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本文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从惯用语的性质特点入手,分析了留学生惯用语使用中的三种偏误现象,即语义偏误、语法偏误和语用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关键词:对外汉语惯用语偏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9-0049-03

1 引言

习惯用语(colloquial idioms或idiomatic expression)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是词汇当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但是对它的命名,直到上世纪60年代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才第一次真正提出了这个语言单位,同成语、谚语、歇后语成为平行单位,统称为熟语。

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名字不同,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以汉语惯用语为例,此概念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惯用语指所有的习惯用语,除惯用语外,还包括某些固定格式与固定句式,而狭义的惯用语则专指以三字格为主的语义具有双重性的结构固定的短语。本文研究的重点为狭义的惯用语,也兼及广义,以下即以惯用语统称之。

惯用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口语色彩浓

_对外汉语教学_中的语法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对外汉语教学0中的语法教学X 陆俭明 提要本文就以下三个问题用实例作了论述与说明:(1)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问题;(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0的问题;(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0的问题。文章最后强调指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0中需要进行语法教学,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0中,语法教学应放在什么地位,具体应该教些什么,具体应该怎么教,大家的看法就不是很一致。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 所谓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是说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语法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教学阶段中语法教学应放在什么地位。 我们认为,语法教学,从总的方面说,是很重要,因为通过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准确地表达,尽量减少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语法毛病。不过,语法对学生来说,既可以看作是一项基本要求,也可以看作是一项高标准的要求。为什么呢?学生学了汉语,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句子,要基本符合汉语语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法对学生来说是个基本要求。要求外国学生学了汉语后,在说话、写文章方面能达到/文从字顺0,而且对所出现的语法毛病能自己发现,加以改正,并知道为什么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法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毋庸置疑,在/对外汉语教学0中语法教学是不可缺的。问题是应该怎么给它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现在一般认为要包括这样五个方面:语音教学、文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文化教学。语音教学和文字教学,属于基础教学,其中语音教学是要解决学生听、说的问题,文字教学是要解决学生读、写的问题。词汇教学,应属于重点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初级阶段;一个外国学生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因此词汇教学应该是个重点,可惜现在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很不够(关于这个问题,我们 X本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国际中文教学学术会议0(T he I nternat ional Confer ence on Chinese L ang uage T eaching and L ear ning,Columbia U niversity,1999.10.15-17)上宣读。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程棠 汉语进修学院举办这个讲座,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邀请我参加,我很高兴。那我就先说,跟大家聊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谈点看法,不一定有什么系统性。 一、学科和专业的正名及定位问题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的名字,目前意见不一。为了说起来方便,我还是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字。 上世纪80年代,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生了几件大事。大事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大事之二,是在高等学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这两件事,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科建立之后,“增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就成了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不用我多说,在座的老师都能看得到。我也曾应邀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不过,今天咱们主要不谈成绩,而想说说还存在什么问题。年轻的老师对过去的事,没有我知道的多。我就讲讲老故事,可能对大家有点参考价值。 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学科和专业的名称问题。给学科起个名字,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在我们这个学科里,却搞得非常复杂。这是开始没有意料的。 在1983 年以前,也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之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一般是说“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或简单地说“汉语教学”。上世纪50年代,有过“外国留学生语文专修班”;周祖谟先生写文章,用过“非汉族学生汉语教学”这个名称。80年代初,开始酝酿成立学会。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学会筹备会;会上讨论起名问题。有人提议把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叫做“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是一个解释性的陈述,虽然能表明我们这个学科的外语教学性质,但用来作为学科的名字,觉得不怎么妥当,说起来也有点儿拗口。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学会的名称也就这样定了。学会叫“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学科自然也就叫“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了。后来又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还有一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是“国家汉办”。于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就被普遍使用,并深入了人心。 但是,在这个术语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有人觉得不妥。一是这个名字学科性质不明确,因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见得都是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就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只能说“汉语教学”,如后来成立的世界性的学会就叫“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曾有学者建议用“华语教学”代替“对外汉语教学”。可是,“华语教学”是指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汉语教学,用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妥。大家一时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名字,也就只好这么用着。反正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再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名字也不能随便改。 学科的名称,大家有不同看法,跟着专业的名称也很费思量。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 本科专业的名称跟学科的名称一致,起初大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后来遇到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市场分析报告(整合版)

