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宗教和道德寓意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宗教和道德寓意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宗教和道德寓意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宗教和道德寓意

[摘要]文章旨在用伦理批评与原型批评相接合的方法, 探寻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创作意旨。笔者把为追求理想和爱情而献身的盖茨比与耶稣·基督受难和复活的象征意义作比较, 发现他们有惊人相似之处, 认为作者借此希望盖茨比所代表的美国精神和传统道德能复生。他又藉尼克·卡罗威这个“身在其中又在其外”的叙述者之口, 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与反思, 批判了以汤姆·布坎南为代表的美国上流社会的精神荒芜、道德沦丧、虚伪与残暴, 对盖茨比给予无限同情。

[关键词]伦理批评; 原型批评; 美国精神; 传统道德; 复活

F.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F.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以下简称菲氏) , 美国小说家, 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商人家庭。1920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 一举成名。1925年, 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 这部作品凝聚着菲氏的巨大心血和内心伤痛, 是菲氏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体现。菲茨杰拉德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以及他的“美国梦”的破灭,被誉为当代最深刻的一部美国小说, 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成了“爵士乐时代”( Jazz Age)的发言人和“迷惘一代”( Lost Generation) 的代表作家之一。

美国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于1917年4月6日宣布参战) 而元气未伤, 进入了历史上为期十年的繁荣时期。这是一个浮华享乐的年代, 又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感到迷惘失落的年代, 战争让人们少精神依托, 而沉醉于物质追求和享乐,“所有神祗都已统统死光, 所有的战都已统统打完, 所有的信念都已统统完蛋”〔1〕。菲茨杰拉德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会纵容, 最绚丽的时代”〔1 〕, 并将之命名为“爵士乐时代”, 而他就是这个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1〕。

菲氏在小说中描绘了美国“爵士乐时代”一幅幅逼真的社会画面, 生动展现那时美国社会物质繁荣, 而精神荒芜和道德沦丧。小说开端, 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卡罗威( Nick Carraway) , 粉墨登场, 向读者讲述自己的性格和家庭背景, 婉言自称聪明理智、诚实正直、擅长文笔、坚守传统道德。他有一双沉思而又理性的眼睛, 在小说后半部分中他发出如此感慨:“我现在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 对生活的变幻无穷和多姿多彩, 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厌恶”〔2〕。

菲氏在小说中塑造了主人公杰伊·盖茨比( Jay Gatsby) , 少年时自称“上帝之子”。尼克称他是个不寻常人物, 年轻浪漫, 对未来充满幻想。盖茨比原名詹姆斯·盖兹( James Gatz) ,“父母是终日操劳、一事无成的庄稼人。在他的思想里从来没有真正承认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他是上帝之子??他必须为他的主效命, 致力于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2〕。十七岁更名改姓杰伊·盖茨比, 在英语里听起来像“上帝的男孩”, 开始了寻求事业成功的梦想之路, 最后却死于汤姆与黛西的阴谋。

1 原型与圣经的阐释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 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理论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在批评实践中, 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 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3〕。弗莱认为原型就是文学意象, 一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 通常是一个意象, 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 并可以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3〕。弗莱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层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的提示去发掘出作品的真正含义〔3〕。弗莱从前人的理论得到启发, 根据自然界里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规律, 提出四种文学类型或叙事模式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或者神话英雄的出生、死亡和再生相似: 春天与喜剧对应, 夏天与传奇对应,秋天与悲剧对应, 冬天与讽刺对应〔3〕。从小说对盖茨比的经历叙述中, 我们可以找到神话批评中的部分原型模式与耶稣·基督的经历有相似之处。

1.1 英雄原型探求: 指英雄为了拯救王国, 或许为了娶得公主而踏上漫漫征途, 克服重重障碍和困难,与妖魔鬼怪作战, 最后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4 〕。盖茨比十七岁时脱离了自己的根, 改名换姓自称“上帝之子, 要为主效命, 致力于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2〕。这与《路加福音》( 第2章46~49节) 中耶稣在圣殿不承认约瑟和马丽亚是父母,他要完成圣父的使命, 如出一辙。为了娶得他心目中理想的公主黛西( Daisy) , 步入上流社会, 实现他的美国梦想, 他四处奔走唯求飞黄腾达, 但最终丧命于情敌的阴谋。准确地说他是一个失败的美国式英雄, 天真浪漫的他最终敌不过比他强大、伪善、邪恶的上流社会。就如同仁慈的耶稣死于犹太僧侣统治阶级和罗马巡抚的迫害( 《马太福音》第27章第1~2和15~50节) 。

