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精选版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精选版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精选版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精选版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导论

1、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 ,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事业和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2、科学主要回答自然事物本身“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则是改造和控制? 自然。

3、一般认为科学中心经历几次转移,其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第一篇近代科学技术

1、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 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牛顿力学是整个近代物理学? 和? 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3、近代科学史上物理学已完成了几次大综合。第一次是牛顿力学? 、第二次是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次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学? 理论。

4、17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 ,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5、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元素? 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 ”,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6、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1785年法国人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使电学? 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7、在科学方法上,培根? 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 推崇理论思维。伽俐略? 提出理想实验方法。惠更斯? 阐述了假说的作用。牛顿? 提出分析和综合方法。

8、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9、1709年,英国的比达? 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 发明了火车。

10、18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 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11、19世纪下半叶,康德和拉普拉斯? 先后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英国人赫歇尔? 发现了天王星,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12、19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 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学家居维叶? 提出了地质变动的灾变论。

13、1865年,德国的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 ”。

14、1803年英国人道尔顿? 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人阿佛伽德罗? 提出了分子论。1828年,德国人维勒成功合成尿素?。李比希提出基团理论奠定了有机化学?基础。

1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于1839年先后创立了细胞?学说。

16、关于进化论,法国人拉马克的进化原则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英国人达尔文的进化理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17、1885年德国的戴姆勒和本茨? 以汽油机为动力制成了最早实用的汽车。1888年英国人发明了充气轮胎。1913年美国人福特?发明了流水汽车生产线。

1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科学与工业的紧密结合,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创办了吉森实验室,美国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创办的。

19、在工程管理和军事国防系统中系统工程? 侧重处理战略性的全局问题,运筹学? 侧重战术性的具体问题。

20、美国的重大发明有: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花机? 。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1831年麦考密克和赫西发明马拉收割机? 。1844年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 。1903年莱特兄

弟发明滑翔机?。1906年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 。1910? 年建成第一个电台。1929?年发明彩电。1945? 年莫尔小组成功试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8? 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发明晶体管。1960? 年梅曼发明激光。

第二篇?第二篇?现代自然科学

第五章?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

1、1887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和莫雷? 实验否定了绝对静止的以太存在,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狭义相对性? 原理和光速不变? 原理;广义协变原理是说自然定理对于任何参照系? 都应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等效原理是说,非惯性系? 可以用一个内部存在一均匀引力场的惯性系等效。

3、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是洛仑兹变换? 。狭义相对论认为同时是相对? 的,运动的长度缩短? ,运动的时钟变慢? 。狭义相对论推出质能公式为E=mc2公式。

4、19世纪末,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假说,解决了黑体辐射现象? 这朵乌云,宣告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5、光和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能量E动量P与频率ν和波长λ的关系是:E=hν?;P=h/λ?

6、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

实际上是对玻尔的互补原理的定量化,是说有些物理量不能同时精确测定,因此在微观领域引用宏观量(经典概念)会引起冲突。这导致一件非常有趣而又费解的事,即微观?

粒子的轨道概念无意义。

、ms? 描7、根据量子力学,原子中的电子状态需要有四个量子数n、l、m

l

述,电子的能量由量子数n? 确定。

8、化学键有三种基本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其中共价键的本质乃是电子云? 的重叠。

第六章?宇观世界探索

1、太阳质量m

=1.99×1030 kg,1AU=1.5×1011 m。1pc=2.06×105 AU =3.26?

ly

r。类星体是所谓目前观测到的具有最大红移的天体,因2、哈勃定律为v=H

此离我们最遥远? 。宇宙的年龄约为150? 亿年。

3、1948年伽莫夫? 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论,其预言了背景辐射? ,被观察所证实,但目前奇点? 问题仍未解决。

4、哈勃把星系分成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三大类。

5、当恒星中心温度达到700万?K以上时,开始氢聚变为氦,形成了正常的恒星,进入了主序星? 阶段。

6、恒星的归缩由其质量决定,对于小于1.44? 倍太阳质量的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其结局为白矮星? ;质量大于它小于2.4倍太阳的恒星最终结局是中子星? ,再大的恒星变成黑洞? 。

7、太阳系大小为40? AU。行星运动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

,距离分布符合波特定则? 。

第七章?深入微观世界和追求物质的统一性

1、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X射线、天然放射性和电子? 。

2、一切粒子都有反粒子,反粒子的质量、寿命、自旋? 等性质是相同的,只是电荷或磁矩? 相反。

3、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 1:10-2:10-5:10-40。

4、强力的传播子是胶子? ,弱力的传播子是中间玻色子? 。,电磁力的传播子是光子? 。

5、强子由夸克组成,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 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 组成。