中国对外汉语培训市场分析报告 市场背景 近年来,汉语培训市场在全球“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得益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的有益影响。同时,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中国文化的受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刺激了外籍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企业的目光,众多资本机构纷纷进驻中国,为对外汉语培训注入了活力。除此之外,对外汉语培训行业师资力量的供需矛盾也进一步凸显,人才缺口巨大。不仅如此,行业还存在诸如教学模式落后、教材更新缓慢等问题。但总而言之,汉语培训市场前景广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消息称,目前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已达4000万,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突破1亿。 政策背景 国家和政府对于对外汉语培训十分重视,为了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1987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并设日常工作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于1992 年正式在海外推出。被称为“中国托福”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汉语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用作衡量员工汉语水平的标准,有的还与工资水平挂钩,使得一些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外国公司的员工对“汉语托福”趋之若鹜。参加高级考试的考生更多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和留学目的。 培训人群分类及特点:

市场分类:

行业发展分析 一、汉语培训行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研究(PEST因素分析法) 1、政治环境对汉语培训行业的影响 1、1 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 1、2 国家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 1987 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1998年已扩展为由 11个政府部门组成)。领导小组的成立及其后所作的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兴建孔子学院是一大重要举措。孔子学院主要为所在国的汉语教学发展提供各类教学援助,如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汉语教学、中文教师培训、汉语水平考试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测试,另外还有各种学术活动和中文竞赛,以及提供图书资料信息服务等。 1、3 国家推出相关认证考试规范对外汉语教师从业资格 目前,对外汉语培训的师资除了高等院校培养之外,国家又推出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资格考试,通过获得对外汉语教学资格证,也可以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储备一批适应国外汉语教学要求的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 2、经济环境对汉语培训行业的影响 2、1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得到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交往日益密切。与这些国家在贸易上的来往,使得汉语在交流以及谈判中日益受到关注,促进了对外汉语培训的发展。 2、2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中国 大量的外籍人士也随之来到中国,成为对外汉语培训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群体。

对外汉语教学法之视听法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法——视听法 20081103011 黄姗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世界上各种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或多或少地对其产生过影响,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法。了解和熟悉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对教学法流派加以综合分析,我们可分成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等,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视听法就是属于经验派。视听法是讲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外语教学的方法,以主张视听并用而得名。由于它强调耳、眼、脑等感官作为整体去感知语言材料,而语言材料的三要素、形、音、义、词、句、话也要联为整体而被感知,故还称整体结构法。又由于它强调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教学,故称情景法。 视听法的代表人物有:古根汉,法国人,“全世界普及法语研究所”负责人,学者。吉布里纳,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萨格勒大学语音研究所主任。 一、视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视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听说法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已暴露出它的一些弊病,脱离上下文语境的机械句型操练,不能有效地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视听法对直接法和听说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既吸收了直接法用直观手段、以外语教学外语、加强模仿、口语领先、句本位原则等长处,也继承了听说法以口语训练句型结构的基本特点,在吸收和继承的基础上,加入了情景视觉感觉的效应,通过用幻灯片和同步录音等教学手段,将情景视觉和录音听觉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法体系。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视听法初期主要培养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法语跟法国人进行交际,以训练听说技能见长,是一种成年人的语言短期速成教学。后来视听法在国际上广为运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国际上采用这种方法学习外语的约占50%”,影响极为广泛。 二、视听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理论基础 视听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之上。 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原理,可以把某一种语言中的句子层层分析描写,分解成句型、短语、音节等多种层次结构,从而描绘出语言词汇句子的总貌。索绪尔认为,如果以实际掌握外语为目的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应该是言语,言语活动,而不是语言科学。一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还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口语体系。因此视听法强调听说优先于读写,口语领先原则,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是第二位的。视听法也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制定出最低口语词汇量和最基本的句型,在具体教学中也依照层次结构要求学习者掌握语音、节奏、句子,反复练习,熟能生

