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一元二次不等式中职教案

(完整word版)一元二次不等式中职教案

(完整word版)一元二次不等式中职教案
(完整word版)一元二次不等式中职教案

《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个交点0

4

2<

-

=

?ac

b时,图像与x轴有________个交点。

二、情境引入(3分钟)(问题)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在一个弯道上相遇,弯

道限制车速在40km/h以内,由于突发情况,两车相撞了,

交警在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接近但未超过12m,乙四的

刹车距离刚刚超过10m,又知这两辆汽车的刹车距s(m)与车

速x(km/h),之间分别有以下函数关系:x

x

S1.0

01

.02+

=

甲,

x

x

S05

.0

005

.02+

=

,谁的车速超过了40km/h,谁就违章

了。试问:哪一辆车违章行驶了?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得出两个不等式12

1.0

01

.02≤

+x

x、

10

05

.0

005

.02>

+x

x,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抛出问题:

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学生讨论交流

得出两个不等

12

1.0

01

.02≤

+x

x

10

05

.0

005

.02>

+x

x

利用问题导

入,引发学生

探究的兴趣

三、探究新知(22分钟)(一)任务导学:(8分钟)

(1)观察二次函数3

2

2-

+

=x

x

y的

图像,思考下列问题:

①当0

=

y即0

3

2

2=

-

+x

x时x

的值为_________,二次函数3

2

2-

+

=x

x

y的图像与x轴的

交点的横坐标是_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二次函数

3

2

2-

+

=x

x

y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________一元

二次方程的解。

②在A、B、C、D、E、F 6个点中,纵坐标y大于0 的

点是________,在x轴____方。即当0

>

y时,图像在x轴

_____方,此时x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此时3

2

2-

+x

x

____0。则0

3

2

2>

-

+x

x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二次函数)0

(

2>

+

+

=a

c

bx

ax

y的图像

在x轴_____方部分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0

(0

2>

>

+

+a

c

bx

ax的解集。

③在A、B、C、D、E、F 6个点中纵坐标y小于0的点是

_______,在x轴_____方。

即当0

<

y时,图像在x轴____方,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3

2

2-

+x

x____0。所以

任务以导学案

的形式分发给

学生。

将大的问题分

解成一个个小

问题引导学生

探究,学生小

组讨论,完成

导学案上相应

任务。

教师行间巡

视,解答学生

的个别问题,

发现学生出现

的共同问题,

以便后面重点

讲解。

任务(3)表格(见下页):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所选用的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材。《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出自该教材第二章不等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蕴藏着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现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的热点,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初中学生来说更加严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进一步提升,所以要更加注重其抽象思维的训练,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确定为: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会解一次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2.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辩证的世界观.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目标,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在发现与探索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同时以观察法为主的合作交流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含答案(1)

