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民与旅游者共享的公共中心_宁波石浦镇中心区城市设计

居民与旅游者共享的公共中心_宁波石浦镇中心区城市设计

居民与旅游者共享的公共中心_宁波石浦镇中心区城市设计
居民与旅游者共享的公共中心_宁波石浦镇中心区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研究 URBAN DESIGN AND STUDIES

居民与旅游者共享的公共中心

—宁波石浦镇中心区城市设计

卢济威 陈泳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10-10-27

摘要/介绍宁波石浦镇中心区城市设计,通过对渔港区的更新改造,挖掘和发挥地段的自然山水资源和渔港产业资源,建构居民与旅游者共享的公共中心,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城镇的功能转型。

关键词/宁波石浦镇 城镇公共中心 城市转型 城市设计

A B S T R A C T / T h e u r b a n r e n e w a l d e s i g n

for Shipu Town central area of Ningbo fully e x p l o r e s a n d u s e s t h e n a t u r a l s c e n e r y resources and the fishing industrial resources. It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public center shared by tourists and townspeople, to stimulate social vitality and promote town’s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Shipu Town of Ningbo, town

public center, urban transformation, urban design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使地处长江三角洲“之”字结构末端的宁波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位于宁波象山半岛的石浦镇是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我国唯一的渔港古城,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集山、城、港、渔、岛、滩,商贸及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重要滨海城镇。随着区域大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进程,石浦镇的空间结构形态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1 城市转型的城市设计—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城市形态变化

渔业资源曾是石浦镇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水产品捕捞量居全国乡镇首位,素有“中国渔业第一镇”之誉。然而,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石浦地区以捕捞业为主体的渔业经营效益明显下滑,大批渔民弃舟登岸,面临着下岗和转业。在区域旅游市场日益成熟的背景下,镇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旅游港口城镇”的总体目标,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取代传统渔业成为未来石浦镇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加强石浦镇作为象山南部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城镇综合职能,高标准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伴随着石浦镇发展战略的调整,城镇的空间结构形态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如何正确把握和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契机,确定其发展定

位,提升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进而推动石浦镇的成功转型,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2 设计目标

把握环境资源是建构城市设计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塑造地区特色的基础。石浦镇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山在城中,城在山上,城港相连,城海相望” ,山、城、港构成了石浦山水城镇空间的3大主题。本设计区域正处于石浦镇老城、新城和渔港的结合处(图1),主要沿渔港中路两侧,北起溪坑路聂耳滨海广场,南至渔丰街,总用地面积约15.61h m 2。基地北侧是明洪武时期遗留下来的石浦老城,依山筑城,古朴的老城墙、古街巷和老建筑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保护完

好;基地西南侧是新城区,与设计区域相连的金山路是集商业、金融和办公等功能的新城区发展主轴;基地的东侧是月牙状的封闭型港湾,这里曾作为渔港,码头林立,众桅千帆,旌旗飘舞,展现了渔港城镇的独特风貌。因此,这里既是整个镇区的区位中心,又是融山、城、港一体的核心景观区,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城镇公共活动中心(图2)。

基地中部,火炉头路南侧的3.78hm 2

土地原为部队营房,迁移后成为镇中心建设市民广场综合体较好的土地资源。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102173)

1 基地区位

但是,渔业作为石浦镇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主导了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形态。整个镇区背山面海,渔港建设沿着现有的地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伸展,造成城镇的线性均质发展,空间布局松散单调,中心聚集度低,缺乏明确的城镇公共活动中心。另外,海与镇区被渔港作业的车行道路所隔离,缺乏亲水观海的休闲步行空间。这些都是原来以一产、二产为主的经济发展对向旅游区转型的空间形态产生的不利影响,制约着

地区环境资源的发挥。

综合分析基地的区位条件和环境特征,结合石浦镇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石浦镇中心区必须高度集约化建设,强调自然山水、老城、新城、渔港、广场、道路和建筑等城市要素三维形态的整合,集中体现和展示石浦镇未来发展方向。因此确立了城市设计目标:建设适应市民公共活动和旅游休闲的山水渔港特色的石浦中心区。未来的中心区力求成为:步行天堂的好环境;民俗庆典的