由于十九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达尔文主义“人是物质的产物”与“把人类降到( 有史以来) 最低水平”〔5〕, 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 否定了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人类的宗教传统思想, 因此许多人认为所有的神祗统统死光。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 青年盖茨比自喻“上帝之子”, 雄心勃勃追求美国梦想,发迹后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亚当书斋”( Adam’sStudy) 。我们对此可以进行两种解释: 第一, 他不合时宜, 逆社会潮流而动, 他要回到过去或保持传统。

第二, 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是美国清教徒的宗教传统, 他们在17世纪来到北美就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梦想, 即地球上建立上帝的花园———伊甸园。“爵士乐时代”的盖茨比就是要继承和代表这种传统精神,因此他又成为美国传统精神的化身和英雄。英雄历程: 指英雄在从天真无知到涉世成人的过程中, 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艰难磨砺。入门仪式通常由三个不同阶段组成: ①出走; ②转变; ③归来〔4〕。盖茨比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他有两次出走:一次是离开他的根, 另一次是离开黛西到海外参战。两次转变: 第一次是他从天真无知到涉世成人,是成熟的转变。第二次是为了追求财富他走向沃尔夫山姆( Wolfsheim) , 这是地位的转变。然而在第一次转变后他没有回到家乡, 而是走向军旅; 第二次转变后, 为了找到他心灵的归属, 重温旧梦, 他在西埃格买下豪宅, 最后在自家泳池里魂归天堂。这两个过程与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历程相吻合。献身的替罪羊: 通常是将自己与部落或民族的幸福融为一体的英雄, 为世人的赎罪和国土的富庶而牺牲〔4〕。首先盖茨比是肉体拯救者, 他甘愿为黛西代过而不惜牺牲自己。其次, 盖茨比是灵魂拯救者。以汤姆·布坎南( Tom Buchanan) 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纨绔子弟, 他们没有教养、没有信仰、恣意挥霍、寻花问柳、欺压穷人, 完全丧失先辈开拓基业的虔诚与创业精神, 已经彻底堕落, 成为有罪之人。作者以盖茨比的悲剧之死发人深思, 警醒世人, 使人们重新找回失去了的美国宝贵精神和传统道德, 就在这个意义上盖茨比成为灵魂拯救者, 拯救他们的灵魂。

1.2 智慧老人代表知识、智慧和高尚道德, 如与人为善, 乐于助人等。每当主人公陷入无望或绝望的境地, 智慧老人总会出现。主人公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自己不能实现这种超越, 知识需要弥补,此时这位卓有远见、乐于助人的老人形象便以一种拟人化的思想形式出现了〔4〕。在盖茨比的经历中,智慧老人就是他在苏必利尔湖上意外遇到的恩师丹·科迪( Dan Cody) 。这相识成为了他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正当盖茨比离开父母耕种的土地, 追求自己的远大抱负却苦于无奈和无望的时候, 这位恩师的快艇在湖上奇迹般地出现。他认为十七岁的盖茨比聪明伶俐、雄心勃勃, 便把他留在身边, 栽培他。盖茨比在他的船上一干就是五年, 他学会了海上生活的各种本领, 而且长成了一条汉子, 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在道德方面, 这位恩师也对他加以检点, 比如不允许他喝酒, 盖茨比到后来一直都保持着这个好习惯〔2〕。不幸的是, 这位恩师五年后的一天突然谢世, 盖茨比后来的“堕落”: 非法贩卖私酒和从事其他可能的非法勾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失去了这位恩师有着间接的关系。

1.3 撒旦邪恶力量的象征, 淫荡好色, 具有诱惑力。在故事中这一原型的活生生的代表就是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6〕。他身体强壮, 态度傲慢, 说话的声音粗哑, 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他好色, 先是用财富和身体引诱了本来属于盖茨比的美丽单纯的黛西嫁给了他, 可是与

