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

1.作家作品

简介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

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

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鲍照担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参

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代表作有《鲍参军集》传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文化常识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1.字音识记

①酌.酒(zhuó) ②踯躅

..(zhí)(zhú)

③鲍.照(Bào) 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泻.水置平地:倾、倒

(2)举杯断绝

..歌路难:停止

(3)吞声

..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

(4)吞声踯躅

..不敢言:徘徊不前

4.名句默写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这首诗中,诗人开篇写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提示: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命运、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

2.结合全诗,谈谈《拟行路难(其四)》中“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3.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提示:“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

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而是轻轻一转,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1.课文主旨

这首诗托物起兴,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以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更接近生活,更为生动自然,也更适宜诗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看,诗人的独创性是无可置疑的。

(2)用反嘲的笔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既然人的贵贱穷达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3)以反诘语气表达自己的愤怒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人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听天由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4)以纵收、扬抑的笔法,推动情感的发展

诗人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的并非一般小事,

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4.课文译释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倾倒水在平地上,水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流散。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怎么能走来哀叹又坐下忧愁呢?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

端起酒杯来自我宽慰,却因举起酒杯饮酒而中断了歌唱

路难。

《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心不是木石所做,怎会没有一点感觉?只是在这样的时代,

吞声踯躅不敢言。

吞下悲声徘徊不敢言语罢了。

如何分析鉴赏诗词中的炼字艺术

一、知识讲解

类型作用举例

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赏

诗歌时,需要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

重意义的动词

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运

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

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边疆士卒的

怨恨

形容词

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

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

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

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

多能表现心情

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火”“绿”“蓝”这些色彩绚

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

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把江南美

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江边”一句用典,借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决心。

B.第二联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壮丽之处主要表现在“芙蓉国”和“薜荔村”,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更显地域辽阔。

C.第三联中“乡思”一词直接抒情,“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诗人的愤慨与忧伤之情。

D.第四联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表达自己理当超越屈原,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

解析:D项,“表达自己理当超越屈原”分析错误,原诗的意思是“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

2.这首诗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锁”字。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流露出诗人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是炼字题,答题步骤为:释字义、指手法,即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有手法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描景象,即把该字放回原句中进行简单描述;点效果、明感情。“锁梦魂”,巧用一个“锁”字,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内心郁闷但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引出第二句用刘琨舞剑的典故抒写其雄心壮志。

[拓展阅读]

天才俊逸鲍参军

武鸣

命运对鲍照实在刻薄。妹令晖死后几个月,妻子也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旧伤未愈,又添新创。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的精神跌至谷底,身体也愈加衰弱。很长一段日子,他虽然渐渐适应了孑然一身的生活,但内心的创伤却始终无法平复,睹物思人,心里总是隐隐作痛。

贫困与哀愁是他生活的底色。他从未发达过,这辈子也没有发达的希望了。浮沉于下僚,日日只为衣食奔走,微薄的薪俸供养家小,已是捉襟见肘。他住的屋子上漏下湿,雇不起人来修,只得拖着病体自己动手。鲍照浪迹江北,靠朋友接济度日,他则报之以诗文。他在患难之交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聚散依依。友人马子乔离开时,鲍照以诗赠别。他将自己与子乔的友情比喻成双剑,虽然暂时分开,终有重聚之时。在送别傅都曹时,他以鸿雁邂逅分飞作比,自称“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感情非常真挚。然而真正的朋友毕竟是少数,他更多的时候领受的是世俗的冷眼和势利的讥诮。贫贱之人,亲友背弃,为一金之微也可能结下百年的怨隙。他痛切地感到,与其这样穷愁困顿地苟活于世,不如在黑暗的墓穴中长眠。

贫病交困,鲍照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他似乎听到死神的脚步离自己越来越近,甚至感觉到一丝死的气息。一天,他支撑病体,扶杖出门,慢慢踱上山冈,眼见旧坟之间又添新冢,坟头的衰草在风中瑟缩。他盘腿坐下,只听见几声寒鸦的哀鸣,此外只余死的冷寂。置身于这人生最终的栖居之地,脑海中现出逝去亲人的面影,想到芸芸众生,无论贵贱,或迟或早,终将化为一抔尘土,心中无比悲凉。无边的静穆之中,灵魂似已离他而去。

还在年轻的时候,初尝仕宦的苦闷,鲍照便有未老先衰之感。然而当饱经忧患的旅程接近终点,他对生命却愈加留恋了。他害怕变老,害怕客死他乡,看见鬓边的白发就赶紧拔去,让人恼火的是,第二天又长了出来,而且比昨天更多!三年浪游之后,鲍照又一次侧身仕路,这也是最后一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他到临海王刘子顼幕下任行参军。不久临海王改任荆州刺史,鲍照也迁为刑狱参军,随行前往荆州。因藩王改任要还都一次,鲍照便先回家中小住了几日。年近半百,不能终老于故园,还得去遥遥荆楚做别人的幕僚,这种不由自主的生活方式贯穿了他的一生。离家的日子不可避免地到来。鲍照夹在众人中间跟着临海王登舟出发。劲风戾戾,晨鼓嘈嘈,望着渐渐远去的建业,他一下子后悔了,只想离开这里回家,不管那种日子多么困难,总还是在自己的家里啊。这几天,他心里一直很矛盾,在依附于人和困守田园的抉择中。实际上,他一生都处于这种两难的境地。循着惯性,他选择了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然而,在登舟远行的这一刻,直觉告诉他,这一步走错了,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开始了。

