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_李晓霞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_李晓霞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_李晓霞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_李晓霞

文章编号:1009-6825(2005)24-0021-02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

收稿日期:2005-09-13

作者简介:李晓霞(1981-),女,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读硕士,北京 100044

梁青槐(1967-),男,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李晓霞 梁青槐

摘 要:根据城市交通的骨干———城市轨道交通,分析了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自行车等其他地面辅助交

通方式的特点和定位,介绍了乘客选择换乘交通方式的影响因素,说明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衔接,辅助交通方式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识码:A

实现交通网络运行的高效率,不仅体现在提高各种交通方式的性能上,更重要的是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确立以城市交通为

骨干,公共交通方式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的目标。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快捷、安全、方便的客运系统,但缺少了灵活性,需要依托地面其他交通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能,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主要是以满足换乘客流的方便性、安全性、舒适性等一些基本要求为标准[3-5]

。包括人流与车流行驶路线的严格分开,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和车辆行驶不受干扰;有效地控制换乘通道距离;客流在枢纽区的有限空间里能够进行交换,不发生滞留和过分拥挤的现象。与辅助交通方式的良好衔接,可以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出行舒适度,从而大大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以刺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最终优化城市居民出行结构。

1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的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城市的公共交通客运供需体系,使该体系供需平衡、层次分明、各要素搭配得当,系统运行通畅,在客运供需体系和宏观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地面交通和快速轨道交通的衔接规模和衔接布局[1-2]

,对衔接体系进行层次分析,提出具体规划方案,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电、汽车为主体,中小巴、出租车为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城市现代化运输需求。根据地铁车站的区位、服务对象和规模,规划为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客运枢纽,发挥各种交通的集聚效应,加强系统之间的

有效衔接,来扩大快速轨道系统服务范围,提高公交整体运输能力。另外,还包括指导地铁站点周边土地规划,使其建筑发展与交通发展协调一致;提供良好的换乘空间和设施,通过对站点综合规划设计,合理组织换乘客流和集散人流的空间转移,达到系统衔接的整体化目标。

2 城市轨道交通的辅助交通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面辅助交通方式有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自行车等,衔接换乘规划的关键在于减小轨道交通车站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步行距离,减少乘客换乘过程中受到的交通干扰,要“以人为本”,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换乘条件,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城市轨道交通辅助交通方式的具体定位如下:

2.1 常规公共交通

地面公交的载客能力相对较小、人力成本高、准点率往往不高,但与轨道交通相比,具有较大的弹性,更改线路和站点比较容易,是为轨道交通提供接运最合适的方式。所有常规公交线路,应尽最大可能与快速轨道线路衔接起来,以地铁线路为轴线形成“鱼骨”结构网络,以大型公共交通为主,巴士线路和郊区线为辅,小巴为必要的补充,形成城市综合公共运输体系。品。有条件的地区使用智能控制,充分发挥设备效率[1]。在不降低舒适度的情况下,少投入建设经济实用的节约型住宅,从总体上降低了居住成本。

7)提高功能可持续性的措施。

树立可持续观念。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能源,节约经济,因地制宜、因地就势。采用易于维护的建筑体系。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合理地使用资源。灵活的水平、垂直空间规划和灵活的平面形式,可随着农村社会职能生产方式的转变而转变。采用工业化较高的建筑构件及产品。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友好

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

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指导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1]张艳芳.住宅节能的技术措施[J ].山西建筑,2004,30(10):10-11.

Existing condition of house constru ction in rural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 HEN Pei -hao

A bstract :It analy zes existing problems of house co nstruction in rural ,introduces countermeasures from production 、living 、ventilating 、insula -tio n 、heat insulation of building 、water -saving 、energy -saving ,which to creat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energ y -saving 、enviro nment pro -tection 、health 、comfo rtable 、high efficiency .

Key words :rural house construction ,natural ventilating ,residential design

·

21· 第31卷第24期2005年12月 山西建筑S HANXI ARCHITECT URE

Vol .31No .24Dec . 2005DOI :10.13719/j .cn ki .cn14-1279/tu .2005.24.014

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重点在公交的进入路线、停靠站台、换乘站内的行车路线以及车辆的班次等方面。要为乘客提供清

晰的线路信息,使客流流向明确、通道畅通、换乘便捷无误。可以考虑让出站乘客通过人行天桥或地道直接进入街道外的公共汽车站台,使人流与车流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流动,互不干扰。轨道交通的中间站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的中间站的换乘点,一般多位于市区,由于土地紧张,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大规模的站场布置,但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快速轨道交通换乘量大的特点,将公交车站设置成港湾式停车站,尽可能靠近快速轨道车站出入口。并且调整与轨道交通线垂直的公交线路,使公共交通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紧密衔接,缩小换乘距离,使轨道交通吸引更多的客流。