课时作业17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课堂训练 1.不等式(1-|x |)(1+x )>0的解集为( ) A .{x |x <1} B .{x |x <-1} C .{x |-10 , 或? ?? ?? x <0且x ≠-1 1+x 1+x >0 . 即0≤x <1或x <0且x ≠-1.∴x <1且x ≠-1,故选D. 2.如果方程x 2+(m -1)x +m 2-2=0的两个实根一个小于-1,另一个大于1,那么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 B .(-2,0) C .(-2,1) D .(0,1) 【答案】 D 【解析】 令f (x )=x 2+(m -1)x +m 2-2, 则? ???? f 1<0 f -1<0 ,∴? ???? m 2 +m -2<0m 2 -m <0,∴00在R 上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0,8) 【解析】 不等式x 2-ax +2a >0在R 上恒成立,即Δ=(-a )2 -8a <0,∴0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逐步形成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吻合。本节课正是基于上述理念,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实现知识的重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二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本节主要内容是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能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节共分三个课时,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课题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除了让学生探究并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外,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等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开始接触不等式,并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预习与课上探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等价转化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界定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策略——执行策略——结果评价) 【课前准备】 教具:“几何画板”及PPT课件. 粉笔:用于板书示范.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新蔡县孙召镇初级中学周长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这次活动,并希望得到您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我要说的内容有以下五点:1、说教材,2、说目标,3、说教学方法;4、说教学程序;5、说评价。下面分别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学习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3、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迁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合作交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合作、探索、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交流、类比归纳,最后抽象所学知识。 3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展示交流。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是考查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一个实际问题;问题(2):是考查黄金分割点的问题;问题(3):是考查增长率的问题。通过三个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方程: (1)x(x+10)=900 (2)x2=1·(1-x) (3)5(1+x)2=7.2 此方程的建立为下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问题中所列的三个方程 (1)x(x+10)=900,即x2+90x=900 (2)x2=1-x (3)5(1+x)2=7.2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类比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归纳新知: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形如:ax2+bx+c=0(a、b、c是常数,且a≠0)其中a、b、c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让学生思考: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让生合作交流讨论归纳。 3.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做一做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以及应用专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不等式 题型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1)通过对不等式的变形,使不等式右边为0,左边二次项系数为正 (2)对不等式的左边进行因式分解,若不易分解,则计算对应方程的判别式; (3)求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或根据判别式说明方程有无实数根; (4)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简图 (5)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例1. ; 例2. 2532<--x x 263-2≤+x x 091242>+-x x 01062>-+-x x 02322>--x x 0532>+-x x 题型二、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 1.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应对参数进行讨论 (1)以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进行讨论,以确定不等式是否为元二次不等式 (2)转化为标准形式(即右边为0,左边二次项的系数为正数)后,再对判别式与0的大小作为分类标准进行讨论; (3)如果判别式大于0,但对应方程的两实根的大小还不能确定,此时,再以两实数根大小为分类标准进行讨论 2.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题步骤 (1)将二次项系数转化为正数 (2)判断对应的二次方程是否有根(如果可以直接分解因式,此步可省去) (3)根据根的情况写出相应的解集(若方程有相异实根,要分析两根的大小) 注意 1.当二次项含有参数时,应先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这决定了不等式是否为二次不等式 ¥ 2.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讨论顺序为:(1)二次项系数;(2)判别式;(3)若有实数根,两实数根的大小顺序 3.对参数的讨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参数分类时,要目标明确,讨论时要不重不漏;(2)最后结果要分类回答,切不可取并集,解集为空集时,也是其中一类,不要随便丢掉 4.并不是所有含有参数的不等式都要进行分类讨论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同仁: 大家好! 我是高中教师,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活动,希望专家、评委和同仁们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从内容上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及高中刚学过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并且它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面较多。 2、从思想层面看: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从作用上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的热点,在高中数学中起着广泛的应用工具作用。由此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所以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与类比,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突破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的: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从而掌握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能力目的:通过上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的: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我采用探究、启发诱导法,分层教学法。同时,采用讲练结合方法,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去。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7个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根据学生的情感和需要,让学生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谁负责任)交通事故,创设情景,使学生们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2—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它出现在高中新教材必修五第三章第二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重难点、课堂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这为过渡到本节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列,三角函数以及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奠定基础。这部分内容较好的反映了“三个二次”的关系,蕴含着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教学内容上本节首先由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通过复习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的零点,进行只是间的整合得到02>++c bx ax (0>a )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间的相互转化,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从解法中归纳出解题的一般步骤。 2、 通过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运算和作图的能力。体验数学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出结论,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通过对“三个二次”的相互转化的学习与探究,学生体会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交流、体验并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考虑到所面对的式高一下期学生,他们归纳总结能力已趋于成熟,但对于数学语言的把握,函数图象的进一步推广好比较欠缺,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为主,辅以从特殊到一般的化规方法和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知道,通过让学生由特殊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观察、分析、归纳促使学生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有自己独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阵中成为教学的主体。 【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而怎样求其解法,利用“三个二次”间的联系则是本节的难点。本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重难点,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节设为六个环节“创设情景、新课讲授、探索问题、问题解决、知识延伸与课堂练习、归纳小结。 (一)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中互联网的收费问题,来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052 ≤-x x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二)新课讲授。通过复习余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并观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特点,进而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由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学生即可推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有了定义与一般形式的理解,我将给出三个特殊的式子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说出理由。学生将对一元二次不等式得到进一步的理解。而问题当中只要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就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怎样求不等式的解集呢?”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 (三)探索问题。这是本节的重要环节。一元二次不等式052≤-x x 与它对应的一元

高中数学 必修5 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目标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掌握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掌握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过程 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1.寻找已知条件,搞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挖掘不等关系,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 3.解不等式,解决问题. 例1:要在长为800m,宽600m的一块长方形地面上进行绿化,其中四周中花卉(花卉带的宽度相同),中间种草坪(如图阴影部分所示),要求草坪的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一半,求花卉带宽度x的取值范围. 练1:某农贸公司按每担200元的价格收购某农产品,并每100元纳税10元(征税率10个百分点),计划可收购a万担.政策为了鼓励收购公司多收购这种农产品,决定将征税率降低x个百分点,预测收购量可增加x2个百分点. x )0 ( (1)写出降税后税收y(万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要使此项税收在税率调节后,不少于原计划税收的83.2%,试确定x的取值范围.

