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遗传信息的传递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遗传信息的传递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遗传信息的传递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遗传信息的传递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遗传信息的传递

一、遗传信息传递的概述

二、DNA的生物合成

(一)DNA的复制

随从链的合成

2.DNA复制的特点

(1)半保留复制

(2)半不连续复制

(3)有特定的复制起点

(4)双向复制

(5)方向5′→3′

(二)DNA损伤与修复

(1)物理因素:紫外线、各种电离辐射

(2)化学因素

(3)自发因素

1.引发突变的因素

紫外线照射能使相邻的嘧啶碱基之间通过共价结合形成嘧啶二聚体。

2.DNA突变的分子改变类型

分子病: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记忆:6月,携镰刀割谷子

三、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一)转录的定义:DNA指导的RNA合成,DNA→RNA。

(二)转录的条件

(四)真核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mRNA前体为核不均一RNA(hnRNA)必须经过5-′端和3-′端的首尾修饰及对hnRNA的一系列加工处理,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真核生物mRNA的合成由RNA聚合酶Ⅱ催化。

四、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四种dNTP为原料,合成与RNA互补的DNA单链。

A.DNA指导的DNA合成

B.DNA指导的RNA合成

C.RNA指导的DNA合成

D.RNA指导的RNA合成

E.RNA指导的蛋白质合成

《医学遗传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2.与苯丙酮尿症不符的临床特征是(1)。 A 患者尿液有大量的苯丙氨酸 B 患者尿液有苯丙酮酸 C 患者尿液和汗液有特殊臭味 D 患者智力发育低下 E 患者的毛发和肤色较浅 3.细胞在含BrdU的培养液中经过一个复制周期,制片后经特殊染色的中期染色体()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均深染 4.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连接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 5.HbH病患者的可能基因型是(5)。 A ――/―― B -a/-a C ――/aa D -a/aa E aacs/―― 6.下列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的是(4)。 A.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B.系谱中看不到连续遗传现象,常为散发 C.患者的双亲往往是携带者 D.近亲婚配与随机婚配的发病率均等 E.患者的同胞中,是患者的概率为1/4,正常个体的概率约为3/4 7.人类a珠蛋白基因簇定位于(5)。 A 11p13 B 11p15 C 11q15 D 16q15 E 16p13 8.四倍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3)。

A 双雄受精 B 双雌受精 C 核内复制 D 不等交换 E 部分重复9.在蛋白质合成中,mRNA的功能是(3)。 A 串联核糖体 B 激活tRNA C 合成模板 D 识别氨基酸 E 延伸肽链10.在一个群体中,BB为64%,Bb为32%,bb为4%,B基因的频率为(4)。 A B C D E 11.一个个体中含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的三种细胞系,这种情况称为(3)。 A 多倍体 B 非整倍体 C 嵌合体 D 三倍体 E 三体型 12.某基因表达的多肽中,发现一个氨基酸异常,该基因突变的方式是(5)。 A 移码突变 B 整码突变 C 无义突变 D 同义突变 E 错义突变13.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的群体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相距越近(1)。 A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高,群体发病率也越高 B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低,群体发病率也越低 C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高,群体发病率越低 D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低,群体发病率迅速降低 E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低,群体发病率越高 1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4)。