6、1954年杨振宁? 和米尔斯提出了规范统一场理论,目前弱电? 统一理论已取得成功。强弱电三者的统一理论称大统一? 理论;四种力的统一理论称超大统一? 理论。

7、对称性是指物理规律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 ,往往与时间空间的某种属性有关。时间和空间具有均匀性。时间平移? 的不变性导致能量守恒定律,空间旋转? 不变性导致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八章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1、地球系统? 科学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反作用的系统,研究其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将它作为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科学基础之一。

2、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理论认为:进入任何一个营养级的物质和能量只有一部分转移到次一级生物即十分之一? 定律。将光、食物这样高效能量降低为热? 这样的低效能量。

3、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三大目标是①保护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 ②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③保护现有物种,促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4、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 系统,只有物质、能量的输入和熵? 的排出,开放系统便可维持平衡。

第九章?生命科学与智能探索

1、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奥地利的孟德尔? ,摩尔根系统论述了基因理论。在量子力学的创立人薛定谔? 发下,克里克和沃森建立了DNA模型。

2、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 的过程,以及DNA的复制,刻划了基因调节和控制的机制这被称为“中心法则? ”。

3、超循环? 理论说:生命体系中,蛋白质是代谢? 物质,核酸是遗传? 物质。离开了核酸的信息蛋白质不能合成,离开了蛋白质,核酸不能完成复制。它们形成了封闭循环。

4、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RNA自身可以起蛋白质? 的作用,可以在没有蛋白质的帮助下自我复制? 。

5、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而成的。估计地球上蛋白质种类可达1010~1012种。

6、64种密码中,3个是合成蛋白质的终止密码它们是UAG、UAA、UGA? 。另一个AUG? 是合成蛋白质的起始码。

7、人脑有1000亿? 个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 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接触点称突触? ,该处输送化学递质分子。

8、人工智能理论的奠基人是英国的图灵?,人工智能主要有两个学派:符号主义? 学派已取得很大成就,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成熟是其标志;而“脑型”计算机是联接主义? 学派理论的产物。分布性、并行性和连接性? 是这种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第十章?系统科学与探索复杂性

1、系统论创始人贝塔郎菲认为“系统”即有相互作用? 的元素的综合体。系

统的功能即取决于系统的要素? ,又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

2、有生命活力的系统必备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有序性

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

3、运用系统方法研究问题,霍尔提出三维结构方法,这三维分别为逻辑维、

时间维和知识维? 。

4、信息本质上讲是标志事物存在及其关系? 的属性,就认识意义而言,信息

是认识主体接收到的可以消除对事物认识不确定性? 的新内容和新知识。

5、控制论中反馈主要是负反馈?,它是通过输出返回输入反抗系统偏离目标的

运动,使系统趋于稳定? 。

6、自组织理论刻划客观事物的结构化? 、有序化? 的过程。系统可能实现自

组织的主要原因是系统中存在非线性? 的相互作用。

7、只有开放? 系统,才能从外界输入负熵流? 来抵消系统本身的熵增。才可

能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或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

8、协同学认为自组织的形成是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作用实现的,有两种

协同作用一是序参量与其他参量之间? 的合作关系和作用,一种是序参量之间? 的合作关系和作用。

9、混沌具有三个具体特征:①内在随机性? ,②初值敏感性? ,③非规则的序? 。

10、点、线、面、体分别可看成0、1、2、3? 维的。根据维数的定义式

D=lnk/lnλ ,D为分数称为分维。(λ为线度放大倍数,K为体积放大倍数)11、具有分数维? 的形状称为分形,它具有无穷嵌套自相似? 结构。

第三篇?第三篇?当代高技术

第十一章?当代高技术的崛起及其特点

1、高技术是指比其它技术更高的科学输入? 的某些技术创新。

2、比较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有信息、能源、材料、空间、海洋和生物? 新技术领域。

3、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 的建立成了现代高新技术的标志。

第十二章?略

第十三章?生物技术

1、酶是一类具有特殊催化? 能力的蛋白质;酶工程主要利用酶来催化化学反应高效地获得所需的产品的一门技术,其中固定化酶技术? 是酶工程的核心。

2、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 来生产有用物质的技术,主要有菌体细胞以及其代谢产物? 的利用。

3、微生物发酵生产蛋白质的速度比植物快500? 倍,比动物快2000? 倍。因此利用发酵工程进行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前景十分诱人。