2.2 出租车

出租车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主要发挥两大功能:1)作为小汽车交通的替代品,为无车者提供一种替代服务;2)作为轨道交通的驳运工具,为长距离的乘客提供一种至轨道交通车站的短驳出行服务。出租车与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中,考虑设立出租车专署停靠点,避免出租车对其他车辆尤其是因停靠公交车站而对公交车辆的干扰。在以后逐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应逐步降低对出租车的使用率。

2.3 私人机动车

私家车可以实现很方便的门到门的交通,私人机动车的增长,不光给城市道路增加了压力,同时还突现出了停车难的问题,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为缓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契机。在市区周围快速轨道交通车站修建了小汽车停车场,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形成“停车+换乘(P +R )”模式,即由居住点开车前往大容量轨道交通车站,再利用轨道交通前往目的地。

“P +R ”模式引导机动车乘客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城市拥挤地带,实现私人机动车与公共交通的有效组合。将需要停靠的这些车辆从道路上吸引过来,相应地减轻了道路的负荷,道路上减少的车辆数基本上等于停车场停靠的车辆数,相关道路上交通量的减少,使道路拥挤度降低,提高了这些道路上车辆的行车速度和舒适度,降低了运行成本。

在私家车与轨道交通衔接规划中考虑在外围区合理配置社会停车设施,为私人机动车提供方便的换乘条件,有利于轨道交通吸引大量原来使用私人交通方式出行的客流,降低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量,缓解中心区道路压力。

2.4 自行车

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许多人缩短了自行车的出行距离,转而骑车至轨

道交通车站,然后换乘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到达目的地。自行车的换乘客流来源一般在距车站500m ~2000m 的范围内。

在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中,应考虑在居民区和市区主要交叉口的车站均设置一定规模的停车场地。自行车的停车场地应结合车站出入口周围的用地和建筑物情况进行设置,在用地紧张的市中心区可考虑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停车场。这样方便乘客

在较短距离内实现换乘,节省换乘时间。另外,自行车停车场的设置,也彻底解决了自行车乱停乱放的问题,同时提高其安全性,有利于近距离地铁乘客利用自行车进行二次换乘。

2.5 步行

步行是实现公共交通出行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改善步行条件将有助于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公交系统中,步行起到了短驳和换乘的作用,是地铁乘客进行换乘的最直接的交通方式,承担了客流从家门到车站的集散。

步行与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考虑为乘客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步行环境,提供足够的换乘通道和必要的辅助设施,避免步行通道拥挤,减少乘客的体力消耗。行人过街设施包括行人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在道路上划定的行人过街步道,人行步道系统一般考虑以不穿越城市主干道为原则,减少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交叉,保证行人换乘的安全性、通畅性。合理地引导设施,降低行人的拥挤程度,提高行人步行换乘的舒适度。

3 交通衔接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居民收入的影响。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在出行中将会更多地考虑时间、舒适、安全等因素。地铁的快速、准时将吸引更多的居民,但同时居民的收入对出行两端的辅助交通方式选择将产生很大的影响。2)城市规模扩大、出行距离增加。出行距离逐渐加大意味着居民可以选择更多的出行目的地,从某种意味上说明了城市的发达程度,地铁的快速、准时很适宜中长距离的优点将会吸引目前大量的其他交通出行方式向地铁交通方式转移。同时对于中、长距离出行乘客,利用其他交通方式换乘地铁的过程中,地铁出行两端的距离也将会对辅助交通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3)出行目的结构的变化、公交服务水平、交通工具机动化进程加快、道路交通状况以及地铁线路网络的完善也都体现了居民对出行条件更高的要求,影响居民交通方式的选择。

4 结语

轨道交通与其他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设施的规划应该满足乘客方便、安全、舒适地进行各种交通方式的转换要求,确立以大容量、高速客运的轨道交通为主体的、方便性高的公共交通体系,而且不仅要提高轨道交通自身的方便性,还要考虑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方便的连续性及一体化。参考文献:

[1]袁振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与其他交通衔接问题的分析[J ].科技导报,2001(6):31-36.[2]覃 煜,晏克非.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系统分析[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3):15-18.[3]覃 煜,晏克非,赵 童.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中换乘研究[J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0(2):4-7.[4]周立新,李 英,缪和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换乘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4):11-17.[5]罗雁云,董国鹏,陈薇萍.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几点思考[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3):30-32.

Research on track traffic linking up with other traffic means

LI Xiao -xia LIANG Qing -kui

A bstract :According to skeletal of urban traffic ———track traffic ,it analy zes features and position of subsidiary traffic means including public traffic 、taxi 、private automobile and bicy cle ,introduces influencing factors to select traffic means ,indicates impo rtant meaning of research to linking plan for urban track traffic .Key words :urban track traffic ,traffic link ,subsidiary traffic means

·

22·第31卷第24期

2005年12月

山西建筑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历史发展概况 2、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了解我国城市轨道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包括对装备制造业、就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本报告针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调查。调查采取从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总结的方法进行。 (三)项目执行 调查时间:自2013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国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即已建成通车的城轨交通)1908年,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揭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连、天津、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当时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行,运行速度不高,正点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始相继拆除旧式有轨电车,到50年代末,只有大连、长春、鞍山等个别城市保留至今。 由于人口及汽车的猛增,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积和无限增长的汽车数量产生了尖锐矛盾。城市轨道交通再次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 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

