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楚简:上士闻道,堇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悖,痍道如类,进道如退。上德如谷。(分章符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袛声,天象亡形,道(此字后断简)历来注家对这一章多只注重个别字句的考证、甄别,对各段落间的联系和全章的中心、主旨几乎不予涉及,或语焉不详。其中原因我想是因为此部分内容,尤其是世传本,本身较混杂,对文句的考据尚且众说纷纭,更不用说主旨了。实际上若是参照一下郭店楚简(幸运的是郭店楚简对此部分内容保留的相对完整),尤其是其中的分章符号,即可对关于世传本的争论,诸如建言包括的内容等,划上一个句号。郭店楚简此部分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至“上德如谷”止。前两章(“上德不得”章与“昔之得一者”章)老子从内圣外王的不同角度阐释了“上德”,

而此部分,老子通过不同的“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以及“建言”所表现出的辨证思想,引出“上德如谷”这一上德的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下一部分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将上德的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扩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最终落实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并为后面几章关于道的论述做好铺垫。在帛书中本部分与前两部分(“上德不得”章、“昔之得一者”章)构筑了一个有关“德”的基本框架,内容前后衔接。“上德不得”章讲了“上德”的基本特性及其与其他为政方式的区别;“昔之得一者”章进而介绍“德”的本质特征,即“一”,此部分用辩证法阐述“上德”的特殊性及其特殊作用和意义,最后又引出其所依循的“道”,为后文对“道”的进一步阐述埋下了伏笔。世传本的改动(尤其是章节次序的改动)切断了行文上的承接关系及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此段文字需要说明的一个是“士”,士当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切有身份有资格谈论“道”的人,因而实际是指有望成为侯王或侯王身边近臣的人。堇:世传本均作“勤”,帛书及郭店楚简均为“堇”字,虽多数释文都释为“勤”但“堇”找不到其他通假“勤”字的旁证。沈善增先生考据“堇”字:《管子五行》“修概水上,以待乎天堇。”尹知章注:“堇,诚也。言天子能以中正自修,以概自平,

上待天诚业。”认为“堇”字当作“信”解。“信奉而躬行。”此解于文于理均较“勤”通畅。此段可通译为:上士闻道,信奉而躬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则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建言”许多著作说是“立言”,是“自古立言之士”所说过的话,例如《老子注译及评价》将“建言有之”译为: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而沈善增先生认为《建》是书名,但恐怕只能作为猜测。“建言”大约就是一些流传较广、人们普遍接受的话,是“已经建立起来的言论”。但同时,“建”还有“覆”意,放到此处结合下文竟然意外的贴切。幸好“建”作何解并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所以我引而不译。“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三句是所说的建言。这里的“道”如果说是以道路类比“道”恐怕有些勉强,一则从行文上,上文的“闻道”都是形而上的概念,这里转而形而下有点衔接不上;再则,如果用道路做类比,这里所举的例子都过于哲学,很难通过日常经验来找出共鸣。所以我认为,这里是以普通人们对“道”时常产生的错觉来解释之所以中士、下士对会对“道”的有上述的错误态度。进而强调或曰烘托“上德如谷”这一,显然也是“明道如费”的,阶段性结论。这里正所谓老子说的“正言若反”。费通拂,违逆,违反常理。夷:平坦。类通類,不平。《左传昭公十六年》“刑之颇类”。此段可通译为:“建言”之中

曾说到“明确清晰的"道"又是看起来违背常理;指引前进的"道"有时看起来是教导后退;平直坦荡的"道"有时看起来却崎岖逶迤”。上德如谷。谷:山高谷底,此处以“谷”喻低下之位。正与上述建言之类比相衔接。由上文的天道落实到此处的君德。其逻辑关系是:天道尚且“明道如费”,我们还会对“上德如谷”有什么好怀疑的。此处用“谷”喻“德”,是借“谷”的低以喻“下”,借“谷”的旷以喻“容”以喻“胜”(受邦之诟)。此句可通译为:“上德”如同山谷一般(处下而能容纳而能承受)。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对于从“大白如辱”起以下的几句,以往的注家都按并列关系来进行注释,很难找到其间的逻辑关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注家采取改字或调换句子次序的方法,但这种擅改经文的做法我很难认同。根据我的理解,只需对断句、标点做一些调整,便能使得文章意思明白条理通顺。但是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如”字的训释。以前的注家毫无例外的望文生义,将“如”理解为像、如同之意。以此得出的理解,我认为与其说很有哲学意境不如说很有诡辩才能。“如”:.随顺;依照。《公羊传·桓公元年》:“繼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大白如辱”句沈善增先生认为:“帛书乙本与王本等世传本均作“大白若辱”,甲本此处毁损。但我从王本第二十八章中,甲本作“知其日,守其辱”,乙本作“知其白,守其辱。”,王本作“知其荣,守

