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格总结

第一单元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格总结

第一单元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格总结
第一单元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格总结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格总结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一)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经济特区与开发区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明确地确定了"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的多层次、梯次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具体内容包括: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江和沿边地区、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一、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中国政府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

1、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特区的经济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综合体;

2、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和入出境方便;

3、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国务院确定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为综合性经济特区。

二、沿海开放城市

自1984年起,中国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即大连、秦皇岛、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浦东、宁波、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港口城市。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兴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84年开始到200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大连、天津、宁波、北京、哈尔滨等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是充分发挥其所在城市的优势,用较短的时间,创建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加速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1985年,中国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世界新技术产业革命发展的推动下诞生的。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国选择了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53个。这些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基地。

六、出口加工区

设立出口加工区旨在对加工贸易实行"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管理.提高水平"的管理,改现行加工贸易"漫山放羊式"为"圈羊式"管理,逐步把加工贸易增量引入封闭的加工区域内,实现对加工贸易的集中规范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严格控制加工贸易产品的内销,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为守法企业提供简化、快捷的通关便利。带动国产原材料、零配件的出口,为扩大外贸出口做贡献。

2000年6月21日我国宣布设立首批出口加工区试点,大连、天津、北京天竺、烟台、威海、江苏昆山、苏州、上海松江、杭州、厦门、深圳、广州、武汉、成都、吉林珲春等十五个出口加工区已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到2002国务院已批准25出口加工区。

七、保税区

从1990年,中国政府为方便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和加快重点地区的开发,批准在上海浦东新区内设立保税区。之后,又批准天津、深圳福田、大连、广州、青岛、张家港等保税区。保税区的作用是努力开拓转口贸易和加工出口服务,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八、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浦东新区是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靠上海市区的一块三角形地区。浦东新区濒临东海,北依长江,处在被称为中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交汇处,与上海市中心外滩隔海相望。

浦东新区工业自成体系,基础设施完备,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浦东的发展目标是:要把浦东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区。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

2、让学生懂得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板书] 二、西部大开发

[叙述] 请同学们看图1.17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它的意义是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重要意义。

[板书] 1、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阅读材料]2002年西部开发四个重点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近日透露了2002年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西部地区已开工基础设施项目的续建,特别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游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新开工一批水利、交通、能源重大项目。结合加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通地(州)县的沥青公路,二是加强农村乡镇通电建设,三是推进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第二,加强人才开发,促进科技教育加快发展。要落实西部地区人才开发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增加从中央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直属企事业单位和东部地区选派领导干部、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骨干人才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增加从西部地区选派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加强西部地区人才的培训。

第三是落实政策规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搞好专业规划和地区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和统筹,搞好西部优势农产品基地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防止盲目重复建设,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止污染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第四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法治建设。推动西部地区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东中部企业和个人到西部投资。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吸收外商投资的重点项目的力度,扩大石油天然气对外合作的领域。

[总结] 该单元我们从自然和经济两个方面谈了中国的区域差异的问题。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内部,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我国存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地带,每个经济地带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很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显著的区域差异,使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从而形成了我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格局。本单元的学习为下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板书设计: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二、西部大开发

1、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

第二节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 巩固夯实基础 一、三大自然区 1.划分的主要依据 2.划分界线 (1)东部季风区——400 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东部季风区——3 000 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3.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二、三大经济地带 1.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

三大经济区练习 1.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上 C.新建的重庆直辖市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D.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是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分的 2.关于工业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是综合性工业基地B.珠江三角洲是重要轻工业基地 C.环渤海经济区是基础工业很发达的地区D.环渤海经济区是轻工业基地 3.东部经济地带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严重②能源、原材料不足③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④部分城镇环境污染较 重⑤长江中游洪涝问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4.位于中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省区是() A.陕西、河南、重庆B.山西、河南、四川 C.内蒙古、河北、山东D.湖北、吉林、江西 5.关于东部三大经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 B.自然资源都十分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C.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都临海,区位条件优越 世纪之交,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开始实施。据此回答11~13题。 6.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为了() A.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B.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C.促进城乡结构调整,逐步消灭城乡差别 D.实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7.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 ①生态环境建设②发展出口加工工业③基础设施建设④发展科技教育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⑤ 8.图为我国某经济区,读后请回答。 (1)写出城市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图中D地是________(全称),虚线内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 (3)目前本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

第九单元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一轮复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 ⑵注意:①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②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不是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甲物质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乙物质。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例: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第一单元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格总结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格总结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一)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经济特区与开发区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明确地确定了"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的多层次、梯次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具体内容包括: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江和沿边地区、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一、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中国政府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 1、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特区的经济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综合体; 2、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和入出境方便; 3、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国务院确定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为综合性经济特区。 二、沿海开放城市