《生物化学》考研复习重点大题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化学》重点大题 1.简述Chargaff 定律的主要内容。 答案:(1)不同物种生物的DNA 碱基组成不同,而同一生物不同组织、器官的DNA 碱基组成相同。(2)在一个生物个体中,DNA 的碱基组成并不随年龄、营养状况和环境变化而改变。 (3)几乎所有生物的DNA 中,嘌呤碱基的总分子数等于嘧啶碱基的总分子数,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 的分子数量相等,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分子数量相等,即A+G=T+C。这些重要的结论统称 为Chargaff 定律或碱基当量定律。 2.简述DNA 右手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案:DNA 右手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特点如下: (1)DNA 双螺旋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一条链的走向为5′→3′,另一条链的走向为3′→5′;两条链绕同一中心轴一圈一圈上升,呈右手双螺旋。 (2)由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的骨架位于螺旋外侧,而碱基位于螺旋内侧。 (3)两条链间A 与T 或C 与G 配对形成碱基对平面,碱基对平面与螺旋的虚拟中心轴垂直。 (4)双螺旋每旋转一圈上升的垂直高度为3.4nm(即34?),需要10 个碱基对,螺旋直径是2.0nm。(5)双螺旋表面有两条深浅不同的凹沟,分别称为大沟和小沟。 3.简述DNA 的三级结构。 答案:在原核生物中,共价闭合的环状双螺旋DNA 分子,可再次旋转形成超螺旋,而且天然DNA 中多为负超螺旋。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DNA 也是环形分子,能形成超螺旋结构。真核细胞核内染色体是DNA 高级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由组蛋白H2A、H2B、H3、H4 各两分子形成组蛋白八聚体,DNA 双螺旋缠绕其上构成核小体,核小体再经多步旋转折叠形成棒状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4.简述tRNA 的二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答案:已知的tRNA 都呈现三叶草形的二级结构,基本特征如下:(1)氨基酸臂,由7bp 组成,3′末端有-CCA-OH 结构,与氨基酸在此缩合成氨基酰-tRNA,起到转运氨基酸的作用;(2)二氢尿嘧啶环(DHU、I 环或D 环),由8~12 个核苷酸组成,以含有5,6-二氢尿嘧啶为特征;(3)反密码环,其环中部的三个碱基可与mRNA 的三联体密码子互补配对,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可把正确的氨基酸引入合成位点;(4)额外环,也叫可变环,通常由3~21 个核苷酸组成;(5)TψC 环,由7 个核苷酸组成环,和tRNA 与核糖体的结合有关。 5.简述真核生物mRNA 3′端polyA 尾巴的作用。 答案:真核生物mRNA 的3′端有一段多聚腺苷酸(即polyA)尾巴,长约20~300 个腺苷酸。该尾巴与mRNA 由细胞核向细胞质的移动有关,也与mRNA 的半衰期有关;研究发现,polyA 的长短与mRNA 寿命呈正相关,刚合成的mRNA 寿命较长,“老”的mRNA 寿命较短。 6.简述分子杂交的概念及应用。 答案:把不同来源的DNA(RNA)链放在同一溶液中进行热变性处理,退火时,它们之间某些序列互补的区域可以通过氢键重新形成局部的DNA-DNA 或DNA-RNA 双链,这一过程称为分子杂交,生成的双链称杂合双链。DNA 与DNA 的杂交叫做Southern 杂交,DNA 与RNA 杂交叫做Northern 杂交。 核酸杂交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病的产前诊断、致癌病原体的检测、癌基因的检测和诊断、亲子鉴定和动

