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检索过程综述

文献检索过程综述

文献检索过程综述
文献检索过程综述

《文献检索》期末作业

姓名郭小雷

学号S1402112

流水号S1402168

专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成绩

日期2015年1月10日

检索课题

1、自拟一个本专业的检索课题,查找期刊论文

(1)中文名称:液压支架参数化设计系统

英文名称:Hydraulic support parametric design system

(2)中文关键词:液压支架,参数化设计

英文关键词:Hydraulic support,Parametric Design

中文检索式:(液压支架 *参数化设计)

英文检索式:(Hydraulic support*Parametric Design)

(3) 利用各个数据库检索

1. 在万方数据库中,利用高级检索,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2. 在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择“高级检索”,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3. 在维普数据库中,利用高级检索,选择题名或关键词字段,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检索结果:

4. 利用Ei Compendex数据库检索本课题的相关论文,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5. 利用ScienceDirect(Elsevier)数据库检索课题相关文献,检索过程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6.在SCI数据库中选择Web of Science,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7.在IEEEXplore数据库中利用高级检索,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8.在springerlink数据库中利用高级检索,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9.利用yahoo搜索引擎搜索,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所查中文文献(7篇)

1.自顶向下的液压支架三维参数化设计

摘要:对液压支架三维参数化设计原理与基本方法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有关概念与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Pro/E软件的液压支架三维参数化模型。实践证明上述快捷方法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实际设计。

关键词:液压支架;三维参数化;自项向下设计;骨架模型

作者:张义智,郭连考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呼和浩特,010062

期刊:包装工程

年、卷(期):2005, 36(6)

2.液压支架设计现状及三维建模技术

摘要: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液压支架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三维建模技术和三维建模软件UG 的概念及使用方法。三维建模技术是进行液压支架有限元分析的首要任务,通过合理使用软件建立液压支架的三维模型,为液压支架的设计和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代艳玲

作者单位: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期刊:河南科技

年、卷(期) :2011.08

3.基于特征的液压支架参数化设计系统研究

摘要:介绍基于特征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与核心技术。创建液压支架参数化模型。采用VB6.0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研制出液压支架参数化设计系统,通过运动仿真和干涉检查验证该系统所生成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有利于液压支架产品快速更新与系列化,提高设计效率。

关键词:液压支架;参数化设计;特征;三维Q ;二次开发

作者:钱俊梅。。严广。王建锋。。江晓红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mo8

期刊:煤矿机械

年、卷(期):2008,29(050

4.基于Solidworks 的薄煤层液压支架设计

摘要:主要介绍了Solidworks 软件在薄煤层液压支架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Solidworks 软件设计的薄煤层液压支架, 达到了设计目的和要求, 证明在液压支架设计中应用Solidworks 软件是可行的。

关键词: Solidworks; 软件; 薄煤层; 液压支架

作者:岳永强1, 曹连民2 , 刘海峰1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266510)

期刊:煤矿机械

年,卷(期) :2007,28(11)

5. 垂直导杆型液压支架三维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强度分析

摘要:液压支架是地下工程或隧道工程的关键设备之一,它主要用于支护顶板、防止顶板垮落,为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空间。随着国家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施工进程的加快,对液压支架的支护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研制并开发新型的液压支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在分析了传统液压支架架型的基础上,通过机构演化,研究并开发了一种新架型——垂直导杆型液压支架;同时在结构设计中,对顶梁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无活动侧护板顶梁。该新型支架不仅结构简单、重量轻和调架容易,而且可极大地改善液压支架的受力状况,提高稳定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次,以支架顶梁的重量作为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结构强度作为约束条件,以Visual Basic 6.0为工具,采用随机方向法进行优化设计,使原设计顶梁的重量减少了19%,效果明显。另外,采用三维参数化的设计软件Pro/E,完成了垂直导杆型液压支架的三维参数化造型,实现了Pro/E与ANSYS软件之间的模型转换,并利用ANSYS软件对该液压支架进行了静力分析,得到了该支架在各种工况下的变形和受力云图。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分析垂直导杆型液压支架新架型和无活动侧护板顶梁新结构,创建了该架型的新型力学计算模型;并采用现代设计技术和方法进行设计,缩短了液压支架的研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对今后的液压支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崔汉涛;导师:李秋生;

作者基本信息: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工程,2007,硕士

6.液压支架设计软件的开发研究

摘要:液压支架是煤矿机械化综采工作面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因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条件的多样性,液压支架产品在结构特征和技术参数上都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其生产特征是单套小批量的模式,支架产品的设计工作量在整个产品的成型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利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开发专业设计软件是提高液压支架产品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

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在分析国内液压支架设计水平的基础上,以 Visual Basic 环境为平台开发了液压支架设计软件。设计软件分为性能分析和结构分析两个模块,其中性能分析模块可以完成支架运动学、静力学和性能的分析计算,整个过程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结果数据能够以报表和图形的形式反馈给工程技术人员;在结构分析模块的开发中,本文引入参数化设计的思想,将参数化设计技术与有限元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支架的结构设计中,实现了结构的参数化有限元分析计算。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的实现是运用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和VB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对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及封装。具体实施是通过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将模型创建、网格划分、载荷施加等有限元分析的操作过程编写成带参数的命令流程序;运用VB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开发用户操作界面,通过VB 文本读写操作功能实现用户程序与APDL 程序的相互嵌套,将文本框中的数据赋给APDL 命令流程序中的变量,完成参数数据的传输,并生成可执行的APDL 命令流文件;在VB 环境下调用ANSYS 软件执行APDL 命令流文件,实现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计算。本文开发的设计软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在结构分析模块中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应用为开发专业的液压支架结构设计系统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液压支架;VB;ANSYS;APDL;参数化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杰学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授予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导师姓名:曹春玲学位年度:2010

7. 基于Ansys软件的液压支架参数化有限元疲劳分析

摘要:讲述利用Pro/E软件完成液压支架三维参数化实体模型,在进行Ansys workbench疲劳分析时模型通过集成的参数化管理器实现驱动,浅析参数化Pro/E模型在Ansys有限元疲劳分析中的应用方法,为液压支架的结构优化快速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孙鹏飞佟林阳王宇孟海岗宋长娟任相广周俊孙雷春田家宝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266510)

期刊:煤矿机械年、卷(期):2011,11

所查英文文献(8篇)

1.Optimal design of the positions of the hoops for a hydraulic pipelines system

箍筋的位置,液压管路系统的优化设计

作者:Zhangchun Tanga, Zhenzhou Lu

来源:The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Engineering (ICONE-18)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decreasing the vib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dynamics performances for a hydraulic pipelines system. The parametric model of the hydraulic pipelines system under the random

excitations is constructed and the dynamics characteristics are obtain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n an optimization model is presented to reduce the vibration by rationally designing the positions of the hoops in the pipelines system. The dimensions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s of the hoops are defined as design variables, and the dynamics performances, such as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the maximum axial stress,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the maximum axial strain, the maximum hoop strain,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and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the first passage are regarded as nonlinear constraints whereas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cumulative fatigue damage is viewed as an optimization obj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s performances of the hydraulic pipelines system are distinctly improved by th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such as,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are reduced by 67.5% and 58.6%, res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axial stress and strain are both decreased by 61.5% while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and strain are reduced by 66.1%, and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the first passage and cumulative fatigue damage are allayed by more than 99%, etc.

