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阳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阳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阳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阳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阳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自然经济状况

阳泉市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北接定襄、五台两县,东临河北平山、井陉,南连昔阳,西俟寿阳、阳曲县,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5′-114°4′与北纬37°40′-38°31′之间。阳泉市土地总面积为4568.1平方公里。阳泉市辖3个市辖区(城区、矿区、郊区),2个县(平定县、盂县),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4452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为19平方公里、矿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郊区面积为633平方公里,平定县面积为1350平方公里,盂县面积为243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36.85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城镇人口87.23万,乡村人口49.61万。常住人口:136.85万人。

阳泉市地处山西东部,中纬地带,太行山中段西侧。境内以山地为主,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系舟山的支脉,均呈近南北向展布,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5%。从整体看,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北方山山脉的坪塔梁主峰,海拔1803.6米;最低点在娘子关河谷,海拔350米;最大相对高差1453.6米。市中心海拔约700米。

该境属海河流域,北部的滹沱河及南部的桃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除滹沱河的干流外,大部分河流属暴雨型间歇河流。境内地下水丰富,主要是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露头形成娘子关岩溶大泉。

阳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比较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不同地点相差很大,最暖处(娘子关河谷)高达13.2℃,最冷处(坪塔梁)仅为2.0℃,一般8~12℃。积温为2400~3000℃,无霜期平均为130~180天。年降水量北部多于南部。

阳泉市土壤总面积576.8万亩,可分为4个土类,6个土亚类,23个土属,91个土种。4个土类是:①褐土土类,是一种地带性土壤,又分为淋溶褐土、褐土性土和石灰性褐土三个土壤亚类,面积共计501.8万亩,约占全市不壤总面积的87.0%,是境内的主要土壤类型。

②潮土土类,面积为9.1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6%。③粗骨土土类,面积为35.1万亩,约占全市不壤总面积的6.1%。④石质土土类,面积为30.8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4%。根据土壤的性能和分布情况,阳泉市土壤划分为5个主区,6个副区。第一主区为中低山淋溶褐土、褐土性土营林护林育草防侵林牧主区,面积为147.9万亩,约占全市不壤总面积的25.6%。该主区又分为宜林副区和林牧副区,主要分布于盂县北部、郊区西部和平定县东西两翼的土石山地,海拔为700~1800米。土壤类型包括淋溶褐土,褐土性土中的砂页岩质褐土性土。第二主区为中低山褐土性土营林育草轮为防侵培肥主区,面积为254.9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4.2%。主要分布于盂县、郊区和平定县的广大中低日区,海拔为700~1400米。土壤类型包括山地黄土质褐土性土。第三主区为中低山丘陵粗骨土、石质土封山育草防侵保土主区,面积为66.0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1.4%。主要分布于盂县北部、郊区西部及平定县中部的土石山区、石质山区或侵蚀较重丘陵地区,海拔为750~1400米。第四主区为低山丘陵褐土性土防侵保土培肥粮果主区,面积为87.8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5.2%。主要分布于盂县东南部、郊区东部和平定县中部的低山丘陵区,海拔为500~1200米。土壤类型包括黄土质褐土性土、红黄土质褐土性土、堆垫性土、沟淤褐土性土。第五作区为沟谷盆地石灰性褐土、潮土建设高产稳产园田化粮菜主区,面积为20.2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5%。主要分布于西烟盆地、盂城盆地、平定县城周围地区及本分主要河流两岸的二级阶地和河谷地带,海拔为350~1100米。土壤类型包括黄土质石灰性褐土、黄土性石灰性褐土、冲积潮土、堆垫潮土。

阳泉市生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按恩格勒—吉尔格分类系统,境内常见植物达93科、