黛西的新婚蜜月还没度完,他又与其他女人发生肉体关系。他邪恶, 不断地哄骗乔治·威尔逊( George Wilson) , 要给他一笔生意,背地里却毫无廉耻地占据他的妻子梅特尔( Myrtle)为情妇; 当情妇被黛西意外地撞死后, 他又居心叵测地怂恿妻子, 将罪名嫁祸给盖茨比, 然后哄骗已故情妇的丈夫威尔逊枪杀盖茨比, 为自己铲除了情敌。他勾引梅特尔堕落, 引诱黛丝说谎, 诱使威尔逊杀人, 俨然一副当年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的丑恶形象〔6〕。

1.4 心灵的伴侣通常是圣母、公主或美貌淑女,灵感和精神完善的象征〔4〕。尽管在外人看起来戴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根本不能胜任该职, 但是在本篇故事里她正是盖茨比心目中的公主。当盖茨比还是泰勒军营的一名上尉时就已深爱着戴西, 从他后来对尼克的讲述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片痴情:“我就是那样, 把雄心壮志撇在一边, 陷进情网之中, 且越陷越深, 忽然之间什么都不在乎”〔2〕。在他即将奔赴战场前一天, 他和戴西充满柔情蜜意地长相厮守,“仿佛为了在他们记忆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2〕。当他从国外回来, 早已囊中羞涩的他用仅剩下的军饷去了路易斯维尔( Louisville) 一趟。“他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 走遍当年他俩在十一月的夜晚并肩散步的街道, 又重访他俩当年开着她那辆白色跑车去过的偏僻地方”〔2〕。当盖茨比在西埃格买下豪宅后, 夜晚经常来到海边眺望戴西家旁边那盏绿色的灯, 激动地朝幽暗的大海伸出双臂〔2〕。“作为一种原型, 绿色还可以象征希望、交通中的通行信号”〔7〕。因此那色的灯光就是他心中的希望, 象征着并指引着他追求的方向, 戴西正是他心灵的伴侣和归属。

1.5 死亡与复活的象征水是创造万物之奥秘, 生死轮回, 净化与赎罪, 繁衍与长生。大海象征生命母亲或神秘或无穷无尽或死亡与再生〔4〕。当盖茨比在苏必利尔湖上初次见到丹·科迪的快艇时, 在他的眼里, 湖和快艇既美丽神奇又充满了诱惑, 是他再生的希望。后来也的确改变和造就了他, 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故事的结尾, 盖茨比恰恰死在水上——飘浮在自家游泳池水面上, 作者假此希望他葬礼那一天, 下着蒙蒙细雨, 那是因为上帝在保佑他的亡灵。

当送葬的队伍到达墓地时, 那个戴猫头鹰眼镜( the man with owl- eyed glasses) 的人也从后面赶来参加葬礼; 当有人低声祈祷“上帝保佑雨中的死者”, 他用宏亮的声音说了一声:“阿门! ”〔2〕此人代表了灰尘谷( valley of ashes) 中眼科医生广告中的T.J.艾克伯格( T.J.Eckleburg) 〔8 〕, 他那双眼睛尽管“黯然无光, 大而无神”〔2〕, 但那是一双洞察秋毫的上帝眼睛——乔治·威尔逊对此深信不疑, 目睹并沉思着纽约商业浮华深处的另一面——精神与道德的荒芜和危机, 即美国精神与传统道德的沦丧。另外, 盖茨比的父亲盖兹( Gatz)——“在盖茨比的思想里他从来没有真正承认他们是自己的父母”〔2〕, 从报纸上得知儿子死讯自明尼苏达州远道而来安葬儿子。这与《马太福音》( 第27章57~61节) 中耶稣的安葬十分相似。约瑟——耶稣名义上的父亲,从利亚马太( Arimathea) 来向彼拉多( Pilate) 求得耶稣的身体并把他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通过这些意象作家似乎暗示着他笔下人物的无辜、纯洁和再生。