摘要:本文着重于减少振动和改进的液压管路系统的动态性能。建造和液压管路系统的参数化模型的随机激励下的动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优化模型,通过合理设计的管道系统中箍筋的位置,以减少振动。箍筋的位置确定的尺寸被定义为设计变量,和动力学性能,如最大位移,最大轴向应力,最大剪应力,最大轴向应变,最大环向应变,最大剪应变和失败的概率被视为第一通道非线性约束,而失败的概率疲劳累积损伤被认为是一个优化的目标。结果表明:液压管路系统的动态性能的明显改善的优化过程中,如,最大位移和速度的降低分别为67.5%和58.6%,和最大轴向应力和应变都下降了的最大剪应力和应变的61.5%,而66.1%,并在第一通道和累积疲劳损伤的失效概率减少超过99%,等等。

2.Two-dimensional parametric study of geosynthetic-reinforced column-supported embankments by

coupled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modeling

土工材料增强型的列支持的筑堤耦合的液压和机械模型的二维参数化研究

作者:Jie Huang,Jie Han

来源:Volume 37, Issue 5, July 2010, Pages 638–648

Abstract:Geosynthetic-reinforced column-supported (GRCS) embankment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constructed over soft soil. Current design method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assumptions and simplifications, which lead to great variations among them. Numer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RCS embankment system. Most of the past numerical studies were limited to mechanical modeling only (i.e., not coupled with hydraulic modeling), whi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long-term or short-term behavior by using appropria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However, th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under GRCS embankments during and after

construction make their behavior time-dependent. A two-dimensional (2D) parametric study based on coupled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modeling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time-dependent behavior of GRCS embankment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Special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influence of several key facto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mbankments indicated by maximum and differential settlements, tension in the geosynthetic, and degree of consolidation. The investigated key factors include modulus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oft soil, modulus and spacing of columns, tensile stiffness of the geosynthetic, and average construction rate.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are compared and rat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in this study.

3.Hydraulic Cylinder CAD Design System Based on Product Disposition

基于产品配置的液压缸CAD设计系统

作者:Yigang Hu, Yonggang Shen

来源:IFIP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Volume 207, 2006, pp 658-663 Abstract:To adap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ss product-made production model, the three-dimension parametric design software about hydraulic cylinder CAD is developed. This software possesses the product disposition function for the product series design with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 basic idea. This design system is more useful to the mass product-made production for the customer requirements (MC, Mass Customization).

摘要:为了适应群众的要求,产品制造的生产模式,三维参数化设计的液压缸CAD软件的开发。该软件拥有的产品配置功能,该系列产品的设计,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基本思想。这样的设计是比较有用的质量产品的客户的要求生产(MC大规模定制)。

4.Hydraulic Control Systems Design

题名: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作者:Mohieddine Jelali Dr-Ing, Andreas Kroll Dr-Ing

来源:Advances in Industrial Control2003, pp 213-289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give a survey of basic and advanced control design methods for HSSs, including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application to selected models derived in Chapters 4 and 5. Th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standard control design approaches are reviewe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area of control theory, involving non-line ar, “classical”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iques (specifically fuzzy control) will be utilised and applied to HSSs.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为了给一项调查显示,包括基本的和先进的控制设计方法HSSS选定的型号的第4和第5章的理论背景和应用。与标准控制设计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控制理论领域的最新进展,将利用非线性的“经典”和智能控制技术(特别是模糊控制)和适用于HSSS。

5.The design of outrigger crane circuit hydraulic system

机动飞机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参数综合控制的执行器和驱动器

作者:Tao Wu ,Xiao-feng Li

来源: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and hydraulic technology, hydraulic truck crane application became more extensive and more prominent advantages. The design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parameters based on a certain type of crane QY16. The maximum outrigger load and the parameters of implementation components and accessories in the hydraulic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maximum load is calculated. In the end, the result of the design is sim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AMESim.

摘要:液压元件和液压技术的提高,液压汽车起重机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更突出的优势。该设计是根据基于一种特定类型的起重机QY16的参数进行。最大支腿载荷和最大载荷的基础上,在液压系统中实现的组件和附件的参数进行计算。在结束时,本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并与AMESim 的比较。

5.Design of a 3-degrees of freedom platform for the 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

一个3度的自由平台的立体光刻造型装置设计

作者:Florian Holzer, Georges Fadel

来源: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Volume: 8?Issue: 2?2002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of a 3 degrees of freedom build platform for a

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 machine (older model without Zephyr coating). The Pahl and Beitz methodology is used to systematically design such a component. The various steps are illustrated and the final design described. The impetus for the research is the need to reduce layering errors in layer-based machines. The final solution allows the platform to rotate along two axes and be elevated along the Z-axis with minimal disruption to the present set-up.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3自由度的设计搭建平台的立体光刻设备机(旧型号的没有和风涂层)。帕尔和贝茨方法被用来系统地设计这样的组件。的各个步骤中示出和描述的最终的设计。研究的动力是需要,以减少分层中的错误层的机器。最终的解决方案允许平台沿着两个轴旋转并沿Z轴方向,以最小的中断本设置升高。

6. A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study of a hydraulic valve actuation system

一个液压阀驱动系统的参数优化研究

作者:Battistoni, Michele; Mariani, Francesco; Foschini, Luigi; Cristiani, Marcello

来源: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s, v 1, n 1, p 970-984, April 2009

Abstract: A new camless system (referred to as Hydraulic Valve Control - HVC - system) is in an advanced state of prototyping and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support the new incoming activities concerning the possible modifications to the geometr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new HVC system prototype is done using a multi-objective tool that integrates the hydraulic/mechanical simulator reproducing the physical model, with an optimization software. The latter tool can be used choosing a specific approach among different probabilistic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was chose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paper describes design optimization of the pilot stage of the actuator for giv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er stage and of the poppet valve. ? 2008 SAE International.(19 refs)

摘要:一种新的无凸轮系统(称为液压阀控制- HVC - 系统)是在一个先进的原型设计和开发。本论文的目的是支持新的传入活动有关的几何特性和机械特性的系统可能修改。HVC系统原型的新的优化是一个多目标的工具,它集成了液压/机械模拟器再现的物理模型,优化软件。后者的工具可用于选择的具体做法是在不同的概率的数学模型,遗传算法的方法实现的目标,本研究选择。该文献描述的试验阶段的致动器对于给定的功率级和提升阀特性的优化设计。?2008 SAE国际(19文献)。

8.Analysis of and H∞controller design for an electro-hydraulic servo pressure regulator

电液伺服压力调节器的分析和H∞控制器设计

作者:Stubkier, S.

来源:Fluid Power and Mechatronics (FP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bstract: Currently mobile hydraulics is in a transition phase, where electronic sensors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 are becoming standard on a high number of machines, hereby replacing hydraulic pilot lines and offering new possibilities with regard to both control and feasibility. As most open-circuit pumps are still hydraulically controlled, there is however still a need for being able to generate a hydraulic pilot pressur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paper is on the analysis and controller design of an electro-hydraulic servo pressure regulator, which generates a hydraulic LS-pressure for a variable displacement pump based on an electrical reference. The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considered system and an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model of this. A linearized model and a stability analysis is then presented, based on which an H∞ control strategy is selected. A nominal perfor mance and a robustly stable controller are designed and tested i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ly. Finally both controllers are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system, finding that similar performance may be obtained, but the used FPGA limits the performance.