从对外汉语教育现状看其发展趋势

从对外汉语教育现状看其发展趋势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本人通过对一些数据和例子的分析,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部分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并且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前景展望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Abstract:Teaching Chinese i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o foreigners, i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ts mission is training, the proper us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I have some data and examples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par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o explore future trends in order to 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Chinese language to the world and spread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omote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people's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Key words: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istory,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outlook 引言 选题意义:本文通过对例子和一些数据的分析,讨论对外汉语教学如今的部分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如今的对外汉语教育的某些优缺点。 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培养更多的对华友好人士,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述——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现状 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 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 院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提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完整版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 学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直观法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进去、出来、上来、下去”等。 2、演绎法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语法规则,便于学生自行替换、生成和扩展。通常做法是把语法规则归结为若干句型,把句型具体化为一些范句。比如讲“比”字句,教师可以先给格式:A比B+形容词“他比我高。” 3、归纳法先展示一定数量的例证(不能太少),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语法规则。归纳法是我们倡导的语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是先大量输入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知,再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特点、分析规律,学生容易得到验证,对规律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4、对比法有点儿比较贵这儿东西有点儿贵这儿的东西比较贵便宜-------------这儿的东西比较便宜通过以上汉语句式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有点儿”常用于不如意的事情,而“比较”后面的形容词好坏都能说。 5、情景导入法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设置,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例如本课要学表示完成的“了”,教师进教室就问一个学生:教师:XX昨天来了没有学生:他昨天没来。教师:哦,他昨天没来。XX,你去哪了这种闲聊实际是有意为之,在为该语法点教学做铺垫。 本文转自: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 周小兵,李海鸥 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 一教学简论 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对比分析的发展对比分析在三个方面有了明显发展:回避,相似等级和干扰是学习者的策略。汉外对比分析汉外对比有宏观、微观两类。 2.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步骤和作用 Corder曾详细描述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语料选择,偏误识辨,偏误分类,偏误解释和偏误评估。 偏误类别包括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和认知偏误。 3.中介语及其变异 中介语中介语的概念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法 一、体演教学法 (一)概念 “体演文化”教学法是一种以演练文化为目标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将第二语言的学习看作是在目标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行为,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体验并且演练这种文化行为。这种教学法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文化语言文学系研发出的一套专门针对语言教学的独特方法,吴伟克、简小滨等学者是该套新颖教学法的代表人物。这里的“体演”概念并不简单只是“表演”的意思,它包含了体会、体验、表演、演出等多种含义。而“culture”也不仅仅只是简单把它理解成“文化”这么简单,这里是指影响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和效果的“行为文化”,而不是一般对外汉语文化研究中的“成就文化”。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一个传统中日常行事的行为方法。 (二)理论基础 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文化适应模式同样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到目的语群体之中。社会距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心理距离”是从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文化适应的程度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运用“体演文化”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之中。轻松愉快的场景布置、生动活泼的体演活动,都将使学生消除心里紧张或是厌烦的情绪;此外通过设置目标文化环境进行体演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化环境之中的沟通模式,从而使他们对汉语群体的文化行为持有一种认可的态度,进而拉近和目标文化群体的心理距离,为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准备了心理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通过一定的情景并且借助别人的帮助去获得相应的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 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 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 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 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 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 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 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 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 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 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 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 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 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 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 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 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 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 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