2 悲剧之死!小中见大

黑格尔说过,“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 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9〕。也就是说, 悲剧人物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 这种悲剧应该蕴含丰富的社会意义; 其二, 悲剧人物要不同凡响, 要有他独特的、一般人不可企及的特征。对于第一个条件无需再费笔墨, 已经非常明了, 第二个条件正是要探析的。菲氏在盖茨比身上赋予了“爵士乐时代”的美国东部上流社会已经荡然无存的精神和传统道德。尽管他出身卑微, 但自青年时代他以富兰克林精神激励自己, 完善自己, 雄心勃勃地追求理想。尽管盖茨比的财富来源可疑, 但他发迹后并未像汤姆沉迷酒色、另寻新欢, 而依然痴情不忘, 对戴西忠贞不渝。这在男女放纵感情、沉溺声色的当时上流社会里, 确实是了不起的, 凸显出他的崇高道德, 也许寄托了菲氏两性关系的理想。当盖茨比发财后, 并未忘记父母而是出手大方, 给他们买了住房。这和汤姆之流依靠祖辈财富大肆挥霍形成强烈对比。“心灵的伟大正是悲剧中关键所在”〔10〕。因

此, 在盖茨比的美梦破灭之际, 尼克忍不住为他鸣不平“: 他们一伙全是混蛋, 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2〕。盖茨比代表了被美国东部浮华物质社会里的精神荒漠所吞噬的一片绿洲, 震撼人心, 使人痛心嫉首和惋惜不已。

3 结束语

盖茨比作为一个英雄式悲剧人物, 可以是说他具有坚定顽强的性格, 忠实于自己和自己的理想与道德, 他走自己的路, 寻自己的梦, 凭着自己的意志坚持到底〔11〕。他的死实际意味着“美国梦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幻灭与美国精神和传统道德的丧失。盖茨比的悲剧之死带给人们理性思考和警醒, 使人们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反思, 从而获得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菲氏曾对女儿说“: 我在内心深处其实还是个道学家, 很想向人们传道说教,但必须以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12〕。他对美国精神和传统道德在东部的丧失表现了极大惋惜和深切怀念。在小说中安排盖茨比为理想和信仰而死, 为拯救戴西与汤姆之流的灵魂而死, 为拯救美国传统精神而死, 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因而死得其所! 他以盖茨比水上之死和雨中的葬礼寄希望他所代表的属于过去的精神能像耶稣复生! 这大概寄托了菲氏的社会理想——物质繁荣与精神文明的社会, 笔者认为这就是菲氏在本小说中所要展示的道德寓意与创作意旨。

[参考文献]

〔1〕董衡巽, 朱虹, 施咸荣,等.美国文学简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213, 215. 〔2〕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姚乃强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33- 130.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26, 171, 172. 〔4〕Guerin , Wilfred L. , Earle Labor , et al .Willingham.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 London: Oxford UP.文学批评方法手册〔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1999.161- 166.

〔5〕罗兰·斯特龙伯阁.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325.

〔6〕时秀华.《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原型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4) ∶74.

〔7〕诺思罗普·弗莱.陈慧译.批评的解剖〔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147.

〔8〕Westbrook , Max. ed. The American Novel : Essays in Criticism〔M〕. London: Random House, 1966.70.

〔9〕黑格尔.美学( 第三卷下册)〔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288.

〔10〕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135.

〔11〕苏煜.梦里不知身是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8) ∶124. 〔12〕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7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绿色的象征内涵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8, 6(3), 114-118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e8577432.html,/journal/wl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e8577432.html,/10.12677/wls.2018.63017 Symbolic Meanings of Green in The Great Gatsby Junlan M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Beijing Received: Aug. 9th, 2018; accepted: Aug. 22nd, 2018; published: Aug. 29th, 2018 Abstract F. Scott Fitzgerald’s most famous masterpiece The Great Gatsby, written in 1925, is a good depiction of the “Jazz Age”. The novel applies various colors, especially green, which runs through the whole novel. The color of green in this novel implies a lot, reflecting different ligh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Keywords Green, Symbolic Meaning,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绿色的象征内涵 明俊兰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9日 摘要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生活在“爵士时代”,是20世纪2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被视为美国历史上这一特殊时代的代言人。他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于1925年,这部作品很好地描绘了“爵士时代”。小说运用了各种颜色,特别是绿色贯穿了整个小说。这部小说中的绿色有很多象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的涵义。 关键词 绿色,象征意义,盖茨比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略论宗教的道德与承担