摘要:目前,移动式液压正处于过渡阶段,其中电子传感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在高数量的机器成为标准,特此更换液压试线,并提供新的可能性,对于控制和可行性。由于大多数开路泵仍在液压控制的,有但是仍然需要能够产生一个液压先导压力。当前文件的重点是在分析和一个电动液压伺服压力调节器,它产生一个液压LS-压力的基础上的电参考一个可变排量泵控制器的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考虑系统和一个这样的实验验证模型。,其上的H ∞控制策略选择是基于线性化模型和稳定性分析,然后提交。标称性能和鲁棒稳定控制器的设计和仿真和实验测试。最后,两个控制器都相对于参考系统,发现类似的性能可以得到的,但所用的FPGA限制了性能。

液压支架参数化设计系统

摘要

液压支架是煤矿开采领域的重要设备,它的安全可靠性能将直接影响综采过程。由于液压支架的设计涉及到机械、液压、控制等多学科领域,为了全面提升设计产品的综合性能,本文采用联合仿真方法对液压支架的整体动态特性进行研究。

首先建立液压支架运动学模型。采用Pro/E软件建立某型液压支架的主要结构件模型,并完成整机装配;然后将该样机模型导入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中,添加约束和驱动,实现液压支架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样机运动学模型建立的正确性,为液压支架的机械液压联合仿真做准备。

其次,采用多学科领域建模仿真软件AMESim建立立柱液压回路的模型,对回路中的关键元件立柱、液控单向阀、安全阀重点建模和参数设置,运行仿真,获得立柱液压回路的动态特性。通过改变关键元件的参数设置,对立柱回路的动态特性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仿真结果接近立柱回路实际工作过程,表明该立柱液压回路模型的正确性。

在液压支架动力学模型和立柱液压回路模型正确建立基础上,选择AMESim软件为主控软件,设置ADAMS和AMESim的接口模块ADAMS/Control,建立液压支架的机械液压联合模型,进行联合仿真。主要分析联合仿真下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结果和液压回路动态特性,将联合仿真结果与单一平台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采用液压支架联合仿真方法可以较全面的反映整个系统的工作特性,为液压支架物理样机性能的预测和新架型幵发提供一种可行方法。

关键字:液压支架;参数化设计;运动仿真分析

Abstract: Hydraulic suppor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quipment in the field of coalmining, and its safety and reliability is essential, which will affect the mining process directly. The design of hydraulic support is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ydraulic technology,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so on, so the co-simulation method of hydraulic support is proposed and used for the

research on overal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 support in order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 in this thesis.

Firstly, the dynamic model of hydraulic support is built. The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is established in Pro/Engineer software. Then the model is imported into the dynamic simulation analysis software of ADAMS, and the constraints and force is added. The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 model of hydraulic support is carried out. The dynamic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dynamic model is constructed correctly and prepared for the co-simulation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Secondly, the hydraulic model of the column circuit is established. The key component models of the column model, the check valve and the safety valve are built and the parameters are set with the multidisciplinary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oftware of AMESim.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the column circuit a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lose the actual operation results, which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hydraulic circuit model of column.

On the basis of dynamic model and hydraulic circuit model of hydraulic support, the software of AMESim is selected as the master control software. The interface module of ADAMS/Control between the software of ADAMS and AMESim is set ,and then the co-simulation model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is established. The dynamic result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umn circuit are complet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simulation model.

Key words: hydraulic support; parametric design; motion simulation

1.1课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急剧增长。能源的持续供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为能源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1-3】。在我国的所有能源中,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多个领域。随着国内煤炭消耗的加剧,如何高产高效的获取煤炭资源成为当前关键问题,也对煤炭开采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煤矿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提出“高产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发展方向。基于此,需要投入更多先进的高产高效综采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装备。在煤矿开采领域广泛使用的液压支架,作为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护设备,该设备的安全可靠生产至关重要,同时,该类设备在煤矿开采设备总投资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2】。

液压支架主要用于可靠支撑顶板,隔离采空区,防止破碎的岩石影响开采工作;当完成此处煤层的开采后,支架可以继续向工作面方向移动由于开釆工况的复杂多变和用户对液压支架更高技术的需求,如要求液压支架具有更大的支护高度范围、更大的支撑力等。因此,在进行液压支架设计时,需要首先考虑支架工作煤层的地质条件,既要保证支架机械结构的合理准确设计,更要保证支架液压系统性能的完善和可靠。为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液压支架的整体动态特性,本文通过采用仿真软件建立整个系统的物理样机模型,实现对液压支架机械结构和液压系统的联合仿真,为掌握液压支架整个系统的工作特性提供指导,为产品研发提供新方法【3】。

1.2国内外液压支架的研究现状

液压支架技术的发展为煤炭开采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支架技术水平体现了现代综合开采技术的先进程度。国内外许多国家也十分重视液压支架技术的研究,液压支架在研发过程中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1)国外很多国家对液压支架的研究和探索起步比较早。在上世纪中期,英国开发出一款躲式液压支架,在当时采煤设备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前苏联是一个工业基础雄厚的国家,开发的一款掩护式液压支架,原理比较简单,采用成熟的四杆机构,工作稳定;随着支架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支架新产品设计和开发中采用高新技术,使产品性能在向自动化发展上有很大的提高。美国、澳大利亚开发的液压支架大多采用了电液控制技术,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支架的各种动作以及可靠的工作性能【4】。美国在采煤技术中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最早在开采系统中使用乳化液泵站,使支架在需要动作时能够快速移动,使用寿命通常在7年以上,可靠性也较高。澳大利亚当时使用的液压支架,支撑力可以达到7500KN以上,在幵采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支护作用。英国也进行了掩护式液压支架的研发,满足大工作阻力的要求【5】。

(2)我国对液压支架和其它煤矿开采设备的研究晚于其他国家,需要首先学习国外该行业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我国的自主设计和研发。20世纪末,从国外引进多种经典架型的液压支架,很多煤炭机械企业开展液压支架技术的初步研究,包括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研究。198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MT86-84液压支架型式试验规范》,还开发了多款掩护式液压支架,表明我国液压支架体系的初步形成【1-5】。随着我国对产品技术的深入掌握,结合我国煤矿煤层的特点,设计和开发了多种架型的液压支架,基本实现了液压支架产品的国产化。但是,在产品的可靠性方面和设备的电液控制技术研究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对液压支架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自2004年起,国家开始支持液压支架这种高端设备的研制,大力提倡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进行合作,共同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国家科技部设立了多项研究课题,提供大量的科研经费,鼓励

技术人员努力钻研新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很多科研机构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支架的设计、支架的液压系统及关键元件的设计与制造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在认真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液压支架技术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炭开采的现实状况,成功研制出一些高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液压支架,但是我国对液压支架技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并不高【1-7】

为了改善和提高液压支架的技术水平,除了对液压支架的理论研究外,更需要解决采煤工作面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支护全过程持续时间长,导致生产效率低;②支撑力不够稳定,增加了液压支架工作的不安全因【4】。③支架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方法较少,对整个液压回路和回路中的各关键元件的分析不够深入。为了保证支护过程中的安全,结合液压支架在实际工作中的特性和出现的待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液压支架整体工作特性研究。

