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第八章 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第八章  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第八章  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第八章生态管理与生态修复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让学生全面掌握以下内容,了解自然保护区

1.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3.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1.生态规划和设计

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为主,结合事例剖析

2.讨论基础上了解原理

3.幻灯片的使用

重点及难点:难点是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生态规划和设计

重点是生态规划和设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生态管理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一、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科学管理

(一)自然资源与生物资源

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地、矿物、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可被人类利用的物质,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统称为自然资源,即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人类可直接获得的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按其产生的渊源和可用性,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大类:

1.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例如太阳能、空气、风等,基本上是持续稳定的,其数量随地球时空变化而异。

2.后生性自然资源(secondary natural rescourees):这是在地球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某一阶段形成的一类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此类资源又可分成:

(1)非再生自然资源也称非更新自然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例如各种矿物、煤、石油、泥炭、天然气等。这种自然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在现阶段生产水平条件下,这种资源是不能更新的。

(2)可再生自然资源也称可更新自然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是指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这类资源的特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或循环再现。它又可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但不管哪一类都可以持续再生、代谢更新。

生物资源(biotic resources)是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牧草、家畜、家禽、水生生物、微生物和各种野生动物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各种群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本节所说的是狭义的生物资源,主要涉及的是非人工驯养、种植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即习惯上所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生物资源与人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肉食和蛋白质以及各种药材和某些工业原料。另外,生物资源还具有各种生态效益,这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作了论述。除此,生物资源也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展示我国各种珍稀的动、植物资源,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在世界各地的展出,加深了各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相互间的友好往来。

(二)我国生物资源的特点

我国地处亚洲中部,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北向南有各温度带的过渡(表6-10)。与气候条件相适应,植被类型齐全,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在我国几乎都能见到。东部有大、小兴安岭的针叶林、长白山的针阔混交林直到海南岛的热带雨林。西部和北部则有荒漠、草原灌丛、高山草甸等。动物包括了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即从喜马拉雅经横断山脉,再经秦岭这样一条横行的山脉,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山脉以北属古北界,山脉以南为东洋界。两个动物地理界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所分布的动物类群很不相同,各具特色。一个国家包括了两个不同动物地理界的动物类群,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现在,全世界已知的高等植物30多万种,我国就有2700属,3万种之多,占世界已知数的10%左右。在这3万余种高等植物中,森林树种约2800种,世界上现有的被子植物木本属就有95%可见于我国。可作为用材的裸子植物,全世界仅12科近800种,而我国天然分布的就有10科230余种。另外,著名的银杉、金钱松、水松、台湾松、白豆松等都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我国还有许多特有的珍遗的森林树种,如珙桐、伯乐树、香果树、金钱械、杜仲等。而且,在一些特殊的生境中,还有许多具有特殊性质的野生植物,这些野生物种都有很多的科学价值。

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各类脊椎动物3700多种,其中兽类占世界总种的10%左右,鸟类占13.7%(表6-11)。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的种类与世界各国相比是最多的国家。其中的不少种是我国特有的或是闻名于世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等。这些珍稀的动物资源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三)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的价值

目前,生物资源的减少,即生物物种的灭绝和许多种类的数量急剧减少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之快更令人担忧。在人类出现之前,生物物种的消亡都是通过自然过程,如恐龙的灭绝就属此例。但自人类出现之后,人类活动已成为生物物种灭绝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物种灭绝的速度明显加快(表6-12)。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简称IUCN)的资料,自1850年以来,人类已使75种鸟类和哺乳类灭绝,并使359种鸟类和297种兽类面临灭绝的危险。濒危灭绝的动物中还包括190种两栖类、爬行类和80种鱼类。近三百年来鸟兽灭绝的种数的统计情况见图6-18。许多植物也面临着同样的厄运。据估计,世界上约有2500种被子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约占被子植物总数的10%左右。在20世纪中期,平均每十年大约有一个种或亚种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年就有一个种或亚种从地球上消失(《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

有些生物虽然没有灭绝,但因其数量急剧减少也面临灭绝的威胁。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本世纪30年代时估计其量为4万多头,但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如今已不到1000头。有人认为现在采取保护措施已为时过晚。因为从生态学角度看,有些生物的种族延续需要种群的数量必须保持一个限度,低于这个数量阈值,种群的数量恢复就变得困难。生物资源虽属可更新资源,但如果横加掠夺,过度利用而不加保护,它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永远不能再利用。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可归纳成两个方面:

1.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这是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的一个共性问题。这里所说的过度利用是指没有掌握或无视生物资源可更新特点及规律而采取的各种利用方式。例如,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不分季节、不考虑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以及不管资源的多少,“杀鸡取卵”式的“利用”也屡见不鲜。而且越是经济价值高的生物越是惨遭厄运。对植被资源也是如此,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的超载过牧等均属这方面的例子。在近代,许多物种的灭绝,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这种不科学的利用方式有关。