集聚地;充分观海的好去处;地标鲜明的旅游地;特色强烈的景观场(图3)。

3 构思与策略

3.1 变滨海的渔港作业车道为休闲步行空间

步行活动是人性化城镇特别是旅游城镇的重要体现,人在步行过程中才能充分体验滨水空间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为改变沿海车行道对公共亲水活动的侵占,城市设计首先对区域的道路系统进行调整,将原来为渔港锚泊、装卸服务的渔港中路的部分地段规划为滨海步行休闲道,以此为主骨架建构中心区的公共步行空间系统(图4),它主要由金山路端滨海广场、滨海步行空间、石浦广场和通向古城入口广场的架空步行带等组成,形成从新城滨海区到古城入口广场的连续性的公共步行空间(图5),并

且与石浦镇现有及规划中的公共活动区域整合成一体。但从火炉头路到古城广场区段的渔港路无法取消车行道,为此

将此处结合山体走势,组织架空步行带,形成观海平台(图6),既立体地解决人车的交混,加强了石浦广场与古城旅游核心区的步行连接,又有机地将山体和海水联成一体,丰富了整个滨海区域的空间特征,为人们观赏海景提供了上佳的场所。为保证整个滨海区域的车行通畅和便捷易达,在渔港中路的西侧增加部分平行和垂直的规划道路,有效提高

了中心区域的道路网密度。

3.2 组织市民与旅游者共享的公共空间—石浦广场

成功的滨水改建项目,在赋予滨水优美环境的同时,也必须完善它的功能布局,促成各种城市活动的混合。城市设计利用对原部队营房用地置换而得的3.78h m 2用地,集约化建设市民与旅游者共享的石浦广场(图7、8),使之成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文

化展览及会议培训等多功能交融的滨水公共活动中心。总体布局采用建筑、广

场与商业街三位一体的复合模式,主要

2 环境资源分析

3 总平面

4 道路系统

城市设计与研究 URBAN DESIGN AND STUDIES

由庆典广场、市民活动中心、娱乐休闲中心、商业街(图9)和由原冷库建筑改造利用的渔港博物馆等组成,保证各区域既分又合,相互穿插,相互补充,促进该区域的繁荣。其中庆典广场面海布置,由以“绿眉毛船”为舞台造型的大广场和以小舞台为中心的台阶广场两部分组成,可以举办不同规模的节日庆典、民俗活动、音乐演出和焰火表演等文化活动。广场面海布置逐步升高的大台阶,主要分为高出道路1.3m (保证人的视线可及)和5.5m 两个层面,促进不同类型的观海平台与公共活动的交织,为海滨注入生机和活力,营造欢乐祥和的空间氛围(图10)。

3.3 组织亲水、观海的生活场所

公共空间亲水与观水环境组织是衡量滨海旅游城镇品质的重要内容(图11)。渔港中路的步行化设计为石浦镇中心区提供了连续而开阔的亲水场所,滨

海步行道采用波浪型图案铺地,使人感受到海浪的气息。公共观海空间主要包括台阶式广场、架空亲水步行带、滨水步道及亲水挑台、登山台阶及平台、面海大踏步等,为人们提供多层次、立体的观海场所。其中滨海台阶式平台面海逐级跌落,形成开敞的滨水视野和空间效果,同时周边尽量多地设置柱廊以增加遮阳蔽雨的灰空间,附近安排餐饮、小卖等,让人们舒畅地停留、休闲、眺海(图12)。另外,亲水观海空间力求虚幻多变,室内与室外交渗、开阔与封闭交混、水平与倾斜共存,促使不同城市

功能的立体复合和交叉渗透,激发旅游者与市民的兴趣,吸引更多人在此体验、交流和游玩。

3.4 以观景塔构建滨海标志

海面是滨海城镇中重要的开放空间,为观赏城镇面貌提供了极好的场所,滨海天际线也因而成为城镇中心区的特色景观。考虑到石浦镇独特的山水环境以及与新老城的空间关系,中心区建筑轮廓线注重与原有山体轮廓线的结合,营造尺度宜人、高低错落有致的城镇滨海天际线(图13)。在多方案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没有采用将中心区高层