其辱”,考证应从甲本作“知其日,守其辱”。“日”为“实”义,《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而“辱”为“亏”义,《尸子》:“众以亏形为辱,君子以亏义为辱。”“日”与“辱”对,相当于“盈”与“亏”对。用之该章义贴,推之本章,“大日若辱”,与上文“上德若谷”,下文“广德若不足”,意义一气贯通,而“大白若辱”解之难妥,故去彼取此。”沈先生的解释从推理角度论还是相当翔实严密,但只能是作为推理,还缺乏相应的考古训诂实证,因此我宁愿采信帛书乙本之“大白如辱”。况且亦可解释得通。大白如辱:白是明显、显赫,辱是辱没、埋没。是说最明显、显赫的,换句话说则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大白)要依照被埋没的隐而不见的,换句话说则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辱)。广德如不足:此处的广德、建德两句,是对于“大白如辱”这一基本原则在“德”的角度的具体运用。广德与建德是对文,所以,广也应当如建一样做名词用。此句是说,若要扩广君德要从不足之处(辱)着手。对于“建德如偷”,世传本如此,帛书释文多如此,但帛书原文为“建德如输”,刘小龙先生解为:建:建立,树立。输:堕,堕落。树立德的过程就像是堕落的过程。多少有些费解。郭世铭先生和赵又春先生认为:建德若偷:建是建立的意思,偷是苟且的意思。已经确立的德看上去却好像是权宜之计。而沈善增先生对此句下的功夫最多,沈先生旁征博引道:““建德若偷”现在多

依俞樾《老子平议》说“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健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河上公与严尊之解尽管不同,但将偷理解为盗则是一致的,可见汉代人是这样理解的。在这里引《列子天瑞》篇中的一段故事,以说明先秦时人对“建德若偷(盗)”倒是容易理解的。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自此以往,施及川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堩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怒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有,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认而有之,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天

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邪,孰为不盗邪?”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建德若偷”就是“建立了功德,却像偷来一样,不认之为己有。”沈先生的论述,尤其是其中所引用的例子对于理解“偷”用于政治概念时的意义十分有建设性,但遗憾的是,我个人认为,沈先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到了门口却拐弯了。沈先生显然是在文字上由“公公私私”得出“不认之为己有”的结论。但实际上上述引文的关键字在于“盗天地之时利”、“盗阴阳之和”、“知天地之德者”,也就是说,“盗”的是“天地之德”(此概念在《老子》中用“道”),或者说“盗”是“因循”“道”的意义。再参详《黄帝阴符经》中“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盗”与“贼”的运用,可知“偷”在此亦当是“因循”“道”的意义,此处用此“偷”字一则是延续了先秦“贼”、“盗”在政治概念上的意义,一则是为了行文前后对比的需要。而且“偷”本身有“取”义,如:《淮南子·说林训》:“狗彘不擇甂甌而食,偷肥其體,而顧近死。”高诱注:“偷,取也。”可见,此处的“偷”理解为“取自”“道”、“因循”“道”从文字上和文理上都说得通。此段可通译为:最明显、显赫的,换句话说则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大白)要依照被埋没的隐而不见的,换句话说则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辱):

若要扩广君德要从不足之处(辱)着手。若要建立君德要依照天道、因循天道、取自天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质真如渝:质是质地,真与假相对,渝是改变、改换。此句是说:质地真正纯真的反而是随顺、依照变动的。大方、大器等几句没有什么深意,仅是为“质真如渝”作佐证,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说明,事物的某个特性发展到最高水平时,其外在表现往往“如渝”,往往要发生变化。整个这一段和全章都充分显示了老子的辨证思维能力,和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进行论辩的方法。古人素有天圆地方之说,地可谓“大方”却不见其隅大器晚成,世传本如此,并因此成了至今仍然活跃的成语。从字面上说:帛书“免成”犹“无成”也,楚简“曼”直接有“无”义(《法言五百》“行有之也,病曼之也。”);从内容上说:其他各句都是一加大字则意义相反,惟独“大器”从时间上说晚,而不从性质上走向反面,造成了立论角度的混乱。此段可通译为:质地真正纯真的反而是随顺、依照变动的:方大到了极致则不见其隅,器大到了极致则不见其成,音大到了极致则不闻其声,象大到了极致则不见其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大白如辱”句阐述了事物的表象要随顺事物的内在的、不可见的本质;“质真如渝”句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正合“非恒道也”)。此句,则将上述的对事物的论述引申到了“道”,各种事物大到了极致都有所变化,