自1984年起,中国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即大连、秦皇岛、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浦东、宁波、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港口城市。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兴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84年开始到200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大连、天津、宁波、北京、哈尔滨等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是充分发挥其所在城市的优势,用较短的时间,创建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加速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1985年,中国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世界新技术产业革命发展的推动下诞生的。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国选择了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53个。这些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基地。 六、出口加工区 设立出口加工区旨在对加工贸易实行"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管理.提高水平"的管理,改现行加工贸易"漫山放羊式"为"圈羊式"管理,逐步把加工贸易增量引入封闭的加工区域内,实现对加工贸易的集中规范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严格控制加工贸易产品的内销,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为守法企业提供简化、快捷的通关便利。带动国产原材料、零配件的出口,为扩大外贸出口做贡献。 2000年6月21日我国宣布设立首批出口加工区试点,大连、天津、北京天竺、烟台、威海、江苏昆山、苏州、上海松江、杭州、厦门、深圳、广州、武汉、成都、吉林珲春等十五个出口加工区已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到2002国务院已批准25出口加工区。 七、保税区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

中国地理景观三大自然地理区的 自然地理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如图a)。三大自然地理区景观各异,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 图a 东部季风区在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地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地区寒冷干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这是中国的东部季风区。本区包括地形上属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5%。 本区的湿润程度较高,特别是东南部湿润程度更高,河流均为外流河。中国主要的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等,大多自西向东,由本区入海。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地势很少有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山,没有冰川和雪线。在沿海沉降地带,因河流所夹泥沙的堆积作用,形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一些没入海中的山岭,露出海面的部分,则成为分布于沿海的众多岛屿。

本区内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主要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由北而南,气候逐渐变暖。由北起大兴安岭北端的寒温带,向南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其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员最广。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也有一部分温带草原。但因本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人口稠密,除东北山地、横断山区、台湾东部山地尚保留有较大片原始森林,黑龙江省北部尚有一些未开垦的荒原外,绝大部分可耕地均已开垦为农田。平原地区村落和城镇广布,原来的自然面貌已大大改观。 本区的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地域分异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土壤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雨量集中在夏季,春季常枯旱,部分地方有盐碱土。代表性的森林,在寒温带为由兴安落叶松组成落叶针叶林;在中温带为由红松和槭属、椴属、桦木属等阔叶树种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在暖温带为由栎属和赤松、油松等松属组成的针阔混交林。由于这一带受人的干扰很大,天然森林保存很少,在华北常见的桦、杨、柳林主要是次生林或河岸林。作物多为旱作,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为主,南部可种植棉花、甘薯等。东北地区除北部外多为一年一熟,华北可二年三熟,有水灌溉地亦可一年二熟。果树有苹果、梨、桃、杏、柿、核桃、板栗、枣、葡萄等。 中国北方,一年四季的景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冬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一片银装素裹的洁白世界。春季冰雪消融,农田翻耕后,东北平原富含腐殖质的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呈现黑色。华北大地的基本色调则为黄色,西部有堆积很厚、面积广大的黄土高原。夏季炎热多雨,树木葱笼,庄稼茂盛,大地呈现着一片青绿色彩。秋季是红叶满山、庄稼黄熟、棉桃银白、果实累累的色彩绚丽的收获季节。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土壤基本不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土壤无盐碱,全年都有作物生长,主要作物为水稻,一年二熟至三熟。森林以亚热带常

