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青岛城市发展史-演讲稿范文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是我国历代的重要港口,明代时设有浮山防御千户所。
清代因为采取对外闭关自守的方针,使青岛港口的地位下降,但仍设有粮仓及税卡。
当时因其天然良港的优势,让列强们垂涎欲滴。
青岛的由来“青岛”本是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也就是今天的小青岛。
《胶澳志》中说:因其“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时间轴这是青岛近代的土地归属和版图变迁。
在1897年的时候,青岛被德国侵略,开始了长达17年的殖民;之后又被日本在一战跟二战的时候,先后两次占领;最后在1945年才正式将青岛收回来。
纪念碑这是一座见证历史的纪念碑,位于现在的青岛太平路旁,是一座底部呈六角形的白塔式全花岗岩建筑,通高约为16米。
它先后经历了三次更名,最后于1967年拆除,现在只剩下一块刻着“重光”二字的石碑残骸。
德占时期青岛市的城市发生变化,要从德占时期说起。
1897年德国发动战争,侵占了胶州湾,在青岛树立了一座“占领纪念碑”。
1898年3月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99年,使青岛沦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然而,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单纯的经济与原料掠夺不同,德国是把青岛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的。
德国人在其长达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欧洲市镇的建造模式,修筑了一座典型的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
德占时期青岛建设德国人用17年的时间,把一个乡村变成一个经济繁荣的都市,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政治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布局合理,市内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设施,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工程,如令人羡慕的电力系统,现代的下水道排水系统,现代化的学校,相当高的卫生标准,有驰名亚洲的海水浴场;经过十年的城市绿化,使昔日荒山秃岭变成花园式的城市;青岛成为亚洲最清洁的城市。
德国人在青岛创立的土地制度更在德国和全欧洲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孙中山先生还专门邀请这位青岛土地制度的始作俑者到广州,探讨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终于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青岛老城区的整体风貌保护与改造构想李连瑞;李方民【摘要】通过对青岛老城区的深入考察和综合价值评定,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进行整体风貌保护和有机更新,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保护和更新策略.【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0(036)010【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价值评定;保护;改造;有机更新【作者】李连瑞;李方民【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033;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1 片区界定片区坐落于市南区中山路东北角,北起胶州路,南至曲阜路,西起中山路,东至济宁路,其中包括潍县路、博山路、易州路、芝罘路、济宁路、肥城路六条南北路(由于地形原因,青岛很少有正向道路,说南北路、东西路均为近似)和海泊路、四方路、曲阜路三条东西路,还有黄岛路、平度路和浙江路三条西北东南向道路,大约90个里院,约1 500户居民,一座浙江路圣爱弥尔教堂(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将这块区域称为“大鲍岛”。
2 历史沿革青岛的城市建设始于一片近于荒芜的海滨丘陵,这里几乎没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德国将青岛作为其租借地以后,青岛区内围绕着总督府山丘(今观海山)布置了德国殖民行政中心,经济贸易商业区(今青岛路、广西路、太平路一带);在山丘东西两侧布置花园式住宅区(即今沂水路、江苏路、德县路一带);市区东侧滨临汇泉湾,规划为别墅和浴场区(即今汇泉湾畔莱阳路、栖霞路一带);市区西侧(铁路线以西)布置有发电厂、屠宰场和劳工居住区,称为台西镇。
在市区东北侧设台东镇劳工住区,供港口和铁路上的中国工人居住。
两处劳工区的道路在与南北成45°的轴线上,以小方格路网布局。
规划在区域上将华人与欧洲人分开。
欧洲人所在区域称青岛区,占据市区最佳地段。
按1900年6月4日德署颁布的界线为“西起菲特烈大街(今中山路南段),北边候汉娄阿街(今德县路)一线,由此顺溯小北山岭,过挂旗山,至峰台岭(青岛山),再由此相沿各山岭,至会前东山以至海沿止”,并规定此界限内不准建华式房屋,直至1911年秋辛亥革命以后才取消了欧华分区居住的规定。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青岛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德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德国曾经统治着这片土地,并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以展示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
1. 定居到德国统治时期(1872年-1914年)青岛在19世纪初是一个渔村,直到1872年,德国殖民者在此建立了第一座营地。
德国人对青岛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感到着迷,于是开始了定居和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德国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展现了他们的技艺和精神风貌,将德国建筑风格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青岛风格。
2.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建设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许多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茨坦大街”,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色,如红瓦白墙、尖顶钟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德国的建筑艺术和传统,为青岛增添了德国风情。
此外,德国人还大规模修建了公园、码头和街道。
在整个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少公园和花坛,绿树成荫,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而青岛的码头也因其德国风格而闻名,沿袭至今。
3. 德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德国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他们在青岛设立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青岛培养了许多人才。
德国人还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使得青岛逐渐形成了一种德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风情。
4. 德国统治的结束与百年传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对青岛的统治权,但德国风情在青岛却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青岛在百年之后仍然保留着许多德国式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青岛啤酒厂、胶州路、海军博物馆等地更是融合了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传承,成为体现青岛德国风情的代表。