437种;其中菌类植物5科、5种,蕨类植物4科、6种;裸子植物4科、11种,被子植物80科、415种(包括双子叶植物72科、360种和单子叶植物8科、55种)。各科植物中,种数最多的是菊科、豆科、蔷薇科及禾本科,这4个科共有154种;其次是百合科、伞本科、唇形科、藜科、毛莨科、茄科等。在植物品种资源中,有可供药用的植物160种以上,更有多种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阳泉市境内有森林94.1万亩,占阳泉市总面积的13.74%,另有四旁树2205万株;木材蓄积量共为55万立方米。在有林地中,经济林为4.8万亩。境内有牧坡草地182.1万亩,其中可利用的牧坡草地占90%以上,青草总产量在1亿公斤以上。

阳泉市水资源总量为15.84亿立方米/年。其中河川径流量13.82亿立方米/年(包括本河川径流量4.90亿立方米/年和外区入境河川径流量8.92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量5.43亿立方米/年(包括本地地下水资源量4.35亿立方米/年及外区入境地下水资源量1.08亿立方米/年),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量 3.41亿立方米/年。阳泉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62立方米/年,略高于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46立方米/年,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400立方米/年的1/4,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

阳泉市物产资源丰富,黑(煤)、白(铝矾土)、黄(硫铁矿)被誉为阳泉“三宝”。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共52种,其中开采价值较大的有32种,尤其是阳泉的煤、铝矾土、硫铁矿以其储藏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而驰名国内外。阳泉煤田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储量127亿吨。煤炭质地优良,灰粉小,炭化程度高,每公斤发热量达7000大卡左右。铝矾土和耐火粘土储量达数十亿吨,矿石品位高,杂质少,结构严密,耐火度高达1750度,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硫铁矿分布面积49平方公里,储量25亿吨,具有含硫品位高,加工省燃料(含炭质),易碎不粘炉等特点。建材资源更是遍及全市,业已同“黑、白、黄”一起,成为阳泉的四大优势资源。

二、社会经济条件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4.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352.9亿元,增长8.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8.4亿元,增长5.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51元,按201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147美元。

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一)全市农用地面积234.37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29%,其中:

1.耕地面积78.09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09%,低于全省29.26%的平均水平。其中灌溉水田、菜地及水浇地面积2.28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9%,旱地面积75.81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7.1%。其中,基本农田面积62.09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9.51%,其中一级基本农田17.50千公顷,二级基本农田44.59千公顷。

2.全市园地面积6.30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l.38%,其中果园面积6.00千公顷,占95.24%,园地主要分布在平定和郊区,分别占全市园地面积的50.28%和32.9%。

3.全市林地面积120.00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26%,高于全省23.66%的平均水平。其中平定县占31.9l%,郊区占11.67%,盂县占56.42%,林地中有林地面积33.62千公顷,占28.02%,灌木林55.56千公顷,占46.30%,未成林造林地25.49千公顷,占21.75%。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5.25%。

4.全市牧草地面积28.87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2%,其中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不足0.1%,99.9%以上是天然草地。牧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定县(4

5.35%)和盂县(43.10%),多分布在坡度较大、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半山腰中。

5.全市水面1.13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4%,其中河流水面0.88千公顷,水库水面0.13千公顷,坑塘水由0.1.2千公顷。

(二)全市建设用地28.31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9%,其中:

1.全市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共23.72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9%,高于全省4.44%的平均水平。其中市区面积3.50千公顷,占该用地面积的14.76%;建制镇用地

2.31千公顷,占该用地面积的9.73%;农村居民点用地10.64千公顷,占该用地面积44.86%;独立工矿用地6.42千公顷,占27.07%;特殊用地0.85千公顷,占

3.58%。1996年农村人均占地165.37平方米,城市人均用地97.19平方米,建制镇人均用地155.28平方米。

2.全市交通用地4.26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3%,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其中铁路用地占11.09%,公路用地占35.14%,农村道路用地占5