1.3液压支架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液压支架是一个机电液一体化设备。支架液压系统中通常采用乳化液栗站作为整个系统的动力源,粟站通过主供液管道向下一级液压回路提供动力,液压系统中的液压控制回路很多,如立柱升降回路、推溜回路等,执行机构为各种液压红。由于支架的机械、液压控制回路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支架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影响着整个支架系统的运动特性。为了保证液压支架升降和移架过程的稳定可靠,需要合理设计各个液压控制回路和重点研究液压回路的动态特性。

目前,我国对液压支架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不是很成熟。文献中对液压系统单个元件进行静态和动态特性分析,对一些重要的阀类元件采用数值计算和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3】。在研究液压支架移架速度的文献中,作者采用静态计算的方法得到支架移架速度,但该方法只能得到移架动作完成所需的时间。北京煤炭科研院王国法研究员、韩伟等在文献中研究了大流量阀的动态特性,定量分析液压支架的移架速度【6】。曾庆良等首先建立立柱液压回路的数学模型,采用仿真软件得出安全阀工作中的动态特性曲线和数值结果【7】。李继周等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液控单向阀的工作特性。王永强采用功率键合图法建立支架各个工作阶段的数学模型,选择相应的求解算法,计算得出支架中关键元件如新型换向阀、液控单向阀、安全阀的动态特性【8】。明平美研究了液压支架初撑阶段供液系统特性,采用瞬态流理论和特征线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初撑阶段动态特性的因素和引起初撑力不足的原因【9】。

国外文献对支架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首先考虑到周围岩石的作用和液压回路中各元件密封可靠【9】。液压系统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液压支架的动载荷,设定液压支架的动载荷系数,然后调整各个元件的参数设置,对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了支架在升柱初期的压力变化原因;提出了液压系统的压力流量变化曲线。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时,采用试验方法获得单个元件的压力、速度、流量变化曲线,并与采用公式法估算的瞬态、稳态液动力结果进行

1.4液压支架的简介

煤炭综采设备由如图 1.1 所示的液压支架、采煤机和刮板运输机三部分构成。液压支架作为“三机配套”的核心设备之一,是实现综采自动化、机械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安全可靠生产的有力保障,是实现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前提条件【11-13】。它不仅起到了综采工作面的固定支撑作用,还有效的隔离了开采区和空采区,避免粉尘、矸石落入已开采区推进机构导致综采设备无法正常作业的情况。它与采煤机的配套使用,不仅实现了煤炭综采自动化,还解决了顶板管理落后于采煤工作的矛盾,改善了采煤作业的环境,提高了运输设备的效能,提高了开采效率,降低了矿工的劳动强度,保障了矿工的作业安全。

图 1.1 煤炭综采设备配套图

以高压乳化液为动力的液压支架是由顶梁、液压支柱、掩护梁、前后连杆、底座以及若干液压元件组成的【14】。它实现了采场顶板的支护,安全作业空间的维护,工作面采运设备的推移,支撑——切顶——移架——推移输送机等一整套工序的有效工作循环【15】。由于我国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工况条件多样,液压支架产品的系列多、专用性强【16】,小批量的模式成为当代液压支架主要生产形式。液压支架的生产成本,时耗和技术难点等主要在于设计仿真和优化。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契机下,采用 CAD/CAE 等先进的设计仿真手段,对液压支架进行的设计研发、分析优化,是提高液压支架设计质量、效率和安全系数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煤炭工业初期,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等原因,煤炭采掘的工作面支护设备主要以人工木支架和金属支架为主;上世纪中叶,英制的垛式支架和法制的节式支架的相继登台,吹响了煤炭采掘工作面支护设备技术革命的号角;上世纪 60 年代,前苏联研制的以平面四连杆机构作为子结构的 OMKT 型掩护式支架,从技术上根本的解决了液压支架梁端摆幅ε变动范围大,水平方向负载能力差的问题,开创了液压支架架型技术的新纪元;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以“即时支护”方式为代表的液压支架成为架型主流,液压支架技术得到稳步发展;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上的煤炭采掘大国围绕“降时提产、减员提效”的主题,为实现矿井集中生产而积极努力地研究新的开采技术。这些新技术,在高性能、高采率、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新一代重型液压支架的研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幅度的提高了液压自动化程度和动静力性能。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部分长壁工作面都采用了电液控制技术,从而以多种方式实现了液压支架的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的程序控制和监测【17】。两柱式液压支架,凭借其设计分析方便、操作简单、移动迅速等突出优点,成为当时国外液压支护技术发展的主旋律。上世纪 90 年代,德国,在高支护阻力的两柱型的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的研究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设计的液压支架产品应力集中少、受力均匀、结构紧凑、简单实用且适用性强。此时,在煤炭采掘界里,综采技术最好的美国,也设计出了性能优越的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该产品能以6~8 s /架的速度快速推进,它的液压动力源是普通的乳化

液泵站,额定压力为50 Mpa,额定流量为 478 L /mm ,可用率为 95~98% ,使用寿命为 8~10 年,支架平均支护阻力为6470kN(最大工作阻力达9800kN ),支架中心距达为1.75m(可扩展到2m )【18-19】。英国,在高支护阻力的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研究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的设计成品支护工作阻力达到了6000~8000kN【20】。在实际的工况和设计条件下,由于制造和使用误差的存在,使得顶梁和顶板接触处为随机分布的三块小面积。这些接触的小面积相对与液压支架尺寸是微不足道的,故可以将它们简化为接触点。因而四柱式支架的支柱的四个支点中,有一个实际承载偏低,导致液压支架的实际承载能力下降。二柱式支架则不存在这类问题,在名义额定阻力相同的情况下,其实际支撑力更高。因此,澳大利亚、南非等传统上以四柱式支撑掩护式支架的为发展重点的国家,也开始向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的方向转型【21】。

目前,国外技术最为先进、应用最为广泛的支架类型是高工作阻力的两柱掩护式支架。它能承受的支护工作阻力极大值达12000kN ,最大支撑高度达6.0m,立柱中心距宽达2.0m,立柱缸的最大径达480mm。支架的原材料为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的高强度钢板,钢板的屈服极限为800 ~1000 Mpa,疲劳极限达 50000次以上【22】。此外,电液控制是国外采用的液压支架控制的主要方式,它实现了采煤工作面的无人化操作【23】。

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我国对液压支架的研制工作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才步入正轨。国内经济萧条、国际技术封锁和封建文化抵制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薄弱的研究设施和恶劣的基础环境。但我国广大优秀科研工作者,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先后研制出了 70 型迈步式自移支架【24】、垛式、节式及掩护式支架等一系列液压支架。尽管这些产品在效率、使用寿命、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性能上和国外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它们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填补了液压支架技术的空白,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良性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煤炭挖掘界踏上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道路,先后引进了以二柱掩护式和四柱支撑式的液压支架为重点机型的外国较为先进的综采支护设备数百台。我国科研人员,在引进、整合外国综采支护先进技术基础上,通过从设计、仿真、分析、优化和测试等多种手段,对液压支架的架型、结构等设计重点进行了实验、实践和研究,研制出了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和作业方式的多种型号的液压支架,具代表性的有 QY、ZY、ZYQ 及 ZYZ 等系列的。其中的 QY31 和 ZY35架型,尽管在工作阻力、控制系统和稳定性等方面和国外有着较大差距,但凭借着其经济性优势,在国内和国际的低端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5】。北京开采所等国内知名的煤炭开采研究院所,集结于沈阳的蒲河矿,对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放顶煤液压支架进行了实际开采测试,并相继研制出了多种适用于低位、中位和高位等不同工况的放顶煤支架【26】。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液压支架技术,为它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国内液压支架技术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内的综采工作面数量相对于过去也增加了好几个数量级。支护设备的使用寿命等性能参数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7】,尤其是大高采液压支架、铺网液压支架、大倾角液压支架等适用于不同工况的液压支架架型的研制