练2:汽车在行驶中,由于该惯性,刹车后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我们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离”.在一个限速为40km/h 的弯道上,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发现情况不对,同时刹车,但还是相撞了.事故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略超过12m ,乙车的刹车距离略超过10m ,又知甲、乙两车型的刹车距离s (m )与车速x (km/h )之间分别有如下关系:201.01.0x x s +=甲,2 005.005.0x x s +=乙.问:甲、乙两车有无超速现象? 作业:某商人如果将进货单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每天可销售100件,现在他采用提高售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该商品每件售价提高1元,销售量就要减少10件.问(1)售价每件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得每天的利润最大? (2)售价每件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保证每天的利润不少于300元?

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例如:x?2+2x+3≥0. 请大家写出解题过程和思路 解:对于高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块, 通常有以下两种解决办法: ①运用“分类讨论”解题思想; ②运用“数形结合”解题思想。 以下分别详细探讨。 例1、解不等式x2 -- 2x -- 8 ≥ 0。 解法①:原不等式可化为: (x -- 4) (x + 2) ≥ 0。 两部分的乘积大于等于零, 等价于以下两个不等式组: (1)x -- 4 ≥ 0 或(2)x -- 4 ≤ 0 x + 2 ≥ 0 x + 2 ≤ 0 解不等式组(1)得:x ≥ 4(因为x ≥ 4 一定满足x ≥ -- 2,此为“同大取大”) 解不等式组(2)得:x ≤ -- 2(因为x ≤ --2 一定满足x ≤ 4,此为“同小取小”) ∴不等式x2 -- 2x -- 8 ≥ 0的解为:x ≥ 4 或x ≤ -- 2。 其解集为:( -- ∞,-- 2 ] ∪[ 4,+ ∞)。 解法②:原不等式可化为: [ (x2 -- 2x + 1) -- 1 ] -- 8 ≥ 0。 ∴(x -- 1)2 ≥ 9 ∴x -- 1 ≥ 3 或x -- 1 ≤ -- 3 ∴x ≥ 4 或x ≤ -- 2。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 2 ] ∪[ 4,+ ∞)。 解法③:如果不等式的左边不便于因式分解、不便于配方,

那就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进行左边因式分解, 如本题,用求根公式求得方程x2 -- 2x -- 8 = 0 的两根为x1 = 4,x2 = -- 2,则原不等式可化为:(x -- 4) (x + 2) ≥ 0。下同解法①。 体会:以上三种解法,都是死板板地去解; 至于“分类讨论”法,有时虽麻烦,但清晰明了。 下面看“数形结合”法。 解法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函数f(x) = x2 -- 2x -- 8 的图像 开口向上、与x 轴的两交点分别为(-- 2,0) 和(4,0), 显然,当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x ≥ 4 或x ≤ -- 2 时, 图像在x 轴的上方; 当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 2 ≤ x ≤ 4 时,图像在x 轴的下方。 ∴当x ≥ 4 或x ≤ -- 2 时,x2 -- 2x -- 8 ≥ 0, 即:不等式x2 -- 2x -- 8 ≥ 0的解为:x ≥ 4 或x ≤ -- 2。 顺便说一下,当-- 2 ≤ x ≤ 4 时,图像在x 轴的下方,即:x2 -- 2x -- 8 ≤ 0,∴不等式x2 -- 2x -- 8 ≤ 0 的解为:-- 2 ≤ x ≤ 4 。其解集为:[ -- 2,4 ]。 领悟:对于ax2 + bx + c >0 型的二次不等式,其解为“大于大根或小于小根”; 对于ax2 + bx + c <0 型的二次不等式,其解为“大于小根且小于大根”。例2、解不等式x2 + 2x + 3 >0。 在实数范围内左边无法进行因式分解。 配方得:(x + 1)2 + 2 >0。 无论x 取任何实数,(x + 1)2 + 2 均大于零。 ∴该不等式的解集为x ∈R。 用“数形结合”考虑, ∵方程x2 + 2x + 3 = 0的根的判别式△<0, ∴函数f(x) = x2 + 2x + 3 的图像与x 轴无交点且开口向上。 即:无论自变量x取任意实数时,图像恒位于x 轴的上方。 ∴不等式x2 + 2x + 3 >0的解集为x ∈R。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典型例题透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典型例题透析 类型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例1. 解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 (1)2 50x x -<; (2)2 440x x -+>; (3)2 450x x -+-> 思路点拨: 转化为相应的函数,数形结合解决,或利用符号法则解答. 解析: (1)方法一: 因为2(5)410250?=--??=> 所以方程2 50x x -=的两个实数根为:10x =,25x = 函数25y x x =-的简图为: 因而不等式2 50x x -<的解集是{|05}x x <<. 方法二:2 50(5)0x x x x -???-? 解得05x x >?? ?,即05x <<或x ∈?. 因而不等式2 50x x -<的解集是{|05}x x <<. (2)方法一: 因为0?=, 方程2440x x -+=的解为122x x ==. 函数2 44y x x =-+的简图为: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x x ≠ 方法二:2244(2)0x x x -+=-≥(当2x =时,2 (2)0x -=)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x x ≠ (3)方法一: 原不等式整理得2 450x x -+<.

