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经典笔记_北师大版(精简版)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经典笔记_北师大版(精简版)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经典笔记_北师大版(精简版)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经典笔记_北师大版(精简版)

第1章变革的时代

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问题三、公共部门管理的基本典范。

问题四、罗兹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有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问题五、奥斯本和盖布勒"企业型政府"的论证提出了十条原则: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多数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方式。美国的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政府需要重塑,他们认为官僚制既无必要也无效率,应该选择运用其他手段,他们为"企业型政府"的论证提出了十条原则:

1、大多数企业型政府鼓励提供服务者之间的竞争;

2、他们授权到公民,将控制权从官僚制组织转移到社区中;

3、它们在评价其各种机构的绩效时,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投入;

4、它们以目标——它们的使命——而不是以规则和规定为导向;

5、它们重新把服务对象界定为顾客并赋予其选择权;

6、它们阻止问题发生而不仅仅是事后补救;

7、它们致力于赚钱而不仅仅是花钱;

8、它们实行分析,引入参与管理;

9、它们宁可采用市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

10、它们不仅重视提供服务,而且激励所有的部门——公共的,私人的,志愿的——为解决其社区问题付诸行动。

问题六、受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的影响,戈尔报告的内容:

问题七、公共管理改革的指导理论?

问题八、行政与管理的区分。

问题九、公共部门所发生的变革的原因?变革的紧迫问题。

(一)公共部门的三个方面受到抨击

(二)经济理论

20世纪70年代,面对第一次石油危机所带来的滞涨与其它经济问题,政治和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并接受了新古典注意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内外,应该更多地应用市场机制来制定政策。

主要有: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

(三)私营部门的变革

1、竞争;

2、全球化;

3、能力。

(四)技术变革

第2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问题一、传统模式的特征。

问题二、早期的行政系统的重要的特点。

十九世纪的改革:传统模式的产生——1854年诺思科特—特里威廉的报告;1893年《文官法》即《彭德尔顿法》。

问题三、官僚制理论来自韦伯的观点有哪些?

问题四、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问题五、韦伯官僚制模式和公职人员的状况对官僚制度有特殊的意义。

问题六、对传统官僚制组织的政治控制。

问题七、科学管理。

问题八、人际关系,梅奥的人际好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即对公共部门的影响。

问题九、古利克和厄威克提出的“POSDCORB”职能是一种变化了的形式。

问题十、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治控制问题;

2、“最佳工作方式”的问题;

3、官僚制的问题;

4、公共选择的批评:(1) 尼斯卡宁认为个人抱负会导致机构预算的最大化;(2) 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选择

理论家将其理论建立在某种源自经济学的典范之上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诸多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同样他也认为官僚制组织是无效率的。

问题十一、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内还存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韦伯模式的改变到底是一种革命性变革还只是一种改进,也就是说这种改变是否已到了不能再将该组织形式称之为韦伯模式的程度。

问题十二、科学管理于人际关系之间一直存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以及他们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第3章新公共管理

问题一、新公共管理名称众多,反映出专家学者们对新发生的事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脱离传统行政模式的变革中,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问题二、阿利森归结出“管理的一般职能”。管理的三个主要职能是战略、管理内部构成要素和管理外部构成要素。

问题三、运用阿利森模式对公共部门的管理模式和行政模式比较。

问题四、管理方法产生。

问题五、管理主义的不同方案,不同人的观点。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模式的观点;(2)胡德认为,管理主义方案,或他所称的“新公共管理”是由七个要点构成;(3)由霍尔姆斯与桑德提出,他们分别从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两个从业人员的角度著书立说,他们对新公共管理典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4)波利特认为,大多数评论者所接受的新模式是由几个普遍要素构成;(5)梅西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的目标。

问题六、共管理改革所涉及的主要论点。

a一种战略的方法;b管理而非行政;c关注结果;d改善的财政管理;e人员调配的弹性;f组织的弹性; g转向更为激烈的竞争;h新合同主义;i 对私营部门管理实践方式的重视;j新公共管理者与政治官员的关系;k与公众的关系;l购买者与提供服务者的分离;m重视检验政府的所作所为。

问题七、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问题八、对管理主义的批评。

一、管理主义的经济学基础;二、对私营部门管理的基础的批评;三“新泰勒主义”;

四、政治化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五、减少责任;六、签约外包的困难;七、伦理问题;

八、执行与士气问题;九、规定不明确。

第4章政府的角色

问题一、公共部门的重要性,存在的必要性。

问题二、私人管理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

问题三、“政府”与“治理”。

问题四、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

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完全;斯托基和泽克豪泽指出市场失灵的六种原因。

问题五、政府的工具有?

(1)政府供应;(2)补贴;(3)生产;(4)管制。

问题六、运用哪种职能?