精心整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 目前,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式主要分为3 类:1、非基于现状OD(起点) 客流的预测模式, 将相关的公交线路客流和自行车流量向轨道交通线路转移, 得到轨道交通客流; 2、基于现状OD , ,轨 , 并 考虑到高峰小时与全日出行分布规律的差异性, 建议分别构建全日客流O D 矩阵和高峰小时客流OD 矩阵,然后通过相应的分配过程, 得到轨道交通线路的全日客流指标和高峰小时客流指标 2 全日出行的发生( 吸引) 和分布预测

2. 1 各交通小区全日出行的发生( 吸引) 预测交通小区的日发生量与人口数相关、吸引量与就业岗位数相关, 并服从指数关系。 其计算式为: i , j=1,2,…,n 式中: G i为交通小区i的发生量; A j为交通小区j的吸引量; P i为交通小区i的人口数; W j为交通小区j的就业岗位数; a i 、b i 、cj 、d j 均为模型参数, 反映了交通小区i的土地利用性质; n为交通小区数。 2. 2全日出行分布预测 全日出行分布预测可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 其中, i , j=1,2,…,n 式中: Q ij 为从交通小区i 到j 的全日出行总量; 、分别为行约束系数和列约束系数; f ( cij ) 为交通小区i 到j 的阻抗函数; cij 为交通小区i 到j 的出行阻抗。

3高峰小时的生成-分布共生模型 调查结果显示: 在高峰小时时段内, 以工作和上学为主的通勤出行所占比例很大, 一般为80% ~90% 。由于工作、上学是工作日所必须的, 且时间性强。因此, 分别建立工作和上学的出行生成分布共生模型, 并根据这 2 种出行目的, 以及在高峰小时出行中所占的比例进行调整, 从而预测得到高峰小时的出行发生( 吸引) 及分布。 工作出行模型为 i , j=1,2,…,n 上学出行模型为 i , j=1,2,…,n 式中: 为高峰小时交通小区i到j的工作出行人次数; 为高峰小时交通小区i到j的上学出行人次数; a w 、b w 、cw 、d w 均为高峰小时工作出行的生成分布共生模型参数; a s、b s 、cs 、d s均为高峰小时上学出行的生成分布共生模型参数。 其中,和有以下关系式 式中: 为高峰小时交通小区i 到j 的总出行人次数; 为高峰小时工作出行所占的比例; 为高峰小时上学出行所占的比例。 4 方式划分与分配组合模型 4.1组合出行 组合出行是指居民一次出行, 从起点到终点采用了多种出行方式联合完成。居民由起点到终点的一次组合出行如图所示。 图2组合出行

001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常规公交一体化研究

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常规公交一体化方法研究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达城市的每个角落,如何与地面常规公交网络相协调,规划建设一个服务范围更广、系统规模更大的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常规公交一体化从原则及技术路线、衔接判断标准、衔接方法和客流分析反馈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为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衔接;一体化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城市交通需求规模急剧扩大,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为缓解这种状况,大城市纷纷提出了要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达城市的每个角落,需要考虑如何与地面常规公交网络相协调,规划建设一个服务范围更广、系统规模更大的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迅速增长的、多样化的客运交通需求。为实现上述目标,迫切需要对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常规公交一体化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开展了相关探索研究。 2.相关研究理论及经验 2.1相关研究理论 当前国内城市多数面临机制、体制分割问题,轨道交通网与公交网之间常常存在过多的竞争因素,难以形成协调统一,因此网络衔接的一体化首先需要在主要的认识与理念上达成一致。 轨道交通线路通常贯穿城市的主要客流通道,形成城市客流交通主轴,将分散的交通流进行集散,能够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交通服务,且具有较高的运营效益,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支撑与引导作用。同时,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巨大,轨道交通线路具有固定结构,呈现刚性布局特征;地面公交线网呈现弹性布局特征,可调性较强。因此,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网络的一体化衔接要树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基于轨道交通进行地面公交网络衔接优化的理念,整体公共交通的衔接组织强调自上而下的疏散和自下而上的汇集。随着轨道交通骨干功能地位的建立,常规地面公交网络向扩展服务范围、弥补走廊客运能力不足和向轨道线路集散客流的功能转化。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资料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轨道交通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此表由学生根据《任务书》完成,交指导老师审核, 通过后开始论文写作) 设计(论文)题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 系部:轨道交通工程系 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移动电话: QQ号码: 电子邮箱: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2016年10 月16 日