略论宗教的道德与承担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力量,从其产生时起,就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东西方宗教文化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宗教在道德与承担的分别。而当科学倡明的今天,宗教应当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宗教;价值取向;道德担当 一、东西方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世界上的宗教文化,主要分东方宗教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东方宗教文化主要有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儒家文化指孔教文化,创始者为孔子;佛教文化从印度传来,创始者为释迦牟尼;道教文化也称道家文化,创始者为老子。虽然神本身是神秘的、完美的、超越的,但东方宗教中的神,与希腊罗马神话中人格化的神有明显的不同。在东方人看来,神就是神,神在天上,高贵脱俗,是人生存的最高理想状态;人就是人,人在地上,平凡现实。但东方宗教中的人,是神或宗教关怀的中心,其宗教的最终目的指向人的发展和幸福而非神的权威和尊严。东方宗教注重人在崇拜中汲取智慧,并追求生命质量的提升。比如,“佛”让人大彻大悟,“道”让人理解世间万物的本质属性,“儒”教人如何安身立命。东方宗教也注重人在共处中获得智慧,各种宗教可以和平共处,甚至可以把不同宗教的神供奉在一起。可见,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占主流的儒家文化与道教和佛教等文化是和谐交融的。西方宗教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或两希文化(古希腊、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上帝文化,在基督教看来,上帝是神秘的,是宇宙间的唯一真神。他至高无上,全知、全能、全在、全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生命的给予者、道德的审判者、人类疾苦的拯救者。一句话,是世界之根本,尤其是人的根本。两希文化也是神的文化,这个神既有超越人的部分,又有人本的部分,既有人的善良、真爱、正义等美好的一面,也有人的狭隘、自私、残暴、虚荣等丑的一面。就是说,两希文化中的神与人,是共同存在于一个世界的层面之上。但不管怎么说,西方宗教文化的神是唯我独尊的,不容“异端”的。这与东方宗教文化能够形成以儒家占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明显的差别。 从东西方宗教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构造来看,两者的人格取向也有明显冲突。东方宗教文化是以道家思想、儒家伦理和中国佛教经学等为基础构建的,是一种以几千年封建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又是以祖先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西方宗教文化则是以古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为基础而发展建立的,是以平民为主体的商业海洋文化。因此,东方宗教文化及价值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传统,而西方宗教文化及价值取向则是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决定了东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价值取向的整体差异。东方宗教文化讲人的内敛,以自然之和谐为真,以人际之和谐为善,以天人之和谐为美,寻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追求精神的享受和内心的宁静与体验,并注重行为的节俭、封闭、悠闲,万事“和”为贵,追求“天人合一”之境。西方宗教文化讲人的个性张扬,人与人在社会中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注重自主性和个人主义体验,追求自我之享乐。因此,西方宗教文化是“竞”的取向,东方宗教文化是“和”的取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一、什么是道德 一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 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 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

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 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

学习宗教学的意义与感悟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神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含义、研究问题、地位)研究宗教的学科便是宗教学。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现代社会,日渐“信仰真空”的人们,精神上不能没有一个支撑点,不然就成了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而宗教能够发挥这个功能,让人有所寄托,以人类的福祉为己任,把更多的爱带给其他人。 在人类早期社会,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某些宗教分离出来,但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起到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比如,宗教的“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宗教文化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化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可以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 1、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有助于我们坚定自己的唯物观,坚持科学的脚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思想,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正确准备,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才智。 2、同时它能满足大学生宗教文化知识和信仰需求,有利于我们了解宗教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哲学思想、优秀且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种多样性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相同的。 使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而了解宗教学涉及的教义、民族历史等内容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宗教与道德