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6《蝙蝠和雷达》知识导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文知识点 一、多音字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蒙细雨)měng(蒙古族) 二、理解词语 清朗:凉爽晴朗。本课指夜空晴朗。 隆隆:拟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本课指飞机飞行的声音。 启示:启发提示,使人有所感悟。本课指蝙蝠的行为启发人们研制出雷达。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人们怀疑蝙蝠的眼睛灵敏。 揭开:揭露。本课指科学家揭露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本课指阻挡超声波向前的东西。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000赫)的声波。近似做直线传播,在固体和液体内衰减较小,能量容易集中,能够产生许多特殊效应。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荧光屏:涂有荧光物质的屏,X射线、紫外线等照在荧光屏上能发出可见光,有的还可以变为图像。本课指雷达接收无线电波的屏。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屋子里拉的绳子多而杂乱。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夜间探路的雷达。 四、问题归纳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2.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此处问句起什么作用? 由蝙蝠夜间飞行,联想到“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进而产生“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的疑问,引出下文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试验。 4.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100 叫 做它的表面积。 长 方体或正方体 个面的总 面 积 , 100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棱长和 C 关系 长 方 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棱长 面 C 长方体 =(长+宽+高)×4 C 长方体 =4(a+b+h ) 逆运算:(方程法)设长X (X+宽+高)×4 = C 长 X+宽+高 =棱长和÷4 (算术法) 长=棱长和÷4-长-高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6个 12 条 8 个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最多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有3组棱(长、宽、高)每组4条。相对的4条棱相等。最多8条棱长度相等。 相对的2个面 完全相同。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正 方 体 6个 12条 8 个 6个面都是 正方形。 12条棱长 度都相等。 6个面完全 相同。 C 正 = 棱长×12 C 正 = a ×12= 12a 逆运算: 棱长和÷ 12 = 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 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 倍;表面积扩大n 2倍;体积扩大n 3倍。 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n 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 倍;表面积扩大n 2倍;体积扩大n 3倍。 形 体 S 表面积(6个面) V 体积(容积) 计算公式 单位 定义 计算公式 常用单位 定义 长 方 体 S 表=(长×宽+ 长×高+ 宽×高)×2 S 表 =(ab + ah + bh )×2 S 表=长×宽×2 + 长×高×2 +宽×高×2 (上和下)(前和后) (左和右) S 表 = 2ab + 2ah +2bh 逆运算: (长×宽+长×高+宽×高)×2=表面 积x ×宽+x ×高+宽×高 =表面积 ÷2 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 进率为 100 平方米 m 2 平方分米 dm 2 平方厘米 cm 2 V 长 = 长×宽×高 =abh V 长= 底面积×高 =Sh 或V 长=横截面积×长=Sa 逆运算:① 设长X X ×宽×高 =长方体体积 ②长方体体积÷宽÷高=长 ③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 进率为1000 立方米m 3 立方分米 (升) 1dm 3 =1L 立方厘米(毫 升) 1cm 3 =1mL 体积 容积 (箱子、油桶、仓库、水池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 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从里面量长、宽、高。) 正 方 体 S 正= 棱长×棱长×6 S 正=任意一个面的面积×6 = a ×a ×6 =6a 2 逆运算: 一个面的面积= 表面积 ÷ 6 V 正 = 棱长×棱长×棱长 V 正 =a ×a ×a =a 3 m 2 100 dm 2 100 cm 2 m 3 1000 dm 3 cm 3 进率: L 1000 mL 解决思路 题型 物 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 积。 (从外面量长、宽、高。) 6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考点搜索】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本课主要讲述我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的全国性地区差异,为后面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的专题提供基础知识。 ◆知识纲要 地貌 气候 ◆重要图释 图1.1 “三大自然区图”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自然地理分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mm 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学习策略】 1、读图分析: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识记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2、综合训练:运用空白地图,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理解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貌、气候的地域差异) 表1-1:我国地貌和气候的地域差异 2.三大自然区的基本情况(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表1-2:三大自然区基本情况比较表 三 大 自 然 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全 国 性 差 异 湿润干旱高寒整 体 性

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1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图1-1

3. 青藏高寒区 活动: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完成表1-3: 表1-3: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比较表 [经典例题1] (2002年天津卷)读图1-4,回 答下列问题: (1)城市N 以西的铁路线名称是( ) A. 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 (2)M 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 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热量 (3)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 作为毛纺 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 A.接近市场 B.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C.接近原料产地 D.交通运输方便 (4)9月23日,某摄影爱好者在日落前1小时到达P 点拍摄湖面落日景观,此时北京 图1-4

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由于受海陆位置、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用的地理特征 三大自然区的地理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 3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东部季风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风向、降水、气温等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湿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 二、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在海平面1000米以下。东部有许多广阔的平原,平原间的高地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

三、河流为外流河,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等大河自西向东注入海洋。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四、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大现状多为农作物和人工林等人工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生物种类繁多。 五、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极少数的地方以外,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栽培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的主要农耕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面积占全国陆地的30%,人口只占全国的4%。其地理位置是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内陆地区。农业包括:东部温带草原牧场,西部山地牧场;灌溉农业:考河水,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有以下特点: ①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上,既横亘有3000米以上的山脉,也有海拔在250~500米的内陆盆地,吐鲁番的盆地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 ②因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东部在400毫米左右,西部则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③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

教案精选:高二地理《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二地理《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二地理《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2、使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2、难点:中国的地势走向与三大自然区的差别与联系;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年开始了。我们也开始了高三地理选修课的学习,从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的地理学习,

