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适与《兰花草》

胡适与《兰花草》

胡适与《兰花草》
胡适与《兰花草》

胡适与《兰花草》

作者:杨建民《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0日16版)

兰花张大千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首名为《兰花草》的“台湾校园歌曲”颇为流行。这首歌节奏轻快,歌词简明,十分上口,因而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传唱至今。当时多家报刊和歌本都登出了它的词曲。但是,在词作者栏里,有的未署名,有的署为“佚名”。其实,歌词的作者,是对新诗草创之初有大功的胡适先生。

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我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这部诗集留有许多传统旧诗的痕迹:语言不够通畅,形式缺少变化,用胡适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尝试集·四版自序》)但无论如何,这种“尝试”的功绩是莫大的,当时《尝试集》就一版再版。1922年10月又刊行了经作者增删的增订四版。在这次增加的几首诗中,就有歌曲《兰花草》的原诗。该

诗题目为《希望》,作于1921年10月4日。诗很短,现移录如下。为比较的方便,亦将《兰花草》歌词附旁供参阅: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有多香。

从以上比较可以清楚看出,《兰花草》歌词是《希望》一诗稍加增改而成。从立意、内容、文辞到形式,都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为了传唱的方便,将三段敷衍为四节。

我们今天指出这一点,并非仅为了替胡适先生争歌词的著作权。一首诗能得到广泛的传唱,谱曲者也功莫大焉。艺术作品所能产生的能量,有时很难估价。就拿《尝试集》来说,现在除去文学史还提及它之外,很少有人去阅读了。但它却仍然能以朴素、清新打动人,以至几十年后还有人“袭用”,谱成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这提示我们,艺术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情趣,也许正是保有它生命力的最基本素质。

(杨建民)

正确的人生观与与人生的关系

商务112,颜莹莹,15 正确的人生观与人生的关系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的自我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世界观与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我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例如你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他对世界观的认识也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必然也会丧失。 一个人对人生观的基本看法,是制约其形成特定的人生态度的首要因素。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即自觉地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生活实践,也就是解决如何对待生活这个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强调辩证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是我们这个社会应遵奉和践行的高尚人生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端正人生态度。才能拥有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既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所以人生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所以我们应该要自觉地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才能抵制各种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才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这对于我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差不多先生(胡适)

差不多先生(胡适) 差不多先生 胡适 创作背景: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民国七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发笑或感叹的材料,加上一、二句点睛式评语,或根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曾被许多刊物仿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讯、序跋等,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怀,虽然内容尖锐,但文字优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全文原载于民国八年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二期)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1 / 1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难点:探究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篇白话诗,出版部白话诗集,创作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

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

(精选)[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

胡适:差不多的人生,到头来其实差很多【刘希国】

胡适:差不多的人生,到头来其实差很多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

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的作品,这样的一本书,自然是有很多的感悟给读者的,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需要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时这些故事又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下面就是一些好的范文。 篇一: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 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哲学与人生前言

《哲学与人生》前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5.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这学期开始,我们要来学习一门新课——哲学与人生。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究竟要

教会我们什么呢?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头脑、勤思考的人。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 (一)哲学是什么?(板书) 教师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想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大家。①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同学们举出了许多人与动物区别的例子。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想,能够思考。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②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你可以举一下你现在所想的问题作为例子。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管同学刚才说的思考中午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赚钱的问题,或者是等下会不会下雨,天气会不会降温,地震会不会到来,实际上归结起来都是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加有意义。为了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自身,同时也要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而思考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懂得具体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一些哲学知识。 事实上,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学问。它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疑人偷斧) 举例:疑邻偷斧 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

胡适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那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型、与世无争型、享乐自私型,唯我独尊型。 思想决定态度: 1、前方有多少的山重水复,脚下有多少的柳暗花明。 2、直路是美好的,因为你避免了徘徊抉择;弯路也是美好的,因为你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景。 3、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的对游客说:“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种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人生态度作为制约人一生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1、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课题和人生矛盾的认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精神状态。 2、人生态度影响着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端正人生态度 1、认真。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要是有限的生命放出光彩,不仅需要我们付出生命,也需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利用分分秒秒,扎扎实实的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 2、务实。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在看待人生问题时,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在这一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把远大理想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不虚妄,不空想,去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踏踏实实的学习,以便将来认认真真的干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个人只有扎实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走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的光辉人生。 3、乐观。对人生及发展充满希望,相信人生有光明的未来,生活信念坚定,理想追求执着,精神状态昂扬向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4、进取。人生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勇于竞争。锐意改革、勇于竞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生像金,要珍惜;人生像木,要长进;人生像水,要适应;人生像火,要投入;人生像土,要本色。