那么道呢?此处“褒”为大义,“道”毫无疑问在《老子》中是作为万物的主宰,但它却不通过命令的方式来主宰万物(名,如同在前几章中所说,名通命。),(这正与前文相衔接),而它不通过命令的方式来主宰,反而能够“善始且善成”。帛书为“夫唯道,善始且善成。”通行本改为“夫唯道,善贷且成。”贷字有借、施予、宽恕、推卸等义,这样通行本或可解释为:“善于施予,并能成其事”但与上句“道隐无名”未见有何承接关系,并且同本节上文也未见有何承接关系,于文理未安。此段可通译为:道是大到了极致的,(虽然它是万物的主宰)却不以命令的方式来统驭万物。(恰恰因为这样)只有道,善于开始且善于完成。本章可通译为:上士闻道,信奉而躬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则不足以为道。“建言”之中曾说到“明确清晰的"道"有时看起来违背常理;指引前进的"道"有时看起来是教导后退;平直坦荡的"道"有时看起来却崎岖逶迤”。(因此)“上德”如同山谷一般(处下而能容纳而能承受)。最明显、显赫的,换句话说则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大白)要依照被埋没的隐而不见的,换句话说则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辱)。若要扩广君德要从不足之处(辱)着手。若要建立君德要依照天道、因循天道、取自天道。质地真正纯真的反而是随顺、依照变动的:方大到了极致则不见其隅,器大到了极致则不见其成,音大到了极致则不闻其声,象大

到了极致则不见其形。道是大到了极致的,(虽然它是万物的主宰)却不以命令的方式来统驭万物。(恰恰因为这样)只有道,善于开始且善于完成。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道德经》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译文: 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著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如此而已,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 概述: 本章用于解释如何向百姓普及无之道,有名:有无相成、养民有方。本章重点在于“无知无欲”如何解读,是“为国家而学、为国家而想”的意思。“智者不敢弗为”即智者不敢不为国家奉献。 ----------------------------------------------------

解读字义: 《道德经》的难点还是在于字义,“合义”过多,又增加了很多老子的见解,导致字义难测。经书中,“无”是个极其重要的字,字义为融合至无,还是没有,需要根据语境判断,一般而言,赞成或者支持的则为前者,反对的则为后者。 (1)“民”即人民,范围大于百姓,经书中代指除统治者之外的国民,统治者即王侯将相。百姓,战国之前为贵族总称,之后指平民,后多以“老百姓”代指庶民,如今百姓和老百姓含义相同。 (2)“尚”本义为摊开,引申为公开。后本义调整,《说文解字》:尚,曾也,即曾经、以前的意思。另有版本为“上”,本义为高、上面,可以解读为使……上,即抬高的意思。 (3)“贤”古义为管理钱财的人,引申为钱财。后世本义变化,《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庄子》:以财分人谓之贤,两处所用含义都是“有德的人”;《说文解字》:贤,多才也,本义调整为“有德的、有才的”。从后文分析,第一句话,所说应为钱财。 (4)“使”本义为令、役。 (5)“可”本义为肯定,引申为许可、确定。“可欲”即能够引起慾望,此处代指明确的慾望。 (6)“不尚贤”,指不公开钱财,反对“炫富”。经书中动词在前,一般为谓语前置,需将动词调整至名词之后,“贤不尚”,后文同样如此,即“难得之货不贵”、“可欲不见”。也可以理解为使动词,即“不使贤尚”、“不使难得之货贵”、“不使可欲见”。总体而言,经书中,否定语气解读为使动词更加顺

马王堆汉墓帛书.系辞

馬王堆漢墓帛書.繫辭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也。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是故吉凶也者,得失之象也。悔吝也者,憂虞之象也。通變化也者,進退之象也。剛柔也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爻之始也。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彖者,言如象者也。爻者,言如變者也。吉凶也者,言其失得也。悔吝也者,言如小疵也。無咎也者,言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極大小者存乎卦。辯吉凶寺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分,振無咎存乎謀。是故封有大小,辭有險易。辭者,各指其所之也。 《易》與天地順,故能論天下之道,仰以觀于天文,頫以觀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觀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校,故不回。知周乎萬物,道齊乎天下,故不過。方行不遺,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地厚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係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弗知也。故君子之道鮮。聖者仁勇,鼓萬物而不與眾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誠德,生之謂象,成象之謂乾,爻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過,以言乎近則精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夫乾,其靜也圈,其動也榣,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斂,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合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乎,夫《易》,聖人之所祟德而廣業。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易》行乎其中。誠生〔存存?〕,道義之門。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帛书版) 【道经】 (1)第壹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贰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第叁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肆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伍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陆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柒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玖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第拾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第拾壹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第拾贰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第拾叁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hì恃,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hī 之 huò 货, shǐmín bùwéi dào bújiàn kěyùshǐmín xīn bù