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建造地理知识大厦的材料已经有了,现在我们要构建大厦了。以前我们多是去单独的去看问题,现在我们要综合的看问题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结合,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我们从本册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来,知识更加综合,问题更加接近实际。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一单元的学习。 [板书]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播放一组中国的自然,人文图片。 [讲解] 由这组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的景观各有特点,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也是各有千秋。这就是我们该单元所讲的区域差异。那么就让我们从自然方面开始吧。 [板书]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提问]初中时我们讲了我国的地形,那个同学能谈一下呢? [归纳]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他们的划分主要是从海拔的高低来考虑的,以山脉为界限。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 1.理解产生自然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 2.识记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范围及特征。掌握分析自然区差异的基本方法。复习反馈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新知导学 自学指导一 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2、划分依据: A.基础: B.标志: 自学指导二 3、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界线、名称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4、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探究一 导致山东与新疆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探究二 东部季风区内部各自然要素的关系。海拔和气候对植被、土壤、河流、地貌的影响是什么? 自主建构 地形土壤 决定三大自然区标志 气候植被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环境差异

达标训练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B.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D.区域划分的指标都是综合性的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2~3题。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比较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4~5题。 4.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少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高二地理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自然区的空间分布范围、之间的界线以 及各自然区的主要特征。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三大自然区划分依据,理解三大自然区差异产生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利用地图,了解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和空间范围, 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理解每个自然区基本特征的形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帮助学生认清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区域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国土整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正确的国情观、发展观和地理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三大自然区的空间范围及各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和相关重要地理界线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思考: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 2、(出示“中国三大自然区图”“三大经济地带图”),该图能反 映出地理环境的另一大特性是什么?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

使人们从整体利益出发约束自身的行动,而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如中国的区域差异性又有何意义呢?——会使我们了解各个区域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我们就会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的搞好国土整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节课,我们首先认识我国三大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各区有什么特点。 【新授】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读图1.1回答:从自然地理角度上,我国划分了哪三大自然区? 我们家乡大连属于那个地区? 2、想一想,这三大自然区为什么这样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依据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如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的差异,而青藏高寒区则分布在地势第一阶梯上的确,我国气候上的东西、南北差异和地貌上的三级阶梯的形成对我国地域分异影响极大。 3、(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师点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回答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哪一条降水量线,大致通过那些地区?(400毫米)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还是哪两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800毫米?200毫米? 5、回答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这是因为影响我国的降水量是主要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东西海陆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及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及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 a 的倒数是a 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 a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考点搜索】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教材分析】 在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三大自然区域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本课介绍其内部的自然地区在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的显著性。 ◆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图1.3 “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地区”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由于所跨纬度比较大,气温差异最为明显,在北方从东到西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热量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南方地区又分为华中区、华南区。 【学习策略】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识记三大自然区内部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核心特征。运用空白地图,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理解三大自然区中各自然地区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 一、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三 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主要差异——南北差异 影响因素——热量 其他差异——南北差异 影响因素——水分 主要差异——东西差异 影响因素——水分 其他差异——垂直差异 影响因素——高度变化 主要差异——垂直差异 影响因素——高度变化 其他差异——水平差异 影响因素——水分

同一性 差异性 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即四个地区的主要特征) 表1-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地区差异呈现出南北方 向的变化规律。 2.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的东西差异 表1-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 图1-6 图1-7

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1、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A.植被和土壤 B.土壤和气候 C.气候和地貌 D.地貌和植被 2、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差异 B.水分条件的差异 C.垂直高度的差异 D.地带性差异 3、我国陆地最低处位于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D.大陆邻近约海区 4、划分三个经济地带依据的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历史背景 D.产业结构 5、考虑到东部地带资金、科技实力和中部地带的资源情况,今后可将哪类工业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A.劳动力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市场指向型 6、我国国土整治难度较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B.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C.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D.我国经济基础较差,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回答7--8。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就已是千沟万壑的状态 B.据研究,人为因素是形成本区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C.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进行自然条件的改造 D.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8、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 A.资金 B.工程技术 C.移民 D.长江截流 9、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A.防洪 B.发电 C.灌溉 D.航运 10、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在航运上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①使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②淹没险滩,使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③可从根本上改变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④上游能增加运输吨位,降低运输成本,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上海把名牌“白猫”洗涤品转移到万县生产这对双方的好处是 ①对发达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使之能更有效地发挥优势 ②当地引进技术并利用产品声誉,市场,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③吸纳了移民就业,解决了部分移民安置问题 ④各取所长,互惠合作,体现了全国对库区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是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地壳的上升运动 13、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是 A.西部缓斜平原 B.中部冲积低平原 C.西部滨海平原 D.中西部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