2.生境的破坏:生境的破坏包括栖息地的破坏和生境的污染。野生生物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起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也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而生存,繁殖。对于野生动物而言,生境的破坏就是使其生存空间缩小,丧失了栖息场所。例如,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面积仅占全国森林面积的0.22%,植物的种类却占全国总数的12%,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复杂多样的生境使这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雨林的砍伐必然要使许多野生动物都随着森林的消

失而绝迹。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以及化学药剂的大量施用,使水域、大气、土壤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这也是生物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环境中有害物质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作用,一是直接使某些生物中毒致死,二是破坏正常生态关系使某些种类无法生存或无法繁衍后代,而第二种影响是更常见的,危害面更大,更深刻。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已有2/3的鸟类生殖力下降,栖息地的污染是重要原因。

自然界的生物物种数以万计,每年灭绝几种为何引起人们的如此关注和优虑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它们。生物资源有着极高的经济、科学、文化和生态价值,它们的灭绝或被破坏,都是一种无可弥补的损失。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主要是;

(1)维持生物圈的正常功能生物圈是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因此,其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同样需物质能源作基础。生物资源就是生物圈结构的生命成分,是生物圈与气圈、水圈发生联系的功能执行者。所以生物资源的减少实质上就意味着生物圈功能的下降,这势必将影响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例如,全球变温是由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造成的,而后者又是由于大气、海洋及生物圈之间CO2循环稍有些不平衡所致(图6-19)。据美国一家海洋研究所的调查(New Sei. No.9,1989)表明,由于采伐森林而造成CO2向大气中的排放量的迅速增加。据估计,每年向大气中排放量约为40亿吨,从而使CO2比其它气体对温室效应的作用增大。近二百年来人为造成的森林的减少是大气中CO2增加的原因。海洋是CO2的主要吸收源,而且吸收量大于释放量。但据尤柯·苏格姆尔(Yukio Sugimur,1989)的研究,海水与大气间CO2交换的推动力,一是由水温与浓度差造成的“溶解泵”,另一个是由基于浮游生物作用的“浮游生物泵”。但在这两种推动力中,“溶解泵”的强度只是“浮游生物泵”的20-40%。海洋的污染将会降低“浮游生物泵”的功能,打乱海洋与大

气间CO2交换的平衡。所以,保护生物资源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

(2)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维持生态平衡由于生物资源的减少,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失调,致使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数量剧增。例如,近年来世界上和我国的鼠害严重,这就是生物资源减少所造成的生态恶果。据农业部门统计,1981年全国18个省、市、区受鼠害的农田达660万公顷,1985年上升为2600万公顷。由于受鼠害而被老鼠糟蹋的粮食超过每年进口粮食的总和,经济损失不下100亿元。大量研究均证明,老鼠如此猖獗,与森林砍伐、次生杂木林丛生、适于老鼠生存场所扩大有关,而且更与老鼠的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类、狐狸、鹰、貂等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密切相关。在农业方面,害虫天敌如各种益鸟数量的减少,大大增加了害虫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靠施用大量的农药来杀死害虫。随着生物资源的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多(图6-20)。但据研究(Essam El-Hinnawi等,1987),农药真正用于

毒杀害虫的量通常仅占施用量的1%,其余99%的农药都进入了生态系统,污染了水域、空气和土壤。而且许多残留农药通过食物链进入了生物体和人体内。所以,保护生物资源以维持生态平衡、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减轻人类对生物圈的干扰,同时也是减少人类对自身的危害。

(3)保留更多的遗传基因库,造福于子孙当代人类所驯养的各种家禽、家畜以及栽培的各种植物,基本上都是由野生种驯化来的。这些驯化后的生物虽然仅占生物资源的极少部分,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基本保证却都是由它们提供的。迄今为止,我国还保存了部分栽培植物的原生种,如野生稻、野核桃、野苹果、野板栗、野荔枝、野黄瓜等。我国的西藏仅青稞品种就有50多个变品,还有10多个国内未见报到的小麦变种,这些种质材料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本世纪初40年代末期,由雅鲁藏布江畔仁布县流传到海外的被称作“大拇指矮’的小麦品种,后来就成为世界上小麦育种的重要矮源材料。我国杂交水稻的培养成功,野生稻提供的基因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培育新种源或改

良现有品种,以创造出供人类需要的更多财富,这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使许多物种甚至连其价值都没有来得及认识就灭绝了,这种损失在热带雨林区内最为显著。据估计,倘若一个森林区的原面积减少10%,可使继续存在的生物品种下降至50%(姚守仁,1989)。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生物资源对当代人的价值,而且还应从道义上对我们的子孙万代负责,为他们保留更多的基因资源,使之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四)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科学管理