4、细胞工程分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细胞亚结构移植? 。

5、目前已经证实植物? 细胞具有全能性。克隆泛指无性繁殖?。目前动物克隆技术实际上属于细胞亚结构移殖? 技术。

6、获得目的的基因方法有:①从生物基因组中分离,一般用限制性内切酶? 切下目的基因的DNA片断;②逆转录合成? ;③人工合成? 。

7、基因疗法主要有:①跟踪体内细胞? ,②治疗疾病? ,③预防疾病? 。其中,由于基因长期表达产物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基因疫苗? 技术可能最早成熟。

第十四章?新材料、新能源技术

1、新材料主要包括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光电材料? 。

2、高分子合成材料可分:化学纤维、合成橡胶、塑料? 三类。

3、人类利用能源经历了3个时期,即柴草、煤炭和石油? 时期。新能源指两类,即①刚认识的能源?,②用新技术开发的古老能源? 。

4、地球表面的太阳能总能量为8×1013 KW。目前全世界总能耗约为5×109 KW,相当于石油近100亿? 吨。非晶硅薄膜? 很可能成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主体。

5、约有2%

的太阳能变成风能,风力发电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投资小,无污染、资源丰富? 。

6、每年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相当于约700亿? 吨石油。生物能的利用除了直接燃烧生物质外,还有利用微生物? 制酒精、沼气和氢。氢燃料电池? 将是绿色汽车首选能源。

7、海洋能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 。

8、非再生能源近100%

是核聚变能。将海水中的氘全部利用可供人类使用数十亿? 年,而石油只供约40? 年,天然气约60?年,煤可供约500? 年,铀可供几万年。

9、核能的利用目前已占世界能耗的60%,核反应堆分热中子和快中子? 堆。

10、实现核聚变的可能方式有磁约束? 和惯性约束? 两种。着名的托卡马克装置就是磁约束? 装置。

第十五章?海洋技术与空间技术

1、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表面积共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占70.8%

2、海洋资源开发主要有:矿产、生物、化学元素、能源?技术开发。

3、目前较为成熟的海水淡化技术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 。

4、空间是人类的第4? 环境,可利用的资源有:高位置、微重力、高真空和低温等。(说出三个以上)

5、运载器有多级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 。

6、火箭主要由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制导系统? 三大部分组成。

7、极地轨道卫星可以观察地球的全貌,因此用于侦察? 、导航? 等等。

第四篇?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十六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

1、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途径有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引进? 。

2、科学技术研究有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

3、技术创新需要巨大的投入,高校? 和科研所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大企业? 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科学技术和经济? 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4、现代社会劳动? 密集型产业将基本消失,资本? 密集型产业将相对下降,智力? 密集型产业将占主要地位。

5、知识经济定义是:以知识? 为基础的经济。它本质是以智力资源为其第一? 要素。

第十七章?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1、温室效应引起是最主要灾害是南极冰雪融化以及海水膨胀? 造成的海平面升高。

2、厄尔尼诺? 现象原指秘鲁附近海域较冷的上升洋流不规则的减弱,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异常。

3、臭氧层臭氧层破坏是因为在光化学反应作用下,氟氯烃? 中的氯原子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减少的结果。

4、全球荒漠化面积近地球陆地面积的1/3? 。酸雨指pH值小于5.6? 的酸性降水。目前森林的覆盖率不到1/3? ;热带雨林?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9%

5、社会体制的改革应致力于公平性建立,公平包括世代? 公平性和区域? 公平性。

第十八章?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科学方法的核心是实证? 方法和理性? 方法,

来源:() -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_我的研究生生涯_新浪博客2、罗伯特·默顿提出科学的行为规范是: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性? 。

3、对科技的滥用不是靠科技自身进步能解决的,而需要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文化? 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4、两种文化指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 。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 的过分推崇。

5、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发现中都包含了非理性? 因素。自组织理论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社会开始了定量研究。

二、单选题

1、STS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____C___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象。

A、科学、技术

B、社会、技术

C、科学、技术、社会

D、技术、社会、文化

2、生产力=__A______×(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A、科学技术

B、文明

C、精神

D、道德

3、传统材料靠大规模生产维持其竞争力,而新材料靠___B____求生存发展。

A、低价格

B、高质量、高性能

C、高利润

D、低成本

4、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标志了_A____的诞生。

A、分子生物学

B、遗传学

C、基因理论

D、生态学

5、世界各地的垃圾只有_A______可以进入自然循环,像塑料、玻璃等很难被微生分解。而生态系统的循环本来是无“废物”的。

A、1/3

B、1/4

C、2/3

D、3/4

6、信息具有独特的___D______,因此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为人类发展的三大资源。