因为0?<,方程2 450x x -+=无实数解, 函数245y x x =-+的简图为: 所以不等式2 450x x -+<的解集是?.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方法二:∵2245(2)110x x x -+-=---≤-<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总结升华: 1. 初学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应尽量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决,培养并提高数形结合的分析能力; 2. 当0?≤时,用配方法,结合符号法则解答比较简洁(如第2、3小题);当0?>且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时,利用因式分解和符号法则比较快捷,(如第1小题). 3. 当二次项的系数小于0时,一般都转化为大于0后,再解答. 举一反三: 【变式1】解下列不等式 (1) 2 2320x x -->;(2) 2 3620x x -+-> (3) 2 4410x x -+≤; (4) 2 230x x -+->. 【答案】 (1)方法一: 因为2(3)42(2)250?=--??-=> 方程2 2320x x --=的两个实数根为:11 2 x =-,22x = 函数2 232y x x =--的简图为: 因而不等式2 2320x x -->的解集是:1 {|2}2 x x x <- >或. 方法二:∵原不等式等价于 21)(2)0x x +->(, ∴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1 {|2}2 x x x <->或. (2)整理,原式可化为2 3620x x -+<, 因为0?>, 方程2 3620x x -+=的解131x =231x =,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说课稿(优秀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本人是……。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它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如函数、数列、导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概括的说,本节课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工具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三个二次”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弄清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4. 教材处理: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共两课时,本课时所研究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导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涉及的数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我我首先通过创设“一次上网在多长时间以内能够保证选择公司A比公司B所需费用少”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接着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引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从而顺利突破难点。 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将按照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在画一画、看

完整版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逐步形成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吻合。本节课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使学 生实现知识的重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 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 生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5 第三章《不等式》第二节一元 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本节主要内容是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能解一元二次不 等式。这一节共分三个课时,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课题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除了让学生探究并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外,更重要的是要领 悟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等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开始接触不等式,并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预习与课上探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 之间的关系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等价转化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解 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界定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策略——执行策略——结果评价)课前准备】教具:“几何画板”及PPT 课件. 粉笔:用于板书示范. 第1 页共4 页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一) 【学习目标】 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掌握掌握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和特殊的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习重点】 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和特殊的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习难点】 正确串根(根轴法的使用). 【课前预习案】 1.解不等式:. 2. 解不等式031 ≥-+x x 3解不等式. 4.解不等式:(x-1)(x+2)(x-3)>0;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23 +-x x <0 (2)11 2-+x x ≤1. (3)x x 1-≥2 变式1. (1)22-1<+x x (2)02 6 2≥--+x x x 探究二:一元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2.解下列不等式 073 <+-x x 253 >+-x x

(1)(x+1)(x-3)(x-5)0≥ (2)()()()01313<++-x x x 变式2.解下列不等式 (1)()032<-+x x x (2)()032≥-+x x x 总结:一元高次不等式的解法:“穿针引线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f(x)的最高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②将f(x)分解为若干个一次因式的积或二次不可分因式之积; ③将每一个一次因式的根标在数轴上,从右上方依次通过每一点画曲线(注意重根情况,偶次方根穿而不过,奇次方根既穿又过,即“奇穿偶不穿”); ④根据曲线显现出的f(x)值的符号变化规律,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课后检测案】 1.函数y = 261x x --的定义域是 2.不等式 21+-x x >1的解集是 . 3.解不等式: 112-+x x ≤1. 4.不等式21+-x x >1的解集是 . 3.解不等式 (1)(x +1)(1-x )(x -2)>0; (2)x (x -1) 2(x +1) 3(x +2)≥0. (3)(x -3)(x +2)(x -1) 2(x -4)<0.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新版教材)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基础知识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ax 2+bx +c >0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其中a ,b ,c 是常数,而且a ≠0.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的不等号也可以是“<”“≥”“≤”等.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因式分解法 如果x 10__的解集是(-∞,x 1)∪(x 2,+∞). (2)配方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a ≠0)通过配方总是可以变为__(x -h )2>k 或(x -h )22} D .{x |x >3 2 或x <-2} 解析:不等式变形为2x 2+x -6>0,即(2x -3)(x +2)>0,∴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2或x >3 2}.故 选D . 2.不等式3x +1 1-4x ≥0的解集是( B ) A .{x |-13≤x ≤1 4} B .{x |-13≤x <1 4} C .{x |x >14或x ≤-1 3 } D .{x |x ≥14或x ≤-1 3 } 解析:原不等式可化为????? (3x +1)(4x -1)≤0, 1-4x ≠0, 解得-13≤x <1 4 ,