1.保护措施:生物资源的保护应根据世界各国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从我国的情况看,应特别强调以下两项措施。

(1)加强法制管理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我国政府和各级政府都颁布了许多法规。1981年4月8日起“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GITES)也在我国正式生效。但是,由于对这些法规宣传的不够以及个别人法制观念不强,对生物资源破坏的现象没有得到杜绝。例如濒临灭绝的珍贵动物朱鹮,据了解迄今全世界仅有15只,4只在日本,我国有11只,就是如此稀少到全世界都关注的鸟类,1982年竟被人枪杀1只。我国的许多珍稀宝贵动物,至今在某些地方仍被偷猎,甚至在餐桌上还可见到。所以,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制,严惩违法者是生物资源保护非常必要的手段。

(2)保护生境、消除污染首先要保证生物资源的生存空间。在当前主要是要尽量减少对森林和草场等自然植被的砍伐和开垦。另外,保护栖息地生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保证动物资源多样性的首要条件,这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大。环境污染已是生物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水域生境中,这种危害尤为严重。环境污染应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

和组织防治,除治理工业“三废”、慎用或禁用剧毒药物外,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的评价,应在注重水、土、气评价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生态影响的评价和预测。

阅读材料

2.科学管理的理论依据:保护是恢复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但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所以,对生物资源的科学管理也是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所谓科学管理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生物资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学特性、增长规律以及其它生态特性对其进行保护管理和永续利用的各种措施。对资源种群的科学管理中比较常用的就是所谓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简称MSY)原理。现就这一原理的基本思想作以简要介绍。

对于未被利用的种群,资源量的增加是由自身的生长量(G)和补充量(R)所决定,而减少量则主要是自然死亡率(M)和捕食死亡率(F)。这样:

S2=S1+G+R-M-F

式中S2=年末的资源量;S1=年初的资源量。

假如我们要维持持久产量,就要使种群保持平衡,即S2=S1,那么就使

R+G=M+F

这就意味着,在资源未利用时,资源种群大致年复一年地保持平衡,全部生长量和补充量,平均地与自然死亡相平衡。当开始利用资源时,受利用的种群开始变小。人类利用量(种群减少量)必须由以下三种形式得到补偿:更大的补充量;更大的生长量;减少死亡量。否则,资源种群便会因利用而减少。

由此产生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种群水平能保证最大的产量?英国鱼类学家格雷厄姆(Graham,1935)第一个用Logistic增长理论来解决最大持续产量问题。根据Logistic方程

现假设K=200,种群的r=1.0,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就如表6-13。由此可见,当种群增长处于曲线拐点时即S3时增长率最大(dN/dt=50),这时的种群大小相当于K值的1/2。当种群增长处于S4、S5、期时增长率又逐渐减小。

在这个例子中,当种群数量N=50时,种群增长率(dN/dt)=38。如果我们把新增加的这38个个体都捕掉(利用)时,种群数量还保持在N=50的水平上,然后还以同样的速率增长,我们仍可捕其38个新增个体。如此继续下去,种群增加量dN/dt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持续产量。所以种群增加量(dN/dt)可被当作供利用而又不至于危害资源种群大小的持续产量。

假如我们能使种群增长率dN/dt保持最大值,那么就可以得到最大持续产量。用Logistic模型来解决MRY时,就是当种群大小处于K/2点的种群增长率dN/dt,亦就称作最大持续产量(MSY)。而这时的种群大小就是能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种

群水平(N),记作N MSY。图6-21表示的是持续产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它能说明如何按Logistic增长模型确定最大持续产量。这个关系表现为一个抛物线,抛物线的最高点所对的纵坐标值就是最大持续产量MSY,而所对应的横坐标值则是能提供MSY的种群水平N MSY。因此,根据Logistic模型,也就不难求出MSY和N MSY了。因为:N MSY=K/2。那么,只要把N=K/2代入Logistic方程式,就得到

因此,求最大持续产量MSY的公式即为:

MSY=rK/4

我们只要知道某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和瞬时增长率r两个参数值,就能从理论上求出最大持续产量MSY和提供MSY的N MSY。

如南极的蓝鲸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150000头,而种群的r值为0.053头/头·年。根据上式,

N MSY=150000/2=75000(头)

如果面对的是一个人类还没有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群,其数量稳定并接近于K值,从理论上讲这个种群的dN/dt=0,因此也就没有持续产量可言。对于这样的种群首先应猎取,方能使其数量由K值降下来,以使dN/dt>0,这才有所谓的“剩余生产”可供持续猎取。