5 滨海步行空间9 石浦广场商业街内景效果10 石浦广场夜景效果

6 观海平台8 石浦广场剖面

7 石浦广场

11 亲水观水空间分析

车间和架空跨越渔港中路伸向海港的运冰槽。城市设计将建筑内部改造成渔港博物馆,复原渔产品冷冻加工的历史场景,通过其独特工艺做法与流程的展示,传递历史信息,延续地方记忆。架空运冰槽结合钢桁架及立柱等加固措施,改造成空中观景休闲茶廊,将风景如画的港湾和大海尽收眼底(图14)。设计还寻求渔港区原有连接浮箱码头平台的保护和再利用,作为游船码头或作为临水咖啡茶座区,通过注入新功能将其整合到中心区的整体环境中。“绿眉毛船”是当地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一种渔船类型,庆典广场中心大舞台设计结合“绿眉毛船”造型,将船头凸出堤岸面向大海,使人联想起渔汛期千船鸣笛、扬帆启航的壮观景象。此外,在渔港路临港设置“海豚朝宗”的抽象不锈钢雕塑,延续渔村文化传说,并作为新区进入中心区的对景,也为渔港路的标志,强化渔港区独特的环境氛围和空间趣味。 3.6 强化景观特色之二—促进山水建

筑和谐共构

山海相连的自然山水格局是石浦镇最重要的环境特征,城市设计强调人工构筑物与自然山水脉络的整合。为修补原有渔港路对山水环境的切割,对现有滨水地形进行重塑,营造从滨水绿地、

架空亲水步行带到依山建筑的景观空间序列,并通过成组搭配的大树种植与滨水绿化连成一体,使居民和旅游者在开

敞的滨海空间中体验山水相融的秀丽景色。石浦广场的建筑布局东低西高,形成滨海广场向西北侧半岭山山体逐步升高的总体走势。同时,整个滨海区的建筑底部裙房及广场基面大量采用当地出产的石材,体现广场是山势延续的空间

意象,强化山水景观之间的沟通与连续。建筑形态塑造注重传统山地建筑构成元素的再生和发扬,如半岭山上的度假客栈依山就势,采用山地的合院组团式布局,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尺度轻盈宜人,

并运用吊脚楼、悬挑等手段,凸显山地建筑的特色景观。■

建筑物作为城镇地标的做法,而是将滨海标志物布置于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半岭山上,地标采用塔的造型,白天是定位点和观景点,晚上是灯塔。经过从海面、古城区、新城区、东门岛和石浦广场等重点区域的观赏角度分析,滨海标志物设置在标高65~70m 处的山腰上,塔高约36m,在茂密树林掩映下,既突出本身的定向识别作用,又与山体浑然一

体,强化了石浦独特的城镇空间秩序感。3.5 强化景观特色之一—保护渔港产业文化特征

渔港曾是石浦镇日常生产的重要场所,各种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产业设备及生产设施,赋予了这里个性化的产业风貌特征。区域内现存一处用于冰冻加工渔产品的冷库厂房,主要包括用于制冰和冷冻的冰库用房、渔产品加工

12 立体复合的观海空间

13 建筑高度分析

14 架空运冰槽改造示意

运冰通道构筑物立面

剖面大样

钢桁架

玻璃运冰廊混凝土柱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精选 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省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及有关法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是实施《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的具体指导性技术规定,适用于本省县政府所在地镇和设市城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其他工程设施。本导则中的各有关控制技术指标为低限指标,在实施中各地可以适当提高,但不得降低。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应符合技术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技术规定执行。 第三条各类专门性用地项目应符合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导则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欢迎下载

精选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类,必须执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本导则附表(一)执行。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规定范围的,必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改变地块使用性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不得对相邻地块及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2、不得突破原用地开发强度,导致该区环境、质量建设目标失控; 3、不得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如新增大量人流、车流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有序运行; 4、不得擅自侵占城市绿地、市政设施用地和非盈利性的公益设施用地。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欢迎下载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城市设计导则技术标