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凤凰传奇的一首《最炫名族风》不仅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也“炫”到了欧美听众的耳。在中国你可以说这首歌的流行归结于它的亲和的旋律、曲风、曲词和演唱者,但对于外国听众,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中国文化已备受外国瞩目。音乐无国界,而语言是无界“桥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近半世纪的摸索和探求,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不同时期出现了许多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但时代的发展是不停息的,与此同时对外汉语言学习者与日俱增的学习要求亟需更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接下来先简要阐述近半世纪对外汉语言教学发展历程,包括从上世纪50初年代至70年代末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创阶段和从1978年到至今的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然后介绍当下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浅谈。 一、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创期,在这20年的起步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新事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曲折发展,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验,基本教学方法以实践为大方向,加上政府的支持,逐渐让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走上了正规的教学道路。初级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巩固时期和恢复时期。 初创时期对外教学事业的重要开端是1950年,应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要求,我国分别与这两个国家互换了5名留学生,同时又主动和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国进行学生交换总共接收了33名留学生。自此开始了对外留学生的教学,目的为学生以后专业的学习克服语言障碍而掌握基本语言规范和技能的汉语预备教育。虽然开创阶段的教学规模和师生数量都比较小,而且教学类型比较单一。 经初创时期的艰苦摸索和经验总结后,到1962年至1965年的巩固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呈现了良好发展趋势,从教育规模上就可以看出,在这四年间我我国所收外国留学生3944名,比前11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1965年的在校留学生数是1961年的7倍多。同时国务院在1962年正式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对外汉语教学为主任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京语言学院前身)。这些都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我国不仅停止了接受外国留学生,还令国内外国留学生陆续回国。所以在1966到1972年,对外汉语教学处于中断阶段。 随着70年代初的国内形势转变,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转机,然后就到了1972年至1977年的恢复时期,对外汉语教学重整旗鼓,留学生招生工作在国内各大高校陆续恢复。1973年12月28日,2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工作语言之一,将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推进了一大步,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助力器。从1973年到1977年,全国共接受了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8名留学生,分布在9个省市的28所高校。这一时期尽管招生和教学工作经过艰辛努力逐渐恢复,但由于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各个高校接收学生的能力极其有限,教学规模也远未达到“文革”前的水平。 初创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强调语言技能培养,文化尚未纳入教学目的。主要强调汉语的应用功能,突出汉语的工具作用,文化是语言相伴而生的产物,由于人们当时的认知局限,文化未被重视。当时对应的教学内容也是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内容是自发进入教材,交际文化的教学更是少之又少。1958年由邓懿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国内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这部教材几种体现的是当时语言理论教学成果。全书包括绪论、语音、语法三部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只是逐渐由重视语言理论学习向在语言理论指导下培养语言技能的方向转变。然而,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固有联系,有关文化的内容还是不自觉地进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这些文化的内容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纳入到教学实践,但是在教材中文化与语言自然融合,这是不争的

惯用语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

惯用语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 【中文摘要】汉语惯用语短小精悍,寓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因其长期蛰伏在汉民族的口语之中,反而不被本族人所察觉,对其 的研究也起步甚晚,目前学术界对其界定还未有定论。惯用语以其含而不露的独特气息进入人们的视野,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它结构简单却内涵丰富,形式短小却富于变化,广为流传却难以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疑成为了重点和难点,让众多学习者望而却步。学术界对惯用语的研究的集中在对其本体的研究方面,将视野放在对其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而将之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更为有限。但是无论从教材方面还是教师方面来讲,由于缺乏对其的重视,而导致惯用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疏漏,再加上文化的冲突、碰撞,使得留学生学习中的偏误层出不穷。本文仅就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对语义教学、语境教学、惯用语积累、汉外文化对比分析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对惯用语文化的探究精神,最终建立起学习者 头脑中的“惯用语词典”。希望这些对策能够对惯用语的对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惯用语在教学中出现的偏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着重讨论其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偏误及其文化底蕴,试图从这些方面揭示它的神秘面纱,并讨论它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的应对策略。本文见识浅薄,对前人的研究不敢妄自非议,只求能够有一点拙见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裨益。