上述分析中可看出,种群的增长率是提高持续产量的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资源的适当猎取正是利用了使种群数量从K值降下来而“诱导”出的种群增长率。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它说明,人类利用资源引起的种群数量减少并非都属过渡利用。问题不在于种群数量的减少,而在于减少到何种程度。按Logistic模型所作的估计,种群数量下降到K/2时,才是能提供MSY的最适种群水平(N MSY)。

从图6-21的抛物线图型还能看到,凡满足猎取量恰好等于种群增长率这个条件时,种群就能稳定在K值以下的任何一个点上。也就是说,持续产量并不是一个值,而是对应每一个N值,理论上就有一个持续产量。因抛物线左右是对称的,所以,相当于同一个值的持续产量就有两个种群水平,一个在K/2的左侧,一个在右侧(图21中a,b线),但二者的生态含义并不相同。左侧的持续产量出现在N<K/2处,其含义表示的是出现了生物学过捕以后稳定下来的持续产量;右侧的持续产量则出现在N>K/2处,表示在未出现生物学过捕之前就稳定下来的持续产量。

Logistic增长的抛物线变化轨迹还告诉我们,由K值向左到K/2的范围内,随着种群数量的下降,抛物线则逐渐上升,这意味着,种群数量的减少程度越大,由此“诱导”出的增率也就越大,持续产量也就越大。但种群数量下降的界限为K/2,超过K/2以后,如果再进一步下降,不但种群增长率和持续产量变得越来越少,而

且出现走向灭亡的危险。因此,N=K/2不但是一个能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种群水平,而且也是种群是否能趋向灭绝或衰退的临界种群水平。

MSY原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用其来指导资源管理,往往成本很高,为把MSY 原理没估计到的一些问题加以考虑,某些学者提出用“最适产量”来代替MSY。此外一些学者还采用了更复杂的模型来估计MSY。尽管如此,MSY原理仍然是资源科学管理的一项原则,尤其在防止资源过渡利用方面仍有用途,而且也是作为最适持续产量的基础原理。

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自然保护(Conservation of nature)是指人类自觉和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保护的中心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开展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之一。它是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及其他自然历史遗产和重要水源地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地域的总称,也指某一特定的保护区。

目前全世界约有3000个保护区,实行生境保护的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4%。世界发达国家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较大,科类敢比较齐全。如美国的自然保护区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0%,日本高达15%,英国为8%。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较少,只有个别国家(如肯尼亚)占到国土面积的10%,其余大都较低,有的甚至没有保护区。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较差的原因之一。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1956年,到1985年已有自然保护区274处(不包括台湾省),总面积1600多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69%。我国自然保护区以

森林保护为多,在274处保护区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为263处,其余11处为草地类型、水产保护、风景名胜保护区等。此外,到1985年,我国尚有森林公园7处,面积达1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02%。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划,199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74处,总面积可达280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到2000年将达到500处,总面积可达360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此外,还将使森林公园的面积比1985年扩大10倍,使其达到18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2%。届时自然保护生境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4.2%。

建立自然保护区并非只是保护某些生物资源免遭厄运的权宜之计,而是涉及到人类生存发展根本利益的战略措施。通过它可使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便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自从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目前保存下来受干扰较少的生态系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它为衡量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的准绳,同时也给建立合理的、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指明了途径。

2.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天然贮存库: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种的知识仍是极不完备的。目前我们甚至不清楚世界上物种的确切数目,至于对这些生物的经济或其它方面用途的认识就更加不充分了。自然保护区则能够保存多种生物、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3.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自然保护区里通常保存有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较接近自然状态的环境以及其它自然历史遗迹,这

就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其它地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4.活的自然博物馆:除少数绝对保护不许触动的地域外;一般保护区(包括专供科研的部分)每年都可以接纳一定数量的参观访问者和从事教学活动的师生。通过精心设计的路线和视听工具,可以普及生物学、地学以及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5.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有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使生态过程正常进行,对地区环境的改善起着良好作用。特别是在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对于环境保护更有重要的意义。

6.开展旅游活动: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也日益增加。有条件的地方,在自然保护区中划出一定的地域开展旅游活动是必要的。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根据保护对象和目的的不同,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可分为五种类型:

以保护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这类保护区的特点是,面积较大,包括了所在地带多种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吉林省的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以保护某类特有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某类生态系统及其中的一些珍贵动、植物种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其特点是面积不很大,保护目标明确。如四川王朗大熊猫等珍贵动物保护区,湖南莽山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伊春红松母树林自然保护区等可属这种类型。

以保护某些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辽宁蛇岛和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丹顶鹤水禽自然保护区,陕西佛坪、甘肃白水江等地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

以保护特殊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如四川九寨沟、娥媚山、广东鼎湖山、安徽黄山等自然保护区。其特点是多半与名胜古迹结合在一起,有零散小片天然森林和古树,风景优美。除此而外,这类自然保护区有的还具有教学和科研价值。