3.77%。

3.水利设施用地0.33千公顷,其中:0.24千公顷的沟渠用地,0.09千公顷的水工建筑物用地。

(三)全市未利用地面积194.3l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52%。

1.未利用水域面积4.26千公顷,占未利用地的

2.19%,其中:滩涂4.22千公顷,占98.95%,苇地0.04千公顷占1.05%。

2.未利用土地面积190.05千公顷,占未利用地97.81%。其中荒草地9

3.00千公顷,占47.86%,田坎18.10千公顷,占12.17%,裸岩石砾地占53.72%。经适宜性评价,在

在荒草地中有宜耕地后备资源6.86千公顷,宜园后备资源3.33千公顷,宜林后备资源23.24千公顷,宜牧后备资源10.0千公顷。

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减少速度快,后备资源不足。1949一1990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0.33千公顷。1990—1996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0.80千公顷,年均减少幅度高达1%。全市宜耕地后备资源仅有6.86千公顷,其中可开发为一、二等耕地的只有1.15千公顷,其余的质量很差。

(二)耕地质量差,耕地利用率和生产水平低。全市耕地一、二等地仅占23.9l%,中低产田占75%以上,水浇地、菜地只有2.9%,旱地面积达97.1%。旱地中沟川地只占16%,其余是梯田和坡耕地。全市耕地垦殖指数仅17.09%,复种指数不足100%,耕地单产仅3231公斤/公顷;耕地撂荒现象严重,1996年全市撂荒面积达3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0.4%。

(三)林、牧、园地利用率低,利用潜力大。林地中有林地面积仅28.02%,林地产值仅

249.6元/公顷;牧草地中天然草地占99.9%以上,单位面积产值为3253元/公顷;园地产量只有2337公斤/公顷。

(四)农村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集约化程度低,浪费严重。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165.37平方米。大大超出国家规定标准,平定县人均用地超过200平方米的村占36.5%。最高的达448平方米。全市独立工矿用地中闲置和低效利用的达30%左右。

(五)土地塌陷、破坏、污染和水土流失都很严重。全市因采煤、挖沙、烧砖等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有116千公顷,水质污染区已达30%,水土流失面积达331千公顷。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2017土地变更调查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建设要求

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 库建设要求 通过对各县(区)上报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矢量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完成全市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汇总分析与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上报工作;配合完成省级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根据省级审查结果进行整改;汇总通过国家、省审核的各县(区)土地调查成果,形成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成果。 通过开展2017年度日照市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工作,形成日照市一系列的土地调查图件、文字及数据库等成果。 一、图件成果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件。 二、数据库成果 (一)更新后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包。 三、文字成果 (一)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二)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三)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四)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方案、报告等。 (五)调查成果内、外业整改报告。 四、图斑信息核实各类报表 (一)《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二)《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三)《设施农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四)《临时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拆除图斑核实记录表》。 (六)《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 (七)《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土地变更调查各类面积汇总表 (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按权属性质统计汇总表》。 (三)《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汇总表》。 (四)《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汇总表》。 (五)《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六)《建设用地类型统计汇总表》。 (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三大类”总表)》。 (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九)《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一、区域概况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及土地总面积 吕梁市位于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属我国黄土高原东部,与本省的晋中市、市、市及省的地区为邻。其东傍汾水,西濒黄河,北起兴县燕子山,南至石楼县风尾山;市境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82~133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2.2′~112°19.45′、北纬36°43.87′~ 36°43.9′,土地总面积为21132.71平方公里(计2113271.38公顷,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 2、地形地貌 本市地势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境的吕梁山脉纵贯全境、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并构成本市的地貌主干。其中:东部平川区是吕梁山地向汾河谷地的延伸部分,属晋中盆地边缘,地面平坦,耕作精细,土壤肥沃;西部黄土丘陵区是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除少数高大山体(如紫金山、汉高山等)外,整个地表均为深厚黄土覆盖,地面切割支离破碎,梁、峁、丘状地相间,沟壑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土石山区是掼以吕梁背斜为中心的吕梁山地区。 3、本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量丰沛,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少。年辐射总量介于130~14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达2476~2871小时,年平均气温6.7~10.4℃,无霜期133~178天,年降水464~607毫米(多年平均