A、独占性

B、优越性

C、知识性

D、分享性

7、细胞工程是一门在__C____上改良生物和创造新生物的技术。主要有: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克隆技术等等。

A、分子水平

B、大分子水平

C、细胞水平

D、微观层次

8、现代物理的两大理论支柱是___D___。

A、原子论和分子论

B、热力学和天文学

C、天文学和粒子物理学

D、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9、爱因斯坦提出__A___具有波粒二象性;

A、光

B、电子

C、原子

D、物质

10、德布罗意提出__D___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A、光

B、电子

C、原子

D、物质

11、奇怪吸引子是一种__D____。

A、黑洞

B、黑体

C、带电体

D、分形

12、混沌与分形是__B________的。

A、完全不同

B、内在一致

C、外在相似

D、实质不同

13、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了“零增长模型”。零增长是指不增长___A_______。

A、人口

B、科学知识

C、经济

D、财富

14、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接触点称突触,该处输送__C________-。

A、电信号

B、光信号

C、化学递质分子

D、蛋白质

15、__A_____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

A、强子

B、轻子

C、传播子

D、基本粒子

16、轻子是指_____D_____作用的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

A、只有弱

B、只有引力

C、只参与电弱

D、不参与强

17、耗散结构认为自组织的形成必要条件是①系统应当_A_____平衡态,②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③涨落导致有序。

A、远离

B、靠近

C、处在

D、不在

18、通信卫星常采用___B____轨道。

A、极地

B、静止

C、太阳同步

D、任意

1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英雄德国的__C________,1867年发明的自馈式发电机并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结合。

A、瓦特

B、爱迪生

C、西门子

D、贝达郎菲

20、19世纪未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它们是

__A____________。

A、 A、X射线、天然放射性、电子

B、电子、中子、质子

C、X射线、α粒子、电子

D、电子、光子、反粒子

21、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a )

A、 1957-1958

B、.1956-1957

C、 1955-1956

D、1958-1959

22、不少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次革命,这三次是_D_____。

A、电磁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混沌理论

B、牛顿力学;电磁学;混沌理论

C、电磁学;量子力学;相对论

D、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混沌理论

23、几种核苷酸中任意几个决定一种氨基酸。(___B____)

A、5,3

B、4,3

C、3,3

D、5,4

2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为 D 。相当于全世界目前总能耗的一万多倍。

A、1.7×1014kW

B、8×1014kW

C、1.7×1013kW

D、8×1013kW

25、若把海水中的4.4×1013t 氘全部利用起来人类可使用 B 之久

A、100亿年

B、10亿年

C、1亿年

D、1000万年

26、在人类征服宇宙的历程中, B 被称为航天之父。

A、加加林

B、齐奥尔科夫斯基

C、达德

D、冯·布劳恩

27、原苏联在 C 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 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 1)整合 -- 地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2)硫酸盐阶段 ( 3)氯化物阶段 (4)砂下湖阶段 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

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 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要点:( 1)整合 --地 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 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 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 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 12 分)。 要点: “V型”谷,侵蚀成因;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科技史期末测试试卷

1.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你认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于未来的科 技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吗?若是没有,那你为什么还要学习或研究科学技术史?(30分) “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这就是“以史为鉴”。实际上,技术史是一门研究技术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中的成败实例都是财富,都值得借鉴。 技术史是技术发展、成功的历史,但技术史中“过去的教训”也是很多的。例如桥梁史中列举了许多事故,其中有两起分别是因为没有考虑气象学中的风压和风振(风速变化频率和桥的固有振动频率一致时破坏力极大)造成的。再如建造桥墩的沉箱法,过去约百年中由于没有采取逐步减压,潜水员病曾夺走了无数条沉箱工人的命。 科学技术史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理论,实施人才全面素质教育。史实与理论的产生条件相联系,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的时代背景与作用。科学的发展史具有极端的艰苦性,为面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的困难增加了克服的信念,培养了我们的坚强品质;而在了解科学成果被发现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来思考、检验,让我们更具备了创新的能力与精神。 科学发展史是地基,究竟科学这做大厦能盖多高,地基是必须的! 20世纪的100年是风云变幻的100年,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科技革命的发明和应用,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畅想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必将激发青少年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懈追求.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