总结: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是一段独特而又多元文化的历史。
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时期带来了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为青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央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4.02.15•【字号】•【施行日期】1984.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央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1984年2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发布)今年一月五日,国务院原则批准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报告》和《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并作了重要批复。
国务院的批复确定了我市的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指明了城市建设的方向,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纲领性文件。
国务院批准的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性质,驻在青岛地区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应毫无例外地坚决贯彻执行,为把我市逐步建设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科研、文教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风景旅游和港口城市而努力奋斗。
为了保证国务院《批复》和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特作如下决定:一、认真学习、宣传《批复》和总体规划。
最近,要召开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批复》的精神和总体规划概要,印发《批复》和《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宣传提纲》,举办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展览会和讲座,进行广泛宣传。
各单位要认真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传达、宣讲,组织学习和参观。
报社、电台、电视台要积极配合,大造舆论。
通过学习和宣传,使全市干部和群众都了解《批复》的精神和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充分认识《批复》和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法制观念,顾全大局,克服与防止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不正之风,自觉执行《批复》和总体规划。
二、抓紧编制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详细规划。
城建部门要以《批复》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组织有关部门编制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使各项建设有所遵循。
要紧密结合制定“六五”、“七五”计划,安排好城市建设的具体计划,保证总体规划有步骤地实施。
青岛黄岛简介1. 引言青岛黄岛,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是青岛市辖区之一。
黄岛地处黄海之滨,是中国重要的沿海门户城市和重要的港口经济区域。
本文将对青岛黄岛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地理位置青岛黄岛位于山东半岛的南端,东临黄海,西隔胶州湾与青岛市区相望。
地理坐标为北纬35°47′-36°04′,东经119°40′-120°00′。
3. 历史沿革3.1 古代黄岛建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7世纪末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当时的黄海沿线就有渔民定居,并发展了渔业和航海业。
后来随着周边地区国家的兴起和衰落,黄岛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体系。
3.2 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岛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
1897年,德国租借了黄岛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租借地,并开始进行港口和城市建设。
此后,黄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和航运中心。
3.3 现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岛归属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黄岛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今,黄岛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海滨城市,拥有先进的港口、工业园区和旅游景点。
4. 经济发展4.1 港口经济青岛黄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门户城市之一,拥有发达的港口经济。
黄岛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深水良港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4.2 工业园区在青岛黄岛建设了多个工业园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园、汽车产业园等。
这些工业园区聚集了众多知名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3 旅游业黄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中,金沙滩是中国最长的海滩之一,拥有绵延数十公里的金色沙滩,是夏季度假和海滨娱乐的热门目的地。
此外,黄岛还有许多历史建筑、文化景点和自然保护区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5. 文化与教育5.1 文化传统黄岛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青岛的简介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青岛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中省会十个,非省会五个),国家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371.88万人。
青岛市是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青岛因名牌企业众多,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城”。
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成为奥运之城,被誉为“世界帆船之都”。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编辑本段人口区划根据《青岛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为371.88万人。
2010年,全市城市化人口575万人,居山东省首位,城市化率为66%,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为129.54万人,居全国前列。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2009年青岛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其中女性为83岁,男性为77岁;2010年1月统计,青岛市共有859名百岁老人,人数居北方城市首位。