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规划技术标 二O一四年九月二十日

一、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 城市设计导则规划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定总体格调及分区风貌 城市总体格调是由每个分区的特征所组成的,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是对各分区印象的综合。构成分区的城市意象要素越一致,城市的总体格调就越明显。但局部的反差,也会起到反衬作用,使城市的总体格调更为突出。关键是确定其中的“度”。城市设计导则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明确一个主导的旋律,在保持各功能区各自的特征的同时,取得城市总体意象的和谐。要确定六盘水市的总体格调:优雅宁静还是喧闹繁华?外界对六盘水市的印象是什么?本市市民对城市的描述?他们对哪些城市特征感到自豪?城市的自我意象是什么?要有简洁的文字描述这些特征。随后的具体城市设计原则,都要围绕塑造城市总体格调服务。 在此基础上,对六盘水市各个不同特征区域进行划分,进而对每个特征区的特征进行描述,如老城区与新城区,居民区与行政区,商业区与工业区……不同的街区最好要有明确、清晰的边界,其特征应为多数市民所公认,当地居民应对这些特征感到自豪,确定各区的格调与主题。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目前六盘水市总体城市意象的特征和优缺点。针对现状在考察六盘水市传统城市风貌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六盘水市的城市意象的总体风格。该风格应能反映六盘水市的传统,并具有同其他城市不同的鲜明特征。在这一总体城市特征下,确定城市不同地区的风格:老市区/新市区/行政区/风景区/工业区/保护区/……等的风格和主题。使城市各区在统一的风貌下,具有同其内容和历史相呼应的独特个性。不同街区的人口、边界、广场和公共中心和建筑风格的识别性,对城市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如市政中心、中心商务区等要给予特别重视。确定六盘水市的文化主题:文化主题可以通过城市设计体现在路名、城市家具、城雕、广告等城市各个角落。城市的文脉:六盘水市历史上的布局理念,对现有地形、地貌、水系的空间解释(风水)。新的城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继承。延续传统的建城概念。 2细化分区城市设计导则 2.1、目标 在明确城市城市总体格调与风格,各区格调与风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街区,路段绘出不同城市设计要求,提出每个区主要高度、宽度、绿化、色彩的整体要求。引导制高点及视廊,城市的制高点是城市三维特征最引人注目的要素。城市应在充分理解自然要素的前题下,确定其三度空间的分布(如传统的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老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作者:来源:余姚市政府网站添加日期:11年12月29日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一、前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品的应用无处不在。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源于2008年底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化发展迅猛,“智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和目标。自2009以来,全国掀起以物联网产业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发展热潮,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城市”提升为城市转型发展核心战略。 建设智慧城市,将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智慧城市为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良好契机。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加快城市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要求。 为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宁波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思路和要求及《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二、建设现状 1、政府信息技术核心应用体系初步形成。我市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基本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全市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业务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效率。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f12997756.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研究论文: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研究

71180 艺术理论论文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它是一门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形式。在视觉焦点和特定景观环境下,保证其设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本文对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打造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一、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情况分析 城市是作为市民生活聚集的地方存在的,针对于城市社会中多元化生态的发展状况,是会影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艺术风格的,而这个影响是从多方面产生的。以现代城市的建筑为例,城市的雕塑、色彩和服务设施等,都是表达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而语言表现形式。他们能够彰显出一个城市的特点以及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是作为城市形式的载体存在的,现代城市形式载体即城市公共景观形象,它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价

值。游客们去不同的国家旅游无非就去到这个国家的某个城市进行观光,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景观特征等。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可以向游客表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使游客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实现艺术景观创新的理念。 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景观设计与社会时代和发展不符,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而有一部分的景观建设不够细致,设计方案缺少城市地区文化特点,使整个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市民也不能感受到景观的亲切感,继而城市的审美度也大幅度降低,与城市景观建设的最初目标相违背。基于此,我们对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规划性,体现其艺术性与公共性,但是不能绝对的将艺术性和公共性混为一谈,景观设计者应该对其侧重点进行比对,在对艺术审美价值进行高度赋予的同时,尽可能的去表现其景观设计的公共艺术内涵,从而使两者形成一种和谐和协调的状态。对于比较粗糙的景观建设一定要从各个方面细致起来,与当地城市文化进行结合,打造出符合该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使市民能够充分对该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进行审美与享受。 二、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介绍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

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为促进提高城市规划编制质量,加强城市地区的整体筹划,提升城市品位和特色,规 范各类城市设计的技术要求和编制管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本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单项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县城所在地镇的有关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参照执行。 3、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满足使用者要求,从使用者角度,满足其基本需求及认知、审美需求,促进公共资源的公平使用,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规划地段及周边的基本状况,尊重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 经济可行。加强经济可行性评估或测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有利于落实节能减排和集约发展的基本原则。

有利实施。考虑多元化实施主体的特点,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充分衔接,满足实施和管理的要求。 4、城市设计的内容与作用 4.1 城市设计的层次和内容 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与优化为目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经济 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城市设计分为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的城市设计。 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城市功能、用地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体现城市设计的内涵,并在城市景观设计、风貌特色塑造等方面重点表达城市设计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以及根据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划定的其他重要地区、地段、节点,从城市(整体)角度单独进行的深化设计。 4.2 城市设计的组织方式