506毫米、折合降水量106.7亿立方米),且大部集中在6~8三个月降落。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和大风。 4、土壤条件 本市土壤面积为18633.6平方公里,包括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面积分别为8184.2平方公里和10449.4平方公里)。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栗褐土、山地草甸土、潮土、黄绵土等。其中:褐土面积为5378.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川区和岚县盆地,其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仅1.14%(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则较高,有机质为4.7%);黄绵土面积为7094.1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吕梁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0.66%;栗褐土面积为3218.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吕梁麓,其土层深厚、疏松多孔,易于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 5、水资源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899亿立方米。本市属黄河流域,吕梁部为汾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河、文峪河、磁窑河、双池河和孝河等;吕梁山脊西部为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和屈产河等,其中三川河为市境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4161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文峪河水库、家庄水库、家湾水库、阳坡水库、吴城水库等。 6、矿产资源 吕梁矿产资源丰富。本市域的原煤储藏量在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含煤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3%,涉及到河东、宁武、西山、霍

2019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19页

附件: 2019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及时准确掌握2019年土地利用状况,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闸门”作用,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及确保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提供准确的农用地基础数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 (一)调查201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全面查清2019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情况,包括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情况,并逐级汇总全国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二)开展2019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细化调查。查清全年新增建设用地情况,细分调查内容,对新增建设用地调查到相应二、三级类,并逐级汇总全国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三)调查全国当前坡耕地情况。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坡耕地专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开展生态退耕等减少的耕地数量,查清坡耕地变化状况,并逐级汇总。 (四)查清遗漏建设用地情况。结合国发[2019]28号文件开展的土地利用情况自查、“四查清、四对照”以及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按照土地变更调查的要求,查清本年度以前变更遗漏的建设用地状况,调查到相应二、三级类,并逐级汇总。

三、步骤与要求 (一)准备工作 1、制定方案 各地可参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但不得与本方案有关要求相抵触。 2、准备资料 收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包括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数据及外业调查记录手簿等相关资料;收集有关退耕还林的图件(设计图、验收图等)、数据(计划数、完成数、验收数)、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收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文件及实际用途,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成果验收等资料(图件、数据、报告等)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灾毁耕地等相关资料;收集近几年耕地减少资料;收集国发28号开展的情况自查、“四查清、四对照”等有关成果。 3、准备表格 印制《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见附件1),《更新调查面积统计表》(见附件4),《耕地坡度分级统计表》(见附件5)。 4、技术培训 按照《关于开展2019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本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对土地变更调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二)实地调查 以本年度实地变化现状为准,实地进行变更调查,保证实地、图件、数据“三者一致”。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包括如下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围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容的调查例如,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良 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技术 工作,要有规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实验一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 3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 二、背景分析 (一)地理位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二)自然生态环境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竣,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芷江境内山脉分南、北两支:北干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经米公山、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通坳山、齐天界、上青坡入中方县境,平均海拔900m以上;南干支由新晃天雷山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洪江市境,平均海拔7 00m左右。全县1000m以上的高峰24座。 芷江县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但受盆地周围高山影响,地域热量差异大,四季降水不均,垂直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旱、涝、冷、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怎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湖北省国土资源公报 1 / 33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〇九年十月 概述 2008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科学进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真履行“爱护资源、保障进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断增强保障和促进科学进展的能力,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平衡较快进展提供资源保障。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提高执行力大讨论活动,提高国土资源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创新国土资源治理制度,积极服务“一带两圈”建设。 ◆简化内部审批程序,积极改进服务方式。 ◆优化规划打算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建设用地需求。 ◆扎实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第二次土地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利用调查、矿业权核查等项工作,夯实国土资源治理基础。 ◆接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推进矿产资源

整合。 ◆切实加强地质灾难防治,最大限度减少因灾损失。 ◆建立完善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维护资源权益。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 3 / 33

1、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现状 依照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2008年全省要紧地类面积为: 与2007年相比,耕地净增加1.15万亩;园地净减少2.61万亩;其他农用地净减少 1.40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12.34万亩;交通用地净增加2.6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0.36万亩;未利用土地净减少7.23万亩;其他土地净减少1.62