故其解集为{x |-13≤x <1 4 }.故选B . 3.①x 2+x +1<0,②-x 2-4x +5≤0,③x +y 2+1>0,④mx 2-5x +1>0,⑤-x 3+5x ≥0,⑥(a 2+1)x 2+bx +c >0(m ,n ∈R ).其中关于x 的不等式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是__①②⑥__.(请把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解析:①②是;③不是;④不一定是,因为当m =0时,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⑤不是,因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3;⑥是,尽管x 2的系数含有字母,但a 2+1≠0,所以⑥与④不同,故答案为①②⑥. 4.不等式组0≤x 2-2x -3<5的解集为__(-2,-1]∪[3,4)__. 解析:由x 2-2x -3≥0得x ≤-1或x ≥3; 由x 2-2x -3<5得-20; (2)(3x -1)(x +1)>4. 思路探究:(1)用配方法解不等式即可;(2)利用因式分解法求解. 解析:(1)由题意,可得x 2+x +1=(x +12)2+3 4>0,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R . (2)由不等式(3x -1)(x +1)>4,可化为3x 2+2x -5>0,即(x -1)(x +5 3)>0,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5 3或x >1}. 归纳提升: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策略 1.因式分解法:不等式的左端能够进行因式分解的可用此法,它只能适应于解决一类特殊的不等式. 2.配方法: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a ≠0)通过配方总可以化为(x -h )2>k 或(x -h )2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一等奖)电子教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一等奖)

各位专家、评委、同仁: 大家好! 我是高中教师,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活动,希望专家、评委和同仁们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从内容上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及高中刚学过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并且它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面较多。 2、从思想层面看: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从作用上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的热点,在高中数学中起着广泛的应用工具作用。由此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所以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

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与类比,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突破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的: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从而掌握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能力目的:通过上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的: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我采用探究、启发诱导法,分层教学法。同时,采用讲练结合方法,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去。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7个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最新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精选(含答案)

1:某种服装,平均每天可以销售20件,每件盈利44元,在每件降价幅度不超过10元的情况下,若每件降价1元,则每天可多售出5件,如果每天要盈利1600元,每件应降价多少元? 解:设没件降价为x,则可多售出5x件,每件服装盈利44-x元, 依题意x≤10 ∴(44-x)(20+5x)=1600 展开后化简得:x2-44x+144=0 即(x-36)(x-4)=0 ∴x=4或x=36(舍) 即每件降价4元 要找准关系式 2.游行队伍有8行12列,后又增加了69人,使得队伍增加的行·列数相同,增加了多少行多少列? 解:设增加x (8+x)(12+x)=96+69 x=3 增加了3行3列 3.某化工材料经售公司购进了一种化工原料,进货价格为每千克30元.物价部门规定其销售单价不得高于每千克70元,也不得低于30元.市场调查发现:单价每千克70元时日均销售60kg;单价每千克降低一元,日均多售2kg。在销售过程中,每天还要支出其他费用500元(天数不足一天时,按一天计算).如果日均获利1950元,求销售单价 解: (1)若销售单价为x元,则每千克降低了(70-x)元,日均多售出2(70-x)千克,日均销售量为[60+2(70-x)]千克,每千克获利(x-30)元. 依题意得: y=(x-30)[60+2(70-x)]-500 =-2x^2+260x-6500 (30<=x<=70) (2)当日均获利最多时:单价为65元,日均销售量为60+2(70-65)=70kg,那么获总利为1950*7000/70=195000元,当销售单价最高时:单价为70元,日均销售60kg,将这批化工原料全部售完需7000/60约等于117天,那么获总利为(70-30)*7000-117*500=221500 元,而221500>195000时且221500-195000=26500元. ∴销售单价最高时获总利最多,且多获利26500元.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说课稿[001]完美版

全国高中数学说课竞赛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李长杉,来自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