以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它包括一些特殊的地质剖面,冰川遗迹、化石产地、瀑布、温泉等。如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甘肃省玛雅雪山古冰川遗迹和恐龙古化石产地等。

(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首先是保护区的选择,选择自然保护区应考虑以下的条件:

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原生类型已消失的地区,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次生类型)和自然综合体;

属于特产的或珍贵的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而濒危的动植物的生存区。具有一种或几种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地段、特别是典型基因库;

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风景区、名胜古迹等地;

有特殊意义的水源涵养地、地质剖面、冰川遗迹、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迹地,以及科学、文化教育上有必要保护的地区。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结合国情特点,妥善协调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与当地群众暂时利益间的关系。在建设和具体管理上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要合理,可将保护区作进一步的划分,通常自然保护区可分为:

核心区:这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本底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它是取得自然本底资料所在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故又称为绝对保护区。但是,为保护资源永续利用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如母树林、禁猎区、禁渔区等,它们既要保护自然环境或物种,又要满足社会的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这类保护区一般可不设置绝对保护区。

缓冲区: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段,它是试验性和生产性的科研基地,也是对该保护区进行研究的重点地区,但该区一般不开展旅游活动。

外围区:位于缓冲区外的一个多用途地区,这个区内除可进行缓冲区的工作外,还可进行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置。

另外,要做好基本工作,发挥自然保护区应有的功能,包括。

常规性工作,主要是对保护区基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观察外围区生态环境变化动态对保护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专题性工作,即保护区基础研究工作,如保护区内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研究,生态系统主物生产过程和生产力的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等。

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致受到人为破坏。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3 彭少麟 任 海 33 张倩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摘要>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 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湿地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可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和≤! 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其生物生产力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商品 还能过滤和分解所吸纳的污染物 由于湿地的功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全世界的湿地因大量围垦和干扰而丧失或退化 在退化湿地的恢复过程中 可用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等理论作指导 湿地恢复的方法包括 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恢复湿地的供水连接 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 控制污染物的流入 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 改良湿地土壤 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 减少人类干扰 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 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 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并予以监控 关键词 湿地恢复 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 恢复技术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Τηεοριεσανδτεχηνιθυεσοφδεγραδεδωετλανδεχοσψστεμρεστορατιον.°∞ ≥ ∞ ± 2 ≥ ∏ ≤ ∏ ≤ ≥ ∏ ∏ 2≤ ∞ ., ,14 ? ? ∏ × √ ∏ 2√ ∏ × ∏ 2 ∏ ∏ ∏ ≥ ∏ 2 √ ∏ ∏ √ ∏ ∏ ∏ × ∏ ∏ ∏ 2 ∏ √ ∏ ∏ ∏ ∏ Κεψωορδσ ? ≥ 2 √ ∏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 物特支费 ≥× 2 2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创新小组和广东省基金 团队资助项目 33通讯联系人 收稿 接受 1 引 言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全球约有 ? 的湿地 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 其中约 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 此前 于 估计全球湿地有 ? 两者数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对湿地的划分范围不同 当前人们沿用较多的仍是较大的数据 ≈ 湿地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湿地的重要功能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全球约 的湿地资源丧失或退化 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自 世纪 年代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展了有关研究和实践 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 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 但发展很快 尤其是红树林湿地恢复和湿地综合利用方面 本文拟探讨湿地退化的原因!湿地恢复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2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 其水位常常较浅或接近陆地表面 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和部分内陆区域 美国一般可将湿地分为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潮汐盐沼!潮汐淡水沼泽和红树林湿地三类 后者可细分为内陆淡水沼泽!北方泥炭湿地!南方深水沼泽和河岸湿地四大类≈ 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 沼泽型组 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 浅水植物湿地型组 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 红树林湿地型组 盐沼型组 灌丛盐沼!草丛盐沼 海草湿地型组≈ 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功能体现在 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 调节区域乃至全球≤! 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具有生物生产力 分解进入湿地的各种物质 作为生物的栖息地≈ 对人类来说 这些功能体现的价值包括 生物多样性的生境 调控洪水!暴雨的影响 过滤和分解污染物 改善水质 防止土壤侵蚀 提供食物和商品 旅游地点等≈ 应用生态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 ∞≥∞ ? °° ∞?∞≤ ≠ √ 14 Β ?