问题七、政府的干预阶段。

总的来说,西方社会经历了政府干预的三个不同阶段:1、自用放任的社会;2、福利国家的出现;3、新古典主义好

问题八、政府的基本职能。

(1)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每个政府的核心使命”包括五项最基本的责任:

1、确定法律基础;

2、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

4、保护弱势群体;

5、保护环境

这些角色并不是那些最小化政府的必然角色,而是保证市场运行的必然选择,它包含着对政府的积极作用的肯定。

(2)安德森提出了另一组相对较为实用的政府角色,他探寻七项被称为一般角色的政府的基本职能,这些职能具体如下:

1、提供经济基础,政府为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所必需的制度、规则和安排。

2、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

3、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

4、维护竞争。

5、保护自然资源。

6、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

7、保持经济稳定。这是一组较为标准的政府职能,并适用于绝大多数国家。他所欠缺的是不能明确政府在特定情况下到底应该做什么。例如,处于公共健康的考虑,政府有正当理由关注供水问题,但这并不意味政府应该去亲自供水,可以容许私营部门在政府管制下提供这些商品。

问题九、政府角色的实用主义新时代。

第5章公共企业

问题一、建立公共企业的理由。

里斯认为公共企业存在的理由有以下四个:

1、“纠正”市场失灵。2 改变经济中的支付结构。3、推动中共集权的长期经济计划。4、转变经济性质,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总之,建立公共企业没有单一的、一成不变的目标,除了利润外,还有诸多原因。

问题二、公共企业分类

一、公用事业;二、陆上运输和邮政服务;三、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四、管制机构。

问题三、关于民营化的争论

民营化的经济论据;管理效率与民营化;意识形态方面的论据。

问题四、控制与责任。

问题五、政府控制和管理的自主性。

问题六、公共企业的未来。

第6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问题一、公共政策是对政府与其顾客问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特点的一种方法,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只是其正统称谓而已。

问题二、政策分析和政治性的公共政策学派之间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此主要讲了林恩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特点

问题三、从公共行政,政治学或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来描述公共政策的方法会出现许多问题。问题四、经验主义方法。

问题五、政策过程模式。

(1)安德森将政策环境模式分为五个阶段:问题识别和议程确定,组织,制定,采纳,实施和评估。

(2)奎德也认为有五种要素:问题的确立,研究,备选方案,预测将来的环境,模拟各种备选方案的影响和评估各种备选方案。

(3)斯托克和泽克豪泽也提出了一个有五个步骤地过程。确定潜在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提供可能的选择方案,决定对每一方案的成果进行测量的标准。

问题六、政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问题七、理性模式。

问题八、对批评的回应。

问题九、政治性公共政策。

问题十、霍格伍德和冈恩关于调和两种公共政策视角化基本观点:霍格伍德和冈恩认为这两种公共政策的观点是可以交叉的。

第7章战略管理

问题一、私营部门的战略。

问题二、战略计划模式。奥尔森和伊迪为公共部门战略计划下了定义:“战略计划是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为制定那些影响政府行为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性决策而进行的专业性努力。”问题三、布莱森提出了一个八步骤的模式。

问题四、博兹曼和斯特劳斯曼对战略管理的认识。

问题五、战略管理计划包括战略计划,以及通过与以前类似的方法所形成的具体计划。战略管理计划的含义和细节确实与战略计划模式有所不同。纳特和贝克沃夫提出的六点战略管理计划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模式。

问题六、执行问题。

问题七、奥尔森和伊迪举出了三种批评意见。

第8章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

问题一、人事管理:现代公共职业服务的典型形式。

问题二、人事制度改革的一般目标,前景。

问题三、巴泽利认为,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能够比过去扮演更多的不同角色。

问题四、人事职能更经常地被认为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问题五、绩效管理

问题六、绩效指标是为适用于各种活动而建立的。卡特克莱因和戴伊认为,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出不同的指标。

问题七、什么是绩效指标?

第9章财务管理

政府预算及其功能

一、什么是预算?二、预算的经济职能?三、预算的财政职

问题一、传统的财政管理。

指出线性项目编制预算也存在着几个问题

问题二、“零基预算”的基本概念。

问题三、格思里、奥尔森和汉弗莱认为:近期公共管理改革“新公共财政管理”改革至少有九类。

问题四、项目预算的概念。

问题五、预算评估。

问题六、权责会计。

问题七、预算权力下放。

问题八、对财政改革的批判。

主要是会计改革问题、签订合同的问题、内部管理要素改革的一些问题。

第10章电子化政府

问题一、电子化政府。

问题二、信息未来的变革。

问题三、贝拉米和泰勒的观点。

问题四、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最初阶段仅仅是指提供信息,后来才出现了双向交易。在政府和其他参与者之间也存在种类不同的可能性互动,尤其是与公民,企业和其他政府机构的互动。基于互动水平,可以将电子化政府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信息阶段互动阶段处理阶段交易阶段