青岛市域面积1128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471平方公里。
青岛市人民政府驻市南区。
区号:0532,邮政编码:266000,车牌号:鲁B、鲁U。
青岛市下辖7区5市: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腹地广阔。
市中心位于东经120°19′,北纬36°04′。
全市地形中,平原占37.7%,盆地占21.7%,丘陵占25.1%,山地占15.5%。
东有崂山山脉(巨峰1133米),西有珠山山脉(小珠山725米),北有大泽山脉(北峰顶737米),中为胶莱平原和盆地。
【图说青岛】从地图看青岛城市的沧桑巨变为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2011年6月,青岛市档案馆献上《百年青岛图志——从地图看青岛城市的沧桑巨变》展览,以百年城市的地图和照片为载体,从青岛境域变迁、城区发展和未来发展等视角,重点介绍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史。
青岛地区清末时期隶属莱州府,1891年清兵驻防胶澳,是为青岛建置之始。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胶澳地区始以独立政区出现,面积551平方公里。
经过100余年变迁,青岛市辖区面积已达11282平方公里。
《胶州舆图》刊录于明万历十九年版(1591年)《胶州志》。
当时胶州辖区包括现胶南市地域《莱州府疆域图》刊录于清雍正四年版(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
当时莱州府疆域包含即墨、胶州、平度等地《即墨县境图》刊录于清乾隆版(1764年)即墨县志《中国山东地图》(1655年)意大利传教士、地理学家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绘撰,概略记录了青岛附近地区的地理要素《山东东部地图》(188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绘撰《胶澳总督府辖区图》(1898年)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借环胶州湾551平方公里的胶澳地区《胶澳总督府辖区及腹地图》(1898年)1898年10月12日,德国命名胶澳租借地市区为“青岛”,青岛始以政区名称出现于地图《胶澳总督府辖区图》(1899年)经实地测量,胶澳租借地地图开始准确标注中国传统地名《德属胶澳全图》(1907年)该图中胶州湾沿岸的地理要素用中德文做了标注《青岛全景图》(约1907年)《青岛市区图》(1913年)该地图反映了1913年青岛市区面貌。
此时,青岛市区已形成较大规模,围绕铁路、港口形成了商贸经济带,台东、台西分布于主城区东西两侧青岛西部城区图(1913年)《胶州湾攻围战局详图》(1914年)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承袭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划定的胶澳区域《青岛市街及附近图》(1919年)《胶澳商埠区域图》(1928年)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胶澳租借地辟为商埠,称胶澳商埠,境域同前《青岛特别市区域图》(1929年)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青岛为特别市,直隶中央政府,境域同前《青岛自治区域全图》(1933年)1932年7月,青岛市划分为12个自治区《青岛市区域全图》(1936年)1935年7月,原属即墨县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归青岛市。
青岛市情市况目录:1、地理位置及面积2、自然环境3、自然资源4、历史沿革5、地形地貌6、行政区划7、人口与民族8、经济发展9、体育卫生10、科技教育11、文化艺术12、基础设施13、旅游资源14、青岛之最15、青岛的标志地理位置及面积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º30′~121º00′、北纬35º35′~37º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 10654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等七区)为 1102 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等五市为9552 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地质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 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
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广泛。
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
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
本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
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脉全市大体有3 个山系。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 米。
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 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
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 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 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资料整理自然景观城市东有崂山、西有小珠山,市区内丘陵起伏,山峦叠翠。
城市海岸线蜿蜒绵长,海岸线长约730km,拥有良好的天然建港条件。
市区南部海岸礁石、岬角、海湾、沙滩遍布其中,近海岛屿与滨海挺拔峻秀的高山隔海相望,形成了旅游价值较高的自然景观。
城市依山傍海景色迤俪。
1.2、城市自然地貌特点。
规划:2007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战略。
青岛原为默默无闻的小渔村,1891年,清朝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建制开始。
1898年,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胶澳沦为殖民地。
1900年,德国殖民政府编制最初的《青岛城市规划》。
当时城市建设区域选址于主城区西南角,西临胶州湾,具有良好的建设港口的条件;南邻黄海,有优美的海湾岬角,礁石和沙滩岸线相间,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
德人在青岛修建了港口和铁路,规划建设了前海一带的别墅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业区、青岛路一带办公区等,配套建设了城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
1910年德国殖民政府制定了《青岛市区扩张规划》。
德国人在规划中把市区内各山头保留下来,直接引入青岛的城市设计中,在道路景观设计方面,则引用欧洲城市设计的布局方式,采用对景或借景的手法,将重要建筑物置于放射性道路端点或者节点,起到对景效果。
如江苏路以小青岛为对景、沂水路以信号山为对景、平原路对基督教堂等。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第一次占领青岛,城市建设基本按照德人规划进行建设,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了青岛主权后,于1935年由青岛市工务局制定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规划城市空间沿胶济铁路方向发展,城市也逐步向南北长、东西短的带形城市方向发展。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于1940年由日本在青的兴亚院青岛都市计划事务所编制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母市计划设定纲要》,把沿胶济铁路周边区域规划为工业仓储区,南部地区为居住商业区,同时还作出了东扩的规划。
解放后,于1950年市政府编制了《青岛都市计划纲要(初稿)》、1956年编制了《青岛市发展远景轮廓的估计》、1957年《青岛市初步规划》和1960年编制了历史第一个《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直至改革开放前,城市空间没有明显的变化,发展相对缓慢。