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18世纪的工业革命,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主义世界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任何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上的新篇章;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改变了人类的交通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几千年来,从马车到轿车再到火车、飞机、磁浮列车;从煤油灯到白炽灯、霓虹灯再到节能灯;从书信到电话、电报再到视频聊天等的飞跃,无一不是科学技术的结晶.除此之外,还有人类的成功登月,迈出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正如最后一名登月者塞尔南上校所说的:“在月球遥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国界,我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整体,我的整个思想也就开阔了.”再有基因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破解了生命的千古密码,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崭新又美好的生活.回首过去,火药的发明,使我们能劈山开路、架桥、建筑;造纸和印刷技术的问世,使我们拥有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促进了信息和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问世,促进了航海、贸易的发展,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地球.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科技落后了.而今世界各国大都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随后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面对这个局面,中国做出了实施“863计划”应对世界科技的挑战.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断增大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使我国逐步向科技强国迈进.如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七”成功发射、龙芯的开发研制……科技使我们生活幸福舒适,是科技把我们未来描绘得如此美好. 人类跨入了21世纪,科技在给人类带来恩惠的同时,也给人带来更多的不安甚至灾难.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气温变暖,科技发展产生了白色垃圾、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前苏联的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日本的水俣病、我国的太湖蓝藻事件等就是铁的证据.即使只为造福人类,有时也难免有副作用.比如,科学发明研制出了化肥、农药,目的是提高农业产量,但化肥、农药使粮食、蔬菜、水果,甚至饲料、肉类蛋类都浸染上某些毒素,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又如克隆技术对传统道德伦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复制的人与基因提供者是兄弟还是父子?所以,世界各国对克隆技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制定法律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管理,并严禁用它复制人类;再如原子弹如落到恐怖分子手中,将会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过去的见面拜年变成时尚的短信问候,方便快捷的同时使得人际关系冷漠.有许多人甚至上网成瘾,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由此在医学上开始对网络成瘾病理机制进行研究.

科学技术史试题(四)

西南财经大学《科学技术史》试题(四)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请就题中【】部分判断正确或错误。如正确请在后面的括号内画√,如错误请在后面的括号内画×。 1、英国科学家【惠威尔】于1837年发表的《归纳科学的历史》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科技史著作。(√) 2、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和【陶器制造】是古代技术发端的三项标志性成就。(ⅹ) 3、我国北魏时期农学家【郦道元】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ⅹ) 4、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被【李约瑟】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ⅹ) 5、马克思把【造纸、印刷术、火药】看作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X ) 6、古代原子论学派的代表是留基伯和他的学生【赫拉克利特】。(ⅹ) 7、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是【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一书代表了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 8、古希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是古代力学中最伟大的定律。(√) 9、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著名的“体液说”,认为人体内的【三种】体液的协调与否决定着人的健康。(ⅹ) 9、古罗马科学家【盖仑】所著的《天文学大成》一书把古代的地心思想发展为系统的地心说理论。(ⅹ) 10、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453】年出版了著名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开始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运动。(ⅹ) 11、1666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出版的《怀疑的化学家》一书,首次提出了元素的概念,标志着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12、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789】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完成。(ⅹ) 13、18世纪生物学的重要成就是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作的动植物分类。他于1735年发表了一书,较系统地阐述了植物分类的原则。(√) 14、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最初是由德国的【赫姆霍兹】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分别在1755年和1796年独立提出来的。(ⅹ) 15、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第一个发现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6、187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出版了划时代著作《电学和磁学论》,标志着完整的电磁学理论的确立。(ⅹ) 17、奥地利生物学家【摩尔根】发现的遗传定律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ⅹ) 18、具有实用价值的无线电系统是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和俄国工程师波波夫发明的。(√) 19、【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元素周期律和达尔文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作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这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ⅹ) 20、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被称为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自然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和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自然科学的特点有:1 ,2 ,3 ,4 。 3、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4、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一般认为是由科学、科学、科学所构成。 5、电子计算机的硬件主要有哪五部分组成:、、、 和。 6、现代天体物理认为:一般恒星的演化都经历 - - - 四个阶段。 7.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酸可分为和两大类。 二、选择 1、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是() A、金 B、银 C、铜 D、铁 2、提出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和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波义耳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维勒 3、对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是:() A、波义耳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维勒 4、研究无穷维抽象空间及其分析的数学理论() A、数理统计 B、运筹学 C、泛函分析 D、数理逻辑 5、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的规律,研究正确思维所遵循的规律的学科,亦称符号逻辑的是() A、数理统计 B、运筹学 C、泛函分析 D、数理逻辑 6、地球的形状确切的是说是() A、球形 B、椭球体 C、梨状体 D、苹果形

