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魏书生教育案例引发的反思

来源:天津教育(2008-2)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1日


我曾参加过一场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听完报告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反思我们现实中的教育:有多少教育方法值得商榷?我们的做法与教育规律相距多远?现从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中抽取两个教育案例,加以分析反思,愿与同行交流探讨。
让学生收费

【案例】
魏老师在组织学生缴纳基本学习费用时,把收费任务交给了一个学生。接到任务的学生拿着纸和笔,准备按座位顺序依次开始收费。这时,魏老师叫住了他,说:“用手表收。”学生不解地问:“老师,用手表怎么收啊?”魏老师笑着说:“别急,先站在一边,思考思考。”过了一会儿,学生说:“老师,您真高明,我知道了,您是想让我组织一个‘收费比赛’。”在魏老师的点拨下,负责收费的学生组织了一次小组收费比赛,以卫生小组为单位,委托每个小组的组长下去收费,收费快、过程不出差错的小组获得比赛的胜利(具体比赛细则在这里就不详述了)。这样一来,最快的小组只用了10分钟就把钱收齐了。小组长用写有姓名和钱数的白纸把钱包好,交给了负责收费的学生。当负责收费的学生正要把纸包交给魏老师时,魏老师又启发他说:“再想想,收费过程结束了吗?”在魏老师再一次点拨下,负责收费的学生监督、陪同各个小组的组长,一起把钱送到了会计室。经会计清点,证实各小组交上来的钱数准确无误,收费完毕,比赛也分出了“胜负”。一项看似简单甚至容易引发学生反感的收费工作,就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

【反思】
这个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魏老师提出的“学生能做的事就让学生做”的教育理念。通过组织收费比赛,调动了学生参与班集体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关注细节、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吗?
看了这个案例,每一位教师都应反思:我们还“敢”让学生做事吗?其实,有很多事情不是学生做不好,也不是学生不愿意做,而是教师不敢让他们做。当前,伴随着各种教育法规、行政命令和学校责任追究细则等的不断出台,加之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校和教师出于怕承担责任的心理,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机会越来越少。有些正常的学生活动,学校和教师也不敢组织学生参加,这是部分学校和教师的无奈选择。魏老师大胆、创新的做法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乏的。向学生收必要

的教育,怕“出事”而不让学生去做事的现象有多少?限制学生做事不是好办法,明智的做法是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能锻炼自身能力的事,教师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就可以了。可以说,现在恰恰是呼唤和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亲自观察,让学生亲自表达,让学生亲自总结”的时候了。
让学生做事,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让学生做事,教师应承担起一种责任,一种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灵成长提供帮助的责任。在学生做事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做的事进行预设,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判。教师应想出几套可行性方案,可以在心中事先“演练”学生做事的全过程和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胸有成竹之后,再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先想后做,尝试新的思维方法和做事方法。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做事的计划和步骤,然后帮助他们优化做事的过程。在让学生做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做事上,通过适时、恰当的指导,增强他们把事做好的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做事过程中的挫折。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指导学生做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多,指导少;让学生灰心的时候多增强信心的机会少。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找期中考试只考了八分的学生谈话

【案例】
魏老师的班里,有个学生在语文期中考试中只考了八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学生答:“是。”“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学习,还能考八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魏老师继续问:“成绩下来了,你有不服气的地方吗?”“有啊,第一道题我会做,但没答对,我不服气。”而后,魏老师让这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优点,学生说:“我没有优点。”在魏老师的提醒和启发下,学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优点,从一个找到了十个、二十个……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魏老师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
【反思】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教师是怎样对待“后进生”的?在“后进生”的教育上,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不完全赞同“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观点,但我完全赞同魏老师的“没有不进步的学生”的说法。教师要用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语言,诚心诚意地与学生对话。大

多数教师对待“后进生”的通常做法是:根本不与之对话,即使对话也多是讽刺挖苦,或干脆对“后进生”采取放弃的态度。在上述案例中,魏老师没有用“你怎么就考八分,废物!猜也能猜八分!”等侮辱性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而是通过“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和“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你根本不学习,还能考八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这样的话来激励学生。通过让学生找优点,帮学生找回了信,激起了学生追求进步、努力进取的愿望。魏老师的谈话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语言的艺术,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魏老师对“后进生”从“可进步之处”抓起,帮助“后进生”确定学习进步计划,并且坚持长期督促、检查。在学生进步的过程中,还不断帮助学生制定更高一级的、切实可行的进步目标。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中“两难”问题的解决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2)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2日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自控能力差,道德判断能力低而出现故意违反纪律、不讲礼貌、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在处理这些学生的问题时,往往可能殃及其他学生而出现“两难”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采取学生适应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的问题。
两难问题
班级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引导学生,排挤掉学生思想中错误的杂草,扶正学生的行为;是让学生感知自己生命的跃进,从而产生更大的前进动力。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会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涉及到一些教师应该做,但做了对某些学生有伤害的两难问题。遇到伦理两难问题时,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感情用事,损害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利益,降低了教师自己的形象,也使班级管理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下面是日常教育中很可能发生的几个案例。
案 案例二:某教师为了规范全班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因违纪而扣分的多少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让C等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后打扫教室,直到C等级的学生变成A等级为止。
案例三:某班一学生放在铅笔盒中的50元钱被人偷走了,班主任在确定真的有人偷了钱后,就去搜他觉得可疑的学生的口袋。