第一章总那么第一节概况一、自然地理位置青岛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胶洲湾南口西海岸。
地处东经120°02´至120°18´、北纬35°52´。
东与青岛市市南区隔海相望,海上最近间隔2.26海里。
南濒黄海,北、西皆与胶南接壤。
总面积275℃。
四季清楚,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
有春寒、夏凉、秋爽、冬暖之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青岛开发区三面环海,海岸线长106公里,港汊众多,水道纵横,岛礁棋布。
有黄岛、竹岔岛、唐岛、牛岛等10余个大小岛屿。
金沙滩的姊妹滩银沙滩长2公里较大的河流有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南辛安河、镰湾河、独垛子西河等11条河流。
河流总长34公里,流域面积83.2平方公里。
在青岛市五级区划分的根底上,按流域对黄岛区的水资源进展了分区,经计算,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4695万万平方米。
二、自然条件°C;夏季平均气温23°;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5°°C;平均降雨量696.6mm;年无霜期平均为200天;风速平均5.4M/S,年平均瞬时风力大于8级天数为71天。
(1)、日益紧缺的水资源青岛开发区属于严重缺水城区,年平均降水量,平均蒸发量那么为,地表蓄水条件很差,调蓄才能很小;地下水源由于海水倒灌受到污染,根本处于停顿开发阶段,目前用水根本来源于胶南境内。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开展,开发区供水量不断加大,最大日供水量目前已达16万吨。
根据区供排水总公司2000年至2004年用水量统计,开发区年供水量的平均增长率为19.05%。
照此开展,根据全区开展规划,“十一五〞期间,2021年供水将开始出现缺口,预测2021-2021年的用水缺口分别为2.2万立方米/日、5.5万立方米/日、9.4万立方米/日。
而当前区内各大水厂在用水顶峰期均已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即使增加设备投资,周边地区也已经没有新的可靠的水源供应地。
(2)、稀缺的土地资源根据?黄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21〕?,全区的土地规划范围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行政辖区、青岛保税区行政辖区及红石崖镇划拨土地,开发区土地总面积到达273.21平方公里,规划建立用地为54平方公里,规划建立占用耕地的控制指标为860公顷。
青岛的历史青岛,旧称胶州、为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素有“海滨之城、青岛之窗”的美誉,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东临黄海,南连威海,北隔胶州湾与潍坊相望。
青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4700年左右的历史。
关于青岛的历史起源,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约4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部落社会逐渐形成,并在青岛附近建造了许多原始村落。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青岛在先秦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221年)属于鲁国的一部分,并命名叫做"胶州",从此开始了青岛的漫长历史。
在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青岛二两山曾作为周天子朝贡规定的胶州齐国分界石,显示出胶州在当时已有一定的重要性。
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曹魏政权为了抵御东吴势力,设置了青州,青岛随之成为边陲城市。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 青岛是安邑县的一部分,并且被赐名为钮桥,成为三山五园十八亩头(三山指蓝石山、小青岛、大青岛,五园指海水浴场、音乐台、花园、大剧场、瑞珠亭,十八亩头指规整的海滩)闻名中外的绝佳旅游度假胜地。
1872年,德国获得胶州湾和负担起胶澳保障义务的权利,成为青岛的主权国家,德国带来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规划,那些保留至今的旧装饰,开阔的街区和高尔夫球场都成为了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特色。
1901年,德国在青岛建立了“山东行宫”,颇具德式古堡特点,此后成为山东省总督和青岛市长的办公地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岛成为战后讨论赔款的中心之一,1919年5月,青岛成为盟国和中国签订条约的地方,将青岛的管辖权转移给中国,成为首个恢复中华民国主权的代表城市。
1949年以后,先是成为山东省省会,后来又改由临沂市代替。
1984年青岛重新升格为地级市。
今天的青岛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是中国十大海滨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旅游中心。
青岛市总体规划发展历程建国之后,青岛市的行政层级明显降低,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变成山东省的省辖市。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也被纳入全国统一计划的轨道。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苏联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和实践成为我国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考,青岛城市规划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0年9月,青岛市建设局编制《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作为过渡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指导。
这次规划的区域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人;城市布局主要包括市街地计划和绿地计划两个部分。
市街主要沿着胶州湾东岸向北成带状发展,计划以大港为中心,南至南海沿5公里,北至白沙河18公里,东至石老人约15公里。
市街规划用地95平方公里,绿地用地117平方公里。
市区计划分为市中区、大水清沟区、沧口区、白沙河区及李村区等5个区;每个地区间均以宽2公里的绿地隔开。
市中区有旧市街、台东、台西及四方区合并扩大而成,作为全市文化行政、经济贸易中心;沧口区扩大为工业区;大水清沟区及白沙河区计划僻为大工业区;李村区则计划为农产品集散地与加工区,并预留为农业研究和实验基地。
交通规划方面则借鉴1940年城市规划和1946年国民党当局在青岛的交通计划,把青岛对外交通放在重要位置。
规划在大港西北,四方电厂正北约1200米的海岸起增建大型新港,包围原大港,扩大通过能力,并把中港建设成渔港。
铁路则规划延长胶济线至道口镇,新建青威线(青岛至威海)、胶徐线(胶县至徐州)两线。
据此把青岛发展成为"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和风景疗养区"。
1950年9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的创建,青岛城市国防功能日益突出,和疗养功能一起构成青岛的重要的城市功能,成为以后青岛规划和发展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经济计划和工业生产力布局成为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依据的主要因素。
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_——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来源:城市规划汇刊作者:李东泉[摘要]纵观一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史,青岛在完成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蜕变过程中有三次质的飞跃。