成功和广泛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架型最丰富,系列最齐全的国家【28】。近年来,经过 30 多年的攻关,我国液压支架的架型和作业工况种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04 年,由郑煤机制造的适用于大高采的360mm型液压支架,在晋城矿区得到了成功应用;08 年,国内立柱直径为400mm的两柱掩护式支架的工作阻力达到1000kN【29】。近年,我国液压支架技术正朝着大型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国内液压支架的设计制造水平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参考文献

[1]王国法.液压支架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J].煤炭学报,2010,35(11):1903~1908

[2]王保明,查蔓莉.液压支架机液联合仿真[J].煤矿机械,2011,32(4):47~49

[3]安林超.支架立柱液压系统动态特性仿真[D].[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9

[4]何宁,白海清.基于VB开发SolidWorks标准件库[J].机械与电子,2004.6

[5]李京奎,靖颖怡.基于SolidWorks的参数化设计[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9.8

[6]刘宝龙.液压支架推移装置参数优化与移架速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太原理工大

学,2010

[7]蔡文书,程志红,沈春丰.基于SolidWorks的液压支架三维建模和运动仿真.煤矿机械,2008.11

[8]王永强.新型液压支架用安全阀动态特性的研究与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人学,2007

[9]岳永强,曹连民,刘海峰. 基于SolidWorks的薄煤层液压支架设计.煤矿机械,2007.11

[10]刘超捷,汤道路.论我国煤矿安全立法的不足及完善,煤矿安全,2005,36(6):48-53.

[11]Kowalski-Trakofler, Alexander, McWilliams et al.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Disasters and Fatalities

- United States. United States CDC.MMWR Weekly,2009:1379-1382.

[12] Liu Kuo, Guo Da-Meng, Liu Jie, Yang Ke-Shi. Research and simulation of hydraulic excavator's

adaptive fuzzy sliding control. Dongbei Danube Xuebao/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v 30, n 11, p 1649-1652, November 2009

[13]徐涛.大倾角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稳定性技术探讨.煤炭科学技术,2007,35( 9):58-62.

[14]罗恩波.国内外液压支架现状及我国的发展趋势. 煤矿机电, 2000,(3):27-30.

[15]孙长春.液压支架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9(6):150-152.

[16]刘小峰,姚鸿,黄自强等. 浅谈液压支架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北煤炭,2003(3):9-10.

[17]张杰.液压支架设计软件的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 2009.

[18]王磊. 液压支架液压系统的仿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矿业装备与控制工,

2009.

[19]Thomas M.Barczak, David F.Gearhart. Canopy and Base longWall Shield, U.S. Dept.of the Interior

of Bureau of Mines, 1992:18-23.

[20]Lianmin Cao, Shunqiang Hou, Qingliang Zeng et al. Study on Vibratory Stress Relief Technology for

the Structural Parts of Hydraulic Support. ECWAC2011,2011:340–345.

[21]鲁忠良,景国勋.液压支架的设计使用安全辨析.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6-8.

[22]Domenico A.Bau, Alex S.Mayer. Data-worth analysis for multi objective optimaldesign of

pump-and-treat remediation systems.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07,30(8):1815–1830.

[23]田振林.张传伟,李建华,综采工作面技术装备的发展动态. 煤炭技

术,2006.25(10):2-4.

[24]N.Nariman-Zadeh, M.Felezi, A.Jamali et al. Pareto optimal synthesis of four-bar mechanisms for

path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9,44(1):180-191.

[25]Radovan R.Bulatovic, Stevan R.Djordjevic. Optimal Synthesis of a Four-Bar Linkage by Method of

Controlled Deviati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2004,31(4):265-280.

[26]曹犇.国产液压支架的研制与发展. 中国煤炭. 1998, 24(9): 27-34.

[27]高有进.液压支架关键技术研究与优化设计[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8]张文斌.我国煤矿主要综采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科技资讯, 2008(23): 48-49

[29]梁日兴. 浅谈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的配套. 山西焦煤科技, 2006,(9):36-38.

开题报告、文献检索)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论文反抄袭软件、论文目录,就差论文正文了,其他都全了!!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文献综述怎么写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

文献检索作业范例

文献检索作业送给需要的人,绝对原创 【特别是化学类专业】 新型纤维素溶剂的设计开发/溶解机制 学生姓名:…….(…………专业) 班级:………..学号:………… 完成时间:2010年11月08日 目录 1.课题分析 (3)

2.检索策略 (3) 2.1 选择检索工具 (3) 2.2 选择检索词 (4) 2.3 拟定检索式 (4) 3.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4) 3.1 谷歌搜索引擎 (4) 3.2 超星电子图书 (5) 3.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6) 3.4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9) 3.5 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11) 3.6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 (12) 4.检索效果评价 (13) 5.文献综述 (15) 1.课题分析 我国正处在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工程化研究的关键时刻,但尚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国家虽然已经把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列入了纺织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但其重大意义还

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要完成这样重大的攻关项目需要多个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但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严重缺乏合作机制,虽然涉足此项工作的单位不下20个,但多数属于重复劳动,很少触及到工程化放大的研究,尤其缺乏对大型关键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研究,尚未形成成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技术。此项工程投资大,风险高,目前真正从事工程化研究的单位得不到有效的政策支持,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将影响产业化的进程。 一种新工艺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落后工艺的淘汰,目前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还没有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同,有观点认为粘胶纤维路线只要利用最新的技术就能处理好废气和污水,因此还一直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Lyocell纤维不可能替代常规的粘胶纤维。这种观点在粘胶纤维生产厂中仍有很大的影响,但在长远规划上阻碍了新技术的发展。事实上,无论是粘胶纤维生产的整体技术还是废气处理的技术都出白发达国家,且粘胶纤维产量骤降的也恰恰是这些国家,其中的规律和道理一目了然。废气和污水处理技术是无奈之举,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一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应该在发展方向上达成共识,绿色环保的加工工艺一定会替代传统的污染工艺。 中国工业快速发展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技术用金钱是买不来的,即便买到了也会因为昂贵的代价而无法运作,尤其是当该项技术尚处于个别公司垄断的时候。我国对于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已有多年历史,无论是在基础研究和工程放大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实现产业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呼吁有关部门从国家层面上,集中资金和人力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联合攻关,高度重视工程化的研究,大力建立关键装备的生产基地,以成功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的生产技术。 2. 检索策略 2.1 选择检索工具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和句型!太有用了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和句型!太有用了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Effect of (因素)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d)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3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 …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 …与…有关 …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6 结语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文献检索综述