最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总结思维导图资料

精品文档 一对一教育授课记录

目标 及其解集,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解不等式(组)和解方程不同,教学要注意符号变化;取解集时,一重难般借助于数轴,既直观,又不会点漏解。教学提纲及掌握情况 作业完课堂掌握情况主要内容和方法(目标)考纲要求成情况 知识点一:一元一次不等式I II 1 2 3 4 5 知识点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I II 1 2 3 4 5 方法:(详见第2-3页)I II 1 2 3 4 5 课堂表现: 签名确认: 学员:班主任:教学主任: 说明:1、考纲要求I、II :I 是考试大纲,针对老教材的;II是新课程标准,针对新教材的; 2、课堂掌握情况以分值来评判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的掌握熟练程度,1,2,3,4,5代表5种分值,1代表了解,2代表理解,3代表基本掌握,4代表熟练掌握,5代表综合运用; 3、作业完成情况指学生本堂课针对此知识点进行训练的作业完成情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知识要点】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1. 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2.使一元一次不等式成立的每一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0).≥0(a≠ ax+b≤0,>0或ax+bax+b注:其标准形式:<0 或ax+b aaa a aaxxaaxx<> ≤≥ a(或x?ax?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或xa或x?a)5)合并同类项;((3)移项;(4)去括号;1的形式,其一般步骤为:()去分母;(2 1。系数化为同一个)(说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不同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这是解不等式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1x??x13例如:1??解不等式:32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x?1)?2(3x?1)?6(不要漏乘!每一项都得乘)解:去分母,得 3x?3?6x?2?6(注意符号,不要漏乘!去括号,得) 3x?6x?6?3?2项,得移(移项,每一项要变号;但符号不改变) ?3x?7合并同类项,得(计算要正确) 7??x得,(同除负,不等号方向要改变,分子分母别颠倒了)系数化为13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判断一个不等式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需满足两个条件:说明:①组成不等式组的每一个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且未知数相同;个或更多.个、4②不等式组中不等式的个数至少是2个,也就是说,可以是2个、3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通常利用数轴来确定.ba<)五、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x?ax?a??x?a bx?,如下图:的解集是的解集是①②,如下图: ??x?bx?b??同大取大同小取小 aa bb x?ax?a??a?x?b,如下图:的解集是④③无解,如下图:??x?bx?b??大小交叉取中间大小分离解为空 a b a b 六、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1.列不等式解决问题比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应用更广泛、更实际。有些问题用方程不能解决,而用不等式却能轻易解决。列不等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精品文档.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doc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教学重点】三大自然区的空间范围及各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和相关重要地理界线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如果需要根据自然特征,将我国的陆地部分划分为少数几个区域(例如3~4个),你会怎样划分呢?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注意总结学生的划分标准,划分方案的合理性等。 〖过渡〗要研究一个广泛的区域,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常常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在这个整体的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实我们在低年级学习地理时就已经了解了一些区域划分的实例。例如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我国的温度带、我国的干湿区的划分等。 以上都是按照某一个自然要素进行的研究,相对来说很容易根据这个指标划分成少数几个区域。例如,如果只按照成绩来划分全班学生,我相信大家都能很快将全班分成几个集团。(如以60分为界,就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当然还可以继续细化) 〖提问〗很显然,仅仅以成绩来划分,这是很不合理的。如果要你根据全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成绩来划分,你会采用哪些标准呢? 〖讨论〗正如上面的过程一样,我们要把中国这么大的区域进行自

然区划,也需要同时考虑很多的自然因素。地理学家已经参考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因素将我国进行了自然区划,请同学们看“中国三大自然区”图,思考问题: (1)这种划分结果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合理与否?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大致包含的范围是什么?它在哪些地方和我们以前了解的地理界线大致相同?你所在的地区属于这里的哪个自然区? 〖活动〗组织学生回答以上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将学生分三组完成下表: 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及差异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范围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 土壤 人类活动 〖课后练习〗

三大自然区

三大自然区 第 47 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 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b5E2RGbCAP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 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综合地貌气候 东部季风区 大致以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两大要素分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 界 三大自然区 青藏高寒区 东部约以 3000 米等高线为界 p1EanqFDPw (2)三大自然区特点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 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 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 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 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 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DXDiTa9E3d 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 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 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 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 12 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 10 个省级 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 9 个省级行政区 RTCrpUDGiT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