湿地恢复建设标准-final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送审稿) 2007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的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湿地保护与恢复和基本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湿地周边地区大多人口稠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湿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人为的不合理开发活动是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已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和《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都将湿地保护与恢复分别列为优先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自2002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启动了湖北洪湖、河北衡水湖、黑龙江安邦河湿地、宁夏银川湿地等湿地恢复示范工程。但由于湿地类型不同、规模不一、面临的威胁不同,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统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使湿地恢复工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以满足全国湿地保护工程以及相关部门对湿地的恢复、评价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组织编制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在总结我国以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先进的湿地恢复理念,编制完成了本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5章28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章湿地类型与规模,主要给出了不同湿地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建设的项目构成;第四章工程项目建设布局,分别按类型和规模提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按类型和规模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2007年8月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doczj.com/doc/9e18593707.html,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摘自:原创作者:黑山绕阳河保护区 当前绝大多数湿地都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生态系统脆弱,亟待立项开发,而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关键在于根据湿地恢复的流程,制定可行、合理的湿地恢复方案。 1 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对湿地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退化的原因、恢复潜力等。 2 确定湿地恢复区域 要选择恢复区域,首先要确定该恢复区属于地方、省级还是国家级优先恢复区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恢复区域,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水文条件、地理地貌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因素。 3 湿地恢复区域的本底调查 在设计一个恢复项目之前,应该对恢复区域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以便了解该区域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恢复区域在过去是否属于湿地范畴,如果属于湿地,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湿地的退化或者丧失,特别是恢复区域过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等?恢复区域现在的状况如何? 4 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 就是对湿地恢复项目预期的结果进行陈述,它反映了开展湿地恢复项目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要求,湿地恢复的目标也会不同。有的目标是恢复到原来湿地的状态,有的目标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还有的目标就是完全改变湿地状态。 5 使用参照点 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恢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代替恢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6 选择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选用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上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的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7 实施湿地恢复工作 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恢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的规划与研究。在湿地恢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恢复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恢复。 8 湿地恢复的监测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方法策略中,特别在评价管理行为的成功行方面,监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湿地恢复规划制定之后,恢复的监测方案便应同时完成,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实施路线,采用频率和强度等。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前和监测后的监测都是必要的。 9 湿地恢复的长期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湿地恢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的开始,还需要对恢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长期管理通常需要维护现有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如水利设施、监测设施等,对生物群落和植被类型的长期管理,解决入侵物种或沉积物过量的问题,解决一些非预期的事件。 10 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 湿地恢复不但包括生态要素的恢复,也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则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尺度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对湿地恢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被损害的湿地是否恢复到或接近于它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兼论自然力在北京西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蒋高明陈圣宾李永庚刘美珍于顺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100093) 摘要:目前,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的,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因此,资金应该用在人的身上,而不仅仅是栽树种草。因为栽树种草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在稳定土壤方面的收效却很小。如果人口和动物的压力减轻了,自然恢复的力量就会加强,已经退化的土地会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真正的保护区。我们应该鼓励新型土地使用模式,比如生态旅游等,因为这种使用方式会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到最低。为此,我们提出了用一小块土地支持一大片退化土地的恢复,并用自然的方法修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的,这种理念对于目前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仍然有指导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要使所谓的生态工程达到预期目的的话,首先就要通过建立既符合生态标准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城镇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 京西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的城市建设规划,门头沟区和其他几个区已经被列为京西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成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北京市政府最近决定为实现这个目标投入大量资金。本篇论文讨论了如何在京西地区,特别是门头沟区,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修复,自然过程,生态城镇,京西地区 生态系统退化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下降、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功能的丧失。由于人口和技术能力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无减,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萨王那群落、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水生生态系统,以至于高寒荒漠。在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破坏性的社区发展模式如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围湖围海造田、竭泽而渔等,加重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带来了本身的生态问题,还诱发了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河断流、洪水泛滥、荒漠化扩大、沙尘暴频次加大、水土流失、病虫害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化加重等等。为此,国家被迫在很多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为了使工程 *蒋高明,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 jgm@https://www.doczj.com/doc/9e18593707.html,。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平方米,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示湿地功能机理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湿地生态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化学过程侧重研究各类湿地C、N、S、P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Hg等重金属循环,沉积物、枯落物的积累和降解及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②生物过程研究更加注意长期定位和模拟实验研究。同时开展了物种迁移与基因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③物理过程仍是侧重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将系统热力学、信息论及控制论等新兴理论应用于湿地能量流动研究。通过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相应研究,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一是脆弱性。水是建立和维持湿地及其过程特有类型的最重要决定因子,水文流动是营养物质进入湿地的主要渠道,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湿地对水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水文状况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二是过渡性。湿地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性分布规律。三是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湿地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构成。湿地水陆交界的边缘效应使湿地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为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四是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的物质,净化水体。因此,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湿地恢复 ,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 ,另一方面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 ,改善水由栖息地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 ,增强调蓄功能; 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 恢复泛溢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

恢复生态学教案(选修课)