基因工程能否在饲草,草皮和生物能源作物育种中起飞? 背景:基因工程提供了产生独特遗传变异的机会,其在性相容的基因库中不存在或具有非常低的遗传力。转基因植物的产生和育种,导致在几种主要经济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和芸苔生产中广泛使用转基因栽培品种。基因工程作物的监管批准过程缓慢,并受到广泛的政治干预。饲料草和豆类的情况更复杂。 种植最广泛的草料,草皮和生物能源物种(例如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柳枝稷,苜蓿,白三叶草)是高度自交不亲和性。与近交种相比,它们具有将其基因传递到相邻植物的高潜力。这些物种中的主要生物安全问题是花粉调节的转基因。由于人类消费是间接的,转基因饲料,草皮和生物能源物种的风险评估侧重于其环境或生态影响。虽然在这些物种的遗传修饰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但由于严格和昂贵的监管要求,转基因栽培品种的商业化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唯一的转基因饲料作物是“Roundup Ready”(RR)苜蓿。RR 苜蓿的批准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几轮监管,解除管制和重新调节。然而,RR苜蓿的商业化是监管批准多年生异交杂草作物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随着其它的转基因饲料,草皮和生物能源作物的产生和测试,已经开发了不同的策略以满足法规要求。最近在转基因饲料和草皮的风险评估和调节的进展被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草料和草皮,生物能源作物,草,豆科植物,转基因植物,基因流动,解除管制,生物安全,转基因,苜蓿,肯塔基蓝草

引言 饲料作物对全球畜牧业和可持续农业至关重要。常用的饲料作物包括单子叶草和双子叶豆科植物。它们代表了具有一年生或多年生,冷季或温季生长偏好,以及草皮形成或束型生长习性的不同组的植物广泛栽培的饲料草包括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果园草(Dactylis glomerata),肯塔基草(Poa pratensi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主要豆类饲料包括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除了用作饲料作物之外,一些缓慢生长的矮秆草是专门用于在运动场,草坪和路边的草皮或美化目的。草皮物种,例如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肯塔基早熟禾和creeping bentgrass (Agrostis stolonifera),通过提供安全的活动表面和防止侵蚀,为我们的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些饲料品种是高产的,并且具有用作生物能源作物的潜力。由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生产的生物燃料称为木质纤维素生物燃料。这样的生物质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形式的糖,其可以通过水解和随后的发酵转化为乙醇(Hisano等人,2009)。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是草本生物燃料作物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柳枝稷是C4温暖季节多年生本土物种,遍及北美。由于其高生物量生产,广泛的地理分布,高营养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它被美国能源部选为模型生物能源物种(McLaughlin和Kszos,2005; Schmer等人,2008; Casler等人,2011)。转基因技术已被用于改进草料,草皮和生物能源作物。因为技术允许

文献综述与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文献综述与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是指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 论文 论文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通过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理论、观点与现实问题结合分析,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

区别 1、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②正文结构不同 文献综述正文主要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理论、观点。论文主要是现实问题及相关理论,并提出自己解决方案。③论文需要致谢,而文献 综述没必要。 联系 ①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②论文是在文献综述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化学文献检索综述论文

文献检索综述论文 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生:李鸣昊年级: 2012级 学号:201207547 指导老师:杨西 摘要双水相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因其与传统的液液萃取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故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并对双水相萃取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简单论述。 关键词双水相体系萃取技术分离技术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分离技术在生命科学、天然药物提纯及各类抗生素药物生产等方面应用的需求和发展,一种新型的液液分离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应运而生。双水相萃取技术又称水溶液两相分配技术,是利用组分在两水相间分配的差异而进行组分的分离提纯的技术。由于双水相萃取分离过程具有条件温和、可调节因素多、易于放大、可连续操作且不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生物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在1956年,瑞典的Albertsson 首次运用了双水相萃取技术来提取生物物质,开始对ATPS(双水相系统)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测定了许多ATPS的相图,考察了蛋白质、核酸、病毒、细胞及细胞颗粒在ATPS中的分配行为,为发展双水相萃取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双水相萃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工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是一项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本文将就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情况作一简述。 2 双水相萃取原理 双水相萃取与水—有机相萃取的原理相似,都是依据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当萃取体系的性质不同时,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和各种力(如憎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溶质(包括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稀有金属以及贵金属的络合物、中草药成分等)在双水相体系中服从Nernst[ 1]分配定律:K= C上/ C下(其中K为分配系数,C上和C下分别为被分离物质在

专业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

专业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知识的迫切欲望也日益增长。生活在信息时代,科技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方便,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从翻阅图书到上网搜索,在查阅知识的同时也在渐渐掌握更加便捷的方法,而文献检索就是一种重要的搜索手段。学习文献检索可以让我们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资料、文献,帮助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什么是文献检索,如何做到准确快速地查找所需知识,检索文献有哪些具体步骤等问题都是文献检索这门学科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文献检索检索步骤检索策略参考文献 正文: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以介绍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查找方法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获取信息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科研、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服务。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对读者自如地检索和利用各种(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检索信息、获取文献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应了解有关文献检索的相关概念。文献综述是对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是在收集大量有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统计分析与评价,整理概括而成的反映某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内容是:一、概念理解、界定及背景简介。描述研究课题及其相关的概念或事物以及它们的来源及产生背景。二、已有的研究成果简述研究课题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三、本研究的意义。简述研究课题在某一学科中的作用、应用及影响。主要阐述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概念、方法、设计、研制等,将对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四、简要预测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研究课题近年来所涉及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综合评价,预测研究课题的发展前景等。撰写步骤:确定选题与研究重点;文献资料的搜集、跟踪与积累;分析、评价资料价值,进行筛选;整理资料,使之系统化;撰写综述。 文献作为一个大类,又可按照不同的领域分成若干小类。按学科领域分:社会科学文献和自然科学文献;按载体形态分: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按文献内容和出版方式:十大信息源(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资料、技术档案);按文献的形成、加工和传递:一次文献(专著、论文、技术说明书)、二次文献(检索类书刊和数据库,如:目录、题录、索引和文摘。)、三次

信息检索文献综述

信息检索文献综述 前言:关于信息检索技术的文献综述,一、信息检索技术现状,信息检索技术综述,信息检索技术实现了把信息检索从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知识层面,从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到吸引广大研究者眼球的语义检索,传统的基于关键词信息检索,语义检索是把信息检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检索技术,它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分析信息对象和检索者的检索请求,提高了检索性能,语义检索技术将有一个长期深入研究的过程。 关于信息检索技术的文献综述 一、信息检索技术现状 【1】梁鸿雁,信息检索技术综述,2010(9),软件导刊,35~37,在 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信息检索技术实现了把信息检索从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知识层面。从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到吸引广大研究者眼球的语义检索。实现了把信息检索从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知识层面。传统的基于关键词信息检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不能从根本上表达用户的查询请求。语义检索是把信息检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检索技术,它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分析信息对象和检索者的检索请求,提高了检索性能。但由于自然语言理解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局限,语义检索技术将有一个长期深入研究的过程。 二、信息检索技术类型及方法