7、“第一类永动机是可以制成的”这句话违背了( ) A、牛顿第一定律 B、机械能守恒定律 C、热力学第一定律 D、分子运动论 8、绵羊有白色的和黑色的。白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b)控制。一只白色公羊和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绵羊,那么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应该是()A.BB BB B.BB Bb C.Bb Bb D.BB bb 9、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是() A.适者生存 B.遗传和变异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 10、环境科学产生的理论基础是:() A、生态学 B、物理学 C、化学 D、生物学 三、判断(在题号前括号内填“√”或“╳”) ()1、从猿到人的转变关键是劳动 ()2、原始时代第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创造是石器的制造和发明。 ()3、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它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4、原始宗教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万物有灵论。 ()5、我国的种茶养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 ()6、我国的天文学不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生产国。 ()8、很轻的原子核在极高的温度下非常接近时会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叫核的聚变。 ()9、南北大运河以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闻名于世。 ()10、“绝对时空观”把时间和物质运动分割开来,认为空间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的“绝对空间”,时间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的“匀速地”“流逝着”的“绝对时间”。 四、简答题 1、简述塞尔维特血液小循环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史 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 答: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科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成就有如下方面: ①天文学。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保存天文记 录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到17世纪末,我国记载了大约70颗新星和超 新星,这些记录为现代天文学家对中子星的探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 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东汉时期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 台自动天文仪——浑天仪,他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方位的 仪器——地动仪和世界上第一台观测气象的仪器——候风仪;在宇宙 结构方面我国古代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提出了“盖天说”等宇 宙结构思想。 ②数学。我国古代数学发展也是源远流长,并且具有独特的风格,概念 与体系。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分数概念和九九表。《周髀算经》、《九 章算术》、《九章算术注》等著作都是我国数学体系地位颇高的书本; π值的计算领先了其他国家和地区1000年。 ③医药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医,中 药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医学科学价值;《黄帝内经》、《伤 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是世界重要的科学文献;我国的 医药学体系是完全独立完整的,成果显著。 ④地学。地学是我国古代成就较大的学科之一。主要表现在地理、地图 绘制和地质等方面;《山海经》、《水经注》、《梦溪笔谈》等对我国古 代的地理风土人情等做了综合性的表述;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 为中国地理学竖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开辟了“丝绸之路”,如今我国 主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带就是以丝绸之路为借鉴的,郑和七下西洋, 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⑤物理学。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的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 知识,包括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其中关于光影 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都非常系统,被现代科学家成为“《墨经》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科学概论重点复习题

名词解释 环境问题的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的颗粒物。 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 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的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反应。 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COD)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 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的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以至在植物体内积累,使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下降,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农药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100米),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用rd表示。rd=0.98K/100m 酸沉降: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的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危险性废物: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的废物。 静态储量指数:当前储量同当前消费的比例来预测某资源的使用年限.

科学技术史考试资料2 简答题

简答题 1、15-16世纪西欧国家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有何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意义:①这种活动带有掠夺和开拓殖民地的性质;②葡萄牙等西欧国家资产阶级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加速西欧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③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价值:①打开人们的眼界,是人们看到科学的正确与力量鼓舞了人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②直接推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力学和数学的发展。③此外,探险家们重新发现了地磁倾角并把罕见的花木和鸟兽带回欧洲。 3、15-16世纪的欧洲各国开始了航海探险,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有何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 哥伦布、麦哲伦坚信大地是球形的这一科学家说并以勇敢的探险活动证实了它,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科学的正确和力量,鼓舞了人们用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当时的西欧和以后的世界各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航海活动开辟了一个科学研究的新天地,直接推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力学和数学的发展。航海能使人们从不同的地区和方位观察天象获得更丰富的天文资料:远航需要精确的星图、海图及测量海里和方位的量表;航海需要造炮舰这就需要大量力学知识。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此外探险家们重新发现了地磁倾角,并把罕见的花木和鸟兽带回欧洲。地磁学、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学、人种学等学科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才能有巨大的发现。 2、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对近代科学的兴起有何影响 答:1.大地是球形这一科学假说被证实,鼓舞了人们探索和创新的精神。2.航海活动开辟了一个科学研究的新天地,直接推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力学和数学的发展。3.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现促进了地磁学,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学,人种学等学科的发展。 12、远古人类所发明的人工取火方法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何特别的重要意义 一、事物的种类和范围扩大了,营养丰富了,进而促进了人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二、人类可以用火防止野兽的侵袭,又能用火围攻猎取野兽;三、人类还能用火取暖照明,从而扩大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四、人类渐渐学会有火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并在火的利用过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化学知识。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是古代技术发端的一个重要标志,请问: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何特别重要的意义 答:①食物的范围和种类扩大了,营养丰富了,促进了人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②人类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用火围攻猎取野兽③人类可以用火取暖,照明,扩大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④人类渐渐学会了用火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化学知识。