问题五、技术变革对官僚制的影响。

问题六、电子化政府的问题。

一、数字鸿沟;二、隐私和安全保障。

第11章管理外部要素

首先介绍了传统模式中的外部关系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的外部关系。

问题一、与外部构成要素协调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

问题二、利益集团的定义及其角色变化。

问题三、政策团体。

问题四、普罗斯认为,政治领域的真正竞争实际上是政策团体之间的竞争。

问题五、古德塞尔与政策团体的观点。

问题六、依靠利益集团的问题。

问题七、集团竞争的危害性。

问题八、利益集团理论对公共管理者的工作具有潜在的意义。

第12章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

问题一、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模式的主要内容。

政府角色;官僚制模式;公共企业;发展行政以及发展中国家行政模式的问题。

问题二、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改革。

一、政府角色方面。市场应受到激励而不是压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是推动者,而不是竞争者。世界银行认为,政府的角色是:(1)确立法律基础;(2)保持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4)保护弱势群体;(5)保护环境。市场的正常运转要求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包括建立产权制度,保护财产权不受侵犯,有一个公正、合理的司法制度。

二、管理方面的变化。《世界发展报告》提出了三项关键性基础建设。第一,枢纽机构有很强的制定和协调政策的强大的核心能力,包括政治官员和公务员应具备的远见卓识,以及目标和战略重点;第二,“胜任且有效的服务提供系统”,在弹性和责任两者的关系中求得平衡,包括订立竞争性服务合同,较好的绩效以及顾客反馈;第三,“受到激励的和有能力的人员”,用激励结构刺激他们取得良好的绩效,包括“以功绩制为基础进行人员录用和晋升,适当的工资以及很强的团队精神。然而执行并非易事,官僚制倾向也难以消除。但是无论执行有多么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新管理主义方法也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行政模式。

问题三、管理主义模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中的运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1、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讲市场原则运用于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他也是和精简政府开发市场相联系的。但是,采用市场和管理主义的方法于是市场正常运转是不同的事情,发展中国家常常缺少市场运作的经验,市场在具备许多因素之后才能有效地运转。

2、即使公共企业在发展中国家通常是失败的,但其民营化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普顿斯认为,以国家为中心到以市场为中心的方法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风险,公共部门有可能成为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婴儿,暴露出政府失灵问题国家和机构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市

场失灵也是不可控制的。

3、从官僚制到市场的转变可能意味着产生腐败的风险。现实是官僚制在发展中国家人就比西方国家更为重要,并且为了市场导向的变革能够奏效,一个影响巨大的机构必须放弃他拥有的大量权力,并且在国家组织或市场中没有其他的权力中心时主动这样做。、

4、没有制定法律规定和强制执行合同的措施,在政府提供的服务采用合同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将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在目标模糊并且不能以书面形式明确说明或者腐败风行,运用合同时不可能成功。

5、有人认为,存在着另一种所有人都必须遵需的单一的发展模式。只是旧的发展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错误,但是使发展中国家遵循另一种西方模式也可能有问题。

6、关于政治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比发达国家更严重。政治化似乎会给公务员造成某种机会,使他们利用合同为其亲朋好友等谋利。然而,在旧的模式中这个现象也是普遍的,因此期望减少这种现象可能是一种过高的要求。

7、有一个潜在的期望过高的问题。就新公共管理本身来说,它不可能克服发展中国家的突出问题。任何一种管理被寄予的期望过多,这些期望自身就能导致失败。傅国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用了新公共管理的单一的不便模式其结果不可能是成功的。

第13章责任

问题一、罗姆泽克认为,责任关系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等级责任、法律责任、政府责任和职业责任——前两种责任强调严格的监督和较少的自由。

问题二、贝恩把责任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财务责任;第二种是公平责任;第三种是绩效责任。

问题三、责任机制的含义以及传统模式责任机制的失效。

问题四、私营部门的责任。

问题五、私营部门责任机制的缺陷和公私部门责任机制的差异。

问题六、传统模式中的责任。

主要是政治责任和官僚责任。

问题七、管理主义模式的责任。

1、管理主义模式下的责任机制更易变化,更有政治性。

2、富尔顿报告认为,责任管理就是要“使个人和单位对已得到尽可能客观评价的绩效负责”。

3、一些国家正致力于使其公共部门的管理更具有管理主义的特点,其方法是使其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更多地采用合同制以及有更多的参与性,而非沿用通过政策及程序控制所有行政部门的传统方式。

