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常用方法精编版

初中物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常用方法精编版

初中物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常用方法精编版
初中物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常用方法精编版

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常用方法

一、常见实验题类型

(一)、测量型。直接测量型,例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间接测量型,例如:测量力(包括摩擦力)、测量机械效率、测量密度、测量电阻、测量电功率等。

(二)、研究型。例如:规律型的发声体在振动、研究熔化的特点、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焦耳定律、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概念形成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概念形成)、不同种物质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课外题材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单摆的摆动周期与摆长是否有关、机械效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三)、操作型。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等。其中包括测量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中有实验步骤的实验。

二、各种类型的出题方式及对策:

(一)、直接测量型实验。

出题方式1: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温度计读数时视线的要求;刻度尺的记录结果;天平的调节;不同测量工具共同使用时的要求等。

对策:由于这些内容都出现在书本上,要想掌握准确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阅读法,即仔细阅读书本中的有关内容,将重点的字、词、句画出,进行重点理解记忆。

对比法,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对比总结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理解起来更透彻,记忆更清晰。例如:视线问题,刻度尺、量筒、温度计的要求都不同。

出题方式2:测量工具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条件。这类试题主要都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其中制作原理决定了使用的要求和适用的范围。例如: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从这个原理可以看出,弹簧的示数表示的是弹簧受到的拉力,不是物体受到的拉力。从而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物体受到的拉力,而要想测出重力或滑动摩擦力还要根据二力平衡。这样就能够理解测量滑动摩擦力时,为什么物体要水平放置,拉力方向要水平、物体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要求。可以看出理解测量工具的制作原理对理解物理实验有重要影响。

对策:复习此类题可采取对照法。将测量工具的制作原理与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使用这些工具的实验步骤中的要求(条件)相对照,从而加深对测量工具使用要求的理解,达到学会在不同实验中灵活运用测量工具的目的。

(二)、间接测量型实验。

出题方式:间接测量型实验是出题的重点,测密度、电阻、电功率的实验几乎是年年必考的实验题。出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验本身的知识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测电阻实验中数据处理问题;电压表、电流表量程选择问题;滑动变阻器作用问题等;另一种是改变测量工具或缺少测量工具时如何进行测量。这类主要是考设计思路,考查的内容已经打破了单一知识体系,达到学科内综合的目的。这是中考中的重点出题方式。例如:如何用量筒测量牙膏皮的密度;如何只用电流表测出灯泡的额定功率等等。

对策1:这两类题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总结归纳法。总结的内容重点是实验过程中各种做法的目的和作用;总结设计思路,在测量工具不够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未知物理量的测量思路。

例如:只有电流表的情况下如何测量电阻,矛盾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上。解决的办法有两条途径:一是设计出两部分电压相等———即待测电阻与已知电阻并联,用电流表设法测出两部分电流即可。二是利用电源电压不变,设置变化的电路,用电流

表分别测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电流(借助已知阻值的电阻或滑动变阻器)。以上两种还可以细化到给出不同的开关的情况和电流表个数不同的各种情况。

经过这样的总结就会对这一类实验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策2:分类总结法对于思路较模糊的考生是相当有效的。这类方法是把测量某类物理量的实验题专门裁剪到本上,进行集中复习,注意对比就可以发现各种实验设计上的共性之处和不同之处,这种方法会使你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

(三)、研究型实验。

出题方式:研究型实验也是中考重点题型,尤其是探究实验的过程是新课程标准下考查考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该题型无论是对书本中内容的探究还是书本之外内容的探究,主要考查的是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对策:掌握好这类实验可采用总结归类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总结不同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及判断方法和判断依据。例如:浮力的测量方法中有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差法、排开液体质量(重力)法等、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液体压强的测量方法;动能大小的判断方法、蒸发快慢的判断方法;导体电阻大小的计算和判断方法、电流放出热量多少的判断方法、磁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及判断依据等。

2、注重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过程的写法及要求。不同的实验控制方法相同但控制手段不同,要注意区别不同知识体系的实验控制手段上的总结。例如速度的控制方法主要采用从同一高度下滑;机械效率中额外功的控制方法主要采用同样的动滑轮;摩擦力中压力的控制方法主要采用质量相同的物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电流相同的控制方法主要采用串联电路的方法等等。

3、注重对实验现象及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的总结。对于不同的课题要求实验结论的分析方法也不同,但有规律可循。