生物化学笔记(整理版)1

《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生命是发展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起源等,说明生命是在发展,因而人类对生命化学的认识也在发展之中。 20世纪中叶直到80年代,生物化学领域中主要的事件: (一)生物化学研究方法的改进 a. 分配色谱法的创立——快捷、经济的分析技术由Martin.Synge创立。 b. Tisellius用电泳方法分离血清中化学构造相似的蛋白质成分。吸附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c. Svedberg第一台超离心机,测定了高度复杂的蛋白质。 d. 荧光分析法,同位素示踪,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生物化学的分离、纯化、鉴定的方法向微量、快速、精确、简便、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物理学家、化学家、遗传学家参加到生命化学领域中来 1. Kendrew——物理学家,测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2. Perutz——对血红蛋白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 3. Pauling——化学家,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以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为某些protein具有类似的螺旋结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1.2.3.都是诺贝尔获奖者) 4.Sanger―― 生物化学家 1955年确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获1958年Nobel prize化学奖。1980年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5.Berg―― 研究DNA重组技术,育成含有哺乳动物激素基因的菌株。 6.Mc clintock―― 遗传学家发现可移动的遗传成分,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奖。 7.Krebs―― 生物化学家 1937年发现三羧酸循环,对细胞代谢及分生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Lipmann―― 发现了辅酶A。 9. Ochoa——发现了细菌内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 10.Korberg——生物化学家,发现DNA分子在细菌内及试管内的复制方式。(9.10.获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1.Avery―― 加拿大细菌学家与美国生物学家Macleod,Carty1944年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著名实验。肺炎球菌会产生荚膜,其成分为多糖,若将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光滑型)制成无细胞的物质,与活的无荚膜的肺炎球菌(粗糙型)细胞混合 ->粗糙型细胞也具有与之混合的光滑型的荚膜->表明,引起这种遗传的物质是DNA 1 / 29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丙氨酸和。—酮戊二酸经谷丙转氨酶和下述哪种酶的连续作用才能产生游离的氨A.谷草转氨酶 B.谷氨酰氨合成酶 C.α—酮戊二酸脱氢酶 D.谷氨酸脱氢酶 E.谷丙转氨酶 2.肌肉中氨基酸脱氨的主要方式是 A.嘌呤核甙酸循环 B.嘧啶核甙酸循环 C.L—谷氨酸氧化脱氨作用 D.联合脱氨作用 E.鸟氨酸循环 3.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原因是 A.可抑制腺甙脱氨酶 B.可抑制鸟嘌呤脱氨酶 C.可抑制黄嘌呤脱羧酶 D.可抑制尿酸还原酶 E.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4.有关电子传递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A.链中的递氢体同时也是递电子体 B.电子传递的同时伴有ADP的磷酸化 C.链中的递电子体同时也是递氢体 D.该链中各组分组成4个复合体 E.A十D 5.脂肪细胞酯化脂酸所需的甘油是 A.由氨基酸转化而来 B.大多数来自葡萄糖 C.由糖酵解产生 D.由糖异生形成 E.由脂解作用形成 6.脂肪酰CoA在肝脏中进行β氧化的酶促反应顺序为 A.脱氢、加水、硫解、再脱氢 B.加水、脱氢、硫解、再脱氢 C.脱氢、硫解、再脱氢、加水 D.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E.以上均不对 7.下列反应中不需要1’—焦磷酸—5’—磷酸核糖的是 A.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甙酸 B.腺嘌呤转变为腺甙酸

C.鸟嘌呤转变为鸟甙酸 D.生成5’—磷酸—1’—氨基核糖的反应 E.嘧啶生物合成中乳清酸的生成 8.5—Fu的抗癌作用机制为 A.抑制尿嘧啶的合成 B.抑制胸腺嘧啶核甙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 C.抑制胞嘧啶的合成,从而抑制DNA合成 D.合成错误的DNA,抑制癌细胞生长 E.抑制FH2合成酶的活性 9.Mesdlson和Stahl在1958年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证明的是哪一种机制 A.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B.DNA的全保留复制机制 C.DNA基因可转录为mRNA D.DNA基因可表达为蛋白质 E.DNA能被复制 10.DNA复制时除哪种酶外其余均需要 A.拓扑异构酶 B.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C.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D.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E.连接酶 11.下列关于大肠秆菌DNA聚合酶I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5’→3’内切核酸酶活性 B.具有3’→5’外切核酸酶活性 C.duTP是它的一种作用物 D.以有缺口的双股DNA为模板 E.是惟一参与大肠扦茵DNA复制的聚合酶 12.以下哪个过程中不需要DNA连接酶 A.DNA复制 B.DNA重组 C.DNA断裂和修饰 D.制备重组DNA E.DNA修复 13.原核生物参与转录起始的酶是 A.RNA聚合酶全酶 B.RNA聚合酶核心菌 C.引物酶 D.解链酶 E.RNA聚合酶Ⅱ 14.外显子是 A.不转录的DNA就是反义链 B.基因突变的表现 C.真核生物基因的非编码序列

医学遗传学整理复习资料

第四章单基因病 单基因病:由某一等位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染色体:X连锁显性遗传从性遗传限性遗传 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 Y连锁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某种性状或疾病受显性基因控制,这个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为A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 ①患者双亲之一有病,多为杂合子 ②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③连续遗传 完全显性:杂合子的表现型与显性纯合子相同 不完全显性(中间型显性、半显性):杂合子的表现型介于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之间 共显性:杂合子的一对等位基因彼此间无显、隐之分,两者的作用都同时得以表现。 复等位基因(I A、I B 、i ):在群体中,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两个以上的基因。不规则显性:带致病基因的杂合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表现正常或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型。 不外显(钝挫型):具显性致病基因但不发病的个体 外显率:一定基因型个体所形成的相应表现型比率 不同表现度: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性状表现程度的差异 表现度:指在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性状或疾病的表现程度上产生的差异 延迟显性:带显性致病基因的杂合子在个体发育的较晚时期,显性基因的作用才表现出来。--------------------------------------------------------------------------------------------------------------------------------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某种性状或疾病受隐性基因控制,这个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为 AR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①患者的双亲无病,为携带者 ②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③散发 X 连锁显性遗传:某种性状或疾病受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所控制,其遗传方式为XD。XD遗传病系谱特点:①患者双亲之一有病,多为女性患者 ②连续遗传 ③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女儿全发病) X 连锁隐性遗传:某种性状或疾病受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控制,其遗传方式为XR。 交叉遗传:男性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也必定传给女儿 XR遗传病系谱特点:①患者双亲无病②多为男性患者。③交叉遗传 从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类基因,基因的效应随着个体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即杂合子的表型在不同性别个体中表现不同) 限性遗传: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一类基因,由于性别限制,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 (即男性表达,女性不表达。或反之。)