从中可以验证城市发展潜力转换为城市发展动力的规律性特点,也可以发现涉及区域分析、选址、资源利用、城市空间布局等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这三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果的分析,对今后城市发展的决策提供借鉴,并进而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有所启示。
自1891年建置至今,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市区人口从1897年的约14,00 0人,发展到今天的2,310,000人。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在百年历程中,有三次质的飞跃使青岛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它们分别是:19世纪末到2 0世纪初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城市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1931-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乡区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青岛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并使青岛走向现代化城市的自我成长之路;而1992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城市提供了保障。
城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应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有效地规划未来。
通过对青岛城市发展史上这三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果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城市的发展决策提供借鉴,而此过程中反映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将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有所启示。
2.从渔村到城市——港口和铁路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基础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基于胶州湾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
德国人对胶州湾的兴趣最早始于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3)。
在1868-1872年间,德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爵士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包括调查山东的农产和矿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青岛)实习论文论文题目: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院(系):五系专业年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大四)姓名:王万庆学号:20110512119日期:2014.9.2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摘要: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也是中国近代完全按规划建设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的典型代表,完全体现从规划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
因此,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的研究,对于当今乃至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青岛规划历史一、德占时期德国占领胶澳,在集中一切力量对胶州地区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测量工作之后,1898年9月2日德国在国内首次公开展出了青岛新城的“建筑规划”。
这个规划确定了组成城市各部分的特点,同时规划者采取了系统措施,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
为了避免在青岛出现"限制和排挤欧洲人"的情况,保证城市的“卫生安全”,把青岛划为华人区和欧人区。
1899年5月德国又根据占领的要求和征求的意见,对原规划进行了修改,几经调整,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正式推出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
此次规划计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使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加之自由港制度的实施,把青岛置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交接点上,形成青岛的区位优势。
道路系统的规划,德国采取城市规划与道路兴筑并举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道路的兴筑与其他城市相比尤具特色。
中国传统的街路布局多为棋盘式,即道路整齐平行。
德国在青岛道路的规划中引进了近代欧洲城市道路建设的常用格式-放射式,并结合青岛的地形,顺山依势,顺坡就地,有机地把各功能区加以串联,又使各功能区内形成自我协调的道路网结构,并与市外村道相连,形成青岛市内外交通网络。
与城市规划相配套,德国殖民当局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道路等的具体法规,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标准。
德国人1900年推出的城市规划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虽不十分完善的计划规定了一百年来青岛城市相对有序发展的格局。
青岛人口发展历程简述青岛是位于中国东海岸的一个重要城市,人口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
青岛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大城市。
最早,青岛是胶州湾的渔村,这里的居民以渔民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时期,青岛成为了著名的海运港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前来定居。
这个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交通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在明清时代,青岛成为了避热避暑之地,成为了官员和士人的避暑胜地。
这也为青岛的人口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有更多人选择在这里居住和定居。
然而,真正让青岛成为人口增长的关键时刻是在19世纪末,沙皇俄国占领了青岛,修建了青岛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铁路。
这极大地推动了青岛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后来,青岛成为了德国的租借地,德国人也在这里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吸引了大量的德国移民。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是相当迅速的。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岛成为日本的占领地,人口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青岛重新回归中国,城市经历了一段重建和恢复期。
1950年代,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青岛的人口增长受到了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后,青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青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外向型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外来人口。