开题报告填写说明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执行。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标准格式(可从教务 网上下载)打印,不得随便涂改或潦草书写,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凡签名处均应本人签名,不得打印或盖章。 3.任务书内有关“系部”、“专业”、“班级”等名称的填写,应 写规范的中文全称,不能写数字代码。学生的“学号”要写全号(与学 生证书上的相同),不能只写最后2位或1位数字。 4.“文献摘要”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相 应的栏目内。文献摘要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文后“主要参考文献”的填写,应按照国标GB 7714—2005《文 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书写,不能有随意性。 5.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2005《数 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 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日”或“2004-04-02”。 8.表格内文字输入格式为:5号宋体,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A4页面,双面打印,并请注意保持表格的整体美观。 9.本《开题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学生,一份指导教师留存,毕 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交所在系部存档。 轨道交通工程系

城市轨道交通考试题

1.什么事轨道交通? 采用轨道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具有车辆、线路、信号、车站、供电、控制中心和服务等设施,车辆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 2.客流:在单位时间内,轨道交通线路上乘客流动人数和流动方向的总和。 3.断面客流:通过轨道交通线路各区间的客流。 4.车站客流:在轨道交通车站上下车和换乘的客流。 5.基本客流:既有客流加上按正常增长率增加的客流。 6.转移客流:原来经由常规公交和自行车出行转移到经由轨道交通出行的这部分客流。 7.诱增客流:促进沿线土地开发、住宅区形成规模、商业活动繁荣所诱发的新增客流。 8.断面客流量:在单位时间(通常是一小时或全日)内,通过轨道交通线路某一地点的客流量称为断面客流量。分上行断面客流量和下行断面客流量。 9.客流计划是指计划期间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客流的规划,它也是其他计划的基础和编制依据。 10.全日行车计划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全日分阶段开行的列车对数计划。 11.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图解,它规定了各次列车占用区间的次序,列车在区间的运行时分,在车站的到达、出发或通过时刻,在车站的停站时间和在折返站的折返时间,以及列车交路和列车出入车辆段时刻等。它能直观的显示出列车在各区间运行及在各车站停车或通过的状态。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组织的基础。 1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供使用轨道交通的乘客上下、候车和换乘的场所,同时也是办理运营业务和设置设施设备的地方。

13.客流组织是通过合理布置客流相关设备、设施以及对客流采取有效地分流或引导措施来组织客流运送的过程。 14.轨道交通线路的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和一定的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轨道交通线路的各项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数。 15.车辆定员数,指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额定载客量,由车辆的座位人数和站位人数组成,为车厢座位数和空余面积上站立的乘客数之和。16.站位面积,指车厢空余面积,为车厢面积减去座位面积。 17.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根据列车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对列车运行速度及制动方式等状态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的技术装备。 18.运输总成本是指运输企业为提供某种运输劳务所耗费的成本总额。 19.运营成本(元)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日常运营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与运营生产直接有关的所有费用支出。 简答题 1.xx轨道交通与xx道路交通区别 容量大;准时、快速;安全、正点;利于环境保护;节省土地资源 但是城市轨道交通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一旦遇有自然灾害尤其是火灾,乘客疏散困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后就难以迁移和变动,不像地面公共交通可以机动地调整路线和设置站点,以满足乘客流量和流向变化的需要,其运输组织工作远比地面公共交通复杂。 2.xx轨道交通与铁路区别 运营范围(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范围是城市市区及郊区,往往只有几十千米,不像铁路那样纵横数千千米,而且连接城乡。)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的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的论文 摘要:根据城市交通的骨干———城市轨道交通,分析了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自行车等其他地面辅助交通方式的特点和定位,介绍了乘客选择换乘交通方式的影响因素,说明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衔接,辅助交通方式 实现交通网络运行的高效率,不仅体现在提高各种交通方式的性能上,更重要的是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确立以城市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方式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的目标。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快捷、安全、方便的客运系统,但缺少了灵活性,需要依托地面其他交通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能,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主要是以满足换乘客流的方便性、安全性、舒适性等一些基本要求为标准[3 5]。包括人流与车流行驶路线的严格分开,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和车辆行驶不受干扰;有效地控制换乘通道距离;客流在枢纽区的有限空间里能够进行交换,不发生滞留和过分拥挤的现象。与辅助交通方式的良好衔接,可以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出行舒适度,从而大大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以刺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最终优化城市居民出行结构。 1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的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城市的公共交通客运供需体系,使该体系供需平衡、层次分明、各要素搭配得当,系统运行通畅,在客运供需体系和宏观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地面交通和快速轨道交通的衔接规模和衔接布局[1 2],对衔接体系进行层次分析,提出具体规划方案,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电、汽车为主体,中小巴、出租车为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城市现代化运输需求。 根据地铁车站的区位、服务对象和规模,规划为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客运枢纽,发挥各种交通的集聚效应,加强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来扩大快速轨道系统服务范围,提高公交整体运输能力。另外,还包括指导地铁站点周边土地规划,使其建筑发展与交通发展协调一致;提供良好的换乘空间和设施,通过对站点综合规划设计,合理组织换乘客流和集散人流的空间转移,达到系统衔接的整体化目标。 2 城市轨道交通的辅助交通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面辅助交通方式有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自行车等,衔接换乘规划的关键在于减小轨道交通车站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步行距离,减少乘客换乘过程中受到的交通干扰,要“以人为本”,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换乘条件,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城市轨道交通辅助交通方式的具体定位如下: 常规公共交通 地面公交的载客能力相对较小、人力成本高、准点率往往不高,但与轨道交通相比,具有较大的弹性,更改线路和站点比较容易,是为轨道交通提供接运最合适的方式。所有常规公交线路,应尽最大可能与快速轨道线路衔接起来,以地铁线路为轴线形成“鱼骨”结构网络,以大型公共交通为主,巴士线路和郊区线为辅,小巴为必要的补充,形成城市综合公共运输体系。 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重点在公交的进入路线、停靠站台、换乘站内的行车路线以及车辆的班次等方面。要为乘客提供清晰的线路信息,使客流流向明确、通道畅通、换乘便捷无误。可以考虑让出站乘客通过人行天桥或地道直接进入街道外的公共汽车站台,使人流与车流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流动,互不干扰。 轨道交通的中间站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的中间站的换乘点,一般多位于市区,由于土地紧张,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大规模的站场布置,但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快速轨道交通换乘量大的特点,将公交车站设置成港湾式停车站,尽可能靠近快速轨道车站出入口。并且调整与轨道交通线垂直的公交线路,使公共交通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紧密衔接,缩小换乘距离,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的参考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的参考文献 [1]罗强,胡三根,龚华炜,臧晓冬.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与模型构建[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2):587-592. [2]高微. 经济视角下交通运输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7):210+216. [3]郭延永,刘攀,吴瑶,马超群. 城市轨道交通单线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与应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384-389. [4]周文通,陆军,孙铁山. 轨道交通对北京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J]. 城市问题,2021,(03):35-42. [5]潘彦洁. 商洛市中心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 榆林学院学报,2021,(02):39-42. [6]李成兵,魏磊,李奉孝,路远征. 基于攻击策略的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脆弱性研 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21,(03):101-109. [7]徐雪艺,张国强,吕永波. 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J]. 综合运输,2021,(03):29-33. [8]耿彦斌. 再论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综合运输,2021,(03):18-23. [9]金书鑫,王建军,徐嫚谷. 区域高速路网交通事故影响区划分及交通诱导[J]. 长 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2):89-98. [10]李彬娴. 刍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控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07):275. [11]赵红旗. 网约车遭遇交通事故由谁赔[N]. 法制日报,2021-03-03(008). [12]张海涛. 传递交通广播的爱心力量[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3):7-8. [13]张琛. 基于DID模型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效果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1. [14]曹宇静. 城市轨道交通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探讨[J]. 铁路节能环 保与安全卫生,2021,(01):17-20. [15]杨红. 构建“大交通” 提升城市交通管理能力[N]. 广西法治日报,2021-02-28(A01).