2018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生物化学

单元细目要点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氨基酸与多肽 (1)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 (2)肽键与肽链 2.蛋白质的结构 (1)一级结构 (2)二级结构 (3)三级和四级结构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等电点、沉淀和变性 一、氨基酸与多肽 (一)氨基酸的结构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 L-α-氨基酸 (甘氨酸除外) (二)氨基酸的分类 极性中性氨基酸(7个) 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8个) 脯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碱性氨基酸(3个) 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 酸性氨基酸(2个) 天冬氨酸、谷氨酸 肽键 在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 肽键(—CO—NH—) 一分子氨基酸的α-COOH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NH2脱水缩合生成。 肽键性质:具有双键性质,不可自由旋转。 肽键的形成 二、蛋白质的结构 (一)一级结构 1.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基本化学键:肽键 3.蛋白水解酶可破坏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1. 概念:局部主链! 2. 主要的化学键:氢键 3. 基本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4. α-螺旋结构特点 (1)一般为右手螺旋; (2)每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 (3)侧链R基团伸向螺旋外侧,维持螺旋稳定的化学键为链内氢键。 记忆:右手拿一根麻花,一口咬掉3.6节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概念: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包括主链、侧链构象内容。 一条所有! 肌红蛋白三级结构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亚基:有些蛋白质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其中每条多肽链称为一个亚基。

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隐性上位: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2.转换: 3.易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染色体片段转移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4.性反转:是指生物个体从一种性别特征转变为另一种性别特征的性别转变现象。 5.连锁遗传:是指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6.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而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导致子代的表型与母体基因型相同的现象。 7.相引相:一亲本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显性,另一亲本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这样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 8.表现度:是指杂合体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9.中断杂交技术:是指根据供体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顺序和时间绘制连锁图的技术。 10.两点测交:两点测交是测定基因间距离的基本方法。它是以两个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的试验结果来计算两个基因间的重组值,从而对基因进行定位的方法。 11.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将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供体)转移到另一个细菌(受体)的过程。 12.同源染色体:是指一对形态、大小、结构、功能和来源都相同的染色体。在二倍体生物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 13.复等位基因:是指在群体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种现象叫复等位现象。 14.三点测交:三点测交是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它只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以同时确定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和位置。 15.母系遗传(细胞质遗传):是指由细胞质中的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也称为核外遗传或非孟德尔遗传。 16.转化:细菌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不同基因型细胞的DNA,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的染色体组中,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变化的现象。 17.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的现象。 18.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性连锁。一般特指X或Z 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19.倒位:是指一个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两处断裂,断裂后中间的染色体片段扭转180°重新连接起来而使该片段上基因的线性排列顺序同原顺序相反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20.广义遗传率(力):是指遗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百分比,可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21.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越于双亲的现象。杂种优势所涉及的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 22.XY型性别决定:是指雄性个体含有两条异形的性染色体XY的性别决定方式。 23.不完全连锁:是指杂种个体的连锁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的遗传现象。 24.完全显性: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出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没有得到表现的现象。 25.真实遗传:子代性状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26.接合:是指通过供体细菌细胞与受体细菌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发生的单向遗传物质转移的过程。