中共宁波市委_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2010年9月17日) 为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把为深宁波现在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特作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一、 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现代化社会智慧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宁波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国际抗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追性,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 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决策部署,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曾经建筑学家汉宝德说过,“一座具有人性的公共建筑,要想让来访的市民们感受到亲切,感受到自己被热心接纳,就不能具有丝毫的高高在上的高姿态,让到来者感到内心压抑,亦或是让路过的市民们产生出被抗拒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在城市中,一道道靓丽的景观就像是一颗颗星星被洒落在宽广的大地上,而这些看似不精心的环境摆设,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城市景观规划理念。而本文就是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进行研究,从而探讨设计师如何让自然环境与设计理念契合起来。 一、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状况分析 我们都知道,城市是市民生活聚集的地方,而城市社会中发展的多元化生态状况,是会从多个层面上影响到现代城市公共景观形象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比如:现代城市的建筑,现代城市的色彩,现代城市的雕塑,现代城市的服务设施等,可以说现代城市公共景观形象具有的语言形式十分丰富所愿,不但可以体现出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与风格,并且也推动了新时期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可以说城市公共景观形象不但是现代城市的形式载体,也是现代城市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人们去一个国家旅行是为了观赏这个地方的独特的文化景观与了解与众不同的地区文化特色与景观特征,并且汲取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达到拓展视野的目的,实现融合中的创新目的。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依然存在着与现代社会不协调的音符,例如城市公共景观缺少科学性的规划,为了提升自己城市的声誉与品位,动用重金来兴建自身的“面子工程”,部分城市的景观建设地较为粗糙,许多景观设计方案雷同,缺少地区特色与创新,而这种无视地区环境特征的设计方式让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相似度较高,纵观艺术风格都缺少个性,难以与城市承载的文化特征相协调,很容易会造成自然景观不自然,市民

城市设计-导则

石家庄北部新区经开园金山片区城市设计 导则 附件一:报告书 附件二:设计缩图 附件三:城市设计图则

附件一:报告书

附件二:设计缩图

附件三:城市设计图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第三章城市设计要素 第四章控制规定 第五章实施措施 第六章附则 附件一:城市设计报告书 附件二:设计缩图 附件三:城市设计图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搞好金山片区作为城市窗口的开发和城市形象的有序建设,各项设施的配套,特编制本导则。 第二条城市设计依据 1.2.1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1.2.2 《石家庄北部城区分区规划》 1.2.3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2.4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金山片区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文本》 1.2.5 《石家庄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8年) 第三条设计目标 1.3.1 金山片区是以高科技产生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区,应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区,体现生活环境高村准、城市建设高起点、工业企业高效益、生态环境高质量。 1.3.2 在形象上创造能够代表直辖市地位的窗口城市景观,满足人们对直辖市新形象的追求。 1.3.3 在管理上满足对该地区整体形象控制的要求,为土地开发利用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1.3.4 在功能上保证配套设施的合理布置和用地规模,满足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 第四条设计原则 1.4.1 整体性原则 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必须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保证城市的整体性是城市设计的第一原则。 1.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创造符合人的尺度的空间环境,以丰富、细致的设计和优美的环境体现人是空间活动的主角这一基本原则。 1.4.3 弹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能够为管理提供充分的余地来调整以适应规划范围内发生的新情况,从而使整体要求的实现成为可能,真正为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 1.4.4 先进性原则 必须体现最先进的建设技术和开发经济,整体的发展模式应具有超前性,保证在设计的时效内不落后。 1.4.5 远近期结合原则 保证在较短的时期内实施与整体控制之间的合理衔接,并逐步实现和达到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 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被人们誉为城市生活的“起居室”和“客厅”,目的是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生态和景观意义的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组织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文化、游憩的职能;改善交通、便利运输,并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而在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研究更是举足轻重。 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主要面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供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社会,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100多年,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是不同于西方的公共空间的,我国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以线型的街道为主,而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较为缺乏,人们仅在庙的前庭举办庙会或者节庆等公共活动,同时,在交通便利

