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概括了中国人文的基本思想,建立的独特的信仰体系,他的一生都在用人生道德和基于道德的典范来教育人、影响人。这也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根基。孔子的思想贯穿两千年来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对世界范围上的许多人都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原著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

《论语》中通过大量细致的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了孔子的人物形象。孔子也正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孔子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包涵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挚爱之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而研究分析孔子的形象,《论语》更是最好的理论来源和分析依据。

以下便是对于《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几点分析。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性格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丰富而多面的,这一点孔子也一样,因为孔子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而不是文学家们套用某种模式想象出来的,因此孔子也就和常人一样有着爱恨别离喜怒哀乐,他的性格形象也应该是丰富而充实的。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非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的道貌岸然正襟危坐,而是一个和常人一样有着真性情的人,而他有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生日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立体丰富多面的形象,作为学者,他知识渊博,勤学不缀;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和,执着坚毅;而他却又有着普通人的幽默可爱,平和亲切。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孔子,大多数人认为的,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思想的核心即所谓的“仁”、“礼”以及他对于教育的贡献和影响,几乎尽人皆知。但孔子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还应该是一个学者的形象。学者形象也是孔子所有形象的基础,如果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孔子未必就会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样。

一、学识渊博

孔子博学,人皆共识,这也是孔子给予自己的定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孔子信而好古,对古代知识的了解尤为丰富,孔子熟悉古代的规章典范,对《诗》、《书》、《易》、礼、乐无一不精。《论语》中多次有孔子对此的论说。《孔子》中孔子多次谈及《诗经》,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为政》)“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的其所“(《子罕》)”。由此皆可知,孔子对于《诗经》是深有研究的,同样,孔子的音乐修养也同样深厚,“子谓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敖如也,绎如也,以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实际上,《诗》、礼、乐一直是孔子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孔子认为,大到社会,小到个人《诗》、礼、乐都可以起到教化开明的作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不仅熟知古代的电机并且往《诗》、礼、乐往能给予极为精确毫秒的点评.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曾对这些古代的典籍加以学习和整理.据史料记载,孔子曾编次散乱的《诗》、《书》,修葺废坏的礼、乐,晚年更序《易传》而作《春秋》,孔子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而且各种问题也涵盖各门各类。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王公几乎都曾向孔子请教过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曰:‘何为民则服?’”(《为政》),在《为政》当中还有许多的鲁国当权者都曾向孔子请教过问题,除了本国人,《论语》中也有着许多其他国家当权者曾向孔子请教的记载。《颜渊》篇里就曾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礼也曾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的记载。而孔子对于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灯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判断,以及当权者对于孔子学识的认知,也正是孔子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青年时期就以博学多闻而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这是颜渊对于孔子其师学问的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有。孔子皆问有所答,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出不同的回答,亦足见孔子学识之渊所知之博。

二、以学为乐

孔子博学多才并非“生而知之”(《述而》)或“”固天纵之将圣(《子罕》),而是刻苦钻研学习所得。孔子的学识渊博语气好学是分不开的。孔子自己曾坦诚的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学,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这句话可以概括孔子一生求学的态度,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根本原因。

《论语》开篇就是孔子论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尽管孔子一生谨言慎行,对自己的评价也向来谦虚,但惟独对自己“好学”这一点,孔子从不回避,且直言不讳,也深以为豪。孔子曾自信满满的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为何孔子能如此好学?学习对于孔子,是作为人生“不亦说乎”的一件乐事来做的,对于一个“乐知者”来说,兴趣和求知欲是最好的动力。