[考研]生物化学笔记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2、极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注意:在识记时可以只记第一个字,如碱性氨基酸包括:赖精组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3、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的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二肽。二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继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归为蛋白质。 多肽连中的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重要的有: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骨架原子的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16分) 第一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氨基酸与多肽 (一)氨基酸结构与分类 1、蛋白质的基本机构:氨基酸。 组成天然蛋白质的20多种氨基酸多属于L-α-氨基酸(“拉氨酸”); 唯一不具有不对称碳原子----甘氨酸; 含有巯基的氨基酸----------半胱氨酸----记忆:半巯; 含有酰胺基的氨基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 含有羟基的氨基酸----------苏氨酸、丝氨酸、酪氨酸; 含有2个羧基的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 含有氨基的氨基酸----------赖氨酸(2个氨基)、精氨酸; 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鸟氨酸、同型半胱氨酸; 不出现在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瓜氨酸; 亚氨基酸---经化学修饰的-------脯氨酸、羟脯氨酸。 2、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记忆:饼(丙氨酸)干(甘氨酸)携(缬氨酸)补(脯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 (2)极性、中性氨基酸:记忆:古(谷氨酰胺)天(天冬酰胺)是(丝氨酸)伴(半胱氨酸)苏(苏氨酸)丹(蛋氨酸) (3)酸性氨基酸:记忆:天(天冬氨酸)上的谷(谷氨酸)子是酸的 (4)碱性氨基酸:记忆:碱赖(赖氨酸)精(精氨酸)组(组氨酸) (5)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6)必需氨基酸:缬、异亮、亮、苯丙、蛋、色、苏、赖氨酸 (7)含硫基氨基酸:半胱氨酸、胱氨酸、蛋氨酸 (8)一碳单位:丝、色、组、甘氨酸 (二)肽键与肽链 连接两个氨基酸的酰胺键:肽键,肽键由-CO-NH-组成,键长0.132nm,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键性能,不能自由旋转。 二、蛋白质结构 2、3、4级:高级结构/空间构象----氢键 1、二级结构一圈(α-螺旋---稳定)--3.6个氨基酸,右手螺旋方向--外侧。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空间构象。 2、维持三级结构的化学键-----疏水键。 一级结构: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序列,肽键,次要的是二硫键; 二级结构:局部主链的空间结构,氢键(稳定);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

多选: 1.遗传病的特征: A.疾病垂直传递 B.出生时就表现出症状 C.有特定的发病年龄 D.有特定的病程 E.伴有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2.家族性疾病具有的特征: A.有家族聚集现象 B.有相同的环境因素 C.有相同的遗传环境 D.一定是遗传病 3.哪些疾病属于单基因疾病: A.体细胞遗传病 B.线粒体遗传病 C.X 连锁显性遗传病 D.性染色体病 4.在猫中,基因BB是黑色,Bb是玳瑁色,bb是黄色,这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玳瑁 雌猫与一只黑色雄猫的后代可以是: A.雌猫中黑色与玳瑁色各占一半 B.雄猫中黑色与黄色各占一半 C.雌猫只会有玳瑁色 D.雄猫只会有玳瑁色 5.不完全连锁指的是: A.二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B.由于互换,这二对基因的位置可以有变化 C.这二对基因位置变化的频率决定于它们之间距离的远近 D.由于互换,这二对基因也可以移到另一对染色体上 6.一个B 型血的母亲生了B 型血男孩和O 型血女孩,父亲的血型是: A. A 型 B.B 型 C.AB 型 D.O 型 7.父亲血型为AB型,母亲为O 型,子女中基本不可能出现的血型是: A.AB 型 B.B 型 C.O 型 D.A 型

8.父亲血型是AB型,母亲是O 型,子代中的血型可能是: A.A 型 B.O 型 C.B 型 D.AB 型 9.父亲血型是B 型,母亲血型是A型,他们生了一个A型血的女儿,这种婚配型是: A.IBIB×IAIA B.IBi×IAIA C.IBIB×IAi D.IBi×IAi 10.父亲血型为AB 型,母亲血型为AB 型,子女中可能有的血型是: A.A 型 B.AB 型 C.B 型 D.O 型 1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是: A.患者双亲一定是无病的 B.患者同胞中可能有患病的 C.患者的其他亲属中不可能有患病的 D.患者双亲可能是近亲 1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是: A.患者双亲常无病,但有时为近亲婚配 B.患者同胞中可能有同病患者 C.不连续传递 D.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1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的特征是: A.患者双亲中常常有一方是同病患者 B.双亲常为近亲婚配 C.同胞中的发病比例约为1/2 D.患者子女必然发病 14.X 连锁隐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是: A.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男性患者病重,女性患者病轻 C.交叉遗传 D.男性患者的外祖父一定患病 15.X 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的哪些亲属可能患病: A.兄弟 B.舅父 C.外甥