船行到武昌黄鹤矶。深秋时节,江上弥漫着阵阵寒气,落木萧萧,大雁南飞,一片衰飒气象。秋风瑟瑟,鲍照冷不丁打了个寒战。忽然想起翻车岘这个地方,它本名竹里山,离家前鲍照曾去过,那里高山绝云,深谷无光,因为地势险峻,山路陡峭,行人称之为“翻车岘”。“前车覆,后车鉴”,它似在暗示着什么。鲍照心里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鲍照对他所处的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门阀制度压抑寒士,仕宦大门万难叩开。另一方面,刘宋王室内部争权夺利,冲突不断,常常引发战火,涂炭生灵,牺牲无辜。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仕途布满陷阱,稍有不慎,即有不虞之祸。有感于社会的黑暗,鲍照曾作《尺蠖赋》和《飞蛾赋》,以飞蛾自投烈焰隐喻热衷利禄者追求势位,终致祸端;与此对照,以尺蠖的见机而动比喻身处乱世之人应明哲保身,隐遁远世。可叹鲍照就像被一股巨大的磁力吸往风暴的中心,无法抽身。

大明八年(464),孝武帝死去,子前废帝,子业继位。次年,宋明帝刘彧杀子业自立。466年,晋安王刘子勋在江州起兵反对刘彧,刘子顼的长史孔道存等挟子顼举兵响应子勋。

不久子勋兵败,以前反对刘彧的各藩王、镇将也纷纷倒戈。当时荆州人宋景乘刘彧军队未到之际起兵掠城,鲍照为宋景所杀,时年五十三岁。

鲍照曾躲过始兴王刘濬叛乱一劫。这一次,他终是难逃劫数了。鲍诗中最著名的、也是对后代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行路难》这种曲调本就属于挽歌一类。鲍照拟作《行路难》这一行为本身或许正是诗人悲剧命运的一个预兆。“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此二句写尽了鲍照为人幕客忧苦自知的切肤之感。一介寒士,既无可供安身立命的资财,又无先天的门第优势可取高官,为了谋生,他始终不得不以文才寄人篱下,最终沦为政治权争的无辜牺牲品,这是鲍照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选自《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3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

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节选)公开课教案

《雷雨》公开课教案 张仁杰 ◆案例构想 《雷雨》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现代中学生喜爱戏剧,学会鉴赏戏剧呢?教学实践中,我作了这样几方面的构想:一是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意三重目标;二是将课型确定为品读·鉴赏课;三是构设了“情境导入—审美感知—品读评析—延伸探究”的教学流程。鉴赏不搞“满汉全席”,选取一个视角,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教给学生揣摩人物语言,鉴赏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 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板书】雷雨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1课《雷雨》优秀教案

《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曹禺和《雷雨》(大屏幕投影)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二、复习戏剧常识(大屏幕投影)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看,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 从剧情繁简和结构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如《雷雨》)和独幕剧(如《一只马蜂》); 从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如《王昭君》)、现代剧(如《雷雨》)。 从矛盾冲突的性质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和正剧(如《白毛女》); 从演出场地看,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舞台说明、人物台词等)。 4.戏剧文学的特色: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6.戏剧文学(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三、词语补释(大屏幕投影)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谛听:仔细地听。谛: 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 违背良心。昧: m èi 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

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学生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博苑 03-05 1130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明确高三语文现状和高考情况,师生互动和谐课堂氛围。 2、通过学习《考试说明》,明确高三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充分做好学习准备。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生积极性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现状,学习考纲,明确方法和要求,明确目标,树立信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站在高三门口,有人犹豫彷徨,有人急躁心烦,有人踌躇满志。这些是刚刚进入高三同学的不同表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呢?因为高三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 面对高三,我们应该怎样呢?我们只有拼搏、努力、向前,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多媒体展示 进入高三,第一节课,我想和大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复习计划 1、以书本为主体,复习必修一之必修五课本知识 2、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3、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 4、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1)(简明、连贯、得体) 5、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6、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7、在复习期间,两周一次作文;每月一次考试。 二、思想、心理、身体准备 1、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保有坚定的态度。有的同学常立志,不能立长志,在玩到尽兴之时,忽而想到了高三的目标,于是乎,内心恐慌,导致兴尽而归,这样只能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我们只有树立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还记得讲《沁园春·长沙》是我给大家说的毛泽东的立志诗吗?)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课时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肯定很难吧?可是苏格拉底说的却是:“请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 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 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 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 学”中“思” ,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 平。 2.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 在中国古诗词的长河之中,有众多的名篇佳作,有的在 于赞美自然风光、有的在于直抒胸臆。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在全面体会和感受古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以及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应用方法探讨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