【英文摘要】Chinese Dapper idiom which means cultural heritage richer than other idiom, but it is not to be perceived in Society that research also started very late, because of its long dormant in the spoken language among the people, yet their definition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is inconclusive. Dapper idiom has distinctive flavor and not exposed coming into view, reflecting people’s live. Its structure is simple but rich in content, form short but varied, which widesprea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difficult, i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 many learners.Academia studies focus on its body in the idioms,on the other hand, vision that put in to its teaching research is less,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is more limited. But no matter from the materials or the teacher aspec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its attention, it led to the phras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ome omissions, plus the cultural conflict, collision, which makes the 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errors of the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paper make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blems in order to semantic, context teaching, idioms,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be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 引言:“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把”字句的结构和用法都非常复杂。“把”字句可能是汉语中人们对它研究最多的一种句型。这种句型在很多语言中都没有,比如韩语,虽然韩语中宾语都是提前的,但是都有主语、谓语、宾语、方向等标记。对一位教外国人学汉语的老师,能够真正地理解“把”字句的结构和用法已经是很难了,更何况说教外国人使用好“把”字句。总的来说,“把”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怎么教、如何教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来说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时期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本人深刻地体会到学习一种在母语中几乎都没有的句型是多么困难的事。在此基础上,本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章集中解决了以下六个问题: 1.“把”字句表示什么意思 2.为什么要用“把”字句 3.“把”字句的结构 4.“把”字句的选择和使用 5.把字句的教学设想 6.在学“把”字句过程中,学生常见的问题 正文: 1.“把”字句表示什么意思? 用了介词“把”的句子叫把字句。大多数“把”句子的意思是:某个确定的事物因为某个行为、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受到某种影响,产生某种结果。例如: (1)他把那瓶水喝完了。 确定的事物:那瓶水;行为:喝;结果:完了 喝那瓶水完了 (2)他把包放到柜子里。 确定的事物:包;行为:放;结果:到柜子里 放包到柜子里 (3)他把那瓶啤酒喝得干干净净。 确定的事物:那瓶啤酒;行为:喝;结果:干干净净

喝那瓶啤酒干干净净 2.为什么要用“把”字句 2.1.要强调结果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那本书(她)买到了。 (2)她把那本书买到了。 虽然,上面两个例子都强调了结果:“买到了”,但是(1)句和(2)句也有不同的地方。(1)句说的是“那本书”怎么样。例如: (3)A:那本书她还想借吗? B:不,那本书她已经买到了,不用借了。 然而,(2)句说的是“她”怎么样,如: (4)A:她怎么那么高兴? B:是啊,他终于把那本书买到了,当然高兴了。 所以,为了强调的主体行为不同我们需要考虑到用“把”字句。 2.2. 如果一个动词又有宾语,又有补语,我们就把宾语拿到前面去,因为宾语和补语不能都放在动词的后面。例如:放,包,在柜子里。我们不可以说: (5)他放包在柜子里。(X) 而要必须说: (6)那个包(他)放在柜子里。 (7)他把那个包放在柜子里。 但,这两个句子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于主体行为的状况。(6)句说的是“那本书”怎么样,(7)句说的是“他”怎么样。 3.“把”字句的结构 通过研究《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等教材,总体来说,语言家的观点基本一致: ①“把”字句的基本结构:(主语)十把十“把”的宾语十谓语动词十其它成分 例如1:把+“把”的宾语+谓语动词+在/到/给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下面本文将会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方法与技巧,觉得对你有帮助的同学快快收藏起来吧。 一、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趋向补 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进去、出来、上来、下去”等。 二、演绎法 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语法规则,便于学生自行替换、生成和扩展。通常做法是把语法规则归结为若干句型,把句型具体 化为一些范句。 比如讲“比”字句,教师可以先给格式: A比B+形容词 “他比我高。” 三、归纳法 先展示一定数量的例证(不能太少),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语法规则。归纳法是我们倡导的语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是先大量输入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积 累和感知,再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特点、分析规律,学生容易得到 验证,对规律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四、对比法