生物化学考研资料

第五章 蛋白质III:蛋白质的性质、分离与鉴定 第一节蛋白质性质 一、蛋白质的酸碱性质 蛋白质等电点(pI) 溶解度最小 二、蛋白质分子的大小 KD,kd,kD,kDa (kilodalton) 寡聚蛋白质(oligometric protein) 超分子复合物(supramolecular complex) 蛋白质分子量可粗略估计(AA平均分子量约为110 dalton) 三、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质点范围:1-100 nm 蛋白质胶体系统稳定的原因: 水化层(hydration mantle) 双电层(electric double layer)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一、蛋白质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 高纯度、高活性、高回收率 二、蛋白质的分离方法 (一)根据分子大小不同的分离方法 1.透析(dialysis)和超滤(ultrafiltration) 半透膜(玻璃纸,火棉纸) 透析常用于蛋白质溶液的除盐 超滤常用于蛋白质溶液的除盐、浓缩 3.凝胶过滤(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分子筛层析,分子排阻层析 交联葡聚糖(Sephadex) 聚丙烯酰胺凝胶(Bio-Gel P) 琼脂糖凝胶(Sepharose,Bio-Gel A) 凝胶过滤原理 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用凝胶作为介质分离蛋白质的一种柱层析方法。 比凝胶网孔大的分子被排阻在凝胶颗粒外,而最先流出柱外;比网孔小的分子能不同程度的自由出入凝胶颗粒的内外,洗脱路径长,因而得到分离。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的分离方法 1. 等电点沉淀 2. 蛋白质的盐溶与盐析 3. 有机溶剂分离法 4. 温度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三)根据电荷不同的分离方法 1 电泳(electrophoresis) 在一定的电场和介质中,蛋白质迁移速度与蛋白质分子量、所带电荷及分子形状有关。 迁移率=某一蛋白条带移动距离/前沿到达距离 a.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丙烯酰胺和交联试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在过硫酸铵催化下聚合而成。 可以控制孔径大小 b. 不连续电泳(discontinuous electrophoresis) 凝胶孔径(浓缩胶,分离胶)、缓冲液、pH 三种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浓缩效应 c.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50 m内径 d. 等电聚焦电泳(IFE) 蛋白质在具有pH梯度的介质中进行分离。在电场中,每种蛋白质成分将移向并停留在等于其等电点的pH处,形成一个很窄的区带。 用途:按等电点分离蛋白质 鉴定蛋白质等电点 2.离子交换柱层析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纤维素离子交换剂 阳离子交换剂: CM-Cellulose(羧甲基纤维素) 阴离子交换剂: DEAE-Cellulose 葡聚糖离子交换剂(Sephadex ion exchanger)兼分子筛效应 (四)根据蛋白质的吸附特性分离 填料有: 羟基磷灰石、活性碳、硅胶、氧化铝等 (五)利用特异生物学亲和力纯化 利用蛋白质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异性,通过与特异配基专一、可逆结合(非共价结合)分离蛋白质的一种层析方法。优点:高效、高纯 亲和层析(afinity chromatography) 快速蛋白液相层析 fast protein liguid chromatography(FPLC) 思考题 蛋白质胶体稳定性的原因 凝胶过滤、离子交换柱层析的原理 电泳原理 亲和层析、盐析 蛋白质分离可分别根据其、、、性质进行。 蛋白质在电泳胶上的迁移率与蛋白质分子、和有关。 不连续电泳分离效果好是因为它同时具有、、三个效应。 DEAE-cellulose 是一种。 蛋白质混合物经凝胶过滤后,大分子先于小分子被洗脱。() 盐析和透析均可用于蛋白质除盐。() 羧甲基纤维素属于阳离子交换剂。()