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谢凡文明锐胥智强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摘要通过阐述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的主要内容,分析一体化的要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常规公交、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体化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一体化等。对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发展进行必要性分析,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对城市的有效经营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缓解了拥堵,保护了环境,也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以及对轨道交通网络的一体化的前景进行了展塑。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街接轨道交通网络地下空间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各种机动车数量在快速增加,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急需解决。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运量大、快捷、可靠性高的公共交通方式,是目前能有效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途径之一。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从2011到2017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条数和运营里程逐年增长,具体见图1。 图1 2011-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 路条数与运营里程情况(单位:条)[1] 截止2016年末,中国大陆共计30个座城市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33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高达4153公里。截止2017年末,中国大陆共计35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71条线路,总里程高达5083.45公里,沿线车站3269座[1]。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覆盖范围总是有限的,往往会限制其运输能力的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只有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合理衔接,才能扩大沿线站点的服务范围,促进城市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一体化的整体效益。 一、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发 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自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诞生以来,各城市的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存在共识:重视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换乘,努力实现各层次如轨道交通和地面其他交通的一体化。但各城市在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侧重点又不一致,这与其城市形态、交通发展特征是分不开的:如巴黎、纽约等城市,城市空间尺度大,小汽车发达,主要通过设置一些换乘停车场(P+R),鼓励小汽车使用者换乘地铁;莫斯科是单中心圈层发展的城市,重点考虑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衔接换乘;东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或城市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更注重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策略[3]。