(四)、操作型实验。

出题方式:操作型实验属于基础实验一般不单独出题,主要与研究型实验相结合出题。操作型实验的出题内容主要是操作过程中操作的顺序及其原因。

对策:动手实验法:通过亲自操作,感受其中的过程,会留下很深的感性认识;总结法:详细写出操作型实验的操作过程并标明原因,这样便于理解记忆。例如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实验,画电路图———断开开关(安全)———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安全)———闭和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同时观察灯的亮度是如何改变的。对于这类实验要努力总结全面,这对基础实验的理解有直接影响。

初中物理的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的几种常用的 实验方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物理的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二、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 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中学物理课本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 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 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 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 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 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 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 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 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 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 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 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 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 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记录总结数据和思索得来的。例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几匹马拉不开半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例如: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得出欧姆定律I=U/R。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通过观察花粉证明水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阿基米德原理) 2.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原理) 3.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托里拆利实验) 4.在研究物体吸热能力(比热容)时,我们通过温度计示数判断热量的多少。 5.通过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等, 四、累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 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 寻求其共同效果。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 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 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 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 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即多次实验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初中物理实验题汇总(全面)全解

初中物理实验题汇总 熔化 [示例]一、小方同学发现: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于是,小方同学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他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碎冰或碎蜡放在试管中,在烧杯中倒入水进行加热并记录数据. (1)小方同学应在试管中加入多少碎冰或碎蜡 ( ) A .越少越好 B .越多越好 C .能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其中即可 D .随意多少 (2)在熔化冰的实验中,用水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他画出了冰和蜡的熔化图象.其中,图乙是 (冰/蜡)的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象。 二、图(3)是给某种固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像可知,该固体一定是________。(“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1分钟时,处于________状态;在第6分钟时,处于________状态;在2~5min 这段时间内处于__________状态,要____热量,但温度________。 (3)由图可知该固体的熔点是________℃。 (一)观察水的沸腾 某组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 记录1次水温如下表.(9分) (1)这次实验所用的器材除图中的,还应有 ,他们看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上升,体积_____ ____,到水面破裂开,里面的___ _散发到空气中;由此可知水沸腾时,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剧烈的______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 __,停止加热后,水将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由此可知水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_____ _ _ __; 二是_____ ______ __。 甲 乙 O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及目的(相互垂直,用于验证三线共面). 3.光路的确定(描出两点,连接并标出方向). 4.纸板可以折转的作用(验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反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光路可逆). 6.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①避免实验结论的特殊性和偶然性;②验证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7.实验结论(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2.实验仪器的选取.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用来确定像的位置、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 (3)选用较薄的玻璃板(避免出现较明显的重影现象); (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距和物距); (5)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好处(测量像距和物距更方便). 3.实验环境暗一些(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更明显). 4.平面镜的放置(垂直于水平桌面,否则像与物无法重合). 5.用光屏无法承接到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6.多次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7.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物像等大;②物距等于像距;③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④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⑤所成的像为虚像).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2.凸透镜焦距的判断(①定义法;②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 3.刻度尺的读数. 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6.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的方法(缓慢地多次前后移动光屏,并不断比较光屏上像的“清晰程度”,直到光屏上的像“最清晰”为止). 7.像的位置因蜡烛烧短而变高后的调整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下移动). 8.光路可逆性的应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互换,等同于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若互换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互换后仍然能够呈现清晰的像). 9.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好处(所成像比较稳定,且更容易比较大小). 10.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无法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原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或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 11.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后的成像情况(仍然能够成像,且仍然是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一些). 12.在物体和凸透镜之间加远视镜片、近视镜片后的成像情况(远视镜片为凸透镜,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加远视镜片后相当于减小了凸透镜的焦距,加近视镜片后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 四、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只改变压力的大小,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②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压力大小相同). 3.转换法的应用(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4.拉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保证滑动摩擦力与拉力二力平衡). 5.运动速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速度大小不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完美版)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 【导语】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 篇一: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二: 一、思想方面 一个学期以来,我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服从领导,团结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LL 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 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 电流。根据Rx=U/I 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 1>R 2 二.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 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 额=P 额/U 额 或I 额=U 额/R 选择量程。 三.伽利略斜面实验: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