尤其是近年来,青岛海洋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青岛成为了一个国内外人才热门的城市。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青岛的人口增长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因此,城市规划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总之,青岛的人口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大城市的演变。
从渔村到贸易港口,再到租借地,青岛都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外来人口。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发展迅速,人口也飞速增长。
如今,青岛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城市。
青岛历史简介一、简介青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南沿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之一,青岛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本文将介绍青岛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著名景点。
二、历史沿革1. 胶澳时期青岛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青岛曾是鲁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42年,因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青岛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1862年,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并被命名为“胶澳”。
2. 德国时期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街道和规划对青岛的整体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岛成为亚洲最早拥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之一。
3. 日本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了青岛。
在日本统治时期,青岛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军港和工业城市。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回归中国。
4. 今天的青岛如今的青岛是中国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的一座国际化城市。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拥有世界级的经济发展区域。
青岛通过其独特的历史和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三、文化底蕴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
青岛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踩高跷、划龙舟等是当地人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美食文化青岛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海鲜为主要食材,融合了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烹饪技巧。
青岛啤酒也是举世闻名的,其清爽的味道和独特的酿造工艺吸引了无数的啤酒爱好者。
3. 艺术和文学青岛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0世纪初,青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著名景点1. 栈桥青岛栈桥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栈桥之一。
它建于1892年,连接着陆地和海洋。
栈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欣赏海景的理想场所。
2. 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位于青岛啤酒厂的原址,展示了青岛啤酒的历史和制作过程。
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扼胶州湾口,得名于胶州湾海口北面的小青岛。
“原只是一个小渔村,位置靠近胶州湾入口附近的小岛,因这个小岛的郁郁葱葱而得名”。
它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42 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
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胶州湾及其周边区域的地理优势及丰富物产令西方列强觊觎。
据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多国军舰常出入胶州湾。
19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对山东的调查活动,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选择青岛作为“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一扇窗户”。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试图侵占胶州湾。
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内阁明发上谕允许在胶州湾设防,是为青岛建设之始。
至此近代青岛第一次进入国家的战略视野,战略位置为世人所知。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武力侵占胶州湾。
翌年3日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及周边陆地岛屿,总面积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551.75平方公里,水域576.50平方公里。
德国设置胶澳总督府,使青岛成为唯一直隶德国海军部的殖民地,并将山东纳入其势力范围。
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将“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制完成第一份青岛城市规划方案《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规划确定了城市的主要功能分区和重要公共建筑的选址。
1900年,在1898年规划基础上修订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海军基地和商贸港口城市”,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和地形条件,形成分区明确、功能完善的规划格局,沿南部滨海一带布置行政中心和生活功能区,沿胶州湾东岸布置了要塞港口、铁路、工厂等设施。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德国胶澳总督府又编制了港口、铁路、城市路网、给排水系统和造林绿化等专项规划。
在青岛要塞规划的基础上,德国当局依据“华洋分治”的政策对青岛城市的功能定位,分区布局进行了专项规划,将青岛划分为码头区、别墅区以及青岛、大鲍岛等九个小区。
最终建成了码头区和青岛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台西镇四个截取。
青岛也成为在要塞中成长起来的城市。
随着中西文化
的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划风格和城市面貌。
至1914年,青岛已发展成为军事要塞、海军基地、海陆交通枢纽于一体的港口要塞城市和环境优美的海滨旅游城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
日本当局设立纺织、化工、盐田等工商企业,掠夺土地和矿产资源。
1914至1922年日占时期,城市建设仍然延续德制青岛规划,实施了三期市街扩张计划,城市空间沿胶州湾东岸和铁路线向西、向北拓展。