《差不多先生传》感想

《差不多先生传》感想 这是胡适先生写的一篇杂文,名字就叫《差不多先生传》,非常针对国人的特点,看来国人的这一特性是由来已久的了。每个人自己都想一想,工作中每天要说多少个:“基本上”,“大概”,“差不多”,多少次放过一些自认为“差不多”、“不重要”的事情。 纠其根源,与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人重“礼”不重“理”,凡是“礼”字在前,碍着面子,没有人去“较真”。长期的小农经济还造成了时间观念、制度观念不强,大家都随遇而安,你好我好他也好。事情就在这一团和气、自由散漫中“差不多”过去了,成功也被“差不多”给错过了很多。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逐步进入世界强国行列,靠的主要就是认真二字。而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曾经领先世界数百年、数千年的科技发展,却在近几百年内逐步地被世界强国超越。人们往往归咎于政治上的腐败,其实“差不多”也使我们损失了很多的机会。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等。因是新建,加上国人贪大求全的心态,很多企业的设备、环境远远超过国外同类企业,但产品质量却远远不如。除整体基础有待提高外,就是差不多先生造成的。 个人也是一样,“差不多”使你丧失了很多的成功机会。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能听到看到这样的文字:“差不多”,“基本上”,“大概”,其实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也许就会令我们失去很多。做事就要到位,不到位的事情离成功永远都是差那么一点。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话语:当初,如果我…,现在我会和XXX差不多了。其实就是因为你当初的“差不多”、习惯性的“差不多”,使你永远不会和成功的人差不多,而是差很多。 差不多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思维和习惯,在差不多先生眼里,100和99差不多吗?依此逻辑,99和98也差不多,98和97也差不多…最后是100和1甚至和0也差不多。因此当你抱着差不多的态度工作时,你的标准越来越低,结果越来越差,离成功的目标就越来越远了。 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坚决打倒差不多态度,工作语言中也要杜绝“差不多”、“基本上”,“大概”这样的字眼。说此话时还会认为自己是谦虚、谨慎,实际上是对细节把握不到位,心里没底。语言是心理的一个反映,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心理。这样的声音多了,做事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就只能是永远“差不多”了,到头来害人害己。认真起来吧,不做差不多先生,做事到位,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以后再后悔:如果当初我…现在我…。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二年级学生。学生基础差,纪律性差,学习积极性不浓。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和法律》两门课程, 但面对人生选择,一些学生并没有准备充分,对就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方法技巧认识不够,头脑简单,甚至对就业形势和某些职业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应该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选择指导。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1. 教学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应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特别是要结合职业教育以及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 (2)坚持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结合理论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模拟人才市场、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提咼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3)坚持针对性的原则。本课程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企业特点,针对多数学生对就业与创业有关知识了解不够、创业精神与创业心理素质不强等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4)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哲学基本观点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2. 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教学。 五、教学提咼 严格执行教务处制定的教学常规,做好课堂管理。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准备校内检查和业务考核,积极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课堂

人生观与人生态度

人生观与人生态度 【《思修》P88、学习思考T2】 摘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的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观人生态度 一、何谓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对人生产生一定的理解而形成一种观念,一种自己的观念。我们通过这种观念,来影响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作为。在大学这个环境中,我们需要更深的领悟,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而得以升华。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这些都是逐渐形成人生观不可缺少过程,人生不难分为这几部分: 1、人生目的: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 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现实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练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①人生的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不同的思想意识、观念,有高尚的、平庸的、低级的观念。在各种观念的指导下,实际生活中就有不同的人生目的。 2、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 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和谐的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面对各种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3、人生价值: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错误的人生目 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索取。②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公共的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最新范文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 篇一:差不多先生传_胡适_英汉对照翻译 Do you know who is the most well-known person in China? This person is well known over the world. 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is Buduo, which means “About the Same”. He is a native of every province, county and village in this country. You must have seen him or heard about him. His name is on the lips of everybody every day, because he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The physiognomy of Mr. Cha Buduo has same as you and I. He has a pair of eyes, but does not see straight. He has a pair of ears, but does not hear clearly. He has a nose and a mouth, but does not smell and taste well. His brain is not too small, but he has a bad memory and careless think. He often says, “Everything just needs to be OK, why to be so serious about them?” When he was a child, his mother let him buy some brown sugar, but he brought some white sugar instead. His mother scolded him, he shook his head and said, “Brown sugar or whit e sugar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 ey ?” In school,his teacher asked him, “Which province borders Hebei on the west?” He answered, “Shaanxi.” The teacher said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 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 预设: 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 四、分析2、3节, 学生齐读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 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

像一张白纸,他不是) 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 预设:事例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2、 听同学们一说,这差不多先生可不像作者说的吗?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作者可能觉得我们还不太了解差不多先生,于是在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籍贯、相貌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件? 五、分析五件事情 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问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 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李斌甘肃省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 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 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 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8.

底之勇。 9.怎样善于行动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1. 营造和谐的人际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关系,快乐生活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2.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第一,要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二,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要第三, 3.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导语:《差不多先生传》,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

“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叉。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