初中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总结 一、等效替代法 用一个物体或现象代替另外一个物体或现象得出的物理结论。 1、等效电路: 2、等效电阻:如求解两个串联的电流,已知其阻值分别为R,则可用一个2R的电阻替代该段电路,然后计算电流 3、合力与分力: 4、排水法测体积: 5、研究平面镜成像中的“虚像”:人眼睛只能看到镜子里面的虚像,可用虚像代替实物研究光线的反射定律。 6、用变阻箱测未知电阻:当开关闭合于a时,记录电流表的电流值;然后

开关闭合于b,然后调节变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和记录数据相同,则未知电阻与此时电阻箱的阻值相同。 二、理想模型法 构建一种模型来表述不易理解的物理量 1、光线 2、磁感线 3、力的图示 三、控制变量法 当有多个因素对实验结论有影响时,研究其中一个 ..物理量时,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动的研究方法。 1、影响弦乐器发音音调因素研究:当琴弦松紧度相同时,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同种琴弦时,音调与琴弦松紧程度的关系;同种琴弦在张紧力度相同的条件下,音调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研究:同种液体温度相同、蒸发面积相同时,蒸发和

表面风速的关系;同种液体温度相同、表面风速相同,蒸发和液体蒸发面积的关系。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研究: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下滑,不同粗糙度的地板对小车滑动距离的影响; 4、导体电阻大小因素:同一导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导体材质和长度相同,导体截面积和电阻的关系;导体材质、截面积相同,导体长度和导体电阻的关系; 5、动能实验;同一球体从相同高度的坡面下滑,不同斜面角度对球体动能的影响;相同体积的同种球体,从相同斜面的轨道下滑时,不同球体质量对球体动能的影响 6、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电压不变,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电流不变,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7、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同一电加热棒,相同加热时间,电压和加热量的关系;相同电压、相同加热时间,加热棒阻值和加热量之间的关系。 8、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同一电磁铁,电压不同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相同电压,不同电功率的电磁铁对其磁性强弱的影响。 9、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力的大小相同,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相同,物体受力大小和压强间的关系。 10、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同种液体,相同液体深度,不同的受力方向对液体压强的影响;相同液体深度、相同受力方向,不同密度的液体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 11、探究物质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四、转换法 人类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用其他现象表现出来。 1、测量原子的直径:采用多个原子一字排列,计算原子的个数,然后测量总长度,计算出原子的直径; 2、物体内能的研究:采用物体温度表征物体内能的大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总结 篇一: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的让实验为教学服务,现将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扎实开展实验教学教研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及业务素质,我们经常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使课堂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大教研力度,促进实验教学的提高。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相互学习实验通知单及实验记录的填写情况,

