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作业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作业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作业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作业答案

1.怎样阐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的具体特征,怎样分析老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

答: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情感是复杂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地欣赏、陶醉,以致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惋叹不已。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独树一帜。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与鲁迅、张天翼、钱钟书和林语堂等现代文学名家的幽默艺术互有异同.喜感因素和悲感因素相交织,构成了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独特景观。含蕴丰富,独具一格的幽默感。老舍的幽默,是温暖的北平的幽默,简朴、利落、善良、生气勃勃。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是逐渐成熟的,早期是“为幽默而幽默”,《二马》显示出他的幽默风格趋于形成,《离婚》则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老舍笔下的幽默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的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2.鲁迅的三种不同的文体作品,在内容上的共通点,并分析它们的独特性.

答.共通点: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3.《桃花源记》请简要复述文言文内容。文章体现了陶渊明这样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

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表现了陶渊明悠然自得,淡泊名利,归隐田园,不为权势折腰的思想。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因为桃花源记的背景正是社会昏暗,战争连连,人们痛不欲生。所以在此文中更有一层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他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而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正是当今世界所追求的。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孟浩然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杜甫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白居易在《访陶公旧宅》及《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北宋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现代名家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4.论述上古神话是怎样对后世文学产生影响的?

答:原始时代的人类,为了解释宇宙间的种种神奇现象,寄托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愿望和理想,并提高大家在生产工作中的意志和信心,于是创造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他们根据自己幼稚的理想,给自然披上奇幻的外衣,把自然界人格化、形象化;同时也为他们心目中的劳动英雄,赋予超现实的能力,把他们神话了。《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充分地表现了人

类幼年时期的智慧和各种美好的愿望。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因此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

一、为后世文学提供素材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往往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后市文人因而喜欢加以利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历代以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神话典故在我国流传极广,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对后世文学创作人物形象和故事类型的影响神话形象的影响,在小说肖像描写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在神话传说中,对于主人公的形貌,已有极简古的描述。如写“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东经》)。又如写“包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黄帝篇》),“伏牺大目”(《艺文类聚》卷十七引《孝经援神契》),“疱羲须垂委地”(《天中记》卷二二引《帝王世纪》)。神话传说在肖像描写方面的最初尝试,给后世作家的影响很大。

三、后世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上古神话传说里固有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经后世文学艺术家反复提炼加工之后,便逐渐构成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而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这种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通常就是用神话形象及别的神话因素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

四、后世文学中的乐观精神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股不屈从于命运的战斗精神和进取意志映入眼帘,射日、填海、移山、逐日、补天等等神话传说,无一不是这种精神和意志的体现,夸父、精卫、愚公等人物形象的流传,激励着人类去追逐更美好的生活,并为后世文学带来了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后世文学中乐观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请任选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时期西方文学潮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进行评析。

答:《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毕生经历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巴尔扎克提出要当法国社会的“书记”,“完成一部描写19世纪法国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

《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看到,在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发了横财的大资产阶级,复辟时期经济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财富。如《老姑娘》描写外省阿朗松地区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杜布斯吉埃如何战胜旧贵族,娶了当地最有钱的老处女,终于完全控制了这个城市。《人间喜剧》鲜明地再现了资产阶级上升发展,逐渐代替贵族阶级的整个过程。

《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巴尔扎克描写了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企图重整旗鼓,尽力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下逐渐灭亡,或者被暴发户所腐化。《幽谷百合》描写莫尔索夫伯爵夫人企图改革土地管理和租佃制度,以挽救贵族的没落命运,但前景暗淡。《苏镇舞会》的德·封丹纳伯爵就“识时务地”与资产者攀亲,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都毫无例外地这样做,他认为这“符合19世纪进程和改革君主制的思想”。在《人间喜剧》中,贵族阶级的败落衰亡和被资产阶级融化的社会现象,得到了真实的、充分的反映。

《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高布赛克》写到做母亲的为了剥夺女儿的财产,烧毁丈夫的遗嘱。《夏倍上校》中,妻子为了吞没丈夫的财产,企图把他关进监狱。《改邪归正的梅莫特》中这样写着:“1815年以来,金钱的原则代替了荣誉的原则。”在描绘这部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风俗史时,巴尔扎克一再声称:“小说家自以为是虚构出来的丑史秽行,都在这事实之下。”

6.文艺复兴是怎样开始和产生的?试从文学、汇合、建筑、雕塑等任一方面举例说明文艺复兴的具体表现。谈谈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和评价。

答: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

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此,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7.请结合一至二部熟悉的作品,联系巴蜀历史,谈谈巴蜀文化的独特性。

答: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特色性。认识巴蜀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对于今天构建四川的特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上述三大特征对于培育四川人的改革开放意识、改革大局意识和开创跨越意识有着极大的作用。

通过巴蜀文化开放性的研究,可以充分认识巴蜀文化的特征:“封闭中有开放的活力,开放中有封闭的观念”。今天讲西部开发,讲解放思想,就要把握这一文化特征,对阻滞社会结构转型和更新的封闭性习惯势力要首先在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抑制其糟粕一面。而对极具开拓、开放性因素的精华,则要善于发掘和积聚。只有这两方面研究和认识深入了,工作扎实了,解放思想,勇于开放的行为模式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文化的整体性也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对于巴蜀文化特别突出。举例来说,巴界的方位观念就与北方和中原不同。远在古代,中原人是东、南、西、北的观念顺序,而蜀人所著《山海经》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其方位顺序观念则是南、西、北、东,这充分表明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直到现在,成都人与北方人的方位观念也有明显差别。北方人习惯用语是向南向东来指示方向,这是以宇宙为坐标体系,人是服从于这个坐标体系的,所以用东南西北的坐标来指示方向。成都人的口头语是“倒左手、倒右手、端端走、抵拢倒拐”等话来表示方向,这是以人的身体为中心,人是座标体系的主人,所以用人的身体的前进方向来指示道路。这种人本思想十分可贵。特别是在城市功能和结构以及城市布局日益趋同化、单一化的今天,城市生态与城市文态被建设性的破坏所消极影响的今天,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搞好环境配置,重视历史资源的保护,对于提升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是大有益处的。

8.请结合你平时的网络阅读经验,谈谈当今网络文学的成绩和缺陷。

答:网络作者写出来的小说,便是我们口中的“小白文”,也就是情节虽然不错,看了之后能够让人热血沸腾,但是行文太过简单,修饰手法过于单调。作者是为了让读者看着“爽”而写,而不是想要将自己的书变成一个艺术品。这样的书写出来虽然能够受到一些读者的追捧,但文学价值却是微乎其微的。遗憾的是,虽然此类的小白文如今出现的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频繁,但总还是有几本的,也难怪鲍十老师会“对文学充满了忧虑”。

成就: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人参与写作,使得文学不再成为专业人士的笔墨;网络提供了更广泛的写作平台,随时交流个人的感悟;为那些有意写作者提供机会,有助于实现文学梦;

缺陷:网络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许多不良信息渗透到读者眼界中,影响身心;广泛的写作平台也意味着越多的人为谋利益而不顾文学的质量,造成为读者的意愿写作的写作者;言论越自由,道德底线越低;

9.对于文学经典作品,你喜欢《百家讲坛》这样的解读方式吗?为什么?

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文学经典中学习到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