宗教与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现实世界中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道德是调整人们的行为以适应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规范。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这个基础,宗教和道德就都失去其存在的客观根据。道德伦理比宗教更接近于社会的物质经济基础。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调整彼此的活动与行为,道德规范便由之而产生。宗教为道德增加了神圣性和超越性,使道德更具有威慑力和普适力。道德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反映,人的道德行为也就受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当人的道德行为符合于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需要时,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否则就会受到谴责。 各种宗教教义体系及神学唯心主义把道德和宗教道德等同起来,他们往往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主要的道德规范都说成是源于神启的"宗教道德"。其实,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一切道德规范的客观基础,道德规范是人际社会关系的反映。但是,人在观念中可以表现为感性的人,也可以异化为非感性的神。世俗道德是以感性的人与人的世俗关系为基础,调整人们的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宗教道德是以感性的人与非感性的神之间的宗教关系为直接根据,使人的行为适合于人与神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准则。各种宗教体系中的道德都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涉及人与神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中神的神性是社会的人赋予的,人与神的宗教关系实质上依赖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宗教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社会道德,是把世俗道德神圣化。 宗教与道德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宗教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来强化道德的社会影响力。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宗教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用神和天命的安排来神化现在的统治秩序和人与人的阶级关系,用来世的天堂使被统治阶级安于现实的苦难。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的利益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宗教对道德的影响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即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圣化和成为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宗教外衣。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具有与以往阶级社会不同的特点。经过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中的封建剥削制度被革除;天主教、基督教中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使得这两个宗教成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象征意义的研究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2009级学士学位论文 A Study of Color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象征意义研究 专业:09英语 学号:0916411014 姓名:周丽莎 导师:张荣兴 2012.12.23

Acknowledgements The thesis would probably have never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help, support, foresight and inspiration of my supervisor,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so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all of them. My deepest gratitude goes first to my supervisor, Mr. Zhang Rongxing, who has contributed to getting the nuts and bolts of the thesis into place. His careful and microscopic scrutiny of the manuscript resulted in the elimination of many inconsistencies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throughout the thesis. His witty ideas and valuable advice brought me a new way of learning and different vision of the research. What’s m ore, my thanks go to my parents and friends who give me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美国宗教文化与政治