贵州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发展历程,明确恢复生态学要解决的问题。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产生的背景。难点为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及目的。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明确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自身的理论体系。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难点为自我设计理论的核心。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恢复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了解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特征。难点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原则和程序。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程序,难点是生态恢复的方法问题。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掌握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和评价标准。了解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掌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难点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系统恢复成功的评价标准。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农田土壤退化的类型和现状。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难点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湿地生态与人类发展

课程名称:湿地生态与人类发展主讲教师: 学号:姓名:成绩: 湿地生态所面临的挑战及有效措施 摘要: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湿地资源丰富,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但由于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等原因,许多湿地都面临着退化和消失的威胁。 关键字:湿地生态;退化威胁;保护措施 湿地,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1。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湿地大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功能和效益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如何对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使湿地资源能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支撑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而前的一项艰巨课题。因此,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问题。 湿地生态所面临的挑战逐步加大,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天然湿地的保护工作, 主要方式就是在天然湿地区域建立保护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其实质性的目标是要维持天然湿地的土地利用状况以建立保护区之时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和生态特征为起点, 通过管理使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了使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必须以建立在保护天然湿地生态功能基础上的湿地合理 利用, 逐步取代破坏性利用。 湿地的恢复工程是必须的,合理利用湿地,设自然保护区,不得遭受任何人为的干扰和破坏,海拔高的可以种树,海拔较低的尽量保持芦苇,湖草的湖区风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2005年10月 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库普遍受到污染,并仍在迅速发展。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据初步估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水污染防治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改善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水体,恢复优美的自然景观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流健康生命和河流生态修复问题。汪恕诚部长在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流域机构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河流生态代言人的重任。要从生态保护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来确立工作方针、原则和规划,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工作的制高点放在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上……”。过去的几年,水利部及省市水利部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通过河流源头的水土保持、调水、湿地修复等措施,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很多科研单位针对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在河流水质调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河流污染防治、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措施及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一、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使用综合方法,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与水质改善为单一目标相比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生态效益更高。水文条件的改善包括: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外,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 材料的硬质化。 (一)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水论坛会议》、《国际大坝会议》、《国际水利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的核心议题,这些会议有力地促进了水生态与水环境科学在全球的交流与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 目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在河流整治中,结合洪水管理,贯彻“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通过建设分洪道和降低河漫滩高程等措施予以实施;河流连续性的恢复,包括纵向的连通和河道与河漫滩区的横向连通,包括建设低坝并设置鱼道、堤防拆除或后退等;河流蜿蜒性的恢复;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河流深槽和浅滩序列的重建;洪泛区湿地特征的创建;河流内栖息地加强结构(如遮蔽物、遮荫、导流设施等);亲水设施的建设;河道浚挖泥土的利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的开发和应用及工程施工技术等。此外,结合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设计,一些规划设计模型和方法也被提出。在筑坝河流上,针对改善下游河流的生态系统状况,有关水库优化调度方式的研究和示范在一些国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如河流生态需水量评价技术,洪水过程对鱼类繁殖的影响,自然水文过程模拟等。 同时,国外很多国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河道内受污染水体,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具有工程造价少,能耗和运行成本低、净化效果显著等特点,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生态方法修复受污染水体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当前绝大多数湿地都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生态系统脆弱,亟待立项开发,而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关键在于根据湿地恢复的流程,制定可行、合理的湿地恢复方案,那么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方案有哪些呢?要在一系列的恢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恢复区域,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水文条件、地理地貌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因素。 3、湿地恢复区域的本底调查 在设计一个恢复项目之前,应该对恢复区域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以便了解该区域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恢复区域在过去是否属于湿地范畴,如果属于湿地,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湿地的退化或者丧失,特别是恢复区域过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等?恢复区域现在的状况如何? 4、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

就是对湿地恢复项目预期的结果进行陈述,它反映了开展湿地恢复项目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要求,湿地恢复的目标也会不同。有的目标是恢复到原来湿地的状态,有的目标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还有的目标就是完全改变湿地状态。 5、使用参照点 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恢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代替恢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6、选择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选用最简单的恢 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上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的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7、实施湿地恢复工作 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恢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的规划与研究。在湿地恢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恢复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恢复。 8、湿地恢复的监测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方法策略中,特别在评价管理行为的成功行方面,监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湿地恢复规划制定之后,恢复的监测方案便应同时完成,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实施路线,采用频率和强度等。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前和监测后的监测都是必要的。 9、湿地恢复的长期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及技术_孙毅.pdf