的码头和桥头等地形成公共开放的集市,但这几类公共开放空间并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公共空间理念传入我国,我国对公共空间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从1949年到1987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动荡阶段、停滞阶段和再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处于恢复阶段,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中小城市纷纷进行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也步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接着到“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到“文革”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但是局部的一些新的公共空间的建设还在进行和发展中。进入21世纪,城市慢慢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一个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其形态和构架代表不同城市的品位和特点,其设计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特色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富有神韵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增添了城市的魅力。第一,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市民的爱市意识往往因为城市公共空间而增强。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一个重要场所。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战略原则需要被贯彻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当中,建设者需要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和使用功能,保护建设地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化空间的生态,打造一个健康的城市。第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周边地区的房产和土地资源的价值,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对整个城市来说,多创造一点公共开放空间就等于多增加一点投资,从而使城市建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从广义上,城市公共空间可被划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建筑环境空间三种类型。其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满足交通需求,恢复街道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的景色。其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广场可以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休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类型。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

《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33011 课程名称:景观雕塑设计 总学时数:60学时 实验或上机学时:36学时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 基础造型、公共艺术媒介、雕塑技法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专业课程,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必修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景观雕塑在环境中应选择合适的材质和尺度,特别是城市雕塑所选用的基本材质与施工的周期以及各种材质在加工应用过程中的施工工艺与技术研究。进而在公共艺术中对城市雕塑的应用有一个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景观雕塑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进而把该方面的知识能够合理和准确地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项目中。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1.景观雕塑综述 2.景观雕塑的特征与分类 3.景观雕塑的选题与选址 4.景观雕塑的艺术构思 5.景观雕塑的基座设计 6.景观雕塑的总平面设计 7.景观雕塑的材质 8.景观雕塑设计的原则 9.景观雕塑实例分析 10.景观雕塑模型制作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景观雕塑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创作的步骤与过程,掌握景观雕塑的创作思维方法,能够根据公共艺术设计的具体的要求,从文化、环境特点、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来定位雕塑作品的内容、形势,从而进行设计创作,其中也包括雕塑尺度、内容与建筑环境等关系的研究。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景观雕塑的种类;景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雕塑的创作思维方法;景观雕塑模型制作应用技术;景观雕塑的设计及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景观雕塑的创作思维方法;景观雕塑的设计及制作过程。 5.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设计陈述。 作业:课堂测验,课题训练。 实验:课程实验。 课外教学:参观,调研。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温洋.《公共雕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2] 张燕根.《装饰雕塑》.广西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19-06-13T11:41:26.97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作者:王洪涛 [导读] 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建设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但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提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水平。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引言: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城市人们的精神面貌。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包括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带给城市人们极佳的精神享受。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绿地等场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多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开展各种公共活动,增强了人们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了城市与公共空间的特性,多存在城市中的各个建筑之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让人们享受到多种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最大化发挥城市的功能,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了景观学知识,人们以基本的景观内容为依据,在城市的特定空间内,从全方位的角度对涉及到景观的各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对公园等景观比例进行设计,如:杭州洗后带状林荫公园长度近700米,快度在40米左右,完善了景观空间。设计人员遵循保护景观的理念,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为景观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与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相融合,成为一体。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更多注重提升景观的高端感,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将景观完美展现出来。但在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过于追求豪华景观的设计,忽视了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比如一些城市中的绿地完全成为了观赏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开始阶段,出发点就偏离了景观自身的特性,与城市结合度不够,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如:21世纪初北京绿化带面积原先大于300平方千米,设计施工完成后变为100平方千米,面积大大缩小。 (二)原有景观遭到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原有景观,一些文化古迹消失,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城市中的古树也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被砍伐,城市高楼越建越多,公共空间景观均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设计,缺乏城市个性化特点,使得城市自身生命力不足。城市中的原有景观、文化遗产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对于探究城市自身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原有景观又能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出现雷同化现象,不利于城市的多样化发展[1]。 (三)植物引进及草坪设计不规范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水平,人们通常采用引进植物等方法,让城市空气变得清新,调和城市空气温湿度,降低温室效应等的不良影响,但在植物引进以及草坪设计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比例对植物以及草坪进行调配。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特点,盲目引进植物品种,多数植物难以存活,出现经济损失问题。在草坪设计面也缺乏更多考虑,为了保证草坪的正常景观效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维护,并且草坪对水源的需求较大,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草坪在调节城市温湿度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使用价值不高,纯粹增加草坪的面积,而不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长期发展[2]。 (四)重模仿轻创新 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中多出现模仿化现象,比如模仿欧洲的建筑景观。在向人们展示景观过程中多强调欧式风情,运用这种方法让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高端品位。其实,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引进外来景观元素是合理的做法,但若是过于引进,以致失去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对城市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3]。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市与人、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在城市化发展中,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使得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持在均衡的状态。城市中的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并不具备再生的特点,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改善。如:上海化学工业园每日可净化2万多立方米废水,其间有20多平方百米的净化湿地,近500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心由观景码头、景窗等组成,与湿地相配合的有木栈道,道路长度为2公里。该景观系统可循环利用。这样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多重特性,既能展现生态美,又融合了历史特色,并具有现代城市的气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先进发展理念,真正实现城市的长期高效发展。 (二)景观整体设计与协调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活动中,可凭据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种类、结构构成等元素进行综合设计。对此,需要设计人员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景观的设计风格,同时兼顾个别景观的设计效果促使城市空间景观在整体与部分方面达成统一。设计人员应追求景观的和谐美,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成为一体,并注重使其具有动态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不可全部模仿外来风格。空间景观设计要全面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对人、环境等关系进行协调,将城市的长期发展作为目标,总体上为人们提供良性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城市空间景观中加入文化、美学等知识,能够增强景观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备综合美,并合理实现公共空间景观的多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 公共艺术景观除强调它的公共性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以外,在价值上,还尊重不用的文化差异,体现出多元丰富的特征,打破了传 统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视觉上的审美,还强调了趣味上的“正面性”,功能上的“纪念性”等特征,在作品形态上,也体现出多样 性的特点。 (一)是让艺术作品走向公共空间 走出美术馆,走出工作室,让个人的“架上”作品走进公共空间,成为让公众共享的艺术。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流程,使艺术成为真正公众艺术。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有时候只要是一个好的创意,就会吸引众多艺术家和公众来积极参 与的。 (二)走向生活的艺术 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协调不仅仅是视觉审美上的协调,也是与这个生活环境的协调一致。在早期,艺术的出现被看作是高雅的艺术、 富人的天堂,公共艺术的产生使艺术从工作室、展览馆走向大众。 一方面,它的表现越来越贴近生活,充满平常生活的情趣;另一方面,他所用材料也更加平常和廉价,表现的内容充满了生活的幽默感。 在法国巴黎的5月、10月,很多艺术家会集中开放自己的画室,供 人们参观欣赏,很多艺术家都利用了廉价的材料,表现的十分有个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三)以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的形式出现 以这种面貌出现,为它们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这也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常见方式,具有雕塑的形态,又丰富了原来意义上的 内涵。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家、规划师精心

