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案二 (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案二 (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案二 (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案二 (1)

M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案(二)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图,说明经纬线的概念、特点。

2、学会阅读经纬线图,理解经纬度的划分、表示、写法、变化规律及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能说明东西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并进行判断。

学习重点

1、描述经纬线的特点。

2、运用经纬线图判断经纬度及书写。

3、能判断东西和南北半球。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材料“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大地震,震中位置31°N,103.5°E……”,师设计问题:材料中“31°N,103.5°E”是什么意思呢?生自由回答:……(应该是答不上来,如有个别同学回答正确,则极力表扬),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重要用途,通过生动事例增加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轻松学习从这里开始)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5页“纬线和经线”图文部分(注意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哟!)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注意圈划知识点

步骤①生通读课本第5页内容②探究思考问题(圈划)

③生交流,在图中地球仪中辨认明确

④反馈:提问“学困生”,表扬鼓励,明确要点,生完成要点圈划

⑤生读3遍熟悉要点⑥合作学习,互查互问

⑦师展示经纬仪,提问反馈明确,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概念,多媒体“转动的地球(突出经纬网的主体)”,定格进行抽象化,师指图再提问明确所探究的知识点。

探究思考:

1、地轴是指。实际上它是(存在、不存在)的。

2、北极是指,南极是指。

3、纬线指:;是最大的纬线圈。

4、经线指:。

5、地球表面有真的经线和纬线吗?

巩固训练:

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

步骤:生读图思考——判断——同桌或前后位之间交流——明确

师在学生积极举手的情况下,选“学困生”答此题,并及时给予表扬

讲解图2是在观察图1中间赤道附近的纬线得到的形状,图4是在观察图3中间赤道附近的经线得到的形状,有利于学生理解。

6、图1中画出的线AB、C是经线还是纬线?图2中画出的线是经线还是纬线?

图1 图2

7、图3中画出的线AB是经线还是纬线?图4中画出的线是经线还是纬线?

图3 图4

(过渡)经纬线有三大特点,我们看谁能最快得出正确结论,请同学们完成第8小题

步骤:①生独立观察思考②交流讨论探究结果,师加入讨论以指导学生

③提问明确,此题有难度,可安排中等生回答,优秀生补充或订正让其体验自豪感,

8、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探究:经纬线的三个特点

所有纬线的形状都是(圆或半圆);纬线圈的长度(相等或不相等),最长,向两极逐渐变,最后变成一点;纬线都指示方向。

所有经线的形状都是(圆或半圆);经线的长度(相等或不相等)经线都指示方向。

(温馨提示:利用概念分析特点,把结论记在课本上,学习起来最方便!)

(过渡)知识的巩固非常重要,请同学们完成第9、10小题

要求:教师提问,指生回答形状、长度时要求全体学生看老师手中的经纬仪,师同步比画经线或把用铁丝做的经线拿下来生观察,以便学生获取更直观的形象;提问经纬线指示方向时,师用手指经纬仪帮助学生理解。

9、读一读,合作互查

10、判断:上面第6小题图1中A在B的方向上,图2中A在B的方向上。

第7小题图3中A在B的方向上,图4中A在B的方向上。

(过渡)在地球仪上能画出多少条纬线呢?请同学们完成第11小题

11、读课本第5页探究,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条经线和纬线。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分别叫做。

(过渡)经纬度又是如何划分的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学习活动二:经纬度的划分

(一)纬度的划分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6页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思考:

步骤: ①独立思考②交流讨论合作学习③反馈:自由发言,师生补充明确,在解释南纬、北纬各90°时运用经纬仪帮助学生理解。④生读一读

1、赤道是地球仪上的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用“”作代号,北纬、南纬各°,北极点的纬度为,南极点的纬度为。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纬度的简单写法:

步骤:①师示范一个写法及读法,②生独立思考完成③交流讨论④反馈明确:投影学生作品

2、北纬30°用代号表示:,读作:;南纬90°用代号表示:,读作:;赤道的纬度写作,读作:。

(过渡)赤道是地球上一条非常重要的纬线,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特点:

方法:师生一起回顾明确,师讲解:南北半球的划分

3、赤道是地球上最的纬线,长约。赤道与两极的距离(相等或不相等),赤道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半球,赤道以南是半球。

4、探究发现规律:纬度数由赤道向北逐渐变大到90°,向北增大的纬度为(南纬或北纬),纬度数由赤道向南逐渐增大到90°,向南增大的纬度为。北纬都在半球上,南纬都在半球上。(步骤:观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反馈明确——课本笔记)

5、知识补充: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的纬度范围0°——30°之间;

中纬度的纬度范围30°——60°之间;