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论文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二号黑体居中 间 距或毕业论文约毕业论文字号:初号,黑体居中 3 c m 论文题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小 三 号 黑 体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 本年月日 页 最 后 一 行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分院毕业论文安全管理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轨道交 通安全运营管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运营中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已成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安全管理模式发展研究入手,分析了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四种安全管理模式的风险控制水平。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 本文将安全系统理论、安全风险学、持续改进及安全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融入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根据安全管理模式设计理论,从安全管理的宏观指导、结构分析、操作方式三个层湎出发,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将运营管理分解为计划、实施、校验、评审四个单元。并依据理论维、目标维、控制维的不同需求提出上诉四个单元的基本管理要素。各要素在总体方针的指导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体系。 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各要素的实施流程以及体系进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安全管理模式。 - 2 -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分院毕业论文目录 1 绪论…………………………………………………………………………………3 1.1研究背景……………………………………………………………………………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4 1.2.1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习题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 计习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计算题 1.已知某城市远景人口600万人,出行强度次/(人·日),若未来公交出行比例为52%,轨道交通方式占公交出行比例的45%,线网负荷强度为万人次/(公里·日),试按交通需求推算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解:城市出行总量根据公式 Q=m*t=600* = 966线网规模:L=Q·α·β·K/γ得L=600××××1/=公里 2.已知某地铁车站拟设计为侧式站台,其远期预测超高峰小时每列车单向上下车人数为1359人,人流密度按平方米/人计算,站台有效长度180米,试求该站台宽度应设计为多少解:站台宽度为B1=M*w/L=1359×180+=米 1.分析盾构法施工的利弊及适用性。答:盾构法具有施工速度快,振动小,噪声低等优点,且对隧道上方地面的副作用很小,在松软含水地层中及城市地下管线密布、施工条件困难地段采用盾构法施工,其优点尤为明显。缺点是对断面尺寸多变的区段的适应能力差。新型盾构购置费昂贵,对施工区段短的工程不太经济。 2.较理想的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型式是什么为什么答:较理想的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型式是以放射型路线为基础,在市中心区相交,为了避免中心站超载,各条放射线的交叉点不集中于一点,而是在若干个车站相交。当沿城市边缘地区人口稠密时,应考虑用环线路线。这种类型线网方向可达性较高,减轻市中心区压力,环线加强了中心区边缘各客流集散点的联系,截流外围区之间的客流,通过环线进行疏解,以减轻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3、简述侧式站台与岛式站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答:岛式车站空间利用率高,可以有效利用站台面积调剂客流,方便乘客使用,站厅及出入口也可灵活安排,与建筑物结合或满足不同乘客的需要。缺点是,车站规模一般较大,不易压缩。侧式车站不如岛式车站站台利用率高,对乘客换方向乘车也造成不便,但由于站台设置在线路两侧,售检票区可以灵活地设置,车站两侧也可结合空间开发统一利用,设置单层车站的条件也优于岛式车站。 4.简述在换乘站设计中如何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答:两条线之间的换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一般采用“十”字型换乘、“T”型换乘或“L”型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择“一”字型换乘或“工”字型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换乘站关系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型、“L”型、“工”字型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不如“十”字型和“一”字型。“十”字型和“一”字型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 5、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的功能。答:ATP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停车点防护,速度监督与超速防护;列车间隔控制;测速与测距;车门控制;其他功能上述5项功能是ATP系统的主要功能。除此之外, ATP系统还具有其他一些功能。 6、选线的实施流程:1、确定初步线站位方案;结合沿线主要客流集散点,确定初步线站位方案2、现场踏勘;初步方案确定后,应组织经调、行车、建筑、结构、区间、暖通、车辆等相关专业沿线踏勘,确定工程的重点和难点3、方案优化。结合踏勘情况,落实规划,道路红线,管线,文物及其他控制性建筑物基础资料的收集。4、征求规划部门意见线路方案初步稳定后。根据相关部门意见,进一步完善线路、车站和场段方案5、坐标定线。待可研评审确定列车编组、交路等边界条件后,基本确定线路走向及车站分布方案。 6、轨道交通站点设置的基本原则1、车站设置原则:车站直接服务于旅客,其设置应满足以下原则:1) 应尽可能靠近大型客流集散点,为乘客提供方便的乘车条件;2) 在城市交通枢纽、地铁线路之间与其他轨道交会处设置车站,使之与道路网及公共交通网密切结合,为乘客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3) 应与城市建设密切结合,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 尽量避开地质不良地段,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5) 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 1、轨道交通换乘车站设计原则:①尽量缩短换乘距离,做到路线明确、简捷、方便乘客;②尽量减少换乘高差,避免高度损失;③换乘客流宜于进、出站客流分开,避免相互交叉干扰;④换乘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乘客换乘客流量的需要,且需留有扩、改建余地;⑤应周密考虑换乘方式和换乘形式,合理确定换乘通道及预留口位置;⑥换乘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否则宜设置自动步行道; ⑦应尽可能节省造价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的协调发展与衔接

