分解在各册教材和每一单元每一课中,重点和难点一步到位。历史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考察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的现实,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到怎样的深度都做了一定的规定,比如“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

《焊接实训》课程标准.

《焊接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焊接实训》 2.课程类别 专业课 3.学时学分 64学时,4学分 4.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焊接专业 二、课程定位 焊接技术是一门应用较广实用性较强的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航海、航天等工业领域,它易于使用,适用范围广,操作者能快速的掌握操作步骤,早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加工业必有的工种之一。掌握应用焊接操作对于高职高专机械、机电、数控等相关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了解焊接操作及设备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做到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学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焊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目标 《焊接实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操作技术。教学组织以培养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为主,努力实现培养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总体目标

焊接是高等职业学院机电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教学内容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方式构建,教学时数为16周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讲解约为30学时。学习完本课程后,要求学生能以高职教学的特点,突出了实践技能的教学实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够掌握焊接过程中的各类操作要求,熟练焊接方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需求。 同时在素质培养方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四、学习情境设计 (一)设计思路 依据本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选取典型的项目为载体,创设了8个典型的教学项目,每个项目中含有数个教学任务。选取的典型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为平行、递进和包容关系,实现了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思想,强化了职业素养与工作方法的培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