有点儿 比较 贵 这儿东西有点儿贵 这儿的东西比较贵 便宜 ------------- 这儿的东西比较便宜 通过以上汉语句式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有点儿”常用于不如意的事情,而“比较”后面的形容词好坏都能说。 五、情景导入法 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设置,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 例如本课要学表示完成的“了”,教师进教室就问一个学生: 教师:XX昨天来了没有? 学生:他昨天没来。 教师:哦,他昨天没来。XX,你去哪了? 这种闲聊实际是有意为之,在为该语法点教学做铺垫。 六、实例: 怎样教“着” 1、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引出经典例句: 教师:我手里拿着什么? 学生:你手里拿着一支粉笔。(板书)

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谭宏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 摘要: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类型,它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从语义、 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汉语惯用语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处理进行研究。关键词:惯用语;语义;语法;语用;第二语言教学中图分类号:H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09)01-0068-02 收稿日期:2008—09—15 2009年第1期(总第107期) No.1,2009 General.No.107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简介:谭宏(1983———),女,重庆万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 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类型,它指人们口头上 习惯使用的比较形象的固定短语,在成人本族语者的言语中最高达80%,这种现象沉淀于常用语言中,通常不为本族人所察觉,但却使习得目的语的外族人望而却步。因此,惯用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认为是“语言习 得的中心”,“达到地道表达的关键”。[1] 本文试从语义语法,语用层面分析汉语惯用语并对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处理进行研究。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惯用语,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汉语惯用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惯用语专指以三字格为主的语义具有双重性的结构固定的短语,本文研究的重点为狭义的惯用语,下文即以惯用语称之。 一、汉语惯用语特征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1.语义的双层性汉语惯用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义的双层性,它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比喻引申的意义,“对不 起”、“陪不是”、“风和日丽”等因为没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它们就不属于惯用语。“交白卷”字面的意思是“上交问题完全未经回答的空白卷子”,而深层意义是“完全没有完成任 务”。又如“露马脚”从字面意义概括“马不知什么原因露出了蹄子”,而它的深层次意义是“人无意中露出了真相”。还有“敲竹杠”“走后门”等,它们被称为惯用语。 2.语义的变异性所谓变异性是指惯用语的整体含义往往不是其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是不等值的。“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 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2]如“穿小鞋”的整体含义不能理解成“穿尺码小的鞋子”,而应跨越字面意义解释为“挟嫌报复,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惯用语的语义生成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往往是借助比喻或引申的方式来实现的。如“阳关道”、“背黑锅”“、开空头支票”、“分水岭”等都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完成的,而“炒冷饭”、“抢手货”、“小儿科”等是通过引申的修辞手段完成的。此外,惯用语语义还可通过对比、夸张、节缩、婉曲、藏词等修辞手段来完成。 (二)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由于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不等值的特点。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对语义理解的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惯用语的理解过程因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影响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理解的因素主要是熟悉性、透明性、预测性和语义分解性。[3]熟悉性是指对惯用语熟悉的程度;透明度是指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预测性是指当只看见组成惯用词的一部分单词时,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的预见程度;语义分解性指的是惯用语每个组成成分意义对理解惯用语比喻意义的单独贡献。但实际上每一个因素都与对惯用语的熟悉程度有关,可以说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最重要的还是熟悉与否,这里的熟悉既包含了惯用语字面意义,也包含了惯用语比喻意义。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接触、熟悉惯用 语,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建立 “惯用语词典”。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经常担心学生听不懂而避开 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