2、《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2、了解故事情节。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文中“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字音积累 钝(dùn)响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淡(dàn)然俨(yǎn)然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贺家墺(ào)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è)驯(xú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咀嚼(jǔjúe)渣滓(zhāzǐ) 拗(niù)不过蹙(cù)缩门槛(kǎn)窈(yǎo)陷惴惴(zhuì)歆享(xīn 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 shān)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 惴惴(揣摩湍急) 3、词义积累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 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 教材简析: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手法感受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魏晋时代的文人特点。教师准备课件,投影要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要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么通过赏析示例《长恨歌》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吗? 生答:用自己的经验来推测作者的本意,理解诗歌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结合鲍照的《拟行路难》来实践一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明确本课教学目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了解诗人: 请同学读书下注释1。它除了关于诗题的介绍,主要介绍了鲍照的诗歌成就。读课后相关链接,幻灯片显示: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俊逸鲍参军”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明代陆时雍说……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突出地位。(板书:鲍照——才子) 四、读诗: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位才子的佳作。 1、学生自读 2、朗读、齐读 五、分析诗歌内容: 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愁什么? 2、为何愁? 3、愁的结果? 1.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中学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三篇

中学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三篇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师生互相解,增强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 2.明确语文学习的双重目标,掌握并运用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特色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内容,按计划完成高一语文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上的重大转折,但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所以,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实现由初中向高中语文学法上的转变,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教法:老师介绍,师生互动。 三、教学建议 1、本教案所用实例较多,教师视个人专业水平和学生情况酌情取舍;不论引用多少材料,教师要熟练掌握,出口成章,彰显教师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 2、有些材料用幻灯片播放,让学生听得清,看得见,有助于理解和掌握。 3、本教案内容较多,可筛选材料上1课时,也可上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 / 17 (一)千里有缘幸福相会 人们常用“同过窗(同学)、扛过枪(军人)、下过乡(知青)”等话语说明不同形式的缘分。“十年修得同船渡”,说明缘分的重要和来之不易。为国育栋梁的人民教师和立志成才的莘莘学子,为着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老师作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受人尊敬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就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排位上供众人朝拜。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唐代大文豪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名言,对“师”作了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除此而外,人们用充满感情的多种美称表达对人民教师的敬仰和爱戴: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最富有哲理的称谓;称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最质朴无华的褒称;称教师是慈爱的母亲,这是最真挚感人的爱称;称教师是春蚕,这是最纯真质朴的称谓;称教师是蜡烛,这是最温馨动人的称谓;称教师是孺子牛,这是中国特色的喻称;称教师是春雨,这是最生动形象的默称;称教师是人梯,这是最光荣贴切的专称。凡此种种,集中说明了老师在教育教学、启迪智慧、引导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同学们来到学校,要倍加珍惜这不可多得的师生缘和同窗情。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学知识,学做人,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明确;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2、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慨、崇高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中,诗词潜移默化,对于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

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古诗词大家并不陌生,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随口都能念几首,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意逆志 1、明确含义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 大意:所以解释诗的人,不能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因为词句而误解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揣摩诗歌主旨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反面感受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

《拟行路难》教案 (1)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歌行体这种体裁的特点,了解鲍照的个人生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难点与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师ppt上的这一句话(展出ppt,“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师:这是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给歌行下的定义,我们现在回忆一下,看看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是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师:那么现在借助ppt上的这句话,大家觉得歌行体有哪些特点呢?(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我们刚刚提到的押韵特点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得以体现了,那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歌行体创始人鲍照《拟行路难》其中的第四首。上一堂课,《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苦恋的故事,讲述的是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上完本节课后,且看鲍照烦恼的又是什么呢?(板书题目,作者) 二、知人论世 师:我们说学诗一定要知人,那在朗读课文前,我们依然来了解本诗的作者鲍照,有哪位同学知道关于鲍照的生平,亦或是本诗的创作背景,可以和我们大家分享吗?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这篇《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 家有所协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 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 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 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 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 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 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能够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 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

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 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 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趣,兴趣是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 这里我随便谈谈。 1.音趣。我们通常会被电影中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精彩的朗诵所折服,在这里我们欣赏一曲散文朗诵《野马度》,感受一下语文的魅力。(打开论坛,播放朗诵) 2.字趣。语言中的每个字或者是每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 乐趣。 a.外国记者讽刺说:"对牛弹琴。"周恩来回敬道:“对,牛弹琴!” b.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实际讲课中删除了 此例子] c.一字诗:清代王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 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就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d.茶壶的四周有“能够清心也”五个字,看看有多少种读法,有 什么特点。 3.句趣。欣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因为此诗此句而出名。“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但排 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 无奈情绪。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耐人寻味 4.篇趣。好文章很多,脍炙人口的佳篇比比皆是。 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成篇故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