【1】赵阳,浅谈信息检索技术,2012年11月,科技创新与应用,45,介绍了当今比较热门的两种信息检索技术:第一,智能检索或知识检索传统的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关键词匹配进行检索,智能检索利用分词词典、同义词典,同音词典等改善检索效果,还可在知识层面或者概念层面上辅助查询,通过主题词典、上下位词典、相关同级词典,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概念网络,给予用户智能知识提示,最终帮助用户获得最佳的检索效果。第二,知识挖掘,目前主要指文本挖掘技术的发展,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发现、组织、表示信息、提取知识,以满足信息检索的高层次需要。 【2】孙广维,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2012,6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79~81,作者提出传统的多媒体检索方法处理比较简单,有的仅通过多媒体的外部属性和简单的文字描述进行检索,还脱离不了文本、数值和关键词的检索范畴,对图像、音频、视频信息则只有浏览或查看功能,缺乏多媒体本质特征的描述,在多媒体数据库中集成了图像、视频、音频等非文本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方便的进行检索。 【3】双林平,分布式信息检索技术探析,2012(4),图书馆学刊,111~112,分布式信息检索是信息检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对分布式信息检索概念、分布式信息检索法、搜索引擎技术进行了分析,分布式技术与信息检索相结合,对于分布式资源的检索策略来讲,不仅可以对分布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还可以对

如何查找文献综述-小木虫

1.找一篇本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review)。这一步很关键,要找一篇有影响的(我主要是看引用次数的高低)综述有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请教你的师兄师姐。我是直接在SpingerLink中找到一篇外文的综述,引用次数高达120。这里要说明下,引用次数可以用google查,也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但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使用后者。根据使用经验,前者查到的引用次数常常不准确。 2.精读此文献综述。这一步主要是了解研究领域的框架,熟悉各个问题的关键词和述语,并进行总结归类。 3.根据综述的作者、所引用的文献以及被引用的情况进行展开搜索。写此文献的作者一般都是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他的文献一般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直接搜索此作者的相关文献,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查找引用此综述的文章(我一般在web of science中查,用google也可以),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这一步找到的文章往往都比较新,能够代表最新的研究动态。查找综述引用的文献(同样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在展开的过程中,查文献作者、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需要这样查,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引用次数高的文献,因为如果每篇文献都这样查,那工作量将会很大,也没有这个必要。 4.在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精读和泛读相给合,同时作笔记是必要的.我建议大家边看一篇文献时,边打开word文档,边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复制过去,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方法操作简单,将来要查询和反复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写文章时,相关文献及其亮点都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积累久了,对提升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除了这样,我还有时把一些很经典的段落或都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在一个本本上,这样不但在以后写文章时直接拿出来看,省事省时间,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很有利于以后你和老外交流时的口语表达。

文献信息检索综述模板

《文献信息检索》 结课综述 (字体:华文行楷,字号:初号,对齐方式:居中) 综述题目 (若太长,可分为两行;字体:黑体,字号:小一,对齐方式:居中) 学生姓名(黑体,三号):姓名(宋体,三号) 学号(黑体,三号):学号(宋体,三号) 学院(黑体,三号):学院(宋体,三号) 班级(黑体,三号):班级(宋体,三号) 完成日期(黑体,三号):日期(宋体,三号)

综述题目 (若太长,可分为两行;字体:黑体,字号:小一,对齐方式:居中) 作者姓名 (字体:宋体,字号:小三,对齐方式:居中) 摘要:(黑体,三号,无缩进)内容要求200字左右 (摘要格式要求:小四宋体字,行距1.5倍) 关键词:(黑体,三号,无缩进)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 (关键词格式要求:3到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四宋体字,行距1.5倍)中图分类号:(黑体,三号,无缩进)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格式要求:Times New Roman小四,行距1.5倍) 1 引言(四号,黑体字,无缩进) 引言内容大概在300字左右,格式要求:小四号宋体字,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 2 综述正文一部分(标题自拟,四号,黑体字,无缩进) 在一级标题下,如需分多个层次进行描述撰写,可使用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格式如下所示: 2.1二级标题(标题自拟,小四号,黑体字,缩进2字符) 二级标题下的正文。如在正文中需要插入图片和表格,具体格式如下: 图1 图题(五号宋体字,西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如在正文中需要插入图片和表格,具体格式如下: 表1 表题(五号宋体字,西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1.1 三级标题(标题自拟,五号,黑体字,缩进2字符)三级标题下的正文。 (所有正文文本,不论几级标题下的正文,全部小四号宋体字,西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 1)四级标题及其内容(使用正文格式,全部小四号宋体字,西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 3 综述正文二部分(标题自拟,四号,黑体字,无缩进) …… 3.1二级标题(标题自拟,小四号,黑体字,缩进2字符) …… 3.1.1 三级标题(标题自拟,五号,黑体字,缩进2字符)三级标题下的正文。 …… X应用前景(四号,黑体字,无缩进) 应用前景正文,(所有正文文本,全部小四号宋体字,西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 Y结语(四号,黑体字,无缩进) 结语正文,(所有正文文本,全部小四号宋体字,西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

文献信息检索报告综述

文献检索报告 任课教师: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课题名称: 水煤浆喷嘴有限元分析及涂层材料应用 关键词:水煤浆,喷嘴,有限元,图层 检索式一:任意字段=水煤浆*喷嘴*有限元*图层 检索式二:任意字段=水煤浆*喷嘴*有限元 检索式三:任意字段=水煤浆*有限元 检索式四:任意字段=喷嘴*有限元 对应的英文检索式为: 检索式一:任意字段=coal water slurry and nozzles and element and layer 检索式二:任意字段=coal water slurry and nozzles and element 检索式三:任意字段=coal water slurry and element 一、检索工具: (一)维普 年限:1989-2013 检索途径:专业检索 检索式一检出篇数:0篇 检索式二检出篇数:8篇 检索式三检出篇数:14篇 检索式四检出篇数:135篇 (二)万方数据主站 年限:不限—2013 检索途径:高级检索 检索式一检出篇数:0篇 检索式二检出篇数:16篇(其中期刊文献9篇,学位论文6篇,会议文献1篇)检索式三检出篇数:20篇(其中期刊文献11篇,学位论文8篇,会议文献1篇)检索式四检出篇数:298篇(其中期刊文献117篇,学位论文156篇,会议文献

25篇) (三)中国知网 年限:不限 检索途径:标准检索,且采用关键字检索检索式一检出篇数:0篇 检索式二检出篇数:0篇 检索式三检出篇数:4篇 检索式四检出篇数:17篇 (四)SCI 年限:不限-2013 检索途径:普通检索 检索结果:1169篇。 (四)EI 年限:1969-2014 检索途径:快速检索 检索式一:3篇 检索式二:10篇 检索式三:84篇 (五)Web of science 检索途径:专业检索 检索结果: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 (六)中国专利知识产权局 检索途径:专业检索 检索方式一:喷嘴,得到8969份专利。检索方式二:水煤浆,得到806份专利。

文献综述的写法(不是一般的详细)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容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岀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岀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 国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 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岀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 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 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 1 /3。 三、综述的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9.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开题报告、文献检索账号、文献综述

日志 返回日志列表 [转]开题报告、文献检索账号、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抄袭检测软件、论文目录,都在这了都在这了,有备无患,拿去吧!! 开题报告、文献检索账号、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抄袭检测软件、论文目录,都在这了都在这了,有备无患,拿去吧! 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论文反抄袭软件、论文目录,就差论文正文了,其他都全了!!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文献检索方法