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 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内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其中,中间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谢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氨基酸: 1.结构特点: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除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 2.分类:根据氨基酸的R基团的极性大小可将氨基酸分为四类:①非极性中性氨基酸(8种);②极性中性氨基酸(7种);③酸性氨基酸(Glu和Asp);④碱性氨基酸(Lys、Arg和His)。 二、肽键与肽链: 肽键(peptide bond)是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CO -NH-)。氨基酸分子在参与形成肽键之后,由于脱水而结构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每条多肽链都有两端:即自由氨基端(N端)与自由羧基端(C端),肽链的方向是N端→C端。 三、肽键平面(肽单位): 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自由旋转;组成肽键的四个原子及其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为刚性平面结构,称为肽键平面。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医学遗传学(本科)期末复习资料

医学遗传学本科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核型: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象。 2、基因表达:是指生命过程中,储存在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蛋白质或酶分子,形成生物体特定性状的过程。 3、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 4、基因诊断:利用DNA 重组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人类遗传病的基因缺陷以诊断疾病。 5、不规则显性:是指带有显性基因的杂合体由于某种原因不表现出相应症状,因此在系谱中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 6、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的不同形式的基因。 7、错义突变:是指DNA中单个碱基置换后,其所在的三联体遗传密码子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子,导致多肽中相应的氨基酸发生改变。 8、近婚系数:指近亲婚配的两个个体可能从共同祖先得到同一基因,婚后又把同一基因传给他们的子女的概率。 9、罗伯逊易位:又称着丝粒融合。当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或其附近某一部位发生断裂后,二者的长臂构成一大的染色体,而其短臂构成一个小的染色体,这种易位即为罗伯逊易位。 10、联会:在减数分裂前期I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互相靠拢,在各相同的位点上准确地配对,这个现象称为联会。 11、分子病:是指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12、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生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只发生在精子和卵细胞发生的成熟期。 13、遗传性酶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酶蛋白缺失或酶活性异常所引起的遗传性代谢紊乱,称为遗传性酶病。 14、携带者:表型正常但带有致病基因的杂合子,称为携带者。 15、基因:是特定的DNA片段,带有遗传信息,可通过控制细胞内RNA和蛋白质(酶)的合成,进而决定生物的遗传性状。 16、系谱:是指某种遗传病患者与家族各成员相互关系的图解。 17、基因治疗:是指运用DNA重组技术修复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使细胞恢复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8、断裂基因:指编码序列不连续,被非编码序列分隔成嵌合排列的断裂形式的基因。 19、交叉遗传:X连锁遗传中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将来只能传给女儿,不存在男性向男性的传递,称为交叉遗传。 20、细胞周期:即细胞增值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21、外显率:是指一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相应表现型的百分率。 22、假二倍体:在染色体畸变时,有时核型中某些号染色体数目偏离正常,其中有的增加,有的减少,而增加和减少的染色体数目相等,或某些染色体的结构存在异常,这样,染色体的总数虽为二倍体,但这不是正常的二倍体,则称为假二倍体。 23、孟德尔群体: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能够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的许多同种个体,称为孟德尔群体。 24、亲缘系数:指近亲的两个个体在一定基因座位上具有共同祖先的同一等位基因的概率,又称血缘系数。 25、基因频率:指群体中某一基因座位上某特定基因出现的数目与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二.填空题(25道) 1.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柄部次缢痕与核仁_形成有关,称为核仁组织区。 2.Xq27代表X染色体长臂2区7带。核型为46,XX,del(2)(q35)的个体表明其体内的染色体发生了末端缺失。 3.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质发生结构(质)或数量(量)变化。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2、极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注意:在识记时可以只记第一个字,如碱性氨基酸包括:赖精组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3、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的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二肽。二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继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归为蛋白质。 多肽连中的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重要的有: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执业医师生物化学模拟试题(一)

执业医师生物化学模拟试题(一)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下列不含极性链的氨基酸是 A.酪氨酸 B.苏氨酸 C.亮氨酸 D.半脱氨酸 E.丝氨酸 2.能够参与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构型为 A.除甘氨酸外均为L系 B.除丝氨酸外均为L系 C.均只含a-氨基 D.旋光性均为左旋 E.以上说法均不对 3.有关酶的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都有酶活性 B.酶的底物均是有机化合物 C.酶在催化时都不需辅助因子 D.酶不见得都是蛋白质