对于孔子来说,学习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乐事,可孔子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孔子少年生活凄苦,夫子曾自述“吾少也贱”(《子罕》),按当时的家境和礼制,孔子虽“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但孔子也是很难接触到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的正规系统的教育的。那么孔子的渊博学识又是从何而来呢?对于这一问题,孔子的弟子子贡有很好解释:“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孔子难以接触到正规系统的教育,但孔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学习道路,子贡所说,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同样人人都可以是他的老师。这并非我们牵强附会,而是可以在《论语》中找到依据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从任意的三人当中,就必定有我的老师,向别人的长处学习,通过见识到别人的短处而完善自己,此是谓人尽可师,即便是孔子名扬以后,这一学习方式依旧没有改变,一路走来,孔子渊博的学识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对于孔子来说,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孔子曾对子路说过一段话:“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仁”、“知”、“信”、“直”、“勇”、“钢”,此皆为孔子所认为作为君子的必备品德,但这六种品德均需以“好学”为前提,假若不“好学”,这些君子之德便失去了根本,反而会衍生出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提要:孔子没后,历史的车轮又行进了2500多年,在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对孔子的解读和争论一刻也没停止过。人们也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解读和改造孔子,因而便有了千差万别的孔子形象。本真的孔子到底是怎么样的?须有从史料中寻找和发掘,而在众多史料中《论语》的记述就更为忠实可靠。《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得出一个学而不厌的孔子;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孔子;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孔子;一个安贫乐道的孔子。 关键词:孔子;形象;政治家;学者;教育家: 要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论语》一书便是最本真的源头了,因为这部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正是论语中富有生活气息和诗话了的语言,刻画了孔子栩栩如生的形象。 一、学而不厌的学者 孔子知识非常渊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为“圣人”,弟子们更是非常尊敬他: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称他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但是孔子自己却说无非是“学而不厌”(《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孔子十分反对别人称他为“圣人”,强调了知识是一点点学习和积累的。 《论语》一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一生都相当谦虚,对自己评价都较为低调,但对自己的“好学”,孔子是十足的自信,而且深以为自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学习起来能够忘记吃饭,以学习知识为乐趣就能忘却所有的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种境界两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一样。“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学习就像追赶东西一样,总也赶不上,这种追赶般学习的精神和恐惧错过知识的精神也是孔子孜孜不倦寻求知识的最好佐证;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政》)早上学到知识,哪怕傍晚死了也愿意,孔子好学的精神已经到了为求知识而不计较生年长短的地步,有史以来,一人而已! 孔子的弟子认为孔子是“固天纵之将圣”(《子罕》)或他是“生而知之者”(《季氏》),而孔子是坚决反对类似观点的,所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知识,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孔子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中得到的经验。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也就是说,孔子的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附译文)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发表时间:2012-03-31T16:25:53.32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上)供稿作者:魏瑞霞[导读]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瑞霞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摘要: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孔子的形象被不断塑造着。《论语》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收集的言行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形象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分析还原其形象,以求展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孔子形象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于儒学被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为治国之本,孔子也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开始了不断被塑造的历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距真实的孔子越来越遥远了。《论语》是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要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就必须从这部书开始。下面笔者将粗浅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忧国忧民的政客形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 为核心,包括“仁、义、礼、知、信”等在内的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要严格维护。如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搞好统治,首先就得摆正统治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治久安。在这里他把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会规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于一切胆敢违背统治秩序,君臣伦理规范的行径,孔子都会给予猛烈的抨击。如季氏是大夫的级别却擅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就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对仲孙、叔孙、季孙祭祀祖先完毕,擅用天子之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时,也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并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的感慨。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带领弟子踏上长达l4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他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于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以天下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谈,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二、修身养性的君子形象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如:《宪问》篇第28章: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这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样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作为做人的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轻利、舍利取义是成为君子的首要品格特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应该与“仁”长相伴,无论是幸遇顺境,还是身处逆境;“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仪态端正庄重,谦逊自律,克己奉公,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语上应该出语谨慎,不“打诳语”,保持稳重可信的人格等等。 三、淳淳善诱的师者形象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据史料记载孔门弟子多达3000,最出色的就有72人。 孔子教育学生的范围很广泛,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人生哲理与信仰等。如《论语.述而》篇第25章记载了孔子教学的四方面内容:“文,行,忠,信”。“文”,指的是历代文献,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行,忠,信”显然已涉及到了人的行为、品格与修养,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当成了课堂,把现实或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当成了教材,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与闲话中就对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从而启迪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学生可以随时向孔子提问、请教,孔子也可以随时考察学生的志向、人品与知识。这对学生的人生观往往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在学生们面前,孔子既是严厉的老师,又是一位亲切随和的长者。孔子总是鼓励学生在自己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拘谨。如在《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想让学生畅谈理想,为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他首先亲切地对学生们说道:“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谦逊随和、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要打破师生、长幼的界限,畅所欲言。 孔子待学生固然随和亲切但又是很讲原则的,他对弟子的某些缺点或原则性错误的批评又总是毫不留情的。如孔子一向主张君子周贫不继富,鲁国的权臣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孔子的弟子冉求却还帮他聚敛财富。为此,孔子毫不留情地抨击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弟子,还号召其他的弟子抨击冉求的行为,《述而》篇中说“子温而厉”正是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孔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孔子以他那卓越的智慧、渊博的知识、进取的人格精神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特别是知识分子,他在文化史上的作用无人可比。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论语》中也记录了他的偏颇之处,正是有了这些小缺点,才使其形象摆脱概念化的窠臼,更加丰满、更加自然,更加可爱。