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活动,使实验教学全面开花结果,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艺术及组织实验的能力。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对课本上所有的演示、分组实验,都做到精心准备,预先试做,对少数实验进行改进,补充,确保教师在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现象明显达到100%。 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做好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增加了学生动手实操的机会,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 三、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操作,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使得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并做好示范工作。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物理实验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7-01-13T10:48:37.8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6期作者:孙晓菊[导读] 你将如何实验,请画出电路图。”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有梯度的问题诱导下,很容易完成了实验。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店子镇昌里中学26675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物理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能力还不高,因此对实验的设计、记录、分析一定会存在很多漏洞。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教学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下面就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制约,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动机不明朗,学生的“注意”学习时间持续较短,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习惯有待于养成。因而,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兴趣,兴趣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应着力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效地完成实验教学。 1.注重课堂情境的现实熟悉性。课堂情境的现实熟悉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应是学生所熟悉的现实存在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既符合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不是对生活现象的原样照搬,而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和加工。如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在学生弄清了什么是杠杆后,我展示了小敏和小虎玩翘翘板的图片(小虎在空,小敏在地),并提出问题:杠杆这时平衡了么?如果小虎想将小敏翘上去,你能帮他想个办法么?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改变杠杆的什么要素来改变杠杆的平衡的?你能猜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么?玩跷跷板是我校学生的一大乐趣,这样,将现实抽象成图片,直观地显示出来,于抽象中有直观,学生再联系生活,就踊跃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而顺利进入了实验。 2.注重课堂情境的可操作性和显象性。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显象性,是指教师设计的课堂情境操作起来简单,而所发生的现象明显可观。如在《探究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时,我曾进行过两次情境设计。第一次,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杯、一个纸板,让学生将纸杯灌满水,用纸板盖住,倒置后观察现象。很多同学的纸板掉了下来,水流了一地。情境创设基本失败,第二次试验,我给两个学生发一个皮碗,让他们使劲按在平滑的桌面上,再用力拉一拉,观察现象。这次同学们很容易地做了出来,并且现象很明显:使很大的劲才能将皮碗拉掉。接着,让学生将皮碗轻放在平滑桌面上,再挤压皮碗,会发现什么现象?(有气流声,皮碗里的空气被排出。)这样就很容易地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上述两个情境,第一个失败的原因是可操作性较差;第二个成功的原因是器材少,便于操作,现象明显。 3.注重课堂情境的激励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把,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在设计实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遵循课堂教学激励性原则,设计激励性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的情绪下互动,以优化实验教学。如在探究《怎样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时,我出示了如下激励题:“你能使实验台上的灯泡亮起来么?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好。” 在学生试验后,让学生展示,有的同学无法使灯亮起来(短路),有的同学连掉了开关(长明)。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激励;“虽然有的同学没有使灯亮起来,但他给我们探究出了电路的错误状态——短路,他为我们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也是很不简单的。”接着提出:“你能将你的实验方法说给大家听听么?试试看。”这些话语,看似平常,但它激励着学生产生想试一试的欲望(这就成功了一半),抚平了学生受挫的心灵。 二、转换教学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要完成这一角色的使命,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换位思考。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充分考虑以往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设计课堂诱导题。如在进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我设计了如下诱导题:“导体有材料、粗细、长度、温度的区分么?”诱导学生从导体自身因素考虑,来进行猜想。“你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几个?要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是怎样影响电阻的,你准备怎么办?要探究长度如何影响电阻,你准备选择什么器材?应选择什么样的导线?你将如何实验,请画出电路图。”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有梯度的问题诱导下,很容易完成了实验。 2.全员参与,做好服务。教师要扮演服务角色,就必须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学生实验时,根据不同实验小组所犯的错误,及时启发,及时纠正,及时反馈。这样,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就能使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3.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试验评估能力。物理实验教学过程,是学生全员参与实验的过程,而不同学生的试验方法、实验所获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组织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小组内、班级内的合作交流引导,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试验过程进行自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评一评他人的实验设计。这样,学生在自评和他评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经验,既完善了实验过程,又为以后的实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在评价中,切忌教师大包大揽,要知道,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的感受,和学生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 三、注重知识应用,拓展实验天地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实验能力,而最终目的是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实践之中。因而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自制实验教具,完成实验,并应将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付诸学生的行动,做好检查、评比、展示,切不可忽视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而放任自流。

初中物理实验题全部汇总情况(含问题详解)74941

一、力学部分 (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 [示例]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 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 (3)将量筒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在方案B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 (二)测滑动磨擦力 [示例]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 (三)探究浮力大小 [示例]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1)验数据可知,金属块重 N,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 N,物体的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方法总结 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 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 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 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 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 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 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法有三种类型: (1)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 相同点。 (2)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 其相异点。 (3)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 异点。 实例:

象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它们的发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装置。而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都是内燃机 但是从它们的构造、吸入的气体、点火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 不同。再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不同点 从发生时液体的温度、发生所在的部位及现象都不同。还可以用比 较法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压力; 电功与电功率等。 控制变量法 实例: 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须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它们的电阻,然后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材 料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 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 的关系,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因素;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研究动能势 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 短的关系;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 方向的因素采用此法。 等效替代 所谓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它在物理学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例: 研究串联并联电路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在串联电路中把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 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电阻都大,把总电阻称为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在并联电路中把几个电阻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 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 向后折,观察在纸板 B 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 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 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4)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 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 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 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 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 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 12、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 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三 . 凸透镜成像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 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时发现蜡烛的像呈在光屏的上半部分,要想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该如何操作:①向上移动光屏②向上移动蜡烛③向下移动凸透镜。 2 、如果用手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光屏上依然是一个完整的 像,但亮度较暗。 3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u2f倒立缩小实像f2f幻灯机 四、测物体的密度u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资料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资料 【物理教育】 初中物理实验考试题都出自这里xx-03-15让物理变简单环球物理实验步骤、操作、结论1力学基础性 1、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 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 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物=m砝+m 游) 【实验记录】 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 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0、2 N。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8 N。 3、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和此时液面的示数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实验结论】 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测定物质的密度(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 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 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