道德经帛书版本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周易)》释文

馬王堆漢墓帛書《易經》釋文 釋文根據: 1、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2、張政烺:《帛書<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3、于豪亮遺作:《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卦爻辭下附錄: 1、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1987年11月第1版。增訂本加入了帛書《易傳》部分內容。) 2、張立文:《帛書周易註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上經 1 鍵:元享<亨>,利貞。 初九:浸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鍵鍵,夕泥若,厲,无咎。 九四:或在淵,无咎。 九五:龍在天,利見大人。 尚九:抗龍有悔。 迵九:見群龍无首,吉。 2 川: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亡朋,安貞吉。 初六:禮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六三:合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六五:黃常,元吉。

尚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迵六:利永貞。 3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律<建>侯。 初九:半遠,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壇如,乘馬煩如,非寇閩厚,[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毋華,唯人<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 六四:乘馬[煩]如,求閩厚,往吉,无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尚六:乘馬煩如,汲血連如。 4 [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吉,再參,即不吉。利貞。初六:廢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已往閵。 九二:枹蒙,吉;入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无攸利。 [六四:困]蒙,閵。 六五:童蒙,吉。 尚九:擊蒙,不利為寇,利所寇。 5 襦:有復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初九:襦于茭,利用恆,无咎。 九二:襦于沙,少有言,冬吉。 [九]三:襦于泥,致寇至。 六四:襦于血,出自穴。 六<九>五:襦于酒食,貞吉。 尚六:人<入>于穴,有不楚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6 訟:有復洫寧,克<中>吉,冬凶,利用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少有言,冬吉。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音版】 使(shǐ)我(wǒ)介(jiè)然(rán)有(yǒu)知(zhī), 行(xíng)于(yú)大(dà)道(dào),唯(wéi)施(shī)是(shì)畏(wèi)。 大(dà)道(dào)甚(shèn)夷(yí),而(ér)人(rén)好(hǎo)径(j ìng)。 朝(cháo)甚(shèn)除(chú),田(tián)甚(shèn)芜(wú), 仓(cāng)甚(shèn)虚(xū);服(fú)文(wén)采(cǎi),

带(dài)利(lì)剑(jiàn),厌(yàn)饮(yǐn)食(shí), 财(cái)货(huò)有(yǒu)馀(yú);是(shì)为(wéi)盗(dào)夸(kuā)。 非(fēi)道(dào)也(yě)哉(zāi)! 【译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

货。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 (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 甲本《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 (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 (损)之【而益,益】之而 (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大盈若 (冲),其用不 (宭)。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 。趮(躁)胜寒,靓(静)胜炅(热)。请(清)靓(静),可以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 (歙) (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

老子道德经原文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莫(mò)柔(róu)弱(ruò)于(yú)水(shuǐ), 而(ér)攻(gōng)坚(jiān)强(qiáng)者(zhě) 莫(mò)之(zhī)能(néng)胜(shèng), 以(yǐ)其(qí)无(wú)以(yǐ)易(yì)之(zhī)。 弱(ruò)之(zhī)胜(shèng)强(qiáng), 柔(róu)之(zhī)胜(shèng)刚(gāng),

天(tiān)下(xià)莫(mò)不(bù)知(zhī),莫(mò)能(néng)行(xíng)。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云(yún): 受(shòu)国(guó)之(zhī)垢(gòu), 是(shì)谓(wèi)社(shè)稷(jì)主(zhǔ); 受(shòu)国(guó)不(bù)祥(xiáng), 是(shì)为(wéi)天(tiān)下(xià)王(wáng)。 正(zhèng)言(yán)若(ruò)反(fǎn)。 【译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认真做做到。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因此圣人说:能够承担起全国屈辱的,才能称为一国之主。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才算是一国。真理听起来都不是很顺耳。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 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 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 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 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

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 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 【译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手册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道经】----- (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3)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0)第十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槫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除玄监能无疵乎 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第十一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14)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5)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老子《道德经》全文 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着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 斯(sī)恶(è)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 斯(sī)不(bù)善(shàn)已(yǐ).故(gù) 有(yǒu)无(wú)相(xiāng)生(shēng),难(nán)易(yì)相(xiā

ng)成(chéng), 长(cháng)短(duǎn)相(xiāng)形(xíng),高(gāo)下(xià)相(xiāng)倾(qīng),音(yīn)声(shēng)相(xiāng)和(hè),前(qián)後(hòu)相(xiāng)随(suí).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处(chù)无(wú)为(wéi)之(zhī)事(shì), 行(xíng)不(bù)言(yán)之(zhī)教(jiào), 万(wàn)物(wù)作(zuò)焉(yān)而(ér)不(bù)辞(cí), 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 功(gōng)成(chéng)而(ér)弗(fú)居(jū). 夫(fū)惟(wéi)弗(fú)居(jū),是(shì)以(yǐ)不(bù)去(qù).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