以上的几个案例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面对的伦理两难中较典型的。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要找到破坏公物的学生,然后教育他,而不是惩罚他,更不能惩罚那些与此事无关的无辜者。如果有学生问:“为我没做过的事而受到惩罚,这在道德上允许吗?”那么我们教师将无言以对。案例二中,教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无可非议,但让个别学生因此而每天打扫教室,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有学生说:“教室是全班同学学习的场所,就让我们几个人来扫,对此我表示不服。”我们教师也将无话可说。案例三中,教师为找遗失的钱而搜学生的身,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果有学生问:“老师,你有权搜身吗?”那么我们将无地自容。又假设三个案例中的结果都如教师所预料的,找出了踢破门的学生,被偷的钱回到了失主的手中,扣分多的C级学生变了不再扣分的A级学生,那么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到家了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我们的有些行为也许在残踏着这块土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事件呢?怎样才能既教育了学生又不陷入两难境地呢?
我们确实应该仔细地考虑我们的选择,应该仔细地考虑其中的道德因素。
处理原则
利益最大化原则。该原则主张我们要寻求使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去做尽可能使每个人都受益的事,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不要因为个别人而侵犯了大部分人的利益。
平等尊重原则。该原则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尊重道德主体(他人)的平等价值,必须把他人视为有其内在价值的主体去尊重,不要按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去贬低他们,或改造他们。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把学生的理性和自由人格放在首位,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是有理性的,会思考的,而且有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教师和学 处理方法
不自觉渗透。班级管理固然离不开灌输,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教育,离不开请学生到办公室面谈,但这绝非德育的全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的说教一定要考虑到伦理问题,不能顾此失彼。像“你是最难教的”“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你不是人”等话及歧视的眼神,都是教师不应该有的。学生喜欢的是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渗透。我们应该在广泛的师生相处空间里去寻找时机和话题。比如,在上下学的途中,文体娱乐之际,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随机渗透一些德育内容,能起到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曾遇到过一个逃学打乒乓球的学生,多次说教无效。有一次碰巧看见他在打乒乓球,于是我就过去跟他切磋起球艺。我发的上旋、下旋、左旋、右旋球,使他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就跟他谈起乒乓球上的摩擦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他谈知识就是力量。那以后,该学生再也没有逃课打乒乓球,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这种不自觉的渗透施教,会让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施教的内容就像微风拂过水面一样在学生的心中荡漾出阵阵涟漪。如果说学生是石头,那么老师就要做让石头臻于完美的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粗糙的石头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
有目的辩论。班级管理绝非一个平坦的、一帆风顺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必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压制,也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否则都会陷入两难境地。我们不仅应该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应该欣赏他们的观点,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通过辩论明是非,引导认识的深化,使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我教过一个班,出现考试作弊现象,且愈演愈烈。我通过了解,发现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发现有不少学生竟然认为考试作弊有不少好处。我就此组织学生辩论,我作为正方提出“考试作弊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观点,以那些曾经考试作弊者和准备作弊者为反方提出“考试作弊利多弊少”的观点,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大家统一了认识:学校组织的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师的教学效果的,不能作弊;独立作业时,如果对某知识点模糊,可以翻看课文,但不得抄袭他人答案。从此以后,考试抄袭答案的问题没有了,真可谓是吹尽黄沙始见金。
无判断介入。所谓“无判断介入”就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以后可要注意啦,老师试试看能不能把篮球要回来。”那次以后,学生再也没有上课打篮球的事发生,几天后的篮球赛还得了冠军。采用“无判断介入”进行班级管理,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关注,相信他们具有进步、向上的良好愿望,感受他们的情绪,接纳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理解他们的。老师把学生看做是需要帮助的对象,学生就会把老师看做是可以依赖的长者,就能无抵抗地接受老师对问题的分析、解释,对老师的教育能以正确的态度接纳,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相继点化,那么一定能开启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