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

2010届高考初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46篇] 1《论语》十则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孟子《鱼我所欲也》 4《左传·刿论战》5诸亮《出师表》6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8禹锡《陋室铭》9仲淹《楼记》 10欧阳修《醉翁亭记》11轼《记承天寺夜游》12周敦颐《爱莲说》 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以上文言文13篇) 14《诗经·关雎》15《诗经·蒹葭》16操《观沧海》 17潜《饮酒》1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9王湾《次北固山下》 20王维《使至塞上》21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2白《行路难》 23杜甫《望岳》24杜甫《春望》2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7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2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9白居易《观刈麦》30贺《雁门太守行》31杜牧《赤壁》 32杜牧《泊淮》33商隐《夜雨寄北èīǒò》34商隐《无题》 35煜《相见欢》36仲淹《渔家傲》37晏殊《浣溪沙》 38王安石《登飞来峰》39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0轼《水调歌头》 41陆游《游村》42辛弃疾《破阵子》43文天祥《过零丁洋》 4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5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6龚自珍《己亥杂诗》(以上诗词曲33首) 1.《论语》十则《论语》(七年级上第2单元第10课P44)○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悦”的古字,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动),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xǐng,检查,自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有危害而无所收获)。”(《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rǔ,你,代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ì“知”通“智”,智慧)(《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中人物分析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初中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然后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

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孔文子何(为什么)以谓(叫、称)之‘文’也?” 敏(聪敏)而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默而识(记)之,学而不厌(满足),诲人不倦(厌倦、疲倦)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优选稿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 《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 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论语》一书共二十篇,每篇选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依次为: 1、《学而》 2、《为政》 3、《八佾》 4、《里仁》 5、《公冶长》 6、《雍也》 7、《述而》 8、《泰伯》 9、《子罕》 10、《乡党》 11、《先进》 12、《颜渊》 13《子路》 14、《宪问》 15、《卫灵公》 16、《季氏》 17、《阳货》 18、《微子》 19、《子张》

20、《尧曰》这二十篇文字不管孔子弟子记孔子语言也好,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也好,或者时人相言,君臣对答也好,不外乎记载孔子和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所以,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论语》首先是应当阅读的书,也是比较可信的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语》反映出来的。在政治上,孔子是近乎保守主义者。他相信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形式,从而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的人。为了能使周王朝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他主张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他认为,对老百姓的统治不能只靠“政”和“刑”,也要注意“德”和“礼”。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贤”和“德”的素质,呼吁通过“举贤才”之类的措施来改善统治者的状况。 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礼”和“仁”这两个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范畴。“礼”是指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区别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仁”指最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说人们之间应该相爱。他认为这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互相制约的。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行为状态。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相爱有所节制,否则便乱了伦次。应该看到,这一学说的实质是为维护旧制度作论证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这样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导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

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 导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以下我为大家介绍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巧言令色,鲜亦仁! 24、子不语:怪,力,乱,神。 2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7、食不语,寝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朝闻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7、德不孤,必有邻。 3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读过《论语》,颜回的形象总是让人记忆犹新。作为孔子的弟子,颜回在《论语》中并不是描写最多的一个,但却是受到孔子赞赏最多的一个。孔子将自己的弟子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进行了分类。其中颜回列德行科第一,在孔门弟子中备受青睐。他在《论语》中被称为“子”,孔子称赞他的话很多,这就确立了他是孔门第一大弟子的地位。自唐太宗以来,历代帝王多次对颜回予以封赠,这就又使得颜回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一、好学聪慧 在《论语》中,颜回受到老师的赞赏最多的地方在于他的好学精神,对于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和满足。在上千弟子中,孔子独称赞他“好学”,而且认为除了颜回之外再没有听说好学的人。这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如在《雍也》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又如在《先进》篇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的“好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孔子说颜回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并没有懈怠放松过。《庄子》里记载他跟随孔子达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庄子·田子方》)的程度,因此,其学业提高很快。子贡叹服地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二是现在学习态度的庄重上,孔子讲课时,他专心致志,认真听讲,从不懈怠,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孔子对此倍加赞扬,《论语·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意思是说,听孔子讲学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这里,颜渊向孔子问仁,他并没有止步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而是深入下去“请问其目”,要求进一步了解仁的具体内容。向“仰之弥高”的孔子问哲理,他以其毕生的精力“钻之弥坚”“欲罢不能”(《论语·子罕》)。他坚守孔子“不耻下问”的教诲,“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回正是凭借他的聪慧内秀,勤于思索,使其学业进步非常快,孔子也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颜回无疑就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

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