1917年以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在四方沧口一带填海造地,先后建了“六大纱厂”,在铁路沿线和胶州湾东岸形成了工业区,“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鲁案谈判,中国政府于1922年12月10日收回了青岛主权,设置了直属北京民国政府的胶澳商铺及管理机构——胶澳铺督办公署,商铺区域延续了德国租借地的范围,城市与乡区的布局不变。
1929年4月,南京国民临时政府接管青岛,设置青岛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管辖,青岛进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快速发展期。
1935年青岛工务局编制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稿》,是中国规划师为青岛制定的第一份城市总体规划,以100万人口规模为目标,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和具体规划,并在历史上首次对青岛未来发展规模进行了预测。
该规划方案具备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意识,是中国规划师进行的城市规划试验,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一次质变。
后因战火重燃,规划没有实施,但其诸多合理的规划思想对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中很多设想得到了城市发展的验证。
《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稿》借鉴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就青岛市中心区域、全市功能分区、道路、园林、一般交通、卫生等六方面予以具体规划。
规划范围北至沧口、李村,东至辛家庄、麦岛一带。
规划面积约13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人。
20世纪30年代,青岛社会局面相对稳定,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也有重大发展。
1938年一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在这一时期,青岛除建设了军事设施和军工企业外,城市建设陷入停滞。
1939年6月,日本为推行所谓“大青岛计划”,
将胶县、即墨划归青岛,市域面积达到6000余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0万。
1939年编制的《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将青岛城市性质确定为“华北水陆交通的要冲、军事和华北经济开发的基地、重要的工业区和观光城市”。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接管青岛,将青岛城市性质定位“重要的海军基地和重要港口”,青岛成为美国和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海陆空军事基地。
青岛市的行政区恢复了沦陷前的状况。
全市海陆面积为1377平方公里。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建国后,青岛的行政地位发生变化,改为山东省辖市。
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纳入到全国统一计划之中,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工业布局成为影响城市定位和城市总体格局的重要因素。
1950年编制的《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风景和疗养区”,规划面积21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
这是建国后青岛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
1957年编制的《青岛城市初步规划》,将城市性质调整为“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休疗养多功能的综合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9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
规划增加了楼山后工业区、城市工业卫星城镇两大工业区。
1960年编制的《青岛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具有国防、工业、港口和休疗养功能的综合性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84.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人。
规划为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集中建设台东、四方、水清沟、沧口、楼山5个工业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起来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981年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6年,被批准为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改革开放使青岛的规划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1984年1月5日,《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经国务院复批实施,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115.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5万人。
规划以海泊河、李村河两条河道为界限,将市区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组团。
碎渣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989年,依据城市发展的需
要,对《青岛市总体规划(1980-2000)》进行补充调整。
在南、中、北组团布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东、西两个组团,实现了城市空间的跨越式发展。
规划建设用地292.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4.8万人。
1994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999年6月4日国务院复批的《青岛城市总体规划(1995-2000)》,将城市性质确定为“中国懂不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地”。
规划确定了以青岛为主城,黄岛为辅城,环胶州湾发展,“两点一环”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建设用地26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10万人。
本版总规将重点聚焦在胶州湾,同时,城市向东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域统筹打下结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4年11月,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总规》)编制工作。
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组织指导原则,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
2006年3月,省建设厅代省政府对我市总规纲要进行了技术审查,同年8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国家建设部)组织专家对总规纲要进行了技术审查。
2008年12月,市政府第16次市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总规》成果。
2009年1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总规》成果。
2011年,国务院复批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青岛定位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