万亩。 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现状 ◆耕地爱护 2008年全省耕地总量6996.18万亩,与2007年相比呈增长态势。 2001年-2008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变化(单位:万亩) 5 / 33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最新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202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第二篇: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第三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第四篇:土地利用调查报告第五篇: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202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频繁,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10月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亩,年均净减少耕地1848万亩。这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 该报告显示,这5年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 少耕地1138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1848万亩。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口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归纳总结出我县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林口县概况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牡丹江市管辖,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脉交接处,介于东经129°17′~130°46′,北纬44°38′~45°58′之间。东毗鸡西、鸡东,西连方正、海林,南交牡丹江、穆棱,北接依兰、勃利。县城所在地林口镇位于县域中心,距省城哈尔滨市495公里,距牡丹江市110公里。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林口县辖12个乡镇,其中9个建制镇、3个乡,200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总人口43.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0.03%,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13亿元,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83亿元、7.11亿元、10.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8:27.2:39.0。 2 土地利用现狀及土地开发程度 2.1 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为7129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7262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5033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5247公顷。2009年林口县属面积39102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56136公顷,占总面积的91.08%;建设用地面积为13692公顷,占总面积的3.50%;未利用地面积为21199公顷,占总面积的5.42%。牡丹江林业管理局和松花江林业管理局在林口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321878公顷。农用地总面积316489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1341公顷,未利用地面积4047公顷。本次论文课题只对县属部分做出分析,森工局部分暂不做分析。 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反映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历史过程,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水平的指标。土地开发程度高,则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小;反之,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低,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 2.2.1 土地垦殖率 它反映土地的开发程度以及种植业的发展程度,林口县土地垦殖率34.84%,高于牡丹江市的16.8%。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高,种植业

成都理工大学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土地利用调查实习报告 ———北湖地区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号:201207080214 姓名:贾凯文 组别:第二组 指导老师:何新东 时间:2014年10月6日

一、实习目的: 为了掌握土地管理及地籍调查学习内容需要,同时满足学生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本次对成都北湖公园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这次的调查涉及了多个学科,既能让学到的地籍调查课时内容有所实践,并且又满足了本学期对于专业软件Arcgis 的应用,在调查过程中,不只要将课本知识照本宣科,还要联系实际,结合综合状况将土地进行分类、测量、统计,最后完成绘图、报告等后期作业。具体目的分为以下五方面: 1.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结合最新的2012年QuickBird卫星影像,使同学们对北湖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 通过对比分析北湖地区近10年来(2003-2012)QuickBird卫星影像,使同学们对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有一个感性认识; 3.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土地调查的内容(各类土地的分布及利用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4. 通过对arcGIS软件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技巧; 5. 通过作业,同学们需要从QuickBird卫星影像解译出北湖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作对比分析,并能结合自己的资料收集和思考来初步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二、实习地点: 成都市北湖公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潭区境内,规划面积

2.86平方公里,水面面积近千亩,绿化面积近3000亩,是集水文化、鸟文化、竹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的成都市主城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和最美的生态湖区,也是成都市公益林示范基地——12平方公里北郊风景区的核心区域。距成都理工大学8公里。 三、实习内容: 1. 现场调研方式:分组调研,共分6组,每组8-9人,由一名带队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并由两名同学负责清点人数和纪律。 2. 调研范围:龙青路、成金青快速通道、熊猫大道、北湖环湖路、铁路、三环路所包围的毗邻北湖公园的一个区域; 3.外业:根据老师的安排我被分在了第2组,我们组事先商量了一下具体实习步骤,根据实习指导书的安排我们首先寻找了成都北湖公园的2012年卫片(google earth截图)并且借到测量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算是做好了调查前的准备,同时组内分工把每个人的具体工作确定下来,一部分人负责记录数据,一部分人负责拍照,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职责再对所需知识进一步巩固了解以能满足需要。最后,确定出记录的步骤及途径,按2012卫片依次记录,利用google earth提供的影像对实地的考察,做出对比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讨论做出变化情况的结果。查清调查区域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利用类型、线状地物、零星地类、新增地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