F1202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科目代码:F1202 科目名称: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一、考试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是否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对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特征有总体上的认识,是否较为深刻地理解自然观,理解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否能够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哲学本身的发展进程与趋势。 二、考试内容 1.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以及其学科性质、地位。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意义。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前沿与趋势。 2.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及牛顿体系的意义,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及其局限。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9 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3.自然观。理解自然发展的辩证图景如何说明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生态危机的本质与表现。科学技术与当代全球问题。 4.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观察;实验方法的特点;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技术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5.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过程与特点。科学技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防范科学技术的负价值的对策。科技政策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6.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等。技术哲学的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现象学技术哲学代表性人物与观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主要理论。 三、题型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40%,写作题占30%。 四、参考教材 《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易显飞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版次不限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科学技术史试题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请就题中【】部分判断正确或错误。如正确请在后面的括号内画√,如错误请在后面的括号内画×。 1、英国科学家【惠威尔】于1837年发表的《归纳科学的历史》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科技史著作。(√) 2、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和【制造陶器】是古代技术发端的三项标志性成就。(ⅹ) 3、现今通用的10进位制记数法是【古印度人】发明的。(√) 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周髀算经》】一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数学著作,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ⅹ) 5、【《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著作,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ⅹ) 6、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7、我国北魏时期农学家【郦道元】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ⅹ) 8、马克思把【造纸、印刷术、火药】看作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ⅹ) 9、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 10、【阿基米德】被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称为“古代世界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近代型物理学家”,他发现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是古代力学中两条最伟大的定律。(√) 11、古罗马科学家【盖伦】所著的《天文学大成》一书把古代的地心思想发展为系统的地心说理论。(ⅹ) 1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453】年出版了著名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开始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运动。(ⅹ) 13、伽利略在力学上的三个重要发现是钟摆运动、自由落体定律和【运动叠加原理】。(√) 14、1666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出版《怀疑的化学家》一书,首次提出“元素”概念,标志着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ⅹ) 15、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最初是由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勒维烈】分别在1755年和1796年独立提出来的。(X ) 16、【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以丰富的材料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学说。(√) 17、近代实验科学大师伽利略把培根所倡导的实验方法和【笛卡尔】所推崇的逻辑演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科学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途径。(√) 18、【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元素周期律和达尔文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作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这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X ) 19、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被称为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实验发现,这三大发现揭开了20世纪科学革命的序幕。(√) 20、【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小题5分) 1、科学史的内史与外史 内史:把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科学内部,把科学史仅看成是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外史:把科学看作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他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诸如与经济,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狭义相对性原理:即为科学规律,包括电磁学规律相对人和惯性参照体系不变。 光速不变原理:即光速相对任何参照体系不变。

核科学概论期末试题

核科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积极推进核电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制定了核电“2020年建成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核电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05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广东、浙江、辽宁、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正在建设一批新的核电站,与此同时,在电力需求的强力推动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等内陆省市也在竞相成为我国第一批内陆核电站的所在地,过去几十年只能在沿海地区发展核电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核电建设正向我国内陆地区迈进。2008年初,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进一步引起政府的思考,加大了发展核电的决心,且有大大增加原定规划目标的迹象。然而,历经30余年发展,2010年底我国核电装机不过才是910万千瓦。就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来说,有: 1.核电站布局在沿海,一是满足冷却水需求,二是便于废液排放; 2.我国核安全监管存隐忧,核电项目一哄而上不正常。我国核安全监管27年 无法可依,“多头监管”存隐忧; 3.目前,我国一方面在进行着核能项目的大跃进,但另一方面,政府在监管核 安全方面的基本法律却长期缺位。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巡视员陈金元曾经撰文指出,国际上所有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原子能法》、《核安全法》和类似于《核安全法》的法律,中国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4.我国核电规划比较激进,2020年4000万千瓦跃至8000万千瓦核电建设被垄 断企业把持,地方政府争抢。内陆首家核电站从参与核电建设的企业来看,出于种种原因考虑,目前,我国只有中核、中广核和中电投三家公司拥有控股投资核电项目的资质;华能、大唐、华电、国电等大型电力集团只能通过参股投资核电项目、开发核电厂址。核电建设蛋糕已经被上述垄断企业把持,比如有望成为内陆首批核电的湖北咸宁项目、湖南益阳项目和江西彭泽项目,分别由中广核、中核和中电投主导投资建设。 5.核电建设只宣传其清洁能源的一面,对环境污染较少提及长期以来,我国对 核电的宣传一直是主打“清洁能源”牌,对于其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涉及较少。 二.你生活或环境周围有哪些核技术应用,简要列举五例,说明基本原理; 1.放射免疫分析,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和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相结合