美国的宗教文化与政治 作者:王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刊名: 成功(教育版) 英文刊名:SUCCESS 年,卷(期):2008,""(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段琦美国宗教变--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宗教 1994 2.于可当代基督新教 199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涛.Wang Tao试析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河南社会科学2005,13(4) 作为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美国国内的宗教色彩却是十分浓厚的,宗教文化在美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在国内政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对美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决策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2.学位论文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2007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西方文化由欧洲向美洲扩散的结果。在这一文化扩散的过程中,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并在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产生了各不相同的表现。在政治领域,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以西方宗教文化的名义为美国人的侵略行为张目,并为美国领土扩张提供所谓“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的理论武器,使得美国在19世纪的领土扩张和对外侵略得以顺利进行。在哲学领域,西方宗教文化培养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超验唯心主义思想和19世纪美国人独立自主的民主和自由意识。在文学领域,西方宗教文化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提供了精神支柱和表现素材。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通过宣传平等、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观念来倡导由浪漫主义思潮衍生出来的民主、自由的西方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并为美国文学摆脱欧洲文学模式的羁绊和束缚以及独立美国文学的产生做出了贡献。在艺术领域,西方宗教文化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艺术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载体和表现舞台,为美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考察,其目的在于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渊源、形成、发展和表现做出回顾与评价,认识西方宗教文化与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关系。 在序言部分,本文首先对本课题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与概念进行了简要梳理和限定,然后简要评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中,既有国内外学者对西方宗教文化与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关系研究现状的综述和展望,也有对国内外西方文化史研究现状的简要回顾和大体分析。此外,序言部分还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首先通过近代西方宗教文化的演变历程的回顾,综合对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的萌芽、在法国的表现和在英国的发展所进行的考察、评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形成和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的历史原因,美国宗教文化特点的形成、浪漫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兴起与表现、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的影响,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在美国政治、哲学、文学和艺术上的表现;第二章从西方宗教文化的视角考察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欧洲文化渊源、美国本土意识和表现意识等方面内容,得出清教主义及其信条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思想源泉和宗教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表现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等结论。第三章以西方宗教文化的视角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政治、哲学和艺术思潮进行了考察,对西方宗教文化在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政治、哲学和艺术思潮中的地位进行了初步定位和一定程度的归纳总结。第四章通过对宗教和政治、哲学、文学及艺术思潮关系的历史省察,认识了西方思想文化史中宗教影响的巨大作用。除此之外,该章还从西方文化扩散的角度解释了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对西方文化扩散的原因、动力、特点、途径和后果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3.期刊论文倪钢.NI Gang论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对美国OFC的分析为例-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23(8) 由于人类社会进入了因特网时代,考察"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个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问题;从实践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网上宗教社区(OFC)这类社会现实.本文首先对网上宗教社区进行了社会学和哲学视角的探讨,给出了OFC定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网上宗教社区的三种影响,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4.期刊论文王振忠.Wang Zhenzhong方言、宗教文化与晚清地方社会——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榕腔"文献为中心-社会科学2009,""(6) 方言与一地的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区域社会研究中.利用方言文献,可以极大程度地把握地方文化的脉动.通过研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的大批榕腔文献,可知,由19世纪西方传教士形成的榕腔文献,与经本土世俗文人之手产生者颇有不同.相比之下,传教士记录的榕腔文献似乎更有章法.榕腔文献的大批产生,反映出传教士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企图.榕腔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透过此类方言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福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者希望通过此一研究,使得方言文献得到历史学界应有的重视. 5.学位论文朱秀蕾美国宗教组织“伊斯兰民族”个案研究2005 黑人穆斯林是美国伊斯兰教信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美国黑人来说,伊斯兰教是他们实现种族平等,找回民族根源,选择不同于基督教的宗教文化手段。“伊斯兰民族”是美国黑人穆斯林社群中最具影响的宗教团体。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黑人运动成为美国黑人伊斯兰宗教运动的先声,涌现出了一批启蒙思想家。1913年建立的“摩尔人科学圣殿”是“伊斯兰民族”的雏形。1930年,“伊斯兰民族”正式诞生。该组织早期基本思想是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法尔德—伊莱贾信仰”。创立人法尔德及其后继者伊莱贾在政治与宗教方面的实践将“伊斯兰民族”推向了美国黑人伊斯兰宗教运动的巅峰。20世纪60年代,泛非主义和正统伊斯兰教的传播让“伊斯兰民族”的领袖马尔库姆·艾克斯对原有的“法尔德—伊莱贾信仰”开始动摇。他本人在思想上的转变让“伊斯兰民族”开始面对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普世主义的矛盾,也为“伊斯兰民族”在70年代的分裂埋下了伏笔。80年代,美国黑人的政治诉求和精神世界得到相对满足,“伊斯兰民族”必然面临的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矛盾进一步凸显。 6.期刊论文吉平郊美国宗教文化的内容及影响——简介《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出版参考2008,""(19) 在美国,公民宗教是美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文明的核心,是维系美国存在的根基. 美国学者总结出美国宗教文化的六个内容,第一,神秘;第二,教义,即相信美国是世界上唯-按上帝旨意建立的国家.第三,礼仪,即圣诞节、感恩节等;第四,道德;第五,个人信仰经历;第六,社会机构. 7.期刊论文杨虹美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探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1)

法律与道德 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一、?什么是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 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 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