概论思考题 1.简述文献检索的定义。 2.简述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 3.简述文献数据库的检索途径。 4.主题语言有几种?简要阐述其特点。 5.什么事查全率和查准率,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6.简述常用的文献检索技术。 7.试述扩大检索范围、提高查全率的方法。 1、文献检索是指根据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获取文献的过程。近代认为文献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章和图书或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检索更多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成。 2、按加工情况分,可有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按载体形式分,可有书写文献、印刷文献、缩微文献、音像文献、机读文献等; 按内容的学科范围分,则有社科文献、科技文献等。 一种具体的文献可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献类型的特征,如《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

既是期刊,又是一次文献,也是印刷文献和社科文献。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按文献表现形式特征有11类:图书、报刊、学位论文、会议资料、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产品资料、科技档案、标准资料、政府出版物和网络文本。 4、主题语言是直接以表达主题内容作为标识、以字顺作为主要组织方式的检索语言。主题语言具有的特征一般有:直接以词语作为检索标识;以字顺作为主要检索途径;以特定的事物、问题、现象,即主题为中心集中信息资源;通过参照系统等方式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主题语言按选词方式分为:(1)关键词语言(2)标题词语言(3)单元词语言(4)叙词语言。 5、查全率和查准率是检索系统最为流行和重要的两个性能和效果评价指标。查全率(R)和查准率(P)的定义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R=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索工具中相关信息总量×100%;P=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出的信息总量×100% R和P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如果检索工具的查全率较高,则其查准率将相对下降;反之查准率高,则查全率低;而且查全率和查准率只能相对提高,二者永远不可能达到100%。 6、(1)布尔逻辑检索 利用布尔逻辑算符进行检索词或代码的逻辑组配,是现代信息检索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常用的布尔逻辑算符有三种,分别是逻辑或“OR”、逻辑与“AND”、逻辑非“NOT”。 (2)截词检索 截词检索是计算机检索系统中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技术。由于西文的构词特性,在检索中经常会遇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不一致;同一个意思的词,英美拼法不一致;词干加上不同性质的前缀和后缀就可以派生出许多意义相近的词等等。这是就要用到截词检索 (3)位置检索 位置检索也叫全文检索、邻近检索。所谓全文检索,就是利用记录中的自然语言进行检索,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位置算符组配,对检索词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这是一种可以不依赖主题词表而直接使用自由词进行检索的技术方法。 (4)字段限定检索 字段限定检索是指限定检索词在数据库记录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段范围内查找的一种检索方法。在检索系统中,数据库设置的可供检索的字段通常有两种:表达文献主题内容特征的基本字段和表达文献外部特征的辅助字段。

文献检索综述作业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微透析成功地应用到评价各多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显示在评估外用制剂在生物利用度上的巨大潜力。这项技术证明是微创的,可以直接以高的瞬时清晰度提供药物在皮肤上吸收的药代动力学信息,不需要在皮下注射后过多的干预组织。 关键字:微透析,经皮给药,生物平衡,生物利用度,皮肤,体内体外相关性,相关回收率,变化性。 1.总论 这篇综述的目的是论述微透析在研究动物和人身上经皮给药的应用,通过着重于这项技术的影响因素和从动物的研究推测人体上的药物生物利用度。 微透析(microdialysis,MD)技术是由早期神经生化实验室的灌流取样技术发展和延伸而来的一种取样技术。1991年Anderson等改进了微透析探针,并考察了7名受试者对乙醇的经皮吸收情况,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经皮微透析(cutaneous microdialysis,CMD)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新的外用制剂的经皮给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项经过皮肤吸收的方法可能是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清除率和窄的治疗窗强效药物全身给药吸引人的解决方法,因为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具有潜在的长时间缓控释放。这种局部给药途径巨大的潜力是靶药直接渗透到皮肤下,比全身给药途径能显著地提高皮肤下的血药浓度,因此在靶器官的不会导致副作用危险有效治疗浓度。然而经皮给药的外用制剂的体内作用效率去量化通过测定血药浓度的生物利用度是不重要的,评价经皮给药的常规方法还没有确立。 目前评价经皮给药的主流方法是透过切除的动物或人的皮肤或者经典的Franz双室扩散仪的人造膜。尽管这个体外的系统被证明是对生物利用度的早期定性预测的强大筛选系统,这个方法明显有一些缺陷。所有的批判是:缺乏对于血管系统和角质层新陈代谢的酶和由于水分吸收的结构变化的消除途径,这个方法实际上是经过皮肤的渗透而不是经皮给药。 为了得到客观的皮肤药代动力学信息,必须要运用体内的技术。早先,用剥掉的皮肤做实验时评价经皮给药的常用方法,这暗示着角质层细胞是是黏附在皮肤表面的。这项技术是微创的,只需要研究药物渗透到角质层细胞。 更进一步,放射同位素法,活组织检查药效学方法等也被用来估算皮肤渗透。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出版物显示出微透析是一个研究经皮给药有前景的技术。这项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不过它仍处在皮肤病研究的初创期,在微透析可以作为一个常规的评价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的应用手段之前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首先,该项技术不适合高度亲脂性的物质的取样,第二,许多研究都希望阐明这项技术对增强重现性的因素,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个人的取样点皮肤处的状态是最主要的因素,但也有一些关于相对回收率的因素,它与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区别。此外,也显示出微透析在老鼠身上外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比在人身上更加有用。

文献检索综述论文

文献检索综述论文

测不准原理对哲学的影响 摘要: 测不准原理又名“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方位角与动量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标准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h/4π是海森堡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共轭量为自变量的概率幅函数(波函数)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关系(E=h/2π*ω,p =h/2π*k ),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不仅如此,测不准原理的提出也影响了哲学界,它否定了宿命论,同时为唯心主义者提供了一大反驳证据。 关键词: 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 哲学 推理 发展 不确定性原理对我们世界观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甚至到了50多年之后,它还不为许多哲学家所鉴赏,仍然是许多争议的主题。不确定性原理使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即一个完全宿命论的宇宙模型的梦想寿终正寝。 阿波在《一个测不准的世界——海森堡和他的测不准原理》1 一文中指出,在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的动量速度和质量的乘积和位置对应着一系列的可能值,每一个可能值又有一定的出现几率,动量和位置不再同时具有确定的值。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清晰地指明这个奇妙的关系。它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两者不可能同时测得准确值,要么是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而微观粒子的动量无法准确测得;要么是确定动量,而位置不能准确测得。其中一个量确定的越准确,另一个量就越不准确。因为我们在测定一个微观粒子的时候,总得利用另一个微观粒子,这个另一个微观粒子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被测的微观粒子。我们在可以尽可能准确地测定电子能量的情况下,电子位置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同样道理,电子的位置测得越发准确,其能量就越不准确。 李一鸣在《关于确定性的哲学物理学分析》2一文中指出海森 伯 测 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个假想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显嫩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 因为所用光波的波长越短,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越高,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越小;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经过仔细分析,海森伯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位置和动量(q 和P)以及能A 和时间(E 和t)可同时被测量出来,同时测量这些量总得包括不准确的因素,至少象普朗克常数h 那样大。测不 准 原 理用符号表示为:AgAp=h/2,和△EA t -ho 测不准原理在量子力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海森伯测不准原理的意思是,你不能知道一个原子,或一个电子,或一个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上,同时又知道它在如何运动。你不仅不可能知道,而且,具有确定的位里和运动的原子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无意义的。这样一来,测不准原理的意义就清楚了,即量子力学的统计性,我们不能预言微观物理世界的物体的行为,因为我们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