4、管理主义的责任机制在普遍模式中增加对公众的直接责任。

5、完成政府的计划目标是管理系统的目标所在,该目标的成本是可以看得见的,并且与产出相关。当公务员开始参与政策制定并监督目标实现过程时,他们是在进行管理而非行政,因此需要负管理责任而不是政治责任。

(一)以顾客为中心

1、管理主义模式的责任机制的另一个变化是改善了顾客之间的关系。

2 、以顾客为中心的改革意在使政府更好的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

3、传流模式缺乏对顾客的特定反应,事实上也不需要。但对责任机制的思考改变了这一点,并且反过来导致了行政体制的改变。对顾客负责的概念确实对传统公众行政的一些根本原则提出了挑战。

4、总之,公共管理允许甚至要求公务员与外界互相作用,并希望公务员因此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责任管理

责任管理的采用包括三个部分。一、通过更加明确的规定政府内阁部门的实际工作范围来改进责任机制。这意味着,结果是否实现将是非常明确的。二、有别于主治责任的个人责任。第三种责任形式是溯及既往的责任。贝恩认为,因该建立起一套绩效责任追溯机制。利用现有的追溯机制来建构民主的财务责任,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并要求创立一种追溯机制来建构民主的绩效责任,看起来似乎也很公平。信任但不迷信。

问题八、管理主义模式的责任问题。

管理主义模式意味着责任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尤其是政治责任机制。新的管理主义观念和程序能否与传统的责任观念相协调,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公务员对其目标绩效负有个人责任,这将降低整个政治系统的责任。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公务员有管理上的责任,这是否意味着政治领导人的责任减少了呢?或许政治官员不在负有责任,或许传统责任机制的减弱将导致整个公共管理改革计划的失败。

第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责任形式和民主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市场责任问题。

第三个相关问题,是源于私营部门的管理主义模式的责任及所引发的责任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官僚制组织将从管理主义变革中活动有效权利。

最后一个问题是,没有一个适当的责任机制来取代传统的责任机制。

第14章结论:公共管理的新模式

问题一、公共管理典范。

问题二、公共管理的新模式。

1、实践整合;

2、理论整合。

问题三、市场化方案问题。

问题四、士气问题。

问题五、伦理责任问题。

问题六、未来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摘抄: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 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 方法。(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 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

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丨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笔记 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关键词:教育、学习、教育要素、教育形态、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新特征。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的代表作,理解他的主要学 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6.访问一些校长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学习评价 一、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

体会。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体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大都是在自然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结合实际)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社会公民,“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学习者有学同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也不同。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 第一章 教育学概念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样化时期 理论深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

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①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②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①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②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①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④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⑤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⑥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①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③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④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学》笔记(王道俊、郭文安版)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

最全教育学背诵笔记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5、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6、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7、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8、学校课程:即样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话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9、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1、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3、德育: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包括三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14、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15、班级: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6、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班主任和老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1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8、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填空: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的详细笔记一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的详细笔记(一) 2007-07-06 10:12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 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 ...............。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2)调查法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4)统计法 2.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逐步地说明于下。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

2020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笔记(完整版)

2020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笔记(完整版)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定义(填空) 1、教育概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 教育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2、广义的教育 (1)定义: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2)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 (1)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4、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填空) 1、教育学定义: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 3、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多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三、教育学萌芽阶段(选择、填空) 1、国内萌芽教育著作:《大学》又叫《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 国外萌芽教育著作: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 2、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思想概述: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招收学生不分贵贱 (3)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1>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 启发诱导的原则 <3> 学思结合的方法 <4> 谦虚笃实的方法 (6)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7)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孟子的教育思想: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 4、《学记》的教育思想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全书笔记重点教育学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考研笔记和课后题答案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考研笔记和课后题答案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王道俊主编的《教育学》(第7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技术学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该教材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技术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教育学辅导资料,对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的课后习题(或课后思考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热点。

? 试看部分内容 复习笔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存在,它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教育学对教育活动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揭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在研究教育的现象与问题、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等的有效性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2.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 教育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掌握规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能动地做出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在实然、必然的基础上能够自由地追求应然,谋划实践。 主体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自觉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的,而价值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

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考试笔记整理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泛智教育 ?论证了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 康德(I·Kant,1724—1804)——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一、教育的产生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2、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 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3、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一方面,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另一方面,教育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教育本质的异化 教育本质的异化,是指教育成为异己的力量,成为异化的、无人的教育,这种教育非但没有完成其培养人的作用,反而成为限制人发展甚至伤害人的力量。

教育本质异化的表现为:阶级社会为“奴化”教育,现代社会为“物化”教育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 理想的教育: 所谓教育,不过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活,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和灵魂。 二、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遗传与人的发展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它是指人的机体与生俱有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它包括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带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地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地阶段性,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二)、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