布置的,公共艺术几乎都不会以一种孤立状态存在于环境中,通常 都是与周围环境组合在一起。公共艺术以视觉要素的形式出现,一 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对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斯图 加特,它是一座山城,地形有很大的起伏,因此道路上的雕塑也可 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些雕塑造型的顶部具有一定的识别性。 (四)壁画与玻璃艺术 壁画可以说是艺术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最早形式。在欧洲,建筑壁画应该是艺术走向公共空间的第一步,很多国家都有过推动 自己的公共艺术的政策,例如,在法国,为了不拆毁旧的建筑,艺 术家在这些建筑立面上进行绘画,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也 提升了整个城市的艺术品形象和品味。在国外很多城市街头,都能 够看到很多这种描绘生活的写意艺术,使人感到欣喜、惊讶和浪漫。 (五)在时间上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 随着公共空间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艺术家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所以作品的坚固与地点的固定越来越不受艺术家 的喜爱。公共艺术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相对于传统雕塑的'永久 性更具有灵活性,它们只存在于某个时间段和地点。例如法国巴黎 一件被冰冻住的衣服,冰慢慢融化,好像在传达着:我们终于可以 在某个困境中挣扎出来,可是要慢慢等待,这决定于周围的环境, 好像自己无能为力,这个等待的过程就实现了艺术家的观念。如果 去欧洲旅行,也会看到很多很好的街头艺术,它的表现给人们带来 了生机和乐趣。 (一)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 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用、普遍适应的艺术,它是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的。 (二)公共艺术应引入社会学 公共艺术景观强调了公共性,是与社会、公众、空间相互作用实现的,它的方法和观念首先是社会学的,其次才是艺术学的,只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