第33卷第3期内蒙古林业科技Vol.33No.32007 年 9月JournalofInnerMongoliaForestryScience&Technology Sept.2007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及技术 孙毅1,郭建斌1,党普兴2,刘艳辉1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100083;2.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恢复为主题,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 分析了主导生态因子水文特征的变化、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影响。从湿地生境、湿地生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湿地生态恢复的具体途径,同时为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提出了经济、生态协调 发展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中图分类号:P93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66(2007)03-33-03 ResearchonEvergladeWetlandRemediation SUNYi1, GUOJian-bin1, DANGPu-xing2, LIUYan-hui1 (1.Colleg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2.InventoryandPlanningInstitute, 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 Xian710048, China) Abstract:Evergladeisoneofthemostproductivitybiogeocenose, whichhasitsownenvironmentalfunctionand wetlandbenefit.Forthereasonitisoneoftheobjectsemphasizedlyprotectedbyhuman.Thispaperresearchesthe evergladebiogeocenosemodifiedwithwetlandremediationandguidedbybionomics, analysesthemainquestionsa-boutwetlandandenvironment.Theapproachofevergladewetlandremediationisanalyzed, andthemanagemode ofthebalanceabouteconomyandwetlandisbroughtforward. Keywords:everglade;wetland;ecosystem;remedi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05BA517A05)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 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 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 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 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 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 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 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 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 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 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 2.5×107hm2,仅次于加拿大 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 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 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 ①收稿日期:2007-07-13

(完整版)恢复生态学复习资料22

第一章 生态恢复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董世魁,2009)。 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和丧失、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能力下降。 生态恢复的广义概念(选择) 1.修复(Rehabilitation)除去干扰,恢复到原来状态,但不一定是健康状态 2.重建(reconstruction):人工建设改良,恢复部分结构功能 3.再植(Revegetation):通过栽植、播种植被、恢复植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修补(Remedy):修补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良性发展。 5. 改良(Reclamation):改善立地条件,以便使生物更好的生存或生长。 6.更新(Renewal):人工维育或改造,促进生态系统更新和发展 7.更替(replacement):提供相同立地条件或构建类似生态系统,以代替受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退化类型(填空) 根据尺度大小,分局部生态系统退化、区域生态系统退化和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根据生态系统类型,分陆地系统退化、水生系统退化、大气系统退化和人类-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退化。 依据成因类型,分为6种类型 1.裸地 2.森林采伐迹地 3.弃耕地 4.沙漠 5.废弃地(a、工业废弃地b、采矿废弃地c 、垃圾堆放场) 6.受损水域生态退化的原因与过程(填空、选择) 1.自然干扰(大气干扰、地质干扰和生物干扰) 物理干扰:火灾、冰雹、风暴、雪灾、霜冻、酸雨、泥石流、滑坡、洪水、潮汐、降水等; 生物干扰:捕食、放牧、伤害、取代其它有机体的非捕食性行为、系统中大型捕食动物的消失等 2.人为干扰:指的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引起的干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属社会性压力。如污染、森林砍伐、露天开采、采集、狩猎、捕捞、旅游、探险等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详见课本第九页(简答题、选择题-刀耕火种属于哪一类退化) 突变过程:在受到特别强烈的干扰时,生态系统表现出的退化过程。 特点:干扰力>抵抗力,时间短,速度快,恢复慢。如火山、采矿 跃变过程:在受到持续干扰的作用下,生态系统最初并未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退化或并未退化,但干扰的持续、破坏性进一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生态系统突然剧烈退化的过程。

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

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 摘要:湿地是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地球上不同海拔、不同纬度带都有形式各样的湿地,它们的形成过程、土壤类型、水文特征和植被等都各有特色,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态效益。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湿地生态系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其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势在必行!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正文】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所无法涵盖的特征和特性,其独特性在于它特殊的水文状况、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交错带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生态系统功能。湿地的价值表现在作为许多化学物质、生物物种和基因的源、汇、库。湿地由于广泛的食物链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被称为“生物超市”。它为许多动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境,因此在自然景观保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的因其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水和废弃物具有天然接收器的作用而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具有稳定水源供给。改变洪涝和干旱状况。净化水质。保护海岸线和调节地下水水位等功能。 然而,目前我国的湿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湿地一样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消失,湿地的消失将给所在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由于人们对河流自然走势的改造以及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导致了现有湿地面积萎缩趋势。湿地质量还在不断下降。 在这个将要威胁人类未来生存的问题面前,社会各界不得不考虑如何去进行湿地的恢复和重建。

一、生态系统修复的原则 湿地的生态恢复指在退化和丧失的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和重建,使其发挥原有的或预设的生态服务功能。 为充分保护区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功能,在制定恢复计划时因全面了解区域湿地的广泛信息,了解该区域湿地的保护价值,了解它是否是高价值的保护区,是否是湿地的典型代表类型,是否是候鸟飞行固定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但同时,湿地恢复要确定一套现实的和动态的未来目标,而不是简单的对过去的生态系统的复制。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则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湿地生态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通常情况下,湿地生态恢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有现在的环境条件及空间范围所决定。现实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将湿地作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修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和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修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