高纬度的纬度范围60°——90°之间。

(师讲生听做笔记;师指导理解:纬度范围是0到90度,三等分也就是90÷3,低纬度范围和考试成绩中的低分数一样是0—30°,高纬度范围和考试成绩中的高分数一样是60°到90°之间;师说一个纬度数生抢答加深理解。)

巩固训练:

6、请同学们把通过学习探究“学习活动二”得到的知识(从课本中划下来的和笔记的内容)读一读

7、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选择题

B ①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 )

A. 赤道

B.北极

C. 66.5°S

D. 23.5°N

②下列关于纬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长度不相等

B 指示南北方向

C 除南北两极外形状都是圆

③纬度划分的起始线是( )

A 赤道

B 南极

C 北极 D23.5°S

④南极点的纬度是( )

A. 90°N

B. 0°

C. 90°S

D. 90°

⑤下列纬线位于北半球上的是( )

A. 0°纬线

B. 40°N

C. 20°S

D. 66.5°S

8、读右上图回答:

A 点的纬度是,C 点的纬度是。

B 点在A 点的方向上。

9、读右图回答:

A 点的纬度。C 点的纬度。

A 点在

B 点的方向上。A 点在半球上,在(低中高)纬度。

10、选做题读右图回答:

A 点的纬度。A 点在半球上,在(低中高)纬度。

学法指导:6小题可以自我巩固;也可以互相提问发现疏漏错处,落实重点突破。

做7、8、9小题要求: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反馈明确;反馈过程中:生抢答,生解释选择的理由。 不会的师解释。再巩固:生把不会内容 读、思、议。

(过渡)经度又是如何划分的呢?请同学们探究第1、2小题

(二)经度的划分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6页“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图1.8“格林尼治0°经线”回答: 步骤: ①独立思考②交流讨论合作学习③反馈:自由发言,师生补充明确,在解释东经、西经各180°时运用经纬仪帮助学生理解。④生读一读

小制作:⑤师指导学生用一张横格纸,横向使用,利用其己有的横线做经线,选中间一条竖线为0°经线,然后间隔20°标记一条,向东标记到180°,再向西标记到180°,最后把纸卷起要求180°经线重合在一起。

1、我们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叫做。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6页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探究思考:

2、0°经线又叫,它是经度划分的起始线, 0°经线以为东经,用“”表示,0°经线以西为,用“”表示。 0°经线向东、向西各°。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纬度的简单写法与读法:

步骤:①师示范一个写法及读法,②生独立思考完成3小题③交流讨论④反馈明确:投影学生作品

3、“西经20度”用符号表示为,读作“西经20度”。“东经160度”用符号表示为,读作“东经160度”。“0度”用符号表示为,读作“零度”。“180度”用符号表示为,读作“180度”。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还有那些的特点规律,请同学们完成4小题:

观察图1.10找特点和规律,完成4小题(方法:观察——思考——交流—明确笔记)

4、除0°、180°经线各有一条外,其他数字相同的经线都有条。度数向东增大的为,度数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巩固练习

学法指导:5小题可以自我巩固,也可以同桌、前后位同学间互相提问。做6、7、8小题要求: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反馈明确;反馈过程中:生抢答,生解释选择的理由, 不会的师解释。再巩固:生把不会内容读、思、议。

5、把圈划和笔记的重要内容读一读

定义:在图上能辩认出即可

特点 形状:半圆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会判断) 经线 定义:在图上能辩认出即可 特点

形状:圆 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变短最后成一点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会判断) 纬线 6、图3中A 点的经度为C 点的经度为。

图3 图4 图5

7、图4中,A 点的经度是 ,C 点的经度是。

8、图5中A 点的经度为,C 点的经度为。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7页图1.13完成下题

9、从向东到属于东半球。

(过渡)经度又是怎样划分半球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7页图1.13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步骤:读——思——议——反馈明确——巩固

说明:巩固包括:读 、互想提问、一生说经度一生判断半球练习、小制作中标出东半球的范围 方法:师用自制经线(两个半圆状铁丝)演示,生观察得出结论 读一读、练一练

经线圈:两条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计算方法:两条经线的经度之和

等于°,一个是东经,另一个是 ;0°与180°组成一个经线圈)

巩固训练:

10、右图中A 点的经度。

A 点在东、西两半球中的半球上,与A 点所在经线可以组成

一个经线圈的另外一条经线的度数是。

课堂总结

(生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经纬线 经纬度 B 经度 起始线:本初子午线0°

东经、西经:

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

西为西经(会判断、书写、会读),

度数范围0°—180°

东半球、西半球:

东半球范围: 从20°W 向东到160°E (会判

断)

经线圈: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

大圆圈,计算方法:两条经线的经

度之和等于 °,一个是东经,

另一个是 ;0°与180°组成

一个经线圈

纬起始线:赤道

南纬、北纬:

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

南纬(会判断、书写、会读),度

数范围0°—90° 南半球、北半球: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 2 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 .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 .什么是地球仪? 4 .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 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 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 .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一一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 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 与纬 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 ?经线 (1)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O °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 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 °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2018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天地球和地球仪二暑假作业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二) 与13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A. 50° E B. 130° W C. 50° W D. 180°E J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与130吒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F经线的经度是刃其特点是经度木助ISO% —条罡西经度数,另一条罡东经度数, [ I I 王知识必备 _ 一、纬线和纬度 1 .赤道与纬线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_________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___ , 纬线指示_______ 方向。 2?纬度的划分 赤道的纬度为_______ ,是纬度的起始点。从赤道向北向南各为90°,称为_______ 禾廿___ ,分另U用_____ 禾廿_______ 表示。 3.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人们规定,全球_____________ 为低纬度地区, _________ 为中纬度地区,________ 为高 纬度地区。 4. 南北半球的划分 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______________ ,赤道以南 为________ 。因此赤道也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经线和经度 1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 ____________ 线,也叫___________ 线。经线指示_________ 方向。 2?经度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_________ ,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向西各分________ ,称为东 经和西经,分别用“ ________ ”和“ _______ ”表示。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 就把它叫作________ 经线。 3. 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即从 20°W向东到0°经线,继续向东再到160°E为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80°经线,继续向西再到160°E为西半球。 三、利用经纬网定位 1. 经纬网的概念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 ____________ 。 2. 经纬网的应用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位: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某条__________ 的交 点。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依据纬度可以确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位;经线指示东西方向,依 据经度可以确定___________ 方位。 (3 )其他:禾U用经纬网定位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地球和地球仪练习题

地球和地球仪练习题 1.180°经线以东是:()A东经B西经 C 北纬D南纬 2.与“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一诗句最相吻合的地点是: A南极点B北极点C赤道D本次初子午线 3.一个经线圈是由多少条经线组成的:()A一条B二条C三条D四条 4.本初子午线是指:()A 0°经线B 180°经线 C 0°纬线D 20°W经线 4.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以下哪组经线圈()A 180°经线和0°经线 B 20°E和160°W C 20°W 和160°E D 90°E和90°W 5.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是()A本初子午线B子午线C 0°经线D赤道 6.有关纬线和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纬线长度相等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纬度的标度范围是0°~180°D.北极的纬度是90°S 7.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0度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B.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小C.纬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指示东西方向D.所有经线都不相交 8.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向右前方跨一步,则他前进的方向是() A.东北方 B.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9.关于甲地(西经15°W,23°N)的判断,正确的是() A.位于两半球 B.位于南半球 C.位于北温带 D.有阳光直射现象 10.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阳光直射现象,以北为温带,则该点的地理位置是()A.23.5°N,160°E B. 66.5°N,160°E C.23.5°S,180° D. 23.5°N,20°W 11.某地的东面是西半球,西面是东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该地的经纬度是()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 C西经20°,纬度0°D东经180°,纬度0° 12.地球的形状是:()A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B皮球似的正球体C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天圆地方 13.下列地点中,其位置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A.165°E,20°N B.21°W,5°N C.15°W,25°S D.15°W,25°N 14.下列关于经纬度和经纬线的说法,不正确的说法是:()A每一根纬线都是和赤道平行的圆B北纬90°就是北极点C每一根经线都是连接两极的大圆圈D赤道的纬度是0°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①北纬90°为北极②南纬90°为南极③0°纬线就是本初子午线④0°经线就是赤道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6.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该点的经纬度位置是()A.西经2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C.经度180°,纬度90°D.经度0°,纬度90° 17.在地球仪上,经度30°、纬度0°的地方一共有()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18.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个经线的经度是() A.东经64°B.西经64°C.西经116°D.0°19.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有()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C.纬度越高,纬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使用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 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案 设计:王舟成审阅:陶 照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插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组成及用途。 学习重难点: 1、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2、地球仪的用途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轻松学习从这里开始) (1)、请同学们读课本第4-6页“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相关文字探究思考:地球是一 个 。 (2)、读图B探究思考: 过程①古代人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认识世界,认为地球形状是; 过程②人类活动范围变广、视野扩大,大地不是平的,认为地球形状是 过程③人类根据太阳、月亮形状,推测地球形状是 过程④通过葡萄牙航海家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过程⑤20世纪,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完成课本第4页探索活动活动 推测的结论: (4)、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最大周长约。(温馨提示:划下来更有利于你掌握知识,还有一定要注意区分单位哟) 学习活动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5)、读教材及图D,总结地球仪的概念是:仿照地球,并且按照一定的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6)、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和表示地理事物。(7)、地球仪上有“一轴两极”“一轴”是,它是为了研究地球