2013年9月16日,在“最堵月”里“最堵周”的早高峰,北京地铁4号线因信号故障双向停运四小时,导致大量旅客滞留和大面积交通拥堵。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事故,在2012年11月23日的早高峰,该线就发生过同样的状况。除了要求地铁公司加强运营的可靠性外,我们应该反思:在轨道交通出现应急事件时,相应的应急预案是否有所改进,在疏解客流方面我们是否做得比上次更好,更快地疏散了客流?难道在同一交通走廊内,在地面道路上就不能马上开辟一条路权绝对优先的快速公交专用道、并加大公交运力对此予以缓解吗? 其实,应急联动只是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协调衔接的一方面,在全国各大城市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的状况下,我们更需要进一步思考两者的协调发展、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营组织的衔接等问题。目前,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值得改善的地方。 在基础设施网络方面,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两张网”的状况比较明显,具体体现在:功能定位和分工不明确,线网布局不合理,在部分路段两者存在明显竞争;建设重点投资项目不合理,普遍重视轨道而忽视常规公交;轨道与换乘设施、配套公交建成时间不统一,尤其在城市外围的城乡结合部,往往轨道建成运营后较长一段时间,地面常规公交跟不上,导致大量黑出租、摩的出现;换乘衔接不密切,公交站点离轨道交通站点较远,换乘距离过长。 在运营组织方面,问题有:运营时间衔接不够,经常出现晚班地铁无公交衔接的状况;应急联动不够,一方出现紧急情况,另一方反应缓慢、措施力度不够,即北京地铁四号线这次情况;在票制票价方面,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联程不优惠,没有体现鼓励换乘。 造成目前这些问题的原因看似是规划不统一,两者在规划层面上缺乏系统整合与协调,各自独立编制专项规划,而根源则是行业管理体制不统一。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市政、交通、轨道、公安交警不同的主管部门,责任主体和建设资金来源等都不同,缺乏一个统筹决策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尚未建立有效机制。 要系统解决以上问题,促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协调发展,构建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公交体系,需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以“一张网”的理念统一规划线网,统筹协调发展。“一张网”的理念可有效解决分工定位、协调发展问题。地铁轨道、常规公交共同构成一张完整的公共交通网络,只是根据不同的运量选择不同的形式。运量大的选择轨道交通,中等的选择BRT、有轨电车、划分公交专用道,客运量更少的选择普通公交及社区巴士。 在进行统一规划后,应根据整个公共交通网络的薄弱环节确定建设发展重点,不能仅仅突出加强轨道交通等骨干线路,发展常规公交,加大覆盖面、促进干支的协调与配合也同样重要;同时应注重同步建设,以有效解决轨道交通通达、而接驳公交没有跟上的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统一、协调安排建设资金和实施计划,统一工程验收。 二是加强标准制定与修编,统一设计,缩短换乘距离。为缩短两者换乘距离,一方面加强

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换乘运能协调问题论文

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换乘运能协调问题研究摘要: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衔接换乘研究中,如何协调两者之 间的衔接换乘能力,合理利用交通资源,促进两种交通方式之间旅客的顺畅流转,加快城市交通又好又快发展,愈显重要。在此基础上,针对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换乘的机理,运用运能匹配关系,建立了两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匹配模型,拓宽了该类研究的新思路。该方法对于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布局,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速铁路;轨道交通;运能协调 abstract: high speed railway and urban rail link transfer study, how to coordinate the link between transfer ability, reasonable use traffic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the two methods of transportation passengers between smooth flow, speed up the urban traffic, nice and fast development, the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this, in view of the high speed railway and urban rail traffic transfer mechanism of cohesion, using the matching relation between transport capacity, set up two kinds of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matching model, and widened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on this. the method of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for the reasonable layou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pid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has certain practical

环境工程类核心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英文刊名: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期刊刊号:ISSN1004-8227;CN42-1320/X 邮发代号:38-311 创刊年代:1992年;2001年出版至第10卷 出版周期:双月刊;逢单月1日出版期刊容量:96页/期(2001年);大16开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主编:许厚泽编辑部主任:刘典伟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71 联系电话: EMAI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英文刊名: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期刊刊号:ISSN1002-1264; CN12-1128/X 邮发代号:18-111 创刊年代:1988年;2001年出版至第14卷 出版周期:双月刊;双月20日出版期刊容量:64页/期(2001年);大16开 主办单位:天津市环境保护局 协办单位: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等 主编:邢振钢常务副主编:张燕华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1996年版)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投稿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17号《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编辑部 邮政编码:300191 联系电话: EMAIL: 《重庆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CHONGQ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期刊刊号:ISSN1001-2141;CN50-1117/X 邮发代号:78-74 创刊年代:1979年;2001年出版至第23卷 出版周期: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期刊容量:78页/期(2001年);大16开 主办单位: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 社长:张绍志主编:陈尧华执行副主编:傅仕俊编辑:居晓青、黄红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1996年、1992年版)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期刊网址: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投稿要求

稿件标准 1、论点明确, 文字精炼, 论据充分, 数据可靠. 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按各刊物要求不同而不同, 但必须依次包括: 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及邮编, 中文摘要, 关键词(3~8个), 中图分类号, 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文稿首页请在地脚处注明: 第一作者简介, 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 资助基金项目(若有的话, 并注明项目号). 2、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 3、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为宜。摘要分为三种: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侧重写本项研究的最具价值和创造性的结果和结论, 指示性摘要主要写研究的方法、手段及研究的方向、内容范围, 报道-指示性摘要则介于两者之间. 研究性论文应写成报道性摘要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少数综述性论文在不便于写成报道性摘要时才考虑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 4、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即应为译文), 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摘要正文、关键词。 5、图、表要精选, 切忌图、表、文字间的重复. 表格须有表序和表题, 插图须