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 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主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狂欢化色彩时间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许多学者从叙事结构、女性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学等多角度进行过评析,但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狂欢化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再次揭示小说所表达的所谓的“ 美国梦”的破灭的主题。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狂欢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引言美国著名诗人兼文学批评家T·S·艾略特1925 年在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首次面世时就曾评说:“在我看来,这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从表面上看,小说讲述的似乎只是一个成年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而真实记录的却是二十年代美国追求物质成功的疯狂气氛和梦幻式的生活方式的实质是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腐败之风盛行。从而把“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表现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小说中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大大小小的聚会,把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聚会上的无数的来自上流社会的名人雅士,打扮得争奇斗艳,象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个个酩酊大醉,丑态百出,俨然中世纪的嘉年华庆典。因而,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carnivalization)理论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视角。二、狂欢化狂欢化,按巴赫金的界定,即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这个语言无法充分准确地译成文字的语言,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与此术语直接相关的另一概念是“狂欢化文学”,它源于狂欢节本身,所以它在形式上具有狂欢节的特点———仪式性、戏谑性、小丑(傻瓜、骗子形象)等,在意蕴上体现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即“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三、仪式性的狂欢化色彩———“加冕”与“脱冕”在这部作品中, 狂欢化色彩通过盖茨比的加冕脱冕仪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的前三章一直没有让读者面对面地直接接触这位神秘的人物,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场景描绘和有关传闻。这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盖茨比是谁?是穿盛装的还是小丑形象的?烘托和突出了盖茨比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和存在意义”。盖茨比营造的豪华、炫丽、阔绰的聚会吸引了无数来自上流社会的名人雅士。他们有的慕名而来,有的不请自到,目的只有一个:显示自己的高贵的身份,享受豪华的物质生活,表示自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他们以能够出席这些高档的酒会而感到荣耀。而盖茨比为了满足那些人的狂欢的需求,提供了极为奢侈的物质世界:小汽艇、滑水板、私人海滩、跳台、罗尔斯-罗伊斯轿车、精致的花园等等,恰如狂欢节前精心准备。但来享受免费宴会的社会名流,表现却如小丑,对如此好客的主人的来历议论纷纷,杀人犯、德国间谍、私酒贩子、骗子(不相信盖茨比在牛津受教育)。这一切表明;盖茨比集国王与小丑于一身,即人们表面称盖茨比为国王,内心却当他是小丑。盖茨比用豪华的宴会搭建狂欢广场,用昂贵的服装扮演国王加冕。然而,他的狂欢广场是虚浮的、飘渺的空中楼阁,没有根基的,注定将在狂欢结束之后一切烟消云散,华丽的盛装再也盖不住本来的小丑的真面目。这正如巴赫金说:“对文学的艺术思维产生异常巨大影响的,当然是加冕脱冕的仪式”。在狂欢节生活里,加冕与脱冕是合二为一的双重仪式,加冕同时意味着脱冕,反之亦然。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在加冕为国王到脱冕为小丑的过程中也与狂欢世界中诞生与死亡、加冕与脱冕的仪式相对应,暗示了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内在本质—虚假、空洞、毫无实际意义的幻影。如同狂欢节上的虚伪的、转眼即逝的欢歌笑语;事后想想一切如同过眼烟云。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 与联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一、什么是道德 一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 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 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

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 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美国梦”象征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as the symbo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Class Number: 2012213101 Student Number: 2012212505 Chinese Name:张诗雨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迷失一代的代表作,是描写“美国梦”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比较黛西的人物形象以及20世纪初期美国“爵士”时代“美国梦”的特点,最终得出黛西正是当时“美国梦”的象征。 Abstract:The great Gatsb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st gene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works that describe the "American Dream".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aisy's characters and early 20th century American "Jazz Age" American Dream "characteristics, wecan finally conclude that Daisy is emblematic of the" American Dream ". 1.Introduction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an outstanding novelist in 20th century literary, is called the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Lost Generation" and is undoubtedly his masterpiece.Yet the exact role which Daisy plays in Gatsby's American Dream isstill subject to argument. People discuss Daisy from different theories such as feminism and Commodification. However, personally, we can considerDaisy as the symbolization of Gatsby’s distorted “American dream”. Daisy will notapplaud to Gatsby’s efforts but only worship his extravagance and vanity, just like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which does not emphasize the pursuit of dreams and simply praise those who look glamorous success.The impractical dream leads to an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and charactersare extremely devious in his efforts to achieve his heart's desire. However,when they realize that their so-called dream has already been out of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what they get is glossy shell without any substantive content.This essay compares the dual personality of Daisy and 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to unscramble and understand the root of Gatsby's tragedy is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dream. 2.The Dis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2.1 The origin of American dream The idea of the American dream is evoked earlier then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 byEuropean immigrants who had all sorts of hopes and aspirations for what was a new and largelyunexplored continent. Considering themselvesas “people electedby the God”,they tend to be hardworking, thrifty and successful. Thisreligious faith provided not only tremendous spiritual energy for the exploiture of theNew England colonies, but also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awareness andculture of the whole America.I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dream, there rose up models of success,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一、什么就是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她人的一种准则。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就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就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就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瞧,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与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瞧,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就是便利与效率, 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就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与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就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您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您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1、法律就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她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就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就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就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与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就是法律的评价标准与推动力量,就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就是一种“恶法”,就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与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