自然科学概论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1、 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是( 、银 C 、铜 2、 提出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和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波义耳 B 、拉瓦锡 C 、门捷列夫 维勒 3、 对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是: 波义耳 B 、拉瓦锡 C 、门捷列夫 维勒 4、 研究无穷维抽象空间及其分析的数学理论( 数理统计 B 、运筹学 C 、泛函分析 、数理逻辑 5、 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的规律, 研究正确思维所遵循的规律的学科, 亦称符号逻辑的是() 6、 数理统计 B 、运筹学 地球的形状确切的是说是( 球形 、椭球体 、泛函分析 D 、数理逻辑 、梨状体 D 、苹果形 《自然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填空 1、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 _____ 和 ____ 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的过程 中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 自然科学的特点有: 1 _____ ,2 _____ ,3 _____ ,4 ______ 。 3、 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 _____ 、 ____ 、 _____ 三大阶段。 4、 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一般认为是由 ______ 科学、_科学、 ____________ 科学所构成。 5、 电子计算机的硬件主要有哪五部分组成: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 6、 现代天体物理认为:一般恒星的演化都经历 -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阶段。 7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 ,核酸可分为 禾廿 __________________ 两大类。 二、选择

世界科技文化史期末考试答案!!!!

世界科技文化史(一) 1 科技文化的特点有: A、系统性 B、国际性 C、基础性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2 下列对文化描述错误的是: A、人类为了生存与理想而进行 B、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 C、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 D、只包括精神产品 正确答案: D 3 下列哪一学科不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 A、科学技术史 B、生命科学 C、科学哲学 D、科学社会学 正确答案: B 4 我过历史上比较看重科技文化的 A、制度层次 B、器物层次 C、行为规范层次 D、价值观层次 正确答案: B 5 科技文化的特点不包括 A、实用性 B、系统性 C、国际性 D、基础性 正确答案: A 6 以下哪门学科不不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 A、科学技术史 B、科学社会学 C、自然科学 D、科学哲学 正确答案: C

7 科学哲学的研究脉路是:从思想史到社会史,从学科史到综合史。 正确答案:√ 8 科学哲学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正确答案:× 9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使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的特殊能力活动和产品。 正确答案:√ 10 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理想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及其全部产品。 正确答案:√ 世界科技文化史(二) 1 下列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史奠基人的是: A、库勒 B、萨顿 C、霍尔特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2 下列属于中国科学技术普及运动战线的是: A、全民科普 B、重点科普 C、防止科学技术异化 D、严格控制科学发展 正确答案: C 3 《寂静的春天》的作者是: A、蕾切尔卡逊 B、勒庞 C、都德 D、霍布斯 正确答案: A 4 石器制造的发展过程不包括 A、旧石器时代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概述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什么是科学I、科学革命的突破 二、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天文学革命 三、技术概述二、医学生理学革命 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II、近代化学革命 五、中国古代文明一、原子分子论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有机物的合成和七、科学技术与教育有机结构理论 三、元素周期律 III、近代物理学革命 V、近代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一、经典力学的奠基一、生物学初步建立 二、近代科学的第一二、生物学的飞跃 次大综合 三、能量守恒与转化 定律和热力学 四、电磁学理论的发展 VI、地壳演变论 五、光学理论的发展 IV、数学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 2、什么是技术? 3、科学分为几大门类? 4、按各学科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分为几大类? 5、为什么说十九世纪是科学世纪? 6、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中两个重要的基本理论支柱是什么? 7、科学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8、科学和技术有什么联系? 9、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体系是不断发展的? 10、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节思考题 1、近代科学首先在哪两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胜利? 2、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天体跨越自然界哪三个结构层次? 3、“地心说”、“日心说”说的是什么? 4、简述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5、简述牛顿关于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6、简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7、麦克斯韦方程组从理论上预言了什么? 8、十七世纪前的初等数学最有影响的是哪两部著作? 9、为什么说解析几何的产生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简述道尔顿原子论的主要内容。 11、简述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要点。 12、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有哪三大发现? 13、简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 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5)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特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其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辩证的论述了人、自然与社会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要达到“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由此使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冲突得到解决,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内在的统一。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内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其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我带来的当代启示如下:(1)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须以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支撑,企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构建一个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多方协作平台。(2)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循环持续的生产方式,政府在治理企业污染时转变“官本位”思想,向现代新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应坚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增强其贯彻力度。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特点:1.生态自然观倡导人人平等;2. 生态自然观坚持整体性的思想,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3.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4.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启示同上1)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 的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