自转而假想的,实际上并不存 在。“两极”是和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地球是 个球体。 2、你能否想出简单的办法看到 地球的全貌? 三、当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 球体的说法的是() A 站在海边看轮船迎面驶来, 先看到桅杆或烟囱,后见到船 身。 B 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 大。 C 飞机越飞越高,最后看不见 而消失。 D 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 为圆形。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 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 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能证实 () A.“天圆地方” B.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 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5、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 6、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 7、下列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图,说明经纬线的概念、特点 2、学会阅读经纬线图,理解经纬度的划分、表示、写法、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1、描述经纬线的特点。 2、运用经纬线图判断经纬度及书写。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8-9页“纬线和经线”图文部分 探究思考: (1)地轴是指。实际上它是(存在、不存在)的。 (2)北极是指,南极是指: (3)纬线指:;是最大的纬线圈 (4)经线指:。(5)地球表面有真的经线和纬纬线吗?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与知识点解析汇报

文档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W°20)13 1514E160和°()经线()纬线二、知识点解析 文档

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形状无关。(2)地球的大小A 答案:下面是一组数据。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 文档

文档

想轴。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总是成66.5°角。②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3【例基础知识点三、纬线和纬度】下列关于纬度的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A.从赤道开始,向北是北纬,向南是南纬(1)赤道 N”表示B.北纬用“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S”表示,南纬用“.从赤道开始,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谈重点: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及其范围C °D 人们规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的纬度是0”的英语单词“north”解析:北纬的符号是 2()纬线的定义“N,这来源于“北”,这来源于“南”的英语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南纬的符号是“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S 3()纬线的特点south”的第一个字母。“B ①形状: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极点除外)。答案:②长度:纬线有长有短,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两极收缩成一点。③指示方向:所有的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度的划分4(在地球仪上纬线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注了不同的度数,叫 文档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初中一年级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初中一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 教学方法建议]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新人教版

1.1 地球和地球仪(1)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1)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了解地球仪基本构造 重点 难点 地球形状和大小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复备导学利用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读学1.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__千米。 3.地轴是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是________,北极__________。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_________。 研学1.读图1.1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 大陆南端的________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 穿过______ 洋 ,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2. 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 _____ → ______ → _____ → ______船队环球航行→___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为什么?(参照图1.3) 4.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 5.请说出在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城市、陆地、海洋等地球事物。

展学各小组展示研学结果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1.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_____ → ______ → _____→ ______船队环 球航行→_____ 形状____________ 平均半径____________ 2.地球和地球仪大小最大周长__________ 表面积____________ 地球仪:______ 的模型 检学1.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C.太阳、月亮是球体的,所以地球也是球体的。 D.直到有了地球卫星照片,人们才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 2.我们看远方驶来的船出现的过程是( ) A.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B.先看到船身,后看到船帆 C.同时看到 D.以上说法都错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D.地球是一个圆的 4.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 B.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地理事物 C.地球仪能真实的反映地球形状 D.地球仪是地球模型 5.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6. 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纬线都是圆 B、纬度最大是180° C、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圆 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变大 8.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思维导图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 万(4)5.1 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知识点解析 (1 例题解析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 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个两极稍扁、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 知;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辨误区: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平均半径不是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A.地球仪上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解析: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的模型,有很多种类,有关于地形的,有关于政区的,在绘有世界政区图的地球仪上,有表示国家的符号和名称。 答案:D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学生2 美丽的。学生3 圆形的。学生4 球形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 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

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 编号:gswhdlbx—003 文华高中高二地理区域地理 《地球与地球仪》导学案 班级组名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应用 重点难点 1、掌握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应用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图示法 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4.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两半球(如下图)。

三、经线及经度: 1.经线(亦称子午线):在地球仪上,连接______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2.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____方向;所有经线长度____;形状均为____。 3.经度的划分:由经线向东至经线为东经度,东经度的数值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度数值;由经线向西至经线为西经度,西经度的数值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度数值。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经线向东至东经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经线向西至东经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四、经纬网及意义: 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利用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 难点解析: 1.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度、纬度的划分 国际上规定,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定为0°经线(亦称本初子午线),其它经线的度数皆以0°经线为 起点来确定。如右图:M所在经线的度数是如何确定的呢? M所在经线与地轴构成一个平面,该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和地轴 构成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两面角α,α≤180°),即为M所在经线 的度数。若两面角α为90°,则M所在经线的度数为90°。由于M 所在经线位于本初子午线以东,故M所在经线命名为东经90°经线 (90°E);如果M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以西,则为西经(W)。 纬度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国际上规定,把赤道定为0°纬线,其它纬线的度数皆以赤道为起点来确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