E.酶对底物有绝对的专一性 4.酶只所以能加速化学反应,是因为 A.酶能使反应物活化 B.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酶能降低底物能量水平 D.酶能向反应体系提供能量 E.以上均正确 5.Km值的概念是 A.达到Ⅴmax所需底物的浓度 B.与底物毫无关系, C.酶一底物复合物的解离常数 D.酶在同一反应中Km值随浓度而变化E.是达到会1/2Ⅴmax时的底物浓度6.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哪种效应 A.Km值降低,Ⅴmax变大 B.Km值增大,Ⅴmax变大 C. Km值不变,Ⅴmax不变 D. Km值增大,Ⅴmax不变 E.Km值和Ⅴmax均降低 7.乳酸脱氢酶能够形成几种同工酶 A.5种

B.7种 C.3种 D.4种 E.6种 8.真核生物的mRNA大多数在3′端有A.多种终止密码子 B.一个帽子结构 C.一个起始密码子 D.一个聚A尾巴 E.多个CCA序列 9.关于 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有 mRNA、tRNA、rRNA三大类 B.胞质中只有一种RNA,即mRNA C.最小的一种RNA是tRNA D.原核生物没有hnRNA E.原核生物没有SnRNA 10.只有一个遗传密码的氨基酸是 A.甘氨酸和蛋氨酸 B.精氨酸和丝氨酸 C.色氨酸和甲硫氨酸 D.天门冬氨酸和赖氨酸

园林植物遗传学期末考试复习

植物遗传学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有性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变异:同种生物亲代与子代间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型: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 个体发育:生物的性状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形成的,这就是个体发育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一个生物体的生命周期中,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细胞分化的过程。 形态建成:指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美协调的个体的过程 阶段发育的基本规律:顺序性、不可逆性、局部性 2. 简述基因型和表现型与环境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3. 简述生物发育遗传变异的途径。 (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生物体变异的重要来源 (2)基因分子结构或化学组成上的改变(基因突变) (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 4. 简述观赏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1)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2)园林植物变异的多样性(多方向、易检测、可保留); 3)园林植物栽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4)保护地栽培; 5)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个体发育 外界环境条件作用 (外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1 细胞 1 组成: ? 1)结构单位——形态构成,细胞的全能性 2)功能单位——新陈代谢,生命最基本的单位 3)繁殖单位——产生变异的基本单位 2 类型 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 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 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原核生物(无丝分裂,转录,翻译在同一地点) 如:细菌、蓝藻(蓝细菌) 真核生物(有丝分裂,转录,翻译不在同一地点) 如: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题及答案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检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 1. 在核酸含量测定中,可用于计算核酸含量的元素是: A. 碳 B. 氢 C. 氧 D. 磷 2. 下列哪种碱基只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 、 A. 腺嘌呤 B. 鸟嘌呤 C. 尿嘧啶 D. 胞嘧啶 3. DNA与RNA完全水解后,其产物的特点是: A. 核糖相同,碱基部分相同 B. 核糖不同,碱基相同 … C. 核糖相同,碱基不同 D. 核糖不同,部分碱基不同 4. 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 2',3'磷酸二酯键 B. 糖苷键 ( C. 2',5'磷酸二酯键 D. 3',5'磷酸二酯键 5. 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 多核苷酸 B. 单核苷酸

C. 含氮碱基 D. 磷酸和核糖 @ 6. 含稀有碱基较多的核酸是 A. mtDNA B. rRNA C. tRNA D. mRNA 7. 核酸对下列哪一波长附近有最大吸收峰 A. 200nm B. 220nm > C. 260nm D. 280nm 8. 核酸分子中储存、传递遗传信息的关键部分是: A. 碱基序列 B. 核苷 C. 磷酸二酯键 D. 磷酸戊糖 9. 核酸对紫外线的吸收主要由哪一结构产生 : A. 氢键 B. 糖苷键 C. 磷酸二酯键 D. 嘌呤环和嘧啶环上的共轭双键 10. DNA的中文名称是: A. 脱氧核糖核苷酸 B. 核糖核苷酸 … C. 脱氧核糖核酸 D. 核糖核酸 11. 下列关于RNA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组成核糖体的RNA主要是rRNA B. mRNA分子中含有遗传密码 C. RNA可分为mRNA、tRNA、rRNA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