有图序和图题, 图和表在正文文字中必须有所指向(如引用, 如"见图1"或"见表1"), 一般紧随所提到的文字排放。 6、文稿用字规范, 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新近颁布的国家标准(GB3100~3102)或国际标准. 量的符号用斜体, 量的上下角标中以量符号和代表变动性数字的字母作角标时用斜体; 其它下角标(包括数字)用正体, 并采用国际通用符号和我国规定的可与SI单位(即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拉丁符号。 稿件要求 1、不得上传剽窃、抄袭(是指未经原作者同意,把他人的作品原封 不动或经改头换面据为已有的行为)他人作者在浏览网发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浏览网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剽窃、抄袭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的监控能力。但是一经发现,负有删除剽窃、抄袭作品和停止继续传播的义务。浏览网对此类侵权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侵权的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2、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浏览网保留不事先通知作 者便将已发表的作品随时撤销和删除的权力。

[轨道,站点,交通]基于TOD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衔接

基于 TOD 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衔接 1. 引言 协调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居民出行方便、快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交通系统,支持并促进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TOD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规划模式,为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个根本解决的途径。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快速、节能、环保、高效等特点,被认为是TOD 城市发展模式的最理想交通方式。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站点衔接规划,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站点的通达性,扩大轨道交通线路的服务范围,改善不同方式间的衔接换乘条件,减少居民出行的时间消耗,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先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的运输效益,合理控制换乘设施的用地规模,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基于 TOD 理念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特征 将TOD 理念应用到轨道站点与地面一体化衔接当中,其宏观层面表现在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进行调控。轨道站点周边用地类型和开发强度对轨道客流量,站点集散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也进而影响换乘衔接设施的规模,因此,站点用地规划对于实现轨道TOD 功能影响重大。在TOD 规划中为了保障各种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内部居民和就业的出行需求,各种用地构成有一定的建议值。本文结合节点导向型和场所导向型两种轨道站点分类原则,将站点总体分为五类:综合枢纽站、交通接驳站、中心节点站、主城一般站、外围一般站。以轨道交通分类站点用地开发的一般性特点为数据源进行分析,确定五类站点用地开发的一般性特征。在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站点进行用地 TOD导向性评价分析。 3. 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衔接评价指标体系 将TOD 理念应用到轨道站点与地面一体化衔接当中,其微观层面表现在对站点周边各类换乘衔接设施进行有序优先引导,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引导形成高效、以人为本的交通出行方式。合理的衔接规划,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站点的通达性,扩大轨道交通线路的服务范围轨道。TOD 站点进行多种交通方式换乘衔接规划,应体现导向性,将稀缺的城市道路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非机动化交通和公共交通转移;充分考虑对小汽车的限制,来配合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方式的衔接规划。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站点衔接规划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结合张小亮在 TOD 轨道交通线路交通衔接规划中的研究,本文提出多目标评价体系。 4. 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衔接规划流程 基于TOD 理念的轨道交通站点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设计分为站点用地分析、换乘客流预测、换乘衔接方案、方案评价四个部分。 4.1 轨道交通站点用地分析 以站点为中心,站点直接影响范围(500m)为边界区域,调查区域内的道路交通情况,用地规划情况,对站点进行分类。通过分析规划年区域内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021506(2001)0420108203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 姜 帆 (北方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 摘 要:从线路和车站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该系统与其它交通衔接的方式及技术问题,并给出了国外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提出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规划;交通枢纽 中图分类号:U293.5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Study of Joining and Cooperation B et w een U rban R ail T raff ic and Other Modes J IA N Fan (College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 ,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relations between routines and stations of urban rail traffic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line up &cooperation between urban rail traf 2fic and other traffic modes duri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communication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treatments of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might be a guidance for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rail transport in our country. K ey w ords :urban rail transport ;traffic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高效地发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作用,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除要在线路规划、车站设计等方面进行好轨道系统自身的建设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配合衔接好,以共同为整个城市客运服务,也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合,包括其线路与其它交通方式线路的衔接和其车站与其它交通方式车站的换乘衔接两个方面.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轨道交通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实践,认为应该加强下面所阐述方面的应用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 1 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线路衔接 1.1 与公交线网的衔接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与公交线网的关系应定位为主干与支流的关系,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主要以中远距离客流为主,平均运距一般为6~10km ,以发挥其大运量、快速,准时、舒适的系统特征[1].公共汽电车运量小,但机动灵活,是解决中、短途交通的主力,其更多地应考虑网络覆盖范围,为区内出行提供方便条件.两者的衔接,一般的作法是: (1)在快速轨道交通沿线取消大的重合段长的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改而将其设在快速轨道交通线服务半径以外的地区.此项作法能更好的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客流,同时缓解地面交通的压 收稿日期:2001203207作者简介:姜帆(1964— ),男,北京市人,博士生.em ail :wangdongmei -64@https://www.doczj.com/doc/9c9100717.html, 第25卷第4期2001年8月 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NORTHERN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 Vol.25No.4Aug.20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